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是游击战的高手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游击战游击战争的发展与实践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游击战游击战争的发展与实践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游击战游击战争的发展与实践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游击战:游击战争的发展与实践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而游击战则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的一种重要战术。

游击战争的发展与实践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游击战争的起源、特点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游击战争的起源与特点游击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战争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的深处。

然而在中国,游击战争最早被广泛运用,是在20世纪初。

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游击战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成为了对抗日军的重要手段。

游击战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游击战争注重机动灵活,能够迅速地躲避敌军,给予其以打击。

其次,游击战争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运用当地资源来支持自身的战斗,以此保持长期抗战。

此外,游击战争侧重于以少胜多,通过奇袭或伏击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削弱敌人的实力,并加强自己的战斗力。

二、游击战争的实践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游击战争的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以下是游击战争实践的几个典型案例。

1. 抗战初期的游击战在抗战初期,由于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较弱,游击战成为了中国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手段。

红军、民兵和抗日义勇军等游击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抗战活动,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术,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2. 八路军游击战争八路军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其游击战争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路军以游击战的方式,通过设伏、埋伏等战术,大大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

八路军还利用游击战争进行地方武装的扩大和巩固,为后期战争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3. 新四军游击战争新四军是抗日战争中另一个重要的游击战争组织。

新四军采取游击战战术,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战斗,以小股部队的方式实施游击袭击,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新四军游击战争的实践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游击战争对抗日战争的影响游击战争的发展与实践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新四军在南京江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新四军在南京江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南京江北地区,指南京长江北岸的浦口、江浦、六合、盱眙、仪征、高邮、宝应等地,以及安徽的天长、滁县、来安、嘉山、定远、全椒、含山、和县、无为、巢县等地。

此地区,南与南京城隔长江相望,东抵大运河,西达津浦铁路以西,北临淮河与洪泽湖,面积广大,多为平原与丘陵,物产丰饶,津浦铁路从此地区穿过,北达蚌埠、徐州、济南、天津,南接南京、芜湖、镇江、苏州、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等苏南各城市与芜湖、扬州等地相继沦陷后,南京江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新四军在此地区进行的艰苦抗战,对沦陷的南京城形成最直接、最迅速、最猛烈的冲击与影响。

一、新四军第四、五支队在南京江北地区建立淮南抗战根据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不久,派遣第十三师团渡江,沿津浦铁路北犯,进攻淮河沿线的蚌埠等地,试图与从山东南下的日军配合,南北夹击徐州。

针对江北局势,1937年12月28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和项英,指示正在组建的新四军,派遣部分兵力东进淮河两岸与津浦铁路两侧的广大地区作战。

1938年3月8日,新组建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由高敬亭司令员率领,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从大别山东进。

5月12日,第四支队第九团一部在巢县蒋家河口设伏,歼灭日军,首战告捷,成为新四军江北抗日第一战。

第四支队的部分部队,先后进入皖东地区。

1938年8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派遣刘顺元等人,进入皖东地区,建立中共皖东工委,以刘顺元为书记,在定远、全椒、巢县、滁县、来安、和县等县,建立与发展中共党组织。

9月至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撤销原由王明领导的长江局,在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设中原局;11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以胡服、朱瑞、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央中原局委员,以胡服兼中原局书记。

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

胡服即刘少奇,他将全权领导该地区中共的党、政、军工作,策划、实施华北八路军部分主力部队南下,江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共同开辟淮北、淮南、苏北、苏中广大地区抗日根据地。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游击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游击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游击战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与侵略者进行的抗争,其中游击战战略在整个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论述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游击战。

一、抗战形势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利用中国国内的混乱和分裂,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中国面临着强大的日本军队的侵略,军队装备和数量上处于劣势。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中国人民不愿屈服于日本侵略,纷纷踏上了抵抗战的战场。

二、游击战战略起源游击战战略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提出和实践的。

在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下的正规军部队在阵地战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无法有效对抗日军的进攻。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游击战战略。

三、游击战战略的特点游击战战略具有以下特点:1. 灵活机动:游击战战略的主要特点是快速机动和躲避正面战斗,以便在敌人进攻时采取袭击和伏击的策略。

2. 细致繁重的组织:游击战需要有完善的地下组织,包括情报收集、武器装备的获取、医疗和后勤保障等方面。

3. 民族团结:游击战的胜利依赖于民众的支持和参与。

因此,游击战战略强调民族团结,组织农民和城市居民积极参与抗战。

四、游击战战略的实践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战略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并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游击战战略实践案例:1. 新四军: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战组织,他们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术手段,对日军进行了持久抵抗,为整个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八路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主力军,八路军在抗战中实行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战略,有效打击了日军。

3. 刘伯承、邓小平战略:刘伯承和邓小平在陕北地区实行了巧妙的游击战战略,发动了以平型关战役为代表的一系列胜利,有效消耗了日军的力量。

五、游击战战略的影响游击战战略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实践和成功,对整个抗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为正规军提供了有效的战术支持,还凝聚了广大民众的力量和支持,增强了对敌人的抵抗力。

铁军出山

铁军出山

铁军出山作者:廖述江来源:《老友》2005年第08期“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国大地。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支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的军队,冲出大山,奔赴抗日前线,驰骋于大江南北。

