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评课稿
荷花评课稿(6篇)
荷花评课稿(6篇)荷花评课稿(精选6篇)荷花评课稿篇1一、书写荷的笔顺。
二、描写荷花的诗句三、跟着清香追寻,学习第二段。
1、范读前三个自然段。
2、默读第二段。
找出描写荷花美丽的词语、句子。
A、挨挨挤挤。
联想生活中的场景,公交车、节假日的景点。
B、碧绿的大圆盘。
简笔画。
C、冒。
替换四、小结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拦路虎是生字,所以要突出生字教学。
中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拦路虎是不理解的词语,所以中年级要特别重视词义的教学。
这篇文章值得玩味的词语比较多:挨挨挤挤、冒等等,不仅要明白字面意思,还要领会用词的妙处,所以词义教学的任务很重。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课文内容的,而是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的。
执教老师使用联系实际、勾勒形象画面、替换等方法理解词语,这是非常好的,但要注意不能孤立地学习词语,也不能完全脱离课文的语境,在理解之后要返回到课文里,可以促进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词义。
理解词语之后再把词语放回文本中,进行朗读指导。
也就是:教学指向语言学习,但语言学习要在语境中完成。
还有对理解词语方法的提炼和指导,最好能提供情境,鼓励学生把好的词语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在表达时能积极主动用到新学到的词语。
词语教学经历:理解——积累——运用——提升情感的环节。
荷花评课稿篇2《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在这一节课中,华教师执教时最大的特点是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1、媒体激趣,触发语感。
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课堂伊始,华教师在板书课题后,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出示了一组静态的荷花图片及动态的池塘荷色,并引导学生或词或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既迅速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起了他们亲近文本的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教学中来。
2、充分诵读,领悟语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海水的性质》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海水的性质》评课稿一、课程背景简介本篇评课稿是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海水的性质》这一单元进行评估和分析。
该课程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海水的性质,帮助学生了解海洋的构成和特点,从而拓宽他们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目标•了解海水的组成成分及其性质;•理解海水的盐度和密度变化;•掌握海水中其中溶解的物质的来源和作用;•理解海水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掌握使用实验方法测量海水盐度和密度的技巧;•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海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析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海水的组成成分和性质:介绍海水的组成成分,包括水和溶解在其中的各种物质,以及海水的颜色、味道等特征;•海水中溶解物质的来源和作用:介绍海水中溶解的含气体、无机盐和有机物等物质的来源和作用;•海水的盐度和密度变化:说明海洋盐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密度随温度和盐度变化的情况;•海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海洋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实验教学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海水的性质,并获得实际数据。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海洋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对海洋的认知。
四、教学流程设计步骤一:导入导出即检测学生对海洋的了解和对水的性质的了解(5分钟)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海洋的基本认知程度和对水的性质的了解情况。
步骤二:引入海水的组成成分和性质(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结合生活实际例子引入海水的组成和性质,帮助学生了解海水的基本特征和成分。
《壶口瀑布》评课稿及反思简短
《壶口瀑布》评课稿及反思简短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我国最大的黄河瀑布,也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它以其壮观的瀑布景色和独特的自然地质条件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对《壶口瀑布》进行评课,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
评课稿:《壶口瀑布》是一部以壶口瀑布为主题的纪录片。
该片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全面展示了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以及瀑布形成的自然原理。
该片通过多角度的拍摄,展示了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
壶口瀑布高达50多米,水流湍急,气势磅礴。
纪录片中的镜头刻画了瀑布水流如银河倾泻而下的壮观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该片还用特写镜头展示了瀑布水花飞溅的细节,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壶口瀑布的美丽和恢弘。
该片对壶口瀑布的形成原理进行了生动的解说。
瀑布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黄河水流逐渐侵蚀了地表,形成了一个深深的河床。
纪录片通过科学的解说和图示,向观众解释了这一自然原理。
同时,片中还展示了壶口瀑布的历史变迁,让观众了解到瀑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总的来说,该片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生动地展现了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和独特的地质条件。
观看这部纪录片,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景,还能够了解到瀑布形成的原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反思:在这次评课中,我发现自己在表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在描述壶口瀑布的景色时,没有用到更加丰富的词汇,导致表达显得比较平淡。
其次,我在解说壶口瀑布的形成原理时,没有用到更加准确的术语,导致解释不够严谨。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需要更加注重词汇的积累和准确性。
在描述景色时,可以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比如“壮观的”、“湍急的”等。
在解说原理时,要使用准确的地质术语,比如“地壳运动”、“侵蚀”等,以确保解释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我还需要更加注重语句的通顺和结构的清晰。
在写作时,可以使用恰当的段落和标题来组织文章,使整体结构更加清晰,易于阅读。
同时,要注意语句的连贯性,避免出现断章取义或语义不连贯的情况。
《古诗三首》评课稿
