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一单元+《桃花源记》复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桃花源记(含答案)

9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一、自主学习1、注音:豁然( ) 俨然( )阡陌( ) 垂髫( )刘子骥( ) 便要( )还家邑人( ) 间隔( )语云( ) 诣( ) 太守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缘.溪行2.芳草鲜美..3.屋舍俨然..4.阡陌交通..5.咸.来问讯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7.遂与外人间隔..8.无论..魏晋9.各人复延.至其家10.不足..为外人道也11.说如此..二、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说说其要素。
2、请找出渔人在路途上和桃花源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
3、作者笔下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三、精读课文,探究合作: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2、作者描写桃花林幽美的自然景色有何作用?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4、请概括桃花源的环境及其中之人的特征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对下起何作用?7、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8、文中有哪些成语?四、拓展延伸: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社会,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
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

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桃花源的美好和神秘。
3、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桃花源的景象和作者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难点(1)理解文中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本文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 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五、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夹岸()缤纷()豁然开朗()平旷()俨然()阡陌()垂髫()怡然自乐()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缘溪行()(2)芳草鲜美()(3)落英缤纷()(4)欲穷其林()(5)仿佛若有光()(6)才通人()(7)屋舍俨然()(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阡陌交通()(10)鸡犬相闻()(11)悉如外人()(12)黄发垂髫()(13)并怡然自乐()(14)乃大惊()(15)具答之()(16)便要还家()(17)咸来问讯()(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9)遂与外人间隔()(20)无论魏晋()(21)皆叹惋()(2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3)此中人语云()(24)不足为外人道也()(25)既出()(26)便扶向路()(27)处处志之()(28)及郡下()(29)诣太守()(30)说如此()(31)寻向所志()(32)欣然规往()(33)未果()(34)后遂无问津者()3、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桃花源记复习课导学案

桃花源记复习课导学案复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能背诵重点段落3、理解课文主旨一、导入孔子说过一句话:温故而知新。
谁能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呢?(学生回答:温习旧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今天我们就来温习《桃花源记》,希望能有新的收获。
(板书题目)二、自主复习1、回顾文学常识陶渊明,————诗人。
名潜,字元亮。
号———。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默写这两首事2、回顾课文内容(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围绕线索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三、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整理重点实词并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词类活用2、推荐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归纳成果。
(1).其他小组即时补充完善。
(2).教师指导并做鼓励性评价。
3、深入把握课文主旨(1).展示桃花林及桃源美景图画,找学生描述画面内容,并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原话。
(2).说一说桃源景色又怎样的特点?(讨论完成)(3).展示桃源人宴请渔人的图片,想一想:这体现了桃源人怎样的民风?并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原话。
(4).议一议:风景优美,环境宁和,民风淳朴,作者如此完美的描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究竟有何用意呢?(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呢?)(小组讨论五、拓展延伸1.成语积累:你能找出由本文演化而来的成语有那些吗?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2.巧填对联与民同乐,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 □ □。
3.写一写: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现在,我们正在为建设小康、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你理想中的家乡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你的笔描述一下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导学案

9《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3、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导学重点】1、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2、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导学难点】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一、引语: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出自这篇课文。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
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二、走近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背景补充: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三、关于桃花源: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100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四、知识补充:1.“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
“桃花源〞是记的对象。
2.太守:又称“郡守〞,地方官职,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秦汉的行政区主要是郡。
郡的首长,秦称为郡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复习导学案(学生)

