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学第七讲劳动者
第七讲 劳动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在这里,劳动者的法律含义是很明确的,即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非此不应属于劳动者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
劳动者的基本法律特征
第七讲 劳动者
1)受雇于他人,在他人指令或指挥下从事各 类生产活动; 2)获得工资或相当于工资的报酬; 3)具有独立身份的自然人 ——劳动者只有在被雇用,并在所有者、经营者的指令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才能获取自己的劳动报酬(工资)。
03
这里劳动者最重要的特征在于雇佣劳动者 第七讲 劳动者
04
3.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拥有并可以自行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即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
1
不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只得受雇于他人(以实现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生产过程);
2
在生产过程中处于被管理和被支配的地位;
3
经济收入主要是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收入 第七讲 劳动者
团结权
集体劳权的内容和特点
所谓特定结社权的含义:
1
一是主体特定,即只能是社会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
2
二是结社目的特定,即只能是为了改善劳动者的劳动待遇和社会经济地位;
3
三是组织形式特定,即只能是工会。 第七讲 劳动者
4
团结权属于特定的结社权
团结权在劳动者的权利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团结权是确保劳动者生存权得以实施的手段;
劳动者概念的内涵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是有所差别的:
计划经济下所有的人都是受雇于国家的劳动者,不仅直接从事生产的被管理人员,而且处于经营者和管理者地位的厂长经理也是被国家雇佣的劳动者,他们的区别只是分工的不同。这时劳动者的概念是与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的概念相一致的。 第七讲 劳动者
劳动关系学
第一章劳动关系是一种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才能实现良性运行。
劳动关系的环境:是指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系统所处的具体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背景。
劳动关系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市场状况和技术状况。
劳动关系的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影响劳动关系的政党、政府和法律等因素。
劳动关系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财富、社会教育和社会等级状况。
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参加者,又称为劳动关系当事人、主体、参与者、角色等。
劳动关系的运行: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各方主体参与劳动关系并互动与博弈的过程。
劳动关系的运行涉及的内容包括:就业制度和劳动合同、劳动管理和企业规则、劳动条件和劳工标准、雇佣规则和雇佣条件、劳动权利和劳动主务等。
劳动关系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动行、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民主参与和三方机制等。
建立劳动关系学科的直接意义:是要使劳动关系的研究更加科学化。
建立劳动关系学科的直接目的:1要为政府的劳工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2建立劳动关系学科的另一目的是培养大批的劳动关系专业人才。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我国的《劳动法》对于劳动关系双方的构成,具体规定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就其性质而言,是市场所决定的作为生产要素这一的劳动力价格,是劳动力价值的价格表现。
所以劳动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尽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都是自主的独立主体,劳动力的市场交换关系是一种平等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的具体内容:就业规则、工资报酬、劳动时间、职业安全等劳动标准,以及企业规章制度、员工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劳动管理规则。
劳动关系学03325
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雇员劳动力的提供者,也称劳工、工人、劳动者受雇者.我国劳动关系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然性质、社会性质.我国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主要包括 1.从主体上看,他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2从目的上看,他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3.从性质上看,他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从形式上看,他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合作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冲突: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出现的分歧.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权力管理方对劳动者进行指挥和安排,以及影响劳动者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互相交织.劳动关系同时又是社会关系,特点是,平等性兼奴隶性,人身性兼财产性.调整的对象是以加强和巩固伙伴关系为原则,以双赢为目标,使劳动关系良性发展.劳动关系主体: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劳动者称劳动主体,用人单位称用人主体.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力义务.特点是1人格上的从属性(a.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 b.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c.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2经济上的从属性(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特点是:1独立自主性(工会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之间不存在着相互隶属或附属的关系);2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劳动关系的特点: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合作的根源:1"被迫":指雇员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合作.2"获得满足"(a员工对雇主的信任b大多工作有积极的一面c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冲突的根源:1根本根源(a.异化的合法化,b.客观的利益差异,c.雇用关系的性质)2背景根源(a.广泛的社会不平等,b.劳动力市场状况,c.工作场所的不公平,d.工作本身的属性).冲突的表现方式:明显的冲突(罢工)和潜在的冲突(各种不服从、权利义务的协商).冲突和合作的影响因素:1、文化因素的解释;2、非文化因素的解释(a.客观的工作环境,b.管理政策和实践,c.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外部环境对劳动关系的影响:1、经济环境(改变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力量),2、技术环境(a.易受新技术影响或资本密集型的,员工会给管理方带来更多成本,因而雇员岗位力量强,b.改变劳动力市场不同技术种类工人的供求状况),3、政策环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业政策、教育和培训政策、其他政策),4、法律和制度环境(规范雇用关系双方行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机制),5、社会文化环境(各国家、地区甚至各工种的主流传统习惯、价值观、信仰等组成).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用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正统多元论学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雇员对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对经济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冲突的,同时也认为,这种冲突仅仅限于诸如收入和工作保障等具体问题,而这些利益上的冲突,可以通过双方之间存在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加以解决.工会和集约谈判有积极作用.2、典型模式:德国:特色是强势劳动法、雇员参与制度、工作委员会制度、政府为工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共同决策等制度.