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重点总结
管理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杜丽虹重点
第一章1. 管理: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2. 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包括以下三类角色:人际关系角色:涉及人与人(下属以及组织外的人)的关系以及其他利益性的象征性的职责。
包括: 挂名首脑, 领导者, 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涉及收集、接受和传播信息。
包括:监听者, 传播者, 发言人决策制定较色:需要作出决策或选择。
包括:企业家, 混乱驾驭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3. 管理技能有以下3种技术技能:是指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这些技能往往更为重要。
人际技能:包括自己单独或在团队中与其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这些技能对所有层级的管理者同等重要。
概念技能:是管理者用来对抽象、复杂的情况精心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
这种技能对于高层管理者最为重要。
重要性水平高层管理中层管理低层管理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附加模块一1. 科学管理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基本观点: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一种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主要观点:1. 提高生产力和体力工人效率的观点 2. 在车间工作中运用科学方 3.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2. 一般管理理论的14条管理原则:1. 劳动分工。
通过分工使员工变得更有效率,专业化能够提高产出。
2. 职权。
管理者必须能够发布命令,而职权授予他们这种权力。
3. 纪律。
员工必须服从和尊重组织的规章制度。
4. 统一指挥。
每位员工应该只接受一位上司的命令。
5. 统一方向。
组织应该有且只有一个行动计划来指导管理者和员工。
6.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任何一个员工或一些员工的利益都不应该凌驾于组织的整体利益之上。
7. 报酬。
必须为工人提供的服务支付公平的工资。
8. 集权。
下属参与决策的程度。
9. 等级链。
从最高管理层到最低层序列的权力线。
10.秩序。
人和物应该在正确的时间位于正确的位置。
11.公平。
管理者应该公平、友善地对待其下属。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六章 控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控制方法16.1 复习笔记一、预算控制1.预算的编制预算控制是指主管部门或主管人员依据组织规定,对照预算所规定的收支标准,逐项监督和检查下属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从而保证各个部门的活动能够完成计划目标,实现对于组织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使用。
从编制工作角度来看,预算有全面预算和分预算之别。
(1)全面预算是对组织整体工作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控制,它是在部门分预算或项目分预算的基础之上,通过综合平衡方法编制完成的。
(2)分预算是按照部门和硕目编制,主要控制相应部门和项目的收支水平。
它规定了组织运行过程中各个具体环节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使用标准,为正确控制和评价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及活动进程提供了客观依据。
2.预算的种类最基本的预算项目通常有以下几种:收入预算、费用预算、利润预算、现金预算、投资预算、资产负债预算和可变预算等。
(1)收入预算收入预算是一种建立在收入预测基础之上用以规划未来销售的预算类型。
它从财务角度计划和预测了未来活动的成果,提供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组织经营状况的一般说明,是一种基本的计划工具。
(2)费用预算这种预算列出了组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主要活动,并且将费用支出额度具体分配给各项活动。
费用预算在形式上是指为取得一定收入成果所预计支付的项目清单。
一般而言,在经营项目和开展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基本明确的前提下,费用支出水平的降低,表明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
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时,组织管理者往往通过严格费用预算来提高管理效率。
(3)利润预算组织通常采用利润预算进行计划和控制。
这种预算形式将收入预算和费用预算合为一体,是衡量组织绩效的最为常用的经济指标之一。
它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组织机构,特别是一些业务范围广泛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4)现金预算现金预算实际上是一种对于现金收支的预测,其基本内容是预测组织的现金余缺。
这项预算不仅能够揭示潜在的现金盈亏,还可以依据现有的现金使用情况制定短缺现金的补给措施和剩余资金的投资方案。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十三章 激励理论与方法——第十五章 控制概述)【圣才出
第十三章激励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Self-actualizing Man(中财2010年研)答:Self-actualizing Man是指自我实现人,也称“自动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即人类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挥自己自身潜力的欲望。
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希望越变越为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
”具有这种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就叫“自我实现人”,或者说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人”。
2.动机(中财2011年研)答: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它是个人发动和维持其行为,使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
产生动机的原因有以下两个:①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②刺激,包括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
3.激励(Motivation)(吉林大学2012研;北二外2009研)答:激励(Motivation)是指通过使组织成员的需要、愿望、欲望等得到满足的方式来引导他们以组织或领导所期望的方式行事。
早期的激励理论有需要层次理论、X理论和Y理论、激励—保健理论;当代的激励理论有:三种需要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等。
在管理实践中,最有效地激励员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认清个体差异,使人与职务相匹配;②运用目标;③确保个体认为目标是可以达到的;④个别化奖励;⑤奖励与绩效挂钩;⑥检查公平性系统及重视金钱的激励作用。
二、填空题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______和______,后者只能消除不满,不能让人满意。
(中财2011年研) 答: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使员工感到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并将前者称为激励因素,把后者称为保健因素。
管理理论与实务归纳知识点(第二版)赵丽芬
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
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
二.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既有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一方面,管理是适应共同劳动的需要产生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具有组织、指挥和协调生产的功能,是社会劳动的普遍形态,只要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需要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
它反映了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是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共有的一系列经验和相关科学方法的总结。
