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大纲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重点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完全按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2.内部感觉(1)机体觉:。

(2)运动觉:(3)平衡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产生同时对比。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一种感觉改变另一种感觉)(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3) 联觉(一种感觉产生另一种感觉)(四)感受性测量感受阈限(1)绝对感受性(能力)和绝对感受阈限(数值)其成反比(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二、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 .错觉等(三)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ღ以过去经验参与对新事物加以理解2.知觉的选择性(优先)3.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事物本身不变。

三、注意(一)注意的概念(特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说有四种观点①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是人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代表人物:朱熹②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和美国的桑代克。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③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

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④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5、教育的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教育:①没有阶级性②传递生产经验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2)古代社会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2016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归纳

2016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归纳

2016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归纳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必修科目之一,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内容。

本文主要针对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进行归纳。

一、教育学部分1. 教育学概论教育学概论是教育学的基础,主要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学术研究内容、教育学派别等。

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教育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阶段、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等。

3. 教育评价学教育评价学是指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价、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改进的学科。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评价学的基本概念、评价对象、评价的方法和过程等。

4.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关于教育活动的法律和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等。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二、心理学部分1. 心理学概论心理学概论是心理学的基础,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学术研究内容、心理学派别等。

2. 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是指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和教育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考生需要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阶段、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等。

3. 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考生需要掌握学习的类型、阶段、影响因素,以及记忆的类型、过程、遗忘等知识。

4. 思维与创新思维与创新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考生需要掌握思维的类型、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创新的类型、主要特征、培养方法等知识。

三、教育法律法规部分1.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教育法律法规概述是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主要介绍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法律法规领域的基本法律法规。

2.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主要包括言论自由、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育知识及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所承受信息的来源与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承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肤觉。

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与平衡觉。

(1)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3)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及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比照、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与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与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顿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场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比照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比照。

感觉比照分为同时比照与继时比照两种。

(1)同时比照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比照。

(2)继时比照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比照。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顿作用后,暂时保存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与负后象。

(1)正后象及刺激物性质一样的后象叫正后象。

(2)负后象及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1)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3)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2)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1)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2)负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自己已重新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自己已重新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涵义、教育的属性、教育的起源及发展是考察重点。

古代教育知识细节要准确记忆。

1、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3、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说有四种观点①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是人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代表人物:朱熹②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和美国的桑代克。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最基本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③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

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的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行为。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2.内部感觉(1)机体觉:。

(2)碱觉:(3)平礙: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产生同时对比。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一种感觉改变另一种感觉)(2)不同够觉的相互补偿(3)联觉(一种感觉产生另一种感觉)(四)感受性测量感受阑限⑴绝对感受性(能力)和绝对懸受阚限(数值)其成反比(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阙限二、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 .错觉等(三)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义以过去经验参与对新事物加以理解2.知觉的选择性(优先)3.知觉的螯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事物本身不变。

三、注意(一)注意的概念(特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g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成1・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的概念(不随意注意)直接兴趣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2.有意注意⑴有意注意的概念(随意注意)间接兴趣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中学)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中学)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中学)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容易分散,工作也难以进行下去;如要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和。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参与。

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以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信息加工观点)。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动机的强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2.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意识到人是有意识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3.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4.交往起源论: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的交往活动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a.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b.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c.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个体主观能动性(动力)
4.学校教育(主导)
a.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师队伍施教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两条腿走路”、“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制改革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我国当前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21世纪第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四、义务教育
1.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精品)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精品)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对于认知过程的相关知识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以及中学生的特点重点掌握。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比如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等应重点掌握,并能运用相关的理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第一节认知过程高频考点提要1.感觉;2.知觉;3.注意;4.记忆;5.思维;6.想象。

高频考点速记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1)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3)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2016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梳理

2016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梳理

2016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2016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速记宝典知识点归纳

2016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速记宝典知识点归纳

考点2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倡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扭转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要改变那种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考点3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还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2.内部感觉(1)机体觉:。

