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实践分析共10页

合集下载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实践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实践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实践分析在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风险偏好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经营策略,确定其风险偏好程度,并在实践中加以体现。

本文将从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内涵、实践分析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内涵商业银行风险偏好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决策方面对风险选择与承担的态度和倾向。

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在面临不同的业务机会和市场风险时,会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度的风险水平来经营和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程度对其经营活动和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若风险偏好过高,商业银行可能会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但也更容易面临较大的风险损失;若风险偏好过低,商业银行可能会过度谨慎,错失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机会,影响盈利能力。

二、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实践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业务结构调整:商业银行在调整业务结构时,会考虑到不同业务的风险水平和回报率。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倾向于选择风险和回报相对平衡的业务结构,以降低整体风险水平。

2. 风险管理政策:商业银行会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包括风险控制指标、风险分散策略等。

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管理风险。

3. 信贷审批与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审批和风险评估过程中,会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担保能力等因素,以确保贷款的风险水平可控。

4. 资本金管理:商业银行需要合理配置和管理自身的资本金,以支持其业务发展和风险承受能力。

资本金的规模和结构,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程度。

三、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对实体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决定了其在信贷市场上的行为,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

风险偏好较高的商业银行可能在经济下行期间更为谨慎,收缩信贷,导致实体经济面临融资困难;而风险偏好较低的商业银行可能更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主动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精选7篇)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精选7篇)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精选7篇)银行风险分析报告篇1近年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同时也风险显现。

本文通过对海南琼海、万宁和陵水三个县市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调查显示:个人及机构理财产品占据主导地位,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成为主流,权益类投资比重上升明显,理财产品成揽存重要手段,资金投向规避监管,投资信息披露缺失。

对此,经综合分析当前三县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的建议。

一、三县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总体特征(一)业务总体发展:业务规模增长较快,个人及机构理财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二)产品期限结构:固定期理财产品为主导,开放式和期次滚动型产品日渐突出(三)产品资金投向:流动性理财产品占比较高,权益类投资比重上升明显(四)产品收益结构: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为主流,保本和保证类收益产品增长较快二、当前三县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为操纵理财资金流向季末“冲存”,虚增业绩并规避存贷比等监管指标在同业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规模化考核指标,特别是存款考核指标仍在银行整体考核体系中占据突出的地位,加剧理财业务的异化,导致理财产品成为银行季末“冲存”的工具,主要方式包括:一是人为控制理财资金池资金流向存款;二是巧设理财产品募集期锁定存款。

(二)高净值客户认定执行标准不严格《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理财业务中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实际操作中,有些银行在销售高净值客户专属理财产品时,不对客户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进行核实,只让客户签名证明已达到相关标准,将普通客户资金投向股票市场、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获取更高收益的目的,导致投资者购买的理财产品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违反有关产品销售适合性原则的规定。

(三)季末“冲存”与资金池期限错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严峻挑战部分银行在季末加大高收益短期理财产品销售,利用产品募集开始日至起息日、产品到期日至清算日两个“资金沉淀期”,将客户资金计入存款科目,满足时点考核要求。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框架探讨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框架探讨

一、风险偏好的内涵实践中,各个机构对于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有着不同的表述。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将风险偏好定义为一个组织愿意接受的风险类型和风险大小。

国际金融协会(IIF)认为风险偏好是一个公司在追求经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且能够接受的风险类型和风险大小。

COSO委员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指出,风险偏好是一个实体在价值追求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大小。

总的来看,各个机构对风险偏好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共同特征,主要体现为:一是风险偏好的目标均是服务于发展战略;二是风险偏好既反映了银行主观的承担态度,也客观体现出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三是风险偏好要细化到具体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总量的规模;四是风险偏好的表达往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五是银行需要借助压力测试来体现其风险偏好。

结合各机构定义,本文认为,银行的风险偏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银行在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能够并且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总量。

简而言之,风险偏好就是明确做什么,不做什么,如果做承担多大风险。

2013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了《有效风险偏好框架原则》(以下简称《原则》),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风险偏好管理的框架,并且明确风险偏好框架应当包括风险偏好陈述、风险限额和职责分工等内容。

同时,《原则》还指出,董事会是风险偏好的最高决策机构;高管层负责建立集团风险偏好框架、传导风险偏好,并促使各业务条线将风险偏好应用于战略规划、经营决策和薪酬机制等;内审、外审或独立第三方则负责对集团风险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框架探讨卢 娜摘要: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与稳健的风险文化是构建有效、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对商业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内涵及风险偏好管理的重要性,梳理了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主要内容与传导路径,并针对实践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策建议。