也就是说,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不取决于生产关系,因而它是管理的一般属性。
另一方面,管理又是适应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的生产目的的功能,由此决定了管理的社会属性。
它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特殊的历史形态,为某种生产方式所特有。
管理的社会属性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直接相关。
劳动的社会结合方式不同,管理的社会性质也就不同,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管理的特殊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强调管理的科学性,旨在表明管理是一门科学。
管理经过长期以来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蕴含着客观规律,成功总是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的结果。
如果管理者掌握了系统的管理知识、方法及其运行规律,就可能针对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思路,作出科学的决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反之,则可能凭孤立的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中的问题,甚至可能因决策失误而给组织造成严重损失。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第四章 计划概述——第六章 预测与决策)【圣才出品】
第四章计划概述1.什么是计划?计划有哪些特点?答;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事先制定工作的内容和步骤,它是全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
一项完整的计划,通常包括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谁去做和怎么做几个方面的内容。
计划的特点主要包括:(1)目的性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是为了使组织以最少的耗费实现其预定的目标。
明确的计划能够使组织成员了解组织的目标以及自己的职责,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计划中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和衡量标准又是控制的依据。
所以,计划可以为员工指明方向,可以使整个组织的活动达到有序、高效,减少重叠和浪费,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基础性就管理的各项职能而言,计划是首要职能,是其他各项职能的基础和依据。
因为管理者只有在确定了目标、拟订了计划之后,才能确定合适的组织结构,才能知道组织在何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明确员工的责、权、利以及有效的领导和激励手段,才能控制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不偏离计划。
所以说,计划是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的起步和基础。
(3)前瞻性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不可知的,常常会面临新的机遇或挑战。
因为计划是在掌握了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通过预测未来而做出的工作安排,所以,计划中关于组织未来的行动方案和建议说明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普遍性一个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层次高低不同、部门职能不一,但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工作中都少不了计划职能,各层次的管理活动都需要进行计划。
如高层管理者要制订战略计划,中层管理者要确定施政计划,基层管理者要实施作业计划。
所以,计划是各级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具有普遍性。
2.计划是如何进行分类的?答: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事先制定工作的内容和步骤,它是全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对计划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的分类标准和类型如下:(1)根据管理者所处层次高低的不同,可以把计划分为战略计划与行动计划。
①战略计划战略计划是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寻求组织在预期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九、十章【圣才出品】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一、名词解释1.绩效评估(中财2011年研)答: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与业绩表现进行考察评价。
组织中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直接影响整个组织的经营业绩。
因而,必须定期对组织员工进行绩效评估,以便作出客观公正的人事决策,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方面:①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②为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③促进组织和员工个人的共同发展。
2.人力资源规划(中财2013研;北科2013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答:人力资源规划是指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工作者和组织的利益,最有效地利用短缺人才。
人力资源规划程序包括五个步骤:①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②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③供给与需求的平衡;④制定能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政策和措施;⑤评估规划的有效性并进行调整、控制和更新。
3.工作分析(浙大2011年研)答:工作分析是指对某特定工作进行整体分析,并确定完成这一工作需要有什么样的行为的过程。
工作分析要确定每一项工作的6W1H:用谁做(who)、做什么(what)、何时做(when)、在哪里做(where)、如何做(how)、为什么做(why)、为谁做(whom),分析的结果或直接成果形成有关工作的职务说明书。
它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只有在客观、准确的工作分析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建立科学的招聘、培训、考核及薪酬体系。
二、不定项选择题1.以下选项中属于在职培训的有()。
(中财2011年研)A.在公司内部实行职务轮换B.预备实习C.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D.入职教育E.赴海外攻读EMBA【答案】AB【解析】员工培训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
在职培训主要有下列方式:①职务轮换,是指通过横向的变换,使员工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职位以扩展其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②预备实习,是指受训员工以一对一的方式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在其指导下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
2016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课件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
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
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
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
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管理理论与实务赵丽芬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彼得·德鲁克最早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引入管理学的研究中。
《管理的实践》)一.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强调人口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等组织雇佣的全部员工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更为注重质量。
