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
3我国基本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基本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陈柳钦(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 0 1 91)一、基本实现现代化得提出及其意义1、基本实现现代化得提出。
现代化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得一种概念, 就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得过程,以及这种发展过程得结果。
现代化就是以创新为动力, 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为标志,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得全方位进步与提升得过程。
对于致力于摆脱落后得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则就是适应世界环境变化,追赶先进工业国家得发展过程, 其实质就是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
现代化就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得目标。
我国在196 4年召开得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了现代化得目标,会议号召全国人民“在不太长得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与现代科学技术得社会主义强国”。
1 9 7 5年,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又重申了这个目标,即著名得“四个现代化”。
198 7年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得“三步走”发展战略。
党得十三大确定了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得部署: 第一步,从1981 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 1 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99 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得十四大报告中提出: “力争经过20 年得努力,使广东及其她有条件得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得地区。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又提出:“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得发展,有条件得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 2 00 0年10月召开党得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 我国已经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得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 P达到8 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得历史性跨越。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政法学院社会工作08-1李佳轩2008090201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摘要: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现代化理论并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而是一个基于一种一致理论观点的理论流派。
现代化理论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学者根据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经验抽象出来的一套发展理论,并试图把它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中国最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运用现代化理论来打造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现在国家建设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
关键字:现代化理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现代化。
一.背景“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的变革过程,这一过程以某些既定特征的出现作为完结的标志,表明社会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现代化理论从萌芽至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
这一阶段以总结和探讨西欧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主,其中主要的学者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和韦伯等。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
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学者有社会学家帕森斯、政治学家亨廷顿等。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处理非西方的后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现代化理论并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而是一个基于一种一致理论观点的理论流派。
现代化理论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学者根据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经验抽象出来的一套发展理论,并试图把它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发展理论,有着很明确的界定:指二战之后首先在美国兴起的、关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发展的理论。
我们最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需要从中借鉴相关经验,来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及现状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
中国现代化报告
综述发现事实,尊重规律,是科学的基本准则。
今天的事实是,世界人口已经超过 60 亿,世界民族约有 3 千多个,世界国家约有 190 多个;世界上可利用资源是有限的,地球上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发展的需求是无止境的。
所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可能回避国际竞争和资源压力。
要在众多国家和民族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就需要实现现代化。
前三期《中国现代化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家现代化的事实和规律。
本期报告主题是地区现代化,重点探讨地区现代化的事实、规律和道路。
如果把地区理解为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或不同地理部分,那么,地区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没有地区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需要同步推进国家和地区现代化。
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了解与地区现代化相关的理论,可以为我们研究和制定地区现代化战略提供启示和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世界 18 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的基本事实和重要启示世界 190 多个国家现代化进程很不平衡。
不同现代化水平的国家,国家内部地区现代化有一些不同特点。
本报告选择美国、欧盟国家、墨西哥和印度等 18 个国家,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案例分析的样本。
首先,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简要分析美国、英国、墨西哥和印度 20 世纪一百年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现代化的主要事实。
其次,采用定量分析和统计学方法,简要分析美国、欧盟国家、墨西哥和印度等 18 个国家 170 多个地区现代化的主要事实;定量分析美国 8 大地区、50个州和 195 个县的现代化。
其三,系统归纳世界 18 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的 16 个基本事实和 9 个重要启示。
1、世界 18 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的 16 个基本事实(1)地区现代化是客观存在的。
在 18 个国家 171 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和扩大,地区发展水平的趋同和趋异,地区相对水平的追赶和退步等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式现代化总结200字
