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
古诗中的问句
古诗中的问句
古诗里的问句,那可真是神奇得很呐!就像李白在里问“疑是地上霜”,这不就把月光的清冷和他内心的迷茫一下子都展现出来了吗?
再看看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难道不是在激励着
我们去追求更高的境界?这不就好比我们爬山,想要看到更美的风景,就得努力往上攀登嘛!
还有那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问,把
对亲人的思念和期待重逢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不就像我们久别
之后盼着和家人相聚的那种急切心情吗?
古诗中的问句啊,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大门。
它们让我们仿佛能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难道你不觉得古诗中的问句充满了魅力吗?难道它们没有让你对古
诗有更深的感悟吗?反正我是觉得,这些问句让古诗变得更加生动,
更加引人入胜!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诗中的问句是诗人情感的绝妙表达,是古诗
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诗词鉴赏中十种常见的问答形式及答题步骤
诗词鉴赏中十种常见的问答形式及答题步骤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也称“鉴赏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感情。
(步骤三)。
2、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如抒情方式、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具体阐释说明是怎样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的。
(3)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古代诗歌鉴赏问答模式解说
古代诗歌鉴赏问答模式解说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的画面。
描绘时一定要忠于原诗,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力求语言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二、分析表达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就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主要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物)抒情和寓情于景(物)两种。
修辞手法主要有: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蕴藉。
描写手法主要有: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分析意境型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分析意境型答题技巧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古诗歌鉴赏分析意境型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问题:这首诗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答案分析:这是最常见的问题类型。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将寄托情感的意象(即意象)合成而成的想象境界。
它包括三个方面:风景、情感和环境。
回答问题时,三个方面中的一个是必不可少的。
4.答题步骤:① 描述这首诗中的图画。
考生应掌握诗中的主要景物,并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在描述时,一个人应该忠实于原诗,另一个人应该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来重现它。
语言应该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 分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
不要空着,具体回答。
例如,仅仅回答“表达作者的感伤感受”,并回答为什么“感伤”是不够的。
答题示例1:春线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芬芳的树木没有花朵,春天的山上鸟儿在空中歌唱。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春游”中的所见所闻:有草、水、树、山、花和鸟。
可以说,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步一步)。
然而,诗歌不是对风景的纯粹描绘,而是风景中情感和风景的结合(第2步)。
诗中的“花儿从地上落下”和“鸟在空中歌唱”的场景都展现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有一丝伤感的春天和荒凉(第三步)。
答题示例2:游月坡宋成豪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秋天的气氛改变了一切,晚上一瓶聊天变成了一个凉爽的开场白。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界上没有什么计划,只有每一次美好的拯救和陪伴。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一百英尺高的平台、美丽的水、月光、树林和泉水,(1分)创造了安静(或安静、安静等)(1分),表达了诗人的放松(或安静、舒适)(1分)。
【诗歌鉴赏】诗歌中意境题答题模板归纳
【诗歌鉴赏】诗歌中意境题答题模板归纳(⼀)设问⽅式1、这⾸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2、这⾸诗为我们展⽰了⼀幅怎样的画⾯?表达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怎样的情怀?4、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创设出⼀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分析思路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常⽤术语:雄浑壮丽、雄奇险峻、辽阔苍茫、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恬静优美、萧瑟凄凉、孤寂冷清、肃杀荒寒、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远、浩瀚辽阔、博⼤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淡雅闲适、和谐静谧、开阔苍凉、深远绵邈、⾼远辽阔、沉郁孤愁等(三)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的语⾔再现画⾯。
描述时要注意两点:⼀要忠实于原诗,⽤⾃⼰的语⾔,切忌直接引⽤;⼆要⽤⾃⼰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般⽤两个双⾳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常见失误:⼀是描摹景物时采⽤直译的⽅法,变描摹为翻译;⼆是考⽣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忽略了⼀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特别提⽰:题⽬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具体阐释。
(四)答题⽰例阅读下⾯的唐诗,完成题⽬。
诗歌的提问模式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 答题示例:
• •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回答:
•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
•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 诗的语言艺术。 •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 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 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 术感染力等。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 •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 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 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 现手法。
• 答题步骤: •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 法。 •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 的感情。
•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
• • •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 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 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问开头的古诗词
问开头的古诗词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哎呀,就像咱有时候心里那说不出的烦闷,不就跟那江水似的不停地流嘛!比如你为了一件事纠结好久,那种愁绪可不就像江水一样绵绵不绝呀!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就好比我们的脑子呀,得不断有新知识进来,才能一直保持清醒呀!你想想,要是一直不学习,那不就跟死水一样啦!比如你每天都读点新东西,是不是感觉脑子都灵活多啦!3.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哇塞,这感情的力量可真大呀!就像有的人,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连命都不要了呢!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感情真是让人感动啊!4.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可不就是这样嘛,有时候突然遇到一个人,一问名字,哎呀,就想起以前的样子啦!比如说多年后遇到老同学,一问名字,以前的回忆都涌上来啦!5.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这不是在问嘛,你为啥轻易就离别呀,一年能有几个团圆的时候呀!就像有的人总是忙工作不顾家,家人就会这么问呀,好好团聚的日子多难得呀!6.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哈哈,有时候别人问咱为啥喜欢待在一个地方,咱就是笑笑不说话,心里可美着呢!就像你特别喜欢一个安静的角落,别人问你,你可能也不想解释太多吧!7. “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这多有意思呀,问嫦娥能不能和我一起经历月圆月缺呢!就好像我们也会幻想和某个特别的人一起经历各种事情呀,多浪漫呀!8.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咦,问客人为啥来呀,说是为了上山砍柴所以来买斧子呢!这多像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呀,总有个原因才去做嘛!比如你为了做蛋糕去买材料一样!9.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哎呀呀,问你啥时候回来呀,那路那么难走!就像有人去冒险,大家都会担心地问啥时候回来呀,那地方那么危险呢!10.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这老天是咋想的呀,都春天了还下雪!就像有时候天气特别奇怪,咱就会这么嘟囔呀,真让人捉摸不透呢!我的观点结论:这些以“问”开头的古诗词都很有韵味和意境,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思考,也能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各种情景,非常有意思呀!。
诗歌中的意境
“看”字形象地写出了离别时的酸楚情态 (总说)。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 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具体说明)。此字让 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 不敢看的形象(表达效果)。
赏析诗文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 字千金之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同意。“卧”字确实使用 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 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 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 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 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
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 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 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 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 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 特点和情调
(2)“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 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催”字是催促之意,催字不但形象地 说明夜长昼短,更写出时光流逝之速,使人 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从而表达了诗人 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 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 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 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 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 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 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浅析问句在《诗经》中的运用
浅析问句在《诗经》中的运用问句在《诗经》中使用频繁,根据所发问对象的有无,可将其分为两大类;根据有无回答亦可分为两大类。
这些问句的巧用,增添了《诗经》的表达效果和艺术魅力,使诗歌的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使叙事井然有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有时也是心理描写的一种方式。
标签:《诗经》问句艺术效果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的《诗经》依然闪耀着熠熠的光辉,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格的运用,包括比喻、比拟、反复、对比、借代、顶针、对偶、双关、拟声、设问、反问等等。
