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新闻学论文4000字_比较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新闻学论文4000字_比较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比较新闻学论文4000字(一):中美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论文
摘要: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事关人才培养大计,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
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美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
程和培养师资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别,通过对比发现,我国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
养方面取得了较大进。
由于培养理念中比较强调学术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一
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实践环节相对薄弱,这也成为我国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
一大瓶颈。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进一步明确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培养过程,加强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
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发展。
关键词:中美;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
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体
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
我国新闻学专
业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现在,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大陆新闻教育出现了学生就业难、专业错位等问题。
加强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为高等学校新闻学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美国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范本。
一、教育理念的对比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领域内各个运行要素(如教育制度、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制度和现象的理解、看法、观点和价值选择的总称。
教育理念不是教育行为、运行要素、教育制度等概念本身,而是隐藏于行为、制度和想象背后的看法、观念以及价值追求,是人才培养活动所尊崇的教育观念和原则,它规定着人才培养活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一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和依据”[1]。
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活动的灵魂,贯穿于人才培养活动的整个过程,内在地规定着人才培养活动的方向。
因此,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第一构成要素。
美国的新闻专业教育认为,新闻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和热情,特别强调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技巧的学习,强调实用型。
我国的新闻媒体为国家所有,政府不仅是新闻法规、新闻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也是新闻媒体的管理者和经营者。
在这样的的背景下,中国高校的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新闻活动的流程、政策法规,强化准新闻从业者的思想道德培养,倡导以学术促教育,相对于美国的新闻教育而言,比较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强调学术。
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
学本科教育界通过总结经验,在教育理念方面更加注重新闻所必须遵守的各项原则,强调坚持“三贴近”原则,发挥“喉舌”功能服务大局等,中国新闻学本科高等教育界更是提出了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更加重视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理念比较缺乏。
二、培养目标的对比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对人才培养活动具有调控、规范、导向作用。
”[1]它规定了人才培养活动的预期结果,为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确定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
没有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只能是纸上谈兵。
总体来看,美国的新闻专业大学本科教育把培养合格的新闻从业者作为其核心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与传播实务方面的工作者,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编辑,或者广告公关方面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强调人文素质教育。
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进行专业方向划分,进行区别性教育。
近年来,受通识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提出了“一专多能”的发展目标,既重视服务社会大众传播事业,又强调新闻专业知识、方法与思维训练。
各校在高校德育培养目标的总纲下,根据自身的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中国传媒大学将“培养具有较高的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素养、熟悉与掌握各类新闻媒介的报道特点与规律,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闻报道实践需要的新
闻业务人才”作为教育目标。
我国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到媒体或宣传部门工作,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培养过程的对比
培养过程是教育理念得以贯彻的中间环节,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它是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
