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文精简)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兵法——原⽂与译⽂“孙⼦兵法”——原⽂与译⽂始计第⼀原⽂:【始计第⼀】1.孙⼦⽈: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索其情。

3、⼀⽈道,⼆⽈天,三⽈地,四⽈将,五⽈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下,远近、险易、⼴狭、死⽣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索其情。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兵众孰强?⼠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

故能⽽⽰之不能,⽤⽽⽰之不⽤,近⽽⽰之远,远⽽⽰之近。

利⽽诱之,乱⽽取之,实⽽备之,强⽽避之,怒⽽挠之,卑⽽骄之,佚⽽劳之,亲⽽离之,攻其⽆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于⽆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始计第⼀】1.孙⼦说:战争是⼀个国家的头等⼤事,关系到军民的⽣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五个⽅⾯的分析,七种情况的⽐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是道,⼆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标相同,意志统⼀,可以同⽣共死,⽽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阔、狭窄,是⽣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前言:道生万物,万物亦归于道。

阅读经典也一样,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通过阅读,去体悟经典中的道意。

如果一味跟着经典走,卷帙繁浩,犹如苦海无涯。

道之在军,便是军神,大家细细体悟,会发现《孙子兵法》和《道德经》有很多相似之处,祝大家早日明悟自己的道,明白自己的天赋使命,从而一往直前。

经典读起来与看起来,体会有所不同,建议大家可以读一读,文末链接直达原文。

始计篇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时,三是战场的地利,四是将领,五是严谨的军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占得多?哪一方军中法令执行得好?哪一方兵力更强大?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奖赏与惩罚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目录: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正文: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目录: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正文: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第一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

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

故知之在心,行之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

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

“形三者,一曰金赤,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

金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

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无诈而不取。

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

故右上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孙子曰:“将军居贵戚,三军士卒住安帐。

见则贵简,进则与之俱,权杖左右,贵者先,士卒死。

当其进也,合于鸡鸣;下其营也,得于钟鼓。

”第五篇:兵势篇孙子曰:“凡兵有五贼,必亡;有五常,必存。

五贼者:疾、贫、辱、惧、饥。

五常者:智、信、仁、勇、严。

凡此,以五常遗之,则民服;以五贼遗之,则民不服。

”第六篇:虚实篇孙子曰:“凡为客者,先礼后兵;先德后怨。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第一章:计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认真研究。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研究兵法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天、地、将、法。

)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注释:道是指国家和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认可的信任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信任,人民才会不惧生死,为国家献身。

)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包括了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因素。

)5.地者,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包括了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生死等地理条件因素。

)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注释:将包括了智慧、信任、仁爱、勇气、严格等领导者的素质。

)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包括了曲制战术、官方陆军的运动路线、主要使用的兵器等规则。

)第二章:作战篇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乘之国,十万之师,始得用兵,以保其国利,无误者,此亦重计也。

(注释:使用兵法需要大军、武器、士兵等条件,不可小觑。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度,二曰称,三曰数,四曰胜,五曰治。

(注释:用兵法需要考虑度量、准确计算、胜利的前提条件。

)3.地生矣,可以长久也;地死矣,可以亡身也。

故不善见其民之始,不善知其所终。

(注释:地理条件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对地理条件有准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

)4.凡将有五危:矜、寇、援、暴、哀。

(注释:将领容易面临的危险分别是:矜夸、敌寇、敌援、士气的动摇和哀悼的情绪。

)5.地形有四势:难、疾、险、远。

(注释:地形分为难以攻克、迅速可取、险要和远近等四种情况。

)附件:《孙子兵法》原文+注释详细解析,请见附件。

附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兵:指军队或武装力量。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

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

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敌我双方八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条件系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规章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天然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忠贞?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第一章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子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因此必须仔细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为了研究兵法,必须考虑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注释:道指的是君主与民同心同德,众人齐心协力。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阴阳、寒暑、时间等。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指的是战场的地形地势,包括远近、险易、广狭等。

将者,智、信、勇、严、毅也。

注释:将指的是统帅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勇气、严格和毅力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指的是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遵循军事规章、善于运用兵器等。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掌握了这五个要素,就能取得胜利。

不了解这些,就会失败。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注释:因此,要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分析各种情况。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要问:谁才有高明的策略?将领谁才有能力?天地谁能得到利益?法令谁能执行得好?兵力谁才更为强大?士兵谁更为训练有素?赏罚谁更明确?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就能知道胜负。

将听吾计者胜,不听吾计者败,不用我计者,又败于吾计。

故将听吾计者,虽千人之敌,必有朝食者矣。

将不听吾计者,虽以当战胜,败之必矣。

注释:如果将领听从我的计策,就能取得胜利。

不听我的计策就会失败。

就算不听我的计策,如果敌军也不采纳我的计策,必然会战败。

校计而索情,将无困于赂廷之奇,草野之盟,布施之力,而劳于旷野之中。

注释:通过计算和情报搜集,将不会陷入赂廷之间、束缚于盟约,也不会受制于施舍之力,从而在战场上疲于奔波。

故五兵之全,五变之胜,是生存之道,死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全篇

孙子兵法全篇

孙子兵法(完整版):永久收藏,终生研读!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目录: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正文: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孙子兵法 原文和译文

