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讲义
管理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央财专业课 赵丽芬讲座文稿共37页文档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管理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央财专业课 赵丽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芬讲座文稿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十章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第十二章 领导理论)【圣才
第十章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一、名词解释1.组织精神(中财2011年研)答:组织精神是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组织精神是现代意识与组织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以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表现出来,是组织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发展规划的综合体现,是构成组织文化的基石。
组织精神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2.核心价值观(中财2010研)答:核心价值观又称企业哲学,是规定如何兴办企业的一小部分不随时间而改变的行为规范和指导原则,是一个企业重要和永恒的信条。
核心价值观无需外界的评判,对于企业内部成员有着内在的价值和重要性。
确立核心价值观主要把握四个方面:①出自内在的信念、立场和主张;②自己决定;③直言不讳;④抓住真正的核心。
3.组织文化(华科2013研;电子科大2013研;深圳大学2013研;武大2012研;厦门大学2012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北二外2010研;中山大学2009研)答: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①组织精神;②组织价值观;③组织形象。
组织文化的特征主要有:①成员的一致性;②团体的重要性;③对人的关注;④单位的一体化;⑤控制;⑥风险承受度;⑦报酬标准;⑧冲突的宽容度;⑨手段—结果倾向性;⑩系统的开放性。
组织文化的类型主要有:①硬汉式组织文化;②“拼命干、尽情玩”文化;③攻坚文化;④过程文化。
组织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①自我凝聚功能;②自我改造功能;③自我调控功能;④自我完善功能;⑤自我延续功能;⑥激励功能;⑦辐射功能。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一章 管理基础——第三章 企业的社会责任)【圣才出品】
第一章管理基础一、填空题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所以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管理______,管理______,管理______。
(中财2011年研) 答:1955年,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率先提出了“管理者角色”的概念。
他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所以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
二、单项选择题1.以下命题不正确的是()。
(中财2010年研)A.管理的实质是协调B.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C.管理就是控制D.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答案】C【解析】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对组织资源有效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控制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不能等同于控制。
2.在基层管理者所需掌握的技能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
(中财2010年研)A.概念技能B.人际技能C.技术技能D.以上都不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管理者的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
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3.()包括在工作中与其他个人及团队良好相处。
A.人际技能B.决策制定技能C.概念技能D.技术技能【答案】A【解析】人际技能是指自己单独或在团队中与其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六章 控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控制方法16.1 复习笔记一、预算控制1.预算的编制预算控制是指主管部门或主管人员依据组织规定,对照预算所规定的收支标准,逐项监督和检查下属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从而保证各个部门的活动能够完成计划目标,实现对于组织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使用。
从编制工作角度来看,预算有全面预算和分预算之别。
(1)全面预算是对组织整体工作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控制,它是在部门分预算或项目分预算的基础之上,通过综合平衡方法编制完成的。
(2)分预算是按照部门和硕目编制,主要控制相应部门和项目的收支水平。
它规定了组织运行过程中各个具体环节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使用标准,为正确控制和评价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及活动进程提供了客观依据。
2.预算的种类最基本的预算项目通常有以下几种:收入预算、费用预算、利润预算、现金预算、投资预算、资产负债预算和可变预算等。
(1)收入预算收入预算是一种建立在收入预测基础之上用以规划未来销售的预算类型。
它从财务角度计划和预测了未来活动的成果,提供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组织经营状况的一般说明,是一种基本的计划工具。
(2)费用预算这种预算列出了组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主要活动,并且将费用支出额度具体分配给各项活动。
费用预算在形式上是指为取得一定收入成果所预计支付的项目清单。
一般而言,在经营项目和开展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基本明确的前提下,费用支出水平的降低,表明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
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时,组织管理者往往通过严格费用预算来提高管理效率。
(3)利润预算组织通常采用利润预算进行计划和控制。
这种预算形式将收入预算和费用预算合为一体,是衡量组织绩效的最为常用的经济指标之一。
它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组织机构,特别是一些业务范围广泛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4)现金预算现金预算实际上是一种对于现金收支的预测,其基本内容是预测组织的现金余缺。
这项预算不仅能够揭示潜在的现金盈亏,还可以依据现有的现金使用情况制定短缺现金的补给措施和剩余资金的投资方案。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十三章 激励理论与方法——第十五章 控制概述)【圣才出
第十三章激励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Self-actualizing Man(中财2010年研)答:Self-actualizing Man是指自我实现人,也称“自动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即人类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挥自己自身潜力的欲望。
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希望越变越为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
”具有这种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就叫“自我实现人”,或者说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人”。
2.动机(中财2011年研)答: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它是个人发动和维持其行为,使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