中国式现代化总结200字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注重平衡发展各个领域,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和人文价值。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领域实现了长足发展。
中国采取改革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中国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电子产品生产国。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中国实施了教育和医疗改革,提高了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和贫困群体得到更好的照顾。
此外,社会各个领域的公平正义也得到了有效维护,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领域也有了重要进展。
中国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的执政理念注重人民利益,注重民主法治,注重全球治理。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倡议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以科技创新和管理现代化为支撑,实现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充满了中
国特色和中国梦,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思路。
中国现代化成就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 国家先后启动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4年底,陆续开工60多个重大工程,投资总规模达8500多亿元.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诸如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和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的科技研究的一些"高,精,尖"领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9.6%.到2006年底全国城镇居民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87亿人,1.12亿人,1.57亿人和1.02亿人;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3 74万人.到2007年6月,全国共有2235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经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各种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逐步形成.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12月1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7月1日,首部《对外贸易法》颁布.出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改善,竞争力显著增强. 利用外资为现代化建设开辟广阔的资金来源.截至20 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达7453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0多万个. 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3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8%.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许多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职务. 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982年全国人大全面修改宪法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4个宪法修正案,制定了200多部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深入贯彻,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支持个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4年到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重要指导方针.人民解放军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主线,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7月1日和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这是实现祖国统一迈出的历史性步伐,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发展,反对"台独"斗争深入发展.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用立法形式表达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2005年4月至5月,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领导人相继由台湾率团访问大陆,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两岸关心出现重大转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工作. 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提倡新安全观,主张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 中国已经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睦邻,安邻,富邻政策指导下,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截至2007年6月,全国共产党员总数达到7 336.3万人,党的基层组织达到360.7万个.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论中国现代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各 指标 值
标 准 值
( %)
9 7年 平 均 值
( %)
界第 一 .进 出 口世 界第 二 , D G P总量 已 跃居 为 世 界第 二 大经 济 体 . 对 世界 经 而
济 的贡献 率 占 2 %, 0 稳居 第一 。 明显 , 很 中国 的综 合 国力 显著 增强 。中 国是 联合
国人 都 感 到 由衷 的 自豪 和 骄 傲 这 种
自豪 与 骄 傲 包 含 着 中 国 近 现 代 一 百 多
代 “ 联模 式 ” “ 亚 模 式 ” “ 美 模 苏 、东 、拉
式 ” 继 失 败 后 . 中 国 模 式 ” 为 发 展 相 “ 就
年 受 外 国列 强 蹂 躏 的耻 辱 .包 含 着 中
还 必须在 器物 、 制度 、 文化 三者之 间找 到 契合点 , 之 能够协 调发 展 。 使
关 键 词 : 代 化 : 物 ; 度 ; 化 现 器 制 文
中 图 分 类 号 : 6 D1
文献标 识 码 : A
表 1 中国 2 0 0 0年 现 代 化 实 现 程度
1 新 时期 的 中 国现 代 化
科 技创 业
P b怔 R№ W S E a 雌 a C l啦 V 。 Ⅲ M岍
论 中国现代化 的过去 现在 与未来
沈 光 明
( 江大学 文理 学院 湖 北 荆 州 长 4 40 ) 3 10
摘 要 : 经过 3 0年 改 革开放 之后 , 中国的现代 化进 程 应如何 推进 , 内外都 非 常关 注。 简要 分析 了近 国 现代 中 国的现 代化 启 动 与推 动 的 历 史 , 为在 器物 、 认 制度 、 文化 三者 的 追 求 中 , 文化 领 跑 的现 象 既符 合 中 国的 国情 . 又反 映 了 中国作为 外 源现 代化 国家的特 点 。而 中国在现 代化 推进 方 面对世 界要 作更 大 的贡献 ,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一要论述一个国家现代化实现程度,首先需要明确现代化定义。
本文给现代化下的定义是: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是以科学与技术革命作为推动力,在实现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同时对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进而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变革的历史发展进程。
现代化上述定义包含了以下含义:一是现代化实质就是工业化,但现代化又远不能等同工业化。
现代化过程的结束是通过工业化来实现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但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两者是不同的。
工业化指的是由于技术和应用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经济变迁,而现代化则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人自身的变迁,其核心内容是工业化由此导致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在政治、社会、文化、福利、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才称得上是实现现代化。
也就是说,工业化只是现代化的经济内容,现代化还包括大量非经济内容。
但尽管如此,工业化毕竟是现代化核心,其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工业化意味着人类控制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大大增强,工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业化推动了政治发展,为自由民主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现代化的与时俱进特征受一定历史时期限制。
