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论语词典】(谨)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7)
【论语词典】(谨)谨⽽信,泛爱众,⽽亲仁(27)读⾳:jǐn简体字:谨繁体字:謹原⽂⼦⽈:弟⼦⼊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
⾏有余⼒,则以学⽂。
《学⽽篇》第6章译⽂孔⼦说:“弟⼦作为弟弟和⼉⼦的⾝份,进⼊⽗母的房间要尽孝道,⾛出⽗母的房间要进悌道,说话须谨慎,做事要守信,⼴泛施爱于⼤众,亲近仁德之⼈,做好了上⾯这些,还有剩余的⼒量,就⽤之来学习⽂字和⽂章。
”字解谨:会意、形声字。
⼩篆:“谨”从⾔、堇(qín)声。
本意作“慎”解,乃严整⾃饬之意,⾔易伤⼈贾祸,为最宜慎重者,故从⾔。
⼜:堇为黄⾊黏⼟,其质甚细密“谨”则⾔思缜密,故从堇声。
慎重⼩⼼⽈谨。
《弟⼦规》在“谨”的部分,详细列举了⽇常⽣活中常见的⼀些注意事项,如朝起夜眠,⾐冠步履,洒扫应对等,告诫⼦弟要处处谨严,慎重⼩⼼,不可疏忽随便。
如此详细的说明,⾜以表明古⼈对后代的殷殷嘱咐。
谨并不是使⼈束⼿束脚,⽽是养成良好的⽣活习惯和严谨的⼼态。
⽇后会受益⽆穷。
“谨”字有“⾔”,⼝为祸福之门,⾔语的谨慎尤为重要。
《弟⼦规》上说“见未真,勿轻⾔,知未的,勿轻传”。
若要将“谨⾔慎⾏”做得完美,还必须从⼼念上下⼿,因为这是⼀切⾔语⾏动的本源。
注释谨,《说⽂》:“谨,慎也。
”即慎重。
本义是谨慎,⼩⼼。
精解谨⽽信。
关于谨慎,是在对待事情上⼀种⼩⼼、细⼼、认真的态度。
但是,过于谨慎的⼈往往会变得拘谨,流于⼩器了。
谨慎和拘谨的差别,在于⾏事⼈的胆识和智慧,有⾃信的⼈可以做到谨慎,缺乏⾃信的⼈会变得拘谨。
谨慎的⼈就会守信,因为⾯对事情过于粗犷、⼤⼤咧咧的⼈容易因为粗⼼把事情办砸。
我国历史上谨慎的榜样是诸葛亮,因此有“诸葛⼀⽣唯谨慎,吕端⼤事不糊涂”的说法。
本章的“谨”是指⾔语上的谨慎,“信”是指⾏为上的守信。
如今的“谨”和“慎”是⼀个词,在《说⽂》中,“谨”和“慎”是互训的,我们现在把谨慎⼆字连⽤,在古汉语“谨”与“慎”是有区别的。
谨,是寡⾔少语,在⾔语⽅⾯的⼩⼼谨慎。
2021年自考《领导科学》习题及答案(卷一).docx
2021年自考《领导科学》习题及答案(卷一)[单选题]“领导方法不是领导者心灵的,自由创造物”描述的是领导方法的哪个特征?()。
A动态性B客观性C条件性D时效性参考答案:B[单选题]连接和实现领导工作目标的桥梁是()。
A领导者B被领导者C领导方法D领导体制参考答案:C[单选题]领导者为履行领导职能、达到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的总和是()。
A领导方法B领导手段C领导方式D领导程序参考答案:A[单选题]社会主义领导者的领导方法是以()为指导。
A现代科学理论B马克思主义哲学C邓小平理论D毛泽东思想参考答案:B[单选题]马克思主义普遍的方法论原理和具体的领导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
A资本主义的领导方法B封建主义的领导方法C新民主主义的领导方法D社会主义的领导方法参考答案:D[单选题]领导活动客观规律在领导者头脑中的反映是()。
A领导理论B领导手段C领导方法D领导科学参考答案:C[单选题]一种领导方法的使用周期是指领导方法的()。
A时效性B条件性C目的性D客观性参考答案:A[单选题]“领导方法要'随时而变,因俗而动',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具体时空条件下的领导系统”指的是领导方法的()。
A动态性B时效性C条件性D目的性参考答案:A[单选题]使领导活动能够协调运行,保持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实现领导目标的是领导方法的()。
A条件性B时效性C动态性D目的性参考答案:C[单选题]领导方法的相对真理性即是领导方法的()。
A时效性B动态性C目的性D条件性参考答案:D[单选题]领导者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在履行领导职责,完成领导任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领原则、领导条件、领导方法的技能技巧就是()。
A领导艺术B领导方式C领导理论D领导活动参考答案:A[单选题]领导者把握领导规律、履行领导职能的最高境界是()。
A领导理论B领导活动C领导艺术D领导方式参考答案:C3[单选题]领导艺术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外在表现是()。
2023年高三语文写作练 《“糊涂”》话题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
