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试卷答题技巧总结
部编初三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精华版)+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精华版)+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afdfcb700abb68a982fbe0.png)
部编初三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精华版)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做好阅读理解,需要把握几点: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
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
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下表是根据《阅读试题方法详解》一书汇总出的解题技巧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2.现代文阅读(2016•梧州)阅读答题。
他在岁月前认了输丁立梅①他花两天的时间,终于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
竖十格,横十格,匀称如巧妇缝的针脚。
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
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副什么模样。
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
”②“多得你吃不了的。
”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阳光里。
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全汇总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全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452f87d76c66137ef061916.png)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全汇总一个人文学素养的高低,阅读能力的强弱,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语文积累靠什么?靠广泛地阅读.今天,学习哥分享一些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同学可以认真看看,对你做阅读理解会有帮助!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
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文体知识备忘录说明文阅读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看文章题目;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
(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1)说明方法(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c88bb5839ec3d5bbfd0a74d6.png)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总汇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总汇](https://img.taocdn.com/s3/m/7767fb3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a.png)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总汇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1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3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先启后;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1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2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类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热、自然、真实,适于生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部编版初中语文小说的语言赏析试题分析总结
![部编版初中语文小说的语言赏析试题分析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177bc7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b.png)
部编版初中语文小说的语言赏析试题分析总结
1.从词语使用及其效果、句式选用及其效果、修辞使用及其效果、整体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分析语言。
2.揭示内涵+分析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作用+指出手法、句式特征+语言风格+抒情效果、阅读效果。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②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感叹句等)
③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典故(旁征博引,典雅蕴藉)
④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
⑤叠字叠词,押韵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⑥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
⑦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
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⑨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平实质朴(贾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使用方言、口语化(老舍、贾平凹、赵树理)、清新自然(沈从文)、幽默风趣(钱钟书、梁实秋)、富有文采(刘亮程)、华美、绮丽浓艳(张爱玲、毕淑敏)、典雅庄重(丰子恺)、闲适冲淡(周作人、林语堂)、简洁凝练、含蓄蕴藉(李商隐)、豪放(奔放)不羁、沉郁顿挫、富有哲理(周国平)、犀利深刻(鲁迅)、调侃戏谑……。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模式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da9859e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7.png)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模式题型一: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二、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1 -因;吸收读者;激起读者浏览的兴趣②中央: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情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格);与上文……相照应,与上文……形成鲜明比较;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进……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表,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2 -答题例如: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cd80747a32d7375a517806e.png)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一、相关知识积累(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部编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四步法”
![部编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四步法”](https://img.taocdn.com/s3/m/a2b2d23df121dd36a22d821d.png)
部编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四步法”摘要:根据新课标及目前中考的实际情况,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学生的。
经过八年的语文教学,笔者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素材和解题经验,现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阅读理解阅读训练阅读技巧解题技巧一、“四步法”第一步——阅读材料所谓“阅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答题时切忌没完整地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的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四步法”第二步——找到原话所谓“找到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的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先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初中语文考试答题技巧总结模板
![初中语文考试答题技巧总结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68ce6b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f.png)
初中语文考试答题技巧总结模板1. 写作题技巧:a. 阅读题目要求: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写作的题目要求和要点。
b. 确定文体和写作目的:根据题目要求确定适合的文体和写作目的,如议论文、记叙文等。
c. 梳理思路:在草稿纸上列出关键信息,构思文章结构和段落逻辑。
d. 合理安排篇幅:根据题目要求合理安排每个段落的篇幅,避免篇幅不均衡。
e. 使用恰当的过渡词:使用适当的过渡词语,使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衔接更加流畅。
f. 多层次文思:利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层次更加丰富。
g. 可读性和书写规范:文字要通顺易懂,注意排版、标点和字迹工整。
h. 审题和修改:仔细检查文章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并进行修改和润色。