[2]合理的培养过程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人才培养活动的成功。
培养过程的优劣、科学与否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培养方案和培养措施两方面。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美国新闻传传播学院在课程设置中本院课程占1/3,院外人文科学课程占2/3。
各学校都努力将反映传媒技术性层面内容的课程减少,增加传媒事业社会层面、伦理层面、文化层面内容的课程。
如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大众传播系对新闻、广告专业学生人文课程的学习做出了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必须修满65学分的人文课程,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历史、国际关系、经济学、戏剧艺术、宗教、讲演等;一般情况下,我国高等新闻院校在课程设置中都会开设一些教育部门指定的所有专业都必修的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然后再根据各自的特色设立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例如湖南工业大学新闻学专业就设有新闻学原理、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编辑、新闻摄影、媒介批评等主打课程,涉猎了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的方方面面。
实践教学是培养措施的重要构成部分。
新闻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如果仅仅学习它的历史、结构、功能,而不去使用它,那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是失败的。
要达成自己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必不可少。
美国大学为了完成自己的培养目标,通常有以下两种途径来完成实践教学。
第一,加强学校与外界媒体企业单位的横向联合,给同学们提供充分的校外媒体工作的机会;第二,自己拥有丰富的媒体资源,让同学们在理论学习之余,在校内媒体进行实习、工作,在实践中学会办报、办电台和电视台。
例如密苏里学院就拥有自己的报社、电台、电视台,学校还有自己的日报、商业电视台和电台,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新闻院系所采取的实践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专设一个学期由学生自己联系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另一种就是院系自身在教学当中穿插进实践的内容。
比如湖南工业大学新闻学专业将这两种实践方法进行结合,在第二学期安排了学生的社会考察,第三学期安排学生认识实习,第五学期安排了专业实习,第八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另外根据专业课的特点,在理论课程的学习当中分别安排了一些课程的课程设计等环节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院拥有自己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专门创办了院报。
学校广播台也成为学生锻炼的一个平台。
除此以外,学院还积极开展横向联合,与株洲电视台等媒体单位取得了合作伙伴关系,给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方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社会关系联系到好的新闻媒体,只好去一些不很正规的传媒公司,甚至放弃实习;学校的设备更新慢、办报时间还不长、电台的利用率不高、横向合作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四、培养师资的对比
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落实者和执行者。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要完成这一任务,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出色的实践知识,否则,可能难以完满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国外新闻教育界聘用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多年的媒体从业经历,或者过去发表的报道曾获得过新闻奖项,而不完全看重学位。
据调查,在美国大学新闻传播院系中,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每5个教授中有4个坚决主张要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聘为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只有37%的人认为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需要博士学位;大部分教授認为,和博士学位相比,新闻从业经验更是聘请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先决条件。
[3]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师资队伍由一批既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又有丰富新闻从业经验的高学历人员构成,学院每年聘请现职的资深记者和编辑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
我国新闻学专业发展迅速,为了满足学校扩招的需要,不少其他专业的老师开始转向新闻学专业教学。
我国新闻学专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往往对学位要求比较高,而对实践经验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从事新闻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具有新闻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生,很少有曾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实践第一线积累过丰富经验的编辑、记者,所以大部分高校新闻教师都对当前各类媒体的业态现实缺乏了解,为学生讲授应用型新闻课程时就无法结合自身在采访、编辑过程中的鲜活事例“传道授业解惑”。
有的学校虽然请来实务者任教,但却存在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没有足够的专业学养。
虽然我国有部分的新闻院
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专业教师数量、质量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面对新闻专业扩招带来的一些严峻问题,我们的师资力量仍然还薄弱,可以考虑把专业老师送到一线媒体单位去学习、锻炼。
比较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新新闻主义与精确新闻学的比较研究论文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学领域的客观性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两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思潮——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借机横空出世,它们在报道观念和写作手法上,突破传统新闻学的陈规,给当时沉闷的新闻业注入了两股新鲜、异质的血液,在美国乃至西方各国引起震荡。