2023年高三语文写作练《“糊涂”》话题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作文题】请以“糊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话题作文写作能力。
对于话题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话题,真正吃透话题,总结出话题的主旨,紧扣话题,从话题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
本次作文的话题是“糊涂”。
“糊涂”可以有两方面的理解:(1)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
(2)“难得糊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等都说明有时候为人、做事不能太较真,糊涂一点好。
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可以从一下角度进行立意:①大是大非面前,是容不得半点糊涂的;①为人、做事不能太较真,糊涂一点好,或者说为人处世不必斤斤计较,心胸狭窄;①糊涂未必不清明;①糊涂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等等。
在文体选择上,记叙文和议论文都可以。
比如选择“为人、做事不能太较真,糊涂一点好”这一立意行文,记叙文,可以通过具体事件记叙来表明人生没有必要太较真,糊涂一点正是人生大智大慧的体现。
议论文,可以通过具体材料引出中心论点“人生何必太认真”,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采用几个分论点来证明人生没有必要太较真,比如:人生何必太认真,糊涂保护的是利益;人生何必太认真,糊涂维护的是情义;人生何必太认真,糊涂带来的是心境上的飞跃。
最后强调观点,做到开头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相关素材积累:1. 毛泽东说得好:“小事糊涂点,大事明白点。
”当年楚怀王内感于郑袖,于是放走了痛恨的张仪;又轻易地听从了娇宠的幼子子兰,于是远赴他乡,身首异处,为后人嘲笑也抱憾了几十年,当年邹忌被妻妾们夸赞“美于徐公”心中一定窃喜.而幸亏他头脑清醒,认清了事实,还得出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明智结论,为后人所称颂至今。
2. 难得糊涂,郑板桥的坚守传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下的。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来这里观赏郑文公碑,流连忘返。
天已黑暗下来,郑板桥不得不借宿于山间茅屋。
赞颂诸葛亮的七言诗
赞颂诸葛亮的七言诗其一诸葛先生智若神,三分天下计谋真。
就像繁星耀夜空,指引刘备霸业春。
想那赤壁火攻时,东风借得破曹军。
若无先生妙谋略,哪得蜀汉立乾坤?其二诸葛孔明谋略深,七擒孟获展胸襟。
好比大海纳细流,包容为上服人心。
我问诸君可曾想,若换他人怎施行?先生恩威并施用,南中从此定安宁。
其三武侯才智冠古今,空城一计妙绝伦。
恰似蛟龙戏浅滩,吓退司马百万军。
众人皆叹真奇事,胆大心细世难寻。
此等谋略谁堪比?诸葛英名传至今。
其四诸葛军师忠义全,受托孤命意拳拳。
仿若苍松立山巅,任它风雨志弥坚。
刘禅虽弱君扶佐,鞠躬尽瘁岁月迁。
如此贤臣何处找?千古流芳万万年。
其五诸葛先生善用兵,木牛流马巧发明。
宛如仙人赐奇物,运送粮草便且轻。
军中将士皆欢悦,后勤无忧战必赢。
谁言智者只谋战?后勤保障亦精明。
其六孔明智慧比繁星,八阵图成鬼神惊。
好比迷宫困敌军,陆逊入内难逃生。
倘若敌军来侵犯,此阵一摆定输赢。
先生妙法真无数,后世敬仰颂英名。
其七诸葛英才天地间,草船借箭智超凡。
恰似渔人撒大网,不费力气箭满船。
周瑜嫉妒施奸计,先生谈笑破刁难。
这般聪慧谁能敌?不愧名相万代传。
其八武侯一生多智谋,火烧藤甲鬼神愁。
就像烈焰焚枯草,蛮兵遇之命难留。
虽然此举心不忍,为定大局意未休。
诸葛决策皆有道,蜀汉根基得护佑。
其九诸葛先生道骨清,羽扇纶巾儒雅形。
宛如仙人降凡尘,风度翩翩智满盈。
不论朝堂与军帐,决策千里有威名。
众人见之皆仰敬,仿若星月耀空明。
其十孔明大名震九霄,辅佐刘备立功劳。
好似梁柱撑大厦,蜀汉江山他筑牢。
后世之人常怀念,传奇故事永不消。
我赞诸葛真贤相,千秋万载永为标。
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智者和忠臣。
他的智慧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历史的天空,他的忠义又似巍峨高山令人敬仰。
他在军事、政治、发明创造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凡的成就,不愧是被千古传颂的传奇人物。
为什么毛主席说叶剑英元帅“吕端大事不糊涂”?
