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合集下载

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人的现代化

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人的现代化

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可以被准确地理解为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在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和进步。

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是核心和关键。

这是因为,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科技的现代化,更是社会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注重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

首先,人的现代化要求在思想观念上实现全面的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科学理性思维,鼓励人们追求知识、求真求实,摒弃迷信和盲从。

人们要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推崇开放包容的思考方式,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其次,人的现代化要求在道德观念上有所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公平正义等传统美德。

人们要追求精神追求和道德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再次,人的现代化要求在生活习惯上有所改变。

中国式现代化鼓励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身心健康,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生活。

人们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人的现代化还要求在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方面有所增强。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参与与责任的有机结合,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

人们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弱势群体,发扬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是最重要的主体和参与者。

只有经过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得到深入推进和实现。

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人的现代化,推动个人的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核心和关键。

它是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的基石和动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在实践中得以深入推进和顺利实现的前提和保障。

申论范文:人的现代化是治理现代化的根本3篇

申论范文:人的现代化是治理现代化的根本3篇

申论范文:人的现代化是治理现代化的根本3篇申论范文:人的现代化是治理现代化的根本1人的现代化是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近些年来,我国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独辟蹊径,深入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即使在这个良好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应当认识到,要想让治理现代化取得不断进步,人的现代化必须得到充分发展和提升。

本文将从人的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两方面来探讨,说明人的现代化是治理现代化的根本。

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与时俱进、持续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使人们具备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和素质。

换言之,人的现代化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首先,现代化的人要有科学文化素养。

现代化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也包括知识和文化的进步。

真正的现代人不仅掌握科技知识,还要学会分析、思考和判断,要具备国际化和跨文化的视野,了解和尊重世界的多元性。

有科学文化素养的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把握变化。

其次,现代化的人要具有主人翁意识。

现代化的进程必须由人来推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公。

现代化带来了众多机遇和挑战,人们更需要有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依法维权,参与公共事务。

只有有主人翁意识的人们才能在现代化中获得应有的尊重,真正享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的福祉。

最后,现代化的人要有绿色生态意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现代化的进程和生产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应该以环境和资源的损害为代价。

现代化的人应该有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争做环保的守卫者。

二、治理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是科学理念推动下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概念,是先进管理技术与有效自我约束之间的权衡。

治理现代化需要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措施来推动,并且需要现代专业化的管理人员来领导和实践,以使现代世界政治、社会、经济中的问题尽量得到合理化和有效化的解决。

浅析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

浅析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

浅析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关于“现代化”这一进程的研究,通过比较“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两者的概念和外延之间的异同,认为:(1)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2)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现代化人的现代性内涵关系一、现代化的内涵现代(Modern),通常作为一段时间的概念来定义。

主要指当今这个时代,可以涵盖“当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古今对于“现代”一次释解各异。

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就曾对“现代”一词做过这样的解释:“Modern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是相对于Medieval 即中世纪而言的,即把文艺复兴看作一个与中世纪相对立的新时代。

”今普遍的看法是:现代不是一个绝对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相对于传统而言的词语。

“现代化”一词来源于现代,主要是用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急速转变的一个过程。

因此,“现代化”一词是表示一个动态的,不断进步的过程,而非固定的、静止的状态。

1.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释解国外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二战以后,但较集中的研究还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美国兴起。

当时的研究中心主要是传统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过渡;发展中国家如何向现代化国家过渡,研究认为不发达国家落后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矛盾。

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各有侧重。

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纵的方面对现代化进行说明,如学者戴维·波普诺说:“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的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变革。

”部分学者却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变化。

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普遍的共识是从十六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全面的、总体性的社会变革包括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然而由于各学者关注的焦点及所站的立场不同,故强调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二、人的现代性对于人的现代性目前缺少统一、标准的定义的。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作者: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7年第04期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不断变革与完善的过程。

人的现代化,即人的比较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是现代化的根本标志;而现代化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现代化水平和现代性品质的重要因素。

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最为根本的指向和归宿。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活动的主体是人,强调人的现代化在教育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即强调教育主体现代化的核心作用。

强调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重点在于治理主体的现代化。

在教育变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各类学校校长等都属教育的治理主体,是教育主体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现代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也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和实现高度。

因此,推动教育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就应该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将教育的管理者和办学者纳入专业的管理范畴。

从而进一步的推动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真正做到尊重教育规律,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依法治教。

强调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教师主体的现代化。

教师,是教育的神经末梢,海量,敏感,个性丰富,而正是这海量的神经末梢决定着中国教育改革的走向。

一切的教育理念和主张,都必须依靠教师才能得以实践。

国以教兴,教以师立。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了好的教师队伍,才会有好的教育。

因此,推进教育现代化,就应该通过评价、培养、人事、待遇等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来切实促进教师主体人格的现代性、教学理念的现代性、知识结构的现代性、教育方法的现代性和价值理念的现代性。

只有建设好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才能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优质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强调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根本在于学生主体的现代化。

要实现学生主体的现代化,就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内核,进一步突出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养成和习得,强调多元文化与团队合作,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旨归,在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课程规划建设、自主课堂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生态建设等方面,全面规划、努力探索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的新路径、新方法。