《古诗三首》评课稿近期有幸聆听了三节关于古诗的课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这三节课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素养三位授课教师都展现出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他们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晰流畅,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话语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古诗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诗句的含义时,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这三节课都较为出色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们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们通过学习,能够准确地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品味等方式来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三位教师的导入方式各有特色。
有的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古诗;有的教师则通过讲述一个与古诗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的教师直接展示一幅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这些导入方式都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朗读指导朗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这三节课中,教师们都非常重视朗读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有的教师采用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感受古诗的韵味;有的教师让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的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水》的评课稿
《水》的评课稿第一篇:《水》的评课稿《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
文中通过了泉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在这一课中,赵老师不仅让孩子们进入课文领略了“水”给作者带来的“苦”与“乐”,还让所有听课教师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看到了一盏明灯——原来,语文味是这样“品”出来的:一、品文开课前的谈话中,赵老师就“拨乱反正”——咱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表现的。
这话说得好!我不禁暗中鼓掌,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存在是为孩子们学习服务的,教学并非学生配合老师“秀”给评委看。
开课伊始,赵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品”字。
“品”即“品味”,它如同一把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钥匙,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了乡亲们烈日下长途跋涉辛苦挑水的画面;品味了课文中表现出水之珍贵的词句;品味了四兄弟“勺浴”时的“苦”“雨浴”时的“乐”。
我与“我”融为一体,学习者与文中人物在课堂中完全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文合一,学的便不是课文,而是真实的生活。
从赵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
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
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
赵老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
《河流》评课稿
《河流》评课稿河流评课稿引言本评课稿旨在对河流主题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总结,主要涉及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了解河流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掌握河流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熟悉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培养对河流的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河流的概念与定义;2.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3. 河流的形成与演变;4. 河流的水文循环;5. 河流的人类活动与影响;6. 河流保护与环境意识培养。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培养实际能力,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与演示相结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河流相关知识并展示实际案例;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分享;3. 视频观看:观看与河流相关的视频,增加学生对实际情况的了解;4. 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亲身感受河流的特点和环境。
教学评价本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2. 知识掌握:考察学生对河流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3. 解决问题能力:评估学生解决与河流相关问题的能力;4.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提交实地考察所得的观察和总结报告。
结束语通过对河流主题的课堂教学评价和总结,希望学生能够对河流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对河流保护的意识和环境意识,为构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这份评课稿旨在提供一个教学框架和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鲁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水的组成》评课稿
鲁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水的组成》评课稿介绍《水的组成》是初中化学下册中的一节重要课程,本文是对该节课进行评课稿的撰写。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普通水的组成及其特性,通过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讲解,深入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课程分析教学目标•理解水的组成和结构•掌握水的溶液的定义及特性•理解水的重要性和用途•培养学生探究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学内容1. 水的组成•水的分子结构•水分子的极性•氢键的形成2. 水的溶液•溶液的定义•溶解度的概念•溶液的浓度•溶液的稀释与浓缩3. 水的重要性和用途•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演示、讨论等。
•讲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水的组成和特性。
•实验演示:以实验为例,让学生亲自实践,观察和感知水的特性。
•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并探讨水的重要性及用途。
教学过程第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开课前,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活动,激发学生对水的组成的兴趣。
例如,提出问题“水为什么能够润湿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第二步:讲解水的组成和特性1.通过PPT讲解水的分子结构、水分子的极性以及氢键的形成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水的组成。
2.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发现水的极性对其性质的影响,解释为什么水能够背负和溶解许多物质。
第三步:实验演示在教学中加入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理论知识。