为什么毛主席说叶剑英元帅“吕端大事不糊涂”?文 | 希锐发布 | 陶然纪(ID:taoranji2022)新中国成立后,一次中央工作会议正在进行。
会议上,当聊到旧戏中某位人物断臂“为国家尽忠心,昼夜奔忙”的话题时,毛主席忽然站起身,对一位参会的同志说:“剑英,我送你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说罢,又接着补充道:“吕端大事不糊涂,剑英足以当之!”是的,你没看错,毛主席当众点名表扬的这位同志,就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元帅。
毛主席送给叶帅的这句话,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本意是用诸葛亮和吕端两人的为人行事之风来自我勉励。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句挺好理解,就是在说叶帅为人沉稳持重,做事考虑周到。
那如何理解“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呢?这句话中的“吕端”又是谁?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发现,这句话的原型出自《宋史·吕端传》,原文如下:“太宗欲相端。
或曰:'端为人糊涂。
’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决意相之。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宋太宗想要让吕端当宰相,但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没有资格和能力当宰相。
对于自己的决定,宋太宗并没有犹豫,并说,吕端这个人,小事上糊涂,大事上却一点都不糊涂。
这里的“糊涂”,可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傻或笨、痴或呆,而是代表了一种处理事务的智慧态度。
说吕端“小事糊涂”,是说他不刻意计较个人得失,也不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恶意攻击、闲言碎语。
相反,行得端,走得正;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稳得住。
正如吕端自己所说:“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说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因为在关系到国家存亡、人民安危这类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面前,他从来不会含含糊糊,莫衷一是。
相反,吕端是非分明,秉公办事,深得宋太宗的赏识。
吕端一生历经三代帝王,为官几十年,几乎没有受到过什么大的冲击,想必跟他这种“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特质不无关系。
毛主席称赞叶剑英元帅“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因为每当面临重要时刻,叶帅和吕端一样,都能坚守原则,并果断决策,化解危机,做出巨大贡献。
历史趣闻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导语: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谁?吕端(935---1000),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
其祖父吕兖曾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谁?吕端(935---1000),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
其祖父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下做判官。
其父吕琦做过后晋的兵部侍郎。
吕端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禁卫官),后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等职。
毛泽东在评价叶剑英时,曾引用他的典故,云:“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由来:据传吕端在相位的时候,曾遭奸臣陷害,被削官还乡为民。
吕端得旨后二话没说,便和书童背上行囊,挑上书籍,离开京城上路向家乡走去了。
吕端在路上行走数日,回到自家门口时,见家中正在设宴摆席大办喜事,原来是为老弟结婚设宴,有不少当地官吏和豪绅参加赴宴。
这些人见吕相爷回来了,又是大礼参拜,又是重上厚礼,只弄得吕端哭笑不得。
他见此情景只好当众言明真相:“我吕端现在已被革职还乡为民了!”谁曾想到,吕端的实言出口,竟使得那些势力眼的官吏和豪绅们个个百色突变,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斜眼相视,有的甚至拿起所送礼品离坐而走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
正在这个时候,村外传来了马蹄声声,鞭声脆震长空。
原来是皇上派御史来给吕端下旨的。
那御史骑马直到吕端家门口,下马便大声喊道:“吕端接旨!”只见吕端急率全家老细,跪在地上静听“旨意”。
大家的心蹦蹦地跳着,有各种各样的猜想。
唯有吕端本人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可以和诸葛亮并称的名相吕端 赞“大事不糊涂”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可以和诸葛亮并称的名相吕端赞“大事不糊涂”导语:吕端不是进士出身,但他最后却成为宋太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
吕端是恩荫入仕的,其父吕琦,曾任吕端不是进士出身,但他最后却成为宋太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
吕端是恩荫入仕的,其父吕琦,曾任后晋兵部侍郎。
父亲死后,朝廷抚恤老领导家属,给吕端安排了一个名为“千牛备身”的侍卫职务,吕端从此步入仕途。
五代乱局中,他曾历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史馆等职。
宋朝建立后,吕端历任太常丞、浚仪知县、洪州知州、成都知府、参知政事等职,最后当上宰相。
宋朝是文人的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大夫历来瞧不起考不上进士而靠祖上的荫德入仕者。
所以,吕端作为一个没有“文凭”的大老粗,坐稳交椅本已不易,而步步高升成为宰相,领导满朝状元、进士出身的文人士大夫,则难上加难。
据统计,北宋168年,前后共任用宰相71人,其中进士出身64人,非进士出身仅7人。
吕端以非进士出身而历任两朝宰相,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宋太祖兄弟5人,两个早亡,剩下赵光义和赵廷美两个弟弟。
宋太祖去世后,赵光义坐上皇位,成为宋太宗,这时,弟弟赵廷美与这位皇兄的关系就陡然微妙起来。
原来,昭宪杜太后临终前,曾把儿子们叫到跟前交代遗言,确定了一个皇位继承的顺序: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接任,赵光义死后赵廷美接任,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