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管理主义学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一致,劳资冲突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处于被管理的从属地位,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对工会态度模糊,一方面避免建立工会,另一方面强调那些愿意与管理方合作的工会才有可能未来生存.对集体谈判制度的态度灵活.2、典型模式:日本,比较接近的还有英国.特点是终身雇用、年功序列、企业工会.新保守派: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关注经济效率最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新保守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工会的作用不大,集约谈判对经济和社会起到负面作用.2、典型模式:美国,加拿大,新爱尔兰.特点:法律体系完整,但功能较弱,雇员相信、遵从"意思自治,选择自由"理念,雇主不违反国家制定的反歧视法或劳动法,可以任何时候、以任何理由合法地解雇工人,而无需提前通知、支付解雇补偿费.自由改革派:更具有批判精神,积极主张变革,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工作待遇.自由改革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用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利处于主导地位.认为现存的劳动法和就业法不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为保工人等到工平待遇,需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认为工会的存在和集体谈判的开展是必要的.2、典型模式:瑞典.特点:遵循"积极的劳动力市场"临时解雇工人享有不错的失业福利,用于再培训计划及培训后寻找新工作补贴.工会在国家政策和管理方面影响力大,集体谈判在产业层面上进行,允许更大的变更,谈判在个部门之间显示高度的协调性,另工人可以自由组成工会,其协议自动覆盖该工会所在行业.激进派:由马克思思想主义者组成.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激进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认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假象.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发生变化,工会的作用非常有限.2、典型模式:前南斯拉夫建立的工人自治制度、瑞典的梅得尔计划、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孟作根体系.特点:面临的问题是用何种社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如何完善这种新制度的问题,顷向是建立雇员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h多元论.一元论:强调资方的管理权威,要求雇员忠诚于企业的价值观.一元论观点:认为每个工作场所是完整、和谐的整体,不同的员工为共同目的作为一个团队工作,以实现管理方制定的组织目标,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没有利益冲突.认为工会存在分散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度,应尽量消除或避免成立工会.多元论:承认冲突,甚至认为在工作场所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多元论观点:将工业组织视为一个多元社会,包含了许多相互关联又独立的利益和目标,而这些利益和目标必须保持在某种均衡的状态 .认为工会不仅是劳资冲突的发起者,也被看作是争议的调整者,对于调整雇员与雇主工资争议、就业合同的谈判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集体谈判是规范和调整劳资利益关系最好形式.价值观的使用范围:1传统型企业(将劳动者视为影响生产力的直接因素,认为雇用和解雇完全根据生产需要,把劳动力看成一种成本,并降低至最小程度,主张劳动者服从资方的管理和指挥,剥削不可避免,禁止雇员参加和组织工会);2精明的家长型企业(给雇员提供优惠的就业条件和待遇,赢取忠诚度,主张建立企业内代表工会的组织,投入大量资源招有"正确态度"的员工);3精明的现代型企业(接受工会和集体谈判作为协商确定就业条件和待遇,属多元论者,鼓励工人加入工会,使通过工会达成的协议能够覆盖所有雇员);4标准现代型企业(承认工会,接受集体谈判,但劳资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不断变化的机会主义基础上,表现更实用:当劳动力或产品市场显示雇员群体力量大时,管理方勉强与工会谈判,否则管理方试图恢复管理控制特权).劳动关系调整的几种模式:1、斗争模式(以激进派理论为基础,认为劳资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主张以斗争方式解决劳动问题.工业革命以来,劳资关系体制由合作逐渐替代斗争);2、多元放任模式(美国.秉承新古典学派劳动关系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因素,工会和工会组织对市场机制的运作和发展具有副作用或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3、协约自治模式(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为主.以正统多元论学派理论为基础,主张劳资双方通过谈判取得均衡与和谐,以协约自治原则处理劳资事务.分两种形式:劳资抗衡(法、意等西欧)和劳资制衡(德、奥));4、统合模式:⑴国家统合;⑵社会统合(秉承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理论主张劳资双方要突破协约自治范围,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处理劳资关系.瑞典);⑶经营者统合(秉承管理主义学派理论,主张由经营者在企业层面统合各方力量,再通过政府将其决策表达再劳动基准法之中.日本).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早期工业化时代的时代背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作坊,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对内表现对本国劳动者剥削,对外表现为殖民地掠夺.大批劳动者离开土地,靠出卖劳动力卫生,形成现实意义上的雇用关系.工业革命成果是工厂制度建立,管理严密,残酷,使雇主和工人形成对垒态势."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在政府不干预政策的影响下,雇主具有相当大的雇用、使用和解雇员工的权力.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1、关系:雇主对劳动者残酷的剥削.政府信奉"自由竞争"理论,认为市场最有效率,不干预劳资关系.完全由劳动力市场自动调节.2、特点:劳动关系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工会很不完善,资方占绝对优势地位,政府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态度,对劳资纠纷不干预,但实际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一方.管理时代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第二次技术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组织变革,贫富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导致经济危机.政府认识到为巩固政权、统治,不得不要求雇主方让步,同时对劳动者的工作保障加以管理."泰勒制"的含义:随着技术革命和流水线作业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劳动组织和现代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思想: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内容包括劳动定额原理、激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1、关系:⑴美国1886年12月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简称劳联,AFL)成立,是以熟练工人为主的不同职业的基础组织起来的全国性的总工会,目的是为工人谋取更多的利益.⑵政府采取"建设性"的干预政策,开始对改善工人状况进行国家干预,力图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2、特点:⑴工会广泛建立,队伍壮大并形成层次,工人力量不断增强;⑵雇主通过改进管理,增加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对工人的激励来追求利润最大化;⑶劳资矛盾的目标未变,但激励程度弱化;⑷政府政策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大量法律、建立机构干预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向稳定、有序发展.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陷入动荡,生产、贸易严重破坏,民族矛盾突出,劳资矛盾居次.20世纪2、3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空前经济危机,使劳资关系紧张,政府开始对劳动力市场宏观干预.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工业心理学:⑴寻求如何使人们的智能同从事的工作相匹配;⑵在何种心理条件下,才能从个人的工作中获取最多并令人满意的产出;⑶企业如果去影响工人,以便从他们那获得好的结果.霍桑试验:指在1927-1932年间由美国人埃尔顿.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他一些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的试验.社会系统理论: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他将管理工作纳入一个社会系统之中,并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在正式组织内尽力维护好一个协作系统.冲突的制度化时期劳动关系的制度化:⑴从国家干预向制度化、法制化过渡;⑵产业合理化(以工人参与企业管理为主要内容)⑶三方性原则(管理方与劳动者集体按事先约定程序共同决定工资和其他工作条件,政府在谈判中作为第三方,帮助制定程序和规则,负责调解和仲裁,及提供服务).