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预言
俾斯麦名言名句
俾斯麦名言名句俾斯麦,全名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是19世纪德国政治家、外交家,也是德意志帝国的首任首相。
他在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外交政策以及推动国内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这些话语通过简洁有力的表达,传达了他的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针对俾斯麦的名言名句展开论述,以探索其中的深意和思想内涵。
一、实力与权力俾斯麦在实现德国统一和提升国家地位的过程中,强调实力和权力的重要性。
他曾说过:“国家正是由功绩和胜利中获得实力的,决不是张扬和意气之所能使然的。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实力的认可和重视。
他认为,国家的实力是最基本的保障,只有通过实力的积累和胜利的获取,才能拥有真正的权力和影响力。
在实践中,俾斯麦追求德国的国力提升,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影响力。
他认为,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德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独立和自主,获得其他大国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二、强国与平衡俾斯麦提出了“强国”和“欧洲权衡”的观点,即通过提升国家实力来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保持各大国力量的平衡,以维持欧洲的和平稳定。
他曾说过:“欧洲不是由需要、期望、感情合成的,而是由权力合成的。
”在19世纪的欧洲,各大国力量错综复杂,容易发生战争和冲突。
俾斯麦认为,通过保持各国力量的平衡,可以避免过度倚重某一国家而造成的不稳定局面。
他通过外交手段,推动大国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制衡,致力于维护德国的利益,并为欧洲的平衡与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政治与现实俾斯麦在实施政策和处理国内外事务时,强调政治的现实性和务实性。
他曾说过:“政治不是预言家的天堂,而是一种即时的现实,需要能以最好的手段应付时局的人。
”这句话反映了俾斯麦对政治的理解和看法。
在他的眼中,政治并非空泛的理论和思考,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最佳决策的行动。
他注重实际操作,善于在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中灵活应对,以达到国家的最大利益。
军国主义与沙文主义扩张不归路铁血宰相的遗产
106|国家人文历史■铁血宰相俾斯麦・军国主义与沙文主义扩张不归路:铁血宰相的遗产文I李思达1890年3月18日,因议会选举失禾U,反社会主义法注定失败,俾斯麦向新皇威廉二世递交了辞呈。
已经75岁的倔老头还耍了一个小花招:他声称自己身体不好,无法亲自前往皇宫递交信件,但等信差刚走,他就让手下人备马,然后骑着它晃晃悠悠地穿过街道和附近的公园,似乎是想用以此表达自己对威廉二世的抗议。
如同预兆一般,几乎没有路人认出老首相,他就像被光辉时代遗弃的幽灵,孤零零地走在柏林大街上。
3月29B,下台的俾斯麦离幵柏林,首都群众沿街送行,帝国政要出席欢送仪式——但皇帝没有出席。
火车开动时,仪仗队开始演奏一首慢速的进行曲,俾斯麦靠在车厢里,略带伤感地评论:“一场充满荣誉的国家葬礼。
”当然,对精力旺盛、感情强烈的俾斯麦来说,要他安分守己度过退休生涯是不可能的。
退职之后,他整天念叨"Le roi reverra"(国王会再召见我),但很快就发现不仅是皇帝,就连民众和政客都对他无动于衷。
这种漠视反而激起了他怒火和斗志,他开始以在野身份不断对政府政策方针发表各种评论,特别对新政府毁掉他曾花&/19O4年,在德国什未林市(位于今德国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俾斯麦雕像落成典礼上,俾斯麦正站在当地的男子合唱团前聆昕演唱。
1890年俾斯麦辞职下野,之后依然积极参与政洽活动,在各地举办演说中,极力敦促民众要更加尖锐地批评政府了大力气加以维护的德俄关系大肆抨击。
不过让人感到不习惯的是,下野之后的俾斯麦宛如换了一个人,声称“我绝对不是一个专制主义者,当然也不会在老年变成一个专制主义者”,还在公开演说中提醒民众“专制主义是不好的,官僚主义更加糟糕”,极力敦促民众要更加尖锐地批评政府。
在各地的演说中,他还表示:“我希望在议会中出现一个稳定的多数派……我对于我们民族机构的未来感到担忧,除非帝国国会能够有效地批评、审核、警告以及在某种条件下指导政府。
历史趣谈:政治外交家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什么可以称霸欧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政治外交家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什么可以称霸欧洲
导语: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首任宰相,也就是大家所称的铁血宰相俾斯麦,“铁”指锋利的武器,“血”指的是残忍的战争,他是德国的“建筑师和领航
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首任宰相,也就是大家所称的铁血宰相俾斯麦,“铁”指锋利的武器,“血”指的是残忍的战争,他是德国的“建筑师和领航员”,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外交家,他卓越的贡献是结束了黎塞留所打造的德意志分裂情况。
铁血宰相俾斯麦是在19世纪的德国政治家,担任普鲁士王国得到首相期间,他通过了一系列的铁血战争手段,去统一了德意志,自己同时也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任宰相,或者叫作帝国总理。
铁血宰相俾斯麦是来自保守派,并且维护着专制主义,在战争中,秉持着残酷冷血的态度,取得了很多场战争的胜利。
他的行事风格,非常的激进,在军事上也是一个狂热的军事爱好分子,他的这种铁血战争,也为后来德国成为世界战争的发源国埋下了祸根。
铁血宰相俾斯麦由于自己对于德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加上自己的伟大成就,最后获升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陆军上将。