马克思人学视角下的“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人学视角下的“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人学视角下的“人的现代化”摘要:“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人的现代化显现为人的主体性的展开,而马克思人学思想正为这种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人的本质要求人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体现为人追求真正的劳动,从异化中摆脱,培育独立的人格意识,展现自由个性和创造性,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人的现代化的“发生学”解释。

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形态划分为三个阶段,更是从过程视角展现了“人的现代化”的渐进性。

因此,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理解“人的现代化”,解决现代化中的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人学;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形态社会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而人的现代化则无疑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

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组织方式、政府机构形式和教育制度固然可以移植,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变得非常普遍,但事实证明这些空的躯壳如果没有一种能赋予他们以真正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缺少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那么其发展必然会走向畸形和失败。

人的现代化过程显现为人的主体性的展开,而马克思人学思想正为这种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对人的现代化的“发生学”解释、关于人的发展形态理论是对人的现代化的“过程”解释,其中的人的全面发展阶段则是人的现代化的结果和归旨。

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于解释和解决我国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困境具有丰富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人的现代化”的内涵“现代”一词的外延很广,但基本是相对于“传统”而言,“可以被认为是标志着我们当前历史时期之特征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因此,现代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就可从相异于传统人的那些特点中显示,它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特征相符合的人的心理状态,因而对人的现代化不能立足于费尔巴哈意义上的抽象与孤立的个人理解,而应着眼于人的“类本质”,从人的社会关系中,从人的现代化与整个社会现代化的互动中去理解,基于此,人的现代化体现于多方面的综合衡量而不只是知识的增长,包涵着知识、观念、态度、行为的多维现代性。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_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_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收稿日期:2008-06-01作者简介:泰 香(1965-),女,黑龙江双城人,武汉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2008年6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Jun .2008Vol 130 Special sec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泰 香(武汉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武汉 430079)摘 要:要尽快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目标,首要的和基本的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

科学发展观明确回答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的、根本的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蕴涵了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的思想。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D 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01-03 现代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政治大革命后逐步发展出来的社会发展路径和社会发展模式。

源于西方的发展模式,而今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地追求。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从根本上排斥现代化或者提出与现代化相反的模式。

我国自1978年实施的改革开放国策发展到今天,事实上是在朝向国际公认的现代化模式迈进。

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同一场伟大的、但却充满风险的航行,最终的目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终极的价值就是最有效地保障最大多数公民的最大幸福的充分实现。

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通过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享有富裕、民主、平等和发展成果)而达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种发展状态,现代化又是一个整体,各个领域必须同时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的,表明我国的现代化在体现现代化这一时代精神的同时,还要从社会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发展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作者:徐欢来源:《科学导报》2024年第43期关键词:资本主义现代化;现实的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具体应用。

在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视域下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彰显人的价值。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现实的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是一种总体性存在,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包括物质生产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

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满足人的需要并不断生成的历史。

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也看资本主义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又陷入了“资本人格化和人的物化”的陷阱中。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不过是从人对人的奴役转变为“物”对人的奴役,只有当人不需要为自己的生存奔波,人才能够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在实践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总体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各个方面不断提出新要求、解决新问题,致力于让人民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2],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肯定了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统治,给予人民以一定的政治权利,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改变人民群众被压迫的事实,只不过是以新的阶级登上了统治地位,以新的方式压迫人民群众,因此人民群众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推翻阶级统治,实现共产主义。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之坚持党的领导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之坚持党的领导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坚持党的领导依规管党治党徐州公务员考试网/最新资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分析了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

这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

《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极端重要性,对我们党怎么样领导和治理国家、怎么样加强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

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受到党规党纪的刚性约束,必须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一、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法治正确政治方向《决定》开宗明义,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列为首要原则,把“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为重要任务部署,阐述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发挥党的政治保证作用的高度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就是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在我们国家,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政党,党是领导一切的。

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志士仁人探索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道路,做过许多设计和试验,西方各种主义、思潮也进入中国。

最后还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催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解决13亿人民温饱问题和初步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基于历史维度的考察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基于历史维度的考察