冲突的制度化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⑴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加速发展;⑵政府加强了劳动保障立法,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宏观调控;⑶企业的管理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缓和了劳动关系紧张状态;⑷冲突逐渐制度化,集体谈判范围扩大,使调整劳动关系渠道宽,选择余地更大.经验主义学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彼得.得克鲁.认为管理科学阶段侧重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相反.目标管理则是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实现工作与人的完美结合.经理角色学派及其观点:产生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加拿大的亨利.明茨伯格、乔兰、科斯庭.认为经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是:与下属共享信息;有意识地克服工作的表面性;处理好对组织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的关系.权变理论学派及其特点:也称超Y理论,代表人物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西.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特点:⑴立法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⑵管理方与员工愿意通过相对缓和的形式解决冲突,冲突激励程度下降,合作成为劳动关系主流;⑶"三方格局"形成,员工参与管理的产业民主制度,集体谈判制度完善,解决劳资矛盾、纠纷的途径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新时代高新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工作组织和工作设计发生了更本性的变化.劳动关系的新变化:⑴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⑵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⑶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⑷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⑸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结合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总结出劳动关系发展的规律:⑴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与该时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劳动关系的变化受历史背景因素变化的影响,这些背景因素通过间接影响同一时期的管理思想,来影响劳动关系的发展.⑵劳动关系的发展从主体上讲,是从对立到对话、从冲突到合作、从无序到制度化、法制化方向逐渐推进的.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表现和特征:1、表现:⑴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⑵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⑶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发生作用;⑷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的问题;⑸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系统认识建国后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变化、发展的过程:建国时期,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的方式表现为统包统配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表现和特征为: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内容的国家计划性、运行规则的行政性、主体利益的一体性.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表现和特征统上.发展同下.论述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⑴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⑵劳动关系形成的合同化;⑶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⑷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制化.第四章雇主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我国的雇主涵义:⑴雇主是经营者;⑵雇主所属单位为企业;⑶雇主范围包括多种所有制企业.雇主组织的含义:指由雇主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团体组织.雇主组织的角色和作用:1、作用:是在集体谈判中支持会员组织,维护雇主利益,并积极游说政府和议会.2、角色:主要从事四种活动:⑴参与谈判;⑵解决纠纷;⑶提供帮助和建议;⑷代表和维护.雇主的角色理论,以下6种: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主要强调企业效率以及生产率在管理决策种的重要性.2、评价:⑴没有指出使企业效率最大化的内部工作模式;⑵降生产率等同于盈利,从而忽视劳动关系中的"政治"方面;⑶建立在吧管理人员视为所有者利益的代理人这样一种过于简单的管理思想上;⑷没有意识到管理者理性的局限性;⑸没有解释管理者自身价值观在决策过程的作用.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2、评价:⑴为解释企业职权结构以及雇主的劳动关系政策与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⑵该理论主要关注管理过程的技术方面,强调在设计最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过程中各种权变因素的重要性;⑶没有指出雇主的政策如何导致劳资冲突公开化.劳动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关注组织的政治运行.该理论假设企业的利润通过以最小成本榨取工人的最大产出获得,工人的反抗引发管理控制问题.2、评价:布雷弗曼认为,科学管理旨在降低生产所需技能,增强对工人的控制.评价⑴降低生产技能收到普遍质疑;⑵只考虑管理方对工人的直接控制,而忽视对工人的间接控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管理方应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生产更优质的产品,提供更合理的报酬和更好的工作条件,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持续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2、评价:管理方保持中立不符合现实,管理方受投资者、消费者、工人等不同利益相关群体施加的压力,他们对不同压力作出的反应程度取决于这些压力是否符合利润最大化目标.决策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⑴管理方所谓的理性行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⑵企业内普遍存在管理权术,对"管理方是理性人"命题构成挑战;⑶管理方易受当前流行管理模式的影响.2、评价:决策过程理论有助于认清管理实践的复杂性,但管理方的行为并非完全非理性的:⑴从管理者自身素质看,管理者通过教育培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决策程序;⑵从组织内部权力关系看,高层通过规则制度控制中下管理人员,并建立考评体系监督管理人员行为;⑶从决策的重要性看:重大决策由高层管理人员经过理性规划与审核后作出的.战略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用战略选择模型分析管理方的决策行为.科可恩指出,管理者的决策受以下限制:⑴企业过去作出的决策,企业现有的权力分配,以及企业、工会与政府之间的力量对比;⑵主要决策者的价值观、信仰与世界观,以及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2、评价:科可恩提出目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普遍采用的高绩效范式.选择高绩效范式不仅受管理者价值观、信仰与世界观的影响,而且还受企业规模、技术水平与市场条件等环境变量的制约.管理模式的含义及分类:1、含义:作为指导原则,是雇主对待雇员和处理特殊问题的一种参考原则,是管理方的行动指南.2、分类:⑴按职权结构分:独裁型、权威型、自主型.⑵按管理理念分: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独裁/剥削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对工会的措施:1、特征:强制性、专断性、独裁性、有限的忠诚性.2、对工会的措施:具有强烈的反工会思想,排除、组织工会建立,一旦建立工会则设法削弱或暗中破坏工会组织,措施有:⑴技术变革;⑵灵活的就业安排;⑶在集体谈判中才去强硬立场和破坏罢工;⑷停工或迁厂.权变/宽容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对工会的措施:1、特征:专业化、职位阶梯、忠诚感.2、对工会的措施:承认工人参加工会组织的合法性.⑴工会的存在使企业成本增加;⑵工会要求建立绩效考核的程序与规则.自主/合作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对工会的措施:1、特征:⑴自主性组织设计;⑵雇员参与计划;⑶人事与就业政策.2、对工会的措施:通过雇员广泛参与管理实践,融洽了劳资双方的关系,劳资双方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集体谈判.为共同订立集体协议而互相合作.雇员参与和参加的含义:指组织内部雇员有权参与与其工作有关的决策,即由员工或期代表与资方代表在某一共同之厉害关系领域内,来共同决定企业策略和制度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劳资和谐与企业发展.