1.实验一:水的电解–教师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过程,让学生观察水的分解现象,并解释电解的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电解过程中水的分子是如何分解的。
2.实验二:水的热性质–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在一定条件下测定水的沸点和凝固点,观察水的物态变化。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性质与水的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小组讨论一:水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水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为什么水是生命之源。
《水的组成》听课评课稿教研(10月27日)
教研《水的组成》听课评课稿(10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邹明老师执教的《水的组成》一课,收益匪浅,教学内容并不多,邹老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教学价值与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教学设计始终贯穿了一条线索,那就是“研究物质的方法”,并适时渗透元素守恒观,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邹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呼吸所用的氧气是怎么来的?”,提出“能否将呼吸产生的水作为原料产生氧气?”从而进入本节课堂,揭秘水的神秘面纱。
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邹老师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水的物理性质,紧接着提出“水能发生哪些化学变化?水由什么组成?”,进入本节课的重点探究活动——验证水的组成。
三、环节层层递进,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邹老师寻找分解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四个环节层层递进,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进而组织学生进入动手环节“利用轻质粘土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思路。
四、充分地利用了资源演示实验。
邹老师给予学生直观感受,充分地利用了资源,发掘了教材,更好的使用了教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活跃了课堂,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水净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建议教师尽可能设计多样化学习任务,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分类与概括、证据与推理、模型与解释等有化学特色的高阶思维活动,注意设计真实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的等多样化方式解决问题。
【评课稿】《水资源》评课稿
《水资源》评课稿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1、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能完整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充分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教材大纲为指导,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初中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既有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强调了重点难点,抓住了关键的知识要点。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将微信调查引入课堂,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加入课堂的兴趣。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快活,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1、板书可与课件同步,适度精炼,避免冗长。
2、学生参与度,教师可加强对学生课堂反应的掌控。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美丽的西湖》的评课稿.doc
《美丽的西湖》的评课稿1、实物水彩画的展示,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2、教师演示到位,水彩颜料与调色过程直接呈现学生,不拖泥带水,点到为止。
3、教师边讲解学生边体验,学生对水彩特点清晰可见。
4、挑选学生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体验,教师适当修改,学生感受更深。
5、作品欣赏多样,作品选择比拟精炼。
6、比照欣赏油画、版画、国画与水彩的不同,拓宽知识面。
1、课堂结构设计比拟老套,不够新颖。
2、教学过程设计没有注重学生自身特点,学生在体验的正热火朝天时,教师要求戛然而止,听其讲解干湿画法及欣赏大师作品,此时学生很难停下。
3、教师语言不够美,过于随意,明显没有经过推敲斟酌。
4、没有关注学生的发言,而是更多的急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
5、板书设计有头无尾,从开始的水彩特点写在黑板上,却至始至终没有准确并板书于黑板。
6、教师示范时方式单一并无解释,如在纸上洒水,这是水彩画法的一种而不是全部,教师并无这方面解释会给学生错觉,画水彩一定要将纸弄湿。
7、情感价值观的体验缺乏。
1、课题叫《美丽的西湖》,可由西湖美丽的风景导入,加强情境教学。
2、教学过程中可将欣赏大师作品提前,学生有了充分的感受才能用心去体验。
3、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教师抓住学生感受总结并板书出水彩特点,增强记忆。
4、教师语言要精炼,问题的设计要具有目标性。
5、关注学生发言,聆听学生发言中好的局部,引导并总结而不是和盘托出。
6、教师示范形式可以多样,但方法可以更简洁并易于操作。
7、展示评价学生作品时应该关注学生,学生作品的多样性既有好的一面又有缺乏的一面,适时引导,及时反思。
如有学生画的水彩用了多种复色组合,画面虽然很美,但已超出课堂要求以外,因此教师在指导之前是否没有交代清楚。
8、整堂课缺少美,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因此可多加一些情境教学在里面,情感的表达需要教师有意而不刻意的创设。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8课《山山水水》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山山水水一、教材分析本课和《彩墨家园》是四、五年级中国水墨画系列的延续。
但是在保持前两个年级主要注重水墨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前提下,开始接触中国绘画典型的表现技法。
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两课视为中国画的技法学习课。
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
所以在导语中特别介绍了“山水画”的概念,并选择了从较为工整到大胆写意的三幅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欣赏。
接着是非常详尽的“石的画法”、“皴法”与“水纹”的画法,它们基本上涵盖了山水用笔的基本技法。
“学生作品”则选择的是大块墨色渲染与勾染结合方法的两幅作品,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墨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可以供学生创作时参考。
二、教学思路采用回忆描述—欣赏图片—分析讨论—直观演示—尝试体验—欣赏评述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和欣赏的美丽风景,抒发内心情感并加深感受。
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用分析讨论的方式介绍画中的美景,了解由远到近的笔墨变化。
教师再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远景和近景的表现形式及方法。
教学目的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播放中国画视频。