这些修辞格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表达效果和更好的艺术效果。
其中问句(包括设问和反问)在《诗经》中的使用尤其频繁,经笔者统计,发现在《诗经》三百零五篇的诗歌中有近九十篇使用了问句,“谁”“何”“曷”“爰”“胡”“岂”“宁”等疑问词也经常出现。
一根据所发问的对象,可将《诗经》中的问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明确的发问对象;一类没有明确的疑问对象,也就是不知道诗中的“我”所问的究竟是谁。
其中第一类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首先是作者自己问自己,即自问自答的设问。
设问在《诗经》中的使用十分普遍,如《大雅·公刘》描述公刘率人民迁居豳后亲自视察定居地点,然后以“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的设问描写了公刘的装束。
又如《秦风·渭阳》这首送别诗,为了说明“我送舅氏”到渭水的时候赠了些什么,作者便用“何以赠之”的疑问来引起注意,紧接着便自己给出答案,说明自己送了“路车乘黄”“琼瑰玉佩”给“舅氏”。
其次,某些诗篇中的疑问是针对确定的某个人。
《小雅·何人斯》那一连串的发问针对的都是“你”,那个卖友求荣之人。
“胡逝我梁,不入我门。
”“胡逝我梁,不入唁我。
”“彼何人斯,胡逝我陈。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袛搅我心。
”似乎作者在面对着那个人进行质问,言语中隐隐透着讥讽。
《桧风·羔裘》是一首刺耽于豪华而忽视政治的诗,一说这是一失宠之妻怀念丈夫的诗。
语文诗歌鉴赏模板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答题的常见模式与答题规范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该抓住诗歌展现的主要景物,形象生动地再现画面内容,要遵守三个原则:一是忠实原诗,二是运用联想想象,三是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思路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 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 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 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 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 (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 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答题示例: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 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 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 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 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 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 句对比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 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 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 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 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 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 情(步骤二)。
三、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 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 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所表现出来 的语言风格。诗的语言一般有:清新自然、 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 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 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五、一词一句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 为什么? 提问变体:前人认为,某词(句)在 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何看法?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 一个字或一个词(句)就构成了全 诗的线索。抓住这个词(句)命题 往往可以以小见大,检测出考生对 全诗的把握程度。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1、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步骤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分析意境型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内容分析。
①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 林和泉声。 ②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 ③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意境分析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思路,规范 答题
意境分析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 意境?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③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 首诗或词作赏析。
倦夜 杜甫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 忧愁 惆怅 寂寞 伤感 孤独 烦闷 恬淡
闲适 欢乐 仰慕 激愤 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
① (描绘图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 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②(概括氛围) 营造了清新恬淡的意境。
③ (分析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 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悠然之情。
“分析形象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 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村舍① 许浑
