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读《沙乡年鉴》后感3篇
作文:读《沙乡年鉴》有感_5250字
![作文:读《沙乡年鉴》有感_52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109b020844769eae109ed02.png)
读《沙乡年鉴》有感_5250字《沙乡年鉴》以一种舒缓的笔调悠悠地描写着自然,为由于人类社会发展而引起的物种的消失及环境的退化发出不甘而无奈的低沉挽歌。
下面是语文迷网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读后感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读《沙乡年鉴》有感1:在读《沙乡年鉴》之前,我恰好看了一个叫做《地球公民》的片子,它描述了人类是如何为利用动物而制定出工业化的标准,去饲养、屠杀这些于我们同为地球公民的生物们,以及用它们去做科学实验。
片子里面充斥了血腥和悲惨的场景,动物们狭小的生存环境、濒死的哀号、被烧焦的皮肤这部片子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其残忍,因为残忍在影像世界里并不少见,而是我自己对于这些事情的无知:我对于餐桌上肉的****,只能够追溯到它在超市里的形态。
《沙乡年鉴》中写道: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
我毫无疑问已经深陷于危险之中,如今的危险甚至已经不是来自杂货铺和火炉,因为这两件事物也不多见了。
食物来自餐桌和食堂,热量则源于空调和暖气。
我们迷恋工业供给我们的需求,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
可是工业给我们带来的舒适,是否让人的生活更加愉快?这种只知盘中餐的生活,这种和自然充分隔绝的生活,是不是比另一种森林里与野兽作伴的生活更为幸福?我很难给出肯定的答案。
《沙乡年鉴》所描绘的世界,和《地球公民》中的那一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书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里,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和优美的笔触,来描写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在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着宁静与快乐。
这些快乐又是如此轻而易举地沁人心脾,让我产生共鸣。
这种快乐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静静观察,而正是因为这种无知,快乐才会更为特别和巨大。
而当观察带来知识和规律的时候,当知识从无到有、由内而外从天而降的时候,它又远比那些不得不记住的知识美好。
然而一个奇怪的事实是:我们并没有在这条更为幸福的路上行进。
《沙乡年鉴》读后感
![《沙乡年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e8383d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9.png)
《沙乡年鉴》读后感《沙乡年鉴》读后感(通用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沙乡年鉴》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沙乡年鉴》读后感篇1最近,在老师推荐下,我阅读了《沙乡年鉴》一书。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作者和他的家人周末在山上的小木屋的所见所闻。
第二部分讲了作者人生中的小插曲——一些他与昔日同行意见相左,因而十分痛苦的故事。
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对于生态的观点,对现代人们失去对土地的尊重和热爱的事实进行分析与批判。
整本书,我都能读到利奥波德对自然的热爱,唤醒人们心中失去的土地。
我沉醉于作者描写的每一幅自然画面,虽然仅仅存在于纸上。
我最喜欢作者笔下的橡树,他拥有坚硬的外壳,火烧不透的身躯,是草原上的勇士。
我同样喜欢不被人所知的葶苈,相较于其他更好更大的花朵,葶苈对贫瘠的沙土与微弱的阳光感到满足。
它们只是无声息地点缀春天,当然,这些都是借助利奥波德的眼睛去感受发现的。
合上书本,我们应该去何处寻找这自然原始的环境呢?时常,我们的眼前不是山清水秀的大好河山,而是重重叠叠的废气,雾霾;我们闻到的不是淡淡的花香,而是垃圾废气,我们听到的不是鸟语,而是冰冷的机器运作的声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却又无情地破坏着这个给我们提供赖以生存条件的自然环境,让我们原本和谐的自然环境,慢慢变得千疮百孔。
不是吗?其实,现在许多灾难的发生都是人类肆意的破坏造成的。
我们在抱怨大自然的不公时,能否想想这与你有多大的联系呢?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已经渐渐忘记了大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一切都是人类理所应当拥有的,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却不仅不给大自然回报,还使他面目全非。
《沙乡年鉴》告诉我们:“人类只是大地的一部分,而绝非大地的主宰者。
”自然不属于人类,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你有一天失去了这个可爱而美丽的家,读后感你就无法生存,到那时就算忏悔也是徒劳。
沙乡年鉴的读后感7篇
![沙乡年鉴的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32994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0.png)
沙乡年鉴的读后感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军训心得、学习心得、培训心得、条据文书、读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military training experiences, learning experiences, training experiences, doctrinal documen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沙乡年鉴的读后感7篇读后感是对书中世界的感知,是对作者用心的感激,是我们对阅读体验的总结和反思,在优秀的读后感中,可以分析作者的叙述技巧和语言运用,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沙乡年鉴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沙乡年鉴》后感