到了1888年,威廉二世开始继位,在很多问题上和俾斯麦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在以后残酷的权利斗争中,俾斯麦逐渐感到了心灰意冷。
到了1890年,75岁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向威廉二世提出了自己的辞呈,正式回归了乡野。
1898年的时候,83岁的俾斯麦在自己故乡庄园逝世了,闲居期间他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俾斯麦外交
在威廉一世的统治时期,俾斯麦是担任着德意志帝国里的第一任宰相,掌握着实际的权利。
俾斯麦对外政策中的重点是去利用列强和矛
生活常识分享。
2021-2022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24.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战国策·齐策(四)》虽说是牢骚之语,却不是无理取闹,这表明A.分封等级制的崩溃B.孟尝君待客不周所致C.分封等级意识依然存在D.士阶层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25.唐太宗发现有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
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却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息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于是唐太宗收回成命。
此事件反映出A.法律暂居上风B.法律高于皇权C.皇权与法权之冲突D.皇权高于法律26.据一位历史学家分析,宋神宗时,全国约有l’700万户,每户人口4—5人,那么总人口约8000万,人均GDP在450多美元,名臣司马光曾感叹说:“世风日下,贩夫走卒皆着丝袜。
”这直接表明A.宋代经济超过前代B.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宋代农村市镇增多D.宋代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7.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都有人到欧洲考察,日本人注意学习西方的学制官制,而中国人专门打听人家的船炮如何制造。
当时德国的政治家俾斯麦看到这种情况就预言:“三十年后日本必强,中国必弱!”梁启超要表达的思想是A.两国国情差异,故学而不同B.改革政治制度是变法之根本原因C.改革需考量轻重缓急D.改革非一帆风顺,需强力推行28.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
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
这一“对外体制”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29.N·佩弗《远东》中评论到:“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循迹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162年俾斯麦于普鲁士下院的一次演讲俾斯麦的这句名言对中国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在军迷圈中更是被奉为圭臬,甚至由此衍生出中国人独特的外交理解,就如两位那样,认为有了强大的武力就可以定义真理,从而为所欲为。
◎俾斯麦看到有人这么理解他的话,怕是会直接气昏过去我想任何熟悉人类历史发展的人,都清楚这句话的可笑,武力不能解决的事情太多,以至于这句话本身根本不值一驳。
但说出此番豪言壮语的人,有没有真的相它,践行它,就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了,所以本文将带领大家从俾斯麦的外交方略入手,看一看俾斯麦的外交,真有这句名言那般上头吗?◎普鲁士的有限外交奥托·冯·俾斯麦,普鲁士勃兰登堡人,出身书香门第、贵胄之家,147年当选柏林州议员,正式步入政坛,4年后升为大使,开始在外交事业上发光发热,先后担任驻俄、驻法大使。
在此期间,他保持了一贯的暴烈脾气和直率性格,他曾因不满廉一世未能给他首相之职而拒绝内相职务,请辞驻俄大使,如此乖张的行为与学校给他易暴怒的评价遥相呼应,表明了在他发表著名演说之前,即已从心底里充满对暴力的认同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事作风。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廉一世但内心的真理并不指导俾斯麦的作为,实际上他在外交事务上异常的理性与谨慎。
在他162年升任首相之前,普鲁士的外交非常克制,只迫于拿破仑的的强势扩张而参加反法同盟,在拿破仑失败以后,普鲁士再无于欧陆大兴兵事,即便其盟友俄国深陷克里米亚战争,它也保持了中立,在俄国希望它能出席战后和会时,也没有坚持要求参加,只在讨论黑海问题时,因其是《海峡公约》的签订国,在合理合法的加入和会。
如此放任的外交,怪不得160年的泰晤士报认为其“总要依靠别国,总是依赖别国帮助,从不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出席代表大会,却缺席战争”然而普鲁士软弱的外交并没有被性情刚直不阿的俾斯麦抨击,纵使他151年就已经从事外交工作。
《克劳备忘录1907》——不列颠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
《克劳备忘录1907》——不列颠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克劳备忘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向国会提供的一份战略报告,该报告极具说服力地分析了德国的崛起与野心勃勃的战略目标,英德冲突必不可免以及英国的应对策略。
(8882.*)机密外交部,1907年1月1日1904年4月8日,英法达成协约(《英法协约》,Anglo-French Entente),两国各阶级、各党派无不慷慨推诚,以示忠信、热忱之意。
两国真诚努力,消弭众多分歧,由此,这份协议才能最终诞生。
若非协约告成,这些分歧可能会造成两国永久的摩擦。
英格兰普遍希望改善英法关系,英国政府顺水推舟、乐见其成。
和衷共济的愿景其来久矣,但协约只是在最近才初有成绩。
英国政府希望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接近各邦亲善的理想状况。
在这种理想状况下,英国和所有邻邦保持体面的和平。
实现理想状况,必须满足两种先决条件。
首先,法兰西政府应该意识到,礼尚往来的政策有利可图。
