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廉政教育 政治
廉政教育,是指以促进廉洁从政为目的的多形式感化、教化活动,它是我国惩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预防腐败现象产生的源头性工作。
教育的目标不同。
廉政教育,目的是打牢思想政治基础,引导公务员自觉加强思想修养,增强党性锻炼,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追求,知荣弃耻,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境界,切实做到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廉政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
加强廉政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2、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和谐和依靠力量。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仿佛和发展,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神话,是党执政理念的神话。
4、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6、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中共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
中共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社会(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历史上,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一件大事。
这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所形成的堪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媲美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二)中共中央之所以以中央全会这样仅次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并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很高会议规格,来全面、系统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这就是为了给党内外和国内外传递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信息,即:此一重大命题,是从现在起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四十五年内,我党治国理政之核心理念。
此一重大命题,又是我党在今后更长得多的历史时期内,即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内治国理政之核心理念。
因此,此一重大命题,实质上即是我党在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首要基本理论和纲领问题上的核心理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以是我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其理由是:此一命题,基于经济发展要求而又提到从总体上把握诸方面社会关系连同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确实是一个提纲挈领、统帅全局的重大命题。
新时期以来,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不再搞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把全党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先后着重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明确界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从同经济、政治、文化相联系的狭义的“社会建设”方面界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来源:安徽事业单位招聘网(/anhui/)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陈先奎政治理论考前精讲30题(三)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四个尊重),不 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 到肯定,使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 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而又团结一致地前进,因为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 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
「答案要点」
(1)2004年的宏观调控以总量控制为达到结构调整的目的服务,“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体现了“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基本哲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分析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既要 关注一般性问题,又要针对特殊性环节,以不同方法处理个别的特殊的问题,这与“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是完全一致的。
2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起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能力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四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在执政55年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
第三,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子系统内部也必须和 谐,中国大系统与外部环境也必须和谐,因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为中国处在相 互依存日益加深的全球化的世界社会之中。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的本质是实践的对立面统一,即人类世界发展中真、善、美的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本质,体现为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想和治国结果、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统一。
新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表征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列宁面对小农占多数人口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强调要建设比资产阶级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制”,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建立起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牢固的桥梁”。
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
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
反复强调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在全社会“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与中国实际结合,逐步将其变成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既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主义。
毛概社会主义建设论文
毛概社会主义建设论文摘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新生活的追求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毛的伟大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的思想。
他的思想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打开了窗户,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表明了方向。
关键字: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就像全党提出要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
毛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相结合的,也是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的。
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实施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党执政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能全面、迅速的发展的经济体制,迫在眉睫。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后我国逐步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有当时主客观条件的。
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化工业很少。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的集中全国的力量,有效的发展经济。
同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顺利的进行。
从主观条件上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种。
所以但是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是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中的的作用,但是同时特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忽视了商品产生、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选目标。
加强诚信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诚信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诚信-诚实守信,就是讲真话办实事、言必行行必果、守合同重信用、一言既出四马难追。
诚实守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现实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新探索和本质的新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因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诚实守信既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主要表现,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核心要素和基本保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主要途径。
一、诚实守信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诚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首要任务。
自古以来,我们就崇尚“和为贵”;然而“和”以“诚”为要,“诚”是“和”之首、“信”是“和”之根。
从诚实守信方面来说,诚信贵在一个“真”字――真实、真诚、真情、实在、实意;而其前提,则是一个“心”字――真心、诚心、善心、良心、慈心;人如若没有“心”――没有真心、没有诚心、没有良心、没有慈心、没有善心,则根本不可能讲真话,不可能做到诚实守信,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人”。
因为,诚信、诚实守信,是人立身之本、是做人之本,是做事之基、立业之基;甚至于“一言既出、四马难追”,言行一致、取信于民,是立党之要、执政之基、威信之本和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创造力乃至于生命力之源。
因此,诚信是和谐的核心,诚实守信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关键,诚实守信的目的和目标就是社会和谐。
社会不和谐的焦点就是风不正、气不顺,大话、套话、空话、假话、废话充斥官场、商场和社会,因此而导致风气的不正、思想的困惑、人心的离散。
因此,社会和谐就成为现今中国人民的最大企昐,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重要使命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最重要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原则、实施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的最重要任务。
第5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中 国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 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 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 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 论武器,是中国共产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面临两大课题:
①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
②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
党在21世纪面临三大任务:
①推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 设 ②完成祖国统 一大业 ③维护世界和 平和促进共 同发展
1999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检阅受阅部队。
需要提高五大执政能力:
①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⑤应对国际形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深入回 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这个首要而基本的问题,继承和发展 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谈一谈现 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物质文明三位一体的重要性。
.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直接围 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什么样的 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时代性的重大 问题展开的。
.