银行风险偏好执行和评估报告

银行风险偏好执行和评估报告

银行风险偏好执行和评估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银行风险偏好执行和评估报告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的金融中介和风险管理职能。

银行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而银行的风险偏好执行和评估正是保障银行经营稳健和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

1. 风险偏好的内涵和意义银行的风险偏好是指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所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

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其经营战略和业务模式密切相关,不同银行由于经营结构和市场定位的不同,其风险偏好也会有所不同。

银行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盈利能力,确定适合自己的风险偏好水平。

2. 风险管理与风险偏好银行在确定风险偏好的基础上,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测度、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和风险应对等环节。

银行应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水平,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3. 风险偏好的执行机制银行在确定风险偏好后,需要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确保风险偏好的有效执行。

执行机制包括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风险决策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银行还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风险管理措施和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

银行还应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及时监控和反馈风险情况,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随着市场环境和经营策略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风险偏好。

银行应根据市场动态和内外部风险情况,灵活调整自身的风险偏好水平,以确保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银行还应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优化风险控制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和挑战。

银行的风险偏好评估是指对银行风险偏好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和审查,以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风险偏好评估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银行发现和分析潜在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决策的准确性。

商业银行构建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探讨

商业银行构建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探讨

商业银行构建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探讨孙 宁摘要:建立科学、明晰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对推动实现商业银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阐述了风险偏好管理的概念及内容,总结了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的实践经验,就构建全面有效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风险偏好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246(2021)04 - 0080 - 05一、风险偏好管理的概念及内容(一)风险偏好管理的概念关于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的概念,国际上各大商业银行的定义和表述虽然存在差异,但其实质内涵基本一致。

德意志银行提出,风险偏好是集团在实现其经营目标时预计将接受的最大风险水平;渣打银行提出,风险偏好是银行实施战略目标时对准备承受的风险水平进行的描述;巴克莱银行认为,风险偏好阐明了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所愿意和准备承担的风险水平;汇丰银行认为,风险偏好是根据银行战略和风险管理能力而确定的所愿意承受的风险类型和水平。

综上,本文认为,商业银行风险偏好是指在战略规划制定实施和业务经营过程中,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确立的对待风险的态度,包括对总量及各类型风险的最大承受能力和承受意愿;风险偏好管理即是对银行的风险偏好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和风险偏好声明。

商业银行确立清晰的风险偏好,有利于统一对自身风险承担水平的认知和对待风险的态度,进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供交流的基础。

如果全行上下缺乏明确的风险偏好,银行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之间就会缺乏有效的平衡,可能会造成两种负面影响:一是盲目追求经营规模、发展速度和财务利润导致银行过度承担风险;二是片面强调风险、过于保守谨慎导致银行经营业绩过低和丧失发展机遇。

(二)风险偏好管理的监管要求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协会(IIF)、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巴塞尔委员会以及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十分重视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体系的建设,明确了风险偏好框架和风险偏好声明等一系列管理要求。

浅析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的风险偏好体系

浅析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的风险偏好体系

浅析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的风险偏好体系前言中共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商业银行必须主动适应、认真贯彻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逐步认识到风险偏好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监管与指导。

高级金融监管集团(Senior Supervisors Group,SSG,由欧美等多国金融监管机构组成)、巴塞尔委员会(BCBS)以及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相继发布《2008年全球性银行危机对风险管理的教训》、第三版《加强银行公司治理的原则》和《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的原则》,指出了设定明确的风险偏好是金融机构亟待改进的领域,明确了风险偏好框架包括风险偏好陈述、风险限额以及风险偏好管理的角色及职责分工,同时强调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参与风险偏好制定和执行的重要性。

中国银监会先后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风险偏好与风险限额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五大核心要素之一,明确了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要实现资本水平与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目标,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书面的风险偏好,做到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重。

国际银行业中,澳大利亚国民银行(NAB)和花旗银行(CITI)在风险偏好建设上较为成熟,通过量化数据支持,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了风险偏好设定与银行战略定位的一致性。

国内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和广州农商银行均制定了风险偏好管理办法和符合自身特点的偏好指标,明确了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强化了风险偏好的传导机制,同时加强风险偏好评估调整管理,强调压力测试在设定偏好目标值中的作用。

因此,对于Z银行来说,建立风险偏好管理体系,设定风险偏好指标以及建立风险限额体系来支撑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一、引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中介、风险管理等重要职能。