二.人力资源的特征:能动性、再生性、时效性、生产与消费的两重性、社会性三.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一)人力资源是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二)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三)人力资源的收益递增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力。
四.广义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对全社会的各阶层、各类型的从业人员进行的从招聘、录用、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全过程管理。
狭义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等微观组织对本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的全过程管理。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评估等一系列工作程序。
五.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评估六.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1.所有的管理者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2.员工被视为组织的财富3.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寻求匹配的过程七.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1.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保证2.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八.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通过对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的分析及预测,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的总体规划。
2016年央财行政管理考研书目考试重点
央财行管考研复习必备资料(23)育明教育·斯泰朗考研2017年考研·一对一专家辅导目录一、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 (3)二、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历年分数线 (3)三、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 (4)四、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真题 (5)五、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资料新攻略(一本通) (6)六、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8)七、高鸿业《西方经济学》讲义 (10)正文部分一、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泰朗考研辅导中心)育明·斯泰朗考研·马老师解析:央财行政管理专业共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1.政府战略与绩效管理;2.公共行政;3.公共事业管理。
初试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育明教育针对中央财经大学行管考研开设的辅导课程有:专业课课程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成功的坚实基础保障。
二、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历年分数线(育明·斯泰朗考研辅导中心)育明·斯泰朗考研马老师解析:从往年的数据来看,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报录比一般在11:1——15:1之间。
初试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难度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考研录取分数线、专业排名、学校排名,考研录取比例、招生人数、学校知名度等等很多因素,而且难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考生是否能够考研成功,所以考研难度大小是考研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领导理论1.“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的主要内容分别为:(1)“经济人”假设①“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a.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b.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领导;c.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对改革采取抵制态度,容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d.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工作;e.人是由经济原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f.人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上述假设的,他们只能是被管理者;少部分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②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a.视人为物,忽略员工的精神需要,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完成生产任务,主要用金钱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b.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员工无关,员工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c.管理的特征是订立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法规,运用领导的权威和严密的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引导员工完成组织任务。
③“经济人”假设下管理的主要特点a.靠金钱的收买与刺激;b.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员工为组织目标而努力,泰勒制是这类管理的典型代表。
(2)“社会人”假设①“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a.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基本上人的工作动机是由社会需求引起的,并通过与同事们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只有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时,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b.人对所处群体的社会影响力,要比对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及控制更为重视。
c.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领导能满足其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管理者应该尽量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心理需要,以提高员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考研必考知识点总结
管理考研必考知识点总结一、管理学基本概念1. 管理的含义及特点管理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以有效地利用资源达到组织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
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目的性、全面性、系统性、变革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等。
2. 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其中,计划是决定组织目标和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的过程;组织是为了实现计划,将各种职责和权力合理地分配给组织中的成员;领导是对组织成员进行激励和指导,使其能够积极地为组织目标而努力;控制是对实际绩效与计划进行对比,及时纠正偏差,使组织达到预期目标。
二、管理学的发展历程1. 经典管理学派经典管理学派主要包括科学管理学派、行政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和行为科学管理学派。
其中,科学管理学派代表人物为弗雷德里克·泰勒,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行政管理学派代表人物为马克斯·韦伯,其主要思想是理性与权威结合的官僚制度;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为艾尔顿·梯治,其主要思想是员工对组织的态度和行为是由组织内部社会环境影响的;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代表人物为赫茨伯格和麦克格雷戈,其主要思想是人类管理的关键在于了解和满足员工的需求。