从它的观点看,这种政策或许要做出某些眼前的牺牲,但结果会消除来自强邻的一切争执。
其次,法兰西政治家如果执行这种政策,必然会影响本国的公共舆论,而没有公共舆论的支持,他们就不会有执行政策的力量。
近年来,激烈的战争和仇恨毒化了法兰西的心灵,它怀疑英格兰的计划和意图。
这种状况理应改变,它应该信任英国政府的坦率和忠诚,英国政府不仅会履行目前的约定,还会秉着和解和睦邻的精神,处理未来的一切纠纷。
自然,两国的信任不会一步到位,但可能经过缓慢演进的过程,渐渐增强。
变化之快出乎意料,切中要害。
无疑,这应该归功于国王持之以恒的主动和机智。
对此,英吉利海峡两岸都报以热情的认可和欢呼。
法兰西国民觉得,国王对他们的国家怀有个人的爱慕,他们认为:陛下的措辞和举动意在调和两国的政治分歧,为真挚而长久的友谊铺路,建立利益和期望的共同体。
两国确信摩擦的原因已经消除。
这种信念对和平有直接的贡献,本身就有独立的价值。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全名奥托·爱德华·莱昂哈德·冯·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重要
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被认为是统一德国的功臣,促成普鲁士王国在德意志战争后建立起德意志帝国,成为首任德意志帝国总理。
奥托·冯·俾斯麦出生于1815年,成长于普鲁士贵族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在政治领域展现出优秀的才能和坚定的意志力,在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成功实施了“铁血政策”,强化了德国的统一和国家实力。
在外交方面,俾斯麦追求实现对德国的利益最大化,采取了强硬的立场,与其
他国家进行外交谈判,并通过多次战争和谈判获取了德国领土的扩张和权益。
他倡导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政治理念,坚持国家至上和实力外交,被誉为“铁血宰相”。
除了外交政策,俾斯麦还致力于内部改革,通过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和经济发展
计划,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他还通过立法规范了政府运作和司法程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机构的稳定性。
然而,俾斯麦也备受争议,他的强硬政策和专制倾向引起了一些反对。
随着时
间的推移,他与德皇威廉二世之间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他在1890年被迫辞去
总理职务。
此后,德国政治进入了新的阶段,俾斯麦以他的政治智慧和执政手法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和争议的政治家之一。
总的来说,奥托·冯·俾斯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政治思想和战
略在当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他为德国的统一和国家实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视为德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历史趣谈甲午海战之前德国凭啥就敢断言“日本必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甲午海战之前德国凭啥就敢断言“日本必胜”?导语:1896年,中国晚清大员李鸿章出访德国,主动求见俾斯麦。
当着这位铁血宰相的面,李鸿章主动套近乎,自比“东方俾斯麦”。
俾斯麦反唇相讥:没1896年,中国晚清大员李鸿章出访德国,主动求见俾斯麦。
当着这位铁血宰相的面,李鸿章主动套近乎,自比“东方俾斯麦”。
俾斯麦反唇相讥:没人说我是“欧洲李鸿章”。
李鸿章主动求见俾斯麦,俾斯麦只给了李鸿章十几分钟会面时间,在回答完三个问题后,他觉得礼节已到,就转过头与德国驻清国大使聊了起来,把李晾在一边。
有趣的是,李鸿章和俾斯麦之会是中国作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些“热脸贴到冷屁股”的细节,却很少被提到。
俾斯麦不太尊重李鸿章是有理由的,早在甲午战争之前,俾斯麦就进行过精准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
”战争还未爆发,这位德国首相凭什么认定中国必败、日本必胜?俾斯麦是根据他所见到的访德中日官员举动做出的判断。
“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回顾这段话,不得不承认,“铁血宰相”长着一双鹰眼。
后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事实,竟然惊人地按照他预测的轨迹演变发展。
其实,中日海战一触即发时,在西方国家眼里,看好日本的并不多,不少国家因为中国重金购入西方最先进的坚船利炮而看好中国,待战争有了结果后,西方大多数国家才知“中国虚实”,从而才对日本刮目相看。
而俾斯麦早就看到了中日两国的胜负手。
在俾斯麦眼里,他欣赏的东方政治家不是李鸿章,而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因为后者的行事风格更与他相符。
早在日本还未成大气候时,伊藤博文访德,就受到俾斯麦生活常识分享。
俾斯麦的预言是什么
俾斯麦的预言是什么俾斯麦是德国历史上有名的铁血宰相,他不仅是德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名政治家,同时他也是19世纪时期欧洲的传奇人物。
他在19世纪曾预言过中国和日本肯定会有一战,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俾斯麦的预言,希望对你有帮助。
俾斯麦的预言俾斯麦,他早在19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就有预言,说在20年后的中日,必有一战,战争则中国将会必败无疑。
俾斯麦本人的解释一直到今天,都依然值得我们中国人深思。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中国的留学生都在学习机械制造,而日本的留学生却是都在学习法律和政治等一些制度思想,所以俾斯麦的判断是,制度落后的一方必败。
20年之后,俾斯麦当时的预言果然被甲午中日战争给证实了,中国最后惨败,签了马关条约,可谓是丧权辱国。
俾斯麦的预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分有见识和有预见性的人。
他的思想是比较超前的,可以看到表层后面的实质。
俾斯麦所认为的是,制度相对来说比机械制造这些财富的创造更为重要。