在儿子们都起誓保证后,杜太后把遗言藏之于金柜,安排谨密可靠的宫人守护,这就是正史、野史上均有记载的“金匮之盟”。
按照“金匮之盟”,赵廷美是下任皇位继承人。
然而,精明的赵光义似乎不太愿意看到弟弟接自己的班,他想传位于子,所以,他对弟弟开始生活常识分享。
吕端小事也不糊涂
吕端小事也不糊涂作者:严加军来源:《共产党员·上》2015年第10期明代思想家李贽留下了一副名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
吕端为官称相40年,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
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英明果敢,匡正祛邪,得到了后人赞颂,留下“吕端大事不糊涂”的美名。
但很少有人知道,吕端还是一个为官清廉的典范。
他当宰相时,看到一些大臣置田产,思安逸,不理国事,就多次劝谏皇帝要在大臣中力戒奢靡之风,以正朝纲。
他不仅为官清廉,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而且从来不置产业,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拿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他去世后,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
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五百万钱帮他们把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賞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
以宰相之尊,而让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吕端又是多么“糊涂”。
吕端真糊涂吗?其实不然。
吕端这种对个人利益、对自身名利淡然处之的“糊涂”,是一种可贵的“糊涂”,是值得后人称道的“糊涂”,是值得后人学习的“糊涂”。
从古到今,官员能否处理好国家大事与家庭小事,是检验官品高下的标尺。
官员操办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都不是简单的小事,它反映出不同的权力观。
是从简操办,还是大操大办,持不同权力观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凡把权力视为肩挑天下责任的人,都会以清简为务,克勤克俭,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去照顾子孙。
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教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到唐代的诗人罗隐留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再到清朝的林则徐给子孙“留钱做什么”,他们节俭的行为、纯朴的家风,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称颂。
在家庭小事上不糊涂,做到“家财不为子孙谋”,是我们共产党人一贯的品格和作风,更是一种境界与追求。
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处理个人家庭问题上向来是谨慎行事,对子女严格要求,不仅在操办婚丧嫁娶等私事上带头移风易俗,力求简而又简,而且不给后代留下金钱与权位,而是留下精神、志向和美德。
诸葛一生唯谨慎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
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
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
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
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
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
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
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
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
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时候,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以很不屑的口吻来了一句: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随行人员觉得很不公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
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能忘。
着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
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
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对吕端来说,是一种反映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
深度解密-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历史真相
深度解密-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历史真相国学大师南怀谨在其《论语别裁》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后来开国领袖毛老人家把这句话送给了一生戎马倥偬、叱咤风云的叶剑英元帅。
吕端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间的宰相,太宗欲以吕端为相,旁人劝说老吕这个人糊涂,可颇有识人辩才之龙驭术的太宗反驳,吕端这个人,小事糊涂,大事上明白着呢。
果然后来为相的吕端一生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体恤民众,忠心为国,这是古时官员典型的大智若愚的典范。
撇开吕端,单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盛名的诸葛亮,这位在三国时期一手创建了三国鼎立局面,与雄魏、强吴对垒,挽狂澜于既倒,即使在现在也家喻户晓的一代名相,缘何一生都谨小慎微呢?即使诸葛亮夙夜操劳、鞠躬尽瘁、勤勉小心,蜀汉小朝廷从刘备称帝到被曹魏所灭也仅仅只存在了42年,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分析诸葛先生一生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的原因,在历史的疑云中抽丝剥茧,发现这其中还蕴藏着更多值得玩味的隐情,历史原来是这样的有趣。