![读《沙乡年鉴》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7f4b7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3.png)
读《沙乡年鉴》后感《沙乡年鉴》是作家耿九云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小孩阿虎的成长历程,展现了沙乡这个特殊地域的生活与命运。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震撼和思考,对于个体命运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沙乡年鉴》以阿虎的视角展现了沙乡这个特殊的地域。
沙乡是个位于黄河两岸的村庄,周围环境贫瘠,人们靠勤劳的劳动维持生计。
小说从1929年开始,通过阿虎的亲身经历,描绘了沙乡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化社会的历程。
阿虎从一个生活在黄河两岸的孤儿到成为一名工程师,见证了沙乡人民的痛苦与奋斗,也感受到了社会变迁的不可逆转。
沙乡人民在农奴制度下受尽苦难,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他们以黄河为母亲,为耕地而生,即便是在严苛的环境下,仍然坚持劳作,努力生存。
小说笔者耿九云以流畅的笔触,描写了他们的智慧和坚韧,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特殊地域的生活力量。
小说中的沙乡人民在历经多次的洪水和战争之后,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重大的历史变革,带来了新的生活和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阿虎和他的同龄人们勉力逃离沙乡,进入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
他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城市的冷漠和利己主义。
阿虎在城市中历经了种种困境,看到了人的贪婪和残酷。
城市直接把阿虎和沙乡划上了鲜明的界限,他不再属于国家的王川,也不再属于黄河两岸的乡亲。
这样的转变让他对于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通过对于个体命运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农耕文明到现代化社会的演进过程中的人性和历史的沧桑变化。
小说中的沙乡人民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尊重大自然,忍受饥饿和贫瘠,却依然保持着朴实和乐观的心态。
他们的坚持和努力凸显出了中国农民的精神;而阿虎和他的同龄人则代表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时的个体命运。
他们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激烈变迁,对于新生活充满憧憬,但也面临着利益之争和阶级困境。
沙乡年鉴读后感
![沙乡年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88cfc7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d.png)
沙乡年鉴读后感沙乡年鉴读后感4篇沙乡年鉴读后感1现在,浮木后面暖和了,因为风儿已经跟着大雁走远了。
我也想跟着大雁飞走,要是我也能变成风儿该多好。
苏醒在春天,自由、快乐、漂泊。
我带动云彩飞舞,像是在空中伴着小野丽莎的歌儿跳了支舞。
云彩里飞出一群大鸟,拍打着翅膀飞翔,姿势之优雅,在云彩里忽隐忽现,像一面旗帜,忽上忽下,一切都吸引着我。
我与他们嬉戏玩耍,朝远方飞行,最后一声大雁的鸣叫消失时,夏天的影子就不见了。
秋天的脾气总不大好,夹着灰尘呼啸而过,或在森林里拍打树叶发出沙沙响声,最后像山一样静下来思考生命。
十一月是树木倒下的季节,远远地,我就听到了松树的呻吟,他是大自然进化几千年的物种,是古老的.生命。
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帮助他,我一鼓作气,钻进伐木工的脖子,冬天的我是冷冰冰的,他已经在松树的主干上划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触目惊心。
我带动枝叶摇摆,制造更大的风浪,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伐木工懊恼地离去,放弃了今天的作业。
一天天如此,我的能力却在一点点减弱,守护了一个冬天的松树林终于等来了春天,而我却要永远沉睡在这里,等下一缕风来唤醒。
如果我是风,我不后悔。
不后悔对自然的爱,对绿色的向往。
小时候,我的故乡还是个小山城,四面环山,山是青黑偏绿的,江南也是一片荒草地,晚上有繁星,江水碧绿。
我常去探访山林,与溪水游戏,享受这闲来之乐,山川之美。
我拂过柳芽儿,溅起水波澜,轻巧地唱出美妙的音韵。
渐渐地,工业愈加发达,人们走上了社会发展新道路,大荒地被改建成高楼,隐约有难以触及的威严,我无心再歌唱舞蹈。
飘荡了很久,我也从清纯的晚风变成了污浊的臭气,我不再去树林游戏,我会抹黑了溪水,我会给绿树带去烟尘,一切都变了。
如果我还是风,我也不后悔,看到绿色犹在,山川犹美,自然犹存,这就是我的精魂。
沙乡年鉴读后感2《沙乡年鉴》是一本描写土地与人关系的书,全书从一个荒废的、远离现代社会生活气息的农场着笔,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出的不同景象进行系列追述,刻画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隽永画面:年轮诉说的历史、众雁归来、山鹬的舞蹈、如果我是风……紧接着,作者将视野投向北美各地,将其花费四十多年时光记录下的.一个个自然环境样本,以盛宴的形式呈现出来:沼泽的挽歌、弗兰博河、像山一样思考、加维兰之歌…让我们为土地奉献的繁荣欢歌的同时,更为土地的荒废、落寞而哭泣、沉思。
作文:《沙乡年鉴》读后感_2500字
![作文:《沙乡年鉴》读后感_2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a5742a4cc22bcd126ff0ced.png)
《沙乡年鉴》读后感_2500字《沙乡年鉴》告诉我们人类只是大地的一部分,而绝非大地的主宰者。
下面是语文迷网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沙乡年鉴》读后感1:在读《沙乡年鉴》之前,我恰好看了一个叫做《地球公民》()的片子,它描述了人类是如何为利用动物而制定出工业化的标准,去饲养、屠杀这些于我们同为地球公民的生物们,以及用它们去做科学实验。