雇主参与的主要目的:⑴增进员工的独立创造性和思考能力,使所有雇员对企业及其成功有强烈的责任心;⑵提供员工自我训练的机会;⑶协助管理者集思广益,作出明智决策,帮助企业提高绩效和生产力;⑷促进劳资关系的沟通;⑸提高员工忠诚度,提高雇员对工作的满意度.雇员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员工持股计划、质量圈、共同磋商、工人董事、工作理事会、建议方案、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劳资合作的含义:指任何为提升劳资双方的期望,所采取的协商或参与决策的模式.劳资合作的特征:⑴企业组织经营的主体责任属于资方与劳方共同承担;⑵劳资合作须借助员工参与才能实现;⑶劳资双方将对抗的相对力量,转化为组织的总力量;⑷劳资合作所带来的成果应公平分享.劳资合作的条件:⑴建立互助互信,具有荣辱与共的观念,重视企业长期营运目标;⑵人性的相互尊重;⑶建立良好的沟通管道;⑷利润分享符合国家劳动法律.试借鉴国外劳资关系管理策略方式,说明在我国劳资合作应采取的主要方式:第五章工会工会的内涵:是由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工会的结构分类:职业工会(分同行工会、半技术与非技术工人工会、白领工会)、行业工会(分垄断性行业工会、单一性行业工会)、总工会.工会的产生和发展:工会运动从18世纪90年代至今,有200多年历史,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会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职业工会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行业工会时期(20世纪30至50年代,劳联、产联)和总工会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工会化的原因:⑴对资方的不满;⑵工会的有效性;⑶雇员对待工会的态度;⑷雇员的集体凝聚力;⑸一种社会化的途径;⑹提供获取领导权的机会;⑺强迫加入工会或来自同事的压力.工会的职能分类:⑴工联工会(唯一目标是通过集体谈判为会员谋求经济利益)、⑵福利工会(不仅关心经济利益与劳动权益,而且关注广泛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问题)、⑶政治工会(主张通过政治结盟或法律规范来维护会员利益).工会的组织职能可以从它扮演的角色、执行的任务以及完成这些角色与任务采用的方式来概括.从新古典主义、正统多元主义、管理主义、自由改革主义与激进主义,对应工会的经济职能、民主职能、整合职能、社会明主职能与阶级革命职能.工会性的概念:指工会参加劳工运动并利用这种力量的程度.。
《劳动关系学》课件
《劳动关系学》PPT课件
劳动关系学PPT课件大纲
劳动关系概述
定义和内容
劳动关系的定义和内容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其对 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基本特点
劳动关系的基本特点,包括 雇佣关系和劳动合同等。
劳动关系的主体
劳动者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不同类型劳动者的权利 和义务。
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的主要职责和义务,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 职责和义务。
劳动关系的过程
1
劳动合同的签订
劳动合同的形式与内容,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
2
劳动争议的处理
劳动争议的种类和处理机制,劳动争议的预防和解决。
3
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
了解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
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
劳动法律体系概述
劳动法律体系的概述及其对劳动 关系的保障。
劳动标准法的内容与保障
劳动标准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劳 动关系的保护。
劳动争议的处理法律规定
劳动争议的处理法律规定及其对 劳动关系的保障。
结语
1 劳动关系的趋势和展望 2 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劳动关系的趋势和发展前景。
劳动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3 辅导教师的总结和展望
辅导教师对劳动关系学学习的总结和对学生的期望。
03325劳动关系学
03325《劳动关系学》一、名词解释题雇主:也称为“管理方”或资方,是指雇用他人为其工作,并须支付工资或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雇员: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雇员团体: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合作: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集体协议:个人劳动合同的对称,是指工会代表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团体之间签订的,有关劳动条件、劳动标准及劳动关系问题的书面协议。
劳动争议:也称劳资争议,是指劳资关系当事人之间因为对薪酬、工作时间、福利、解雇及其他待遇等工作条件的主张不一致而产生的纠纷。
劳动关系主体: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雇主组织:雇主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和增进雇主在劳动关系中的共同利益而与工会抗衡和交涉的团体。
在三方机制中,它是雇主一方的代表。
社会倾销:指跨国公司利用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将本国的就业机会转移到国外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分配谈判:指劳资双方由于资源有限需要分配而进行的谈判,把谈判当作是一种不赢即输得情景,自己得到的同时意味着对方失去;一方资源的增加,就意味着另一方资源的减少,是单方获益的谈判。
整合谈判:指双方都能从解决方案中获取潜在利益的谈判,把谈判当做是一种双赢的情景,追求双方均有所得,反映了劳资双方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达成了共识,通过合作能够同时增加可分配的资源。
三方协商机制:指政府、雇主和工人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
工会:由工人自愿组织起来的团体或联合体。
在三方协商机制中,工会是工人的代表,以维护和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工人的经济地位,保护工人的权益为目的。
质量圈:也叫质量改善小组,是指从事相关工作的志愿人员组成的小组,在训练有素的领导者领导下定时聚会讨论和提出改善工作方法或安排员工参与和参加管理:指组织内部雇员有权参与与其工作有关的决策,即由员工或其代表与资方代表在某一共同之利害关系领域内,来共同决定企业策略和制度的行为。
自考劳动关系学学习重点
自考劳动关系学学习重点自考劳动关系学是指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劳动关系学科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
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的科学。
在这门学科中,涉及到劳动力市场、职工与雇主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这门学科也是企业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自考劳动关系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和竞争力。
一、自考劳动关系学的定义劳动关系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和职工与雇主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聘用到退休等所有和工作有关的事宜。
劳动关系学包括法律、经济、统计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企业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自考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对象是职工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市场的研究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的选择、流动与调配等问题。
2、劳动标准和劳动法律的研究研究劳动标准、劳动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规,在职工、雇主和国家三者之间寻求公正和合理的平衡。
3、职工参与管理和劳动合同的研究研究职工参与决策、集体谈判和劳动合同的签订。
4、劳动关系制度和机制的研究研究劳动关系的协调、调节和解决问题的制度和机制。
三、自考劳动关系学的学习重点在学习自考劳动关系学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如劳动力市场、劳动标准、劳动法律等。
这些基本理论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必须深入掌握。
2、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劳动法律和相关法规,了解劳动合同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内容,并学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
3、实践案例的分析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相关的实践案例。
在分析和处理实际案例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劳动关系的相关知识。
4、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劳动关系学的学习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学习实际案例,了解理论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5、宏观和微观的认识在学习劳动关系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宏观和微观的知识。
劳动关系学(高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课后1)答: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