荫刘尚希揖摘要铱站在历史的维度来观察袁在天人关系的演变过程中袁民本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价值观袁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脉遥野民本冶和野人本冶作为相通的两种表述袁以人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袁其底层逻辑就是野以人为本冶遥中国式现代化应从三个维度理解袁即物质的现代化尧治理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遥以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袁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任务是农民的现代化曰而现代人的核心就是要彰显人的野三性冶袁即人的主体性尧创造性和文明性袁这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基本标志遥人的野三性冶没有得以彰显袁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就会落空遥揖关键词铱中国式现代化财政民本思想国家治理———基于历史维度的考察化的核心其实是人的现代化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去回看历史尧展望未来袁看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袁实际是置于中华民本文化之中的观察遥我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袁肇始于夏商周袁发展于春秋战国袁定型于汉代遥民本思想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袁与孟子有直接的关系遥自孟子明确地提出野民贵君轻冶的思想袁随着历史向前发展袁民本思想逐渐成为我国政治文化的主流遥战国时期袁孟子的主张起初并不受重视袁其思想只是一家之言袁真正成为一种主流学说是在唐代以后袁孔孟被关联在一起袁孟子被称为野亚圣冶遥特别是到了宋代袁孟子的地位已经近似于孔子遥回看夏商周时期袁人们探讨的是天和人的关系袁在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袁大家对大自然尧对天是很敬畏的袁所以在中央集权形成之前袁周朝的君主叫天子袁天是授权于天子来治理臣民的袁形成了一种天与人的关系遥这种天与人的关系袁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袁讲的是野究天人之际冶遥随着认识的深化袁天人关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院过去更多地强调天命天道天理袁后来更加强调人命人道人理袁这两者关联起来袁最终演变为老百姓就是天袁或者按照现在的说法袁民就是天袁野民本冶的思想越来越清晰遥在中国文化里袁宗教色彩相对来说比较淡袁神在民间比较多袁但在知识界袁比如孔子袁对于鬼神就比较排斥袁在叶尚书曳中提出野民之所欲袁天必从之冶遥从天人关系来讲袁这句话就是说老百姓所想的就是老天爷要考虑的袁之后慢慢演变为老百姓就是天袁而这种重大的转变袁跟孟子的主张是分不开的遥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价值观袁实际上就是孟子提出了野民贵君轻冶的思想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袁这是非常难得的遥放在世界上来看袁孟子的这种思想也是超越历史的袁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遥放在当下袁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更加彰显遥比如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为民的思想袁官员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袁为官一任袁造福一方袁现在被称之为野公仆冶袁实际上这也是野民贵君轻冶的一种现代表述遥随着野民贵君轻冶思想的发展袁野天子冶的概念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袁君权天授论逐渐被改变袁更加强调了老百姓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袁强调野富民冶野利民冶尧轻刑薄赋袁野乐民冶野忧民冶逐渐成为知识界的主流认知遥到了明末清初袁黄宗羲提出野天下为主君为客冶袁这里的天下即老百姓袁这其中就包含着民主思想的萌芽遥很多人以为民主这个概念源自于西方袁从老百姓为主的这一角度理解袁这也是一种民主思想遥当然袁民主的组织方式即老百姓怎么为主尧做主袁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袁但是人民自己做主这一民主的思想萌芽袁在明末清初已经显而易见遥因此袁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袁几千年的历史底蕴袁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时候袁首先提出了野为民服务冶袁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野为人民服务冶袁加了一个野人冶字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袁其实就是接受了中国的这种民本思想袁并与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野人的解放冶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袁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价值观遥传统的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共的政治文化底色袁并以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冶的表达载入党章而成为全党的宗旨遥二尧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是以人为本从逻辑上讲袁要支撑起以人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袁其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钥笔者认为袁底层逻辑就是以人为本袁其实野民本冶和野人本冶只是不同的表述袁野民本冶角度更多和野官冶对应袁野人本冶更多与自然尧与物对应袁其实二者是相通的遥所以袁民本更多是从政治家的角度袁体现一种政治理念袁这种理念转化为一种学术概念袁那么就是人本遥野现代化冶的概念来自于国外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成为学术概念遥从全世界来看袁现代化就是开启工业化袁没有工业化就谈不上现代化遥野现代冶野后现代冶等概念袁都和工业化相联系袁野后现代冶其实就是后工业化时期遥工业化最早源于英国袁而野现代化冶等理论概念也来自英国袁源自于野modern冶渊摩登冤一词袁后来形成了野现代化冶动词和名词的概念遥现代化尧工业化重在一个野化冶字袁从全球来看袁工业化的进程有快有慢袁最先工业化的是英国袁然后是欧洲大陆和美国袁而中国是后来者遥新中国成立之前袁中国是一片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遥清朝末年引进工业化袁但当时社会动荡尧政权飘摇袁没有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遥民国时期的工业化也因战争而停滞不前遥新中国成立以后袁才开启了真正的工业化遥工业化开启袁意味着现代化的开启遥因此袁沿着历史的脉络袁现代化和工业化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遥而当前袁从工业化进入到数字化袁中国式现代化或者说现代世界的再一次现代化袁又和数字化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遥数字化袁是世界再次现代化的新动力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力遥谁抓住了数字化袁谁就会在世界现代化中成为引领者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袁就野新冶在突破了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底层逻辑袁从物本逻辑转为人本逻辑遥这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伴随着血腥和暴力袁而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和平之路袁就像开拓全球市场袁不可能通过战争方式实现袁这是历史角度下现代化的路径区别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袁至今没有完全超越物本逻辑而转到人本逻辑上来袁这或许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特征和内在逻辑遥资本袁是一种物袁也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遥经济的货币化尧金融化尧虚拟化在不断强化资本的力量袁甚至凌驾于社会之上遥马克思认为资本代表一种生产关系袁而不仅仅是物遥当资本成为一种野主义冶袁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就走上了以野物冶为中心的逻辑袁而野人冶反而被边缘化尧附庸化尧工具化遥这与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尧发展方式紧密关联遥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