这就是号称“铁军”的新四军。

铁军由来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

新四军是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的,被称之为“铁军”。

肖克将军认为,在中国革命史上,铁军是一支“独负盛名、战绩辉煌的部队”。

下山集结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粟裕等领导下,在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三年游击战争后,红军游击队孤悬于祖国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各游击区之间几无接触,更使红军游击队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络,党中央于1937年8月1日发出的《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工作的指示》,游击队也无法直接得到。

对于全国政局的动向,只能从香港出版的刊物、国民党方面的报纸的报道中推测、揣摩。

“七七”事变爆发,游击区久经锻炼、政治敏锐的领导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时局的变化,了解到我党关于国共合作、联蒋抗日的主张,改编红军游击队为抗日武装的重大决策,绝大多数地区的党组织和游击队,先后开始与地方当局洽谈团结抗日,把游击队整编为“抗日义勇军”。

1937年9月底,项英到南昌,同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表达成协议,议定江西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

随后,项英、陈毅以中共中央分局名义发表了《告南方游击队的公开信》,正式传达党中央将游击队改称抗日救国武装的指示,要求各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按时集中整训,听候改编。

在赣粤边,由杨尚奎、陈丕显等负责游击队的集中整训工作。

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游击队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坚持选择靠山近水的安全地带扎营。

八路军与新四军游击战与抗日

八路军与新四军游击战与抗日

八路军与新四军游击战与抗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壮举,而八路军和新四军则是这场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两支游击队通过游击战的方式,给日军以无法预料和无法应对的打击,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本文将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发展历程、游击战的实施及其对抗日战争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发展历程1. 八路军的形成与发展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主力军队,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斗方式,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应运而生。

其组织和发展过程经历了国共合作、长征等历史时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

2. 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另一支游击队,于1937年组建。

其主要任务是在沪宁、皖南等地开展游击战,与八路军联合抵御日军进攻。

新四军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渐壮大,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

二、游击战的实施方式1. 战术手段及特点八路军和新四军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游击战术,如袭击、伏击、避敌锋芒等,以小股部队骚扰并击溃日军,尤其擅长运用地形掩护和埋伏战术。

游击队还能迅速转移阵地,使日军难以追击,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特点。

2. 抗日游击战的区域布局八路军和新四军游击战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中地区,地域广阔,战线延绵。

八路军在敌后地区设立了大量抗日根据地,为游击战提供了重要后勤保障,也为各抗日游击队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三、八路军、新四军游击战对抗日战争的影响1. 打乱敌人计划、减轻正面抗战压力八路军与新四军游击战通过频繁的袭击和破坏,给日军的后方供给线路造成了重大困扰,严重干扰了日军的计划和行动。

游击战有效地降低了正面抗战的压力,为正面作战提供了宝贵的时机和空间。

2. 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宣传和组织工作八路军与新四军游击战通过创办地方武装和游击战争学校等方式,积极宣传游击战争的目的和意义,组织群众参与抗日活动。

这不仅增强了人民的抗战信心,也为游击战的扩大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

3. 削弱日军实力,瓦解其士气八路军与新四军游击战给日军带来了巨大损失,迫使其撤退并转移兵力。

新四军

新四军
简史:
新四军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193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较大的红色部队,可与国民党的附近驻军或地方政府进行谈判,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的指示,陈毅、邓子恢等游击区的领导积极展开统一战线工作。“铁军”名将叶挺出面与蒋介石进行联络,协商红军改编等问题。10月12日,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宣布,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4军,军长为叶挺,副军长为项英,参谋长为张云逸,副参谋长为周子昆,政治部主任为袁国平,副主任为邓子恢,供给部长为宋裕和。为加强党的领导,中共中央还决定成立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书记兼军分会书记为项英,军分会副书记为陈毅。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江西南昌正式宣告成立。4月4日奉命着手改编部队,新四军共编为4个支队1个特务营。第1支队,司令员为陈毅,副司令员为博秋涛,参谋长为胡发坚,政治部主任为刘炎。分编为1、2两团,计2300余人。第2支队,司令员为张鼎丞,副司令员为粟裕,参谋长为罗忠毅,政治部主任为王集成。分编为3、4两团,计1800余人。第3支队,司令员为张云逸(兼),副司令员为谭震林,参谋长为赵凌波,政治部主任为胡荣,分编为5、6两团,计2100余人。第4支队,司令员为高敬亭,参谋长为林维先,政治部主任为肖望东,分编为7、8、9团和手枪团。军部特务营,由湖南、闽中等地游击队编成。全军共1.03万余人,6200多支枪。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坚持武装斗争,不屈不挠,队伍不断扩大,先后建立了以罗炳辉为司令员的第5支队,以彭雪峰为司令员的第6支队,以李先念为司令员的豫鄂挺进纵队,以及许多游击支队,创建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苏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鄂中等游击根据地,为开辟苏北,继续发展华中打下基础。为适应斗争需要,1940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总指挥部,任命叶挺、陈毅为正副总指挥。在叶挺抵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为政委,总指挥部指挥的部队有: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江北指挥部;豫鄂挺进纵队;八路军第4纵 队;第5纵队。此时,新四军军部下辖第1支队:第1团、新1团;第2支队:第3团、新3团;第3支队:第5团、挺进团;江南指挥部:第1、2、3纵队。到1941年初,基本上完成了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项英、袁国平等领导同志牺牲,部队受到严重损失。1941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了重建新四军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3日,新四军将领发布通电,宣誓就职。l月28日,新的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2月28日,新四军总部颁令,将全军扩大整编为7个正规师1个独立旅,连同抗大第5分校,全军共9万余人。整编后的新四军,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抗击敌伪的进攻,加强了根据地的建设。1941年3月27日,中央决定组织新四军分会,由刘少奇、陈毅、邓子恢、赖传珠、饶漱石五人组成,以刘少奇为书记。7月11日,中央军委任命饶漱石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原主任邓子恢调任为第四师政治委员。1942年 1月 3日,中央决定刘少奇回延安参加七大,新四军政委一职由饶漱石代理。11月1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任命谭震林为政治部主任。1942年8月4日,奉毛泽东指示,新四军实行精兵简政。精减后的新四军下辖:l师兼苏中军区;2师兼淮南军区;3师兼苏北军区;4师兼淮北军区;7师。新四军坚持了华中抗战阵地,全面深入地进行根据地建设。到抗战胜利时,新四军代军长为陈毅,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为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为赖传珠,下辖苏浙军区、苏中军区、2师兼淮南军区、3师兼苏北军区、4师兼淮北军区、7师兼皖江军区。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抗战中,华中我军在30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封锁、围攻下,抗击着敌伪强大兵力。对敌作战近两万次,毙伤俘敌31.7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五省的敌后根据地,我主力和地方部队发展到31万余人,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与新四军