(识记)(领会)(课后1)答: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劳动关系的主体。
(识记)答: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劳动关系的特点。
(识记)答: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5、对“劳动”的理解。
(领会)答: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6、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领会)(课后3)答: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
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7、合作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答: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劳动关系学(高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课后1)答: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
(识记)(领会)(课后1)答: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3、劳动关系的主体。
(识记)答: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劳动关系的特点。
(识记)答: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5、对“劳动"的理解。
(领会)答: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6、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领会)(课后3)答: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
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7、合作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答: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学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名词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名词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名词劳动: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名词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权利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名词劳动关系中的力量: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简答劳动关系的主体答: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名词劳动关系中的雇员: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佣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名词雇员团体:指因为共同的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名词雇主组织:雇主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他们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员与雇主的具体劳动关系事务之中.简答劳动关系的特点一、个别性与集体性二、平等性与隶属性三、对等性与非对等性四、经济性、法律性和社会性名词合作: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成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简答合作的根源答: 主要有两方面,被迫和获得满足一、被迫是指雇员迫于压力不得不合作,雇员要谋生,就得与雇主建立雇佣关系。
二、获得满足1、要建立在员工的信任的基础上.2、大多数工作有积极的一面,这是劳动者从工作中获得满足的更重要的原因.3、管理方也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简答冲突的根源一、根本根源1、异化的合法化2、客观的利益差异3、雇佣关系的性质二、背景根源1、广泛的社会不平等2、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3、工作本身的属性第四章雇主名词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并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常凯 劳动关系学-第01章
• 产业关系,原意为区别于前资本主义劳动 关系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工业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产业关系又分为 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等同于劳资关 系,主要是指劳动者及工会与雇主之间的 关系。广义则是指产业及社区中管理者与 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 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 济环境。
二、劳动的从属性和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雇主作为不同 生产要素的代表者,所处的立场和所追求 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雇主作为资本的代 表,利润最大化是其最直接的追求,而劳 动者的直接追求则是工资最大化。 尽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都是自主 的独立主体,劳动力的市场交换关系是一 种平等经济关系。但是这是一种在平等的 形式掩盖下的实际的不平等关系。由于资 本具有稀缺性和独占性,在劳动力市场上 占有者绝对的优势而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 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且劳动
• 个别劳动关系即所谓广义的劳动关系。个 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最直接、最本质和 最一般的构成形态。在个别劳动关系中, 包含了劳动关系构成的基本要素特点和矛 盾冲突因素,并体现了劳动关系作为一种 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特点。劳动关系的从 属性和劳动关系的人身性,主要体现在个 别劳动关系中。 • 集体劳动关系,是指由工会为代表的劳动 者与雇主或雇主组织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三、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 • (一)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 • 所谓劳动关系的程序规则,是指劳动关系 系统运行中关系处理的方法和过程的规则 要求。 • 具体规则包括: • 个别劳动关系处理规则,即劳动者的个人 与雇主之间关系处理的规则。这一规则的 基本方式即劳动合同制度。
• 二、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 • 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 组织构成、权利分配以及关系处理及作用 发挥的过程和方式。 • 劳动关系的运行内容:一个是组织机构与 相互关系,一个是劳动关系处理的规则和 程序。 • 劳动关系运行的过程:第一阶段,劳动关系 的构成;第二阶段,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 施;第三阶段,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劳动关系学
第一章导论1、劳动关系是人们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的专门学科;劳动关系的存在,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把握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运行,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把握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3、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的环境,是指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系统所处的具体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背景。
劳动关系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市场状况和技术状况等因素;劳动关系的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影响劳动关系的政党、政府和法律等因素;劳动关系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财富、社会教育和社会等级状况等因素。
4、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参加者,又被称为劳动关系当事人、主体、参与者。
劳动关系系统中的主体包括参与劳动关系的三方,即劳方(劳动者和工会组织)、资方(雇主和雇主组织)、政府。
5、劳动关系的运行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各方主体参与劳动关系并互动与博弈的过程;劳动关系的协调是指如何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来使劳动关系能够在社会大系统中和谐发展;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协调是劳动关系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6、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7、从属劳动的理论,成为劳动关系理论构建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概念。