袁物质文明必须先行袁没有物质文明袁就谈不上精神文明和人的解放发展遥在物质文明的发展阶段袁在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袁从纯粹的意义上讲袁人类的发展是以物为尺度衡量一切的袁所以袁物本逻辑是一切都以物去衡量其价值袁包括人在内袁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通过野身价冶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遥进入市场经济以来袁这种观念越发流行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如此袁建立在物的基础之上遥物质力量成为现代国家力量的集中体现袁无政府的人类世界依然没有使人类彻底摆脱动物世界的野丛林法则冶遥人类文明发展跨越物本逻辑直接到达人本逻辑是不现实的袁但如果一直陷于物本逻辑之中袁就会出现马克思所批判的人被异化的现象袁可能导致人类在自我混战中毁灭遥从这个角度来看袁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转向人本逻辑袁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袁一旦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就能引领人类文明遥党的二十大报告讲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袁既强调物更强调人遥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人的现代化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袁从物转向人袁这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遥从整体来看袁中国式现代化应从三个维度理解袁即物质的现代化尧治理的现代化渊包括制度的现代化冤尧人的现代化遥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袁是现代化的三个层次袁从历史维度看袁也是接续的历史过程和阶段袁即现代化从物质的现代化起步袁再到治理的现代化渊含制度的现代化冤尧人的现代化遥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后袁要从传统的现代化观念中跳出来袁把人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袁一切围绕人来思考尧做文章遥中国真正提出追求现代化的设想是20世纪50年代的野四个现代化冶遥众所周知袁野四个现代化冶指工业现代化尧农业现代化尧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袁当时第一次提出的是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而不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袁因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交通还非常落后遥野四个现代化冶的概念一直到改革开放都十分深入人心遥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生产力非常落后的国家袁民穷国弱袁追求的现代化毫无疑问就是物质的现代化遥改革开放以后袁中国仍然追求物质的现代化袁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吃饱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遥直到现在袁吃饱肚子的问题解决了袁我们从短缺走向了相对的丰裕袁物质现代化的基础得到夯实袁但并不是说物质现代化已经完成了遥我们的物质现代化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袁需要进一步推进遥但是物质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离不开治理的现代化作为保障袁如果治理的现代化跟不上袁物质的现代化就会受阻遥此外袁还需要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来导航袁如果没有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袁不以人的现代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袁那么物质的现代化就会迷失方向遥追求物的现代化袁不能是为物的现代化而现代化袁最终要落到人身上袁这事关现代化的可持续性袁至关重要遥因此袁物质的现代化尧治理的现代化尧人的现代化这三个阶段和层次袁我们都正在经历遥中国式现代化应当是以人为核心尧或者以人为导向的袁基于人本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袁同时推动物质的现代化和治理的现代化遥比如财政方面袁财政怎么嵌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钥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袁治理的现代化怎样推进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治理的现代化袁现在已历经十年袁治理的现代化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袁那么财政改革毫无疑问要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袁这种基础性作用并非简单尧静态尧像房屋地基那样起着的承受和支撑作用袁要从社会有机观的角度来看袁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袁并非物理概念袁而是国家治理结构通过财政来重塑遥我们过去将财政和其他方面的关系理解为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袁这里并非这种概念遥历史上重大的变法袁其核心都是财税问题袁通过财税问题的解决袁来重塑并调整国家治理遥进入新的阶段袁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袁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就是人本逻辑袁要以人作为出发点遥再进一步地延伸袁从理论命题来回答实践之问来看袁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任务是农民的现代化袁如果没有农民的现代化袁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空想遥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历史很长的国家袁直到现在小农的传统思想观念还根深蒂固遥虽然城市化有了很大的进展袁但是从户籍来看袁农民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体袁这种社会结构将会从根本制约社会需求结构尧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遥现在的户籍城镇化率只有47.7%渊2022年末冤袁也就是说农民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体袁超过50%遥农民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身份袁更重要是一个社会身份袁农民和市民的社会身份不在一个层次上袁两者基本的社会权利就是不平等的遥在社会学意义上袁我们还不是一个市民社会袁而是一个农民社会遥因此袁从人的现代化来观察袁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任务和挑战袁就是农民的现代化遥从历史的维度观察袁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农民的历史袁一部农民改变命运的历史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农民做文章袁这是核心任务袁看清了这一点袁也就把握了中国在各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曰如果偏离了这一点袁很快就会遇到挫折遥无论是革命时期尧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袁以至今后都得面对这个绕不开的基本问题遥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尧市场化尧城市化为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提供了经验袁一个基本结论是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在城乡分块推进遥因此袁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现代化袁农民的现代化是现实中面临的巨大挑战遥三尧人的现代化就是让野传统人冶变为野现代人冶人的现代化的含义就是让野传统人冶变成野现代人冶袁人的现代化不能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遥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袁实际上是要彰显人的野三性冶袁也就是人的主体性尧创造性和文明性遥渊一冤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袁可以说是个哲学命题遥人的主体性袁是基于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遥是人支配物袁还是物支配人钥人是否依附于物袁沦为物的附庸钥强调人的主体性袁是要防止人的依附关系和人的