一个国家首先是思想的改变,才可以复国强民。
没有思想凝聚力和制度支撑的国家是没有生命力的,别的国家一攻打,就难以抵挡。
俾斯麦当然在建立国家的制度的同时,也是热衷于去用战争手段攻打别国,以此达到统一的目的。
对于他的预言,中日必有一战,有些人认为这是明摆的事情,因为中日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利益关系,但是历史是没有明摆这回事,事实上不过是看透了双方的实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所以对于中国,还是要继续努力的发展。
俾斯麦简介俾斯麦是在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的勃兰登堡的豪森庄园,他们家是容克贵族的世家。
俾斯麦在幼时就受过了良好的教育,他曾经去哥廷根大学以及柏林大学去学习法律历史以及外语。
在他的大学期间,俾斯麦曾和同学进行了27次的决斗。
俾斯麦毕业后去服了兵役。
他本身体格是强壮的,而且个性粗野,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可以选择不择手段,同时他在当时是持现实主义的态度。
在1839年之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园,经营着庄园的经济,采用一些新形式的耕作方法,还改进了农具,采用作物轮种的方法,进行着商品的生产。
如何正确评价俾斯麦
如何正确评价俾斯麦评价俾斯麦俾斯麦,生于1815年4月1日,殂于1898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
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
俾斯麦在政治领域是非常保守,反动的.他自己在回忆录里辩护说自己从来不是保皇党,可从1848年自由主义革命等等事件里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党.他从精神上属于传统的,保守的普鲁士容克地主,他希望全体臣民都像他一样热爱他的君主;他希望君主立宪制度对君王权利的影响越小越好。
俾斯麦在推动德国统一和为德国日后的外交策略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但在政治上是一个保守派.而且由于俾斯麦太过于有威望,导致威廉二世上台前德意志帝国君权并不十分强大的局面,尽管这个局面是俾斯麦自己十分想避免的。
俾斯麦有着高超的政治艺术与独特的政治眼光,在以下这四件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件事是威廉一世上台后,为了加强普鲁士的实力,实行了兵制改革,因而大幅度增加了军费预算,但是这一决定在议会招到了强烈的的反对,政府与议会形成僵局,国王险些退位,在这种紧要的关头,俾斯麦利用“漏洞理论”,主张用权力来弥补宪法这一空洞,建议政府自行筹措资金来处理国家事务。
因而,在普鲁士推行“铁血”政策,这一政策的强行推行,使普鲁士的军事实力迅速提升,为后来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件事,便是他在对奥作战前,使欧洲的强国保持了中立,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在威尼斯地区与奥地利有严重冲突,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
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
并且极力拉拢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的俄国,最后还和英国达成了中立协议。
在对奥作战胜利后,俾斯麦力排众议,反对进军维也纳,因而以国王威廉一世的意见不一致,威廉一世主张进军维也纳,俾斯麦以辞职相要挟,最终使得国王屈服,对奥地利签订了极其宽容的和约。
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的伟大政治家,曾预言中日竞争结局
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的伟大政治家,曾预言中日竞争结局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俾斯麦排名第九,次于第八伟大的印刷术发明者约翰内斯·古腾堡。
今天我想说说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铁血宰相俾斯麦。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于柏林以西100公里外的申豪森城堡里,一个容克贵族家庭里。
青少年时期的俾斯麦,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装束。
在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脚穿马靴,并牵着一只大狼狗。
因为争强好胜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一次都没有输过。
俾斯麦如果你因为俾斯麦身着戎装的样子,而认为俾斯麦是典型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鲁士容克。
那你就错了,俾斯麦所受的教育水平相当高,且学识丰富,见闻广博,更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波兰语以及俄语等多国语言。
从政之后,在当时自由派为主的那种分裂的德国政治生态中,俾斯麦是少数的保皇派,他笃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才是正道。
1861年,威廉一世登基,下决心推动军事改革。
1862年春,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并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
在重大矛盾之下,同年9月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麦在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发表铁血演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铁指武器,血指军人的鲜血,可指战争,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
随后威廉一世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朕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