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能感觉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2、出示课件。
小游戏:在电子白板上教师任意点了数个点,请同学上来将上面的点用曲线链接,下面的点用直线链接。
(展现一幅中国山水画)3、出示课题:山山水水二、讲授新课:1、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出示课件:中国山水画)1.山水画: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
课文《水》的教学反思
课文《水》的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一篇名为《水》的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水的特性和重要性的作文。
通过教学反思,我意识到了以下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首先,在引导学生理解水的特性和作用方面,我发现学生对于水的理解有些片面。
他们普遍认为水的作用只是饮用、洗澡和浇灌植物等常见情景,对于水的其他作用了解甚少。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拓展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水的更多应用领域,例如工业生产、能源开发等方面。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课文的难度有些过高,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由于课文中涉及了一些复杂的水循环和水的分子结构等概念,学生很难完全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计划加入更多的图示和实例,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此外,在课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他们对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节水行为并不注重,对于水资源的浪费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最后,我还需要改进我的课堂管理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他们在课堂上容易分心和打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增加一些互动环节,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力。
通过对课文《水》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积极践行这些改进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古诗评课稿(共9篇)
篇一:小学古诗评课小学古诗评课本课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原有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经历多层次的朗读,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内心,发展自己的语言。
多种朗读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他们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朗读中生发疑问,在对读中揣摩品味,在听读中灵感迸发,在表情朗读中入情入境。
儿童的学习方式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生活性、情境性和体验性的特点,本课教学遵循儿童学习认知心理,把握其本质和特点,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了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朗读指导策略,使教学更有利于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
篇二:四年级古诗复习评课稿《漫步诗林——古诗词复习》评课稿一、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
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
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
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二、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
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
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三、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一点建议: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篇三:轻扣诗歌大门评课稿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大门》评课稿武平县第二实验小学吴环玉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陈德凤老师上的”综合性学习课:“轻叩诗歌的大门”,引领学生走进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增长了学生诗歌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成效是多样的。
二、赋予了学生活动的自由性。
在开展本次综合性活动期间,学生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学生懂得了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诗歌。
教学反思:《水》教案修改记录
在教育教学中,教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而教学反思则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过程、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份《水》教案的修改记录,分享教师们对于教学反思的体会和方法,希望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一、教案信息教案名称:水授课对象:初中生课程性质:地理主要内容: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二、教学反思1.初版教案存在的问题(1)内容繁琐,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2)缺乏相关案例,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3)课堂氛围较为呆板,缺乏互动和活动性。
2.反思分析(1)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应该增加生动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3)创设多种互动形式,增加学生对于教学的反应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三、修改记录初版教案逐渐得到修改、完善和实施,以下是教案的主要修改记录:1.修改内容(1)调整课程大纲,增加生动案例和剪辑视频,让学生心境亲身体验知识;(2)设计多种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合作分工、现场调研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3)增加课外拓展活动,安排实地实践课、科普讲座、社会实践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2.实施效果(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明显提高;(2)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3)学生的科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
四、教学反思的启示(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口味,设计生动且易于理解的案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2)教学过程也要借助多种互动形式,创设合适且有意义的互动环节,以让学生全面参与并且实践;(3)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应该多参与各种拓展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以上《水》教案的修改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动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有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水调歌头》评课稿