异化遥马克思的核心思想袁就是如何通过制度变革来防止人的异化尧不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平等发展遥人的解放是一个哲学问题袁怎么才算是人的解放钥人的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袁社会生产力持续向前发展袁在生产关系的改变之中袁人不断地实现自我解放遥人类历史上袁人的依附关系的每一次突破袁都是人的一次解放遥人的依附关系起初是对大自然渊天或者神冤的依附袁就像动物一样生存袁靠采集野果和猎兽遥在此后的历史过程中袁早期的人类学会了种植尧养殖袁食物来源的自主性有所增强遥到了奴隶社会是奴隶依附于奴隶主袁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袁这种人身依附一直延续到近代才终结遥在封建社会袁对人的依附关系解除了袁但是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依然存在袁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袁要生存就离不开土地袁大多数人沦为佃农遥资本主义时期袁是人对资本的依附袁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就是资本雇佣人尧资本支配劳动袁实际上这是物对人的支配遥雇佣劳动尧剥削等概念都是源自于劳动者对资本的依附关系遥随着资本主义的改造改良袁劳动者与资本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袁资本主义早期的那种野血汗工厂冶已经不复存在袁工会组织的法定化尧工人罢工权利的宪法化尧投票权的全民化等等袁进一步彰显了人的主体性遥到了社会主义时期袁则是希望全面突破人对资本的依附袁依据经典作家的设想是通过生产资料的全面公有制来实现遥但是袁现在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发达的社会主义袁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袁生产力水平不仅与未来的发达社会主义尧共产主义相差甚远袁而且也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遥这就是说袁社会主义依然离不开市场经济袁自然也离不开资本在创新尧承担风险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遥其实袁这与1850年之后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是一脉相承的遥由此可见袁从历史来看袁要彰显人的主体性袁必须依赖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袁仅仅从生产关系上来突破人的依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袁而且是无法实现的遥在这个意义上袁人的主体性只有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才能得到彰显袁而生产力的发展在整体上是无法逾越阶段的袁无法跳跃式前进的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袁是人类的梦想袁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遥所以人的解放尧主体性的彰显袁不仅仅是通过暴力革命就可以做到袁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袁只有野人成为万物的尺度冶袁主体性才能真正不断彰显遥这需要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观念不断更新袁并让发展的底层逻辑渐渐更替为人本逻辑袁让野人冶成为度量万物的尺度袁而不是用野物冶本身来度量遥而现实中袁从相关政策制定来看袁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以人为尺度的袁而是以物为尺度遥比如说现在全球都追求经济增长袁经济增长就是要创造更多财富袁实际上就是以物为目的袁而不是以物为手段遥在日常生活中袁以金钱为目的的大有人在袁野人为财死袁鸟为食亡冶这句民谚所描述的社会现象袁并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不断丰裕而消亡袁这说明社会观念和意识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并不能总是匹配的遥从这点来讲袁人成为万物的尺度袁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主流遥不言而喻袁人的现代化尧发展底层逻辑的转换还需要思想文化的创新袁这方面的创新甚至比科技创新本身更为重要遥渊二冤人的创造性人的创造性是基于人与动物的关系而言的遥创造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袁创造性越强袁人就越远离动物遥人本身就是动物袁是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袁人之所以不再是动物袁远离动物性袁就是因为人的创造性遥我们现在强调创新驱动发展袁在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下袁就更需要强调人的创造性遥如何提升人的创造性袁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袁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与关键遥这与教育尧社会环境和人力资本积累直接相关遥当前中国的最大短板是人的创造性袁是人们的创新意识尧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受制于体制机制而难以更大程度尧更广泛地展现出来遥创新驱动发展袁其中就蕴含着发展逻辑的转变袁意味着以资源要素投入驱动的发展已经不可持续袁需要人的智力投入来替代遥这从工具价值的层面也更加证明了人本逻辑的必要性尧重要性及其替换物本逻辑的紧迫性遥过去讲创造财富袁如今讲创造价值袁怎样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钥广义地讲袁野创造冶是多方面的袁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的提升袁彰显人的主体性袁就要提升人的创造性遥这不仅是提升人的工具价值要要要技能尧技术和知识推动经济发展袁而且同时提升人的主体价值要要要人更加远离动物界的同时袁减少对物的依赖和依附遥渊三冤人的文明性人的文明性是基于人与人的关系而言的袁越是更多考虑他人袁较少考虑自己袁就意味着社会的文明性越高袁反之则越低遥人人自私的社会袁文明程度很低袁之所以说中华是礼仪之邦袁就是强调更多地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遥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冶的道理袁人人都能脱口而出袁这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的文明性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遥中国有野圣人冶的说法袁无我的人就是圣人袁圣人没有野我冶袁圣人考虑的是整个社会袁是他人袁是天下苍生遥中国还有一种人叫作野贤人冶袁贤人会考虑自己袁但是考虑得很少袁更多是考虑社会尧考虑他人袁公平正义占其思想的主导袁一般人达不到圣人的境界袁但贤人是可以努力的目标遥大多数人既考虑他人袁也考虑自己袁可能考虑自己要多一点袁这叫野普通人冶遥不考虑别人袁只考虑自己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袁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袁这种人叫作野小人冶遥还有一种人袁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袁坑蒙拐骗尧敲诈勒索袁甚至图财害命袁这种人叫野坏人冶袁坏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袁已经到了极致袁需要法律来制裁遥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袁这几种人中贤人越多袁社会的文明性就越高遥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袁至少在日常生活中袁有赖于大家相互谦让袁推己及人遥上述人的野三性冶得到彰显了袁意味着野传统人冶在向野现代人冶过渡袁意味着现代化有了进展遥人的主体性尧人的创造性尧人的文明性袁这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基本标志袁也是度量整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结果指标袁三者缺一不可遥若缺少这种基于人本的明确导向袁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就会落空袁物质的现代化和治理的现代化都会走偏遥所以袁把中国式现代化嵌入到中华文化的民本传统之中袁在继承中发展袁在发展中创新袁把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袁夯实人本逻辑袁野中国式冶的现代化就能为人类文明之问提供新答案遥姻渊作者单位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冤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参考文献[1]刘尚希.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院中国的逻辑与选择[M].北京院人民日报出版社袁2022.[2]刘尚希.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J].财政研究袁2022袁渊11冤.渊本栏目责任编辑院王希玥冤。