市场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对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营和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进行市场风险分析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二、市场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市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受到的不利影响,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等。

具体分类如下:1. 利率风险: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之一。

它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波动导致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利差变化,从而影响银行的利润和净值。

2. 汇率风险: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中面临的风险。

汇率波动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外汇资产和负债之间的价值变化,从而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净值造成影响。

3. 股票风险:商业银行在股票市场投资和交易中面临的风险。

股票价格的波动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投资组合的价值变化,从而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净值造成影响。

三、市场风险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为了准确评估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

以下是常用的市场风险分析方法和工具:1. 历史模拟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模拟市场风险的可能情景。

该方法基于历史数据,能够较为准确地估计市场风险的潜在损失。

2. 方差-协方差法:通过计算各种资产之间的方差和协方差,估计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

该方法能够帮助商业银行优化投资组合,降低市场风险。

3. 蒙特卡洛模拟法:通过随机模拟市场变动,评估不同市场情景下的风险水平。

该方法能够考虑到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评估结果。

四、市场风险管理的措施和策略为了有效管理市场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策略。

以下是常见的市场风险管理措施和策略:1. 多元化投资组合:商业银行应该通过投资于不同类型的资产,降低市场风险的集中度。

多元化投资组合能够分散风险,提高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2. 设立风险限额:商业银行应该设立市场风险的限额,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偏好设定

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偏好设定

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偏好设定当前世界经济乏力,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部分行业、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面对这一窘境,我行就目前风险状况认真分析,现将风险偏好设定如下:一、风险点变化情况(一)信用风险进一步增大。

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违约风险,是我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其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

一方面,当前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小农意识较强,信用观念淡薄,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的大环境下,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信用观念的淡化,认为向我行贷款也是一种民政性扶持,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金融体系多元化、多层次格局的形成,农业银行、包商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纷纷介入农村市场,加上民间借贷的活跃因素,这种农村金融市场激烈竞争的格局势必导致本来较差的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加剧恶化。

而我行80%以上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农村,在这种信用环境背景下潜在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凸显。

(二)市场风险比较敏感。

我行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风险。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衡量金融产品收益率的重要指标.而我行点多面广,加上负债结构不合理,资金组织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我行当前盈利模式和结构单一,多元化的收入和盈利结构尚未形成,贷款利差目前仍是经营效益的主要支撑,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微乎其微。

随着利率市场化, 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水平明显高于我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利率的多次调减使存贷款利差进一步缩小,致使银行经营效益滑坡的趋势比较明显.利率风险对我行经营效益的影响逐渐显现。

(三)流动性风险明显。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势必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传统的农业耕作已逐步被“三高”和特色农业所替代,农业产业已不是当前地放经济发展的主导,各类新兴的经济实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以工辅农的多元化产业结构格局已成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生产经营周期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贷款期限也随之延长,我行发放的贷款大部分是短期贷款,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比较突显,另外受市场经济冲击,导致大范围的经济萧条甚至经济衰退,致使到期贷款收回率水平偏低,部分到期贷款可能形成不良,关注类贷款余额不断增加,不良贷款的反弹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信贷资金流动性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一、《银行风险分析报告》概述1. 目的和背景介绍当我们谈论银行风险分析报告时,实际上我们在关注我们口袋里的钱是否安全,我们的生活是否有保障。

因为银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我们存取款、贷款、理财等活动都离不开它。

因此这份报告就是为了保障我们的财产安全,守护我们的生活稳定而存在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银行风险,简单来说银行风险就是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比如经济环境变化、管理问题、信贷风险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银行的稳定运营,进而影响到我们的财产安全。

因此这份报告的目的就是要分析这些风险,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风险。

二、银行概况与风险评估目的当我们谈论银行时,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存取钱款、办理贷款和投资理财等服务的地方。

今天要介绍的这家银行,相信在大家心目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然而如同其他任何一家机构,它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风险评估的目的就在于,确保这家银行能够稳健运营,保护每一位客户的利益。

先来谈谈这家银行的概况吧,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一直以来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风险也随之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对这家银行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三、银行风险分析框架在银行业务不断发展的同时,风险也相伴相生。

为了全面了解银行的风险状况,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清晰的风险分析框架。

这个框架就像是银行的“健康检查报告”,帮助我们找出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点。

首先我们要关注信用风险,这个风险主要来自于客户,也就是那些贷款给我们的客户会不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偿还贷款。

