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疾病诊断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https://img.taocdn.com/s3/m/bc633052b307e87101f6965f.png)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中医诊断举例
![中医诊断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c1bdfb8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d.png)
中医诊断举例包括:
1. 望诊:观察患者的舌象、面色、眼神、皮肤等,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则表示正常;舌质红绛、舌苔黄腻,则表示热证。
2.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气味来诊断病情,如声音高亢洪亮,则表示实证;声音低微无力,则表示虚证。
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生活情况等,如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则表示感冒;胸闷、心悸、气短,则表示心悸。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病情,如脉浮紧、脉数有力,则表示实热证;脉沉细无力、脉弱无力,则表示虚寒证。
以上是中医诊断的一些常见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中医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https://img.taocdn.com/s3/m/f898ba87d4d8d15abe234ea4.png)
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3b174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a.png)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中医疾病诊断治疗标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依据。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是中医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中,包括了对疾病的诊断、鉴别、治疗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强调辨证施治,重视病因病机的分析,强调辨证施治。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是在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上,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强调病因病机的分析,重视辨证施治,注重个体化治疗。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是一种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医学体系,它强调了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和分析,注重了对疾病的个体化治疗。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的内容包括了对疾病的诊断、鉴别、治疗原则和方法等内容。
在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中,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前提和基础。
在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中,对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
在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中,还包括了对疾病的预防、康复和保健等内容,它是中医预防和保健的重要内容。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的形成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是中医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是中医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依据。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的形成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是中医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是一种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医学体系,它强调了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和分析,注重了对疾病的个体化治疗。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https://img.taocdn.com/s3/m/4368d40accbff121dd3683f9.png)
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二、胁痛鉴别诊断:四、积聚的鉴别诊断:1.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腹部痞塞不通,满闷不舒,系自觉症,而无块状扪及。
积聚是指腹内有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是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扪及。
五、鼓胀的鉴别诊断:3.鼓胀与积证:积证是腹内结块。
鼓胀以腹胀大为主症,而积证是以腹中结块或胀或痛为主症,二者有别。
六、头痛的鉴别诊断:2.一般头痛与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多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性加重,伴呕吐、抽搐,症重与一般头痛区别。
七、眩晕的鉴别诊断: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涡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扑倒,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舌歪斜之症,也有部分中风的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八、中风的鉴别诊断:2.中风与痉病: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发生时也可伴昏厥。
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昏晕而后可出现抽搐。
痉病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病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症状。
3.中风与痿病:痿病以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的表现。
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但痿病一般起病较缓,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且以偏瘫不遂为主。
九、瘿病的鉴别诊断:十、疟疾的鉴别诊断:十一、心痛的鉴别诊断:1.厥心痛: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协助鉴别。
中医诊断之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中医诊断之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2901a1e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0.png)
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
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
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
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症即症状,是病人感到的自身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征象。
症是分析与判断病证的原始依据,主要包括症状(如头痛、咳嗽、胸闷)和体征(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
或
可认为证是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划分。
病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
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
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临床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的思维过程,即确定属于何证的过程。
它是一种
将周围环境、正气强弱与疾病特点加以综合考虑的诊断方法。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43437f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b.png)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望诊: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象、指甲等,以判断病情和体
质。
2.闻诊:通过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声音,以及嗅患者
呼出的气味,以了解病情。
3.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以了解病情和病因。
4.切诊:通过把脉、触摸患者的肌肤等,以了解病情和体质。
此外,中医疾病诊断标准还包括脉诊、腹诊等,通过多种诊断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同时,中医疾病诊断标准也会根据不同的疾病和证候有不同的诊断标准,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中医常见十类疾病诊断治疗