”而俾斯麦说:“既然迟早要死,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通过战争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从此,俾斯麦和威廉一世之间形成了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能够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想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
俾斯麦是务实派,根据当时的欧洲局势,并分析了哪些国家妨碍了德国的统一,很快地就筹划出几场统一战争。
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被称为“铁血首相”。
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1862年上任时提出“铁血政策”,并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统一德国(除奥地利),1870年击败法国使德意志帝国称霸欧洲大陆。
俾斯麦结束了德国的分裂,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这在历史上是进步的。
但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受“铁血政策”影响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这是俾斯麦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文名:奥托·冯·俾斯麦外文名:Otto Von Bismarck别名:铁血首相国籍:德国民族:日耳曼出生地:兴奥森出生日期:1815年4月1日逝世日期:1898年7月30日职业: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主要成就:发动王朝战争,完成德国统一建立各种工人保障制度及社会保险代表作品:《思考与回忆》血型:A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
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
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
毕业后服兵役。
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
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
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
1862年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
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
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
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
关于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
关于铁⾎宰相俾斯麦的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 德国能够⾛向统⼀不得不说这个⼈物,他被誉为“铁⾎宰相”,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他就是帝国第⼀宰相俾斯麦,下⾯我们⼀起来看看关于他的⼀些事情吧。
铁⾎宰相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4⽉1⽇出⽣在普鲁⼠⼀家⼤贵族地主家庭。
他在⽗亲的庄园⾥度过了⾃⼰的童年。
后来⼊⼤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强暴蛮横、凶悍粗野,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
⼤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的两处领地。
1848年,德国爆发⾰命,俾斯麦在⾃⼰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镇压⾰命。
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使,1861年改任驻法⼤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宰相兼外交⼤⾂。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俾斯麦是⼀个主张使⽤武⼒的顽固分⼦,⽽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想法,这就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武⼒去对付敌⼈。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次演说,他⾮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政治问题不是⽤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必须⽤铁和⾎来解决。
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的⾃由主义,⽽是他的武⼒!”这就是“铁⾎宰相”的由来。
那么他这番演说⽤意何在呢? 原来,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的情况名闻欧洲。
1815年,各封建国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了“德意志邦联”,它包括⼒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和其他⼩国共34个国家和4个⾃由城市。
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个统⼀的国家,各⼩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的主权,有各⾃独⽴的政府和军队,有各⾃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平。
实际上,所谓组成邦联,只不过徒具形式⽽已。
但是,各⼩国互相主动联合,说明了⼀个重要问题,即:分裂不利于经济发展。
为了全体德意志⼩国的共同利益,他们宁愿联合起来。