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与新四军

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与新四军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是充满艰辛和牺牲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八路军与新四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主力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进行了游击战争,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力量,还大大缩小了国共两党的矛盾,为日后的抗日合作打下了基础。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

当时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和华中地区占领,国共两党共同决定成立抗日游击队。

八路军由朱德等人创建于晋察冀边区,新四军则由陈毅等人创建于江苏、安徽地区。

两支军队纷纷展开游击战,以打击日军的机动力,削弱其战斗力。

八路军与新四军的游击战争,无论是战术还是战略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他们采取的流动战术,使日本侵略者无法有效地控制抗日根据地。

同时,他们积极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武装斗争,通过游击袭击、破坏交通线、解放被占领区域等手段,极大地危害了日军的后方供给和战略部署。

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与新四军还注重发展群众工作和抗日统一战线。

他们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抗战,建立各级民主政权,提供救济和保护广大农民和市民。

同时,他们也积极与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八路军与新四军的战绩和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战争层面,还在政治层面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两支军队的共同奋斗和牺牲,中共领导的军队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为日后的国共合作创造了条件。

而且,八路军与新四军所建立的根据地为日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八路军与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他们经历了战斗的洗礼,为祖国的独立与自由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应该铭记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功绩,铭记那段抗日战争中的艰苦岁月,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总结起来,八路军与新四军是抗日战争中最具影响力的两支主力军。

他们通过游击战争战术,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力量,并在政治层面上为日后国共两党的合作铺垫了道路。

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为今天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淬砺出铁血之军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淬砺出铁血之军

抗日战争前,南方8省15个区的红土地上活跃着10余支红军游击队,他们箝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了主力红军和中央领导机关的战略转移。

他们以百折不挠、艰苦奋战的精神开展游击战争。

抗战全面爆发后,这些队伍从各地汇集成驰骋大江南北的一支铁血部队。

这支部队就是新四军。

“死亡之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留下了红二十四师和10个独立团约1.6万人,加上地方干部、伤病员等共约三四万人。

这些留守者被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伯里称为“死亡之师”。

他们掩护主力红军转移后,陷入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包围,除薛岳、周浑元两个纵队尾追主力红军外,大部分兵力仍然留在中央苏区及周围,从北、东、西三面紧缩包围圈,分割苏区,分片“清剿”。

中央苏区在3个月内几乎全部沦陷,许多村庄被杀绝户,青壮年遭受“断代性”的牺牲,苏区几百万军民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福建长汀县楼子坝村34户人家143人,除1名八旬老妪外出探亲幸免于难外,全村被屠戮殆尽;赣州市烈士10.8万余人,其中约半数为苏区沦陷后被杀害的干部和群众。

陈毅曾这样描述当时中央苏区沦陷的景象,“四面是敌人,到处是枪声……老头子、小孩子、妇女,满坑满谷、满村满野地跑。

听到这边枪响往那边跑,那边枪响往这边跑。

”留在苏区的红军队伍,面对十数倍、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在极其复杂残酷的条件下,实现从大兵团正规战向群众性游击战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一套游击战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项英、陈毅曾把这些经验概括为:不是盲目地有仗就打,而是有目的地打,不常打,也不是长期不打;要打能扩大政治影响的仗,打能发动群众的仗,打能得到物资补充的仗;不打硬仗,打没有损失或很少损失的仗,赚钱就来,赔本不干;有利的时候就集中起来打,否则就分散;利用对方的弱点和空隙的地方去进攻;有路不走,没路就走。

一句话,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红军游击队坚持公开斗争与半公开斗争相结合,武装斗争与地下党的内线工作相结合,武装斗争与群众斗争相结合,运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时而集中,时而分散。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与游击队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与游击队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与游击队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者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抗战。

在这场战争中,游击战和游击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与游击队展开探讨。

一、游击战的概念与特点游击战是一种非正规战争形式,常常由弱势一方发起。

它强调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手段,围而不打、打而不聚,精确袭击敌方的要害部位,达到牵制和消耗敌人实力的目的。