产生动机的原因有以下两个:①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②刺激,包括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
3.激励(Motivation)(吉林大学2012研;北二外2009研)答:激励(Motivation)是指通过使组织成员的需要、愿望、欲望等得到满足的方式来引导他们以组织或领导所期望的方式行事。
早期的激励理论有需要层次理论、X理论和Y理论、激励—保健理论;当代的激励理论有:三种需要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等。
在管理实践中,最有效地激励员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认清个体差异,使人与职务相匹配;②运用目标;③确保个体认为目标是可以达到的;④个别化奖励;⑤奖励与绩效挂钩;⑥检查公平性系统及重视金钱的激励作用。
二、填空题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______和______,后者只能消除不满,不能让人满意。
(中财2011年研) 答: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使员工感到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并将前者称为激励因素,把后者称为保健因素。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一章管理基础一、填空题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所以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管理______,管理______,管理______。
(中财2011年研) 答:1955年,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率先提出了“管理者角色”的概念。
他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所以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
二、单项选择题1.以下命题不正确的是()。
(中财2010年研)A.管理的实质是协调B.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C.管理就是控制D.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答案】C【解析】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对组织资源有效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控制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不能等同于控制。
2.在基层管理者所需掌握的技能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
(中财2010年研)A.概念技能B.人际技能C.技术技能D.以上都不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管理者的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
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3.()包括在工作中与其他个人及团队良好相处。
A.人际技能B.决策制定技能C.概念技能D.技术技能【答案】A【解析】人际技能是指自己单独或在团队中与其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第四章 计划概述——第六章 预测与决策)【圣才出品】
第四章计划概述1.什么是计划?计划有哪些特点?答;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事先制定工作的内容和步骤,它是全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
一项完整的计划,通常包括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谁去做和怎么做几个方面的内容。
计划的特点主要包括:(1)目的性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是为了使组织以最少的耗费实现其预定的目标。
明确的计划能够使组织成员了解组织的目标以及自己的职责,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计划中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和衡量标准又是控制的依据。
所以,计划可以为员工指明方向,可以使整个组织的活动达到有序、高效,减少重叠和浪费,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基础性就管理的各项职能而言,计划是首要职能,是其他各项职能的基础和依据。
因为管理者只有在确定了目标、拟订了计划之后,才能确定合适的组织结构,才能知道组织在何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明确员工的责、权、利以及有效的领导和激励手段,才能控制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不偏离计划。
所以说,计划是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的起步和基础。
(3)前瞻性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不可知的,常常会面临新的机遇或挑战。
因为计划是在掌握了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通过预测未来而做出的工作安排,所以,计划中关于组织未来的行动方案和建议说明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普遍性一个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层次高低不同、部门职能不一,但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工作中都少不了计划职能,各层次的管理活动都需要进行计划。
如高层管理者要制订战略计划,中层管理者要确定施政计划,基层管理者要实施作业计划。
所以,计划是各级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具有普遍性。
2.计划是如何进行分类的?答: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事先制定工作的内容和步骤,它是全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对计划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的分类标准和类型如下:(1)根据管理者所处层次高低的不同,可以把计划分为战略计划与行动计划。
①战略计划战略计划是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寻求组织在预期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九、十章【圣才出品】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一、名词解释1.绩效评估(中财2011年研)答: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与业绩表现进行考察评价。
组织中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直接影响整个组织的经营业绩。
因而,必须定期对组织员工进行绩效评估,以便作出客观公正的人事决策,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绩效评估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方面:①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②为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③促进组织和员工个人的共同发展。
2.人力资源规划(中财2013研;北科2013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答:人力资源规划是指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工作者和组织的利益,最有效地利用短缺人才。
人力资源规划程序包括五个步骤:①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②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③供给与需求的平衡;④制定能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政策和措施;⑤评估规划的有效性并进行调整、控制和更新。
3.工作分析(浙大2011年研)答:工作分析是指对某特定工作进行整体分析,并确定完成这一工作需要有什么样的行为的过程。
工作分析要确定每一项工作的6W1H:用谁做(who)、做什么(what)、何时做(when)、在哪里做(where)、如何做(how)、为什么做(why)、为谁做(whom),分析的结果或直接成果形成有关工作的职务说明书。
