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词原文及赏析
闻说鸡鸣见日升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高塔之高,只 有在鸡鸣时才能见到初升的太阳。
只缘身在最高层
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表达了他身处高位 、俯瞰世界的豪情。
字词注释
千寻
形容极高或极长。
畏
害怕。
飞来峰
一座山峰的名字。
浮云
飘浮的云彩,比喻困难或阻碍 。
缘
因为。
03
CATALOGUE
创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政策旨在加强国家实力和改善民生。这些政策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 成功,并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文学家
王安石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 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飞来峰》的评价与赏析
王安石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还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他的作品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背景, 对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参 考价值。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 这些作品中的社会价值,为理解当时 的社会提供更丰富的视角。
王安石的诗词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中国文化的 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未来的研究 可以探讨如何将这些作品的教育价值 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为培养更多的文 学人才做出贡献。
05
CATALOGUE
历史地位与影响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承前启后
王安石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 其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 作用,继承了唐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同 时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 法。
VS
文学价值
王安石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用词精准、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 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魅力。
古诗词鉴赏《登飞来峰》
古诗词鉴赏《登飞来峰》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赏析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
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古诗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
古诗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案:眼前的困难、阻碍、挫折等。
2、诗人擅长把抽象事理寓于详细形象中。
这首诗揭露了如何的人生真理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止,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联合诗句简要剖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能够听见天鸡鸣叫,能够目击壮观的东方日出( 2 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衬托出飞来峰的高大( 1 分),为下两句的谈论做铺垫,使谈论自然。
4、请联系生活实质详细研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真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止,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不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久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开各种设想的诱惑,清除行进道路上的重重阻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5.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A."不畏 " 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全部险恶权力阻止的激情壮志。
B. " 浮云 " 指眼前的困难、阻碍,比喻阻止变法的小人或全部阻挡历史行进的权力。
C.诗人登高眺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一览无余,"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与杜甫的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改革政治的壮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志向而百折不回无所恐惧的进步精神。
6、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以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何“自”用得更好 ,它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由解说不来得绝对;而“只”则过于绝对 .8、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出他有如何的政治志向呢本诗表达了他对守旧权力的歧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百折不回,无所恐惧的进步精神。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 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
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为下文的哲理表达作铺垫。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与杜甫的哪两句诗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要说说本诗中这两句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或者登高才能望远,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5、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引用典故,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登飞来峰古诗鉴赏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注释:(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闻说:听说。
(3)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4)缘:因为。
诗歌主旨: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重点写自已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词原文及赏析PPT
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展现了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
03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千寻塔”与“白云 浮”,“闻说鸡鸣见日升”与“不畏浮云遮望眼 ”,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修辞手法
比喻
诗人用“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用“日升”比喻 光明、希望,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险、追求理想的决心。
对社会的批判
社会之弊
王安石在诗中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描述,揭示了社 会的弊端和不合理现象。
改革之必要
诗中的“浮云”寓意着旧有的观念和制度,诗人 主张破除这些障碍,进行改革。
对未来的展望
诗中的“最高层”寓意着未来的美好前景,诗人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05
历史地位与影响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价值
王安石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登 飞来峰》作为王安石早期作品之一,充分展现了其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被视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到初升的太阳。
不畏浮云遮望眼
表达了诗人不畏困难 和阻挠,勇往直前的
精神。
只缘身在最高层
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 置,表达了他身处高 位、俯瞰世界的豪情
。
字词注释
飞来峰
一座山峰的名字。
千寻
形容极高或极长。
浮云
飘浮的云彩,比喻困难或 阻碍。
畏
害怕。
缘
因为。
03
创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01 借景抒情
王安石借登飞来峰之景,表达了自己对壮丽山河 的赞美和胸怀大志的情感。
王安石《登飞来峰》 诗词原文及赏析
汇报人:XXX
20XX-XX-XX
古文观止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与解析
古文观止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与解析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一篇著名的作品是《登飞来峰》。
下面将为大家带来《登飞来峰》的原文以及对其进行的一些解析。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登飞来峰》是一首描写景物的短诗,全诗从自然景观入手,通过描绘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来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描写了白天太阳落山,黄河注入大海的壮丽景象。
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奇观,营造出高山、河流与太阳的辽阔景观,使读者感受到天地之间的广阔和深邃。
末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追求。
千里目是指远处的风景景色,诗中的“欲穷”表示尽情欣赏、尽情观赏,而“更上一层楼”则暗示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眼界和追求更高的境界。
诗人以欣赏自然景色之态度来寄托自身的理想和追求,凸显出自己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豪情壮志。
整首诗通过对山、河、海的描绘,传递出了一种追求卓越、不断攀登的向上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向往和敬畏之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
通过对《登飞来峰》的解析,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安石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抒发情感的手法。
他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将大自然的壮丽与自身的理想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王安石在文学创作中注重以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通过意象和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得鲜活生动。
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通过对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原文与解析,我们深入理解了王安石作品的风格和意义。
在这首短诗中,他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王安石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浩渺与自身的渺小,同时也展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才华和艺术表现力。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引导语: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赏析,我们一起学习吧。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为下文的哲理表达作铺垫。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与杜甫的哪两句诗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要说说本诗中这两句包含着怎样的哲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或者登高才能望远,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5、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引用典故,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练习题以及参考答案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翻译、注释、创作背景、赏析、简析及王安石介绍
《登飞来峰》翻译、注释、创作背景赏析、简析及王安石介绍登飞来峰王安石〔宋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创作背景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登飞来峰》古诗鉴赏
《登飞来峰》古诗鉴赏《登飞来峰》古诗鉴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词注释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3.闻说:听说。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5.缘:因为。
诗词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诗词鉴赏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1/ 1。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含作者、创作背景、注释、译文、赏析
《登飞来峰 》
王安石
知识点:作者、创作背景、注释、译文、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号 [fǔ]
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 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láng yá]
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
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缘:因为。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层层浮云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练习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 进取精神。
1).飞___来__山__上__千___寻__塔__,__闻__说___鸡__鸣__见__日___升_ 。诗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 己的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shì]
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登飞来峰(宋)王安石》诗歌鉴赏答案及译文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塔】非常高的塔。
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望眼】:远望的眼睛。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身】:自身,自己。
●作者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号半山。
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这首绝句王安石早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主旨:表现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去精神。
赏析:●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飞来山上千寻塔”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此外,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困难、障碍、挫折之类的事物。
“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
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为下文的哲理表达作铺垫。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与杜甫的哪两句诗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要说说本诗中这两句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或者登高才能望远,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5、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6、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7、“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赏析及翻译《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登飞来峰》原文书下注释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闻说:听说。
(3)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4)缘:因为。
赏析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
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两句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5.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自”用得更好,它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而“只”则过于绝对.
8、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