自翦青莎织雨衣,南峰烟火是柴扉。 菜妻②早报蒸藜③熟,童子遥迎种豆归。 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 花时未免人来往,欲买严光旧钓矶④。 [注]①本诗以国运渐颓的中唐为背景。②莱 妻:贤妇的代称。③藜:藜草做的饭,泛指 粗劣的食物。④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 士。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古典诗歌鉴赏意境、技巧、诗眼答题方法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 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 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 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 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练一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 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 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 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 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 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意境)。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 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 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 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 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 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 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 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 围,为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古代诗歌鉴赏的规范化答题
古代诗歌鉴赏的规范化答题分析意境型(一)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界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NYP高粘度泵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高粘度齿轮泵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①——用富有文采的语言生动描述画面景物)这是一幅明净绚丽和谐闲适的春景图。
(步骤②——画龙点睛概括景物画面特点)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③——指出在什么情况下的什么心境)分析技巧型(二)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燃烧器油泵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寓于景(寓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和托物抒情等。
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
古典诗歌中得问句与意境课程目标及简介:意境就是古典诗歌得核心范畴,问句就是古典诗歌得常见表达形式。
从问句中得奇问角度,对意境进行分析,以展示古典诗歌得韵味与意境.而从这种分析中,又能瞧出中国人诗心深处永恒得焦虑.本课程从古典诗词得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得独特表现力。
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得韵味与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得理性之光。
期望通过本课程得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得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她们得古诗词鉴赏能力。
导入:无疑而问得问句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常见得语言表达形式,除了反问与设问之外,另外有种奇问句,它对古诗意境有很奇特得艺术表现力。
本文从古典诗歌中得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得独特表现力。
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得韵味与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得理性之光.一、典诗歌中无疑而问得问句无疑而问得问句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得语言表达形式.根据问话者得本意就是否在问句之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在其中,一类不在其中。
1、问话者得本意在问句中得,就是反问句。
列如:(1)、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生年不满百》)(2)、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曹丕《杂诗》)⑶、相瞧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⑷、我几时离这绣罗帷?没来由劝我道不如归!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着俺那人儿啼。
(曾瑞《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中闻杜鹃》)反问“就是用问句得形式来表达确定内容得修辞方式。
”①或用肯定得形式来表达否定得意,或者用否定得形式来表达肯定得意义。
采用问句得形式,主要在于使诗歌得语言更富于变化,避免直露,同时加强或强调说写者得本意。
2、问话者得本意不在问句中,有两种,即设问与奇问。
1)、设问(1)人生到处应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与子由渑池怀旧》)(2) 卖炭所得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考场上我们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古诗词中的问句艺术,原来大有学问
古诗词中的问句艺术,原来大有学问问句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艺术,亦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恰当的修辞可以使诗词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使人无限遐想、浮想联翩。
问句分为两种:设问和诘问。
所谓的设问,指的是故意提出问题,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这种辞格叫设问。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
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个中的高手,其长篇名作《琵琶行》中的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作者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很类似,难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作者的诉说,反过来又波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作者的感情,以致热烈直流,湿透青衫。
所谓诘问是一种常用的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修辞方式,又叫激问、反诘。
它只提出问题,不做回答,但明确的答案却在反问之中。
在谈话的语流中,正确运用反问可以是谈话增强语气,加大力度,突出话题的主旨,激发对方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震撼作用,增加表达力度。