它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只有在客观、准确的工作分析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建立科学的招聘、培训、考核及薪酬体系。
二、不定项选择题1.以下选项中属于在职培训的有()。
(中财2011年研)A.在公司内部实行职务轮换B.预备实习C.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D.入职教育E.赴海外攻读EMBA【答案】AB【解析】员工培训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
在职培训主要有下列方式:①职务轮换,是指通过横向的变换,使员工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职位以扩展其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②预备实习,是指受训员工以一对一的方式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在其指导下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1.什么是组织文化?它有哪些特征和功能?答: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组织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如下:(1)组织文化的特征①实践性组织文化在管理实践中形成,又作为实践工具而存在。
组织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组织的管理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而成的,并指导和影响组织的管理实践。
离开了实践过程,仅靠几个空洞的口号和短期的教育来建设组织文化是不可能的。
②独特性不同组织的文化各不相同。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自身特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因而组织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独特的个性特征。
③相对稳定性组织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长期的组织发展实践中经过耐心倡导和精心培育逐渐形成的,一经固化形成,就不会因一时的组织战略的调整和领导人的变迁而发生变动。
组织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一方面保证了组织文化的优秀成分在组织的长期发展中得到发扬,另一方面也容易成为组织变革的障碍。
④可塑性组织文化的形成,虽受到组织传统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受到现实的管理环境的影响。
组织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组织自身变革的演进,需要对现有的组织文化进行重新设计和塑造。
⑤综合性组织文化包含了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等多种精神因素,这些因素并非单独地在组织内发挥作用,而是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2)组织文化的功能①导向功能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价值与行为取向具有引导作用,通过组织共同价值观向个人价值观的渗透与内化,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和活动,使组织目标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②发展功能实践证明,组织的兴旺发达与组织文化的自我完善密不可分。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会随时间发展而更新和优化,组织文化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会推动组织本身的持续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③整合功能组织文化通过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员工与组织之间相互信任和依存的关系,使个人的思想、行为与整个组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做出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选择,使组织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股无形的合力,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2016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课件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
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
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
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
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管理理论与实务赵丽芬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彼得·德鲁克最早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引入管理学的研究中。
《管理的实践》)一.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强调人口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等组织雇佣的全部员工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更为注重质量。
二.人力资源的特征:能动性、再生性、时效性、生产与消费的两重性、社会性三.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一)人力资源是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二)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三)人力资源的收益递增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力。
四.广义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对全社会的各阶层、各类型的从业人员进行的从招聘、录用、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全过程管理。
狭义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等微观组织对本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的全过程管理。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评估等一系列工作程序。
五.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评估六.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1.所有的管理者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2.员工被视为组织的财富3.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寻求匹配的过程七.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1.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保证2.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八.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通过对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的分析及预测,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的总体规划。
2016年央财行政管理考研书目考试重点
央财行管考研复习必备资料(23)育明教育·斯泰朗考研2017年考研·一对一专家辅导目录一、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 (3)二、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历年分数线 (3)三、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 (4)四、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真题 (5)五、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资料新攻略(一本通) (6)六、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8)七、高鸿业《西方经济学》讲义 (10)正文部分一、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泰朗考研辅导中心)育明·斯泰朗考研·马老师解析:央财行政管理专业共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1.政府战略与绩效管理;2.公共行政;3.公共事业管理。
