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11课 师说(1-3课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掌握“说”这种文体,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
2熟读成诵,解决字音问题。
3掌握第一段的文言知识,分析第一段的有关内容。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1、背景材料韩愈抗颜而为师《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
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
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
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
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
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
整个唐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
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师说》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2)爱其子——于其身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总结:“呜呼!——其可怪也欤!”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 名词 意动 以……为师
文言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1)判断句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2)状语后置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理顺文段内容,练习背诵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从师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词类活用: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பைடு நூலகம்
古今异义: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 师说(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标注、掌握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能力目标:学习借鉴本文提出论点技巧。
情感目标:确立正确的“从师”之道。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一、知识链接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偏重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事侍郎、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传()道无长()无少句读()或不()焉近谀()郯()子苌弘()()聃()蟠()经传()贻()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3、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圣人之所以为圣4)吾从而师之5)今之众人6)小学而大遗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4、词类活用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6)世故圣.亦圣,愚.亦愚7)孔子师.郯子5、辨明特殊句式并翻译1)不拘于时,学于余译文:2)耻学于师译文: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4)师不必贤于弟子译文: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三、整体感知熟读全文,根据提示找出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句子,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课《师说》(1)导学案
《师说》【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一一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2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整理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学问,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观点,感受论证特点。
4、点燃同学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忱,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育虚心好学的风气,并积累写作素材。
一、说标题
“师说”的含义:
“说“这种文体:
二、说
我所知道的韩愈:
三、说文本内容【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及语气变化;读出韩愈文章气概磅礴,感情充足的特点,读准蕴含的感情。
(二)、设疑争论沟通,了解课文内容
1、本文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无信息?
第1页/共3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一代宗师为何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千古流芳的佳作呢?
、
3“行古道”详细指什么?文中如何体现?
4、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5、当时的社会风气怎样?从那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四、说感想(思绪拓展)
1、文章虽说是写给李蟠的,现在你还会只是这么认为吗?你觉得他还写给谁看的呢?为什么?
2、说说我心中抱负的师生关系或抱负的老师。
五、说素材
展现我所收集到的有关“尊师重道“的名人名言、事迹、典故等。
付缘
第2页/共3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3页/共3页。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班级:姓名:【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用时30分钟左右,C层同学至少完成基础知识部分,A、B层同学在完成基础知识部分的基础上思考文本解读部分,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 导学案 答案
师说导学案答案----85d203f4-715d-11ec-bee5-7cb59b590d7d 师说导学案答案[老师说]研究指导案例&lowbar_答复《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使用说明和学习方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用不同的符号标注不同的文言现象,再研读完成导学案。
牢记:不精读课文,不做导学案。
2.认真限定时间,规范写作,独立完成,确保学习指导计划的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2.激情投入,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第一次阅读体验——阅读课文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
1.阅读课文,用蓝色钢笔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以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
2.用红笔画出问题的草图。
再读课文,高效预习[阅读辅助]1。
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2、写作背景:自魏晋以来,家庭制度一直非常严格,分为贫苦家庭和上层家庭。
家庭观念严重破坏了向教师学习的氛围。
到了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家族制度仍在延续。
韩愈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的《师道》一书中看出,“从魏晋以后,师长入世是无益的,如果你听不到师长,你会嘲笑他们,认为他们是疯子。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韩愈成为了唯一一位“敢于无视俗俗,忍辱负重,招收研究生”和“忍辱负重,当老师”的人,写下了一篇关于千古教师的好文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2.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代学者古代含义:现代含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今之众人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1)师在古代,学者身上必须有大师,因此他们为大师感到羞耻。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预习案】激情朗读 高效预习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
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
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
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三、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韩愈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2、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3、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
2、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
学习难点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积累并掌握文言知识。
一、作家、作品介绍,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欧阳修3、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恢复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
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经过二百多年,终于恢复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4、“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
5、六艺含义有二: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二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三、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落实加点字词,判断句式。
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必有师。
师者,所以惑也。
(句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句式:)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人圣人,其.()出人..()从师而问焉.();..()也远矣,犹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高中语文11师说(第1课时)导学案必修3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任务一:请填写下列空白一文学文化常识填空1《师说》作者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死后谥“文”,也称“”。
不仅是唐代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后世尊他为之首2“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说”属于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
《师说》意思是。
3 古文运动其实是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的主张。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传.道()句读.()阿谀..()巫.()医郯.子()苌.弘( ) 师襄.( ) 老聃.(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贻.( ) 任务二:通过查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第一二段中加点的字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4、惑而不从师.()5、师.之所存也()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9、而耻.学于师()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2、小学..而大遗()13、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14、士大夫之族.()15、君子不齿.(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7、其.可怪也欤()任务三:翻译下面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任务四:写出加点词的古意1、古之学者..必有师。