片子里面充斥了血腥和悲惨的场景,动物们狭小的生存环境、濒死的哀号、被烧焦的皮肤这部片子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其残忍,因为残忍在影像世界里并不少见,而是我自己对于这些事情的无知:我对于餐桌上肉的****,只能够追溯到它在超市里的形态。
还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在乡下见到猪的惊奇和兴奋;至于杀猪,就只有大学时在安徽的村落里写生的时候,远远听到过它的哀号死亡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媒体上的符号。
我们和自己的食物是如此之遥远,乃至于我几乎认为肉和会动的生物是两种意义上的东西,之间只被某种传说中的联系牵在一起。
《沙乡年鉴》中写道: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
我毫无疑问已经深陷于危险之中,如今的危险甚至已经不是来自杂货铺和火炉,因为这两件事物也不多见了。
食物来自餐桌和食堂,热量则源于空调和暖气。
我们迷恋工业供给我们的需求,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
可是工业给我们带来的舒适,是否让人的生活更加愉快?这种只知盘中餐的生活,这种和自然充分隔绝的生活,是不是比另一种森林里与野兽作伴的生活更为幸福?我很难给出肯定的答案。
《沙乡年鉴》所描绘的世界,和《地球公民》中的那一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书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里,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和优美的笔触,来描写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在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着宁静与快乐。
这些快乐又是如此轻而易举地沁人心脾,让我产生共鸣。
这种快乐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静静观察,而正是因为这种无知,快乐才会更为特别和巨大。
读《沙乡年鉴》有感
![读《沙乡年鉴》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627efc1a45177232f60a2b0.png)
读《沙乡年鉴》有感读《沙乡年鉴》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读《沙乡年鉴》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沙乡年鉴》有感1在一望无际,死气沉沉的沼泽之上,一枝树枝倒伏在上面,阴郁的天空倒映在沼泽之中,使生机显得更加渺茫。
忽然,一束阳光射穿云层,在阳光之下,一群大雁好像从远方归来,唤醒了一丝生机。
大雁从何而来?我们无从知晓,一种神秘感油然而生。
一座小木屋,一座庄园,一个叫沙乡的地方。
神秘的自然。
鼬鼠的足迹环绕左右,大雁的身姿从阴郁的天空洒下大地,河滩上大自然优美的画作,记录了百年的年轮……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使人感到自然的伟大写神秘。
与魔术不同,魔术一旦看破便会觉得毫无趣味。
自然拥有无与伦比的神秘感。
在探索自然的路上,你对自然了解越多,自然就越神奇,对于你更是一个更加神秘的地方。
上个世纪初期,由牛顿力学为根基的经曲物理已经将整个自然的变化几乎分析透彻了,除了“两片乌云”外,自然被局限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中。
然而,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相对论与星子力学横空出世,经典力学轰然倒塌。
自然的变化已经被更加神秘的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所取代。
自然正因为它的神秘才令人感到美丽,那些定理与定律为何存在?仿佛就像有一位上帝创造了这个有规律却又这神秘的世界,引起人们探索的欲望。
在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行为都要遵守大自然的规矩,那股神秘的力量操控着美的、善的、丑的、恶的等等事物。
人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每个生灵都会成为一位挚友。
去探索这个神秘却又很平常的自然吧!这种神秘感与大自然的规矩更能激发人们对真理的渴望。
读《沙乡年鉴》有感2现在,浮木后面暖和了,因为风儿已经跟着大雁走远了。
我也想跟着大雁飞走,要是我也能变成风儿该多好。
苏醒在春天,自由、快乐、漂泊。
我带动云彩飞舞,像是在空中伴着小野丽莎的歌儿跳了支舞。
云彩里飞出一群大鸟,拍打着翅膀飞翔,姿势之优雅,在云彩里忽隐忽现,像一面旗帜,忽上忽下,一切都吸引着我。
沙乡年鉴读后感
![沙乡年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185756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7.png)
沙乡年鉴读后感《沙乡年鉴》,跟随作者的笔迹,读到当年的沙乡每一个跳动的日月,和横贯在北美南美的风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沙乡年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沙乡年鉴读后感【篇一】《沙乡年鉴》是一本描写土地与人关系的书,全书从一个荒废的、远离现代社会生活气息的农场着笔,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出的不同景象进行系列追述,刻画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隽永画面:年轮诉说的历史、众雁归来、山鹬的舞蹈、如果我是风……紧接着,作者将视野投向北美各地,将其花费四十多年时光记录下的一个个自然环境样本,以盛宴的形式呈现出来:沼泽的挽歌、弗兰博河、像山一样思考、加维兰之歌…让我们为土地奉献的繁荣欢歌的同时,更为土地的荒废、落寞而哭泣、沉思。
最后,作者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希望人们不要凌架于大自然万物之上,应该保持谦卑之心,平等对待它们。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却又无情地在不断破坏着这个给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条件的自然环境,让我们原本和谐的自然环境,早已变得千疮百孔。