现代化的核心及其体现

现代化的核心及其体现

现代化的核心及其体现作者:陈洪兵刘国辉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0期摘要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获得了理论界更多的关注,其中人的現代化研究更为突出。

人是社会关系的组织者,是社会组织的构成者,是社会实践的具体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它贯穿于社会现代化的整个过程当中,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把握住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地位,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社会现代化社会主义以人为本作者简介:陈洪兵,安徽农业大学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实务;刘国辉,安徽农业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法律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4-276-02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在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豍,可见人的现代化重要性。

然而要体现出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弄清楚人的现代化自身的内在本质和在现代化中的体现,才可为更好的实现现代化找准目标,不会迷失方向。

一、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核心尽管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是全世界的共同课题,但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是不同。

具体为“横”、“纵”的关系,发达国家更多的表现为“横”的形式,即现代化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都向深度发展,理论发展更加的完善,实践发展更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并在不断开拓新的现代化研究领域;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表现为“纵”的形式,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向广度发展,从而使理论和实践逐渐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标准,其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也快于发达国家发展的速度。

就我国而言,现代化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完善,在吸取各方面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也更符合我国现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的现代化——精选推荐

人的现代化——精选推荐

⼈的现代化 2012年10⽉12⽇14:50 来源:新疆经济报⼈的现代化是⼴义⽂化现代化的核⼼。

⼈的现代化的实质和核⼼是指从传统农牧社会⼈们共享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考⽅式、⾏为⽅式到⼯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们共享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考⽅式和⾏为⽅式的转换。

⼈的现代化分“内部精神现代化”和“外部现代化”两个⽅⾯。

内部精神现代化包括三项基本内容:⼀是知识现代化。

如现在⼩学、初中、⾼中、⼤学学的⾃然科学知识都是现代科学知识,区别只是现代化的程度不⼀样,当然还包括现代⼈⽂知识,掌握现代知识的程度是⼈的精神现代化的基础。

⼆是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包括命运观、劳动观、财富观、⼈际观的现代化,当然还包括如⾃然观、知识观、学习观、时间观、消费观等等。

其⼀是命运观的现代化,这是⼀个⽆形的东西,包括神秘主义的命运观、理性主义的命运观等发展阶段。

什么是神秘主义的命运观呢?如,把⾃⼰的命运⽤祖先、风⽔、命相、⽣⾠⼋字来解释,这是古代和现在仍有⼀些汉族⼈⽐较突出的特点,汉族⼈很多⼈不信上帝,信也是半信,他信祖宗、信⽣⾠⼋字、信命相、信风⽔,这就是神秘主义的命运观,就是⽤外部的神秘的不可认知的东西来解释⾃⼰的命运。

整个古代社会,神秘主义的命运观起⽀配作⽤。

世界上多数民族在古代把神秘主义的命运观宗教化、神化了。

尽管⼯业⾰命以来已经⼆百多年了,尽管我们已经⽣活在⼆⼗⼀世纪,但神秘主义命运观在现实⽣活中的影响仍然程度不同带有普遍性,这当然与社会⽣活的偶然性、难以把握性也有关。

有些⼈看起来学了科学,神秘主义的命运观有所减淡,但潜意识深处仍在起作⽤。

就连⼀些⼤学教授、领导⼲部等,在潜意识⾥、⽆意识⾥,或多或少往往有⼀点神秘主义命运观的影⼦,只是程度不⼀样。

你彻底放弃神秘主义的命运观,探求规律的动⼒就会最⼤化,只要有神秘主义的痕迹存在,你探求规律的动⼒就会⼩,这有普遍性。

宗教必然是带有神秘主义的东西,其命运观不可能不是神秘主义的。

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摘要: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

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关键的问题是实现人的自身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本文从社会与个体两个视角对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字: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社会视角;个体视角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强调要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人类业已跨入新世纪暨新千年的门槛,在对未来进行展望之时心怀种种的理想与期望,教育现代化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种种理想与期望得以实现的手段。

既然教育的价值前所未有地凸现,我们有必要认识,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或者确切地说,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本文拟从社会与个体两个视角对该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教育现代化的社会视角分析教育物质化、教育手段技术化不等同于教育现代化,教育要想为社会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根本对学生加以培养。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从根本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对于经济的关注也因此成为我们时代的特点。

在这个宏观的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强调越来越多,于是有人把教育现代化等同于教育物质化、等同于学校课程的实用化和教育手段的技术化,主张引入市场经济规则,通过人才的批量生产,追求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优化。

能否因为教育全方位地介入经济生活,追求物化价值,就认为是教育的现代化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教育的确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如果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即便披上了种种现代的外衣,也很难说就是教育现代化。