诸葛亮的小心谨慎首先是性格使然,做为一个满腹经纶,胸怀大志、隐忍不发的绝世高人,他选择了一条迵乎其类的艰险旅途,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真实心路历程,当时荆州周围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但凡与诸葛亮交好的几个朋友最后都选择了依附强大的曹魏,如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徐元直和汝南孟公威,唯独诸葛亮选择了当时最不被人们看好的刘备,而且当时的刘备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被曹操打得狼狈不堪、流离失所,天下之大,几无容身之处。
诸葛亮对刘备感兴趣,绝不是刘备所谎称的那个伪中山靖王之后,汉室正统,而是诸葛亮的自负,绝对的自负。
人们不是戏称我为卧龙么,人中之龙所干的事就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投身曹魏和东吴,对于求贤若渴的曹操和孙权来说,也能获得坐上宾的待遇,只不过是谋士如云中的一分子而已,怎能施展卧龙先生的平生绝学,开创唯我独尊的万世功名。
诸葛先生知难而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选择就注定了在敌强我弱的巨大悬殊中小心谨慎,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临大事而不糊涂
临大事而不糊涂作者:晏建怀来源:《前线》2013年第06期夜读《宋史·吕端传》,见宰相吕端临大事而不糊涂,很以为是。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
父名吕琦,曾任兵部侍郎。
父死后,朝廷抚恤,给吕端安排一个侍卫职务。
吕端从此走上仕途,直至当上宰相。
宋朝人崇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吕端非进士出身,一个没有“文凭”之大老粗,却成为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宰相,这在宋朝,除了开国功臣赵普之外,绝无仅有。
然其成功经验何在耶?宋太祖兄弟五人,两个早亡,剩下赵光义和赵廷美两个弟弟。
宋太祖去世后,赵光义坐上皇位,是为太宗。
赵廷美与太宗之关系陡然微妙起来。
按“金匮之盟”,赵廷美是下任接班人,可太宗不想让其接班,欲传位于子,便对赵廷美颇有猜忌。
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太原,攻打北汉,拟让赵廷美留守京城,赵廷美一时糊涂,居然想接受,殊不知这只是太宗在试探他,看看他有没有异心。
当时,赵廷美为齐王,任开封府尹,吕端在其手下当判官。
吕端赶紧劝齐王:“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
今主留务,非所宜也。
”建议齐王推辞留守之任,主动请求从征,实际上在奉劝他明白处境,好自为之。
赵廷美依计行事,请求出征,宋太宗果然同意,且十分高兴。
吕端此建议,既符合宋太宗真实想法,又让齐王免遭猜忌,足见其行大事之明智。
吕端因行事明智得宋太宗倚重,由一个名不见经传之庶僚小官,逐步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宰相赵普曾说:“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再往后,宋太宗想把宰相重担交给吕端,但有人指责吕端喜怒不形于色、为人糊涂,予以反对。
宋太宗却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公元995年,宋太宗终任吕端为宰相。
吕端任宰相后,果然不负厚望,总能妥善处理一些大事。
西夏曾是宋朝藩国,李继迁任西夏王不久,反叛宋朝,骚扰边境,宋夏战火连绵。
一次战斗中,李继迁之母被捉。
宋太宗与负责军机之枢密副使寇准商量,决定对李母就地正法,以雪西夏反叛之恨。
北宋的古大臣之风
北宋的古大臣之风我们在读史过程中,常常能看到“古大臣之风”这个词语。
“古大臣之风”往往是指一些在君主专制下的大臣,他们能够不畏威权,坚持正直原则,也指相对能够焕发自己坦荡光明、健康自由的人格品质。
毛泽东所称道“诸葛一生唯谨滇,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就是一位具有“古大臣之风”的北宋宰相。
我曾经在《遇上宋仁宗幸运,遇上宋徽宗遭殃》一文中说过,北宋前期,尤以宋仁宗时期为代表,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优质时期:在这个时期,君主们大多尽力约束自己,让他们所执掌的公权力基本正常地行使,而执政和台谏等朝廷大臣,也多有“古大臣之风”。
这种比较理想的政治状态,曾经作为正面力量,鼓励过程朱修补和继续幻化儒家的封建伦理政治理想。
那就从吕端入手看看北宋的“古大臣之风”。
人们通常关心的官位高低、金钱多少等世俗问题,吕端却总是淡然处之,所以留下“糊涂”的历史名声。
宋太宗要提拔吕端为宰相,吕端并没有为得到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沾沾自喜,相反,他此时想到的是朝廷执政班子的团结问题,为此不惜放权和让位,因为他身边还有一位声望卓著、才能优异的名臣寇准,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寇准性子刚烈,吕端怕他内心不平衡而影响朝政工作,于是请求太宗另下一道命令,让副宰相参知政事,寇准和自己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
后来太宗又有诏旨:朝中大事一律先交吕端,然后才上报;然而吕端仍然遇事都与寇准商量。
最为奇特之处在于:吕端后来干脆主动让位给寇准,自己降格去当副宰相参知政事。
再后来出征澶渊的历史证明了吕端为天下惜才的眼光,也证明了寇准确实是一根比吕端更为重大的朝廷栋梁。
寇准不但有“古大臣之风”,而且应该说就是传说中的古大臣典型。
寇准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率性可爱的封建政治家。
坦率地说,自秦始皇始,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集权政治严如寒冰,而在北宋能够出现寇准,却也能够给人一缕温暖的慰藉。
寇准19岁考中进士,然而钦点进士之际,宋太宗会在大殿平台上目测和提问,年纪太轻的往往会被罢去。
吕端简介,吕端故事,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简介,吕端故事,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
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
沧州节度判官吕兖之孙、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
吕端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后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等职。
官至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加右仆射,后以太子太保罢职。
卒赠司空,谥号正惠。