初试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育明教育针对中央财经大学行管考研开设的辅导课程有:专业课课程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成功的坚实基础保障。
二、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历年分数线(育明·斯泰朗考研辅导中心)育明·斯泰朗考研马老师解析:从往年的数据来看,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报录比一般在11:1——15:1之间。
初试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难度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考研录取分数线、专业排名、学校排名,考研录取比例、招生人数、学校知名度等等很多因素,而且难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考生是否能够考研成功,所以考研难度大小是考研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领导理论1.“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的主要内容分别为:(1)“经济人”假设①“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a.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b.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领导;c.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对改革采取抵制态度,容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d.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工作;e.人是由经济原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f.人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上述假设的,他们只能是被管理者;少部分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②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a.视人为物,忽略员工的精神需要,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完成生产任务,主要用金钱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b.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员工无关,员工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c.管理的特征是订立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法规,运用领导的权威和严密的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引导员工完成组织任务。
③“经济人”假设下管理的主要特点a.靠金钱的收买与刺激;b.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员工为组织目标而努力,泰勒制是这类管理的典型代表。
(2)“社会人”假设①“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a.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基本上人的工作动机是由社会需求引起的,并通过与同事们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只有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时,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b.人对所处群体的社会影响力,要比对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及控制更为重视。
c.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领导能满足其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管理者应该尽量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心理需要,以提高员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全]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3版配套真题详解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3版配套真题详解1管理学[山西财大2018年研;中国农大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为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
学习管理学必须遵循三条宗旨:①人类社会的一切管理活动,其管理的对象、内容、性质、职能和方法有许多共同的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是所有管理者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由于人类从事的管理活动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精确和迅速,因此管理学的研究必然会涉及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数学以及各种专门的工程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
③管理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因此管理并不是没有国界的。
在美国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不可能都适用于中国,即使具有同样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不可能都适用于中国。
2霍桑实验[华东理工2019年研;上海大学2018年研;山东大学2017年研;同济大学2015年研;山西财大2013年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东财2011年研]答:霍桑实验是指梅奥教授参与的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系列实验。
这个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大规模访问交谈、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等几个阶段。
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实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
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霍桑实验的意义在于:它是管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推翻了自泰罗以来把人看作“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闻名于世,使其成为了行为科学的先驱,使管理学从此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时代。
3需要层次理论[湘潭大学2020年研;北二外2011年研]相关试题: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安徽师大2018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人亚布拉罕·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人的需要都有多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六章 控制方法——第十八章 企业管理实践的国际比较)
第十六章控制方法1.什么是预算控制方法?答:预算控制是指主管部门或主管人员依据组织规定,对照预算所规定的收支标准,逐项监督和检查下属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从而保证各个部门的活动能够完成计划目标,实现对于组织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使用。