市场经济下的劳动者,是一种具有“从属性特点的雇佣劳动者”,而劳动关系从性质上来看,则是一种从属性的雇佣关系。
8、企业劳动关系首先是一种个别劳动关系(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劳动合同,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旦工人成立工会,企业的劳动关系便形成为一种集体劳动关系(一方是工会,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企业中的劳动关系结构图见课本P12。
9、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产业关系)10、劳动关系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以个体或群体身份出现的人,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是能动的。
劳动关系学-常凯
简答1、劳动关系定义、特点、实质、层级、相关概念分析、研究内容定义: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特点:①基本特点:雇佣制②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私人雇佣制、市场化调节③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国家雇佣制、行政化调节实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劳动者与资本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解决人与物的关系。
层级:①个别劳动关系:在具体的企业或者劳动单位中劳动者个人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基础;人身性)②集体劳动关系:指由工会为代表的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组织所构成的社会关系(核心构成;主体独立、权利对等、工会代表)③社会劳动关系:指一个大的产业或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劳动关系(总体构成;政府介入)相关概念:集体层面①劳资关系:一般指私有制企业中的劳动关系,所体现的是雇佣工人和雇主的关系。
特点:突出劳资的区别,主体明确,关系清晰,但对抗性较强。
②劳工关系:突出劳动关系是劳工为重点的核心的关系,强调劳工地位特别是劳工团体,更注重集体的劳动关系,也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
③劳使关系:日本创造,意味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的关系个体层面④劳雇关系:雇员与雇主的关系,主要指个别的劳动关系,一般不赞成工会的学者用此概念⑤员工关系:强调是以企业为中心,劳动者是企业的雇员,其出发点是企业内部的惯例关系,排斥工会。
是从人力资源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个取代劳资关系的概念,和谐与合作是这一概念所蕴含的精神。
宏观、社会层面⑥产业关系:狭义同于劳资关系,广义则指产业及社区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
更多研究组织之间的关系、宏观的劳动关系。
⑦劳动关系:最宽泛和适应性最强,概括性和客观性,避免了不同所有制以及政治立场而导致的差异。
研究内容:①环境:政治、经济、社会②主体:政府、劳动者与劳动者组织、雇主与雇主组织③运行协调④矛盾处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产业行为制度、不当劳动行为救济制度2、核心劳工标准的概念、特点概念:指已经被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确认的,不论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为保护工作中的人权而应遵守的八个最基本的国际劳工公约。
劳动关系学常凯第七章劳动者
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工资调整
劳动者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通过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等制度,指导用人单位合理确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工时保障
工作时间
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 过44小时。
强。
劳动者面临的挑战
就业压力加大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加速,部分劳动者面临就业压力和失 业风险。
劳动条件与待遇问题
部分劳动者在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需要改 善劳动环境与待遇。
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
部分行业存在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如化工、建筑等,需要加强职 业安全与健康保障。
应对劳动者发展趋势与挑战的策略
事故处理与赔偿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及时救治并赔偿因工受伤的劳动者。
健康保障
职业病防治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为劳动者提供 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和防护设施。
01
健康检查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 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02
03
权益保障
根据劳动法规定,兼职劳动者依法享有与全 职劳动者同等的权益保障,但实际执行情况 因地区和行业而异。
临时劳动者
01
定义
临时劳动者是指与用人单位签订 临时劳动合同,在一定期限内完 成特定工作任务的劳动者。
02
03
特点
权益保障
临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固定, 工作任务较为单一,但通常工资 较高。
临时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法规定 的各项权益,但实际执行情况因 用人单位而异。
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学是研究人类劳动活动及与此相关的法律、经济、政治
及社会问题的交叉学科。
劳动关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包括组织劳动力、劳动力报酬、劳动纠纷仲裁、企业治理及劳动法等。
劳动关系学涉及到多种变量,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经济因素、法律
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它们是研究劳动关系的基础要素,也是根本原则。
其中经济因素涉及到物质财富的运流、消费需求和劳
动报酬等问题,是影响劳动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法律因素是劳动关
系的基石,它们主要包括职工的权益和责任等,以及劳动者与雇主之
间可能产生的纠纷的解决办法。
政治因素则涉及政府制定的劳动相关
政策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则包括家庭、宗教、教育
等背景差异,影响劳动者劳动报酬水平和满足程度。
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在今天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
我们了解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而且能够帮助改善和促进各
个方面人们的工作条件。
这些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劳动关系,找出有效解决办法,帮助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劳动者的福利。
劳动关系学重点
1劳动关系(labour relations)是指现代产业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2国际劳工标准(International Labour Standards)指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国际劳动立法所确定的关于劳工权益保护及劳动关系处理的原则、规则的规定。
国际劳工标准的核心和宗旨是确立和保障世界范围内的劳工权利。
3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在现代产业社会中受雇于他人,以劳动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的体力和脑力工作者。
4工会(trade union)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以集体谈判为基本手段,在特定工作场所自主设立的组织。
5雇主(Employer)是劳动关系中相对于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者的称谓。
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6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的概念是关于工人组织或代表与雇主或雇主组织,劳动条件、劳动标准等问题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法律制度。
7工人参与的定义工人参与是企业或其他组织中的普通员工依据一定的规定与制度,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管理与决策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8三方协商机制是处理劳动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就劳动关系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劳动立法以及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进行沟通、协商、谈判和合作的原则与制度的总称。