《桃花源记》复习导学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桃花源记》复习导学案

(以上三个题目请你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讨论,整理答案,然后交流。)
3、文中的成语:
检测
反馈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桃花源记》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1课时
重点
难点
考点
1.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正确无误地默写课文。
2.积累文学常识、翻译文言词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3.把握文章结构线索,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法
互动交流、小组合作
(一)通假字:便要还家“”通“”,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
2、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三)一词多义
舍:①便舍船,从口入②屋舍俨然
志: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
寻:①寻向所志②未果,寻病终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②遂与外人间隔
(1、学生自己复习。2、检查重点句子)
三、把握脉络,理解文意
1、抢答题目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围绕线索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情节。
2、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寄托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2)风景优美,环境宁和,民风淳朴,作者如此完美的描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究竟有何用意呢?
《桃花源记》导学案(有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材料链接】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
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
《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
《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
《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
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
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预习案于义熙元年(405一、初读课文, 豁然(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俨然()阡陌()垂髫()怡然(便要还家(问津()间隔(此中人语云)郡下()诣太守()刘子骥(二、再读课文,如:a.武陵人/捕鱼为业。
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2356789《桃花源记》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二、检查预习(一)1.Jìn yuán shě huò shè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huán suì ji ànYù wèi jùn yì jì(二)1.陶渊明、元亮、潜、五柳先生、东晋、不为五斗米折腰、靖节、靖节先生、田园、田园《饮酒》《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2.古代的一种文体四(一)重点实词10缘溪行: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之:惊异,诧异。
这里指“对……感到惊奇”欲穷其林:尽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才通人:仅仅,只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悉如外人:全、都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乃大惊:于是、就具答之:详细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咸来问讯:全、都妻子:妻子和儿女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遂与外人: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皆:全,都叹惋:感叹延:邀请语云:告诉不足:不值得,不必既出:已经处处志之:做记号及郡下:到诣太守:拜访说如此:像这样即遣人:派便扶:沿着、顺着向路:先前的遂迷:竟然欣然规往:打算,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病终:随即、不久后遂:于是,就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访”的意思津:渡口(二)一词多义1、为:捕鱼为业(当作);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其:复延至其家(自己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欲穷其林(那)3、并:并怡然自乐(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竟然)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6、志:寻向所志(标志);处处志之(做标记)7.同义词:悉并具咸皆(都)118 .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学习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理想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又名_______,字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先生。
___________(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答案】《陶渊明集》;陶渊明;潜;元亮;靖节先生;东晋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俨.()然阡陌()垂髫()豁()然便要()还家邑()人间()隔郡()下刘子骥()诣()太守【答案】yǎn;qiān mò;tiáo;huò;yāo;yì;jiàn;jùn;jì;yì3、自读课文3遍。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复习课 导学案设计

《桃花源记》复习课导学案㈡〖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词语读音,划分文章节奏。
3、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4、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理解翻译全文。
5、文言知识归纳梳理,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课内外比较阅读,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7、体验中考,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学习重点〗1、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2、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规律,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检查1、按课文填空⑴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
⑵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
⑷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无论魏晋。
答案:⑴豁然开朗⑵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⑷乃不知有汉2、根据理解填空⑴《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⑵《桃花源记》中描写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桃花源记》中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⑸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翻译下列句子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俨然(yǎn ) ②黄发垂髫(tiáo) ③诣太守( yì)④刘子骥(jì)⑤捕鱼为业(wéi)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落英缤纷..(整齐的样子)..(繁多的样子)②才.通人(仅)③屋舍俨然④阡陌交通..(交错相通)⑤皆.叹惋(都)⑥便扶.向路(沿,顺着)⑦寻向.所志(从前的,旧的)⑧欣然规.往(计划)3、根据文学常识填空。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朝代)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世外桃源。
②根据原文填空。
A、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B、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③根据下列句子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
A、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无人问津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怡然自得二、交流展示(一)自读课文:1、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二)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练习: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全班齐读。
三、合作探究1、掌握课文注释中的词语。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武陵( )缘( )鲜美:()缤纷:( )渔人:( )陌:( )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田园诗,这些诗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他的诗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除了诗歌,陶渊明还写有辞赋和散文,其中《桃花源记》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村民:村民是桃花源中的居民,他们的形象特点是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和安居乐业。他们对待渔人非常友善,热情地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展现了他们的好客之道。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外界的纷争和烦恼,体现了他们的淳朴和善良。他们在故事中的意义是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即和谐、平静、幸福的生活。
通过对渔人、村民形象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于理想社会和人性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些人物形象也为故事增添了生动性和感染力。
渔人:渔人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外人。他的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好奇、勇敢和善良。渔人的好奇心驱使他进入桃花源,探索这个神秘的世界;他的勇敢使他敢于面对未知,进入山洞;他的善良表现在他对村民的尊重和友好,以及离开时不泄露桃花源的秘密。渔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引导读者进入桃花源,展示这个理想世界的美好。他的经历也让读者对桃花源产生向往和思考。
桃花源记复习导学案