![中医常见十类疾病诊断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4a9d39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b.png)
中医常见十类疾病诊断治疗
中医常见的十类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
1. 内科疾病:如感冒、咳嗽、咳痰、呕吐、腹痛等,中医常使用中药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2. 外科疾病:如刀伤、皮肤炎症、烫伤等,中医常使用中药局部外敷或内服来促进伤口愈合。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经期疼痛等,中医常使用中药调理月经的盛衰。
4. 男性疾病:如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等,中医常使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来调节阴阳平衡。
5. 儿科疾病:如发热、恶心、腹泻等,中医常使用中药或针灸来调理儿童的体质。
6. 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失眠等,中医常使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调节情绪和平衡心身。
7.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炎等,中医常使用中药来调理胃肠功能。
8. 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尿痛等,中医常使用中药来调理泌尿系统的功能。
9. 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头晕、失眠等,中医常使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调节神经功能。
10. 骨科疾病:如骨折、关节炎等,中医常使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促进骨骼的康复。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b6921f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1.png)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1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是依据古老中医学范畴所采用的思想,
认为人体应该处于一种“和谐”的、自然界之中规律运行的状态。
中
医学认为疾病是脏腑系统内营养物质调节失行,导致病理状态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时间、空间及神经元中的神奇活动都受到影响,最终导
致疾病发生。
因此,中医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要把握住调养的机会,在细节上
抓住机会,以保持机体的健康状态,避免或改变脏腑系统的可能病变。
中医常通过观察,摸索,询问和听取患者提出的症状等方式来诊断疾病,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疗法。
中医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强调要求精确,应该维持“全面”的把握,深入到病灶根源及其正确的调节措施,而不能只重视表面症状的
消除。
此外,中医还要强调,不可图方便采取简单的单一的治疗方法,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综合施治。
通用说来,中医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要统计不同器官受损程度
和临床表现,补充和排除尚不清楚的病、症、病因,尽可能建立科学
的疾病诊断体系,从而实现调理的目的。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 (32个病症)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 (32个病症)](https://img.taocdn.com/s3/m/2b9abe376529647d2628524b.png)
1中醫疾病鑑別診斷2(32個病症) 3中醫痞滿鑑別診斷:3.1痞滿與胃痛:兩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現。
然胃痛以疼痛為主,胃痞以滿悶不適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勢多急,胃脘部可有壓痛,而胃痞起病較緩,壓之無痛感,兩者差別顯著;此患者無明顯胃脘部疼痛,故屬痞滿。
3.2痞滿與結胸:兩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結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滿而同,拒按為特徵;痞滿則在心下胃脘,以滿而不痛,手可按壓,觸之無形為特點。
該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壓之不3.3痛,不屬結胸。
3.4痞滿與鼓脹:二者均有脹滿感,鼓脹以腹部外形脹大如鼓為特徵,胃痞則自覺滿悶,外無脹大之形;鼓脹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無形,胃痞病在胃脘,均為無形;鼓脹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軟。
3.5痞滿與胸痺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滿悶,胸痺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區別。
胸痺心痛屬胸陽痹阻,心脈瘀阻,心脈失養為患,以胸痛,胸悶,短氣為主症,伴有心悸、脈結代等症狀;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滿悶不舒為主症,多伴飲食減少,得食則脹,噯氣則舒等症狀。
4脅痛鑑別診斷:4.1脅痛與懸飲:懸飲可表現為脅肋疼痛、但表現為飲留脅下、胸肋脹痛、持續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時加重、常喜向病側睡臥,側肋間飽滿,叩呈濁音,或見發熱,一般不難鑑別。
4.2脅痛與胸痛:胸痛以胸部脹痛為主,可涉及脅肋部,常伴有胸悶不舒, 心悸短氣,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證候;脅痛部位在一側或兩側脅肋部脹痛或竄痛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膽病症狀。
4.3脅痛與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處,兼有噁心噯氣,吞酸嘈雜等胃失和降的症狀;而脅痛部位在上腹兩側脅肋部,常伴噁心,口苦等肝膽病症狀。
5黃疸的鑑別診斷:5.1黃疸與萎黃:黃疸的發病與感受外邪,飲食勞倦或病後有關,其病機為濕滯脾胃、肝膽疏泄,膽汁外溢;其主症為目黃、身黃、小便黃。
萎黃之病因與飢飽勞倦、病後失血有關,其病機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肌膚失養。
中医诊断的四种方法
![中医诊断的四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3999f2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c.png)
中医诊断的四种方法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通过搜集病人的各种信息,如症状、体征、舌脉等,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得出病因、病机、病位和辨证论治的方法。
中医诊断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下面将对其分别进行阐述。
1.望诊望诊是指医生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包括面色、形态、舌质、舌苔、目脉等,进而推断出患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
其中,面色反映了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舌象反映了脏腑状况,目脉则反映了人体气血运行状况。
2.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气息来判断病情。
医生可以通过听患者的咳嗽声、呼吸声、腹部胃肠鸣音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病位,比如肺病患者的咳嗽声和呼吸声会有所不同,肝病患者的鸣音也与正常人不同。
3.问诊问诊是指医生与患者对话,询问病情、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获得病人的全面了解。
医生通过问诊得知病人的病情和病因,同时也了解病人的体质和心理状态,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4.切诊切诊是指医生通过触诊和按摩等手法来观察患者的脉搏,以获得病人的身体状态和病因。
中医切诊分为察脉和按腧经脉进行,其中察脉是通过感觉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况,按照经脉则是通过按摩经脉来观察患者的身体状态,以判断患者的病因和病机。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是一门复杂的学问,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综合能力医生需要结合四种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不仅需要医生的经验和能力,还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四种方法外,中医诊断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针灸诊断、排毒诊断等。
针灸诊断是指医生通过针灸技术来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反馈,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排毒诊断是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大便、小便、汗液等排泄物,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代谢情况。
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中医诊断,医生可以从根本上把握疾病的本质,准确地判断病因、病机和病位,从而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https://img.taocdn.com/s3/m/f898ba87d4d8d15abe234ea4.png)
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中医疾病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30f182c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c.png)
• 3.畸形:又叫鸡胸龟背螺旋腿等畸形、多属于先天性疾 病.