所谓新新闻主义,“是深度报道的另一种深化,一种另类的行动。
由于它横跨小说与纪实新闻两大领域,所以,它又被称为‘非虚构文学’。
”①
新新闻主义与精确新闻学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应该说,它们诞生的社会背景是相似的,但这两种新闻报道思潮却表现出迥异的特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但对以后的新闻业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新闻活动更加开放、活跃的今天,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的影响是明显的,本文试图对二者进行一定的比较,揭示二者的异同,以期对当今的新闻活动有所裨益。
一、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的发展态势及原因探究
新新闻主义在突破传统时,采取的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反叛方式,过于偏激、极端,许多观念及方法严重违背了新闻学基本规律。
比如它允许在作品中进行内心独白和“合理想象”,违背了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
人们阅读新闻报道,所需的是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这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
新新闻主义追求全面反映客观世界,在写作上重视对人物行为和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进行详尽的阐述,这并不适合日常新闻的报道。
因为新闻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播事物变动最新状态的信息,了解最新信息是受众对媒体的期望。
而新新闻主义在采访、写作上,一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卡波特撰写《冷血》就花去了六年时间调查。
因此,它不可能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
新新闻主义的作品还被称为“非虚构小说”或“真实生活的故事”,新新闻主义的记者希望突破传统新闻写作的局限,追求新闻与文学的最佳结合,并力图通过这种结合,让新闻报道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
比如刻画典型人物,这本应属文学的职责范畴。
新新闻主义作为一门特定独立的社会学科,它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不可能替代其他学科全面承担起认识外部世界的任务。
它在许多地方严重超出了新闻学社会功能的基本范围,因而无法在新闻实践中如愿以偿,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衰落、消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一批作家型记者,如西方的法拉奇、海明威、杰克·伦敦等的盛名再起,我国的魏巍、刘白羽等为代表的报告文学的风行,有人说新新闻主义在复活。
不可否认这些作家型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大量运用了新新闻主义的创作手法,但也只能说是对新新闻主义积极方面的借鉴。
因为作为一种新闻思潮,新新闻主义由于在许多方面严重违背了新闻学基本规律,因而不可能在淡出了新闻的历史舞台后再次重现于前台。
而精确新闻学的发展则大不一样。
民意调查研究是精确新闻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民意调查在强调民主的美国日益发展与多样化、细化,以及新闻教育变革和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话的普及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促成了精确新闻报道的相应成熟。
精确新闻学之所以有风起云涌的发展,源自于它独特的品格。
精确新闻报道使记者在采访时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系统观察,这就使这种观察具有代表性,而且在内容上它是以严肃的数据为依据的,可以使新闻报道更显客观、公正。
传统的新闻报道,是记者被动地报道或解释新闻事件,使新闻报道被狭隘地限制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与解释”上。
精确新闻报道的出现,使记者能采用系统的科学方法,主动采集、加工资料,挖掘隐藏的真实。
精确新闻学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运作方式,要求记者有更大的主动性与科学精神,这种更强的挑战性使记者的报道由被动变为主动,也使“新闻”不再只是对“新闻事件”的被动报道与解读,更包括了对“新闻问题”的主动采访及分析。
在现代的新闻报道中,精确新闻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是它在遵循新闻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新新闻主义与精确新闻学对现代新闻活动的影响与启示
新新闻主义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它的迅速淡出,也是由于它自身的缺陷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结局。
但新新闻主义在实践上的有益探索及对新闻事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
在思想上,新新闻主义突破了传统的新闻报道观念,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的新闻理论发展到20世纪60年
代已经形成了基本稳定、成熟的体系。
另一方面,这种成熟与稳定也使新闻报道观念模式化、僵化,缺乏新意,不但束缚了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一成不变的报道形式也使读者反感。
新新闻主义一反旧有的新闻报道原则,无视各种新闻报道禁忌,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尝试,强调新闻报道中的主体性,打破以往新闻理论的思维定式,在新闻报道观念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实践上,它突破了新闻报道的固有模式,实现了新闻写作风格的多样化。
精确新闻学在今天的发展应该说是方兴未艾的。
它给人们最大的启示是:传统新闻报道技巧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效结合,可以产生出新的、精致的、更真实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报道方式。
精确新闻学的诞生,是新闻学者大胆尝试的一个成功范例,在思想上开拓了新闻观念的视野,为新闻报道方式的革新打开了一个广阔天空。
精确新闻学与新新闻主义的不同发展历程也表明:新闻事业无论怎样改革与发展,都必须遵循新闻学基本规律,只有符合规律的改革与创新,才是有发展可能性的。
新新闻主义与精确新闻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新闻发展史上出现的两个引人注目的新事物。
它们的出现与发展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必然,也经受着新闻学基本规律及社会变迁的考验。
在今天看来,重要的不是它们所取得的历史地位与业绩,而是它们在思想观念上表现出来的务实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执著追求的热情和科学、严肃的治学态度。
这是今天新闻事业发展中所急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