毕竟客户如果不能按时还款,银行就会面临损失。

这部分我们需要分析客户的信用记录、还款能力等信息。

接下来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涉及到银行投资的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

就像我们在股市里投资一样,如果市场不顺利,投资可能会亏损。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做好风险评估和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置与运用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置与运用

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商业目标的过程中,在资本、流动性、监管等约束条件下,能够并且愿意接受的风险种类与总量①。

风险偏好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提出了要求,目的是在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维持一种动态平衡。

从集团战略层面对风险偏好进行清晰明确的陈述,并逐级分解、传导和有效执行风险偏好,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和金融系统的稳定。

国际金融协会(IIF)2011年发布的报告《实施稳健的风险偏好架构,强化金融机构的经营》在总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时指出,实施稳健的风险偏好架构是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呼吁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要对这项关键性管理工具加以重视。

我国也对风险偏好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原银监会颁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6〕44号)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书面的风险偏好,做到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重。

一、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一)利益相关方诉求商业银行在对风险偏好做出陈述时,要充分考虑股东、存款人、贷款人、债权人、企业员工等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利益相关方因其所处地位、利益关系的不同,主要关注点和诉求也有较大差异。

在风险偏好的设置中综合考虑并体现利益相关方的合理诉求,体现了企业为股东等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的本质特征,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置与运用张 雷 郭振鹏 刘晓宇摘要:引导和推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置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对避免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和保持金融机构长期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阐述了风险偏好设置的流程、风险偏好指标的选取以及风险偏好的传导与应用,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风险偏好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246(2020)07 - 0081 - 08①Reform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Strengthening Practices for a More Stable System[ R ]. IIF, 2009.这样风险偏好在向下传导时才能得到相关方的支持,保证执行效果。

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分析报告

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分析报告

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分析报告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分析摘要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以及我国经融体制的改革,促使外资银行逐渐将发展的目光投向地,从而加剧了我国金融银行的竞争趋势,并使国的金融风险剧增,农村商业银行在近十几年的服务过程中,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自身对风险的管控,以在确保自身稳健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风险,其次对所存在的风险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最后为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模式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分析一、前言21世纪初,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度的变迁,农村商业银行兴起,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于2010年在成功上市,至此拉开了农村商业银行上市的序幕,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已迈入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

作为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本质依旧是经营风险的组织,以经营风险来实现风险收益。

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尽量降低或者规避风险,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就需要对自身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二、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一)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当前,农村商业银行整体上存在着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的现象,其在实际工作中所注重的是自身业务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对其业务中所存在风险的管理。

大多数业务人员认为风险管控工作是风险控制部门的工作,与自身的工作不存在联系;也有很多员工认为要想控制风险,必将影响业务量的增长,对于风险控制与业务利润的关系缺乏全面且正确的认识。

此外,在很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中,管理人员将风险控制的途径选择在了降低业务量上,致使不仅没有降低风险,反而影响到了农村商业银行利润目标的实现。

(二)风险计量体系尚未完善,致使风险管理力度不足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计量体系的建设上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风险管理所生成的数据无法实现全面的分析,而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逐渐增多,从而致使其对自身所存在的风险无法实现有效地降低或者规避。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一、引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各种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行情波动、利率变动、外汇汇率波动等因素引起的风险。

本文旨在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进行分析,以帮助银行管理层更好地识别和管理市场风险,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

二、市场风险类型1. 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即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差额。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导致银行净利润波动的风险。

银行应该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动,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降低利率风险带来的影响。

2. 外汇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跨境业务时,会面临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波动导致银行净资产价值波动的风险。

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建立风险敞口限额等。

3. 股票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会面临股票市场风险。

股票市场风险是指由于股票价格波动导致银行投资价值波动的风险。

银行应该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以降低股票市场风险带来的影响。

4. 商品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商品市场投资时,会面临商品市场风险。

商品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商品价格波动导致银行投资价值波动的风险。

银行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和风险管理,以降低商品市场风险带来的影响。

三、市场风险管理方法1. 市场风险测量: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科学的市场风险测量模型,对市场风险进行准确的测量。

常用的市场风险测量方法包括价值-at-风险(VaR)模型、风险价值(CVaR)模型等。

2. 风险管理策略:商业银行应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影响。

常用的风险管理策略包括多元化投资、风险对冲、期货合约等。

3. 风险监测与控制: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测与控制机制,及时识别和控制市场风险。

银行应该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建立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报告。

四、案例分析以某商业银行为例,该银行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研究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研究

