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文摘》第19期
书法与中国文化论文
二、书法中的人格精神
病榻上的唐太宗要求儿子给自己寻找《兰亭集序》,他曾经形容王羲之的作品是“尽善尽美”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景仰之情。唐代具有较为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新唐书》记载书法考试的要求是:“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不仅书法学生必修书法,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日纸一幅”。除了考试选拔学生进入书学学习,还为贵族子弟提供到弘文馆接受书法教育的机会。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书法的优劣就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唐代的科举制把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合二为一,“楷法遒美”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开启了楷书书写兴盛的时代。当时考生众多,吏部不能一一考察看考生的为人和言行,于是就出现了仅凭书、判的现象。书、判其实是选人判案的两个方面,书写水平就是看他们的书写是否端正,笔记是否优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判案的质量,因此书法又是试判的关键。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法的时代”,以书法为依托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凝聚在“中和之道”上。同时,书法也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不强的精神,在笔墨书写中可以得到极大的熏陶,颜真卿 捍卫了唐王朝的尊严,他的书法是唐代的典范,他的人格是中国人的楷模,反面人物的书法作品单纯从书写美的角度来说是很好,但是和人品结合起来的话,人们是不会接受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因为他们的为人和做事方法与态度不被世人接受,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同样被人们拒绝在了书法艺术殿堂之外。
三、书法在清代的发展
到了清代,书法的主流是取法碑版,科举制倡导“馆阁体”,“馆阁体”成为入仕的基础,“黑、大、圆、光”是馆阁体的特点。当馆阁体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物极必反自然会出现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碑学中兴,尊崇北魏的碑帖。书法的审美取向也得到了普遍的改观。
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中国书法既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又具有物质文化性质;既具有心态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又具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的性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毛笔的丰富内容和深厚蕴涵,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虽然毛笔的时代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曾经作为中国人不可离开的书写用具,至今仍有着活的生命。在毛笔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2013届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语文试题(请将答案写在答卷上)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遒劲敲竹杠沸反盈天来而不往非理也B.丰腴打圆场煊赫一时识时务者为俊杰C.撕打跑龙套有条不紊言必信,行必果D.接洽挂幌子德艺双罄牵一发而动全身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这个人就是倔脾气,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寻根究底,倘若不问个水落石出....,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
B.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C.我们班向来文学的氛围就很浓,最近,有几个喜欢舞文弄墨....的同学还写起了武侠小说,一时间,他们的大作贴满了黑板报。
D.一个厂家推出了一种畅销的产品,许多厂家就趋之若鹜....,蜂拥而上,结果很快就供过于求,产品大量积压,造成了经济的损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目前地球正处于间冰期内,但最新研究表明,其向冰期演变的冷却趋势不会改变全球变暖的现状,至少在3万年之内,地球不会进入下一个冰期。
B.未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将从根本上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进一步深刻发生变革,也将会进一步引起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C.从这次“科技改变未来”的参赛影像,表达了参赛者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他们用自己所掌握的科技手段勾勒出了心目中未来生活的景象。
D.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美苏都采用雷达探测的方式进行弹道导弹预警,能否发现平均飞行时间为20分钟的弹道导弹,取决于对导弹的雷达目标特性和红外目标特性的准确探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黄梅时节,忽阴忽晴,原野间绿荫沉沉,给摇曳的小草挡住,就生出几缕与波纹直交的浪痕,相互交错着。
①萎黄的叶尖成行成列地散点在水面上②有的尚未插秧③田里面积水盈盈④微风吹过,波纹如绉⑤看去白茫茫的一片,只偶然有几根草露出水面⑥有的刚刚插下了秧A.④②⑤⑥①③B.③②①⑥⑤④C.③⑥①②⑤④D.⑤②⑥①③④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新华文摘》等选载本刊作品
《新华文摘》等选载本刊作品新疆地方文学杂志《回族文学》刊发作品最近被国家重要文选刊物《新华文摘》等陆续转载。
据悉,目前2018年《回族文学》作品被重要刊物选载的主要有,马占祥的诗《窑山》,被2019年第8期《新华文摘》选载,刊于文艺作品专栏“中国诗歌年度回顾选(2018)”;蔡淼的诗《我的新疆》《新疆的12种叙述方式》被2018年11-12期《诗选刊》选载,刊于“八十年代”专栏;猛子的散文《麦场镜湖——致麦子、七月和土》被2019年第6期《散文选刊》选载,刊于“心灵史”专栏。
其中蔡淼、猛子为本土青年作者。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联主办的《回族文学》2018年全新改刊,刊物立足本土,拓展思路,着眼长远,着力根本,发掘新秀,开掘优势,推举佳作,提振质量。
改刊以新面貌新气质新形象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令人为之一振,为之一亮。
(联连
)15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doc
余映潮《岳阳楼记》说课贴【课文品读】《岳阳楼记》语言表达的“对举” Z美《岳阳楼记》语言极工。
用“对举” 一词来分析其语言表达的特色,是可以像线索一样牵动全文内容的。
所谓“対举”,就是相对举出、相对列出。
《岳阳楼记》中,这种语言现象布满全篇。
细细揣摩,可发现如下形式特点:第一类:自对即作者运用了大量类似于“句屮自对”的短语,如“政通”对:人和”、“唐贤”对“今人”。
还有“朝晖夕阴、迁客骚人、檣倾楫摧、虎啸猿啼、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岸芷汀兰、心旷神怡”等。
从语法的角度看,每个短语都由并列的两个部分构成,不仅看起來词形美观,读起来音节响亮,更为重要的是因为“ 口对”的原因而显得语意密集、含义深广,一个短语有着多个短语的表现力量,体现出精致简洁、描辜生动、反复强化的美感。
第二类:对偶、对仗文中写景抒情,运用的对偶句达十几处之多,如“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Z 远则忧其君” “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Z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它们词工句丽,音韵铿锵,笔力雄健,文釆生动。
用于写景, 紙大笔勾勒景物,又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景物的特征,同吋绘景抒情,景情交融,融情人景。
用于抒情议论,则境界高远,气势雄豪,既能在文中表达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又能将笔力渗透于文外,形成精警之语,表达出崇高的思想之美和深厚的哲理之美,乃至成为千古名言。
第三类:对称、对比如文中的两个重要段落: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檣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新华文摘》摘录