(2)运动觉:(3)平衡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产生同时对比。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一种感觉改变另一种感觉)(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3) 联觉(一种感觉产生另一种感觉)(四)感受性测量感受阈限(1)绝对感受性(能力)和绝对感受阈限(数值)其成反比(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二、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 .错觉等(三)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ღ以过去经验参与对新事物加以理解2.知觉的选择性(优先)3.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事物本身不变。

三、注意(一)注意的概念(特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1)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3)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2)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1)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2)负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点4章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点4章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里 第一节 认知过程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 适应。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 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4.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 象叫联觉。 5.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 映。 6.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里过程的动力特 征之一。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 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7.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 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与注意的稳 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 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不由自主产生的 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 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 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6.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7.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分为正迁移 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 负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有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3)定势: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里倾 向。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 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 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 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用来 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5)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知识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知识点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命题点1:感觉(一)感觉的含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

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

(二)感觉的作用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感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是认知的起点,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四)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

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由亮至暗环境,先看不清,后能看清;明适应:由暗至亮环境,开始刺眼,后能适应。

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

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

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像;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像。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

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

(2)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继时对比。

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

4.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例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1、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有两种形式一时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2、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3、艾宾浩斯绘制了遗忘曲线注意的品质:注意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遗忘的原因:(l)干扰说:遗忘是先前的学习和后来的学习相互干扰,以致造成抑制效应的结果。

干扰的形式有两种:①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

②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一般来说,干扰作用的大小与先后两种材料的相似程度、时间间隔以及所学材料的巩固程度有关。

研究发现:中等相似程度的两种学习材料干扰最大,先后学习的材料间隔时间越长干扰越小,学习的材料巩固程度越高产生的干扰也就越小。

(2)衰退说:这一理论用“用进废退”的观点来解释遗忘,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遗忘的规律:①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渐趋平稳;②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③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记忆规律存在教学中的应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理解(4)运用组块法学西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二、有效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于集中相结合(4)复习方法要多样化(5)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6)运用多种感官相结合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第二节学习概述1、学习的概念:心理学胜上把学西分为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了两种,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性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上说,人类的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2、学习的本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3、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4、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去我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室形成各种操作技能做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时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与途径5、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3)根据培养的阶段性,正确使用语言第三节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是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2)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逃避失败的倾向,趋向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3)成败归因理论,分为六个因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与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和不可控制性归因。

(4)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自身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2、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忠实里执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2、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第四节学习迁移1、学习迁移的分类(1)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正向迁移:是积极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负向迁移:即消极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先前学习的对后继学习的产生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的对先前学习的产生影响(3)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是指在一中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方法策略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具体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油的经验组成及其结构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义勇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难度、复杂难度和概括层次处于同一水平上的先行学习内容对后继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是先行学习与后继学习在不同水平上的相互影响(5)同化型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第五节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2、①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一般而言,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针对陈述性知识的有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针对程序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和组织策略画线是一种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包括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组织策略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②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加以跟踪、对材料加以自我提问、考试是自我检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调节策略包括:当遇到不理解是退回去,在困难时放慢速度、测验是跳过难题先做简单的。

③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以及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

第六节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之间联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认为学习的而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连接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它的感电被称为试误说。

,这是教育心理学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尝试——错误的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的学习定律)(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理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的作用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型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结果。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地内部细腻加工活动形成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基本内容: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他主张学习的目的是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是学科基本的结构变为学生头脑中的结构。

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②学校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掌握教学基本机构的的教学原则: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③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俄日是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情境。

(3)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缘由致使的关系据此可分为机械的学习和意义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的学习和发现的学习。

所谓的意义学习。

奥苏泊尔认为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自由、尊严、价值、选择和责任,探讨人的友爱、创造、自我、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生成长、高峰体验等问题。

在教育上,人本主义主张,不要客观地判定教师应当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应当从学生的主观要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们喜欢而且感觉有价值的知识,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开展自由的学习,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一个“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以及开放课堂和开放学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四线、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目标。

分为(1)有异议的学习观(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是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等而是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促进特定心里气氛因素有:真诚或真实,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习者的情绪与意见;移情性理解:学习的促进者要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