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
2002年3月15日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驶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这是废名的诗:《街头》。

抒写他在都市街头行走时偶然感发的寂寞。

这寂寞感超出了诗人个体意识,洋溢到整个世界中去。

我时常以为寂寞真是一个很高卓、很深奥的字眼儿,并不是象乱用它的人们所体会的那么浅陋。

世人喜欢用大隐隐于市来掩饰自己与世俗根本挥之不去的那层纠结,然而所谓的恬适、超然,早已大多不过是一种造境了。

工业时代的有情天地,入到诗中,不免走样。

在胸中另有丘壑的人看来,乃这样空洞,这样无所挂碍。

我想,这就也许就是寂寞了吧。

其实写都市新感觉不是废名的擅长,他倒更象是一个乡隐,笔下总透着那种对田间生活的熟悉和热爱。

研究者们往往喜欢谈论他的《桥》、《枣》、《竹林的故事》等等。

的确,作为苦雨斋四弟子之一,废名把周作人讲求冲淡、含蓄的文艺主张实践到了小说领域,所营造的那个梦一样的世界,乃是他留给读者们最深的印象了。

然而我却更
钟爱《莫须有先生传》。

1927年,张作霖决定将北京大学改名为京师大学堂,还在北大英文系读书的废名愤而休学一年,避居西北黄旗村。

30年代初,他每年都卜居西山,从事写作,其中就完成了这部以1927年的经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

起初连载于《骆驼草》杂志,1932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以单行本出版。

在小说的第八回继续讲上回的事情里,莫须有先生给他的房东太太一张印有张作霖小照的邮票,随后即说:
……你看,张大元帅,不久听说就要给日本人炸死了。

这是全书唯一一个带泄私愤意思的情节,却使得莫须有先生的形象添了分算命先生的神气。

算命先生之所能,在于预说吉凶的方技。

然而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1 。

废名是被周作人视作文章已近乎道2 的后进作家。

所以我想,前面引文也许在别的作家那里还算是俏皮,在废名小说里出现就总是败笔了吧。

何之谓近乎道。

知庵老人夫子自道其文章境界属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细揣摩之,行走坐看之间,还是有一个有穷尽、有起始的天地时空在,有一个因处境变更而变化的主体在,不能到达得闻天籁的自由。

而周作人又是这样对《莫须有先生传》大加赞赏:
莫须有先生的文章的好处,似乎可以旧式批语评之曰,情生文,文生情。

这好象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他流过的地方,凡有什么汊港湾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被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脑,但除去了这些
也就别无行程了。

3
周作人这里说的还只是因情设文,披文入情。

中国传统文学更讲求的是文以载道,道以文显。

《莫须有先生传》一书十五章,叙述莫须有先生西服骑驴下乡生活,与三五村妪的日常交往。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庄周淘潜妪与假语村言并出,又能做到不执守一言,长于语语打破后壁。

庄子所谓和以天倪,孔子所谓无可无不可,至少在创作者心胸里,是将之立为作文之道的。

只有如此,才会给读者一种阅读流水文章的感受,能够随物赋形,而又不离不即,始终书写而又涂抹着那水上的文字。

第三章名曰花园巧遇,倒不是旧小说中的才子遇见小姐,而是莫须有先生撞见正在杏林中解溲的房东太太。

因为那个作文章的家伙弄笔头,两国交兵,先通姓名,于是尚未租房先已有房东太太,而房东太太不待莫须有先生自报家门也就知其名姓了。

俗见以为刘老老大观园小便的事情也未免太伤风雅,惟其不知道在屎溺的道理。

道家的思想本来认为物之间没有界限,所谓的物际,只是名谓的不同 4 ,因而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见面可以莫逆于心,也就不是那么荒诞的了。

有趣的是,废名的好友卞之琳,在很多年后的回忆文章中,关于《莫须有先生传》,先就是第六章的这么一句入厕的描写:
莫须有先生脚踏双砖之上,悠然见南山。

5
装疯卖傻,带几分魏晋的狂放。

虽然近乎道,但是并未免于有情。

作者借莫须有先生之口说:
唉,人生在世实在就应该练习到同讲故事一样,同唱戏一样,哀而不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一切关系都能够不过如此,恋爱也好,亡国也好,做到真切处弃甲丢盔,回头还是好好的打扮自己。

话是这么说,可弦外之音满透着激愤于悲哀,本来道在屎溺似乎是一种解脱的轻盈,一种齐万物生死的自由。

然而莫须有先生命名了那茅司见山斋之后,回眼瞥见其后的墙隅大有塌台之势而逃了出来,终究要感叹一点儿不可超越的沉重了。

废名的小说是有一种沉重的,鲁迅说:
可惜的是大约作者过于珍惜他有限的哀愁,不久就更加不欲象先前一般的闪露,于是从率直的读者看来,就只有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

6
鲁迅只是申明了哀愁表达的含蓄,不能被率直的读者理解。

这不见得是一种责语。

只是现代文学研究对革命、反抗之类的话语过分强调,往往使得很多需要深细体味的东西不那么容易受到珍视。

作者又借莫须有先生的口说:
人籁其实也就是天籁,因为它未曾理会得你也,且问,我何以就小窗风触鸣琴弹了一个哀弦呢?
何谓天籁。

庄子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

人的哀愁系乎时代精神、社会性格,却也关乎天地阴晴,生命盛衰,它也有使其自已的地方。

关注自身感受,不问天下吉凶,若无其事,不平则鸣,然而一切的意思、文字、声音、典故,又都难以给它定出一个代表的含义来。

读者如同在桃花林前看落英,一不留神,就不再能踏进
原来的河流了。

这篇小说的结尾曲终奏雅,以一个纯洁少女的死之神圣洗净了所有的疯言呓语。

生死之岸来回一遍,才有乐天知命。

于是春秋以获麟终,《莫须有先生传》至此也就可以付丙了。

那么莫须有先生其人其事,究竟起于何由,终于何处。

他不是东方的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也不是今世的漆园吏、彭泽令。

他是一个京派文人以一身禅机道心,于某时某地和一场春秋大梦的偶遇,用莫须有先生自己的话来说:
世界正同一个人的记忆一般大小。

1《庄子·应帝王》。

2《莫须有先生传·序》。

3同上。

4《庄子·知北游》: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

5《冯文炳选集·序》。

原文应是:莫须有先生蹬在两块石砖之上,悠然见南山,境界不胜其广。

6《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