《新华文摘》摘录●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知识的多少,不是经验的多少,创新的核心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是一个人善不善于产生新思想。
●创新人才具备的几种素质:一、浓厚的好奇心二、想象力三、洞察力四、注意力以上这些素质是构成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恰巧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就只强调学生的注意力,其他方面却被忽略了。
其实,想象力、创新力比知识更宝贵。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与解决之道工业化农业虽然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但代价沉重,目前面临着五大挑战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人布朗发表的《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对我国决策层影响深远。
为了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各种工业化农业的增产技术手段,在中国被迅速采纳使用。
这些手段虽然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饱问题,但中国农业也因此犯了“布朗综合症”,代价沉重,即过分重视数量的提升,带来了食品质量问题。
当前,如何让中国人吃好?面临着尖锐的挑战:挑战之一:过量的化肥施用。
虽然,中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但实际上,我们用掉了世界上35%的化肥和20%的农药。
全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为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达每平方公里40吨,远远超过22.5吨,这是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安全上限。
自1981年至2008年,中国粮食年产量从3.25亿吨增长至5.29亿吨。
氮肥消费量从1118万吨增加到3292万吨。
更为遗憾的是,我国农民虽然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但并不知道所耕种土壤的具体营养情况,缺乏科学的营养配方施肥知识与习惯,靠单纯追施化肥获取产量的思想误区,严重导致了我国土壤过量施肥。
同时,过量使用的化肥作物吸收不完,会渗入到地下或通过生活污水流入水体产生二次污染。
还有禽畜粪便中大量的氮和磷也会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这不仅污染严重,浪费也很严重。
前几年,太湖的蓝藻污染屡治不愈,政府部门把周边的小化工厂都给关闭了,但效果还是不显著。
《新华文摘》辑览收录
《新华文摘》辑览收录
《新华文摘》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人民出版社主办、新华文摘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大型理论性、综合性、资料性文摘类权威期刊。
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经出版了多期,上下半月均设政治、新华观察、哲学、经济、历史、文艺作品、美术之页与漫画、文艺评论、人物与回忆、教育、科学技术、读书与传媒、论点摘编等13个栏目。
截至2011年8月底,《新华文摘》总
共转载了28000余篇文章、27000余条论点摘编和4500余幅美术作品,
总字数达到亿,总发行量在6750万册左右。
如果想了解《新华文摘》的收录情况,建议直接查询官方网站或者相关资料,以获取最新最准确的信息。
2014年高考山东省临沂市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2014年高考(357)山东省临沂市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试题高考模拟2014-02-20 2003山东省临沂市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语文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泥淖(nào)窈窕(tiǎo)杀一儆(jǐng)百如椽(yuán)之笔B.着(zhuó)陆忖(cǔn)度信手拈(niān)来岁稔(rěn)年丰C.讪(shàn)笑模(mó)具力能扛(gāng)鼎踽(jǔ)踽独行D.晕(yùn)车摭(zhí)拾量(liáng)体裁衣名嫒(yuàn)淑女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渲染敲门砖浮想联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B.斟酌莫需有相辅相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C.通牒杀风景永往直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D.斡旋掉书袋要言不烦聪明一事,糊涂一时3.下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欢庆的锣鼓敲起来,喜庆的鞭炮响起来,缤纷的花灯挂起来,市民顾不得严寒料峭,就算是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也要出来闹元宵。
B.在当前物价温和上涨的形势下,价格调整要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秩序,安排好出台改革措施的节奏,把握好价格改革的力度。
C.“十一”长假期间,开车自驾游的市民特别多,有很多家庭倾巢而出,离开繁华喧嚣的都市,尽情享受天造地设的自然美景。
D.陈先生与他只谈了一个小时的话,就发现他才思敏捷,卓尔不群,当即决定他免试入学,作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中国将逐步进入老龄社会。
B.从“梨花体”“羊羔体”,到博客诗歌,微诗歌、“废话体”……等,网络诗歌以狂欢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挑战着人们诗歌阅读的底线。
论边沁功利主义的内在理路
摘要
论边沁功利主义的内在理路
摘要
边沁的功利主义深刻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功利主义和 功利主义的批判成为政治哲学的重要主题。本文详细分析了边沁功利 主义的论证逻辑,并阐释了功利原则和最大幸福原则之间的内在悖论。
论文包括三个部分:导论、主体和结论。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导论, 该部分重点论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要评价这 些学者的研究情况。
第二章 非功利原则的批判 ............................................ 7 一、禁欲原则....................................................... 7 二、同情与反感原则................................................. 8 (一)批判的逻辑 ................................................. 8 (二)自然法批判 ................................................ 10
2024-2025学年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调研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调研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08(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50年某个夏天的午后,伟大的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与他的朋友爱德华·泰勒、埃米尔·康佩斯基、赫伯特·约克共进午餐,其间他们做了一个关于宜居星球的计算。
他们的结论是:即使生命是一个罕见的偶然事件,星系也足够大,它还是很可能存在的。
谈话继续进行,费米却一反常态地沉默了好长时间。
突然,他向另外三个人吼道:“其他人在哪里?”这有时被称为“费米悖论”,给天体生物学带来了一个挑战:生命应该出现在某处,但我们从未发现。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伦纳德·尼莫伊执导的杰作《星际迷航4:抢救未来》,电影中“进取号”星舰的全体船员进行了时间旅行,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旧金山营救座头鲸,从而与一个只能跟鲸鱼对话的外星人探测器交流。
请认真对待!这是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直到今天,《星际迷航》仍然是我最喜欢的系列电影,它总是因为描述了外星生命的奇异形式而令人着迷。
例如,在剧集《索利安人的网》中,“进取号”船员遇到了一个完全由水晶构成的物种。
但是,《星际迷航》这样的电影凸显了我们在想象外星实体时所面临的概念困难。
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如此多样,所以很难推断其他地方会发生什么。
也许外星人正在拜访我们,只是我们还没有认出他们。
为了切实地解决外星生命的问题,我们必须有点悲观,绝对有可能存在我们无法认识的奇怪生命,但在科学上,我们只能做出谨慎的评论。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评估我们所知道的生命可能性,然后才能考虑我们所不知道的生命。
生命是什么?在1994年的一次会议上,NASA(美国宇航局)就生命的定义达成一致,认为生命是“一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并且可以自我维持的化学体系”,这一定义被大多数天体生物学家认可。