浙江省苍南县巨人中学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 第一课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二、预习检测1、写作背景: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2、了解文体:“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属于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句读之不知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小学而大遗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今之众人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3) 词类活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小学而大遗()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位卑而足羞()4、小组成员合作翻译1、2两段,把不会翻译的句子摘录出来。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组号__________ 作业评价_________课外巩固一、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为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二、一词多义的理解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从而师之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师道之不复可知矣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8、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师说》优教导学案1(第1课时)
《师说》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自学(一)助读资料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关于韩愈名字有这样的传说:“愈,超越也。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宋代苏轼称它“文起八代之衰”。
写作背景:“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皆群笑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中,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师说》导学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课题:《师说》曾丽红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翻译文章。
2、掌握积累文中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点拨。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熟读课文2、学习文章第一段3、积累文言词汇【知识链接】韩愈,其人:(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如贾岛、孟郊、刘叉等。
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不仅是唐代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有作品。
其事:1、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来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
2、“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思想。
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
师说导学案科目:语文班级:14高职课型:新授课课时1备课人:李华君苏大丽备课时间:6月 13日学生姓名: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教学难点: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第一课时一.预习积累:1、概知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弄清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 (1)
班级:姓名:时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与“说”相联系的文体知识及典型的论证方法。
2、走近韩愈,结合中唐的社会背景,了解其文学主张及文学史地位。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道”“师”“传”,虚词“以”“所以”“乎”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从而疏通文意。
【课前导学】一、朗读课文,正确发音。
1、你出现的疑问点是:2、你的意见是:3、完成自测题(1)—(2)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划出存疑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研讨,协作解惑。
3、完成自测题(3)—(6)三、粗读课文,概括文意。
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文中的依据是:2、概括各段大意(1)(2)(3)(4)【背景材料】四、知人论世1、了解中唐;2、了解士族;3、了解韩愈;4、了解古文运动:5、谈谈你眼中的韩愈:【思考探究】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选用原文语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教师的作用是什么?3、为什么教师很重要?4、择师的标准是什么?5、当时的社会存在着怎样的教育问题?具体表现是什么?6、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7、本文第2段、第3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证明并分析使用效果。
8、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对老师应该怀有怎样的态度呢?9、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10、作者为什么称赞李氏子蟠呢?【课后作业】完成自测题(7)—(8)《师说》导学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 六艺经传.(zuàn ) 贻.(yí) B.句读.(dòu ) 苌.弘(cháng ) 聃.(rán ) C.近谀.(yú) 授.之书(shòu ) 蟠.(p ān ) D.或不.焉(f ŏu ) 谄.媚(ch ăn ) 嗟.乎(ji ē) (2)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传 读好 乐(3)分析后标明下列实词的含义。
师说 导学案 答案
师说导学案答案师说导学案答案[师说]导学案__答案《师说道》Auron学案(第一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融合课下注解用相同的符号标示相同的文言现象,再钻研顺利完成Auron学案。
牢记:不四书课文,不搞Auron学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导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1.堵塞文意,介绍课文内容,累积文言实、虚词;2.激情资金投入,践行尊师重教的思想,培育谦逊好学的风气阅读初体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用蓝色笔将重点词语解释在文章中,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2、用红色笔勾画疑难。
再念课文,高效率复习【助读资料】1、作者简介韩愈:字脱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必须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释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求形式而内容匮乏的骈俪文;语言必须多样,“言贵技术创新,词必己出来”。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推动了古文运动的蓬勃发展、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沉郁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打下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2、文学创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寒门和高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可见一斑,“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答疑也()或师焉,或不矣()2.找到古今异义词,并表述古之学者古义:今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答疑也古义:今义:小学而小遗古义:今义: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今之众人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吾师道也()(2)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答疑也()师道之不录也长矣()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3)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吾其还也()(4)于耻学于师()其皆自身利益此乎()对仗于时()于其身也,则奸师矣()师不必贤于弟子()【信息链接】《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湖南省安仁一中高一语文《师说(第一课时)》导学案
湖南省安仁一中高一语文《师说(第一课时)》导学案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编号:027-028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①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读课文。
②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③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①“师”“传”“其”“之”“学者”“所以”“从而”“小学”等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②文章的论证结构。
【学法指导】①联系课内外具体语句,理解关键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②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运用已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梳理论证结构。
③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系统集成》P45“韩愈其人其文”;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3. 关于文体:《系统集成》P454、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①孔子师郯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第一段,提高文言语句翻译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
3)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师、道两个重点实词的掌握。
【学习难点】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使用说明】
1.独立完成本学案,注意对自己存在问题和疑惑的记录和总结。
2.各组学科组长按时收交,各组组长督促落实,争取全部达标。
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课前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死后谥“文”,也称“”。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之首。
2、关于“说”:“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听朗读,熟读并疏通课文
句读.()阿谀.()郯.子()苌.弘 ( )
老聃.( )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贻.( )
【课内探究】
探究一、
师:
之(课文中出现次)
例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
吾从业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课文中出现次)
例句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探究三】、指出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及意义
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探究四】:指出特殊句式类型并翻译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
2.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译
【探究五】:内容探究:
第一自然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提出从师的原则是:
3、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课堂检测】
判断下面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蚓无爪牙之利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4、夫晋,何厌之有?
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课后反思:
感动人心的力量
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兴文县的仙峰山上有一所全县条件最差的村小———高山好村村小。
严重缺水、设施简陋……学生步行上学大都需要两小时,学校长期留不住老师,在编教师哭着甩手下山另谋职业,只有一位代课教师坚持在这代课长达27年,平凡而感人,他的名字叫王正龙。
据了解,王正龙老师每年只领10个月工资,而且月工资从1982年的30元,到2007年也仅有460元。
这是一句很普通但时常唠叨的“教育信仰”:“乡亲们信任我教他们的子孙后代,我跟他们承诺过永远不会离开村小,永远让孩子们在村里有书读,有老师教!”这句承诺已经“拴”了王正龙大半生
为了孩子们不失学,只有初中文化的王正龙在母校3位教师集体下山另谋出路之后,毅然接过了教鞭,每天代课工资不足一元。
之后为了教好学生。
自费进修,并且科科优秀。
在此期间,他为学生垫付学费上千元,还拒绝了外面高薪的诱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