如白居易的小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词三味远 雅韵一问中——古典诗词中的“问”
诗词三味远 雅韵一问中
范永
— — — 古 典 诗 词 中 的 “问 ”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 少? ”李煜这一问,问出了千般哀怨、 万种离情,而“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更 把李煜这位亡国之君深重的愁情 别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诗词当中, 常见发问之句,屈原问天,李白问 月,闺中少妇问落花,雨夜离人问 红烛。 细细品味,诗歌中“问”的艺 术确是别具匠心,意蕴丰厚而深远。
再看“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 取 黄 鹂 ”,黄 鹂 知 春 ,问 取 之 中 ,如 小儿稚语,清新活泼之态足矣;“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地无声, 却见证历史,铿锵的追问中,必胜 的信念顿现。
无疑而问 诗词中很多发问其实是无疑 而问, 设问的基本作用是引人注 意,启发读者的思考。 有的自问自 答,有的无需回答,答则是多余。 而 恰恰是这般设问,意蕴深远,富含 情思,细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如 晏殊的《浣溪纱》: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 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 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斗转星移,日月升沉,本是自 然现象, 众所周知 ”,也 是 很 多人自勉的格言。 可见,“夕阳西下 几时回”实乃不是问题的问题。 但 词人由此引发的,却是对时光流逝 的缅怀,对往昔美好景物情事的流 连,更有未来能否重现的迷惘。 这 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 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 宇宙人生。 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 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思辨:夕 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 望于它的东升再现, 而时光的流 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年华将逝的 叹惋,未来难辨的希望,都蕴含在 这无“疑”之问中。 再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 谁生?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课程目标及简介:意境是古典诗歌的核心范畴,问句是古典诗歌的常见表达形式。
从问句中的奇问角度,对意境进行分析,以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而从这种分析中,又能看出中国人诗心深处永恒的焦虑。
本课程从古典诗词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
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期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导入: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除了反问和设问之外,另外有种奇问句,它对古诗意境有很奇特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从古典诗歌中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
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一、典诗歌中无疑而问的问句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
根据问话者的本意是否在问句之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其中,一类不在其中。
1、问话者的本意在问句中的,是反问句。
列如:(1)、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生年不满百》)(2)、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曹丕《杂诗》)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⑷、我几时离这绣罗帷?没来由劝我道不如归!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着俺那人儿啼。
(曾瑞《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中闻杜鹃》)反问“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确定内容的修辞方式。
”①或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否定的意,或者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义。
采用问句的形式,主要在于使诗歌的语言更富于变化,避免直露,同时加强或强调说写者的本意。
2、问话者的本意不在问句中,有两种,即设问和奇问。
1)、设问(1)人生到处应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2)卖炭所得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白居易《卖炭翁》)(3)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
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張可久《中吕山羊坡闺思》)(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身如飘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症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徐再思《又调摘桂令春情》)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即“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做出回答”。
②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读者积极思考。
在读者看到问句,思维展开之后,马上又给出答案,让思维集中到答案上,从而达到强调作者本意的目的。
设问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引起思考之后,更进一步强调本意,让情感更有力地打动人心。
注释:①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②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2)奇问说话者的本意不在本句中的问句是奇问句,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吴士文在《修辞格论析》一书中对奇问这样论述:“奇问是对提出来的奇特问题,无须也无法回答……奇问句并不要求别人回答,甚至连说写者自己也不想回答,或回答不出。
它问得虽奇,但并不荒唐,而且使人感到颇富情趣,古代诗词中就不乏这样的‘奇问’”。
下面主要讨论奇问是怎样造成诗意境界,对诗的意境有用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
二、奇问与诗歌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范畴。
关于意境,我们采用一种“广义”的说法,即“它是特定形象与它所触发的全部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的总和。