《水调歌头》评课稿Word可编辑道客巴巴版《水调歌头》评课稿《水调歌头》评课稿《水调歌头》评课稿1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这首词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这一千古名篇,意境壮美,而又结构新颖, 富含这里和人情。
这首流传千古的诗词经过老师的解析与渲染,学生更从深层次理解并作者产生共鸣。
这节课特色十分明显。
首先,在诗词的朗诵指导方面。
教师先从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读文。
读文时老师明确表达了要求要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哪个字需要重读哪个字需要拖长音读,学生在自己读时就能加进自己的理解。
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们就知道读这首词的应有的抑扬顿挫的意义。
尤其是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时\把“久”和“娟”声音拖长,中间更添加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所要表达的诗人在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浓烈的感情。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练读本词, 在词所构造的意境中和诗人进行精神上的共鸣。
其次,在理解文本内容方面。
一开始教师就营造背景氛围,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从注释中了解文本的内容,而不是急于去讲解诗词的意思。
让学生明白此时写词人苏轼所处的地方“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在这层次中让学生明白,此时诗人是在思念弟弟。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由教师的范读去理解四幅画面(把酒问天-一起舞弄影一一辗转难眠一一望月祝愿)把酒问天,词人问的是什么?学生从词人问的内容中去想想词人的内心,词人的动作。
化身为词人后想想后三个画面中词人在想些什么,这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和学生对于文木理解的综合体现。
在层层深入的理解与引导下,矛盾一一坦然一一怨恨一一豁达学生最终体会到词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其实是想表达身在失意、心怀天下。
再次,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做的很到位。
对于学生的回答尤其是自己理解的诗词的独特之处,教师都及时进行鼓励性的反馈,尤其是学生说到自己学习诗词是借助资料了解到的时候, 教师立刻鼓励总结“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海底世界》评课稿(14篇)
《海底世界》评课稿(14篇)《海底世界》评课稿(精选14篇)《海底世界》评课稿篇1一、备课认真,吃透教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纵观乔老师的一节课,我们可以感悟得到教者备课是认真的,对教材的解读是深透的`。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适当取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课文的重点引领学生学习,教学环节紧凑,忙而不乱,调整教学游刃有余。
二、创设情境,注重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搭桥梁。
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统一。
本节课,乔老师善于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搭桥梁,巧妙地运用了字理释词法,用字理析词“窃窃私语”、“伸缩”、“蕴藏”,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析词能力。
三、让学生充分彰显个性特点,发挥特长。
教者在拓展训练部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可以画,可以写,可以读,可以查资料,把较大的空间留给学生彰显个性特点,发挥自己特长,培养了多方面能力。
正如北京特级老师窦桂梅所说的超越教材。
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海底世界》评课稿篇2星期三,聆听了三年级两位老师上的《海底世界》。
虽说是同课异构,但是从她们的课堂中,我听出了她们共同的特点——语文味。
首先,语文味体现在教师那充满艺术性的语言。
细品徐鑫老师的课堂,整堂课徐老师的语言精辟,规范,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语,一句句精美的提示语,让学生在轻松自在中跟着教师的思路完成了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
徐老师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秀一秀自己喜欢的海洋动物,使孩子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与幸福。
回味施海燕老师的课堂,教师语言亲切温和又充满激情。
让学生在充满兴奋的氛围中领略了海底世界的奇异和美妙。
尤其在指导孩子诵读时,不着痕迹,却让学生充满趣味的品味着海底世界中动植物的神奇。
其次,语文味体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两位老师都有意识的.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来。
清澈的湖水评课稿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清澈的湖水评课稿清亮的湖水评课稿《清亮的湖水》是董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上得特别生动,听课之后,心中有所思,因此,对比自己平常的教学,我想说点自己的想法。
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董老师向我们展现了一堂完善的课,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她的很多闪光点都值得我去学习。
一、设计奇妙可以说,最能够吸引孩子留意力和引起他们爱好的就是嬉戏类的活动。
这节课中,董老师设计的“才智大冲关”这个闯三关的嬉戏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
她设计了“生字关”、“学习课文关”、“写字关”这个闯三关的嬉戏,把字词教学,课文学习,写字训练都贯穿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学习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董老师还有一个创新的`地方是在同学字时,我们平常一般在认生字时,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再让同学去掉拼音读。
但是董老师突破常规,她先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先让同学说说通过哪些识字方法熟悉了哪些生字,然后再出示拼音让同学认读。
这虽然只是稍稍变换挨次,但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这一奇妙的设计鼓舞了孩子课后自主识字,提高了他们自主识字的爱好。
第1页/共3页学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鼓舞多说在这四非常钟,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些孩子稚嫩的、布满童真的声音,这恰恰是我们听来最漂亮的声音。
这节课中,董老师设计了几处说话训练,让孩子们充分想象,自由表达。
如:小鱼跃出水面,似乎...。
孩子们的答案各种各样,“跳舞、唱歌、呼吸新奇空气、变魔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回答。
还有一处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孩子在说山石像什么时,答案更是意想不到,“大桃子、金光闪闪的雄鸡、长长的蛇、黑乎乎的大熊、凶狠的狮子……”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孩子们不仅自己能大胆想象,而且能运用《黄山奇石》中学到的学问敏捷运用。
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所盼望看到的吗?三、扎实写字董老师在教同学字时,教得特别细致,在写字这一环节,董老师给了同学充分的时间去写,也给了同学充分的时间去说。