游击战的主要特点有:1. 灵活机动:游击战争采取的是分散、分段、分次的战斗方式,通过迅速的行动,突袭敌人的弱点,迅速消失,避免正面硬碰硬的交战,达到打了就走的目的。

2. 隐蔽性:游击战通常选择在复杂山水、森林密布等不利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地区进行,以此来减少遭受敌人的打击。

3. 民兵性质:游击战争常常由地方农民或者工人组建游击队进行,这些游击队员有地理优势、熟悉战场环境,同时也易于融入当地民众中。

二、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发展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游击战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常规军的战斗力有限,无法有效对抗日军的进攻。

同时中国地广人多,地形复杂,这为游击战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游击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不仅在抗日战争初期起到了牵制和耗费日军实力的作用,而且在战争的后期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抗日根据地,为整个抗战局势的扭转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游击战的典型案例:八路军与新四军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游击队伍。

八路军在战争初期运用游击战的方式,通过精准袭击日军的交通线、后勤补给等要害部位,有效摧毁日军的战斗力和士气,壮大了自身力量。

新四军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游击队伍。

新四军的游击战战术与八路军不同,他们更加注重群众工作,与当地民众联结紧密,搞好地方经济建设,努力争取民心,形成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四、游击战的成功影响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与游击队对整个战争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四军资料

新四军资料

新四军资料高一(13)班沈屹、任奇凡整理1、简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

新四军是正面战场上共产党的主力部队,装备相对于八路军要好些,军装为德式军装,军帽上有青天白日徽,新四军军官服饰与其他国民革命军服饰基本相同,部分军服由国民军提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迫于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终于与中共达成关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组成一个军,于大江南北和闽浙两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协议。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

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被沿用到1947年1月30日才撤销,原新四军部队主力除第3师(黄克诚部)开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第5师(李先念部)改编为中原军区外,其余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改称第三野战军。

2、发展成立: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4年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第五次围剿,共产党军队的一部分成功逃脱,进行长征,其余的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

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铁军——新四军的故事》实践报告

《铁军——新四军的故事》实践报告

《铁军——新四军的故事》实践报告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部于1938年8月2日进驻安徽省泾县云岭,直至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

新四军军部驻扎云岭近三年时间里,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东南分(东南局)、新四军军分会领导下,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在对全军实施政治领导、军事指挥、组织建设、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

尤其是领导和指挥新四军各部队英勇顽强地战斗在大江南北,沉重抗击了日本侵略者。

1941年1月20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起草的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中,称赞新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

军长叶挺,领导抗敌,卓著勋劳。

”这是对新四军在皖南三年抗日战绩的高度评价。

一、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威震敌胆,粉碎日寇“以战养战”的阴谋新四军军部在云岭三年中,指挥皖南部队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进攻和扫荡,保卫了皖南,打出了军威。

1939年1月、3月、5月、11月、12月和1940年4月、10月军部领导和指挥三支队和直属部队,胜利地进行了5次繁昌保卫战和皖南两次反“扫荡”战斗,彻底打破日军“夺取繁昌,扫荡皖南”的计划,在新四军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特别是1939年的5次繁昌保卫战,新四军《抗敌报》曾发表了题为《保卫繁昌,屏障皖南的伟大胜利》的社论,高度评价繁昌战役是“芜湖失守以后最大的血战”,是“皖南抗战史上空前伟大的胜利”。

当年,日军派遣军总司令不得不哀鸣:“国民党军乃是手下败将,惟共产军乃是皇军之大敌。

看来要在共产军手中夺取繁昌城是不可能的”。

在日军的眼中,新四军使它最头痛而又最无办法。

日军曾编了一首咒骂新四军的歌:“新四军,真讨厌,破坏公路拆电线,大军来到一个都不见。

”日军士兵还写道:“何时被袭击都不知道”,“何时战死不晓得”,“至现在为止的生存,简直不可思议”。

这些正是日寇对新四军惧怕而又无可奈何的真实写照。

新四军进行的独立自主地抗日游击战不仅消灭了日本侵略军的军事力量,而且还粉碎了日军“以战养战”的阴谋。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与新四军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与新四军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与新四军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重要历史事件,而八路军与新四军则是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两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军队。

八路军与新四军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兴起,并与其他中国军队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军。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战术来抵御侵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八路军成立于1937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游击队组织,正式名称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第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主要活动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八路军采取了以农村为根据地,发动群众,打游击的战略,以减少对敌武装的压力,保持自身力量的完整性和战斗力。

他们还充分利用了地理优势,采取埋伏、游击、突袭等战术,对日军发起攻击,使敌人陷入被动。

八路军的战斗不仅仅局限在军事上,他们还积极从事农村建设和民生工作,提高农民的觉悟和生活水平。

他们以农村根据地为基础,广泛开展群众运动,组织各类抗日武装,以保护和解放人民,稳定抗战局势。

八路军还与其他军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打击侵略者,为最后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四军是在八路军成立之后,于1938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正式成立于江苏省南京。

与八路军相比,新四军主要活动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以集团军的形式进行作战。

新四军以城市抗战为主,采取运动战,阵地战等多种作战方式,与日军展开了长期的战斗。

他们还积极发动群众抗战,组织游击队和游击战争,对抗日军发起袭击,以减少日军压迫和伤害。

新四军不仅仅在战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还注重了战略、战术和政治工作的结合,对日军的削弱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们积极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战争,动员民众参与战斗,广泛宣传抗战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了民众的觉悟。