9企业规章制度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并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的,明确劳动条件、调整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关系当事人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
10集体争议(class labour disputes)是指集体劳动关系中存在共同性或关联性权利义务的劳动者或劳动者集体,因劳动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义务问题,与雇主发生的法律纠纷。
11产业行动(industrial actions)是指劳资关系双方为在劳动关系中实现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依法采取罢工或闭厂等阻碍企业正常运营手段等进行对抗的行为。
劳动关系学
一、劳动关系1 是雇员(劳动者)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2 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二、劳动关系的主体员工(员工团体)管理方(雇主组织)政府个别劳动关系的特征:从属性表现(1)人格上的从属性(2)经济上的从属性地位: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集体劳动关系特性(1)工会代表(2)独立自主性(3)权利对等地位:核心集体劳动关系的特征:政府作为一个直接主体介入其中关注:劳工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问题地位:总体、宏观劳动关系的特征:1 个别性与集体性2 兼有从属性和平等性3 兼有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劳动关系的实质:合作与冲突一、合作指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或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合作的根源:1 被迫:工作是谋生的手段2 获得满足:(1)满足于现状(2)工作本身的积极性(3)管理方也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1 、冲突:利益、目标、期望2、冲突的根源:(1)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并非为自己工作客观的利益差异:利润最大化——工资福利最大化劳动关系的从属性(2)背景根源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平等工作本身:高度分工和人性的异化一、工会的涵义从工会的性质、组织目标及其实现方式这三个角度出发,工会是由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
二、工会的结构分类根据工会运动从19C至20C的发展历程,可以把工会划分为:✓职业工会✓行业工会✓总工会✓行业工会是将在某一特定行业中从事工作的所有工人都组织起来的工会,而不考虑这些雇员的技术、技能以及所从事的职业。
有纵向特征,可细分为垄断性行业工会、单一性行业工会✓总工会对会员募集不加任何限制,既不考虑职业因素,也不考虑行业因素,从而体现了对职业工会和行业工会分化现象的一种修正。
劳动关系学(孙)
一.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1.主体:劳方(劳动者和工会组织)、资方(雇主和雇主组织)、相关机构、组织2.性质:最根本的是社会经济关系3.目的:实现劳动过程4.发生地点:用人单位内部5.基本特征: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6.调整的基本方法:法律调整。
二.劳工运动理论:1.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劳动价值论、社会分工论、劳工运动理论)2.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资本论》劳资关系:对立、剥削与被剥削、阶级斗争、私有制、合法运动与非法运动、工会运动)3.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工会是产业民主的发展机制)4.马克思韦伯的工业资本理论(科层制、官僚制、权利权威、目标合理性)5.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制度的社会法律学派)三.邓洛普:★劳动力经济学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94年《工会下的工资决定》提出工会是经济制度中的经济“活动人”,认为工会活动的目的是经济利益;1950年《产业与劳动关系评论》提出理解集体谈判与劳资关系的分析框架;1958《劳动关系系统》解释影响劳动关系系统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影响,标志着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创立。
★理论架构:将系统理论的模型引入劳动关系研究领域,把劳动关系从社会系统中分离出来。
劳动关系有四个部分组成:①主体(劳动者、资方、政府)②环境(技术条件、市场、权力)③意识形态④规则网(程序规则、实体规则)。
★针对邓洛普系统理论的批评主要表现在:1、劳动关系系统理论是静态的,而非动态的2、劳动关系系统理论承认意识形态的共同点,却不认可其不同点和多样性3、邓洛普的理论体系关注点研究面过于狭窄,仅仅关注规则的制定★劳动关系理论的发展:(一)桑德沃模型 1987年出版的《劳动关系:过程与结果》提出有关劳动关系分析的理论模型。
在劳动关系运作过程中,外部环境因素、工作场所和个人因素是导致工作紧张冲突的基本因素;而工作紧张冲突的解决,依赖于管理和个人撤出以及工会运动。
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
劳动关系学总结导论一、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二、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三、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四、劳动者及劳动者组织—-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五、雇主及雇主组织——(自学),概念、性质、功能六、政府——劳动关系中的政府及其功能、作用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哪些机制,各自的功能八、劳动法制-—作用,劳动法的本质特征九、集体合同制度——概念,主体、内容、程序、作用十、工人参与制度-—概念,性质,中国的工人参与的形式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知晓劳动争议的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企业规章和三方机制没有讲,不作为重点)第一章导论(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学是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是指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从属性的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的逐级包容, 是劳动的层级结构特点。
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来实现良性运行。
良性运行。
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劳工组织、雇主及其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构成。
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劳动关系的运行包含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这一运行是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的。
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第二世界大战以后至今五个阶段的发展,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劳资关系与劳工理论主要包括: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改革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用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利处于主导地位.认为现存的劳动法和就业法不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为保工人等到工平待遇,需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认为工会的存在和集体谈判的开展是必要的.2、典型模式:瑞典.特点:遵循"积极的劳动力市场"临时解雇工人享有不错的失业福利,用于再培训计划及培训后寻找新工作补贴.工会在国家政策和管理方面影响力大,集体谈判在产业层面上进行,允许更大的变更,谈判在个部门之间显示高度的协调性,另工人可以自由组成工会,其协议自动覆盖该工会所在行业.
劳动关系的特点: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合作的根源:1"被迫":指雇员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合作.2"获得满足"(a员工对雇主的信任b大多工作有积极的一面c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
冲突的根源:1根本根源(a.异化的合法化,b.客观的利益差异,c.雇用关系的性质)2背景根源(a.广泛的社会不平等,b.劳动力市场状况,c.工作场所的不公平,d.工作本身的属性).
7、价值观的使用范围:1)传统型企业(将劳动者视为影响生产力的直接因素,认为雇用和解雇完全根据生产需要,把劳动力看成一种成本,并降低至最小程度,主张劳动者服从资方的管理和指挥,剥削不可避免,禁止雇员参加和组织工会);2)精明的家长型企业(给雇员提供优惠的就业条件和待遇,赢取忠诚度,主张建立企业内代表工会的组织,投入大量资源招有"正确态度"的员工);3)精明的现代型企业(接受工会和集体谈判作为协商确定就业条件和待遇,属多元论者,鼓励工人加入工会,使通过工会达成的协议能够覆盖所有雇员);4)标准现代型企业(承认工会,接受集体谈判,但劳资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不断变化的机会主义基础上,表现更实用:当劳动力或产品市场显示雇员群体力量大时,管理方勉强与工会谈判,否则管理方试图恢复管理控制特权).
