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版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精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科技版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
B.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止呜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2 . “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
3 . 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舞台上用干冰制作云雾,是汽化现象B.秋天草地叶片上的露珠,是液化现象
C.屋顶瓦上结了一层白霜,是熔化现象D.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是凝华现象
4 . 在学校、医院或科研部门附近,经常有如图所示的禁止鸣笛的标志,通过禁止鸣笛减少噪声污染。
下列措施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A.在教室周围多植树B.学生戴上防噪声耳罩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D.在图书馆禁止高声喧哗
5 . 下列对初三学生小刚活动中的物理量估测最贴近实际的是
A.小刚骑自行车上学的平均速度约为60km/h B.小刚立定跳远的距离约为250mm
C.小刚上一层楼所做的功约为1500J D.小刚跑步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2.5×103Pa
6 . 如图所示,暗室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面放一块小镜子,用手电筒垂直照射镜面,从侧面看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漫反射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7 . 如图所示的情景,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
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
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
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关系的
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②B.只有③④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均正确
8 . 从速度公式v =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D.时间不变,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9 . 家住二楼的小明早上醒来,听到同学小华在楼下喊他一起打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小华的叫喊声很大,说明他的音调高
C.小明从叫喊声中听出是小华,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弱噪声
10 . 下列物态变化要吸热的是
A.冰化成水
B.露的形成
C.雾的形成
D.霜的形成
二、填空题
11 . 下列各种声音分别是由什么振动发出的?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1)人说话、唱歌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笛子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鼓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胡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风吹树叶的沙沙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 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_____cm。
13 . 期末复习过程中,小明回忆梳理了有关“波”的知识,列出了如下的比较表,其中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只填序号)。
14 .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是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要放热,空气温度低时,才能使水蒸气放热,所以霜冻前空气温度一定很低,这就是“霜前冷”的现象.下雪后,雪要________(物态变化),要从周围空气中________热量,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感到雪后寒.
15 . 某桥全长1916 m,正桥全长480 m,一辆汽车匀速通过正桥时,车上速度表如图所示,汽车通过正桥
所用的时间为_____。
16 .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45g=________kg
(2)80m=________km
(3)50ml=________dm3
(4)7.9×103kg/m3=________g/cm3 .
17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扫地机器人逐步进入普通家庭,如图所示。
机器人通过电动机高速旋转产生高速气流,将灰尘、杂物吸入集尘盒;其防滑轮采用凸凹材质制成;底部安装有塑料刷,用于清扫吸附在地板上的灰尘及轻小物体;前端装有感应器,通过发射、接收超声波或红外线来侦测障碍物,从而自行转弯;当电池剩余电量为20%时,机器人会主动寻找充电器充电。
请找出一个与上述情景有关的物理信息,并指出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
示例:物理信息:机器人前端装有感应器,通过发射、接收红外线来侦测障碍物;
物理知识: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
作答:物理信息:__________;
物理知识:________。
三、实验题
18 . 如图是小明和小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景,对水加热了很长时间后水才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1234567891011)
水温/℃ (909192939495969798989898)
(1)在组装器材时按照_____(选填“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顺序。
(2)请指出他们在实验中操作错误之处:_____。
(答一点即可)
(3)在纠正错误后他们继续实验,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如上图中的_____(甲/乙)图,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_____(升高/不变/降低)。
(4)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
(5)根据记录在图中画出水的沸腾图像_____。
(6)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_____遇冷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该过程要_____(吸热/放热)。
(7)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给出2种原因即可)
19 . 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测量工具_____.并且,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图像中可看出,萘是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
(4)由图乙,萘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_____min.由图乙所示,当萘的温度为60℃时,该物质处于_____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5)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
A.寻找普遍规律B.减少实验误差
20 . 平均速度的测量
装置图
设计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__________.
(1)若停表每格为1s,则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分析
(2)实验中,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21 . 下面是一组有关声的实验,请正确作答.
(1)如图甲,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花四溅,此实验是用来探究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决定音调的因素
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如图乙,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把瓶内的空气逐渐的抽出,声音逐_____,若瓶内已抽成真空,将听不到声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小明有节奏地敲击鼓面,鼓面发出低沉的咚咚声.用更大的力敲击鼓面,听到的声音变大,同时看到小纸片跳动的幅度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表明鼓面振动的_____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4)如图丁,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发现钢尺振动的频率逐渐变_____(选填“大”或“小”),发出声音的音调逐渐变低,这表明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有关.
22 . 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
(2)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_____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3)如图甲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后,沿另一方向射出。
图中∠r是_____(填“入射”
或“反射”)角。
(4)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_____(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
(5)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次数123456
∠i20°30°40°50°60°70°
∠r20°30°40°50°60°70°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反射角_____入射角。
(6)如图乙,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
四、计算题
23 . 某人站在两平行峭壁间鸣枪,经过1.0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s再次听到回声,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多少?(已知当时声速为340m/s)
24 . D315次列车由北京开往苏州,自北京到苏州铁路长1225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求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中途列车以30m/s的速度通过某一大桥,用时72s,已知列车全长360m.求:该大桥的长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填空题
1、
2、
3、
4、
5、
6、
7、
三、实验题
1、
2、
3、
4、
5、
四、计算题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