(1)预算编制是一项影响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
为了有效地执行控制职能,主管人员不仅需要对组织的整体活动编制预算,而且需要对各个部门、各项活动制定预算。
(2)从编制工作角度来看,预算有全面预算和分预算之别。
其中,全面预算是对组织整体工作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控制;分预算是按照部门和硕目编制,主要控制相应部门和项目的收支水平。
2.各种预算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预算控制?答:(1)预算的种类及其特点①收入预算收入预算是一种建立在收入预测基础之上用以规划未来销售的预算类型。
它从财务角度计划和预测了未来活动的成果,提供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组织经营状况的一般说明。
由于组织并不能完全把握其内外环境,因而主管人员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组织内部员工的效率,以及可能导致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的各种因素,做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组织收入的估计,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收入预算。
组织收入主要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因而销售预算是收入预算的实体内容。
②费用预算(支出预算)这种预算列出了组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主要活动,并且将费用支出额度具体分配给各项活动。
它在形式上是指为取得一定收入成果所预计支付的项目清单。
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时,组织管理者往往通过严格费用预算来提高管理效率。
一般而言,支出预算包括三个方面: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和附加费用预算。
其中,直接材料预算根据实现目标销售收入所需的产品种类和数量作出;直接人工预算是指组织为完成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对所需要的工人种类、工时数量以及直接成本的估计。
③利润预算组织通常采用利润预算进行计划和控制。
这种预算形式将收入预算和费用预算合为一体,是衡量组织绩效的最为常用的经济指标之一。
管理原理与实务2-1
云南经济发展的“三张牌”战略近期,经过社交、网络等渠道从管理角度调查研究了云南经济发展提出的“三张牌”战略。
在1月25日上午开幕的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省长阮成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培育新动能,2018年云南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产业。
对于该战略,无论从近期还是长远,对云南的经济建设及管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张牌最为突出的特征和最为鲜明的标识,就是“绿色”二字。
而绿色发展已是当今世界的基本趋势,不仅绿色理念和内涵深入人心,而且发展绿色产业已是许多国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从根子上说,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
其它“掠夺式”发展即便带来眼前的利益和幸福,都不是真发展,也不是真幸福,乃至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从这个基点出发,我们就能发现云南的“三张牌”确实是科学理性的决策,也体现出系统思维。
“三张牌”涵盖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它的特征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路径是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迭代产业体系,目标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绿色能源作为第一张牌,正加速向云南第一支柱产业迈进,它将成为支撑我省经济增长的第一动能,推动云南经济高质量地向前航行。
实际上,打造“绿色能源牌”,就是要把云南的水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能源强省。
云南的水电资源丰富,水电装机量已达6076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但是绿色能源利用得不充分,据统计,近年来每年“弃水”300亿千瓦时。
如何把这么好的绿色能源利用好,是云南必须切实解决的大问题,所以,云南提出要立足用好绿色能源优势,打造“绿色能源牌”。
具体而言,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年产100万辆产能;同时,大力推进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把绿色能源打造成为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全]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3版配套真题详解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3版配套真题详解1管理学[山西财大2018年研;中国农大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为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
学习管理学必须遵循三条宗旨:①人类社会的一切管理活动,其管理的对象、内容、性质、职能和方法有许多共同的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是所有管理者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由于人类从事的管理活动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精确和迅速,因此管理学的研究必然会涉及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数学以及各种专门的工程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
③管理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因此管理并不是没有国界的。
在美国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不可能都适用于中国,即使具有同样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不可能都适用于中国。
2霍桑实验[华东理工2019年研;上海大学2018年研;山东大学2017年研;同济大学2015年研;山西财大2013年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东财2011年研]答:霍桑实验是指梅奥教授参与的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系列实验。
这个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大规模访问交谈、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等几个阶段。
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实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
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霍桑实验的意义在于:它是管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推翻了自泰罗以来把人看作“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闻名于世,使其成为了行为科学的先驱,使管理学从此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时代。
3需要层次理论[湘潭大学2020年研;北二外2011年研]相关试题: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安徽师大2018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人亚布拉罕·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人的需要都有多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管理基础——第三章 企业的社会责任)【圣才出品】