“化学体系”把我们的定义缩小为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东西。
文摘期刊的两个杰出代表—《读者》与《新华文摘》之比较研究
文摘期刊的两个杰出代表—《读者》与《新华文摘》之比较研究第9卷第3期V o1.9No.3北京印刷学院JournalotBeijingInstituteotGraphicCommunication2∞1年9月Sep.2001文章编号:1004—8626(2001)03—0032一O8文摘期刊的两个杰出代表——《读者》与《新华文摘》之比较研究徐丽,罗维扬(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北京102600)摘要:20世纪8O年代,中国文摘类期刊有了大的发展,文摘期刊的数量已达一百多种,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读者》是大众文化性文摘期刊的杰出代表,《新华文摘》是综合学术性交摘期刊的杰出代表.这两种社办期千1均蝉联进入我国第一,二届"百种垒国重点社科期刊之捌,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二者各具特色.《读者》清新淡雅,其魅力在于其内容的含蓄舞永,意蕴悠长;《新华文摘》庄重大气,其权威性来自内容的博,大,精,深,新.《读者》重怡情,《新华文摘》重益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二者在新世纪各有新的建树和发展.关键词:《读者》;《新华戈摘》;期刊编辑出版;比较研究中圉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0引言按不同的标准,能对期刊做不同的分类.就稿件的来源分类,期刊可分为原创期刊和文摘期刊.原刨期刊接收作者的原创稿件,择优录用;文摘期刊则从书,报,刊已发表的作品中,优中选优.原刨期刊是初度编辑,文摘期刊则是再度编辑最早的文摘期刊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19世纪初叶又有了单科学术性的文摘期刊.20世纪30年代,我国首次出现专门摘登其它刊物精粹的新型出版物,被称为"杂志的杂志,它们是胡愈之主编的《月报》和孙惠冰主编的《文摘》50年代至7O年代, 我国发行的文摘类出版物仅有一刊一报.刊是《新华月报》(由胡愈之作发刊词),选录党政文献和报刊重要文章,供国家工作人员学习;报是《参考消息》,摘编外国电讯稿,内部发行,供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参考.到8O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文摘类期刊有了一个大发展,各种各样的文摘期刊应运而生.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提纲挈要,撷精取萃,集纳收稿日期,2001—08-30信息,广开见闻,选录最新创作,研究成果,成为与原创期刊并驾齐驱的一个重要方面军.现在,全国已有一百多家文摘期刊,内容涵盖各个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摘期刊在全国期刊总量(八千多种)中所占比例不大,发行量却比同类原创期刊大得多.虽然受到原创期刊编辑的非议,抵制,抗议,却为读者提供了阅读的便利,节省了他们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受到广泛欢迎.文摘期刊中也有平庸之辈,收录的文章繁杂,内容重复,迎合读者,未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为招徕读者以增加经济效益而脱离办刊宗旨,追求刺激和猎奇,扩大所谓"娱乐功能",置教育,审美功能于不顾.第二,只顾包容性,不讲层次性,模糊刊物的读者对象,办得"四不像",难以找到"增长点".第三.盲目追逐热点,辗转摘抄,大同小异,出现"一窝蜂",没有特色,失去了个性,扰乱了期刊市场秩序.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使刊物失去了思想内容的厚实和底蕴意境的隽永悠长,导致了文化品位的下降.本文将对《读者》和《新华文摘》这两种优秀文摘期刊做比较研第3期棣丽,罗维扬:文摘期刊的两个杰出代表究,分析它们的发展历程,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揭示各自的特色,阐述其成功办刊的要旨.若能为解决目前文摘类期刊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思路和参照,则不胜荣幸.1《读者》和《新华文摘》的可比性与不可替代性《读者》和《新华文摘》分别是大众文化性文摘期刊和学术性文摘期刊的杰出代表.创刊2O年的《读者》以其"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而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大众文化期刊,期发行量居全国16开杂志之首,名列世界期刊50强.《农民文摘》和《青年文摘》创办于《读者》之后,也是颇具影响的大众性文摘.《农民文摘》白1983年创刊起,一直将读者对象定位于广大的有文化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坚持全面为农民服务,突出实用性的办刊宗旨.其内容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几乎包罗万象,刊出有关政策的,法律的,生产的,生活的,卫生的,文化的等等文摘,为农村提供了一份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市场极为广阔,《农民文摘》在这一领地里锐意进取,成效显着.《青年文摘》是198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创办的一份刊物.刊物从筹措之日起就把"做青年的益友作为办刊准则.尽管在刊物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过内容结构上的调整,但其宗旨和特色却保持不变,该刊社自己概括为6个字:向学,向上,向善.从根本上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青年文摘》有作为团组织刊物的特点,同时又有文化综合类刊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启迪民智,疏导人心,移风易俗,审美怡情等方面.可以说,《青年文摘》是一本具有双重性格的期刊.与《农民文摘》,《青年文摘》相比,《读者》的定位更具辐射性和延展性.《读者》是一份供大众消闲的文摘期刊.读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于灯下床前随意酾阅,有修身养性之用,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读者》的编辑们将读者群定位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们,核心层面定位于大学生和中级以上知识分子.这部分读者往往能发挥较好的辐射效应,上可达高级知识分子,下可到中学生,左右可到家庭及社会青年.这种定位使《读者》拥有一个潜在的巨大读者群.《读者》还在开拓读者市场方面一直进行不懈的努力,先后推出盲文版,维文版和乡村版.《读者》拥有更为广阔的读者群,又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因而在大众性文摘期刊中更具代表性,研究它也更有典型性.《新华文摘》在综合学术性文摘期刊中的地位,与《读者》在大众性文摘刊物中的地位相似.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发行系列文摘刊物t报刊复印资料》(它的前身是1958年起由中国人民大学剪报公司为读者提供的各类剪报).t报刊复印资料》按学科类别细分为140余种刊物.每一种都收录本学科的理论,着述,研究动态等等内容.不同的读者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订阅某一学术门类的报刊复印资料.该系列文摘刊物与《新华文摘)同样属于学术性期刊的范畴,总体上是综合商全面的,但在形式上《报刊复印资料》强调专业性,学科之间相对独立.就每种刊物而言,其出版周期和内容含量,页码多少不尽相同.《新华文摘》则兼收并蓄,在栏目上分门别类.一本厚重的《新华文摘》在手,读者不仅能在相应的栏目中找到所需的专业信息,还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社会的学术动态和发展方向,举一而反三.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创办了一种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在编辑上,这一文摘力图与《新华文摘》相区别,栏目设置没有按学科划分,而是分为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批评与争鸣,论着精华,对策研究,方法与规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等等.从学科上讲,《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基本上包括了《新华文摘》所涉及到的学术范围,但全面性,系统性,规范性较《新华文摘》逊色.《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共160个页码,中间投有艺术作品的彩色插页.作为新生力量有其朝气蓬勃的一面,但老牌的《新华文摘》还是具有较强的优势.《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与《新华文摘》一道为国内的学者们提供学术信息,促进我国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读者》与《新华文摘》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创办的文摘期刊.198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创办《读者文摘》,1995年改名为《读者》;人民出版社于1979年创办《新华月报?文摘版》,两年后改名为《新华文摘》.