87Economic & TradE UpdaTE财税金融 一、现状和问题风险偏好是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愿意接受的风险类型、风险水平和风险总量。

是全行风险管理的遵循和基本依据。

中小商业银行逐步重视风险偏好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以下问题:(一) 风险偏好体系不完善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策略和风险偏好管理体系,全面风险主要风险类别中一些风险类别仅将监管要求设定为定量指标,未设定定性风险偏好指标,尚未形成风险偏好陈述。

由于风险偏好体系不完善,故未能将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指标有些结合,将风险策略转化为具体的量化指标,从而弱化了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作用。

(二)风险偏好的内容不完整部分银行未明确全行愿意承担的风险总量及各类风险的最大风险水平,风险定量指标不全面,风险传导机制不明确,未进行非定量风险偏好的定性描述,未明确可能导致偏离风险偏好目标的情形和处置方法。

(三)风险偏好监测机制不完善侧重于对监管指标的事后报告,没有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研究王作全【摘 要】风险偏好管理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高水平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特征。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处于建设推动的阶段,风险偏好管理相对薄弱。

本文在分析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现状和问题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如何建立由政策体系、指标体系、风险偏好陈述、传导机制组成的风险偏好体系。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风险陈述(四)风险偏好调整机制有待建立未根据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的变化,对风险策略和风险偏好进行重检,并相应进行适时调整。

二、建立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是一套围绕银行风险偏好的管理机制,通过偏好陈述、政策制度、风险限额、管理流程、内部控制和信息系统等手段在全行形成统一的风险取向和认识,并将这种取向和认识渗透到银行战略形成、业务决策和业务经营中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对各风险的有效管理和监控。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析引言概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承担着资金中转、信贷支持、风险管理等多重功能。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着各种市场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等。

因此,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估,对于保障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率风险1.1 利率风险的概念: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之一,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导致银行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不匹配而产生的风险。

1.2 影响因素:利率水平、利率曲线形态、市场预期等因素均会对利率风险产生影响。

1.3 风险管理措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利率敏感性分析、利率对冲、资产负债管理等方式来降低利率风险。

二、汇率风险2.1 汇率风险的定义:商业银行在跨境业务中面临的市场风险之一,是指由于汇率波动导致资产负债在本币价值上发生变化的风险。

2.2 影响因素: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国际贸易活动等因素均会对汇率风险产生影响。

2.3 风险管理措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外汇远期合约、外汇期权、货币互换等工具来进行汇率风险管理。

三、信用风险3.1 信用风险的概念: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之一,是指因借款人或者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资产损失的风险。

3.2 影响因素:借款人信用状况、行业风险、经济环境等因素均会对信用风险产生影响。

3.3 风险管理措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用评级、担保、分散化投资等方式来降低信用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4.1 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中面临的市场风险之一,是指由于资产负债在短期内无法有效转换为现金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4.2 影响因素:市场流动性状况、资产负债结构、监管政策等因素均会对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4.3 风险管理措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合理配置资产负债结构、加强监测和应急预案等方式来降低流动性风险。

五、市场风险监测与评估5.1 监测手段: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市场风险指标、风险敞口管理、压力测试等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监测。

浅探商业银行风险偏好

浅探商业银行风险偏好

浅探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一、问题的提出最近几年,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以及国内银行业海内外公开上市步伐的加快,银行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投资者在关心银行经营业绩的同时,也更加关注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监管部门也积极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倡导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越来越严的要求。

OliverWyman公司(以下简称OWC)认为从国外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典型的银行风险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们做好贷款”。

即只对贷款进行了二分法,贷款只有好坏之分,至于好多少则是说不清楚的,无法进行量化,对贷款好坏的判断主要是是基于定性的分析。

第二阶段是“贷款应该分级”。

这个阶段,比上一阶段有明显的进步,明确好贷款与坏贷款的差异程度。

第三阶段是强调“净资产回报率(ROE)是关键”,强调提高股东价值,回报股东。

第四阶段是认识到“我们应该对风险定价”。

对不同风险的客户和业务应该要求更多的回报。

第五阶段是认为需要“用投资组合的方法管理贷款”。

不同的投资组合对应于不同的收益,银行信贷资产也应强调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第六阶段是“股东要求提高风险收益的效率”。

由于前面几个阶段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客户层面和债项层面都进行了评级,在技术上股东已经可以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进行选择。

第七阶段是认为“风险分散化极其重要”。

OWC认为理想的风险管理路径是1—2—4—6—7,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这种路径只能事后总结。

事实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来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