2. 阅读理解题技巧:a. 整体把握: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弄清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b. 理解关键词:仔细读题,抓住关键信息,理解题目和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c. 筛选答案:根据问题,精读有关的段落,筛选出正确的回答。
d. 注意排除法:通过排除干扰选项,找到正确答案。
e. 注意细节:注意文章细节,包括数字、时间、地点等信息,与问题进行对比和判断。
f. 针对不同类型题目刷题:根据题型,多做题目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 作文题技巧:a. 阅读材料和要求:仔细阅读材料和题目要求,了解材料的内容和要求写作的角度。
b. 提炼论点:根据材料和题目要求,提炼出写作的论点和主题。
c. 确定文体和写作目的:根据题目要求确定适合的文体和写作目的,如议论文、记叙文等。
d. 组织结构和段落逻辑:合理安排文章结构,明确开头、中间和结尾的逻辑关系。
e. 适度发散展开:可以适度拓展材料内容,提供更多的论据、例子或论证。
f.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适当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g. 话语组织和语言表达:文字要通顺易懂,注意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
h. 校对和修改:写完之后仔细校对文章,检查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地方,并进行修改优化。
部编版初中语文期中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梳理
![部编版初中语文期中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2b8bc1aa5e9856a561260c0.png)
初中语文期中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梳理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 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 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 X手法抒发X 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 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答题模板按中考试卷结构整理适用所有初中生 (一)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答题模板按中考试卷结构整理适用所有初中生 (一)](https://img.taocdn.com/s3/m/3b8a58b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c.png)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答题模板按中考试卷结构整理适用所有初中生 (一)近年来,初中语文考试成为了中考必不可少的一门科目。
针对这个情况,语文部编版也相应推出了一系列的中考答题模板,以期让所有初中生都能够适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模板,按照中考试卷结构,逐一整理出来,方便同学们备考。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的重头戏,也是我们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如何写出一篇高质量的阅读理解呢?下面就是语文部编版为我们总结出来的答题模板:1.读题,选材在阅读完全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题,确定题目要求我们了解哪些内容。
在更深入地分析文章之前,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回答问题。
如果文章中有很多细节,那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选择细节题;如果要求我们总结文章大意,那么我们就需要看一下题目中的关键词,确定哪些是需要强调的。
2.整体概括当我们准备回答阅读理解题时,需要将阅读素材整个概括一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文章的主题、范围和基本情节。
接着,我们需要寻找每段的中心句或者重点句,让我们彻底理解文章的主旨。
3.细节分析细节分析是很多同学考试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因此在答题的时候需要时刻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尤其是那些出题人可能会针对的点。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把题目中涉及到的所有细节列下来,然后再到文章当中查找相应的答案。
4.回答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我们需要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回答。
回答的内容需要简明扼要、准确到位,表达清晰、过程详细、语言简洁。
我们需要把阅读理解题当做对阅读思想的考核,尽可能地运用我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文作文是初中语文考试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篇好的作文可以让我们的语文成绩大幅度的提升。
那么作文应该怎么写呢?语文部编版答题模板如下:1.审题,确定主题首先,我们需要仔细审题,确定作文的主题、语文特点、文字表达方式和限字字数等重要信息。
对于不同的作文类型,我们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部编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部编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97a98e8561252d381eb6e10.png)
部编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完整版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75dc2027d3240c8447ef43.png)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完整版第一部分议论文答题技巧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部编初三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615359ddccda38376baf79.png)
部编初三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1.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2.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说明文3.分段的方法:(1)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找各个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总分总(掐头去尾)(2)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有趣。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引起联想。
反问加强语气排比增强语气,充分抒情。
设问提醒人们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答题模式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拟人:把()当作人来写+语言生动形象,亲切、有趣夸张:突出了+对象+特征+引起丰富想象反问:强调了+对象+特性(加强了……的语气)排比:强调了+对象+特性(增加了气势,加强了语气)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中心句、过渡句)1.(中心句)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或引出下文;2.(过渡句)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3.(中心句)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b33f98284ac850ad0242a8.png)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在介绍答题技巧之前,先看个图片,了解一下一般的文章的结构。
这是一棵树,树由树干、树枝和树叶组成。
树干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主旨或者中心思想,树枝相当于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而树叶都在树枝上,主要是解释树枝的。
这是普遍规律,仔细研究历年中考阅读材料,也基本上能体现上面的结构特点。
下面详细介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1、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
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解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解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1b9137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7.png)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部编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部编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基础知识: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文章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4.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量无法轻易原文中的语句去提问,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表明你原文中存有有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必须找到原文中的有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表述重点词法,适用于于原文语句中存有冷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促进作用:总结全文,联结结尾,代普雷中心,深化主题7.文学创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8.容易弄错的术语:(1)抒发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2)表达方式=记述+描绘+抒情+议论+表明(3)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生硬、修辞手法、质问、复述、提及、反反复复……(5)语言特点=通俗易懂/严谨/优美、生动、鲜明/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9.在哪儿找线索:标题;反反复复发生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0.引号的促进作用: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表强调。