君子人格与人的现代化

君子人格与人的现代化

君子人格与人的现代化君子人格与人的现代化君子人格与人的现代化潘星宇(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摘要:当今中国正走在社会现代化的道路上,而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这也是形成现代人格的前提条件。

孔子提出的“君子人格”是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传承的基本人格,同时也符合现代价值观,对于现代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君子人格;人的现代化;现代人格;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038-03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人的现代化”成为了社会上讨论的热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处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

不仅仅表现在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等方面,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都在改变,即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社会现代化需要人具有现代的思想和现代的意识,现代的思想和思维模式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构建现代化的制度环境,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现代化制度环境是现代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从而促进人的现代化。

论及人的现代化,就不可避免要讨论现代的人需要具有什么人格。

现代人格具备的特质必须符合时代精神,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相统一,具体来看就是要有积极向上、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等等类似的精神和品质。

这些人格特质是现代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追本溯源,可以从中国传统的人格中找到出处,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的“君子人格”。

作为中国人传承几千年的政治信仰和精神文化,儒家文明在中国的历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儒家先圣提出的最符合中国人价值观念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可取之处。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发扬君子人格,取其精华,对于中国社会人的现代化有着极大的裨益,也会极大地促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赵蒙成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当下职业教育研究及实践中的一个热词,已有的论点表明职业教育现代化大致包含三个维度:其一,职业教育应紧密对接新产业、新行业,开设新专业。

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驱动着经济产业、行业快速变化,职业教育应瞄准新产业、新行业,调整专业结构,开办新专业,为新产业领域的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其二,职业教育应努力构建上下衔接、普职贯通的完整体系。

我国当前职业启蒙教育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缺失,以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本科院校相当稀少。

同时,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倍受歧视,既与普通高中隔离,升学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这样的体系是“非现代化”的,应通过向上提升、向下延伸、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路径来完善职业教育系统。

其三,大力推广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设备。

基于高新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设备的广泛使用已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显眼的表征。

上述要素无疑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范畴,然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应是“人”的现代化。

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要助力学生成就有意义的人生,培养能够适应当下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在这个可谓“闪变”的时代,作为与产业行业直接关联的职业教育,亟需变革理念、厘清宗旨,切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育成学生的根本“人性”为最高旨归,重视职业教育中真正的教育性基因,把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基于培养“人”的基础之上。

换言之,职业教育应超越锚定特定工作技能的养成、对行业产业亦步亦趋的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近发布的报告指出,教育不仅关系到获取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

应以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宗旨,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解决问题以及信息与媒体素养是培养变革态度的关键。

”因此,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应置于学生的整全发展之上,尤其不可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学生的整全发展是一个多向度的概念,在当下语境下主要应指向三个维度:第一,通用性工作能力素质。

谈图书管理现代化核心要素是人现代化论文

谈图书管理现代化核心要素是人现代化论文

谈图书管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在当前知识信息时代,知识创新、知识发展、知识爆炸带来信息学的扩大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图书资料管理的现代化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现代图书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素是人的现代化,本文谈了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图书管理和图书管理员的内涵定位《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中明确指出:“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包括图书和图书馆知识介绍、工具书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读书方法以及读书卫生知识等方面的指导。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阅读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

图书馆最重要的职能是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保证图书期刊的质量。

学校图书馆功能定位在辅助教育教学,这是其有别于其它类型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学校图书室要成为教学的好帮手,图书管理员要想教学所想,急教学所需。

我认为,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应该是一个爱书、爱读书、阅读兴趣广泛的人。

只有爱书、爱读书的人,才能更好地把握出版市场脉搏,确保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和藏书质量,在享受采购和阅读图书乐趣的同时,把好的图书推介给学生。

通过逛书店、翻阅多种书评类报刊杂志、关注各种新书推荐榜和销售排行榜、上网浏览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和文化频道、浏览网上书店的分类目录等方式,管理员要全面了解图书市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小学图书管理员?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小学图书馆。

中小学图书馆应把核心工作定位于阅读,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以及更进一步的思想和情感需求。

同时,中小学图书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书管理员不只是管理图书,图书管理员应该发自内心地关注教育,关注教育热点,关注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做一个近距离的教育观察者,并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到教育实践中,扩展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二、图书管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是人的现代化图书管理现代化要求健全图书室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科学化、人性化管理。

把握教育现代化八大基本理念的实质

把握教育现代化八大基本理念的实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已有十年。

十年来,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从全球的角度看,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在不断改变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同时,也在重塑教育的形态,知识传授与获取的方式、教与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教育在国计民生中所起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把握教育现代化八大基本理念的实质●文/常生龙现代化面向2035的学校教育常生龙: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获得者、物理特级教师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更为迫切。

立足当下,谋划长远,制定新一轮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教育变革作出战略部署和总体设计,就成了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9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出台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八大基本理念,即“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对此,我们需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这是首次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是前所未有的,理念先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八大理念的前缀“更加注重”提醒我们,这些理念在过去的各种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中都有提及。

在本规划中,对这些理念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以此来推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途径和教育环境的深度变革。

第三,八大基本理念都是基于“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展开的,遵循了教育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也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四,这八大理念体现了对教育自身的要求,强调的是教育本身应该做好的事情。

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者自身必须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现代化概念题目(上传参考答案)

现代化概念题目(上传参考答案)

1、现代化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的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