经过2O年的发展,它们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色,1999年都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刊物,并在1998年,2000年同时荣获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的称号,成为各自领域里的杰出代表.正因为《读者》与《新华文摘》有许多共同之处.比较两者才成为可北京印刷学院2001芷能.同时,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摘期刊,《读者》与《新华文摘》承载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功能.《读者》作为大众性文摘供人们消闲与欣赏,有着怡情的文化功能.而《新华文摘》是学术性期刊,供读者学习与借鉴,有着益智的功能.因此它们不可互相替代.2《读者》与《新华文摘》的发展历程与个性特色2.1《读者》的发展历程与个性特色2.1.1《读誊》的创刊背景和刊物品牌形象的树立创办《读者文摘》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革"10年停办的杂志纷纷复刊,也有一些出版社酝酿创办新的刊物.甘肃人民出版社的几位编辑经过认真分析,对当时及以后中国期刊市场的走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首先,他们意识到中国期刊将出现大繁荣,杂志将由普及型向专业性发展,原因在于读者群将由"饥不择食"转化为以爱好和专业为主的分层结构.其次,他们预见到杂志的大发展和信息量的过度膨胀会引起读者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有鉴于此,几位编辑决定办一份精选众家之长的刊中之刊《读者文摘》.《读者文摘》含义有二:一是为读者摘文,二是读者自己摘文."读者"二字十分亲切.确立了办刊宗旨: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1993年7月,中国商标法生效,《读者文摘》更名为《读者》.其原因在于美国的《读者文摘》抢先在中国注册,然后依照注册优先的原则向《读者》编辑部提出更名要求.更名一事,使《读者》意识到树立并强化自身形象,保护和壮大自身品牌的重要性.1994年策划开展了征集刊名和刊徽的活动,得到读者的热情支持,在读者心目中培植了品牌意识随着《读者》的刊名和蜜蜂刊徽的被认可,《读者》的刊社形象得到强化达到了预期效果,《读者》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读者》创刊时印数不过5万册,其后扶摇直上, 1984年150万册,1990年200万册,1995年初跃至400 万册.2000年《读者》扩版和改版的成功使其发行量超过500万册,居全国16开杂志之首.《读者》开创了一种风格,营造了一种氛围,得到千百万读者的喜爱,在同类期刊中独领风骚,也引起了全国期刊界的瞩甚.称之为.《读者》现象.《读者》的成功与《读者》杂志编辑们多年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读者》发展的过程贯穿了科学,岭静,执着的办理念.2.1.2《读者》的创刊策划——审时廑势,合理定位《读者》在筹划中就注意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兰州地处大西北腹地,经济落后,作者队伍较弱.根据实际情况,不走作家,专家的路,转而依靠群众,发动读者推荐稿件.读者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这份刊物,刊物在读者的批评意见,建设性意见下迅速健康成长.刊物的真诚,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收效很大.另一个现实是《读者》地处内陆省份,交通不便,印刷条件差,因而印刷和发行周期相对较长.追求新闻时效和题材新奇,显然不是其所长.《读者》一开始就刻意在作品的内涵上下功夫,追求意境的隽永和富于哲理性.阅读《读者》杂志之所以常给人以有味,耐读的感受,原因就在于此.《读者》向来以清新,健康,典雅,隽永的风格着称,一方面在于成熟期它对办刊宗旨和自身特色的坚守,一方面源于它准确的读者群定位.《读者》坚持精选精编,每期从大批的稿件中选出40篇文章, 始终坚持这样一个选文标准:有无社会价值,有无历史价值,有无长远的保存价值.2.1.3《读者》成熟期形成内容清新淡雅的特色与编排简洁和谐的特色1992年,《读者》步入了成熟发展,稳步前进的时期.《读者》在短短十年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究其原因:首先,《读者》始终坚持办刊宗旨,走自己的路不动摇.这些年来大众文化性期刊有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过于张扬期刊的娱乐,消遣和使用功能,一味追求风格的"软性化",以有趣取代有益,以消闲取代审美.读这样的期刊只能给人以快餐式的满足,而难以留下文化意蕴的回味.另一种是媚俗.有些期刊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不注重强化自身的文化根基和独特个性,而是以逐风赶浪为能事,盲目追求时髦"和"新潮".只要能取悦读者,甚至为造出轰动效应,什么东西都不加辨析地争相刊发.《读者》却不是这样,它不以追求一时畅销为目标,不以短期的轰动效应为荣耀,而是固守一份执着,认准了的路就充满自信地走下去.于是,就有了思想品格和文化品位,就有了卓尔不群的风格和特色,并籍第3期徐丽,罗维扬:文摘期刊的两个杰出代表最终在读者中树立了可靠形象和良好声誉.《读者》坚持走自己的路,还表现在对真善美的一贯追求上.阅读这份刊物.表现和讴歌真善美的文章比皆是.追求正义事业的精神,英雄伟人的丰功伟绩.甚至小人物闪光点都在打动读者的心扉,唤醒人们的良知.《品质》一文登载于《读者~1999年第3期,该文刻画了一个普通制鞋匠朴实善良的优秀品质.他对颈客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工艺精益求精的精神,处处体现出诚实,善良,执着这些美好品质的可贵和感人之处.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正由于坚持以宣扬真善美为基调,以培养读者渴望美,崇尚美,创造美的心灵为着力点,带给人一份诚挚,纯真和宁静,这份刊物始终保持着格调的清新和雅趣.事实证明,健康的,向上的,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美好情愫的作品,对读者具有永恒的魅力.而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刊物.其生命力更为久长.谈及《读者》的成功之道,还不能不说说编辑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编排技巧.《读者》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不仅注重文化意趣,还善于驾驭它们,表现为对时机的把握上进退自如.《相约星期二》是1999年度的畅销书.在这部作品没有被大多数读者阅读和认可的时候,《读者》于1999年第3 期先行刊载了该书的几个精彩篇章,使读者对该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客观上起到了指引读者阅读的作用.等到这部作品成为许多报刊传媒争相炒作的对象时.《读者》已转而开辟新的话题.这件事既体现了刊物的风度,也可看出它追求的意趣.《读者》有精湛的编排技巧.《读者》一向注重把握和谐之美,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读者》在栏目设置上比较考究,给读者明晰亲切之感.编排上的节奏感,表现为努力地去方便读者的阅读,使人赏心悦目.文章编排上有起伏,比如在沉重的文章之间夹以轻松,在严肃的文章之间辅以幽默,甚至考虑到读者分几天几次阅读的可能.编者对栏目,作品,插图,版式的全盘统筹和有机搭配,使读者在翻阅时,总感到有一种赏心悦目的韵律充盈其问,每读一次,都会得到一次完美的精神享受.翻阅一期期的《读者》,不难看出它始终力求在总体上形成特色,并使这些特色浑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者》的作品清新,淡雅,其标题又是那么简洁朴素.为体现刊物意蕴悠长,其版面设计舒朗大方,一些主要文章配以恰当的插图.大小栏目错落编排,富于节奏感变化.封皮上那清新的画面,端庄的构图以及四周的空白,也透出一种懦雅的书卷气.每一期杂志上市.读者老远就能发现《读者》的封面,其它杂志好像是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个性是期刊生命力所在,也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期刊发展史表明.那些成绩斐然,生命力强盛的期刊,无一不是以自己鲜明的的性格彪炳文坛的. 《读者》在我国大众性文摘刊物的中是独具一格的, 《读者》也一直没有停止在追求特色上下功夫.内容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是《读者》极为显着的个性特色.同样是授以知识,开拓视野,启智娱人,《读者》的视角更多的是对准人们的精神境界.选文讲究意蕴深长,以情动人,刊物具有深邃,含蓄,隽永,质朴的底蕴,追求的是"常读不怠,历久弥新的效果.《读者》的这些特色已被赋予了持久性和稳定性,并以此成为期刊群体中不可替代的.这一个.《读者》的办刊之道是经验,是艺术,更是一种精神.这就是务实奉献,开拓进取,贴近读者,健康向上.正是这种精神使《读者》成为全国大众文化性文摘期刊的杰出代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2《新华文摘》的学术地位与个性特点2.2.1《新华文摘》的创刊背景殛在学术界的显赫地位作为学术性文摘的杰出代表,《新华文摘》也已走过可圈可点的22年.其创刊时正逢粉碎了.四人帮"的文化专制统治,我国科学和文化战线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新局面.报纸和刊物数量逐渐增多,其前身《新华月报》的选材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增加《新华月报》的篇幅,在编排上也加以改进,分编"文献版和.文摘版,以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需求.1981年第1期,《新华月报》正式启用《新华文摘》作刊名,并确立了明确而高远的办刊宗旨:要把期刊办成一个浓缩了的小型阅览室,使读者能够一册书在手即可尽读百家报刊的好文章. 