毛泽东在评价叶剑英时,曾引用他的典故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生平简介吕端自幼好学上进,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吕端这个人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财,好布施。
吕端处事理政才华出众,逐渐为宋太宗所喜爱和重用。
早在吕蒙正为相之时,太宗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
在太宗与别人商量,打算任用吕端为相对,有人反对重用吕端,其理由是吕端这个人“糊涂”。
太宗根据自己多年体察,立即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其实这个时候已坚定了任用吕端为相的决心。
当心,太宗还作过一首钓鱼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欲铒金钩深未达,?溪须部钓鱼人。
”这诗中的意思是说,对于任用吕端当宰相的事,已无可争议,宰相这个职位非吕端莫属。
过后数日,太宗就让吕蒙正改任参知政事,让吕端当了宰相。
吕端任宰相后,办事持重稳当,公道而廉洁,深得朝中朝外各方面的好评。
使太宗听到的奏章多是褒奖之辞,对吕端的印象当然就更好了。
至道元年,是由参知政事的官位上改任宰相的,可当时吕端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
太宗曾后悔自己对吕端重用太晚了。
即使这样,太宗也曾有过顾虑,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对寇准的使用,恐有吕端官居相位以后在寇准之上,使寇准心中不平,就采取了一个临时过渡的办法,作为权宜之计。
太宗让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也就是说,让吕端和寇准隔日轮流执掌相府大计,他俩平起平坐,太宗则从旁加以观察。
当时送到朝中的奏折很多,而朝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众说纷纭,没有个统一的决断性的意见,“惟端罕所建明。
”经过一段观察之后,宫内付出太宗的亲手戒谕:“自今中公事必经吕端详的,乃得闻奏。
谨慎做事的名言警句
谨慎做事的名言警句关于谨慎做事的名言警句280句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名言作为一种引导、激活、推动教学的手段,具有释疑解惑、点拨诱导、强化联系、深化认识的功能。
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谨慎做事的名言警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谨小慎微的科学家既犯不了错误,也不会有所发现(英国)2、太害怕被欺骗的人,失去豪爽的本领(法国)3、一百个满怀信心和决心的人,要比一万个谨小慎微的和可敬的(可尊重的)人强得多(辛克莱)4、我宁愿在光天化日之下凭着我短绌的天资到处碰壁,也不肯在黑暗中凭着谨小慎微使自己得救或者发财(拉美特里)5、审慎会使人安全,但往往不会幸福(塞约翰逊)6、谨小慎微随着自己的财产的增多而滋长(赫西俄德)7、“谨慎”是个富有而丑陋的老处女,只有“无能”才向她求爱(威布莱克)8、谨慎毫无用处,除非再加上果断(培根)9、谨小慎微难成大事(席勒)10、过分谨慎使人未老先衰〈逸经〉11、走经跑安全;站比走安全;坐比站安全;躺比坐安全(印度)12、从不获胜的人很少失败,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交(惠蒂尔)13、两叶不剪,将寻斧柯,一时失策,百日难收14、脚搭着脑杓成事早,手拍着胸脯后悔迟15、轻易得到的东西容易失去,轻易形成的观念容易改变16、愚人的箭一下子射完(英国)17、快嘴会失信,快腿会失足(老挝)18、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南斯拉夫)19、决定得快,反悔得快(英国)20、再也没有比轻率更像无知的了(王尔德)21、谨慎天下去得22、当竞争与敌视同你比邻而居时,谨慎就会茁壮成长(格拉西安)23、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24、调和怒时气,谨慎喜中言,斟酌醉后酒,爱惜有时钱25、谨慎是勇敢的一部分(西班牙)26、艰难之日要坚定,顺利之日要谨慎(蒙古)27、浅河要当深渡(日本)28、用时不爱惜,就要损坏;做时不慎重,就要失败(蒙古族)29、加倍小心总是好的(法国)30、谨慎是智慧的长子(法国)31、慎重对待问题就是智慧的一半(英国)32、一盎司的小心值一磅的学问(英国)33、严谨慎重,智慧之母(德国)34、谨慎此其余任何智能使用得更频繁。
七虞(诗词韵律)
七虞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鸟。
孤舟对短棹,一雁对双凫。
横醉眼,捻吟须,李白对杨朱。
秋霜多过雁,夜月有啼乌。
日暧园林花易赏,雪寒村舍酒难沽。
人处岭南,善探巨象口中齿;客居江右,偶夺骊龙颔下珠。
贤对圣,智对愚,傅粉对施朱。
名缰对利锁,挈榼对提壶。
鸠哺子,燕调雏,石帐对郇厨。
烟轻笼岸柳,风急撼庭梧。
鸜眼一方端石砚,龙涎三炷博山垆。
曲沼鱼多,可使渔人结网;平田兔少,漫劳耕者守株。
秦对赵,越对吴,钓客对耕夫。
箕裘对杖履,杞梓对桑榆。
天欲晓,日将晡,狡兔对妖狐。
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
韩信武能增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
嘉遁幽人,适志竹篱茅舍;胜游公子,玩情柳陌花衢。
金对玉,宝对珠。
守拙对安遇。
长街对短巷,大道对通衢。
赠芍药,采蘼芜。
俊彦对名儒。
刻舟胡取剑,缘木枉求鱼。
文章华采心当折,步履安详体自舒。
黄石授书,喜孺子之可教;漂母饭信,励王孙于舛途。
还对往,疾对徐。
幽赏对清娱。
文韬对武略,墨客对诗奴。
沿街唱,夹道呼。
入洛对趋吴。
振羽传书鸽,飘丝乞巧蛛。
水旱承包千里沃。
蛋禽专卖八方腴。
少有所怀兮,雄心不已;老有所安兮,豪情未除。
曲对直,卷对书。
四角对三隅。
龙芽对雀舌,茗碗对花盂。
搴杜若,种文无。
燕麦对龙刍。
手挼杨柳眼,舌唾杏花须。
何来迷雾藏龙凤,自有奇光发瑾瑜。
北国吞毡,仗节牧羊苏典属;秦庭睨柱,恃才完璧蔺相如。
行对坐,智对愚。
山鹊对水凫。
角巾对团扇,大嫂对小姑。
培茉莉,拾蘑菇。
秦廷完璧,合浦还珠。
居家须节俭,处世莫糊涂。
改革当须胆大,筹谋切忌心粗。
碧水青山环国境,红花翠柳拥京衢。
耐苦耐劳,方能富足;互帮互学,要把贫扶。
治碱施肥,春耕皆沃壤;摇金曳玉,秋获尽油酥。
2018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理论配套练习2
2018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理论配套练习2关键词:士兵提干士兵提干考试张为臻军事理论配套练习1.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任南京市市长是谁?( )A.陈毅B.叶剑英C.刘伯承D.邓小平2.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 )制定的。
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朱德3.毛泽东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为( )烈士而作。
A.刘胡兰B.董存瑞C.黄继光D.邱少云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作战的主要方法是( )。