“现代化”,作为一个新的历史范畴和社会科学范畴,就是用来概括比“工业革命”、“工业化”、“经济发展”这些概念涉及面更广,更为持久的一个长过程而提出来的。

2、工业化a.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

b. 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的发展。

c. 非生物性能源在生产中使用比重的增加。

d. 资源配置主要领域由农业转向工业过程。

e.机器工业诞生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指工业逐渐取代农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部门,并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武装农业的过程。

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第一主题。

3、产业革命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

4、市场化所谓市场化,是一种以市场为社会基轴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说,现代化是以土地为轴心的小生产经济、社会和文明向以市场为轴心的大生产经济、社会和文明的深刻变动过程。

5、新型工业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路子。

”6、信息化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现代化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8日 07 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承载着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也同时承载着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既就是实践主体,也就是价值主体,更就是终极目的。

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我们要深刻认识十八大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部署,把人的全面发展摆上更为紧要的战略地位,积极探索一条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新路。

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任务重大而紧迫
在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也面对着一系列挑战,必须深刻把握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不断增强自觉性与科学性。

社会整体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就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在社会整体现代化进程中,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需要、主体意识与能力,人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及其作用发挥,既受到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现代化。

社会整体现代化就是指社会全面变革旧有传统、发展现代文明的过程,不仅包括物的现代化,更包括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不仅就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必要组成,
而且就是影响社会整体现代化尤为关键的一环。

社会整体现代化就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的客观历史过程,人的现代化就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与动力。

世界现代化的实践证明人的现代化不容忽视。

考察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之间往往呈现一种不平衡性,最常见的就是“人的建设”滞后于“物的建设”。

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人的现代化一旦被忽视或在这一问题上有所迟疑、滞后,必然带来巨大的危害与祸患。

人类要就是不想自酿自饮片面发展的苦酒,就必须正视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一突出问题,重视推进人的现代化。

在我国推进人的现代化具有特殊紧迫性。

又好又快推进现代化,就是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当前与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大历史使命。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能否在充分学习借鉴西方已有经验探索与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避免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实际呈现出的各种弊端、失误与教训,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完成现代化的目标,这既关系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在当代世界的竞争,也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能否顺畅,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能否得以充分彰显。

人的现代化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与要求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出发,在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就是要重点把握好人的现代化的发展重点与演进规律,在积极提升与完善人的现代化素质中更具体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客观标准角度瞧,人的现代化由一系列衡量指数,如衣、食、住、行等的水准构成,这些方面又必须以经济的现代化作为基础。

但就是,如果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瞧,实现人的现代化,就就是推进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即推进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现代转型。

思想、观念与意识的现代化。

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

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就是指人的思想观念与心理状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它主要包括人的价值观念、精神态度、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

具体表现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表明,人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成长与互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立足优秀的中华文化,我们更应当通过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气质的内在契合来丰富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素质能力的现代化。

一般来说,人的素质能力主要包括
品质、体质、智能与潜能。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各种能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过:“不论采取什么制度,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实行这个制度的人的素质。

”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也表明,对人力资本采取优于对物质、货币资本的投资,推动人的素质能力现代化,就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行为方式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既要内化于心,又要外化于行,即通过人的行为加以体现与反映。

行为方式现代化,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采取积极、理性、文明的行动,积极而负责任地参与社会生活。

一些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对现代公民行为的养成教育。

例如,美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以引导公民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移民热潮的这段时期,美国公民教育主要针对新移民,培养新移民的现代行为习惯。

20世纪以后,美国公民教育则更多地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公民积极地参与到各项社群活动中,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能力。

社会关系的现代化。

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就就是要求在社会的多元化变革转型中,人们拥有广泛的政治参与;随着社会与地理的流动性增强,人口流动与发展越来越充分;各种利益主体的需求能得到较充分的兼顾与满足,弱势群体享
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社会阶层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与疏导,社会关系进一步趋于与谐等。

不断探索人的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同时,人的现代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正因如此,十八大报告在总结历史成就时深刻指明,我们“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征程中,我们必须更好地推动人的现代化与社会整体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第一发展要务,为人的现代化持续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践行“发展就是硬道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发展的理解更加全面、更为科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中,“第一要义”仍然就是“发展”,但这必须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这种理论的清醒,反映出对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

坚持推进思想解放、促进人的观念意识现代化,为改革攻坚提供新的精神动力。

在当代中国,推进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主要就是指人们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形成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等相适应的改革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

改革的突破往往首先来自于思想观念的先行,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才能引领与带动现代化的实践深化。

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全面推进公民素质能力方面的现代化。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与目标追求。

实际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与高度重视人、重视人力资源、积极推进人的素质能力建设就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实现科技现代化必须大力培养、选拔人才。

此后,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又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要求。

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又把人才提升到“第一资源”的战略高度,全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同时,在我国人的素质能力建设中,始终把人的道德品质作为基础,放在首位;在人才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上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坚持党建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互动互促,大力推进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

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涉及面广、包容量大,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同时,始终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积极化解各种矛盾与问题,不断探索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新路。

党建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
互动互促,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鲜明特征之一。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在社会关系的处理上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念、共产党人的执政智慧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优越性,有力地推进了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步伐。

(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执笔人:田芝健、许益军、王萍霞、苏萱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