新四军还成功地打通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筹集和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枪支和弹药,为抗战局势的稳定和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路军与新四军的成立和发展,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四军简介 两党相争所诞生的陆军新编第四军

新四军简介 两党相争所诞生的陆军新编第四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新四军简介两党相争所诞生的陆军新编第四军导语:1937年10月12日,是新四军成立的日子。

其实,10月12日只是后来议定的纪念日。

新四军的诞生,有一个复杂的相当长的谈判、斗争过程。

八一三事1937年10月12日,是新四军成立的日子。

其实,10月12日只是后来议定的纪念日。

新四军的诞生,有一个复杂的相当长的谈判、斗争过程。

八一三事变后,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团结抗日的巨大压力之下,国民党终于同意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一个军开赴抗日前线。

为减少矛盾,共产党提议由已经不是共产党员的北伐名将叶挺出来担此重任。

叶挺希望这支新编的部队能够继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优良传统,提议命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37年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

1937年10月以后,叶挺、项英、陈毅等同国民党当局就新四军的建制、编制、干部、装备、经费等进行了多次协商。

关于建制,国民党当局不同意新四军隶属八路军,最后议定新四军受第三战区指挥,在长江以北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则受第五战区指挥。

关于干部,国民党一再要派人担任新四军各支队直到团营的军职,理所当然被共产党拒绝,最后的协议是在军和支队,可以由国民党军事当局派驻联络副官。

关于装备和经费,国民党竟要新四军自行解决,后来商定由第三战区拨给,但标准略低于国民党军。

叶挺于1937年11月3日到延安,向中共中央报告新四军的筹建工作。

在欢迎大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欢迎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叶挺表示“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

11月7日,项英也到了延安,和叶挺商谈。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军部暂驻武汉的意见,叶挺、项英先后到达武汉,在汉口大和街26号(今胜利街末段)筹建新四军军部。

经生活常识分享。

新四军是华中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新四军是华中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新四军1943.12至1943.12主要战斗新四军1943年12月至1944年12月主要战斗中共歼灭(含毙伤俘)1:日、伪、国明确的日军:1185人伪军:9724人国军(顽军):11878人2、日、伪、国不明确的日伪军:1817人日伪国军:2300人3、数字不详的:淮南津浦路西反“扫荡”战斗海边战役敌战损况以下数字根据新四军网1943年12月至1944年12月主要战斗统计而来高流战斗新四军在苏北高流对日伪军围点打援的战斗。

1944年5月10日至14日,新四军第3师第10旅兼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7团、第8团及潼阳总队等部,在江苏省新沂县程庄、高流、夏塘地区围攻伪军据点。

10日晚,新四军从30里外奔袭程庄。

得手后,第7团围困高流伪军,第8团和潼阳总队准备打援。

13日,日军80余人及伪军20余人从宿迁赶来增援。

从新浦、牛山方向又有日军20余人、伪军200余人分路来援。

经激战,均被新四军击退。

14日,高塘沟日伪军南犯。

第8团和潼阳总队在西夏塘和东西黄圩一线顽强阻击。

敌不支溃退。

13日,困守高流之敌分散突围。

此次战斗,毙日军14人、伪军24人,伤日军23人、伪军16人。

新四军亡营级干部1人、土兵16人,伤连级干部1人、士兵48人。

龙王山战斗新四军在鄂中龙王山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斗。

1944年5月23日,驻湖北省麻城县宋埠日军一部和伪军第11师共2000余人,对陂(黄陂)安(黄安)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新四军第5师第40团、第42团和地方武装在黄陂县龙王山地区与敌激战,毙伤日伪军105人,击伤伪军师长李宝琏,俘日军顾问渡部八次郎和伪军营长等32人。

新四军亡12人,伤34人。

半山战斗新四军在浙东半山反击伪军的战斗。

1944年5月28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第1大队和独立大队,在浙江省诸暨县东北半山、墨城坞地区,对下乡“扫荡”的伪军独立第4旅进行反击。

激战7小时,击毙伪军营长以下90余人,伤伪军副旅长以下80余人。

新四军初建期间战斗编制及领导

新四军初建期间战斗编制及领导

新四军初建期间战斗编制及领导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

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

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四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

第一、第二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

第三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

第四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新四军第一支队:新四军初期的4个主力支队之一,1938年1月组建。

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

下辖第一团(由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编成)和第二团(由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湘南红军游击队),共2300余人。

第1团:团长傅秋涛;副团长江渭清。

第2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

新四军第二支队:1938年1月组建。

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

下辖第三团(由闽西、汀瑞红军游击队编成)和第四团(由闽粤边、闽西、浙南的红军游击队编成),共1800余人。

第3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生。

第4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

新四军第三支队:1938年1月组建。

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

下辖第五团(由闽北红军游击队编成)和第六团(由闽东红军游击队编成),共2100余人。

第5团:团长餆守坤,副团长曾昭铭。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与地方抗日斗争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与地方抗日斗争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与地方抗日斗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抵御日本侵略者入侵而进行的伟大反抗运动。

其中,游击战和地方抗日斗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和地方抗日斗争展开讨论,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贡献。

一、游击战的初期发展游击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手段,在初期发展时面临着许多困难。

由于日本侵略者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中国军队在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