当人们从特定的艺术形象想到生活,由静态想到动态,由形体想到丰富的神韵,或由神韵想到不同情景下的形体……就会发出某种意境。
”①“从审美心理结构而言,意境则是一种既包含形象、符号(艺术实境),又包含着深远的‘象外之虚’(想象中呈现的艺术虚境,包含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审美范畴,他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由‘实’而‘虚’,由‘定’导向‘不定’,然后循环往复地虚实相生。
”②也就是说,有意境,必定要有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诗歌要有意境,也一定要能触发人的艺术想象,让人在“特定形象”的基础上,融情其中。
所谓的“情景交融而又有无穷的回味”,也就在情景交融的同时,强调了在情景交融的“实境”基础上,能让“人”融入其中,产生具有无穷回味的“虚境”。
而奇问,说写者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问而不答――或因为根本答不出――都能让人融入其中,给听读留下再创造的留白空间,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回味无穷。
因此,对诗歌意境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1、有些奇问,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把人的艺术想象引向遥远空渺的历史时空,让“虚境”在奇问中变得空渺而幽远。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張若虚《春江花月夜》)在春江伴月望潮,视线由地面移向空中,之后聚焦到月亮上。
把人的注意也引向了空渺浩洁的月空。
春江、潮水、芳甸、花林、流霜、白沙、孤月,这多种意想的并置,构成了叠象美,本身就能触发人有关人生的种种联想。
然而,诗人更发奇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把“人”的艺术想象引向空渺的历史时空。
谁在江边最先看见了月亮?月亮又在什么时候最先照到了人?对人与月的双重追问,是人在历史时空中对自己的追问,是对人生命起源和生命价值的追寻。
在这种追寻中,深隐着人类共有的生命渺小感和历史悲怆感。
奇问之后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情感深处,更是对这种人生不常、生命短暂的忧思的强化。
江月江畔年年同,而人却一代一代更换,如江畔流水一样。
一去不返,消失在苍茫的历史深渊。
奇问引发的艺术想象饱含着多么深重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情怀!(2)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楝里归白云,窗外落辉红。
古石何年卧?枯木几春空?(阴坚《开善寺》)同样,在例(2)中,在山顶眺望,“登临情不极”,而且莺随树,花逐风,云归楝里,辉落窗外,构成一副生动和谐的夕照图。
之后的“古石何年卧?枯木几春空?”却给人一种注释:①②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P21苍凉感。
在前面所看到的实境基础之上,这一奇问,让人在观赏美景时,更面对人生的无常,把人世本来的“不确定”“投”了出来。
面对投来的奇问,让人不能不融入到登高而望的情景中去体悟人生、体悟生命。
随着对古石枯木的追寻,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人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经历也融入其中。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时归年?(杜甫《绝句》)例(3)是杜甫晚年的诗。
杜甫晚年长期漂泊异乡,一年一年都盼望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
然而,一春又一春的期盼都在春与秋的轮回中破灭。
好一个“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江碧山青,鸟白花红,春意分外浓。
今春,再面对无限春光,却长问一句“何日是归年?”在心中涌起希望的同时,又涌出了过去希望破灭的哀伤。
来路艰辛,前路也茫茫。
面对整个人生历程,思前想后,哀痛连连。
喜景衬哀情,奇问在这里对诗歌意境的营造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成为构成意境的有机成分。
此外,“何日是归年?”也让思乡的游子在为杜甫的哀痛而哀痛时,更引起对自己人生历程中酸甜苦辣的追思,本来就不平静的心湖,又投入了这么一个巨大的石头,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涌动,浮想翩翩。
这些奇问,都在此时思前想后,引人怀旧而情悲,让人思后而情伤。
它们都具有这样的的诱发作用:让读者在为诗中的“特定艺术形象”思前想后而悲伤的同时,不自觉地融入自己地情感,由他人想到自己,从而在追忆和展望中,悲他人之悲,乐他人之乐,也悲自己之悲,乐自己之乐。
它们,都能让人不自觉地投入自己的“打量、感叹、沉思”并且,“用人的生命力量开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时空”。
2、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奇问都具有这种诱发追思的的作用。
有些奇问,独具一种情感或情景再现作用,能充分地表达出种种情感或情境,并能鲜明地传达给读者,烙印在人心中。
具体有以下两种:1)、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给人一种具体的可感的形象或情景。
(1)、风吹酒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留别》)别意本是无形无状很难尽情表达的,而李白一句奇问,把别意转换在流水上,化抽象为形象。
流水本无穷无尽,“我的别意和流水相比,谁短谁长?”这样一问,表达出诗人对友人无穷无尽的象“东流水”一样的别意,同时更把这无穷无尽的别意导入了人心中,使得流水有别情,别情胜流水,全诗意境呼之而出。
(2)、拓夫滩上闻新雁,离袖掩盈盈。
此恨无穷,远如江水,东去几时平?(张先《少年游》)同样列(2)中,恨也无形,是抽象的一种情感,但词中把恨比作江水,最后加上一句,东去几时平?更把心中的恨在望江水东去的时候,融入江水,随江水东去,久久不能平静。
诗味也随着江水一起,幽远幽长。
如果没有“东去几时平”的奇问,前面的比喻便只停留在“实境”之上,而不能由实而虚,虚实相生,让诗歌意境横生。
(3)、不合临池起画楼,断烟疏雨叶飕飕。
谁能细数垂杨叶?一点垂杨一点愁。
(方树《杨柳枝》)列(3)同样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但又不可尽数的垂杨叶。
垂杨叶本不可数,愁自然也无尽。
“谁能细数垂杨叶?”一句,“谁能”有一种一一确定之后又一一否定的过程,且这里藏着一种细数垂杨叶的假想,使密密匝匝、摇曳交缠的柳叶附上缠绵无尽的愁情。
如果把“谁能数得垂杨叶”改为“无谁能数垂杨叶”,意义也差不多,但仅仅用“无谁”就完全否定了,没有这种一一否定的过程,且诗句也显得直露,情感力度减弱,意境自然大失。
2)把事物拟人化,这种比拟中显出痴傻,更显出浓浓深情,让人深悟痴情。
(1)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元好问《迈陂塘》) 例(1)中,“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莲根有丝多少,莲心为谁而苦,这种常人根本就不可能问出的问题,看似一种痴傻,一种无知,但正是在这种痴傻这种无知中,一个痴迷的询问者形象突兀在眼前。
莲根有丝人有思,莲心苦而人心更苦;在把莲根莲心比拟成人来询问时,就是把人的内心情感转嫁给莲根莲心的一种渲泻。
情思多而愁心苦,愁苦而至痴傻的形象,再用这种比拟的手法,外化成莲根本有之丝和莲心本有之苦,这种苦与思,在莲与人的转移融合中倍增。
而这思与苦,又都为了谁?这种问,能在痴问的画面中呈现出无穷的真情,引发无尽的回味。
如果不用奇问而用一般问句:“不知莲根有丝多少,莲心为谁苦?”就不能把这种痴傻的一往深情呈现出来,让读者产生更大的共鸣。
(2)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驰骤?(晁补之《水龙吟》)(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黄庭坚《清平乐》)例(2)例(3)中,问春归何处,且如此匆匆。
春天的来去本是自然规律,谁也不知它有什么去处,但诗人却追问春天,把春拟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