通过分析以上风险管理管理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大致地判断以下趋势:(1)风险量化是风险管理前提。

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经典投资理论的出现以及现代数学分析技术的进步,量化风险已经成为现实可能,客观存在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2)从控制防范风险到主动经营管理风险。

银行从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传统的观点是如何防范风险,而现代观点则认为,希望的是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评级较高的客户不一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而应该主动管理风险,并追求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定与应用——以汇丰控股为例一、风险偏好的概念和风险偏好陈述书(Risk Appetite Statement)风险偏好是一家银行希望承受的风险类型及承受有关风险敞口的程度(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描述)及其所利用的治理和报告方法的具体表述。

其核心作用之一是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风险之间划出清晰分界线,并作为有关银行日常业务发展和持续管理的一个内部共识与依据。

鉴于市场环境条件的持续改变,有关银行在设定具体风险偏好时,既要充分考虑当下营运环境,又要前瞻性地对有关营运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如何变化的基础上而作出判断。

作为基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偏好要定期设定并每半年重检一次,若遇市场营运环境急剧变化时,重检的频密度可适当加大。

作为全行风险治理和管理的大政方针,并为便于内部遵守与执行,有关银行通常会由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与全行各利益相关者双向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以书面《风险偏好陈述书(Risk Appetite Statement)》的形式,报请首席风险官会同银行管理层审查后,再报请董事会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后,供全行各业务部门和业务单位依照执行。

二、风险承受能力、偏好、容忍度、限额间和风险目标或范围间的相互关系风险偏好实际上是由风险承受力、偏好、容忍度、限额和风险目标或范围等几个核心组成,其中,风险承受能力(Risk Capacity)指的是一家银行在追求履行其使命(Mission)、达至其愿景(Vision)、实现其业务目标和价值目标时能承受的风险类型和最大风险数额,它与银行的资本直接相关并受外界利益相关方或监管机构的要求的影响。

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是一家银行在基于某一风险回报平衡点上愿意承受或保留的总的风险敞口的总量。

它反映有关银行的业务策略、风险策略及各利益相关人的期望并通过与管理层讨论由董事会设定或批准。

风险容忍度(Risk Tolerance)是一家银行愿意承受的整合加总的风险量(有时是在某一业务单位或某一特定风险类别之内),并以能被监控的定量方式表述和明确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结果或风险水平。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实习报告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实习报告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作为一名金融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清楚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利用暑假时间来到了某商业银行进行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学习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并为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并学习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 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方面,我学习了如何运用风险评估模型对银行的各项业务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我们可以了解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并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和运用,学习了如何根据客户的信用历史、还款能力等因素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2. 风险控制在风险控制方面,我学习了商业银行如何通过设立风险限额、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等手段来控制风险。

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市场风险控制的相关工作,学习了如何根据市场波动情况调整风险限额,以控制银行的市场风险。

3. 风险监测在风险监测方面,我学习了如何通过建立风险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控银行的风险。

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操作风险监测的工作,学习了如何通过对业务流程的监控,发现潜在的操作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习到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1. 实习收获(1)了解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分类。

(2)学习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金融工作打下了基础。

2. 实习反思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风险管理手段单一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实践分析在风险偏好领域,国内银行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领先银行已经拥有成熟的风险偏好方法论和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框架。

借鉴国外风险管理实践并予以创新,可以帮助国内银行少走弯路。

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与稳健的风险文化是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石,也是银行长期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

国际金融协会(IIF)在2011年6月发表的《实施稳健的风险偏好架构,强化金融机构的经营》(Implementing Robust Risk Appetite Frameworks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中指出:“具有明确的风险偏好陈述书以及精心设计的风险偏好框架来支持决策过程对成功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已经表明,一个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是关键的治理工具,也是健全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险偏好陈述书以及风险偏好体系的建立可以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高层次方向指引说明,也可以使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职能、监管机构、股东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得到统一。

构建良好的风险偏好框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直受到业界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然而,业界和监管当局在风险偏好领域存在大量有待完善之处。

一些金融机构因为缺乏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未能有效识别其面临的所有风险,并根据其风险承受能力设置风险容忍度描述其风险轮廓,以设置具体的定量定性指标对其承担的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和描述——所有这些,均造成金融机构实际承担的总体风险高于其在特定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能力下能够承受的风险。

而且,因为缺乏统一明确的风险偏好体系及传导机制,管理层和董事会并不能很好理解金融机构所承担的各类型风险,并进行相应的控制。

金融机构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不断完善风险偏好管理,这不仅是追求有效风险管理之所需,也是与全球监管当局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基础。