愿望是好的,可以说,德国的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俾斯麦的铁血名言德语
俾斯麦的铁血名言德语1.贝多芬的名言即在什么情况下写公爵!你的地位是凭偶尔出生得来的。
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
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
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
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
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
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
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
2.音乐家贝多芬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贝多芬——乐圣,西方最伟大的音乐家,著名作品《英雄交响曲》《田园》《命运》等等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
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
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1.请教各位大侠一句名言的德语原文席勒的“要忠于年少时的梦想” 德Sagen sie ihm, daß er die Träume seiner Jugend nicht vergessen soll, wenn er ein Mann geworden.摘自Marquis von Posa zur Königin2.德语新年求助这个出自Friedrich Schiller 的Die Räuber I, 1 / Franz说的,这本说我有。
历史趣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让历史转轨的魔鬼细节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历史转轨的魔鬼细节
导语:1914年6月28日,还有那个夏季的许多日子,历史其实都有转轨的机会,使得人类偏离世界大战的方向。
悲剧的是,那些“如果”都没有成真。
作者
1914年6月28日,还有那个夏季的许多日子,历史其实都有转轨的机会,使得人类偏离世界大战的方向。
悲剧的是,那些“如果”都没有成真。
作者:任蕙兰
一战后,我们都是悲观主义者
阅读战争史的风险,是飞快地成为一名悲观者。
1914年6月底,巴尔干半岛上的那声枪响,让世界跌入了无底的黑暗。
如果按照很多人的说法,把二战视为一战的下半场,那么整个20世纪的悲剧,就是以这声枪响报幕的。
无数个微小的外力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让流血漂橹的恶战无从发生。
如果奥匈王储的车队没有走错路,如果威廉二世没有生而残疾以致性格乖戾,如果把握全局的俾斯麦能够多活几年……看到了这么多的偶然性,会觉得寻找历史这匹疯马奔跑轨迹的必然规律,是一件很令人绝望的事。
而一百年前的这场战争,又是多么无聊、无谓和无趣啊!复盘1914年的那手牌,当时的政治家们似乎打出的是最烂的一种选择,告诉后人愚蠢可以兴致勃勃地走到多远。
一战留给我们的只有遗体,没有遗产。
它是一把锈钝的凿子,野蛮雕刻着未来的样子,把很多精致和浪漫凿成了一地碎片。
无数人的生命被白白践踏了,即便那些幸存者,脸上也刻着委屈和凄凉。
斐迪南大公遇刺出现在捷克报纸上
生活常识分享。
甲午战争及其反思
课题:甲午战争及其反思1894年和今年一样,都是甲午年,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因此被称为甲午战争,日本称其为日清战争。
如今,两个甲子都过去了,历史进入了21世纪,中日两国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之一,虽然两国的经济文化交往非常密切,但政治外交关系一直波澜起伏。
在亚太局势风云变换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对中日两国的交战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中汲取教训,鉴往知今,总结失败原因,这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今天,让我们重温甲午之战,了解那一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落得惨败的结局?今天的中国人应该从这场战争中得到哪些启示?战争是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两国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较量。
“天朝上国”被“岛夷”所败,应非偶然。
那么,1894年以前中日两国社会历史是怎样的局面呢?甲午之战的背景一、中日两国不同的强国之路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是被外国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国门,落后挨打的遭遇让两国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必须图强自新。
日本从1868年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这是一场近代化政治改革,通过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在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鼓吹脱亚入欧并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日本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迅速西化,教育文化和政治制度也走向近代化。
中国的统治者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归结于洋人的船坚炮利,于是,兴起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先靠引进西方技术创办官办的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在经费材料等遭遇困境时又以求富为目的允许民间资本经营近代工业和运输业,这些近代化创举在当时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朝廷虽然有了强大的军舰,却没有能够拥有抵御外敌的强大海防,军队的战斗力依然不堪一击。