3)协约自治模式(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为主.以正统多元论学派理论为基础,主张劳资双方通过谈判取得均衡与和谐,以协约自治原则处理劳资事务.分两种形式:劳资抗衡(法、意等西欧)和劳资制衡(德、奥));
4)统合模式:⑴国家统合;⑵社会统合(秉承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理论主张劳资双方要突破协约自治范围,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处理劳资关系.瑞典);⑶经营者统合(秉承管理主义学派理论,主张由经营者在企业层面统合各方力量,再通过政府将其决策表达再劳动基准法之中.日本).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1、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用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正统多元论学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雇员对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对经济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冲突的,同时也认为,这种冲突仅仅限于诸如收入和工作保障等具体问题,而这些利益上的冲突,可以通过双方之间存在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加以解决.工会和集约谈判有积极作用.2、典型模式:德国:特色是强势劳动法、雇员参与制度、工作委员会制度、政府为工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共同决策等制度.
2、“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在政府不干预政策的影响下,雇主具有相当大的雇用、使用和解雇员工的权力.
3、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1)关系:雇主对劳动者残酷的剥削.政府信奉"自由竞争"理论,认为市场最有效率,不干预劳资关系.完全由劳动力市场自动调节.2)特点:劳动关系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工会很不完善,资方占绝对优势地位,政府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态度,对劳资纠纷不干预,但实际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一方.
第一章 劳动关系概论
1、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雇员劳动力的提供者,也称劳工、工人、劳动者受雇者.
我国劳动关系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然性质、社会性质.
冲突的表现方式:明显的冲突(罢工)和潜在的冲突(各种不服从、权利义务的协商).
冲突和合作的影响因素:1、文化因素的解释;2、非文化因素的解释(a.客观的工作环境,b.管理政策和实践,c.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外部环境对劳动关系的影响:1、经济环境(改变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力量),2、技术环境(a.易受新技术影响或资本密集型的,员工会给管理方带来更多成本,因而雇员岗位力量强,b.改变劳动力市场不同技术种类工人的供求状况),3、政策环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业政策、教育和培训政策、其他政策),4、法律和制度环境(规范雇用关系双方行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机制),5、社会文化环境(各国家、地区甚至各工种的主流传统习惯、价值观、信仰等组成).
6、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h多元论.
一元论:强调资方的管理权威,要求雇员忠诚于企业的价值观.
一元论观点:认为每个工作场所是完整、和谐的整体,不同的员工为共同目的作为一个团队工作,以实现管理方制定的组织目标,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没有利益冲突.认为工会存在分散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度,应尽量消除或避免成立工会.
2)特点:⑴工会广泛建立,队伍壮大并形成层次,工人力量不断增强;⑵雇主通过改进管理,增加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对工人的激励来追求利润最大化;⑶劳资矛盾的目标未变,但激励程度弱化;⑷政府政策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大量法律、建立机构干预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向稳定、有序发展.
2、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管理主义学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一致,劳资冲突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处于被管理的从属地位,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对工会态度模糊,一方面避免建立工会,另一方面强调那些愿意与管理方合作的工会才有可能未来生存.对集体谈判制度的态度灵活.2、典型模式:日本,比较接近的还有英国.特点是终身雇用、年功序列、企业工会.
多元论:承认冲突,甚至认为在工作场所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多元论观点:将工业组织视为一个多元社会,包含了许多相互关联又独立的利益和目标,而这些利益和目标必须保持在某种均衡的状态 .认为工会不仅是劳资冲突的发起者,也被看作是争议的调整者,对于调整雇员与雇主工资争议、就业合同的谈判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集体谈判是规范和调整劳资利益关系最好形式.
6、科学管理思想: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内容包括劳动定额原理、激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
7、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1)关系:⑴美国1886年12月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简称劳联,AFL)成立,是以熟练工人为主的不同职业的基础组织起来的全国性的总工会,目的是为工人谋取更多的利益.⑵政府采取"建设性"的干预政策,开始对改善工人状况进行国家干预,力图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
2、合作: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冲突: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出现的分歧.
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
权力管理方对劳动者进行指挥和安排,以及影响劳动者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
我国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主要包括:(1)从主体上看,他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2)从目的上看,他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3)从性质上看,他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从形式上看,他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1、早期工业化时代的时代背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作坊,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对内表现对本国劳动者剥削,对外表现为殖民地掠夺.大批劳动者离开土地,靠出卖劳动力卫生,形成现实意义上的雇用关系.工业革命成果是工厂制度建立,管理严密,残酷,使雇主和工人形成对垒态势.
4、管理时代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第二次技术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组织变革,贫富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导致经济危机.政府认识到为巩固政权、统治,不得不要求雇主方让步,同时对劳动者的工作保障加以管理.
5、"泰勒制"的含义:随着技术革命和流水线作业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劳动组织和现代管理体系.
8、劳动关系调整的几种模式:
1)斗争模式(以激进派理论为基础,认为劳资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主张以斗争方式解决劳动问题.工业革命以来,劳资关系体制由合作逐渐替代斗争);
2)多元放任模式(美国.秉承新古典学派劳动关系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因素,工会和工会组织对市场机制的运作和发展具有副作用或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
5、激进派:由马克思思想主义者组成.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
激进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认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假象.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发生变化,工会的作用非常有限.2、典型模式:前南斯拉夫建立的工人自治制度、瑞典的梅得尔计划、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孟作根体系.特点:面临的问题是用何种社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如何完善这种新制度的问题,顷向是建立雇员集体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