②它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 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 的基础上形成的,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 源。当然是党的建设的思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 容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践“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张 洪 庆
( 湖 市海 事局 ,安徽 芜 湖 ,2 10) 芜 4 0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 务之一 , 是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能力。 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治 国方略和认识上的深化 , 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 的新贡献 。我们要 认真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 和谐社 会 的 内涵和 特征 ,增 强 构建 社 会 主义 和谐 社 会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 不 懈努 力 。 1 .准确把 握社 会主 义 和谐社 会 的 内涵和 特征 作为一种思想 ,和谐是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的精 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为八个字 : 和而不 “ 同, 求同存异” 。就是说 , 和谐不是指完全同一 , 而 是指事物多样性 的有机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 精神对我们处理 当代国际 ,国内事务具有重要 的价 值。 十六届 四中全会提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 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的实际创造性地提 出 的一个新概念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 国理政追求完美的结合 ,其内涵十分丰富和深刻。 社会 主 义和谐 社 会 的 内涵 主要从 以下几 方 面来 把握 :
1.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 3 个社 会 的和 谐发 展 ,必 须有 良好 的秩序 ,稳 定 的机制作保障。 我 罪活动 ,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使人民安居乐业 。 这说 明,稳定有序应 当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 内涵 。 1 . 会 主 义 和 谐 社会 是社 会 成 员之 间和谐 相 .社 4
维普资讯
芜湖 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20 年第 8 06 卷第 4 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2006年10月11日)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对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2005年2月,我们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
在起草全会决定的过程中,我们在党内外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不仅研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而且深化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认识。
决定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早就有和谐的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天人合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社会;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这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
从古至今,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我们的一个伟大目标,可是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要使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与尊重,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
能否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凝聚在一起,能否把全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能否把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在诚信友爱、融洽互助的社会中和谐相处,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都紧跟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动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6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6个方面的要求既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国家遭受的严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
党的十二大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
党的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
【最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解读三: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关键词:历史任务现实课题统领全局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宏伟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历史性和阶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要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突出重点,要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建设核心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活力。
什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呢?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等,这些都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
在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环境污染、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重视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分阶段有步骤的。
我们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不刮风、不攀比、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要按照《决定》提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决定》指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抓紧抓好。
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
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体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前一阶段,我着重加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理论的学习,并结合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几点个人体会。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指导和促进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的形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表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抢抓重要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因此,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对松原来讲,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就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机遇。
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战略,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谋划全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继实施东部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在省委八届四次全会上,省里研究确定了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在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市里也提出了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这些目标和任务,既是我们审时度势、洞察时机、把握机遇、敏锐应对,适时提出的适应性目标,也是力求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各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基础的必然选择,也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体现。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同时也应看到,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吸收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文化基础的必然选择,也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与此同时,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弘扬主旋律,又提倡多样化,努力创造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活跃气氛,提倡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既坚决抵御各种腐朽没落文化的侵袭,又努力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化。
各国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我们在保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独立性的同时,也应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群众基础的必然选择,也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社会各阶层尽管在具体利益和要求上不尽相同,但根本利益和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所结成的是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的新型关系。
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最广大人民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矛盾的双方,完全可以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进行调节,将它们统一和结合起来。
只有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让人民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物质利益,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群众得到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人民群众才能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国家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从而更加自觉地为之而奋斗。
这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