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实施,银行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监管部门在积极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倡导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并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越来越严的要求。

在风险偏好领域,国内银行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领先银行已经拥有成熟的风险偏好方法论和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框架。

在国际领先银行实践中,先进银行常有一套清晰、书面及规范的流程用以审查其风险轮廓是否符合风险偏好要求国外领先银行的风险偏好框架以及风险偏好方法论是以失误为代价,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国外银行意识到风险偏好传导的整体失灵而造成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高于其整体风险偏好的重大影响,许多国外领先银行对其风险偏好进行了重新梳理。

借鉴国外风险管理实践并予以创新,可以帮助国内银行少走弯路。

国际先进银行风险偏好管理的特点我们在审阅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以及5家在风险偏好信息披露方面比较有特色的银行的基础上,结合资深监管机构组织(Senior Supervisors Group,SSG,该组织包括美、英、德等国的高级监管者)的研究报告,认为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的管理中存在如下普遍特点:风险偏好框架是银行战略决策工具。

风险偏好框架应有助于推动银行战略决策和适当调整银行风险轮廓。

通过风险偏好框架的构建,银行建立一种评估商业机会的风险、预算与战略意义以及影响银行风险轮廓的外部事件的通用语言。

风险偏好框架针对银行在多种情景下的理想风险轮廓建立明确与前瞻性的观点,并阐明实现这风险轮廓的过程。

风险偏好框架一般以风险偏好陈述开始,建立银行理想的业务重点边界,并阐明董事会在各业务、风险领域与某些情形下产品类型的理想方式。

风险偏好框架能够灵活地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

但是另一方面,风险偏好也需要足够明确和一致,以遏制战略漂移。

风险偏好框架能够帮助企业处理意外事件,不仅为银行各业务条线的战略复审提供预期目标,还引导关于如何管理非预期经济或市场事件的定期研讨。

风险偏好框架需要基于多种环境下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通过前瞻性过程建立预期的银行总体风险轮廓。

有效风险偏好框架需要银行有清晰明确的风险偏好治理,包括清晰界定董事会、高管层与业务条线各层次的职能职责。

董事会主要的职能职责主要表现为结合高管层的意见,设置银行风险轮廓的总体期望。

高管层要把董事会总体期望转化为对各业务条线的业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并监督各业务条线的具体执行情况。

业务条线要在高管层制定的激励与约束范围内管理各业务条线的经营活动,他们的绩效部分取决于风险偏好框架下的绩效。

在风险偏好框架内严格监控银行整体风险轮廓。

根据风险偏好对银行总体风险轮廓进行持续和反复的评估。

在国际领先银行实践中,先进银行往往有一套清晰、书面及规范化的流程用以审查其风险轮廓是否符合风险偏好要求。

先进银行的风险偏好框架一般不仅仅只包含一系列风险损失容忍度或者限额,还应包含一系列的风险监控措施用以监控银行的风险轮廓。

先进银行通常会在谨慎的方式下有意识地结合多种风险措施用以管理及减少银行的下行风险。

这些措施的范围可以是动态与前瞻性的,也可以使静态与时点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超出单一监管指标的资本目标(经济资本、有形普通股权益及总杠杆)或在险资本额、净利润收入波动性或在险收益计算额、VaR(风险价值)限额、风险敏感度限额、预期损失比率、银行自身信贷息差、经济增加值等。

监控的风险指标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如董事会、高管层或业务条线领导)使用不同的风险指标以管理银行整体风险偏好。

举例来说,董事会关心的是银行经营活动中关键的脆弱部分,因而更关注的是更高层次更能直观表现公司总体现状的指标,而高管层的管理职责需要更细节及详细的指标以监控银行整体风险轮廓。

此外,先进银行还通过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在全行推动风险偏好框架,以确保全行都致力于构建一个成功的风险偏好框架。

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偏好实践——以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为例虽然许多机构对其风险偏好有所设定,但是并不会将公司内部限额等信息进行披露。

我们认为这是由于风险偏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同时考虑到市场竞争问题,公司往往选择不公开此类信息。