现代化这一概念中的“现代”不是“当代”的泛称,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
因为现代是相对而言的时间概念,所有具体的时间规定相对过去都是现代,但不是所有的“现代”时态都能代表现代化。
比如,仍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国家,虽然正处在现代化过程中,但还不能称为现代化。
已经结束现代化过程正在向后现代社会转变的国家,虽然也处在现代,但他们的现代化过程已经结束。
既然现代化指的是一个发展过程,自然应当把现代化理解为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概念。
但由于现代化仅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代,因而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动态性、与时俱进的特征又是受一定的历史时期限制。
10.1、中国现代化进程
一、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的转换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 是中国内忧外患同时加深、半边缘化与革命化同 步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处于自发 的游离状态,被挤压在一条窄缝中断断续续地进 行的。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处于自发的游离状 态,被挤压在一条窄缝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的。
第一,出现了现代工业, 第二,出现了现代教育体系, 第三,改变了封闭状态,派出了留学生到国外学 习,派出了官员到国外考察,改变了中国人对世 界的看法,扩大了视野。 第四,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第五,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新的阶级, 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詹姆斯· 汤森在《中国政治》中写道: “中国文明的丰饶和力量长期以来特别令局外人 着迷。如今,在此之外又添上了这样一种看法, 即人类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于现代中国, 并且仍在演示着。” 任何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学者,最终都会发现:中 国的现代化是一种独特的发展类型。
LOGO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浪潮的一部分,它开始于19 世纪中叶,这在时间上比欧洲大约晚了100多年。众所 周知,19世纪以后,欧美国家经过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 革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而中国却在封建主义的老路上 徘徊。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及以后的列强的侵略,使中 国陷入了深深的生存危机之中。当辛亥革命推翻了王权 之后,“政治的权威与权力危机、社会的认同与整合危 机、文化道德的失范与脱序危机数症并发,使中国处于 前所未有的乱局之中”。①中国的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艰难起步的。
1905年开始的立宪运动,可以说是君主立 宪维新的继续,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 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 在经济方面,以“保护开通”, 在军事方面,重建新式军队, 在教育方面,废科举,办学校、派留学,大 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在政治方面,进行宪政改革。1908年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目标。
强国须由教育奠基,教育助力强国建设。
十九大报告把“建设教育强国”确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要求“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的重大决策,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伟大梦想的感召之下,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要紧扣四个关键词,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基”、“建设教育强国”的“强”、“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的“先”。
教育事业之“新”党的十九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
就教育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确定了建设教育强国这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目标,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
教育事业之“新”,在于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历史性地交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经验在此集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宏伟蓝图在此铺展。
站在新时代历史坐标来看,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继往开来,即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
教育开创未来,教育强则国家强。
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实践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教育事业之“新”,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教育改革加速深化的五年。
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中国化现代化的成就
中国化现代化的成就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中国化现代化的目标。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化现代化的成就。
一、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连续多年保持在世界第二位。
中国已经从一个主要依靠农业的国家,转变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的国家。
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中国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发射了载人航天飞船和探月工程。
中国的高铁技术也引领全球,成为高铁大国。
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的科技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三、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中国化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中国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中国的义务教育已经覆盖了全国范围,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的大学在国际排名中崭露头角。
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中国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国通过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努力,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的电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庆祝。
中国化现代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和文化传承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为全球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化现代化的成就不仅惠及中国人民,也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统计考察①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统计考察①曾五一庄赟一、问题的提出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
如何从数量上准确地把握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是当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掌握统计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基本步骤与方法。
本案例需要讨论的问题包括:(1)如何建立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如何确定具体的评价标准;(3)如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数;(4)如何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综合评价。