四、望舌
舌为心之苗窍又为脾之外候, 舌苔乃胃气熏蒸所化,舌体的 血络最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 能有关,舌的灵活运动,调节声 音,形成语音.脏腑在血面上的 分部;舌尖属心肺,中心属脾 胃,两边属肝胆,舌根属肾.
望舌
四、望舌
正常舌像;淡红色,薄白苔.表现为舌体 柔软,运动灵 活自如,颜色、淡红,血红鲜明,舌苔白色, 干湿适中,不黏不腻等.
血淤.
六、望舌苔
• 1.白苔:一般是主表虚证、寒证.
• 2.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淡黄热轻,深黄
热重,焦黄热结.
• 3.灰苔: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虚
证.
• 4.黑苔:主里证,或为热极,或寒盛.
•5
,舌体偏于一侧,
斜舌这种现象就是中风先兆.
谢谢
• 3、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来判断 病情的方法.如精神、意识、面色眼神、呼吸、语言,形体 动态表现出来,尤其是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神的表现,按 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得神、失神、假神三种.
得神、失神、假神的比较
二、望面色
• 是通过观察病人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 1、常色、病色的区别 • ① 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示人体精神津液强弱胖瘦与肢体畸形,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 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 疾病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1e252c7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e.png)
中医诊断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诊断
疾病诊断也叫做病名确诊,缩写为辨病。
所谓疾病诊断,就是根据各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对病人做出适当的确诊,确认所患病种的名称。
不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都存有其各
自的出现、发展、传变改归等内在规律,所以分辨疾病的相同,对于掌控其特定的本质与
发展规律,以及介绍各阶段的证候特点,就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脘与痢疾,肺痿与肺痈。
临症无法无考辩。
1.疾病诊断的定名:中医对疾病的命名,种类很多,比较复杂,在临床上应根据常用
的病名下诊断,不要随意杜撰。
病名的具体规范见临床各科。
2.疾病诊断的依据:每种疾病都存有自己的临床特点,通常根据其病史和临床表现的
特点,即可做出适当的病名确诊。
例如痢疾一病,以下利赤白,里急后重为临床主要特征,全身症状或有或无,就是由饮食污秽引发,炎症不好厚腻夏秋季节,病程贝阿尔恩县。
合
乎上述特点,即可做出痢疾的确诊。
例如不具备上述全部特点或发作季节相同,或病程较长,在作痢疾确诊时就当谨慎。
3.疾病的鉴别诊断:某些疾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
如癫、狂、痫三种虽同是神志
异常的疾病,但各有其症状特点,临床可根据其疾病的特点、病因、病机等详加辨别。
癫
病者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者以躁妄打骂,喧扰不宁,动而多怒
为特征,痫病者以猝然昏倒,不处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口中如作猪羊叫声为特征。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断疗法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断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93a4542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4.png)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断疗法
1. 概述
本文将介绍中医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 内容
2.1 疾病诊断:
-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
的外表、听取病人的声音、询问病人的症状和切脉等方式,全面评
估病情,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2.2 疾病治疗:
- 中医药治疗常采用中药和针灸疗法。
- 中药疗法:根据疾病的特点和病人的体质,中医师会开具配方,病人服用中药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以恢复健康。
-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刺激身体的经络和气血运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3 常见疾病:
- 例如,中医科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糖尿病等。
- 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常用中药有麻黄、桂枝等,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的功效来缓解症状。
- 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常用中药有山楂、陈皮等,可以通过健脾消食、调理胃肠的功效来改善消化功能。
- 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常用中药有山莨菪、玄参等,可以通过降压降糖的功效来控制病情。
3. 结论
中医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四诊法进行综合诊断,然后采用中药和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因病情而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诊断也叫病名诊断,简称为辨病。
所谓疾病诊断,是根据各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对病人作出相应的诊断,确定所患病种的名称。
不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都有其各自的发生、发展、传变转归等内在规律,所以辨别疾病的不同,对于掌握其特殊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以及了解各阶段的证候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如泄泻与痢疾,肺痿与肺痈。
临症不能不详辨。
1.疾病诊断的定名:中医对疾病的命名,种类很多,比较复杂,在临床上应根据常用的病名下诊断,不要随意杜撰。
病名的具体规范见临床各科。
2.疾病诊断的依据:每种疾病都有自己的临床特点,一般根据其病史和临床表现的特点,即可作出相应的病名诊断。
如痢疾一病,以下利赤白,里急后重等为临床主要特征,全身症状或有或无,是由饮食不洁引起,病变好发于夏秋季节,病程较急。
符合上述特点,即可作出痢疾的诊断。
如不具备上述全部特点或发病季节不同,或病程较长,在作痢疾诊断时就当慎重。
3.疾病的鉴别诊断:某些疾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
如癫、狂、痫三种虽同是神志异常的疾病,但各有其症状特点,临床可根据其疾病的特点、病因、病机等详加辨别。
癫病者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者以躁妄打骂,喧扰不宁,动而多怒为特征,痫病者以猝然昏倒,不处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口中如作猪羊叫声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