《新华文摘》创刊以来,发展成熟,在期刊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具有权威性和较大影响力,在知识界,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许多读者把《新华文摘》当作阅读边际最广收益最高的刊物,将其看作浓缩了的小型阅览室,一书在手读百家报刊好文章.不少报刊编北京印尉学院2001整者也把它看作是"杂志的杂志",关注着自己报刊上的优秀文章有哪些被《新华文摘》摘编,转载,并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成绩.至于专家,学者们不但把《新华文摘》当作自己的资料库,而且十分关注自己的学术成果是否被《新华文摘》转载,摘编,把这看作是社会对自己学术成就公正的评价教育,科研单位,剐把被《新华文摘》摘编,转载作为专业人员评定职称的重要条件.《新华文摘》在我国学术性文摘刊物中独具一格,广博,厚重和高度的权威性成为其标志性的特色,受到学术界的厚爱2+2.2《新华文摘》的权戚性来自内容的博,大,精,深,新在内容上,《新华文摘》始终保持了博,大,精,深,新五大特点,以其精选精编,高品位,高质量,信息量大而赢得大量读者,并且保持了常盛不衰的发展势头.所谓博:选材博,内容博,学术各界,无不涉猎.《新华文摘》是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综合性文摘.举凡学术文化的进展,知识界的思拯探索,时代脉搏的跳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大众的关心和向往,以及议论风生的话题等,都会见诸《新华文摘》.读者从中可以听到四面八方的声音,结识平日不易见到的各界名人,学者,专家,了解许多难以目睹的重大事件.得知有关现实问题的评论.《新华文摘》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全景,这是其它期刊都没有做到的.所谓大:篇幅大,每期都有50余万言.《新华文摘》的"大,一方面在于其选材内容的.博.只有"博才有可能"大";另一方面在于《新华文摘》转摘的作品长中短篇均有,与其他报刊文摘只转摘短小精悍的作品不同.每一期《新华文摘》都有几十篇文章字数在1万字以上,有的甚至超过2万字.这还不包括文学栏目中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新华文摘》的"大,也可称为完整性《新华文摘》的论述较为完整,摘录的不是只言片语的观点,而是让人能够了解理论或观点的全貌.即使是文学作品,也能进行相对更为完整的摘录,使读者获得品位较高的文学乐趣.这也是《新华文摘》独到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之所在.所谓精精选各类优秀文章及作品.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给选摘带来一定难度,选摘不当会造成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浪费.在信息和知识时代如何进行选择阅读,已成为读者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新华文摘》的编辑们以刻苦勤奋的敬业精神和敏锐观察判断的智慧.在大量的作品中选出了人们较满意的作品.这些作品许多是上乘之作或作者的代表作,基本上能反映国内文化研究的走势和水平.因此,它在读者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享有权威性刊物的荣誉.所谓深:所选文章内容有深度,具有长期的保存价值;《新华文摘》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性文摘, 而非大众性文摘.它面向思想界,理论界,学术界乃至整个知识界.必然会起到增进科学文化艺术成果交流,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积累民族文化遗产等作用《新华文摘》所承载的内容是专业的,深入的.它不仅向读者提供各方面的信息,还舷帮助那些陷于困惑的学者,解答疑难,启迪他们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支持学者们的学术生命和事业.在《新华文摘$1999年第10期,第l1期和第12期的"文化?教育"专栏,围绕"教育产业化"这一课题连续转摘相关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阐述,全面而详尽论述了.教育产业化的必然性,及对拉动内需和教育水平提高的意义和影响..教育产业化近年来已成为教育界,经济界关注的热点,《新华文摘》连续转载和深入讨论.已把这一课题清晰而全面地展示给广大读者,相信会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进一步思考.所谓新:及时反映社会改革新成果,新要求,探讨学术理论新观点,传播学科新知识.良否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思想理论战线的前册捕捉时代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关系到刊物的生命力.《新华文摘》紧跟时代步伐,把揖社会发展脉搏, 站在思想理论文化发展的前沿,故而所选文章多具前瞻性.例如,《新华文摘》哲学栏目选稿,历来就比较关注人生,主体性,发展,文化,价值和哲学变革等这些学术前沿性的课题及研究成果经济哲学是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为解决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学科.经济哲学带有很强的综合。
《把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把手张承志那一年在玉树的巴塘马场,我骑着一匹大走马,在暮色苍茫之际赶路。
骑马驰骋,是那时的最爱。
那是一匹“嘎石德乐”,身躯高大。
我跨在鞍上,两脚直直地踩紧铁镫,姿态舒服。
玉树的巴塘是一道川,宽阔的草滩被两侧的雪山夹着,草高风冷。
十九岁的我没有想到,在暮色四合的巴塘草滩上,我一骑一人误入了沼泽。
草疙瘩地貌是乌珠穆沁没有的,在一堆草疙瘩中央,嘎石德乐在下陷,下陷——蹬着脚镫的靴子下面,就是黑油油翻起的泥巴。
陷入沼泽,不是别人而是我,正在一丝丝地下陷。
丑恶的污泥正挣破草皮,凶险地翻动着从马的膝盖一分分露出头来,我攥着缰绳的手硬了。
恐怖像一个魔鬼抱住了我。
我想喊叫,但知道没谁会听。
我想下马,但下面是泥潭。
我好像从嗓子眼里呜呜哭了一声,又不觉止住。
只有胯下的狂傲的河曲走马,它呼呼喘着粗气,挣一下,腿拔出来,又停一下,再陷下一点。
我只有竭尽全力,勒住缰绳,嗄石徳乐也借我的拉扯愤怒地高昂马头,一次次奋力跃起。
它猛地挣扎一跳,两条前腿一霎跃出了泥巴露出来,但落下时又噗咚一声踏回原地,陷得比刚才更深!时光一刻刻地流逝,我不知是已经绝望还是一念侥幸,脑子已经不会思索,我唯有死命地抓紧缰绳,扯高马头,好像我只有通过缰绳,为身下的马助一臂之力。
又是一阵噗噗的雨点落下,天色更加阴沉,四野已昏黑难辨。
又陷下去一层,我的靴子连同马镫,咕的一声没入了泥浆!马绝望了,它罕见地嘶了一声,在淹到腹部的泥里猛地转了一个身。
我们的眼前,对准了一个草疙瘩。
我突然,不,是马突然意识到这个草疙瘩应该是干燥的。
不知是什么使我重重地一扯马缰,仿佛在腔子里喊了声什么。
就在那一刹,马踢起前腿,猛地一跃,两条前腿同时落在了那草疙瘩上。
攀住了!那一瞬仿佛立刻就要再滑回泥里,但那个草疙瘩是神异的,它不仅没垮塌而且意外的结实。
就在马的两腿扒住草丛尚未滑落的一刻,我死命一抖缰绳一磕马腹——胯下的河曲走马,我生命的私人密友,前腿抓住草丛,身躯弓着,又是一跃!……我们跳出了沼泽,站在了硬硬的草地上。
山东师大附中2010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师大附中2009-2010学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 I 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奇数通缉放荡不羁掎角之势 B.按捺纳税刚毅木讷方枘圆凿C.茁壮琢磨着手成春擢发难数 D. 与会熨帖瑕不掩瑜钟灵毓秀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喝彩打圆场鞭辟入理八杆子打不着多行不义必自毙B.安详黄粱梦曾经苍海如坠五里雾中识时务者为俊杰C.斡旋挖墙角难辞其咎事实胜于雄辩冒天下之大不韪D.枢纽唱双簧形神毕效坐收鱼人之利无心插柳柳成荫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模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______能力。
A.毕竟沿用鉴赏B.毕竟采用鉴别C.究竟沿用鉴别D.究竟采用鉴赏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
B.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C. 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D.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炉的、打扫厕所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山东师大附中2014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1
山东师大附中2014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1高考语文2014-11-29 1202山东师大附中2014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7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 I 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奇数通缉放荡不羁掎角之势 B.按捺纳税刚毅木讷方枘圆凿C.茁壮琢磨着手成春擢发难数 D. 与会熨帖瑕不掩瑜钟灵毓秀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喝彩打圆场鞭辟入理八杆子打不着多行不义必自毙B.安详黄粱梦曾经苍海如坠五里雾中识时务者为俊杰C.斡旋挖墙角难辞其咎事实胜于雄辩冒天下之大不韪D.枢纽唱双簧形神毕效坐收鱼人之利无心插柳柳成荫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模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______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一周七篇文二十八