其实,现在许多灾难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类肆意的破坏而造成的:泥石流、洪水、干旱、沙尘暴、台风……再比如最近的雾霾,正是由于汽车排放大量的尾气,工厂排放废气,和燃放烟花爆竹而产生的,现在好了,自作自受。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节约资源、低碳环保,这些灾难都是可以避免的。
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却渐渐忘记了大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一切都是人类所应该拥有的,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却不仅不给大自然回报,还使它面目全非。
其实自然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吃不上食物……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
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大自然吧!为地球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沙乡年鉴读后感【篇二】在读《沙乡年鉴》之前,我先看了一些书评,纷纷将这本书的核心指向土地伦理。
我仅仅通读过这本书一次,不敢狂妄地对土地伦理多加品评,但是对于土地的感情,我与作者, 或是古今中外的人们,却有一样的深情的热爱。
读沙乡年鉴有感
![读沙乡年鉴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61a4f6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66.png)
沙乡年鉴读后感范文【1】直到读到利奥波德在附录《未发表的序》中说这本书写的是“土地的伦理和美学问题”,我才意识到《沙乡年鉴》不是一本散文动植物年鉴。
目不暇接的动植物名称都被作者赋予了感情,这种感情让我感同身受,我也会跟作者一样,因为黑头山雀“65290”没有在第六年的冬天出现而悲伤,也会因为鳟鱼咬住了鱼饵而兴奋,也会因为80圈年轮的橡树的倒下而唏嘘……当我的目光随着清风在文字里穿行时,我确信一种久违了的散发着自然气息的芬芳,正在安静的书房里四处弥漫!《随笔—这儿和那儿》共收有六组文章。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的笔触遍及北迄加拿大马尼托巴三角洲南到墨西哥马德雷山脉的广衷北美大陆。
在这里,既有对大自然晨风暮雨、荒野莽原、鹤唉狼嚎等美丽景观的如诗描绘,更有对人类基于自身利益需要而忽视和践踏自然的行为的无穷感叹。
《关于一个鸽子的纪念碑》是对一个消失的物种—候鸽的哀悼。
“它们在三月的天空为春天扫清道路,把战败了的冬天从威斯康星所有的树林和草原中驱逐出去。
”但由于人类的拓荒与滥杀(也就为了一份所谓“美味”的鸽肉馅饼),它最终消失。
可是有谁想到了在我们人类诞生之前这一物种就一直在地球上自由飞翔?在《沼泽地的哀歌》中,他指出人类对沼泽的侵蚀正一步步地威胁着鹤的生存,“沼泽的最终价值是荒野,而鹤则是荒野的化身”。
荒野的消失,意味着这来自遥远始新世的生灵将吹响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只能从书本中和博物馆里去凭吊它们的标本;人类出于主观的臆断而对食肉动物的有意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一只公鹿被狼杀死了,两三年后便回有另一只公鹿取而代之;然而,一座被过多的鹿摧毁的山脉,可能几十年也无法恢复原貌”(《像山那样思考》)……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攫进的人们,也许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创伤累累的地球生物共同体。
利奥波德高贵而敏感的心灵强烈地感受到了在世人看来依然美丽的景观下潜伏的病痛。
他说,“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布满伤口的世界里,但可怕的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正视这一切。
读沙乡年鉴有感(通用7篇)
![读沙乡年鉴有感(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38bb1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b.png)
读沙乡年鉴有感(通用7篇)读沙乡年鉴有感1兴趣和热爱是一切研究的前提。
利奥波德在《结论》中写道:“我不能想象,在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敬和赞美,以及高度认识它的价值的情况下,能有一种对土地的伦理关系。
”我们曾经或者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已经或者正在消逝。
如果,我们对这块土地没有一丁点儿的爱,那么他们就消失得静悄悄的。
反之,我们可能可以把他们留在记忆里,甚至存活在现实中。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关系的学问并不仅仅是观察土地及土地上的现象所得,而是被他观察后的体验和实践所验。
这正是恩格斯在《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所阐明的道理是一样的。
“当我们要寻找极端的幻想、盲从和迷信时……到那种单纯吹捧经验、非常蔑视思维、实际上走到了极端缺乏思想的地步的相反的派别中去寻找,那我们是不至于犯下什么样错误的。
”从始祖弗兰西斯·培根想要返老还童开始,“神灵”被赋予了假热爱的使命。
功勋卓著的动物学家兼植物学家阿尔弗勒德·拉塞尔·华莱土,以及化学元素铊的发现者和辐射计的发明者英国自然科学家威廉克鲁克斯先生都变成了“神灵”的追随者自吹自捧,甚至连晚年的牛顿也埋头于注释约翰启示录。
然而不管是催眠术、神灵的照片还是神灵小姐的降临表演,这些学术大牛们都陷入了经验观察后想证明自我的正确而再造经验观察的死循环。
自我膨胀在其中也起到了巨大的蛊惑自我的作用,而当骗术被揭穿,“用赫胥黎的话说:我认为证明唯灵论是真理这件事当中所能得到的唯一好处,就是给反对自杀提供一个新的论据。
”土地也好,神灵也罢,我们都需要像山一样思考,思考土地的喜与悲,思考神灵的真与假,才不会被物质冲昏了头脑,也不因神秘失去了理性。
读沙乡年鉴有感2直到读到利奥波德在附录《未发表的序》中说这本书写的是“土地的伦理和美学问题”,我才意识到《沙乡年鉴》不是一本散文动植物年鉴。