部编版初中语文修改病句答题技巧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修改病句答题技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911d1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a.png)
部编版初中语文修改病句答题技巧分析
1、两面对一面“是否”,“能否”等时,
2、关联词语
3、禁止/杜绝/严禁/切记(后不可用否定词)
4、并列词语出现,注意逻辑(顿号、和、与等词链接)
5、时时刻刻都/无数无刻不(固定连用)
6、关键词(搭建,提高、增强、扩大、改善等)
7、领属性的+数量+动词短语+形容词+名词
8、当“经过、通过、关于、对于、当……的时候、在……情况下”与“使、让、令”搭配时缺主语。
9、重复(约数和左右;凯旋和胜利;过虑和想法)
10、看句中的谦辞、敬辞是否用对对象
11、句式杂糅例如:主要原因..是由于../主要是..取得的
12、表意不明
13、减少/缩小+分数/百分数(小于单位1)提高/增加+倍数(大于单位1)。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799957cfc789eb172dc8f3.png)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梳理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 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 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 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部编初中语文阅读原因分析题答题技巧
![部编初中语文阅读原因分析题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7d51a23b0717fd5360cdca8.png)
部编初中语文阅读原因分析题答题技巧原因分析题1.题型:方法:A.从因果中寻求答案。
B.从人物的品格中寻求答案。
C.结合文中具体事例来分析。
D.从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寻求答案。
例题一墓地①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
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这是使我每逢到国外,路经一处墓地,必要进去流连一番的原故。
它与中国坟地不同,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甚至像公园,但不是活人游乐而是死人安息的地方,处处树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坟墓都是优美的石雕,有的称得上艺术杰作。
在德国我见过一座墓,墓石两边浮雕一双巨大的耳朵。
死者长眠地下,还要倾听世间的万籁,这才叫不甘寂寞。
这一双大耳线条浑厚而洗练,和胖墩墩墓石谐调为一个浑厚的整体。
墓碑上刻着一行字:“我带不走的只有爱。
”②看来这雕刻家像死者的朋友一样了解他。
③漫步墓地间,浏览在那些树影深处、花草丛中各式各样的坟墓,真比在安特卫普的雕塑公园享受更多也感受更多。
因为这里永远沉睡着无数连梦也没有、绝对安宁的灵魂。
他们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人。
此时,每一个墓穴里安葬着一个故事。
小说家的故事是虚构的,他们的故事却是真实的。
他们的容貌、个性、过失、业绩、命运以及真切的内心无从得知,只有任你去猜,一大片人生的想象构成墓地无限的空白。
仅有的提示,便是墓碑上的铭言。
我最喜欢伫立在这些陌生人的墓前,默然读着这些碑文。
墓碑上很少“树碑立传”和“歌功颂德”,大多只有生卒年月,还有一句或几句话,大多是死者留下的遗言,或是他的亲友对其最后的馈赠。
有几个碑文至今依然记得:④“所有的事我都快乐,包括这一次。
”⑤“我是个酒鬼,现在才真醉了。
”⑥“忘掉这个人的过失,记着他的好处。
”⑦“你不认识我,我从未成功过;我的朋友都牢记我,凡事我都认真地做过。
”⑧常常见到墓碑前斜放着一枝鲜艳的玫瑰,或是一大束死者生前喜欢的花。
那是饶有诗意的想念。
⑨在英国一处墓地,深秋天气,我见到一个老年妇女在地上拾落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
一: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二、文章结尾的作用
1、神话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中介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三、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做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4、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5、说明了前(后)一句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四,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
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五、“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合适。
六、仿句
1、话题。
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
如例,划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
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
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
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手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
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
仿句的句子应做到语句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6,色彩。
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例中洋溢着
欢快、喜悦的心情,仿句时就不能违背这一点。
7、字数。
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七、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八、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做完全准确的表述,此刻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减缩,
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
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
用简称由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九、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十、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锋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既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段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点明题旨的句子
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3、总结全文的句子
4、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5、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十一,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
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删词句。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十二、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
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十四、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五,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例句举例
1,可以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记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六、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七、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十八、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1、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十九,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
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1、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2、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
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二十,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关语句,所以你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A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B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C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D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句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二十一,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二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二十二,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二十三,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了……等等。
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应……等。
二十四,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察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象谱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观点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