腐败的朝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反而自大而狂妄。
其实,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国际上就已经有了一番关于胜负的争论,著名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预言,中日之战,日本必胜,中国必败。
奥托的名言
奥托的名言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重要政治家和统一者,他留下了许多深思熟虑的名言,这些名言不仅反映了他的智慧和政治见解,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启示。
其中一句著名的名言是:“政治是可能的,因为它是一个权宜之计。
”这句话表达了冯·俾斯麦对政治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政治并非是一种完美的理论,而是通过权力和权宜之计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冯·俾斯麦的这一思想提醒我们,政治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的权衡和妥协才能取得成功。
另一句名言是:“政治是一种斗争手段。
”冯·俾斯麦强调了政治中的竞争和斗争的重要性。
政治并非是一种和平的过程,而是各方利益的较量和博弈。
这句名言引起了人们对于政治斗争的思考,提醒我们在政治中要保持警惕和意识到各种利益的存在。
此外,冯·俾斯麦还说过:“政治是一种艺术。
”这句名言强调了政治的艺术性和手腕。
政治需要智慧和技巧,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
取得成功。
这个名言提醒我们,在政治中应该注重策略和方法,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达到目的。
总的来说,冯·俾斯麦的名言不仅反映了他对政治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政治智慧。
他的名言不仅适用于19世纪的德国政治,也可以启示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理解和应对政治。
他的思想帮助我们认识到政治的复杂性和权宜之计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政治需要竞争和斗争,以及艺术性的一面。
正是这些名言使得冯·俾斯麦成为政治家中的智者,他的思想和智慧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铁血宰相俾斯麦20则经典语录:真理的范围在大炮射程之内
铁血宰相俾斯麦20则经典语录:真理的范围在大炮射程之内1、真理的范围在大炮射程之内。
2、如果人生的途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3、我也认为,仅通过暴力事件来推进德国的统一是可能的。
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是造成一场暴力灾难的使命,和选择时机的责任。
任意地、仅仅按照主观的理由而决定干预历史的发展,结果总是只能打落不成熟的果实。
至于说,德国的统一在目前不是个成熟的果实,在我看来是十分清楚的。
4、人们通常从教训中学习,但智者提前从别人的教训中获得经验。
5、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好奋斗。
6、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
7、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8、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
9、任何见到过战场上垂死士兵呆滞目光的人,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10、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11、世界上有两种东西的制作过程最为肮脏不堪,一个是香肠,另一个是法律。
12、既然迟早要死,为何不死得体面一些?是死在绞架上,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
我们必须抗争到底!13、国家是时间河流上的帆船。
14、我对青年的劝告只用三句话就可概括,那就是,认真工作,更认真地工作,工作到底。
15、一个大国唯一健全的基础,这一点正是它大大地有别于小国的,就是国家利己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
为一个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业去打仗,对一个大国来说是不相称的。
16、没有对于战争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疾、妻离子散的悲伤?17、我们德国人,除了上帝谁也不怕,但正是因为对上帝的敬畏,使我们珍爱并维护和平。
18、历史,以理解过去,并教益未来。
19、我告诉你们一个处理好政治的秘方,那就是和俄国签署一个好协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俾斯麦预言
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候,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一句话,普鲁士在战场上的胜利,早就在小学的课桌上已经被决定了。
从国王到普通的民众,真正重视教育,并且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的渠道。
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
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
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
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
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1870到1894、1895,差不多接近30年的时候,发生了甲午海战,中国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