目不暇接的动植物名称都被作者赋予了感情,这种感情让我感同身受,我也会跟作者一样,因为黑头山雀“65290”没有在第六年的冬天出现而悲伤,也会因为鳟鱼咬住了鱼饵而兴奋,也会因为80圈年轮的橡树的倒下而唏嘘……作者带给我的,不仅是对动植物情感上的羁绊,还有对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以及生活的方式思考,这或许是我这个生命科学“门外汉”对土地伦理和美学所能达到的理解。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9da6c2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0.png)
沙乡年鉴读后感400字沙乡年鉴读后感范文【1】“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
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收录的随笔《像山那样思考》里,这样回忆年轻时的想法。
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富,利奥波德开始反思自己的短视。
因为,他亲眼看见那些失去了狼的大山里,“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鹿群由于数量太多反而饿殍遍野,而那些牧牛人并不懂得调整牛群的数量。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在利奥波德看来,大自然的每一次惩罚都历历在目。
狼之于鹿,正如鹿之于大山。
作为当地食物链顶端的肉食动物,狼的直接作用,在于捕食鹿群以及其他食草动物;间接作用,在于通过控制食草动物的数量,对其啃食山间植被的程度施加影响,从而让整个自然生态保持平衡——这正是狼的生态价值。
而在大自然中,任何物种都有这样的生态价值,都具备左右生态平衡的能力。
很久以前,人类将狼等野生动物视为影响自身生存的直接竞争对手。
这样的认识,在物质生产并不发达的过去,直观且可以理解。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具备了主宰其他生物之命运的能力,若延续旧时思维,力图将其他野生动物赶尽杀绝,则生态危矣,人类危矣。
“引狼入室”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由利奥波德的后继者发起,并最终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从“赶尽杀绝”到“引狼入室”,人们花了几十年时间去发现、反思、论证、执行;其间有争斗,也有妥协。
尽管过程曲折,但幸运的是,通过经年累月的不懈努力,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水平终于有了质的飞跃。
如此说来,引来的,不仅仅是狼,更有对自然生态平衡观念的更多认同与践行。
沙乡年鉴读后感范文【2】《沙乡年鉴》(又名《沙郡年记》)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关系的书,被誉为土地伦理学开山之作。
全书从一个荒废的、远离现代社会生活气息的农场着笔,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出的不同景象进行系列追述,刻画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隽永画面年轮诉说的历史。
沙乡年鉴心得(精品5篇)
![沙乡年鉴心得(精品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1e88ee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e3.png)
沙乡年鉴心得(精品5篇)沙乡年鉴心得篇1《沙乡年鉴》是一本由英国环保主义者爱德华·威尔逊创作的生态文学作品,通过对乡村环境的描绘和对生态平衡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所带来的后果。
该书于1980年首次出版,并成为全球生态文学的经典之一。
对于我来说,《沙乡年鉴》是一本非常有意义和启发的书籍。
首先,作者通过对乡村环境的描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沙乡地区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所带来的后果。
其次,该书对生态平衡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描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他提出了一些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理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生态平衡的本质和形成机制。
最后,该书也让我更加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通过对《沙乡年鉴》的阅读,我更加意识到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所带来的后果。
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开始关注和参与一些环保活动,为保护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沙乡年鉴》是一本非常有意义和启发的书籍,通过对乡村环境的描绘和对生态平衡的探讨,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让我更加关注和参与环保活动,为保护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沙乡年鉴心得篇2《沙乡年鉴》是英国环境学家爱德华·卢斯于1971年所著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自然随笔的杰作”,将读者带入他对自然和环境的深深思考。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卢斯的《沙乡年鉴》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以及我们如何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他通过描绘沙乡景象,探讨了人类如何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平衡,以及我们如何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他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沙乡年鉴读后感范文5篇
![沙乡年鉴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ae53a15901020207409cf5.png)