然而,我们认为一部分风险偏好相关信息是可以被披露的,例如:目标信贷评级、目标经济利润、大部分VaR限额和市场风险的实际结果等信息。

但是竞争对手可用的信息(例如业务增长上限或最低资本缓冲等)将不被披露。

一些定性指标,例如监管合规标准通常被披露,因为其对公司声誉的支持,但是此类指标往往在不同银行间有较小的差别。

我们基于公开披露的年报、第三支柱披露报告以及一些行业调查研究报告的内容,详细介绍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整体风险偏好体系。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建于1727年,总部设在英国的爱丁堡,是欧洲领先的金融服务集团,也是英国最大的银行,其业务遍及英国和世界各地。

该银行在英国的法人、个人及海外银行业等业务中排名第一。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是英国最大的银行。

图为建于1774年、位于爱丁堡圣安德鲁斯广场的该银行总部风险偏好的描述方式苏格皇家银行认为风险偏好是该集团为了实现其业务目标创造价值而准备并愿意接受的风险水平高低的描述。

集团整体的风险管理与资产负债管理需建立在经过董事会审批的银行整体风险偏好的基础上。

银行董事会定期审查与监控银行集团整体风险管理相关的表现,并实施压力测试确保在不正常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也可以将其风险控制在风险限额内。

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定义与陈述。

从定量和定性角度的对风险偏好进行陈述与说明可以使银行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及时跟踪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表现。

苏格兰皇家银行采用的具体定量的风险偏好描述方式主要包含情景压力测试、风险集中度、VaR(在险价值)、流动性和信用风险相关矩阵、经营风险和监管措施等;定性的风险偏好描述方式主要为确保银行集团实施使用正确的原则、政策和流程,管理集团声誉风险,发展集团风险控制和文化。

风险偏好的传导机制◆分支机构(Divisions)层次的风险偏好传导机制。

基于银行整体战略风险目标,银行董事会及董事会层面的风险委员会设定集团层面的风险偏好,并确保风险偏好与银行集团战略发展计划和风险回报要求保持统一,而集团层面的风险偏好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在其分支机构进行传导。

一是分支机构层面的风险偏好陈述书。

基于分支机构的业务计划,每个分支机构设定单独的风险偏好陈述书,该陈述书需要与集团层面风险偏好陈述书保持一致。

二是分支机构层面的风险限额体系。

与集团风险目标保持一致,设置在分支机构层面的所有重大风险类型风险管理的明确指导以及限额体系。

◆集团层级风险偏好的形成与传导机制。

苏格兰皇家银行风险偏好形成由整体风险战略出发,进行分层级的传导。

苏格兰皇家银行风险偏好的形成是从集团整体战略风险目标作为出发点,并在其基础上设置银行整体的经营策略。

通过将银行的战略风险目标与银行的经营策略相链接,苏格兰皇家银行进一步形成银行整体风险偏好陈述以对关键风险进行管理。

明确的风险偏好陈述及在整体业务运作过程中推广嵌入强大的风险管理文化,苏格兰皇家银行认为可以通过关键风险轮廓与限额的方式对风险敞口进行有效的识别、计量和控制,并能有效应对冲击。

最终将风险偏好通过其定性定量的表述贯穿到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中。

为达成风险偏好有效传导,苏格兰皇家银行构建由董事会统领风险偏好、强大的风险管理文化、部门间协调机制、问责机制组成的整体风险偏好架构。

其中,集团董事会在构建与设定风险偏好、确保风险偏好目标在集团各个层面得到广泛的认识与了解,以及推广风险偏好作为良好的经营实践过程中具有强有力的主导及领导能力;强大的风险管理文化链接了风险与相应经营行为和结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促使风险、战略、资金、财务部门的密切合作,并在关键问题上展开内容商议和协调;问责机制使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在其为实现业务目标可承担最大风险水平问题上具有清晰明确的责任。

与风险偏好的传导进行有机结合,苏格兰皇家银行也会进行集团层级压力测试用于评估集团战略计划是否与风险偏好相一致,评估业务单位层级的主要风险驱动因子,评估采用风险缓释措施后的风险轮廓是不是超出了风险偏好可承受水平。

风险类别及其管理方法在风险偏好陈述的基础上,风险轮廓是对各个风险类型的识别和细化,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体系描述覆盖了主要的风险领域,现举例介绍风险偏好中覆盖的风险类别、定义、特点以及银行使用的具体风险管理方法。

苏格兰皇家银行认为资本充足性风险为集团没有充足资本的风险,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可能会造成对集团商业模式的破坏或使集团日常运营停滞,也可能会导致集团无法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还非常可能由信用风险损失导致此类风险。

集团进行资本计划,并保留与其风险轮廓相符的资本,资本额度通过风险识别和压力测试确定,还可通过积极运作资本密集型资产以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