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笔记—读蒙台梭利《发现孩子》有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3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3篇导语:在《发现孩子》一书中,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发现孩子》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
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
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
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
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
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
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通用8篇)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通用8篇)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通用8篇)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1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
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
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
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
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
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
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中国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心得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心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
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
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范文(通用8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发现孩子读书心得范文(通用8篇)发现孩子读书心得篇1一、《发现孩子》内容简介: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
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
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二、《发现孩子》精彩分享: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
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
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
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
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
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
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1玛利娅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难管。
其实,这一切源于我们不太了解孩子,孩子就像新大陆,早就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
《发现孩子》一书就介绍了了解孩子的方法,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展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在该书中,蒙台梭利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认为,在成人的严格控制下,孩子的大部分需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的。
孩子的要求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只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了,孩子以后的智力水平和道德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自己做不到的优秀,通通期望孩子替他们完成。
孩子在他们眼里是没有想法,没有自己理想,没有自己性格,只是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
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和兴趣班,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究竟适不适合上早教班,也从未考虑过孩子对特长班有没有兴趣。
当然在意识上,他们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就能够成为人生赢家。
《发现孩子》读后感4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4篇《发现孩子》读后感4篇《发现孩子》作者是蒙台梭利。
本书讲述了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鼓励他们潜能的方法。
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鼓励他们潜能的方法。
下面是收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欢迎阅读。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提醒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响、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
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
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那么表示时间的长短。
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
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
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
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展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那么,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精品】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4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发现孩子》读后感1蒙台梭利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必须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而这种让步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苦难、一种生命的扭曲、一种牺牲,但是当教师们获得了某种“科学家精神“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观察中体验到快乐了。
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基督徒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
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
解放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
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
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
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
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在教导孩子运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清楚的做两件事,第一,让孩子接触教具,并向其传授使用要领;第二,对那些能够自己正确的辨识差异的孩子,教师应该干预并启发他们。
心得体会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发现孩子》读后感1蒙台梭利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必须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而这种让步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苦难、一种生命的扭曲、一种牺牲,但是当教师们获得了某种“科学家精神“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观察中体验到快乐了。
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徒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
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
解放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力。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
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
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
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
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在教导孩子运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清楚的做两件事,第一,让孩子接触教具,并向其传授使用要领;第二,对那些能够自己正确的辨识差异的孩子,教师应该干预并启发他们。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
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3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3篇)《发现孩子》读后感1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
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
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
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
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
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
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
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
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
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
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1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
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
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
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
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发现孩子》读后感1《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
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
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
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
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
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
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
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发现孩子》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1 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
蒙氏教育以孩子为中心,批评成人自以为是做法,呼吁成人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
认为成人一切阻碍孩子发展的行为都是犯罪,孩子的权利应有法律的保护。
蒙氏教育早期智力开发,她认为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很重要,能够决定孩子的一生。
因此强调成人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满足孩子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塑造自己的独立个性。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中的《发现孩子》部分,虽然阅读了两遍,但是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思想的真谛,下面我就浅谈我学习后获得的一点点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主要内容(一)尊重孩子 1、让孩子自由的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
然而,家长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比小孩好,于是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思考、观察、行动和创造。
学校也以成人的思想方式为孩子制定一系列自认为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制度,往往却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使孩子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一个在受成人约束和限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发展。
在成人的束缚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权利,也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此外还不得不去适应处处压制他们的生活环境。
而这一切在成人看来是孩子在社会上生活首先应该学会的。
然而,对于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言,这是绝对不公平的。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发现孩子》读后感1《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
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
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
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
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
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
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
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6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6篇《发现孩子》作者是蒙台梭利。
本书讲述了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励他们潜能的方法。
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励他们潜能的方法。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
《发现孩子》读后感篇1《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
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
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
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
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
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
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心得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心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
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
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发现孩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书笔记(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1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
蒙氏教育以孩子为中心,批评成人自以为是做法,呼吁成人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
认为成人一切阻碍孩子发展的行为都是犯罪,孩子的权利应有法律的保护。
蒙氏教育早期智力开发,她认为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很重要,能够决定孩子的一生。
因此强调成人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满足孩子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塑造自己的独立个性。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中的《发现孩子》部分,虽然阅读了两遍,但是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思想的真谛,下面我就浅谈我学习后获得的一点点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主要内容(一)尊重孩子1、让孩子自由的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
然而,家长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比小孩好,于是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思考、观察、行动和创造。
学校也以成人的思想方式为孩子制定一系列自认为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制度,往往却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使孩子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一个在受成人约束和限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发展。
在成人的束缚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权利,也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此外还不得不去适应处处压制他们的生活环境。
而这一切在成人看来是孩子在社会上生活首先应该学会的。
然而,对于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言,这是绝对不公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假读书笔记—读蒙台梭利《发现孩子》
有感
寒假读书笔记—读蒙台梭利《发现孩子》有感
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
蒙氏教育以孩子为中心,批评成人自以为是做法,呼吁成人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
认为成人一切阻碍孩子发展的行为都是犯罪,孩子的权利应有法律的保护。
蒙氏教育早期智力开发,她认为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很重要,能够决定孩子的一生。
因此强调成人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满足孩子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塑造自己的独立个性。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中的《发现孩子》部分,虽然阅读了两遍,但是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思想的真谛,下面我就浅谈我学习后获得的一点点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主要内容
(一) 尊重孩子
1、让孩子自由的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
然而,家长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
都会比小孩好,于是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思考、观察、行动和创造。
学校也以成人的思想方式为孩子制定一系列自认为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制度,往往却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使孩子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一个在受成人约束和限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发展。
在成人的束缚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权利,也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此外还不得不去适应处处压制他们的生活环境。
而这一切在成人看来是孩子在社会上生活首先应该学会的。
然而,对于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言,这是绝对不公平的。
因此,成人应该尊重孩子自由选择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让孩子在这方面的到充分的自由。
2、尊重孩子的生命,爱护孩子
孩子的生命和心灵都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成人悉心的呵护。
刚刚降临至这个世界的孩子,他们是十分的无助和脆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适应这个世界。
自孩子从母体出来的那个时刻开始,孩子就脱离了母体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进入一个非常陌生的、充满了危险的世界。
对于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的婴幼儿而言,这样的环境令他们非常的恐慌,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这就需要成人的帮助,尽心的呵护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合他
们生存的条件。
此外,还要为他们提供清洁的环境。
3、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
孩子在0-6岁的早期教育史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对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孩子们就有可能很好地适应这个世界,并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为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适合道德环境包括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
这个环境能够使得孩子收到最小的限制,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4、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的愿望是简单而平凡的,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能够以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从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上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够模仿成人的行为习方式,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人”。
这也是他们的天性和使命。
成人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