沙乡年鉴读后感范文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沙乡年鉴读后感1《沙乡年鉴》是一本奥尔多-;利奥波德所作的书籍,写了作者在常人世俗简单想当然的想法外对大自然的记录,他是一位美国著名的理论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看完这本书感觉说要写读后感是比较困难的,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因为我看的不够认真,感觉零零散散的貌似的确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却想起了一个上次在阅读理解还是哪里遇到的,也许是课时上的,名字叫《给泥土洗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讲的是英国建设体育场还是什么东西,要占很大土地,但这块地上的土壤并不干净,照“常理”来讲是挖去别处再把那里的净土运来,但这次英国人没有这个打算,他们花费了巨款给泥土筛选过滤,而后再清洗,排除有毒物,诸如电池神马的。
这点我想是做的很对的,至于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因为百度上面复制说到了他是一个环保主义者,还有著名的土地伦。
里面我看见了,最可怕的想法就是----认为粮食从杂货店出来,热量从火炉里出来。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土地,没有良好的土地也就没有粮食也没有树木也没有木炭也没有热量,所以土地是一切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保障,最近学过土壤的形成,者往往需要几百年来能形成一厘米厚的土,种种土壤危机和环境的破坏都把矛头指向了人类,英国人的做法看似很愚蠢,花钱不讨好,不仅费钱还费时,事实上并非如此,不要等到你出门一跤栽在沙坑中才知道土壤的重要性,才意识到要保护环境,所以把,和很多地方一样,保护环境材质当前的头等大事!所以我想《沙乡年鉴》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沙乡年鉴读后感2最近,在老师推荐下,我阅读了《沙乡年鉴》一书。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作者和他的家人周末在山上的小木屋的所见所闻。
《沙乡年鉴》读后感(精选10篇)
![《沙乡年鉴》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c72f2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8.png)
《沙乡年鉴》读后感(精选10篇)《沙乡年鉴》读后感《沙乡年鉴》读后感(精选1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沙乡年鉴》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沙乡年鉴》读后感1初读时感觉似曾相识,百度后才得知这本《沙乡年鉴》常与《瓦尔登湖》相提并论,作者和梭罗更是有着相似的经历,都在深山老林里动手搭建过自己的小木屋。
我常常幻想林务官的日常,这个兼生物学者、生态学者、环境学者、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角色每天置身在什么样的世界中,又怀着怎样的心情在进行探索和创作呢?大自然已经足够美好,奥尔多用笔墨和热忱让它变得更加鲜活的同时,也试图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原始的天性和良知。
一想到这棵橡树没有遭遇厄运,反而活了80年、吸收了80年6月的阳光,我的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
如今,我用斧头和锯条从80岁的栎树身上索取栎木柴,栎木柴在壁炉里熊熊燃烧,好像要把八十年的阳光全部释放出来一样,温暖了我的小屋,更温暖了我的心灵。
在每一次大风雪中,当人们看见我家的烟囱里飘出一缕缕轻烟时,就会知道,80年的阳光没有白白浪费掉。
我要是能听懂大雁们的谈话就好了,因为它们每次去玉米地之前或者从玉米地回来后,都会大吵大闹,从它们的吵闹中,肯定能知道为什么要去草原玉米地的理由!可惜的是,我听不懂它们的话语,所以我也不可能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我却心满意足。
听不懂大雁的话语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只有当一件事情还是秘密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它有趣,否则,如果我们知道了大雁的一切事情,那这个世界该是多么无聊啊!在五月份踩踏蒲公英的人,可能在八月份开花的猪草前观赏一会儿。
在四月份忽视榆树红花的人,可能在六月份陶醉在梓树飘落的花瓣中。
如果我知道某个人正关注某些植物的生日,我就能告诉你这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他有什么爱好、他是否患有花粉热以及他的生态知识水平如何。
沙乡年鉴观后感
![沙乡年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ae2041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7.png)
沙乡年鉴观后感这本书啊,一开头就像一个和蔼的老邻居,拉着你坐在门廊上,开始唠他家那片土地一年四季的事儿。
他写春天的时候,那些花花草草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争着抢着从土里冒头,小动物们也像是被春天的魔法唤醒,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热闹劲儿。
我读着读着,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鼹鼠,在那片土地里钻来钻去,感受着每一寸土地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利奥波德对土地的热爱,那可不是盖的。
他笔下的土地就像是他的初恋情人,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那些被砍伐的树木,他就像是在讲述自己受伤的朋友一样,字里行间都透着心疼。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现在周围的环境,好多地方都像被一个莽撞的巨人横冲直撞过,弄得伤痕累累。
那些森林被砍得乱七八糟,河流也被污染得不成样子,就像好好的一幅画被人泼了墨,还乱划了几笔。
书里的那些关于生态的思考,虽然有点深奥,但利奥波德讲得就像在说家长里短一样。
他告诉我们,生态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大家庭,每个生物都是这个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如果我们随便把其中一个成员赶走或者伤害了,这个大家庭就会出乱子。