因此,游击战成为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重要选择之一。

游击战的特点在于其机动性强、阻击性强,能够有效地消耗日本侵略者的力量,保护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游击战的组织形式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采取了多种组织形式。

其中,八路军和新四军是最具代表性的游击战部队。

八路军采取游击战争的战术,以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为掩护,积极与日军展开游击行动,有效地牵制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新四军则主要活动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采取了游击战和地方抗日斗争相结合的方式,为先期聚集抗日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地方抗日斗争的重要性地方抗日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另一个重要的抵抗形式。

在日军占领的城市和乡村,地方抗日武装以及广大民众组织起来,开展了顽强的抗日斗争。

地方抗日武装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术手段,有效地瓦解了日本侵略者的军事优势,保卫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地方抗日斗争的活动内容地方抗日斗争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

一方面,地方抗日武装以游击战为主要手段,对日军展开武装袭击,协助中国军队实施扫荡行动。

另一方面,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地方抗日斗争,通过阻碍敌后交通、破坏敌军基础设施等方式,有效地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力。

五、游击战与地方抗日斗争的贡献游击战与地方抗日斗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最终击败日本侵略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游击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使之成为日军头疼的存在,有效地减缓了敌人的进攻速度。

地方抗日斗争则通过不同形式的抵抗活动,保卫了当地人民的利益,稳定了战场局势。

新四军战士的形象和故事

新四军战士的形象和故事

新四军战士的形象和故事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军队,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自
由和独立,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新四军战士的形象鲜明,他们勇敢、
忠诚、坚韧,以自己之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四军战士们战斗勇敢,他们经受住了无数的考验。

有一位名叫
陈开华的新四军战士,在一次战斗中,他勇敢地冲向敌人的机枪阵地,为了掩护同志,让敌人的火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虽然他最终牺牲了,
但他的的精神将激励着后来的战士们继续战斗。

新四军战士们的事迹逐渐传开,激励着中国人民前进。

在敌人压
境之时,新四军战士萧克第四次率领他的队伍进行突围,他们经过艰
苦卓绝的搏斗,最终实现了突围。

在这场战斗中,新四军士兵们表现
出了极度的机警和勇气,将敌人逐步赶走。

新四军战士们没有听从命令,他们坚韧不拔。

在一次长达三个月
的游击战中,新四军战士们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消耗战,他们没有被
敌人的战术打垮,坚持战斗到底。

最终,他们挫败了敌人的前进计划,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新四军战士们的形象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
一个缩影。

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冷静地应对各种挑战,在极端的情况下,寸土必争,奋勇抗敌。

他们的事迹将永载史册,激
励着后来的战士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运动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运动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运动战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抵抗日本侵略而进行的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种战略运动战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意志和不屈精神。

本文将基于历史事实,分析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运动战。

一、运动战基本概念和特点运动战是一种基于快速机动和灵活战术的战争形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迅速的行动改变战场态势,消灭敌人,保留自身力量。

运动战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高度机动性:运动战强调随时调整作战方向和方式,故意制造混乱和不确定性,从而出其不意,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2. 灵活多变的战术布局:运动战重视变化和灵活性,可以通过战役机动、侧翼包围、分兵击破等多种方式来打击敌人。

3. 突破弱点:运动战注重通过打击敌人的弱点实现决定性胜利。

这需要全面掌握敌方情报,找准并利用敌人的不利条件。

二、1. 渡江作战运动性战役:渡江作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场战役。

在长江流域,中国军队采取了运动性战役,巧妙地运用船舰渡江,迅速突破并占领了敌人的据点,最终夺取了敌人战略要地。

2. 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另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运动战。

中国军队以游击战为基础,实施多次大规模的进攻,在全国范围内同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和资源,为中国军队的总体胜利奠定了基础。

3. 八年抗战游击战: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开展了大规模的游击战,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围追堵截。

这种战略运动战的方式有助于有效地分散敌人的力量,削弱其战斗能力,为中国军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4. 新四军游击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是一个典型的游击战部队。

他们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布局,曾多次发动运动性战役,有效围剿了敌军。

新四军游击战的成功经验成为中国其他军队学习的范本。

三、战略运动战的意义和启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运动战是中国军队对日本侵略者进行有效打击和有效消耗的一种重要战术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四军是游击战的高手大多数战斗都是自己伤亡小余敌人伤亡。

不错,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也要保存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击敌人。

官陡门战斗新四军的首次长途奔袭战斗。

1939年1月18日,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由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领,从江苏省高淳县与安徽省当涂县交界地区踏雪冒雨出发,长途奔袭安徽省芜湖日军飞机场附近的伪军据点官陡门。

20日傍晚到达当涂县亭头镇,即派小分队封锁南北通路,监视黄池镇、青山街的日军。

突击部队以木船、绳索渡过青山河,然后跑步奔袭,于21日凌晨1时抵近官陡门,冲进伪军据点。

此次战斗,从开始攻击到解决战斗约8分钟,连同清扫战场总共不足半小时,全歼守敌300余人,其中俘57人,缴获机枪4挺、长短枪70余支。

余家店战斗新四军在豫鄂边区对日军的首次战斗。

1939年1月17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处两个连队80余人组成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及随行干部60余人,由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出发,向湖北省信阳和应山县交界处挺进,以创建四望山抗日根据地。

