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全套测试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安贫乐道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注释】①耽:非常爱好。
②营:谋求。
③斗储:一斗粮食的储存。
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
⑤哂(shěn):讥笑。
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斯是陋室________ ②何陋之有________③其妻患之________ ④常丐食诵《诗》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4)【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5)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案】(1)这;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以……为患,为……而担忧;乞讨(2)①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3)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侧面衬托了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相同之处:安贫乐道。
不同之处: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
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
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选自《明史·列传》)(1)用“/”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相同的两项是()A. 蒙辞以军中多务B. 公亦以此自矜C. 徐以杓酌油沥之D. 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4)吕蒙和汪克宽各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A,C(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于是(他)拿来《四书》,自己断句,日夜吟诵学习,其专心勤奋(的程度)不同于别的儿童。
(4)吕蒙的学习方法是粗略地阅读,是略读。
汪克宽的学习方法是认真研读,是精读。
,示例一:我的启示是:汪克宽精读的方法对我们学习会很有效。
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果一味选择“粗略阅读”,诚然知识面广了,但缺少了有选择的深入钻研。
只会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上,而抓不住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不利的。
所以,我们只有勤奋研读,才能牢固掌握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二)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
聪慧而敏悟,冠于今古。
父彦与高士廉有旧。
庄道少孤,年十二,访士廉。
廉以故人子,引令坐。
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此文庄道所作。
”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请诵之,果通。
复请倒诵,又通。
乃跪谢曰:“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向傍窥而记耳。
”士廉取他文及案牍,命读之,一览而倒诵。
士廉称叹久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释担而立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④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⑤引令坐________⑥复请倒诵________(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乃跪谢曰________ A.道歉 B.推辞 C.感谢 D.辞别②向傍窥而记耳________ A.朝向 B.先前 C.假如 D.窗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4)两文末,陈尧咨“笑而遣之”与高士廉“称叹久之”分别体现了二人对卖油翁、卢庄道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答案】(1)放下;气愤的样子;怎么;慢慢地;拉;再,又(2)A;B(3)①(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②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绝类弥勒________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③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④皆有机能动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像;同“屈”弯曲;相对饮酒;机关(2)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归田录》卷一)【乙】三上欧阳修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文忠公文集》)(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亦笃学如此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④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噬好。
(4)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中通过卖油翁的言行,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②【乙】文中作者与其他二人的事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② 擦拭;③ 对朋友辈的敬称⑵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 C【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字退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________)②食马者(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3)伯乐对千里马至关重要,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4)文章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文中的“执策”者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将来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他的教训,将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怎样的条件?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香远益清B.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C.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D.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3.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务:致力,从事。
⑤伎:同“技”。
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及守荆南回________(2)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3处)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射”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称为“六艺”)之一,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术精湛无比、举世无双,但他的母亲却依然“杖之,碎其金鱼”。
你觉得陈尧咨母亲的这种做法寄寓了对儿子一种怎样的期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等到(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4)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曹玮用兵曹玮尝出战小捷,虏兵①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②,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③。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④军。
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⑤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歇良久。
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⑥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⑦不能立人气亦阑⑧。
吾以此取之。
”【注释】①虏兵:敌军。
②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
③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
④縻(mí):束缚。
⑤少选:一会儿。
⑥几:接近。
⑦痹:麻痹。
⑧阑:残,尽。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可以为师矣B. 遂弃牛羊而还肃遂拜蒙母C. 歇定可相驰矣愿驰千里足D. 若乘锐便战关山度若飞(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B.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C.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D.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②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4)结合文章,分析曹玮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里?【答案】(1)B(2)C(3)①敌军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赶快返回袭击曹玮军队。
②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劳了,故意用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
(4)曹玮假意贪图牛羊之利,使军队表现出军容不整的样子,诱敌深入;敌人追至,避敌锐气,假意不想乘人之危,让敌人休息修整,使敌人腿脚疼痛麻木站不起来了,人气残尽,最后一击击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高凤》)(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自以为\大有所益B.及\鲁肃过寻阳C.曝麦\于庭D.不觉潦水\流麦(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见往事耳往事: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更:________③妻尝之田尝:________④时天暴雨时:________(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旦辞爷娘去B.治经为博士邪其后遂为名儒C.妻尝之田康肃笑而遣之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往事耳(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5)甲文中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乙文“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________。
【答案】(1)D(2)历史;重新;曾经;当时(3)B(4)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妻子回来感到奇怪(惊异)询问他,他才醒悟。
(5)吕蒙变化告诉我们:①开卷有益。
②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
(写出一点即可);“高凤流麦”的典故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分析】(1)“不觉潦水/流麦”改为“不觉/潦水流麦”。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③亭亭净植(________)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B.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C.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D.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读文赏荷: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多;洗;竖立;少(2)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①山门圮于河 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③阅十余岁 ________ ④不亦颠乎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以记叙为主,最后一句的议论揭示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C.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结合链接材料和原文,说说为什么楚人找不到剑,而老河兵的方法却可以成功找到石兽?链接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遽(jù):立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第一组习题: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二]第二组习题: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目似瞑,意暇甚D.止增笑耳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止有剩骨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久之,目似瞑②又数刀毙之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④盖以诱敌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我能用“�M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三国志》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④遂往诣蒙__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①,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②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③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④,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⑤,六幕⑥相联如胠箧⑦,人履⑧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注】①级:层。
②布:铺排。
③贻(yí):赠给。
④讫(qì):完毕。
⑤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的束。
弥:紧密。
⑥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⑦胠箧:打开的箱子。
胠箧,音qūqiè。
胠:从旁边打开,打开。
⑧履:走,踩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②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③遂反潮流逆上矣遂:________④患其塔动患: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 泯然(众人)矣(—) 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
是:;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 诗》中含相似诗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 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可补充为“” ; “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
受之于天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自扬州还
八、解题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之
情。
哀伤,痛惜哀伤,惋惜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答:
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 神。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
1、 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
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A B C D F)
近即可)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
的大计。(意近即可)
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 了什么作用?
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 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
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见闻录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
)
“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
三、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自:名词,自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2、不能称前时之闻
)
闻:动词,听说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
)
其:代词,这代词,他的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 育。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 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文《》选自宋代编的—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 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 两个字概括?
①籍贯②姓名
3身世④家世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 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 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 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1从个人情况看:
2从道理上讲:
1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2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 (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 教育)。
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通,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 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 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 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 也是可敬、可爱。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
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 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 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 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5.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答: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 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 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 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7.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 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 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 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 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 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 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 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 成为有用之才。
18.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
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