《桃花源记》复习复习目标:1、掌握基本文言词汇及成语。
2、2、准确翻译省略句及判断句。
一、检查旧知1、重点字词: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便扶向路怡然..自乐黄发垂髫....皆叹惋.未果..后遂无问津..者2、原文填空①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②土地平旷,(),()。
3、一词多义【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④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⑤号令徒属曰《陈涉世家》⑥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志】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③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④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诣】①由是先主遂诣亮《隆中对》②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③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4、古今异义词: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句式复习1、补充并翻译句子。
(1)[ ] 见渔人,乃大惊。
(2)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曹刿论战》(3)[ ]便要[ ]还家。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2、准确翻译下列句子,试着总结它们翻译时的共同点。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3)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4)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三、巩固练习张允济断案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
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③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②不能决。
其人诣武阳质④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
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4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导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有关资料1、走进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喜爱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所做诗文,大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3、解题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三、预习设计1、请默写杜牧的《赤壁》一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填空:⑴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诗文多描绘田园风光,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两套(4)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课文学习设想前置预习1.大声朗读课文,把你读不懂的字词写在下面。
2.查阅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写在下面。
3.摘抄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
3.疏通文意,讲述桃源故事。
重难点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3课堂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目标认定2分钟一、导入新课:桃源印象以成语“世外桃源”来导入课文及作者。
请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教师解说重点。
二自主学习18分钟二、理读:桃源故事读通1.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作者,大诗人,名,字,自号。
出身于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希望通过仁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远,后因不满当时朝政的黑暗,在任彭泽令不足三个月即辞官归隐,作,自明本志。
是诗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学生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音及句子的读法。
豁.然( ) 俨.然( ) 怡.然( ) 阡陌..( )邑.人( ) 间.隔( ) 垂髫.( ) 语.云( )平旷.( ) 缘.( ) 诣.( ) 遣.( )要.( ) 刘子骥.( ) 落英缤纷..( ) 郡.下(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学生独立完成。
语文组长负责检查落实好。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缘溪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仿佛若有光。
才通人。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
皆叹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诣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
欣然规往。
未果,后遂无问津者。
利用工具书或借助下文注释解释词语。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20分钟●小组合作交流读懂4.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在四人小组内译读课文。
5.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
《桃花源记》复习课导学设计