2. 现代管理学派现代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彼得·德鲁克、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劳伦斯·普特、赫伯特·西蒙等。
现代管理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倡员工参与决策,注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的建立等。
三、管理学的基本理论1. 经济学管理理论经济学管理理论是研究组织内部经济关系的理论,包括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其中,成本理论、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垄断理论等都是经济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
2. 组织行为学理论组织行为学理论主要研究了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以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等。
其中,人际关系、领导与激励、决策与集体行为等都是组织行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
[全]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3版配套真题详解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3版配套真题详解1管理学[山西财大2018年研;中国农大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为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
学习管理学必须遵循三条宗旨:①人类社会的一切管理活动,其管理的对象、内容、性质、职能和方法有许多共同的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是所有管理者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由于人类从事的管理活动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精确和迅速,因此管理学的研究必然会涉及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数学以及各种专门的工程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
③管理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因此管理并不是没有国界的。
在美国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不可能都适用于中国,即使具有同样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不可能都适用于中国。
2霍桑实验[华东理工2019年研;上海大学2018年研;山东大学2017年研;同济大学2015年研;山西财大2013年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东财2011年研]答:霍桑实验是指梅奥教授参与的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系列实验。
这个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大规模访问交谈、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等几个阶段。
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实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
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霍桑实验的意义在于:它是管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推翻了自泰罗以来把人看作“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闻名于世,使其成为了行为科学的先驱,使管理学从此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时代。
3需要层次理论[湘潭大学2020年研;北二外2011年研]相关试题: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安徽师大2018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人亚布拉罕·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人的需要都有多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
管理学考研必背考点整理
管理学考研必背考点整理管理学考点整理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一、管理者的定义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
他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他人完成任务。
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个人,还可能包含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
二、组织层次管理者往往被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1、基层管理者:是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即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这样的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也可以称为区域经理,部门经理或工长。
2、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者,他们可能具有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或者事业部经理的头衔。
3、高层管理者:处于或接近组织顶层,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责任,他们的典型头衔通常是执行副总裁、总裁、管理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或者董事会主席。
三、效率与效果的关系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活的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是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
因此,管理当局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关注效果,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虽然有效果但却是低效率的四、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明茨伯格研究了管理者从事的工作,得出结论:管理者做什么可以通过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10种不同但高度相关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
所谓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行为可以被进一步组合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1)挂名首脑: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件(2)领导者:负责激励下属;承担人员配备、培训以及有关的职责实际上从事所有的有下级参与的活动(3)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关系和消息来源,从中得到帮助和信息发感谢信;从事外部委员会的工作;从事其他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动2、信息传递(4)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以便透彻地理解组织与环境阅读期刊和报告;与有关人员保持私人接触(5)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举行信息交流会;用打电话的方式转达信息(6)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召开董事会;向媒体发布信息3、决策制定(7)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组织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以开发新项目(8)混乱驾驭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取纠正行动组织应对混乱和危机的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9)资源分配者: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制定和批准所有有关的组织决策调度、授权、开展预算活动,安排下级的工作(10)谈判者:在主要的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参加与工会的合同谈判人际关系角色:指涉及人与人(下级和组织外的人)的关系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职责的角色信息传递角色:涉及接受、收集和传播信息决策制定角色:作出抉择的活动五、管理技能1、技术技能:是指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六章 控制方法——第十八章 企业管理实践的国际比较)