孙子兵法 原文和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和译文一2011-04-27 21:37计篇第一原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原文

孙子兵法原文

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完整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完整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完整原文及译文一、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孙子兵法》全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孙子兵法》全文【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翻译〗【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弹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最新《孙子兵法》全文最新

最新《孙子兵法》全文最新

【实用资料】《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第二章:作战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2、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3、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4、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5、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卷二·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卷二·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孙武)1始计兵,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经之以五事:道,天,地,将,法。

道,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阴阳、寒暑、时制;地,远近、广狭、险易、死生;将,智、信、仁、勇、严;法,曲制、官道、主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天地孰得?将孰有能?法令孰行?赏罚孰明?兵众孰强?士卒孰练?吾以此知胜负。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已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因利制权。

修道保法,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度,量,数,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可必战;战道不胜,主曰必战,可无战。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

未战而庙算胜,得算多;未战而庙算不胜,得算少。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吾以此观之,胜负现。

兵,诡道。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

视卒如婴儿,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

知吾之可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之不可击,胜之半;知敌之可击,知吾之可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战,胜之半。

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2用兵作战用兵之事,在于顺详敌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

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

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

作战速胜,久暴师则钝兵挫锐,攻城力屈,国用不足。

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

兵贵胜,不贵久。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

兵闻拙速,未睹巧久;兵久国利,未之有。

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尽知用兵之利。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昔之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军食可足。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食敌一石,当吾二十石。

杀敌,怒;取敌之利,货。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益强。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兵合不齐,卒离不集。

敢问:“敌众将整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

”3布防谋攻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

上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具械,三月而后成;堆土越墙,又三月而后。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此攻之灾。

毁人之国而非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必以全争于天下,兵不顿而利可全。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走之,不若则能避之。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将,国之辅。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主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

是谓乱军去胜。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凡此五者,将之过,用兵之灾。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

知胜有五:知可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主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

明主慎之,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

兵有走、驰、陷、崩、乱、北。

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

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凡此六者,败之道,将之至任,不可不察。

4形昔之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不可胜者,守;可胜者,攻。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自保全胜。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

举秋毫不为多力,闻雷霆不为聪耳,见日月不为明目。

古之善战者,胜于易胜者,善战者之胜,无智名,无勇功,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善战者之形,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

5势治众如治寡,编制员额;斗众如斗寡,建制号令;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奇正;兵之所加,如以石投卵,虚实。

凡战,以正合,以奇胜。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死而更生,四时。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势;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节。

善战者,势险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弱生于强,怯生于勇。

治乱,数;强弱,形;勇怯,势。

善战者,动敌,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善战者,不责于人,求之于势,择人任势。

善战者,任势,其战人,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善战者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

6虚实先处战地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趋战者劳。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使敌人自至,利之;使敌人不得至,害之。

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行于无人之地;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至于无形,至于无声,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冲其虚;退而不可追,速不可及。

吾不欲战,虽画地守之,敌不得与吾战,乖其所之;吾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吾战,攻其所必救。

吾无形而敌有形,则吾专敌分。

吾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则吾众敌寡,能以众击寡,则吾与战约。

吾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与战寡。

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备人;众,使人备己。

知战日,知战地,则可千里会战;不知战日,不知战地,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近者数里,远者数十里!敌虽众,可使无斗,故曰:胜可为。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兵形之极,至于无形。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人皆知吾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趋下,兵之形避实击虚;水因地制流,兵因敌制胜;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能因敌变化取胜者,谓之神。

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五行无常胜。

7军争将受命于主,合军聚众,和交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以迂为直,变患为利。

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

军争为利,军争甚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劲者先,疲者后。

百里争利,则擒三将军,十一至;五十里争利,则蹶上将军,半至;三十里争利,三分之二至。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不知诸侯之谋,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变。

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金鼓旌旗,一人之耳目。

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

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变人之耳目。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

8九变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主命有所不受。

将通九变之利,知用兵;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事可成,杂于害而患可解。

趋诸侯者以利,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不可攻。

9行军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水内,令半渡击之利;欲战者,无附水迎客,无迎水流,此处水之军。

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

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

军好高恶下,贵阳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阳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

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处。

敌近而静,恃其险;远而挑战,欲人之进;舍险居易,利;众树动,来;众草多障,疑;鸟起,伏;兽骇,覆;尘高而锐,车来;卑而广,徒来;散而条达,樵采;少而往来,营军;辞卑益备,进;辞强进驱,退;轻车先出居其侧,陈;无约请和,谋;奔走陈兵,期;半进半退,诱;杖而立,饥;汲而先饮,渴;见利而不进,劳;鸟集,虚;夜呼,恐;军扰,将不重;旌旗动,乱;吏怒,倦;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穷寇;谆谆翕翕,徐与人言,失众;数赏,窘;数罚,困;先暴而后畏其众,不精之至;来委谢,欲休息。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