2月26日,到达应山,正值日军100余人和伪军一部向驻罗家庙的国民党军进攻。

为支援友军,独立游击大队主动阻击日军,在余家店与敌展开激战,坚持12个小时,将敌击退,共击毙日军20余人。

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第6大队政治委员熊作芳在战斗中负伤。

店埠战斗新四军在皖中店埠打击土匪武装的战斗。

1938年12月29日(一说1939年1月11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于安徽省合肥县店埠镇(今属肥东县),对汉奸土匪武装刘孟乙部进行打击,活捉匪首刘孟乙,全歼该股土匪200余人,缴获战马10余匹。

新四军伤战士1人。

水阳镇战斗新四军在皖南水阳镇对日军的伏击战。

1939年1月6日下午4时许,新四军第2支队侦悉日军百余人由安徽省宣城县北水阳镇沿东西两河岸北犯。

下午6时,第3团第2连,第4团第1、第8、第9连共4个连,自狸头桥附近张家村出发,以夜行军抵达白沙里东西两河岸设伏。

另以第3团第4连隐蔽进至水阳附近,待天明敌进攻时由后尾猛袭。

7日晨8时左右,日军自东西两河岸平行北进,主力走西岸,当即遭到新四军设伏部队的猛烈射击,激战3小时,毙敌31人。

残敌向黄池镇方向溃退,新四军遂占领水阳镇。

横山(苏南)战斗新四军在苏南横山地区粉碎日军进攻的战斗。

1939年1月8日上午7时许,侵占江苏省江宁县秣陵关、陶吴、小丹阳、谢村、横溪桥各地的日军,对驻江宁县横山地区的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实施分进合击。

日军几次发起冲锋,皆被新四军击退。

激战至下午4时,日军仓皇溃逃。

新四军乘胜将陶吴镇伪绥靖队全部缴械。

此次战斗历时5小时,毙伤日军50余人,俘伪军70余人。

新四军亡2人,伤7人。

繁昌战斗新四军第3支队担任皖南长江沿岸防御任务期间的首次战斗。

1938年11月,原驻铜陵、繁昌地区的国民党军在日军进攻时节节败退,国民党第3战区将新四军第3支队从青弋江调来加强长江沿岸防御。

12月26日,第3支队在打退日军的“扫荡”后乘胜追击,收复繁昌县城。

1939年1月10日,日军2400余人分多路向繁昌进攻。

第3支队第5团第2营奋起还击,经激战,迫敌退至马坝。

次日,日军继续向繁昌进攻,占领繁昌县城。

13日,第3支队在游击队的配合下向敌进行反击。

日军被迫向峨桥、横山溃退。

此次战斗击毙日军20余人,新四军伤亡9人。

芦家庙战斗新四军在豫皖苏边区芦家庙打击伪军的战斗。

1939年1月30日,伪豫东“剿共”第1支队崔华山部800余人,从好亳(县)商(丘)公路的坞墙出发,进占安徽省亳县城东北25里之芦家庙。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2营于2月8日到达芦家庙附近,决定配合友军打击该敌。

9日凌晨1时,第2营由距离芦家庙12里之小奈集隐蔽前进,5连由东而西,4连、6连由南而北,向敌合击。

凌晨3时发起冲击,敌据屋顽抗,激战3小时,残敌向坞墙溃逃。

此次战斗共击毙伪军100余人,俘伪军参谋长崔学善等官兵100余人,缴获步枪87支、轻机枪1挺、马4匹、子弹千余发、军用品一批。

新四军亡干部1人,伤干部1人、士兵17人。

东湾战斗新四军在苏南攻击日军据点东湾的战斗。

1939年2月8日,新四军第1支队决定夜袭江苏省句容县天王寺以南约10里的东湾日军据点。

东湾是南京、镇江之敌向南进出的前进阵地,驻有日军第15师团池田联队大田中队约50余人,配有小钢炮两门,轻机枪两挺,步枪40余支,构筑有坚固工事,有铁丝网和外壕三道。

北面天王寺驻有日军200余人,东北薛埠镇驻有日军约400人,西北方驻有日军70余人,均随时可以支援。

支队首长命令第2团第2营和第3营第7连及团属侦察班、通讯排等,分两路攻击东湾据点,并于吴家边公路两侧设伏,以打击天王寺来援之敌及向薛埠警戒。

8日晚,部队乘夜暗向敌发起攻击。

经两小时激战,先后冲击三次,最后采取火攻,将据点内日军全部烧死。

对天王寺来援之敌汽车5辆,步、炮兵150余人,抗击两小时,予敌很大杀伤。

此次战斗历时4小时,共击毙日军大尉中队长太田等军官4人、士兵75人,伤日军军官5人、士兵27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26支、手枪1支、子弹1600发。

新四军亡干部8人、士兵15人,伤干部15人、士兵31人。

睢杞战斗新四军在豫东进攻日伪军、开辟睢杞太抗日根据地的战斗。

1939年2月1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司令员吴芝圃率独立营进军河南省睢(县)杞(县)太(康)地区,一举摧毁了睢县南区伪区公署。