她让同学用各种方法先记住汉字,有加一加,有造句,有依据字意记忆,还有比较,“扔——奶”“睛——晴”这两对形近字的比较,让同学记住了生字,同时也复习了已学过的生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
文中通过了泉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在这一课中,赵老师不仅让孩子们进入课文领略了“水”给作者带来的“苦”与“乐”,还让所有听课教师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看到了一盏明灯——原来,语文味是这样“品”出来的:
一、品文
开课前的谈话中,赵老师就“拨乱反正”——咱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表现的。
这话说得好!我不禁暗中鼓掌,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存在是为孩子们学习服务的,教学并非学生配合老师“秀”给评委看。
开课伊始,赵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品”字。
“品”即“品味”,它如同一把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钥匙,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了乡亲们烈日下长途跋涉辛苦挑水的画面;品味了课文中表现出水之珍贵的词句;品味了四兄弟“勺浴”时的“苦”“雨浴”时的“乐”。
我与“我”融为一体,学习者与文中人物在课堂中完全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文合一,学的便不是课文,而是真实的生活。
从赵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
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
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
赵老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
“让我们抓住“滑”,成为四兄弟中的一位,去细细品味母亲的一勺水吧!”“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边读边想,哪句话让你感受最深刻,在触发你感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简单的几句话,赵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并没有用自己的感受来左右学生的思考。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赵老师要求孩子们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思考这里省略了什么。
在交流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的解读。
二、品情
为使并没有生活体验的学生融入文字,赵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烈日下干裂的土地以及老弱妇孺排队挑水的画面展示出来,并采用了“电影镜头”
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孩子们仿佛亲临挑水现场,学生品词析句,甚至于抓住标点进行体会。
这些实实在在的学习形式都是孩子真情迸发的基础。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喜欢反复地说“孩子们,读吧!”而赵老师却说“我们不再是朗读了,而是述说我们的挑水生活。
”这不仅仅是一种说法的改变,它背后隐藏着一种读法的指导:当你在读懂、读透文本之后,就可以将自己化身为文中主人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中所描绘的一切喜怒哀乐。
这样的朗读的确不再是简单的表演形式,而是文中人物深情的“述说”。
在学生发自内心深处述说了缺水、珍贵、艰辛之后,到雨中的痛快洗澡才是真痛快,而不是城市孩子偶在雨中嬉戏的好玩,是文中真正的享受。
“勺浴”一段,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段写法独特,有很多独具匠心的词句。
赵老师让孩子们变身为“四兄弟”去感受“倾注而下的一勺水”,去争论“瞬间而又缓慢地滑”,去体会“毛孔、血管”的舒服,去感受语言的节奏……最后再次回顾对比两次洗澡,品味“过节”一样的美好,自然地述说其缺水日子的艰辛,不知不觉领悟了反衬的写作方法。
整堂课,学习处处在,却不着痕迹。
三、品生命
孩子们在赵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了:水,是生命的源泉,课文中的人们生活如此艰辛,生命却依然鲜活。
通过文本,我们了解到了别样的生命历程,读者借助文本使自己的生命历程得以延展。
整堂课,我们都能闻到一种生命的芬芳。
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习得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受到顽强生命力的熏染。
反衬的写法,让孩子们在认识一种新的写作技巧同时,还感受到人们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
一节课潜藏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节有生命的课。
这,不就是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吗?《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
总之,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
[评析]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
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
要做到最大限度地
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教师始终是站在一旁,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
“细细品味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从中能体会到什么?”“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边读边想,那句话让你感受最深刻,在触发你感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简单的几句话,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并没有用自己的感受来左右学生的思考。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的解读。
2、以文为本,关注文本的深刻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但如今,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不断充溢着我们的课堂,它在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精彩纷呈的同时,逐渐淡化了对文本的研读。
随之而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
但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学习始终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
从“不多不少、刚好、几乎没有”体会到人们对水的珍惜;“每个毛孔张开嘴巴在吸吮“这可以看出他们很缺水了,对水十分渴望;从“抚摸”这个词语中,还感受到这勺水带给作者很舒服的感觉……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完全来源于文本本身。
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内涵:水是最珍贵的东西。
3、以读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课堂中不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快速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如让学生在交流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时,老师先让学生读给大家听,这时并不作具体的要求,但随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碰撞,迸发火花时,教师及时地说“请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此时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在读时自然会更加地声情并茂。
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这才是真正的以读为本。
这样一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