二、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确定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现代化具体评价标准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提出的②。
英克尔斯在调查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后,认为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尽管各国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社会现代化过程,并提出了现代化的十项标准:(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12%-15%;(3)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5%以上;(4)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在70%以上;(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50%以上;(6)成人识字率80%以上;(7)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在10%-15%以上;(8)千人拥有医生数在1人以上;(9)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10)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英克尔斯提出的评价标准涉及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口素质等领域,对各国和各地区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共性,数据采集也比较方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但该评价体系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其包含的指标不够全面,其具体数量标准也是用来评价当时的现代化水平,作为21世纪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明显偏低。
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提出了更完善的评价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但到目前为止在具体指标的选用等方面,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在数据的采集上也存在一定困难。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具体测算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与现代化的差距,为了便于收集资料和进行国际对比,我们在实证分析时仍采用国际公认的英克尔斯的十项指标,作为衡量现代化进程的项目。
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近些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财富累积、实力增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
一是经济建设成果显著。
近年来,我国实现了稳健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实现中高速增长,内需贡献率显著提高,结构调整效果逐步显现,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科技进步丰硕成果。
我国科学技术力量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重大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从“智能制造”、“新型能源汽车”到“超级计算机”、“超精密望远镜”等等,都颇有建树。
三是转型正义全面深入。
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改变,转型正义深入推进,改革步伐屡见成效,金融服务经济社会深度深化,系统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迅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快速推进,社会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显著提高。
全球现代化程度最高的10个城市,中国大陆仅上海进前十
全球现代化程度最高的10 个城市,中国大陆仅上海进前图文无关全世界各地的人民的努力工作的共同目的之就是让其居住地越来越现代化,而所谓的现代化包括科技、建筑、创新力、城市规划及文化氛围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国外一家旅游网站( Culture Trip )就在其网站上做了一个投票,让有丰富出国旅游经验的用户来为自己心中的最现代化的城市投票,在结果中,日本首都东京获得了第一名,被评为全球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同时,上海也以第六名的成绩上榜。
以下是排名内容。
第一名:日本东京东京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闪烁的霓虹灯、现代化建筑、繁华的街道以及遍布各地的最新科技产品,例如智能手机、机器人、汽车等,这些都是东京随处可见的景象。
东京在国际上一直以全球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为人所熟知。
不仅如此,这个城市仍然在飞速发展,东京给创业者或具有创新力的新奇创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保持这个城市的活力和发展。
东京一家创业型企业研发了一款戒指,可以通过蓝牙连接至部智能手机,并通过手臂的挥舞来实现在线支付;还有家创业公司在城市开设了多家“约会沙龙”来专门供单身者约会。
在东京街头漫步,你有很大的几率会偶遇机器人、见到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之一、或一不小心走进几层楼高的家数码城。
第二名:新加坡新加坡新加坡这个城市是它的同名国家的首都,但以前曾是英国、日本和马来西亚的殖民地,于1965 年独立。
在经过了30 余年的发展之后,新加坡现在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这座光彩照人的城市也拥有很多摩天大楼,且很多都采用玻璃外墙,使得其看起来更加闪亮,例如著名的天空花园酒店(SkyPark hotel ,新加坡标志性建筑之一)不得不说新加坡的市政规划者非常有头脑,他给这个城市规划了很多公园和绿化区域。
新加坡又被称为“狮城”(LionCity ),这个地方的政府贪腐率处于全球最低水平之一、它的商业环境属于全球最健康者之一、教育体系也属于全球最完善者之一、并且其治安与文化也属全球最好之一。
中国2015年前后完成首次现代化
活 率 、 人 识 字 率 、 学 普 及 率 和农 业 增 加 值 比重 等 成 大
6个 指 标 已 经 达 标 , 人 均 G P、 业 劳 动 力 比重 、 而 N 农
过程及 其深刻 变化 。第一 次现代 化 的特点 是 工业 化 、 城
报 告 指 出, 0 2 4年 中 国生 态 现 代化 水 平 指 数 为 4 0 2 分 , 1 8个 国家 中排 第 10位 , 在 1 0 中国正 处 于生 态 现 代 化 的起 步期 。
均能 源消费 等 。
呼 浩 科 回 28 和 特 技 0/ 03
《 中国现 代化 报 告 2 0 ) 0 7 在对 有 关数 进行 分析 后 提 )
第 一次 现代 化 评价 指标 共 1 0个 ,包 括 人 均 G P N 、
出 ,在 中 国地 区第 一 次 现代 化 排 名 中 ,0 5年 和 20 20 04
年相 比, 庆 、 重 内蒙 古 、 夏 、 东 等 1 宁 广 1个 地 区 全 国排 名上升 , 北、 湖 湖南 、 山东 、 西 等 9个 地 区全 国排 名下 陕 降。
现 代化 理论 之 后 ,中科 院研 究 员柯 传 启 多年 前 提 出 了
“ 二次 现代化 理论 ” 从 1 第 : 8世纪 到 2 世纪 末 的世 界 现 1
代 化进程 包括第 一次 和第 二次现 代化 两大 阶段 。 一 次 第 现 代化 指 从农 业时 代 向工 业 时代 、农业 经济 向工业 经
寿人 I 比例等 3 : 1 0个指标 在 内的生 态现 代化 指数 。用 这
一
次现 代 化实 现 程 度达 到 10 0 %大约 需要 8年 。“ 就 也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成就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惊人的现代化成就,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种特点,包括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高度的社会管控、强化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以及全球化倡导者的角色。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在经济方面,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国家转变为一个制造业和服务业主导的经济体系。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技术创新、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等等。
这些措施使得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社会管理方面,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通过强有力的社会管控手段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这种社会管控包括大规模的监控和审查机制、严格的言论和宗教自由限制,以及对反对派和异见人士的打压。
虽然这种做法受到了一些批评,但是在中国看来,这种方式可以保障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鼓励本土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
这些计划旨在提高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力,使其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在各种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果,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等。