就像草原上的狼,如果都被猎人杀光了,那鹿就会泛滥成灾,最后把草都吃光,整个草原就变成一片荒芜的悲剧。
这就好比在一个班级里,如果把纪律委员给弄没了,那些调皮捣蛋的同学就会无法无天,整个班级就乱套了。
我特别喜欢利奥波德写那些平凡的小动物的部分。
那些小松鼠、小狐狸,在他的笔下都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故事。
它们不再是我们平时匆匆一瞥的小生物,而是像一个个住在我们隔壁的小邻居,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对自然的观察细致到什么程度呢?就像是拿着一个超级放大镜,把每一个小昆虫的生活都放大到我们眼前。
我读的时候就在想,我们平时走在路上,是不是错过了太多这样精彩的小世界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敲了一记警钟。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性地对待大自然了。
我们不能总是想着从大自然这个大仓库里拿东西,还不懂得珍惜和回报。
就像去朋友家做客,不能总是吃光喝光拿光,还把人家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吧?我们得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每一个小生命的存在价值。
读《沙乡年鉴》有感500字(通用5篇)
![读《沙乡年鉴》有感500字(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f90c6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5.png)
读《沙乡年鉴》有感500字(通用5篇)读《沙乡年鉴》有感篇1从五官的角度讲,这是一个眼睛的时代。
平日里,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感知事物,包括在书店里选购书籍的时候。
看一看那些新出版物的名字和推荐词也许你就知道,一切都是为了诱惑你的眼睛。
我也会受到这种影响。
因此,我很晚才了解到这本名字不起眼的书。
眼睛时代的基础是消费主义的不断膨胀。
不论是在过分充斥商品的城市,还是在清一色种植经济作物的乡村,或是在产品如垃圾一样堆积的沿海工厂,你都会感到有一个东西像蛆虫一样啃噬着你的身心。
这个东西就叫:欲望。
如果给欲望一个形容词,那就是:过渡虚荣。
眼睛时代,下面是我们不愿过多思考的事情:过渡消费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包括外界生态环境问题和内部情感环境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是全球性的。
每天早晨,我们这些骄傲的地球人睁开眼睛看到的都是可占有的对象:食物、房子、车辆、衣服、权利,甚至我们一直用占有的眼神打量着每一块本可以长满植物的土地。
在土地上出生入死的我们,不愿过多思考我们与土地的关系。
似乎一切理所当然:占有与被占有。
由此,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同样的战争。
这本书正是诞生在战火连天的年月。
像手术刀刺破病人的身体,它来的正是时候。
读《沙乡年鉴》有感篇2关于土地和环境问题离我最近的事情有三次,三次都发生在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第一次是我村与邻村之间一场持续十年的土地战争,最后的结果是土地的荒芜和情感的沦丧。
第二次是一帮黑势力在河的上游非法建了一个化学提炼厂,经过一系列斗争,村民保住了干净的河道却留下一座高高的工厂建筑,也留下一些同谋者的罪证和人性的倒影。
第三次是一群地痞在村头非法建了一个砖窑厂,这一次我那可爱的乡亲们不仅损失了肥沃的良田更丢掉了人类对于土地那份基本的尊重和依恋的感情。
这次事件,我曾大力反对,但聪明的人们给我算了一笔目光短浅的小账:那帮地痞给的租金高于种地所能产出的价值。
如今只剩下满目疮痍的一块土地和沉默不语的村民。
我佩服我的同胞总是善于计算与忍耐。
《沙乡年鉴》〔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读后感
![《沙乡年鉴》〔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cfa096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e.png)
《沙乡年鉴》〔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沙乡年鉴》〔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读后感《沙乡年鉴》是美籍奥地利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一部经典著作,该书以年鉴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沙地农场的生活点滴和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通过这部作品,利奥波德向我们展示了他对自然、动物和人类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关爱和保护。
读罢此书,我深感震撼,对作者的见解和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利奥波德在书中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沙地农场的生态环境,以及各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
他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从最小的昆虫到最大的动物,都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进行观察和描述。
例如,他在书中写道:“每一个生物,无论大小,都在努力地活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种观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平等和生态系统的和谐。
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还表达了对人类干预自然的担忧。
他认为,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甚至威胁到了地球的生存。
他提醒我们,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