A.防御战B.阵地战C.游击战D.运动战5.毛泽东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评价( )。
A.叶剑英B.陈毅C.周恩来D.徐向前6.中国第一架飞机是由( )设计制造的。
A.司徒如B.朱竹泉C.朱兆槐D.冯如7.抗日战争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外国医生带领医疗队参加中国抗战。
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受到中国人民的称赞。
请问这两位医生是谁?( )A柯列然,陈纳德B.白求恩,柯列然C.柯棣华,柯列然D.白求恩,柯棣华8.我国春秋末期名将( )被历代中外军事家称为“兵圣”。
A.孙权B.孙武C.孙膑D.伍子胥9.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在黄海海战中指挥北洋水师与敌激战的水师提督是( )。
A.关天培B.李鸿章C.陈连升D.丁汝昌10.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装甲兵司令员是( )。
A.许光达B.刘亚楼C.萧劲光D.黄克诚11.《兵役法》规定,应征公民拒绝、逃避兵役义务的,在( )内不得被录取为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事业职工。
A 5年B.4年C.3年D.2年12.解放战争时期,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解放区政府和人民群众为军队提供担架36万副,大车、小车139万辆,粮食6.9亿公斤,组织支前民工、民兵880万人,保障了作战的需要。
谁曾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A.毛泽东B.栗裕C.陈毅D.周恩来13.清末被人们敬重为“民族海魂”的爱国将领是( )。
A.邓世昌B.丁汝昌C.左宝贵D.徐邦道14.有一位军事家在北伐战争中任独立团团长,屡立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抗日战争开始后任新四军军长。
名人励志故事及启示
名人励志故事及启示我们在看那些关于名人的励志故事时,总会在看完后懂得其中的启示道理,那么名人励志故事及启示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故事篇1:吕端的“糊涂”与不糊涂“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北宋吕端因被后人写入这副对联而闻名。
“大事不糊涂”是宋太宗赵光义对吕端的评语,宋人文籍中多有记载,后被载入《宋史·吕端传》。
宋太宗想任命吕端为相,有人反对,理由是“为人糊涂”,太宗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提拔了吕。
从反对意见看,吕端的“糊涂”在当时很出名。
“糊涂”一是表现在对官场的官位、排名等毫不介意。
吕端为相前任参知政事(副相),比他年轻二十多岁的寇准随后也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吕端“请居准下”,请求让寇准排名在自己前面。
吕端升了宰相,寇准还是参知政事,吕又想到寇准干练多才,但脾气耿直,万一内心不服气,合作不好,就误朝政大事了,于是请求太宗下诏,让副相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一同处理国家大事。
太宗采纳吕端的意见,但下令凡大事都先由吕端斟酌再上奏,明确了吕的最高权力。
吕却总是谦让,从不专断。
在论资排辈的官场,一再让权给资历、地位都比自己低的年轻同僚,在别人眼中,确实够“糊涂”。
“糊涂”表现之二是对钱财没什么概念。
吕端历三朝皇帝,当了四十多年官,却不蓄资产,又轻财好施,常周济人。
他去世后,三个儿子官位不高,生活日益拮据,办婚事没钱,只好把住房抵押出去。
宋真宗看不下去,从皇宫内库支钱替吕家赎回房子,又赏钱财让他们还了旧债。
宰相家的日子过成这样,足证吕端“糊涂”。
一个谦退、廉洁的人也可能是唯唯诺诺的庸才,吕端却不是。
他对名位的退让使年轻的寇准在行政能力上得到更多历练,砥砺锋芒,日后成为一代名相。
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吕端不仅毫不糊涂,而且思路清晰,深谋远虑,处置到位。
西夏李继迁,屡屡兴兵与宋军交战,令太宗十分头痛。
宋军俘获了继迁老母,太宗独召时任枢密副使、掌管军事的寇准商量,准备公开处死老太太以震慑李继迁。
评诸葛数字妙联
评诸葛数字妙联
诸葛亮逝世后,人们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座武侯祠堂,以示纪念。
历代的文人墨客来此凭吊时,题刻下一副副楹联,在众多的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诗中,独具匠心。
成都武侯祠也有一副对联,赞颂诸葛亮在蜀中的功绩:“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
南阳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嵌入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五方和五行,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才高智绝。
“两表”指诸葛亮入蜀为相后所作的前后《出师表》,“一对”指的是诸葛亮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天下三分”的预言。
五丈原是诸葛亮伐魏病逝的地方,这里的武侯祠有一副对联,可谓盖棺论定,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病榻上的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事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叶帅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不想此言一出,却让一位宋朝人名扬天下。
这个人,便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间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吕端。
吕端,字易直(公元935~1000年),幽州安次(今北京西)人,祖父吕兖,曾为晋朝沧州判官,父亲吕琦,后晋时官至兵部侍郎。
吕端20多岁以父荫补官,历任国子主薄、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等职。
公元960年一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后,吕端历任成都知府、蔡州知州、枢密直学士,后官至宰相。
毛泽东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缘于公元995年即太宗至道元年的一件事。
当时,太宗赵光义欲立吕端为相,此时当朝宰相为吕蒙正。
宋太宗和吕商量,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不能为相。
宋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决意让吕端为相,并在一次皇宫宴会上作《钓鱼诗》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石番溪须问钓鱼人。