《桃花源记》复习导学设计城关中学李锐复习目标1.梳理文言文中考考点。
1)整理归纳字、词、句。
2)思想内容回顾与探究。
2.探究中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复习方案1、题型了解:课前阅读《全品中考复习方案》中的《文言文阅读指导》,研究中考示例考题,探讨并归结文言文考点。
(以小组归纳总结。
)2、知识梳理:复习课文《桃花源记》的有关内容并探究本课考点。
3、背诵检测,当堂演练,温故寻方。
复学流程一、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二、知识梳理(一)、朗读课文(朗读、听读、标注朗读节奏),朗读形式要多样。
节奏易混示例句:1、武陵人|捕鱼为业2、问|今是何世3、后遂无|问津者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二)、整理归纳字、词、句。
1、问:从课前对《全品中考复习方案》中的《文言文阅读指导》的了解,你认为本节课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复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明确:1)文学常识。
2)理解文言字词:a.古今异义词b.通假字c.词类活用d.一词多义e.重点实词3)理解、翻译句子。
比较特殊重要的句子,如:主旨句子、特殊句式的句子(一般陈述句、省略句、倒装句、意动句、使动句等等)、含特殊字词的句子。
2、整理字、词、句:分配不同小组不同任务进行整理,然后依次展示交流。
明确:1、8、15号小组展示古今异义字;2、9、16号小组展示通假字;3、10、17号小组展示词类活用;4、11、18号小组展示一词多义;5、12、19号展示重点实词;6、13、20号小组展示特殊句式;7、14、21展示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示例: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桃花源记》复习导学案编订人:洪之文 审核人:李加朋【学习目标】1.熟记本单元重点文学文化常识,会写基础字词。
2.复习巩固《桃花源记》中的重点文言文知识。
(重难点)【中考聚焦】 导入:1、社戏: 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 叉港哄⎩⎪⎨⎪⎧⎩⎪⎨⎪⎧1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回延安: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有抒情诗《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门峡》,长篇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十年颂歌》,歌剧《白毛女》(与丁毅合作)等。
●易错字音 脑畔( )●易错字形 tiān( )加 心wō( ) méi( )子⎩⎪⎨⎪⎧油mó(馍)冷mò(漠) ⎩⎪⎨⎪⎧yán(延)长朝tíng(廷) ⎩⎪⎨⎪⎧呼huàn(唤)调huàn(换) ⎩⎪⎨⎪⎧lì(厉)害lì(历)史 ⎩⎪⎨⎪⎧tiē(贴)心窝画tiè(帖) ⎩⎪⎨⎪⎧彩hóng(虹)hóng(红)色 【登时】立刻。
【对照】 (人或事物)相比;对比。
【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33 ( )塞⎩⎪⎨⎪⎧●易错字形rǒng( )束fù(【磅礴】 (4、灯笼:悄⎩⎪⎨⎪⎧(qiāo)静悄悄(qiǎo)悄然 卒⎩⎪⎨⎪⎧(zú)马前卒(cù)脑卒中 禁⎩⎪⎨⎪⎧ (jìn)金吾不禁(jīn)情不自禁 ●易错字形:静mù( ) 领yù( ) qiāng( )然 tuì( )色nuǎn( )融融 人情shì( )故 可悯( ) 神kān( )⎩⎪⎨⎪⎧思mù(慕)夜mù(幕)坟mù(墓)临mó(摹)⎩⎪⎨⎪⎧liáo (燎)原liào(瞭)望liáo(缭)绕 ⎩⎪⎨⎪⎧xīxī(熙熙)然和xù(煦)光zhào (照)【应差】接受差事。
【斡旋】调停,调解。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正堂】官府治事的大堂。
【幽悄】幽深寂静。
【熙熙然】和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
5(1。
[志] [为] [寻] [闻][舍][作] [鲜美[交通[妻子[绝境古: 。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 。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 。
今:这样。
[不足]古: 。
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 。
三、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教师精讲】精讲(一)《社戏》作者花费了四个自然段来写月夜行船,你觉得这样写有必要吗?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不仅使景物富有立体感,使读者从各方面都感到了美,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而而且很好地烘托“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详略分明,用笔浓淡疏密有致。
浓墨重彩地写看社戏,读来令人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详略之间并非简单化,也不是截然分开的。
详写中也间杂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
精讲(二)《回延安》【重点难点】:分析本课诗歌的艺术特点。
1.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道“一口口的米酒干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又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儿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2.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诗歌第一节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
至于“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3.语言的运用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
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精讲(三)《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精讲(四)《灯笼》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4. “雪夜入……马前卒”。
分析这两句话。
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5.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6.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7、文章主题: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精讲(五)《桃花源记》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增添神秘色彩。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答:表明事情真实可靠,真实的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让结局充满传奇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4.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1)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环境安宁、民风淳朴。
③百姓生活富足、和乐。
1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6、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1、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2、为什么要写桃花源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答:用意是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7、这个理想在当时能不能实现?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答: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解释文中加点词。
(3分)(1)武陵人捕鱼为业为:________(2)欲穷其林穷:________(3)鸡犬相闻闻: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课堂展示】学生间互对答案,教师巡视,识记精讲中众多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