第十六章控制方法1.什么是预算控制方法?答:预算控制是指主管部门或主管人员依据组织规定,对照预算所规定的收支标准,逐项监督和检查下属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从而保证各个部门的活动能够完成计划目标,实现对于组织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使用。
(1)预算编制是一项影响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
为了有效地执行控制职能,主管人员不仅需要对组织的整体活动编制预算,而且需要对各个部门、各项活动制定预算。
(2)从编制工作角度来看,预算有全面预算和分预算之别。
其中,全面预算是对组织整体工作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控制;分预算是按照部门和硕目编制,主要控制相应部门和项目的收支水平。
2.各种预算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预算控制?答:(1)预算的种类及其特点①收入预算收入预算是一种建立在收入预测基础之上用以规划未来销售的预算类型。
它从财务角度计划和预测了未来活动的成果,提供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组织经营状况的一般说明。
由于组织并不能完全把握其内外环境,因而主管人员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组织内部员工的效率,以及可能导致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的各种因素,做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组织收入的估计,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收入预算。
组织收入主要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因而销售预算是收入预算的实体内容。
②费用预算(支出预算)这种预算列出了组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主要活动,并且将费用支出额度具体分配给各项活动。
它在形式上是指为取得一定收入成果所预计支付的项目清单。
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时,组织管理者往往通过严格费用预算来提高管理效率。
一般而言,支出预算包括三个方面: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和附加费用预算。
其中,直接材料预算根据实现目标销售收入所需的产品种类和数量作出;直接人工预算是指组织为完成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对所需要的工人种类、工时数量以及直接成本的估计。
③利润预算组织通常采用利润预算进行计划和控制。
这种预算形式将收入预算和费用预算合为一体,是衡量组织绩效的最为常用的经济指标之一。
[全]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3版配套真题详解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3版配套真题详解1管理学[山西财大2018年研;中国农大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为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
学习管理学必须遵循三条宗旨:①人类社会的一切管理活动,其管理的对象、内容、性质、职能和方法有许多共同的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是所有管理者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由于人类从事的管理活动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精确和迅速,因此管理学的研究必然会涉及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数学以及各种专门的工程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
③管理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因此管理并不是没有国界的。
在美国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不可能都适用于中国,即使具有同样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不可能都适用于中国。
2霍桑实验[华东理工2019年研;上海大学2018年研;山东大学2017年研;同济大学2015年研;山西财大2013年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东财2011年研]答:霍桑实验是指梅奥教授参与的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系列实验。
这个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大规模访问交谈、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等几个阶段。
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实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
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霍桑实验的意义在于:它是管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推翻了自泰罗以来把人看作“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闻名于世,使其成为了行为科学的先驱,使管理学从此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时代。
3需要层次理论[湘潭大学2020年研;北二外2011年研]相关试题: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安徽师大2018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人亚布拉罕·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人的需要都有多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
管理理论与实务的重点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合理分配、有效整合组织内外相关资源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管理活动是具体执行四项管理职能的过程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2管理者是指那些在组织中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肩负协调、监督组织成员,合理分配、有效整合组织内外资源,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责任和使命的人分类1.高层管理者2.中层管理者3.一线管理者管理者角色1.人际角色2.信息角色3.决策角色管理者技能:概念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技术技能,政治技能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协调人际关系的思想“义”“利”观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提高管理者素质的思想2西方传统管理思想西方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国富论》•劳动分工•“经济人”假设查尔斯.巴比奇的管理思想《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对分工更为详细的解释•设计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享制度罗伯特.欧文的管理思想“现代人事管理之父”•他最早注意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提出在工厂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主张工厂应该致力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
3西方古典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问题,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泰勒制)基本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匹配:第一流的工人:工作对他合适而且他愿意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2)组织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架构,其代表人物是法国人亨利.法约尔。