高考语文阅读一周七篇文二十八张家界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
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
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
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
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
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
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
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
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
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
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
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
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
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左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
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
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
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
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
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
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
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
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
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
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
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
对《新华文摘》1981―2014年间所转载旅游文献的系统分析
对《新华文摘》1981―2014年间所转载旅游文献的系统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doi:/《新华文摘》自1979年创刊、1981年改名、xx 年改版为半月刊至今,不断地引领学术潮流、开拓学术领域,因独具博、大、精、深、新五大特点深受广大读者的追捧,同时它作为具有文献检索功能的平台,成为学者们研究问题的重要工具。
《新华文摘》转载的文章和《新华文摘》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转文的作者、机构、来源期刊以被《新华文摘》转载为荣;另一方面,《新华文摘》也因转载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文献而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并且这些新的思潮和话题为《新华文摘》未来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检索的线索。
就第一个方面而言,一直以来关于《新华文摘》的文章多是“《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某刊文章”、“某某作者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等类似形式的表述。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都把论文和学术成果被《新华文摘》转载和引用视为自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标志[1],论文以被《新华文摘》摘引为贵,作者以被《新华文摘》转载为荣。
然而,从第二个方面来看,学者对《新华文摘》转载的旅游文献的研究不足,《新华文摘》所关注的旅游研究热点不明朗,因此,本文试图突破“荣耀”层面,从第二个方面来研究《新华文摘》转载的旅游文献和《新华文摘》之间的关系,为学者们未来研究旅游问题提供指导。
一、文献回顾学者们对《新华文摘》的研究涉及不同学科和不同视角。
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看,王萃、傅荣贤以1979-2016年《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图书馆学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图书馆学专业本位的角度评估了文献的学术价值、分析了文献摘引的得失并提出了建议[1]。
姜春林对《新华文摘》2002年转载的有关对科学技术论述的论文进行分析,展示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的学术热点,包括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意义的研究、科技政策及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创新及创新系统研究、科研评价及其科技竞争力研究、科技伦理研究等研究成果[2]。
你所不了解的《新华文摘》_人生故事
你所不了解的《新华文摘》2004年7月13日,我到新华文摘杂志社工作。
此前,我只知道《新华文摘》是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性、学术性、资料性权威刊物,在党政机关、科研和高校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其实早在1945年,山东解放区就曾出版过一份《新华文摘》杂志,目的是“为干部的时事教育提供一些材料”。
刊物深受欢迎,只是出版了38期就停刊了。
据曾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的范用先生介绍:1937年,还在上小学的他在图书馆看到开明书店出版的《月报》,很受启发。
随后,就有了1962年的《新华文萃》试刊号。
试刊号借鉴《月报》思路,分政治、经济、学术、文艺、美术、读书与出版、学术论文摘要、报刊文章篇目辑览、科学文化之窗等栏目。
试刊号尚未正式获批,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拿走了一本,还说带回去放在主席桌上。
1979年,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新中国第一份大型综合性学术文摘刊物——《新华月报·;文摘版》。
1981年起改用现名,其中“编者的话”写道:“我们希望把它真正办成&lsquo:杂志的杂志&rsquo:,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浓缩的小型阅览室。
”1999年,为了照顾中老年读者,《新华文摘》出版大字本。
2004年,《新华文摘》改为半月刊。
经过几代编辑人的不懈努力,《新华文摘》形成了“博大精深新”的独特风格,受到各方好评。
截至2011年8月底,《新华文摘》出版了484期,转载28000余篇文章、27000余条论点摘编和4500余幅美术作品,总字数达到2。
3亿,总发行6750万册左右。
1999年、2003年、2005年,《新华文摘》先后三次荣获“国家期刊奖”或提名奖,201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1999年,《新华文摘》创刊20周年,曾在《光明日报》征集广告词。
最后胜出的广告词是:“聚焦学术动态,展现百家风采;一刊新华文摘,承载整个时代。
”“天下文章可圈可点,新华文摘可读可藏。
”“读新华文摘,品天下文章;把时代脉搏,尝百科奇葩。
历史二轮复习专题闯关导练:专题二中国传统文明的繁荣与衰落能力卷
专题二中国传统文明的繁荣与衰落——隋唐、宋元、明清能力卷时间:60分钟满分:85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7·永州模拟)“用中书、门下取代汉代原有的宰相,用尚书取代汉代原有的九卿,这绝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里所说的“进步”是指( )A.相权三分,避免专制B.程序合理,效率提高C.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三权分立,削弱集权2.(2017·承德检测)宋嘉佑年间,王陶曾对宋仁宗说:“今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中书、枢密,陛下一无可否,岂为人主之道哉?”材料反映了宋嘉佑年间( )A.相权为枢密使所分割B.宰相权力有所扩大C.皇权专制得到了强化D.宋仁宗无意于朝政3.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田令》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