利奥波德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也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利奥波德对“沙地农场”的改造过程。
他通过引入多种植物和动物,改善了沙地农场的生态环境,使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
这种做法体现了他倡导的“自然恢复”理念,即通过自然力量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来改善生态环境。
这一理念对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第二篇范文:《沙乡年鉴》〔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读后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重读在《沙乡年鉴》中,奥尔多·利奥波德以男性的视角描述了自然界的生灵,他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然而,当我们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重读这部作品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性别偏见和父权制的痕迹。
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关注女性与自然之间联系的理论,它认为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而男性则倾向于将自然视为征服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读《沙乡年鉴》后感3篇
在读《沙乡年鉴》的时候,常常有一种无力的感觉。
作者的智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像我们所熟知的那种极端的动物保护主义者那样,以一个彻底的保护者视角去看世界的发展,做出尖刻和极端的评价;而是很冷静地对未来作出了判断与分析。
“如果我们把户外狩猎看做是一个战场,即一个在巨大的、生气勃勃的机械化过程与一个整个来说是出于静态的传统观之间进行格斗的战场,那么,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前景确实是黯淡的。
”
正是这种冷静加强了我心中的悲伤。
作者已经看到了这条道路的必然失败,他在某一个边缘挣扎着,他一遍又一遍地探寻着该如何给这些美好的东西一线生机,试图以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
但是,“合理”以及“真理”往往不被大众所接受,或者被滥用,成为与其本意相悖的东西。
最为可悲的是,作者甚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的声音是微弱的,他曾经对工业化的思路深信不疑,但是当他发现这件事情的错误,却不知道该怎样让别人也明白这件事情。
“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两种变化正在逼近。
一个是在地球上,更多的适于居住的地区的荒野正在消失。
另一个是由现代交通和工业化而产生的世界性的文化上的混杂。
这两种变化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被防止,而且大概也是不应当被防止的。
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即通过某种轻微的对所濒临的变化的改善,是否可以使将要丧失的一定的价值观保留下来。
”
但是从今天的结果开看,这种抗争是徒劳的。
工业化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彻底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自然则彻彻底底沦为一种遥远的、可消费的、新奇的事物,是需要人们排着队去“围观”的。
作者早已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休闲的价值并不是一个阿拉伯数字问题。
休闲在价值上,是与其经验的程度及其不同于和与工作生活相反的程度成正比的。
”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消费着自然,把自然的一切归结到“现代”生活的体系之中——即便这种生活并不一定让我们更加幸福。
在《地球公民》的世界里,奶牛终其一生被关在和它们身体大小几乎相同的笼子里,每天从早到晚被机器挤奶,一头母牛的生命可以达到二十年,但是奶牛通常在四年内死去。
奶牛的命运听起来似乎很遥远,但这不也是工业化时代人类生存的写照么?我们生活的生活被拘禁在一个小格子里,从早到晚面对电脑绞尽脑汁,只不过我们还有医疗来确保寿命罢
了。
科学总源于怀疑,但其结果却是绝对化的。
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现代工业与商业,是一种绝对化的单一思维,即便它的多样性也会在更微小的层面上保持其绝对性质。
这种“现代主义”带有强烈的扩张能力,会以压倒一切的态势把其他东西吞噬,动物也好,植物也罢,即便是人自己,也逃不过这种绝对的吞噬。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现代主义”对于建筑以及城市的吞噬能力,它从一开始便是大张旗鼓地打着真理的名号展开,张开血盆大口,毫不客气地把一切不论美丑的历史吞掉,在消化的过程中,又慢慢消亡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直到把所有的物质和思维都统一成某一种标准化、可量产并且经济的模式之中。
“土地,就如同俄底修斯的女奴一样,只是一种财富。
任何土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人们只需要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
”在工业化的模式之下,成为女奴的不只是自然的土地,城市的土地也是一样的;甚至它可以包含这种模式之中的一切弱者,最终的结果是:上位者只需要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
踏着田间阡陌,步履匆匆。
便无暇顾及,身边是什么?
记忆里,只是天气预报报道的是晴天还是暴雨。
在屋里望窗外,更只是默默地发出感慨。
哦,太阳那么大要带把伞。
哦,雨那么猛就不要出门了。
无意中瞥到《沙乡年鉴》这本书,慵懒地抽出来看看,便惊叹于这位利奥波德层层深入的思想。
他关注“食物链”与“生物群落”,他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他更推广环境保护。
也许,强化人们对土地的了解,激发人们对土地共同的热爱和尊敬,便是利奥波德完成这本“绿色圣经”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