(现代组织管理之父)《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管理的五项职能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2)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4)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安全保护;(5)会计活动,指财产盘点、资产负债表制作、成本核算、统计等;(6)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也就是管理的五项职能。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管理基础——第三章 企业的社会责任)【圣才出品】
第一章管理基础1.如何理解管理的定义?答: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定义具有以下三层含义:(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由于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组成的人和技术的系统安排,而管理活动又恰恰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所以,管理是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管理对任何组织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
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在管理过程中执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项职能以及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无不体现出管理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3)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管理者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不能不充分估计环境对组织活动的影响,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机智应对,以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2.管理为什么具有双重属性?答:(1)管理具有双重属性,即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从根本上讲,管理之所以具有双重属性,是因为其对象——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就具有双重性。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管理相应的具有双重属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①管理是适应共同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具有组织、指挥与协调生产的功能,是社会劳动过程的普遍形态,只要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需要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
它反映了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是各种不同生产方式下共有的一系列经验和相关科学方法的总结。
管理理论与实务(赵丽芬)每章小结
第二章小结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管理学家提出了至今还具有一定意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
在西方,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纪人等观点,为管理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以及韦博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促进的经营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过渡。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虽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推动管理经验、管理思想的升华及其系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把组织中的人视为机器;脱离外部环境封闭的赢球组织内部问题。
这些局限性的存在导致这些理论与管理实际需要的不适应,于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适应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大批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及相关学者,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致力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新兴学科的知识,在更广大范围更深的层次上研究管理问题,促进了以行为科学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理论的迅速发展,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促使人们对生产重的人者关键性因素更加重视,而管理科学理论的出现让,拉开了管理理论研究中定量分析的序幕。
与此同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管理流派,出现了各学派盘根错节的热带丛林现象。
各种新的管理思想新的管理理论和新的管理方法,不同程度地弥补了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是理论研究更接近于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
管理领域发生的热带丛林现象,标志着管理的那研究的空前繁荣。
第三章小结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社会响应制止企业对社会压力作出反应的能力。
前者要求企业决定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并寻求基本的道德真理,后者则是由社会准则引导的。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及其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变化同社会化大生产、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关系。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由古典观和社会经济观两种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
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
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
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
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管理理论与实务赵丽芬第十七章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重点章节】一.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处理、传播、应用基础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加工处理知识和信息,创造并运用新的知识。
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为第一位要素,知识成为主要的社会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依托。
二.21世纪面临的新的环境变化(一)知识经济向传统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对传统资源配置模式的挑战2.对传统激励机制的挑战3.对传统组织结构的挑战4.对传统经营理念的挑战5.对传统经营发展战略的挑战(二)知识经济为管理变革与创新奠定了现实基础1.知识经济为管理变革与创新创造了技术条件和精神环境;2.知识经济中知识的流动性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前提;3.知识经济的到来焕发了人们投身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全球化——是指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和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为的过程。
信息产业的发展、科技进步及世界市场的扩大推进了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在与知识经济的融合中呈现一种日益增强的发展趋势。
八.流程再造工程——米歇尔·哈默1.流程再造工程——就是以信息化和知识化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具有创造性的合作关系为纽带,以大幅度提高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对企业工作程度进行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性的变革创新,建立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和团队精神的团队式组织,并层层扩大这种组织,直到整个企业都按照新的原则构建起来,最终形成新型的企业组织的创新过程。