第一章管理基础1.如何理解管理的定义?答: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定义具有以下三层含义:(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由于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组成的人和技术的系统安排,而管理活动又恰恰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所以,管理是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管理对任何组织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
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在管理过程中执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项职能以及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无不体现出管理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3)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管理者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不能不充分估计环境对组织活动的影响,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机智应对,以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2.管理为什么具有双重属性?答:(1)管理具有双重属性,即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从根本上讲,管理之所以具有双重属性,是因为其对象——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就具有双重性。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管理相应的具有双重属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①管理是适应共同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具有组织、指挥与协调生产的功能,是社会劳动过程的普遍形态,只要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需要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
它反映了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是各种不同生产方式下共有的一系列经验和相关科学方法的总结。
管理理论与实务(赵丽芬)每章小结
第二章小结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管理学家提出了至今还具有一定意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
在西方,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纪人等观点,为管理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以及韦博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促进的经营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过渡。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虽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推动管理经验、管理思想的升华及其系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把组织中的人视为机器;脱离外部环境封闭的赢球组织内部问题。
这些局限性的存在导致这些理论与管理实际需要的不适应,于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适应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大批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及相关学者,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致力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新兴学科的知识,在更广大范围更深的层次上研究管理问题,促进了以行为科学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理论的迅速发展,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促使人们对生产重的人者关键性因素更加重视,而管理科学理论的出现让,拉开了管理理论研究中定量分析的序幕。
与此同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管理流派,出现了各学派盘根错节的热带丛林现象。
各种新的管理思想新的管理理论和新的管理方法,不同程度地弥补了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是理论研究更接近于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
管理领域发生的热带丛林现象,标志着管理的那研究的空前繁荣。
第三章小结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社会响应制止企业对社会压力作出反应的能力。
前者要求企业决定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并寻求基本的道德真理,后者则是由社会准则引导的。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及其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变化同社会化大生产、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关系。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由古典观和社会经济观两种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
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
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
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
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管理理论与实务赵丽芬第十一章领导基础一.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者——是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人。
领导者是领导过程三要素的核心因素,是领导过程各种人际关系以及人与情景相互作用的核心,领导的素质与领导水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二.领导的特点(1)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是一种特殊的“投入”与“产出”;(3)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4)领导作用具有“互惠效应”。
三.领导与管理(区别)(1)管理强调理性及控制,而领导则在乎直觉和情感;(2)管理的实践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大型组织的出现,领导则是相对于变革而言;(3)领导者不一定是被任命的,他极可能是从一个群体中自然产生出来的,他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
四.领导的职能(一)目标确立(二)总体规划(三)激励核心职能(四)监督指导(五)协调控制六.领导的原则(1)目标协调一致原则(2)激励原则;(3)领导原则;(4)信息沟通的明确性原则;(5)信息沟通的完整性原则;(6)补充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
十.领导者权威(一)权力性影响——权权力性影响力——指的是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能够使得被领导者服从的影响力,其核心是“权”。
主要成分有:传统因素、职位因素和资历因素。
权力性影响力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并以外部压力的形式来发生作用。
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主要表现为被动和服从。
权力性影响力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是有限的。
(二)非权力性影响——威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者的品德、作风、才能等不属于权力范围的影响力,其核心是“威”。
包括: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
与权力性影响相比,非权力性影响力具有更大的作用,是领导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在它的作用下,被影响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被吸引、接受和自觉自愿地服从。