最后,在全球化方面,中国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和互利共赢。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区域
合作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成就是多方面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主导和干预。
虽然在一些方面存在争议,但是中国的现代化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启示。
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监测研究
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监测研究摘要:本文在对国内外现代化研究理解和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得出了我国的2014-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指数,并对我国2025年、2030年以及2035年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一、文献综述研究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统计监测,对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有三种水平:基本实现、平均实现和全面实现。
目前没有明确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标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何传启(2020),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定为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50%和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80%,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1)。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有布莱克现代化指标体系、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等。
国内学者多数从多维度、多方面构建多指标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比如,任保平(2021)从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生态文明、政治文明5个维度构建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西部地区12省区市现代化建设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2)。
此外,还有学者对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研究。
比如,韩民青(2018)基于世界银行对不同收入国家的划分,从动态角度确定了2035年现代化国家的人均GDP最低标准应该在2.3万美元到2.6万美元之间(3)。
二、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监测和评价需要确定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
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科技水平、生态环境这五个方面。
(一)指标的构建原则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设定既要突出共性(主要是国际可比),也要体现个性(国情),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拟定。
1.符合国情原则。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2020到2035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有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一要论述一个国家现代化实现水准,首先需要明确现代化定义。
本文给现代化下的定义是: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是以科学与技术革命作为推动力,在实现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同时对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进而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变革的历史发展进程。
现代化上述定义包含了以下含义:一是现代化实质就是工业化,但现代化又远不能等同工业化。
现代化过程的结束是通过工业化来实现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但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两者是不同的。
工业化指的是因为技术和应用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经济变迁,而现代化则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人自身的变迁,其核心内容是工业化由此导致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在政治、社会、文化、福利、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才称得上是实现现代化。
也就是说,工业化仅仅现代化的经济内容,现代化还包括大量非经济内容。
但尽管如此,工业化毕竟是现代化核心,其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工业化意味着人类控制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大大增强,工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业化推动了政治发展,为自由民主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现代化的与时俱进特征受一定历史时期限制。
现代化这一概念中的“现代”不是“当代”的泛称,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
因为现代是相对而言的时间概念,所有具体的时间规定相对过去都是现代,但不是所有的“现代”时态都能代表现代化。
比如,仍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国家,虽然正处在现代化过程中,但还不能称为现代化。
已经结束现代化过程正在向后现代社会转变的国家,虽然也处在现代,但他们的现代化过程已经结束。
既然现代化指的是一个发展过程,自然应当把现代化理解为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概念。
但因为现代化仅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代,因而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动态性、与时俱进的特征又是受一定的历史时期限制。
也就是说,现代化与时俱进特征仅仅限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当一个国家顺利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意味着这一国家现代化过程的完成或结束。
比如,当今世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顺利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也就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的完成或结束。
虽然这些国家本身仍在发展,但这种发展已经超出了现代化这一历史时期,不能把这些已经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国家仍看作是仍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
如果那样,现代化也就永远没有结束之说。
三是现代化实现目标可理解为描准“固定靶”,而非“移动靶”。
学术界对现代化的理解,有“移动靶”还是“固定靶”之争。
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等同于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国家水平,这种认识实际就是“移动靶”。
从纯理论角度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赶超目标时,当然应当以“移动靶”作为赶超目标,而不应是“固定靶”。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接近和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不然,以“固定靶”作为赶超目标,当达到这一发展目标时,别的国家也在前进,已经不在原先“固定靶”的水平,就难以达到赶超目的。
但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就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两者是绝然不同的。
而现代化本身有着明确规定性,因而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现代化,其发展目标只应是“固定靶”,而非“移动靶”。
所谓“固定靶”,就是根据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对现代化结束时的国家或地区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分析,确定现代化完成时的标准,并以此标准作为现代化实现的目标。