2.指导思想:以顾客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
九.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建立起开放和信任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使得员工自愿合作,共享和开发知识资源去完成更艰难的任务,达到更高的目标和产生更好的效益。
十.知识管理的特点:(1)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人、资金和技术的大量投入;(2)知识管理需要博弈;(3)需要专门的结构;(4)要针对市场来进行;(5)要改变知识的工作模式十一.知识管理的原则:(1)参与原则;(2)解释原则;(3)澄清原则;(4)知识资本化原则十二.管理变革与创新的发展趋势1.创新型管理——未来管理的典型特征2.知识资源——未来企业的核心资源3.学习型组织——未来企业成功的奥秘4.快速的应变力——未来企业的基本素质5.授权——未来企业提高组织效率的必由之路6.团队精神——未来企业的经营法宝7.全球性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未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8.“四个满意”(消费者、员工、投资者、社会)——21世纪企业的永恒追求9.没有管理的管理——未来管理的最高境界10.跨文化管理——未来管理的必然趋势(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泰勒和美国的亨根斯,最先办公室文化的概念。
)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或者说,是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
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精神、精神性行为以及体现精神的物化产品的总和。
二.文化的特征:社会性、精神性、综合性、一致性、特色性三.不同国家在管理观念、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深层根源在于文化基础的差异。
四.美国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一)严格的管理制度与严谨的管理体系;(二)强调个人价值承认效率差异;(三)管理手段和方法高度现代化;(四)较为松散的人际关系。
五.日本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一)以“忠孝”学说为依据,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二)企业内劳动组合;(三)企业内训练;(四)以“义”、“礼”、“和”等观念为依据,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五)强调集体主义,倡导团队精神;(六)集体决策。
四.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管理模式的演进(一)传统管理模式——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1)管理手段行政化;(2)激励因素精神化;(3)收入分配平均化;(4)决策高度集中化;(5)社会关系私人化;(6)企业运营社会化。
(二)现行管理模式——20世纪70年代至今(1)管理手段变化;(2)管理目的变化;(3)激励机制变化;(4)社会关系变化;(5)企业运营变化。
五.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1)来自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2)来自知识经济的挑战;(3)来自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挑战;(4)来自经济体制变革的挑战。
六.在管理变革与创新中构建中国新型管理模式(一)经营理念变革与创新(1)重新塑造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2)强化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3)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二)管理重心的变革与创新(1)以人为本,把管理推向更高境界(2)推进知识管理,增加管理的科技含量(三)管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1)正确处理“情、理、法”的关系(2)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四)组织变革与创新(1)重新构建组织结构,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2)建立学习型组织,增强组织的发展后劲(五)组织内部关系的变革与创新(1)在处理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上,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2)在处理领导者与员工的关系上,要权威并用,提高领导效能(六)经营发展战略的变革与创新(1)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求得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2)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
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
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
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
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控制时间作答。
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
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
(二)名词辨析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
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课堂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
一般可以归类为“A是…”“A和B…”“AB和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名词辨析答题示范】:例如“工资就是薪酬”。
(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和B…”类型的题目)第一,工资的定义。
第二,薪酬的定义。
第三,总结:工资与薪酬的关系。
【名词辨析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不能一上来就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果先把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会被扣除很多分数,甚至大部分分数,很多考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第二,控制时间。
辨析题一般是专业课考试最前面的题目,一般每道题350-400字就可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篇幅占到A4纸的半页为佳。
(三)简答题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参考书的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程度。
往往是“点对点”的考察。
一般不需要跨章节组织答案。
因此,只要大家讲究记忆方法,善于记忆,记忆5-7遍,就可以保证这道题目基本满分。
简答题采用“定义+框架+总结”答题法。
①首先把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名词(也叫大概念)进行阐述,就像解答名词解释一样。
这一环节不能省略,否则无意中丢失很多的分数,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视的一点。
②读懂题意,列要点进行回答。
回答要点一般3-5点,每条150-200字。
③进行简单的总结,总结多为简单评析或引申。
【答题示范】:例如“简答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公共财政的定义。
(不能缺少)第二,公共财政的3大职能。
(主体部分)第三,总结评析。
【简答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要采取“总-分-总”答题结构。
即在回答要点之前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最后写几句起总结的话,这样不会给人一种太突兀的感觉。
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600-8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通常字数应该是本题分值的至少30倍,即,1分至少30个字。
第三,如果课本没有明确答案,那你也不能拍脑门乱写,好的策略是向课本靠拢,将相关的你能够想到的内容往4×150里套就行了。
关键在于有条理又能自圆其说,你如果能结构清晰、条分缕析的把题答完,你肯定可以得满分。
(四)论述题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论述题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分值往往也比较大,考察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