这种影响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三)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结合——“权”与“威”的结合●区别: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有:(1)职权是法定的权力,带有一定的强制性;(2)是职权是由外界赋予的,是外来因素;(3)职权的大小、变更既有法定性,又带有领导体制的规性。
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征有:(1)是领导者自身行为和素养的体现,很容易引起人们对领导者的敬佩感、依赖感和服从感;(2)行为和素养是领导者本身具备的,因而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内在因素的作用;(3)可以由领导者根据工作需要及自身状况及时调整,具有灵活性。
●联系:(1)两者有机统一,权力是领导的前提,领导者手中握有实权,才可能去支配资源,实现领导职能;而威信是领导的基础因素,崇高的威信是领导者的内在魅力,它能使人们由衷地、自觉地和心甘情愿地接受领导。
(2)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威信的高低往往可以制约实际权力的大小,权力本身总会让领导者看上去威严和值得敬畏与服从。
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
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
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
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
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控制时间作答。
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
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
(二)名词辨析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
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课堂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
一般可以归类为“A是…”“A和B…”“AB和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名词辨析答题示范】:例如“工资就是薪酬”。
(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和B…”类型的题目)第一,工资的定义。
第二,薪酬的定义。
第三,总结:工资与薪酬的关系。
【名词辨析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不能一上来就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果先把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会被扣除很多分数,甚至大部分分数,很多考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第二,控制时间。
辨析题一般是专业课考试最前面的题目,一般每道题350-400字就可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篇幅占到A4纸的半页为佳。
(三)简答题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参考书的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程度。
往往是“点对点”的考察。
一般不需要跨章节组织答案。
因此,只要大家讲究记忆方法,善于记忆,记忆5-7遍,就可以保证这道题目基本满分。
简答题采用“定义+框架+总结”答题法。
首先把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名词(也叫大概念)进行阐述,就像解答名词解释一样。
这一环节不能省略,否则无意中丢失很多的分数,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视的一点。
②读懂题意,列要点进行回答。
回答要点一般3-5点,每条150-200字。
③进行简单的总结,总结多为简单评析或引申。
【答题示范】:例如“简答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公共财政的定义。
(不能缺少)第二,公共财政的3大职能。
(主体部分)第三,总结评析。
【简答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要采取“总-分-总”答题结构。
即在回答要点之前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最后写几句起总结的话,这样不会给人一种太突兀的感觉。
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600-8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通常字数应该是本题分值的至少30倍,即,1分至少30个字。
第三,如果课本没有明确答案,那你也不能拍脑门乱写,好的策略是向课本靠拢,将相关的你能够想到的内容往4×150里套就行了。
关键在于有条理又能自圆其说,你如果能结构清晰、条分缕析的把题答完,你肯定可以得满分。
(四)论述题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论述题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分值往往也比较大,考察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
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答案的组织往往是横贯全书,跨章节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
这一点是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同时也很必要。
考研论述题答题攻略:论述题“3w答题法”,即what,why,how。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答题结构上“总—分—总”,开头要阐述背景,解释相关的名词,最后要做总结,还是那句话,不要给人留下突兀的感觉。
①阐释论述题中重要的相关概念,并把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理论要点写出来。
这部分是考察书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后面展开分析的基础。
②要分析问的原因或者必要性。
这部分构成了论述题中的“论”,要写的像论文里面的分论点,对于每一个分论点要适当的“述”。
这是论述题的关键,结合课本,选好切入的角度至关重要。
③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并在最后做总结或者展望。
【论述题答题示范】例如:结合公共财政相关理论,论述收入分配领域为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一,阐释“公共财政”的定义,阐释公共财政的职能,市场失灵理论,并详细阐述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第二,分析目前“患不均”,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问题的原因,一般4-5条。
第三,结合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提出化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政策主张。
【论述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第一,紧扣理论。
先阐释清楚相关的概念和核心理论。
第二,回答的视角要广,角度要多,不能拘泥于一两个点。
但是条数也不宜过多,在5-8条为好。
第三,要点之间要有条理性。
论述题字数在1500左右。
用时为25-30分钟。
第四,如果没有案例分析题,论述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论述题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五)案例分析题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案例分析考察形式往往看起来比较灵活,给人一种难以驾驭的感觉。
但是案例分析题并不难,与其说是在考察案例,不如说是再考察考生对核心理论的掌握。
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先理论后结合案例分析,方可获得案例分析题的高分。
考研答题攻略:案例分析要采用“理论——材料分析法”。
第一,仔细阅读案例,寻找涉及到的每一个相关的理论,并在答题的第一部分将理论部分写透。
(这是主要的部分)第二,结合理论分析案例材料。
【答题示范】例如: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给出一段描述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