”以表明自己决意让吕端为相的想法。
几天之后,吕蒙正便不得不交出相位,让位于吕端。
吕端在任上果然为官持重,识大体,并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常常让宋太宗“犹恨任用之晚”。
不过,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也的确事出有因。
而吕端能够任蔡州知州,多多少少还得益于他的“小事糊涂”。
雍熙元年,宋太宗的二儿子魏王赵廷美有位府亲找到当时在魏王手下为官的吕端,希望他能利用关系帮助他们私贩些竹木以获取利益。
吕端原本就与魏王不错,又是魏王的属下,碍于面子就答应了,给这些私自贩卖竹木的人开了一次绿灯。
按当时的大宋律,私贩竹木为严重违法行为。
此事不久东窗事发,遂牵扯到了吕端。
吕端被贬到商州司马参军,继又移至汝州,复为太常丞、判寺事,不久,又让他出任蔡州知州。
这样一来,便与驻马店结下不解之缘。
吕端任蔡州知州的时间大约是公元985年至987年之间,虽然任期不长,但屡有善政。
吕端离任时,蔡州百姓列长队泣泪相留。
吕知州上任之初,由于蔡州多年来历经战乱,加上旱灾、水灾和蝗祸,早已是人烟稀少,百业凋敝,成片成片的田园荒芜无主。
看到这种情况,吕端奏请皇上,经批准,他从今山西的晋、云、朔(今山西临汾、大同、朔县)招募农耕之人,向蔡州移民,给他们建园舍,分土地,同时又积极妥善地解决移民和当地百姓发生的矛盾,使之和睦相处,一同发展生产。
短短两年,便使当地恢复了生机,百姓安居乐业,凋敝的蔡州又成了远近闻名的粮仓。
胸怀大志的吕端,虽然被贬蔡州,却能痛定思痛,处处严以律己,勤政不辍。
据称,他在此地一年四季穿粗布衣服,日日粗茶淡饭。
无论官绅豪吏、贩夫走卒,一律同等相看,还常常解民纠纷于乡里,劝农耕种于田圃,甚至还以和农人在田边村头酌酒相谈为乐。
至今,在上蔡一带还流传着一种说法:“福源酒”(状元红的前身)就是吕端任知州时将一个不大的作坊扩大成名播州外的大酒坊酿造的。
还有传说讲吕蒙正之所以说吕端做事糊涂,是因为吕端在蔡州经常饮用“状元红”,因不胜酒力,常常伏案酣睡,鼾声不绝。
当然,这只是传说,不必当真。
宋太宗和毛泽东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说起来一点也不算过誉。
他能够一生为官40年,很大程度上仰靠自己的机敏干练、宽厚多恕。
公元995年,吕端
官升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吕端并不以此而居高临下。
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宋朝名臣寇准,也有为相的资格。
吕端入相后,担心寇准心中不平,就请太宗颁令下诏,让身居参知政事的寇准与他同到政事堂议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
后来,太宗有一天亲自下诏:“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
”
还有一件事情说明吕端的多谋深算。
吕端入相不久,叛臣李继迁兵挠西部边陲,当地军队抓住了他的母亲。
太宗听说后,想把她杀掉,就召当时为枢密副使的寇准相商。
寇准回家时,路过吕端的相府。
吕端知道皇上召寇准有大事,对寇准说,皇上不让先生将此事告诉我吗?寇准说没有。
吕端说,边疆的一般战事,我不必知道,若是军国大计,我身为宰相不可不知啊。
寇准便把此事告知吕端。
吕端又问此事如何处理,寇准说皇上已下诏斩杀于军门处,以戒凶逆。
吕端马上回答,这不是个好办法,请您缓办,我将上奏皇上。
随后,他朝见太宗,说,昔日项羽得到刘邦的父亲,欲把他煮吃了,刘邦说,愿分我一杯羹。
这说明刘邦举大事不顾其父母亲情,何况李继迁属于悖逆之人呢?皇上今日杀了他的老母,明日就能生擒李继迁吗?如不能,愈坚定他的反叛之心啊。
太宗问,你看该如何办?吕端说,不如将他母亲安置赡养,以招降李继迁。
即使李不能降,其母生死在我们手中终可系其心。
太宗听罢连连称好,说,若不是你,差点误了大事。
后来,果然得到了应验,李继迁的母亲病死在延州,李继迁闻讯后,不顾自己的性命来奔丧。
被抓后,李的儿子纳款请命,一场暴乱就此平息。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赵光义驾崩,临死之前立三子赵恒为太子。
皇宫内侍王继恩害怕赵恒继位后于己不利,便偷偷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等人,密谋立楚王赵元佐为太子。
太宗死后,李皇后命王继恩召吕端进宫议事。
吕端预感到要有大变,先命人将王继恩锁于阁内,让士兵守住门口,然后火速入宫见李后。
李后对吕端说,皇上已驾崩,立嗣应该立长子才对,现在你看怎么办?吕端知道李后的意思,却毫不迁让退却,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日,今先帝刚刚过世,岂可违命而再去讨论重立太子之事?”李皇后无话可说,不得已而奉太子恒即位。
真宗赵恒即位时垂帘面臣,吕端平立殿下不拜,先让人卷帘,走过去确认是太子,这才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此足见其大事之精明到何等地步,难怪当年毛泽东在晚年要赠叶剑英那两句诗。
毛泽东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叶剑英的信任自是不言自明了。
宋史《吕端传》中对于吕端的长相只有四字:姿仪瑰秀。
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是身材魁梧,面目清朗,仪态端正。
除了说他大事不糊涂外,还称赞这位先生有气量,宽厚豁达,喜欢与人交往和开玩笑,同时又轻财好施。
评价之高,实属罕见。
但如果了解了吕端先生的为人后,心中的敬佩之意定会油然而生。
有一年,朝中有位大臣李惟清,被皇上从知枢密位置上改任御史中丞,以为是吕端在中间起的作用,心存不满,在吕端有病在家休养期间诬告吕端。
吕端听后不以为然,说,我一辈子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吕端的祖父吕兖,在晋朝时任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手下判官,后刘守文反叛,兵败后吕家也被牵连得诛灭九族。
当时吕端的父亲吕琦还是个幼儿,吕兖的同乡老友赵玉冒着杀头的危险对监斩官说,这个孩子是我的弟弟,不是吕家的孩子,吕琦方免一死。
吕端为官后,终身不忘救父之恩,几十年来,一直照顾赵家,并将赵玉的孙子赵绍宗视为自己的孩子,并以自己的名义,表荐他荫补入仕。
家乡有个朋友冯道,其儿子因病瘫卧在床,吕端每月将自己的俸银分一部分给他,而他自己却从不私蓄财产,以至后来吕端辞世,两个儿子生活困难,无钱结婚,只好
把房产卖给了他人。
直到真宗偶尔得知此事,从内府支出了五百万钱将房产赎回,又另赐金帛,还清了吕家所欠债务。
公元1000年,一代名相吕端去世,享年66岁。
死前,真宗赵恒二次去吕家探望,泪洒病榻。
死后,赠司空,谥正惠,追封其妻李氏泾国夫人,其儿子也各有任用。
吕端一生经历两代帝王,一直受宠。
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十分罕见的。
虽然,这也和吕端大事不糊涂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仔细想想,也未必。
如果不是吕端一生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体恤民众,忠心扶主报国,再有大事不糊涂的机敏也难于躲开宦海凶险的伤害。
这一点,或许就是吕端给我辈的最大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