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
其卖者不得更请(授田)。
”这一规定()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意在保证国家赋税征收C.确立了小农的经营方式D.实为禁止土地随意买卖4.宋代史书记载:“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人家有钱本,多是停塌(囤积)、解质(放贷),舟舡往来兴贩,岂肯闲著钱买金在家顿放?”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被废止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C.经商逐利意识的增强D.长途贩运现象较普遍5.(2017·南昌联考)唐朝太史令傅奕曾上书说:“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其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
”由材料可知,傅奕( )A.极力赞扬佛教的外来影响B.注重佛教的教化作用C.认为佛教不符合儒家传统D.认为佛教和儒学相同6.(2017·宝鸡冲刺)南宋思想家陈亮说:“天下不得自徇其欲也,一切惟君长之为听。
君长非能自制其柄也,因其欲恶而为之节而已。
叙五典,秩五礼,以与天下共之.其能行之者,则富贵尊荣之所集也;其违之者,则危亡困辱之所并也.”作者在这里( )A.反理学而讲求功利B.指责君主对百姓生活的侵犯C.批判社会物欲横流D.主张用赏罚调节人欲7.《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上谕文武百官曰:“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2020届甘肃省第二次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卷(加精)
甘肃省第二次高考诊断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应运而生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其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其中就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领域。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
人类的文学艺术创作是通过人脑进行的一种与情感、知觉、思维等相关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在电脑尚难以具备人脑功能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是无法真正意义上创作出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性艺术作品,但其在艺术表现力、作品想象力等方面已向传统的文艺创作形式发出挑战。
人工智能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
例如,音乐领域,由于电脑可有效存储各类声音,这就使电脑可对音乐音色进行无限制的组合,而音律也可打破传统的音阶形式,从而使得音乐作品达到常规音乐创作难以企及的高度,即音色丰富、节奏多样、序列交叠、微分音细化、声像灵活以及装饰音出彩等。
又如,绘画领域,由于电脑可对三原色进行更为细致的等级划分,进而可合成256的三次方种,即16177216种颜色,而这就为画家提供了更大的颜色选择空间,从而实现了绘画艺术表现力的进一步提升。
人工智能拓展了想象空间。
虽然电脑隶属于机器范畴,其本身并不具备想象能力,但由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有机组合了艺术媒介和文艺质素,极大地摆脱了人类理性认知的束缚。
通过阅读大量的电脑诗作发现,它们的比喻方式和词语组合形式无不表现出极大的想象力,其创作能力甚至可比肩历史上的著名诗人。
从本质上来说,电脑所创作的诗句是具有表征性的文字符号随机拼接的结果,而这种基于自由组合形成的想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为创作的诗歌意境。
可以说,人工智能在创作格局以及创作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已向人类传统的文艺创作发出了巨大挑战。
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研究
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研究《新华文摘》是一份大型的综合性、资料性、学术性的文摘类期刊。
198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期,《新华文摘》适逢此时选载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与评论。
梳理和分析1980年代《新华文摘》选载的文学作品与评论,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文学发展变化的痕迹。
笔者试图通过梳理和分析1980年代《新华文摘》转载的文学作品与评论,探讨《新华文摘》与新时期文学的微妙关系:《新华文摘》选载的文学作品与评论或隐或显地影响并见证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变迁。
本论文把1979年第1期至1989年第6期《新华文摘》所收录的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作为研究对象,在一个非常宏阔开放的视野下,考察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和新时期文学的关系,围绕几个问题进行阐述: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是怎样建构的?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形成了怎样的风格?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风格?这种风格有什么样的影响?本论文共有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动态、论文研究思路、论文研究理论及方法。
第一章统计概述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梳理了1980年代《新华文摘》选载的文学作品与评论,从《新华文摘》文学作品的选编、《新华文摘》评论栏目的专题策划、《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的特殊地位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论述1980年代《新华文摘》选载文学作品与评论的风格特点,包括《新华文摘》的选载趣味、《新华文摘》关注热点和《新华文摘》品牌铸造。
第三章分析《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风格形成的原因,包括198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新华文摘》的创刊办刊定位。
第四章主要叙述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的影响,包括参与文学传播和多重时代精神的彰显。
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试图客观评价《新华文摘》和新时期文学的关系。
对于《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的研究有着不小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华文摘》20XX年第19期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为何难以构建
吴遵民
一、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政策背景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并确立其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之课题便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1993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更是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此后,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要点中都必然提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及与此相关的问题。
20XX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亦把“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目标提升到了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的高度。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决策,除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强有力推进以外,一些地区还出台了相关法律来予以保障。