本文持“固定靶”观点,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到底处在怎样水平,这是一切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想要搞清楚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研究现代化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都做了大量分析。
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朱庆芳、吴寒光应用英克尔斯指标所作的计算,主要资料来源于世界银行出版的〈2000年发展报告〉和联合国教科文年鉴、劳工年鉴等重要文献,结论是1998年,中国现代化实现水准为81.9%,居世界第66位。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根据英克尔斯标准所做的计算,认为1998年中国现代化实现水准为72.3%。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认为,2000年中国现代化实现水准为76%,世界排名第64位。
本文认为,上述一些专家对中国现代化实现水准的计算,都有高估之嫌。
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是因为英克尔斯的标准明显偏低。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所谓的英克尔斯的标准,实际上不是一个现代化结束或完成时的标准,至多只能看作现代化发展中期的标准。
离基本现代化标准也还有一定距离。
从严格意义上说,现代化进程是很难通过数据计算出来的,因为指标之间没有多少可比性。
但如果对未来现代化进程作一预测分析,判断今后趋势,通过各指标加权计算,可能反映出一般发展走势。
本书依据对现代化概念理解,根据2001年统计资料,对中国现代化实现水准作了测算,下表是所设计的标准值与现代化实现水准之间的比较。
表12001年中国现代化实现水准附图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实现水准,按照基本现代化标准,只实现了61.6%;按照现代化标准,仅完成了47.9%;说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没有进入工业化中期,要实现现代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印度是与中国在很多方面类似的国家。
为便于比较,本文也对印度的现代化实现水准作了分析。
通过与表2比较后可以看出,印度除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两个指标领先于中国外,其他指标均不如中国。
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而当时印度是57美元,中国不及印度的一半。
而到2000年,印度的人均GDP不足中国的2/3。
从总体看,印度的基本现代化实现水准为45.7%,现代化实现水准为32.4%,分别比中国低15.9和15.5个百分点。
应该说明的是,在测算印度现代化实现水准时因为无法获得最新数据,一部分数据是90年代的数据,所以实际差距较之表2反映出的差距应当小一些。
表2印度现代化实现水准附图三结合表1,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1.人均发展水平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从人均GDP看,2001年已达到7500元,比1978年的379元增加了712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近5倍。
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发展水平明显偏低。
目前世界人均GDP已超过5100美元,高收入国家更是在28000美元之上,而中国2001年仅为907美元(按美元与人民币1∶8.27计算),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30,甚至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200美元,1999年)。
若按购买力平价折算,中国人均GDP约为3800美元,也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960美元,1999年)。
从人均GDP的基本现代化和现代化实现水准看,分别为15%和9%,是现代化10个指标中实现水准最低的。
可见,人均发展水平偏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基本的制约因素。
2.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
90年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3.45%,人口城市化水平已从1990年的26.23%提升到2000年的36.09%,北京达到78%,上海则超过80%。
目前中国城镇总数已经达到1.9万个,全国县级以上城市669个。
但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
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经达到45%,欧美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达到38%,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则达到45%以上,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比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低9个百分点,离现代化实现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与多年来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相关。
且不说,“大跃进”和“文化革命”期间采取的一系列反现代化的做法,如几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城市居民到农村等,这些措施严重防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一些政策措施也严重制约了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国家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制定了“离土不离乡”政策,现在看来,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限制了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
乡镇企业的发展没有带来相对应的城市化,出现了非农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奇特现象,这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极为罕见。
目前。
中国非农水平为50%,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愈益认识到,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推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推算,如果每年能够提升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水平,就能够创造近千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消费需求,就能够让GDP加速近一个百分点。
而要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必须对中国的户籍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成为横亘在城乡间的重要壁垒,是制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逐渐有了一些松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才有了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以0.6%左右的速度提升这样一个可喜的变化。
3.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水平。
2001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3.6%。
这一比重不仅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70%相距甚远,也与世界低收入国家37%的平均水平相差2个百分点。
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除了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指导思想和体制政策等方面压抑第三产业发展,使得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低于相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
虽然近年来第三产业有了一定水准发展,但因为城市化和非农化水平偏低,也使得第三产业继续发展缺乏持续的后劲。
第三产业发展一般呈现以下规律: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到工业化中期后,第二产业达到相当规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向比较富裕阶段迈进(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经济增长处于起飞过程,第三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逐渐接近并超过第二产业,进而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1990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7.1%,41.6%,31.3%;11年以后调整为15.2%,51.1%,33.6%。
第一产业在此期间下降了11.9个百分点,二产增加了9.5个百分点,三产增加了2.3个百分点。
三产比重显示,中国目前正处在向工业化中期逼近阶段,人均GDP已接近1000美元,目前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期,对第三产业服务消费的需求处于快速上升期,同时,一、二产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这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