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2022北师大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嘉奖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嘉奖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冲突,促进北魏社会的进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进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心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峻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贤惟才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肯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展。
②克里米亚战斗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训练、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乐观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导与练》一轮总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Word版含解析
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转型)(1)经济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和变法。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3.商鞅变法的历史任务:富国强兵,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
4.变法针对措施5.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核心是“农战”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6.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④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7.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析-精选教育文档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危机严重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民族大融合趋势;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二、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颁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易汉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高考历史选修一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及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9页
返回导航
选修一 · 第 1讲
②按财产划分社会等级的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 面,扩大了享有政治权力者的范围。 ③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巩固了贵族 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 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④设立四百人会议等政治改革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 雅典民主政治建立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第31页
返回导航
选修一 · 第 1讲
材料二
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
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 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 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
第32页
返回导航
选修一 · 第 1讲
材料三 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 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待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 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待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 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 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
第3页
返回导航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说明白点,站在我们考生和教师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只选 择一本选修书就够用了,(但各省要求不同,如浙江要求选择选 修三和选修四,福建省选择选修一、选修二、选修四,宁夏选 择选修一、选修二、选修三、选修四),这样简单省力、不用劳 民伤财,但我们是学生,是教师,既然我们不能改变,就只能 适应。既然要适应高考选修部分,我们就要认真分析高考大纲 和考情,针对高考试题认真研究,充分备考,做到有的放矢, 力争把主要精力用于必修内容上,同时掌握选修部分的技巧, 做到用较少的功夫,取得好成绩。
第1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3)北魏孝文帝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日:“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
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字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并分析指出这些危机的实质。
(2)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请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解析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危机严重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民族大融合趋势;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二、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颁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第 2 页第 3 页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易汉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④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三、影响:①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②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第 4 页展;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④加快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性质: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五、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基础梳理|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②各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习俗:“塞私门之情”,移风易俗。
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局限性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3.作用(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2.内容(1)经济:富国之法①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
②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选修专题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专题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15分)(2014·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初期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尽地力”,并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
实行“平籴法”,设“常平仓”,以平衡粮食价格。
材料二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二篇;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凡六篇。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相似的内容。
(9分)(2)据材料二,分析李悝作《法经》的意图。
(6分)2.(15分)(2014·贵州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
……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
(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8分)3.(15分)(2014·南通调研) 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析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危机严重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民族大融合趋势;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二、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颁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通史版)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含解析)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1)进步性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
练一练: 练一练
材料一: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 材料一: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 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 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 饥谨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 饥谨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 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百姓咸以为不若寻常, 材料二: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寻常,豪富并兼者 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 内安之。 ——《魏书》 内安之。 《魏书》 请回答: 请回答: 据材料一分析均田制推行的原因 原因。 ( 1 )据材料一分析均田制推行的原因。 据材料二指出均田制实施的作用 作用。 ( 2 )据材料二指出均田制实施的作用。
历史
落后的少数民族 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 个朝代之都
(四).革除旧俗
(四)移风易俗
条件: 条件:_________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 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 环境和文化氛围。 环境和文化氛围。 内容:孝文帝决定改变鲜卑族原有的生活风俗, 内容:孝文帝决定改变鲜卑族原有的生活风俗, 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________ ________。 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________。主要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意义:孝文帝改革促进了_______ _______族与汉族的 意义:孝文帝改革促进了_______族与汉族的 _______。 _______。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选修
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并在中原,礼仪 富盛, 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专题三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一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主题 1 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 (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 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 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 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 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 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 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主题 2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专题三
(1)含义与意义图示
(2)实质 ①北方民族大融合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 化,实质是封建化。 ②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的汉化。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三 框架整合
专题三
理解两大观点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无论哪一个民族完 成的统一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进步;民族融合是 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双向的学习融合的过程,推动了 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民族统一。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主题 2 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专题三
①平城天气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僻,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③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史料一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专题三
史证 史料表明迁都洛阳可躲开北方柔然族的威胁, 巩固 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1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含解析)
【第41讲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小船创作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改革背景1.有利条件(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①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2)拓跋珪的封建化改革①内容:编户定居,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重用儒生;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②作用: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改革迫在眉睫(1)宗主督护制下“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1)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孝文帝敬佩和仰慕汉文化、习俗,决意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知识点二改革内容知识点三促进民族的大融合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水利兴修等。
(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3)商业的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内容⎩⎪⎨⎪⎧①尊崇儒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①鲜卑生活习惯的汉化;②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
(2)意义: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图解历史】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信息提取:上图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和封建化。
【图示解史】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实质 信息提取:从根本上看,孝文帝改革的本质是鲜卑族的封建化。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7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程讲义(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选修一第47讲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孝文帝改革1.改革背景(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对改革积极推动2.主要内容3.实质: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4.历史影响(1)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4)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随堂验收学以致用的训练营1.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
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福建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
福建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要紧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点,致使抵抗不断。
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激化。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各地的人民起义显示了统治者面临的繁重危机。
改革势在必行。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统治,也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原和进展。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进展,使北方显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进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汉族的风俗适应成为整个社会风俗适应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专门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体会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传播,对北方的生产起着一定的阻碍。
考点梳理一、改革的背景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386年鲜卑族拓跋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终止分裂割据局面,制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
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⒊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阻碍。
二、改革的内容⒈推行均田制⑴背景: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把握大量无主土地。
(前提)⑵时刻:485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操纵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⑹作用: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截了当操纵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复原和进展。
③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专门大阻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刻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显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北魏孝文帝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日:“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
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字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并分析指出这些危机的实质。
(2)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请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分别涉及到政治上的什么改革措施?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3、材料登国元年(386),在鲜卑贵族的拥戴下,拓跋珐复建代国,建年号登国,天兴元年(398)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初期的国家组织是一种鲜卑与华夏的混合体。
针对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495)、太和二十三年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
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实现了汉间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陈长琦《官品的起源》(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时期和北魏孝文帝时官品制度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官品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孝文迁都后的政令,第一是禁胡服,屏北语。
其次则禁归葬,变姓氏。
又次则奖通婚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而一时朝士,文采、经术尤盛。
……惜乎孝文南迁五年即死。
他的抱负未能舒展,鲜卑人追不上他的理想,而变乱由此起。
鲜卑高门子弟,皆在行间,贵族即是军人,当兵即是出身,杂卑自己规模本如此。
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文治基础尚未稳固,而武臣出路却已断塞。
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
而留戍北边的,却下同奴隶。
贵贱遽分,清浊斯判。
朝政渐次腐败,遂激起边镇之变乱。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上、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槪括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迁都的影响。
5、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根据材料一回答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2)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8、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
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
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1)材料反映了怎样的问题?(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答案1、(1)问题:政治上的宗主督护制和经济上"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
实质: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民族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的矛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理由: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部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理由: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
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推行县制。
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
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3、(1)区别:魏晋时期:官品是官员担任官职的人品等级,即按等级差别、出身作为官品的标准;北魏孝文帝时期:官品更加细化;由人品转变为官阶。
(2)意义: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管理;巩固专制皇权;对唐代以及后世制度有深远影响。
解析:4、(1)特点:自上而下推行;措施全面;封建化改革。
(2)影响:①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有助于民族大融合;②孝文帝早逝,导致改革未完成、北魏政治基础不稳固;③南北鲜卑贵族产生分化,朝政日渐腐败,国家走向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