20XX年,福建省制定了中国大陆第一部终身教育地方条例——《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20XX年,经过长期的探索与酝酿,上海市也出台了《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以上地方条例的制定,实现了我国大陆地区终身教育立法的零突破。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但是,从国家及地方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体系构建还是立法保障等一些重大举措却至今仍然停留在理论酝酿或空泛讨论的阶段,实质性的进展或突破性的举措几乎没有。
那么,历经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为何仍然难以构建?阻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问题与当代困惑又究竟是什么?对此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哪些方面的努力才能扫清发展的障碍?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达成发的国际共识
终身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古代西方和中东的宗教教义以及中国民间的古老俗语中就浸透着终身教育的理念。
然而,现代意义的终身教育,则源于二战以后知识社会的形成、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依赖以及公民学习权保障的需要。
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尔·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由此受到了世界众
多国家的关注,并兴起了一股推进与开展终身教育活动的热潮。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终身教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推广与发展,基础理论与实践活动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对终身教育概念内涵的界定及其具体形态的科学解说则仍未形成统一的定论。
得益于国际社会近年来的深入研究与不断实践,在终身教育理论及其体系构建等一些主要领域还是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
共识之一,确认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的关键,乃是通过围绕人一生需要的角度,重新有序和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旨在打破原先存在于学校与学校外教育资源因各种或历史或现实等原因所造成的被隔裂、被分离的鸿沟与壁垒。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
共识之二,明确终身教育的主体乃是学习者自身,要求终身教育始终贯彻“自由、自主与自助”的原则,明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确立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教育权利。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
共识之三,确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终极目标乃是为了实现“学习社会”,而学习社会的根本宗旨则是要体现“人生真正价值的转换”。
也即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经济或职业上的需求和利益,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质和精神教养的程度,以最终实现人的“(贤、乐、善)To live wisely, agreeably and well”为根本目标。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严重困境
历经近60年的推广与普及,终身教育理念在世界各国已逐渐转化为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针与政策。
在我国,虽然因为“文革”等历史原因,对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广滞后了西方发达国家约20年,但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推进下,我国终身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成就,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然而,当前令各级政府和学界倍感困惑的是,几十年来一贯倡导的终身教育体系,至今却仍停留在口头推行、文件批转的层面,难有纵深推广与突破性的成果。
如我国仍然未能建立起体系构建所需要支撑的政策与立法机制,各种教育机构之间横向割裂的状态依然普遍存在,教育资源也未能有效整合,国家层面推动终身教育的指导管理机构亦未有建立,鼓励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奖励机制也仍然处在空白状态。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
具体而言,当前影响与阻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各种困惑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终身教育体系与既有国民教育体系的概念界定仍未明晰
自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亦随即成为我国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与战略导向。
20XX年11月,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就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两个发展目标。
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并列而同时出现在党代会的重大文件中则还是第一次。
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继续沿用了两个“教育体系”的说法,但描述则较前更为精炼:“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20XX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公布,这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也是今后十年内指导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虽然《纲要》对包括教育发展战略与目标在内的各种方针与政策作了全面阐述,但是关于困扰学界的所谓“两个体系”的界定仍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只是基本沿袭了十七大报告的提法,其具体表述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
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
相对于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方针以及与国民教育体系并列的所谓“两个体系”论,至十七大报告及《纲要》努力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唯有在“具体形态”下的“各种”国民教育充分完善了,方能基本实现“理念中”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显然后者相比前者的表述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教育体系,相对新形势、新理念下产生的终身教育体系,固有的国民教育体系又该如何转型、如何变革乃至进一步完善,这实际上已经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一种新的挑战与机遇。
然如今依旧采取“貌合神离”的表述,这不仅在学理层面存在误区,而且对于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和指导者而言,也难以产生实际有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而在概念界定层面都不能取得完全一致认识的话,那么终身教育体系的具体构建就必然遭遇困境。
20XX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虽然没有再提“国民教育体系”,而是直接就“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要求,但如何解决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界定与整合的问题,仍然需要学界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推进过程中作出进一步的论证,以期得出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科学结论。
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
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
2.“校外教育”发展面临的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所谓校外教育,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而言的各种学校以外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教育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