14日,在当地抗日游击队配合下,消灭了杞县西南荆岗伪军李继书部、杞县西伪军朱钦堂部、睢县西南长岗伪军张心顺部及日军骑兵10余人。

15日,配合八路军一部攻占杞县东北日伪据点尹店,击溃伪军刘文正部。

16日,进击通许县练城伪军郭德俊部,歼其大部,俘伪参谋长刘思学。

同日晚,夜袭杞县南苏木岗伪军李振国部,将其全部歼灭。

日伪军由开封调汽车30余辆、坦克6辆前来报复,也被新四军迎头痛击,击毁汽车3辆,活足日军1名。

独立营连战皆捷,共歼伪军千余人,打开了睢杞太地区的抗日司面。

延陵战斗新四军在苏南延陵进攻日伪军、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战斗。

1939年2月,新四军第1支队决定拔除丹阳县南部之延陵日军据点。

17日(农历除夕)深夜,第2团第1营从白兔镇出发,长途奔袭延陵。

第1连为突击队,主攻河东的日军。

第2连、第3连迅速包围河西的伪军,予以全歼。

全营接着分路向日军发起攻击。

日军利用强固工事和优势装备进行顽抗。

新四军爬上屋顶,猛掷手榴弹,并采用火攻。

日军利用地道从河边逃窜,被预伏的特务连痛击,除个别逃跑外,其余均被消灭。

战斗持续至拂晓结束,击毙日军小队长留木等20余人,伤8人,俘1人;缴获步枪10余支、轻机枪1挺、小钢炮两门、手枪1支。

新四军亡士兵7人,伤士兵16人。

郭庄庙战斗新四军在苏南郭庄庙进攻日伪军、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战斗。

1939年2月17日,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在江苏省句容县郭庄庙,对日军第15师团及伪江浙绥靖军一部进行攻击,击毙日军18人,歼灭伪军1个中队。

官湖战斗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对日伪军的首次战斗。

1939年2月18日,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1941年后编人新四军第9旅)在南下华中途中,于江苏省邳县官湖与日伪军1400余人展开激战,粉碎了日伪军的进攻,毙伤日伪军数十人。

东山口战斗新四军在皖中东山口打退日军偷袭的战斗。

1939年2月19日,驻合肥日军千余人乘我军民欢度春节之际,分两路偷袭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

一路偷袭驻巢县梁园的第8团团部,被警卫营痛击后退去。

另一路偷袭驻柘皋镇附近东山口的第8团3个营。

新四军英勇迎战,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击毙日军150余人,伤230余人。

新四军亡38人,伤54人。

赵家棚战斗新四军在鄂中赵家棚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战斗。

1939年8月4日至7日,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挺进团在湖北省安陆县赵家棚地区,与前来“扫荡”的日伪军1000余人进行了三天三夜“捉迷藏”式的战斗,共毙伤日伪军1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邳县战斗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首次攻克伪军驻守县城的战斗。

1939年2月23日,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1941年后编人新四军第9旅)在江苏省邳县(今邳州市)对守城伪军展开攻击,收复邳县城,毙伤伪军64人,俘伪邳县维持会长窦继尧及伪军93人。

商丘近郊战斗新四军在豫东进攻伪军,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战斗。

1939年2月28日,新四军游击支队一部袭击河南省商丘县东南杜集伪区署,予以摧毁,建立了抗日政权。

3月6日凌晨2时,游击支队向驻商丘城南坞墙的伪豫东“剿共”第一路曹大中部发起攻击,激战6小时,毙敌200余人,俘10余人,缴获战马10余匹。

新四军伤亡10余人。

上下会战斗新四军在苏南上下会突破日伪军合围的战斗。

1939年3月7日,日军第15师团第51联队及伪军共5000余人,兵分八路,向刚移驻江苏省镇江县上会、下会(今属丹徒县)的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分进合击,层层围攻。

晨4时许,一部敌军进至毛家宅附近。

第2团集中兵力打敌一路,以第2营6连在下会担任掩护,主力向西北方向突围。

行至白石山,又发现日军布满周围山地,集中火力向新四军射击。

新四军奋战8小时,终于冲破日军两道包围圈,突围而出。

此次战斗,击毙日军官兵56人,伤43人。

第2团亡政治处主任萧国生等指战员58人,伤82人。

萧县战斗新四军在淮北萧县进攻日伪军的战斗。

1939年3月上旬,新四军游击支队一部东征,进入江苏省萧县(今属安徽省)境内开展敌后抗日战争,配合该县地方武装及八路军一部袭击萧县、宿县边东仁台伪军,激战半小时,将其全部消灭,毙伪大队长等官兵150余人,俘伪中队长吴星三等官兵100余人,缴获炮2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11挺、步枪100余支、军用品一批。

6月3日下午4时,游击支队另一部在萧县湖沟集以西地区,与日军300余人、伪军100余人遭遇。

经两小时激战,击毙敌四五十人,击毁敌汽车3辆。

残敌经蕲县集向宿县方向溃退。

永城战斗新四军在豫东永城反击日军“扫荡”的战斗。

1939年3月下旬,日军出动汽车30余辆,骑兵数十名,进占河南省永城县县政府所在地龙岗;尔后由北向南进行“扫荡”,在永城西南大胡楼与新四军游击支队一部遭遇。

激战半日,新四军毙敌80余名,击毁敌汽车3辆。

残敌向陇海铁路各据点溃退。

4月下旬,日军以装甲汽车30余辆、骑兵数百名,再度进占龙岗。

新四军游击支队和地方武装与敌激战,予以重创。

云台山战斗云台山战斗新四军在苏南云台山突破日军合围的战斗。

1939年3月26日,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第1营营部和第1、第2连在江苏省江宁县云台山遭到日军400余人的五路合击。

新四军浴血奋战两小时,与敌展开白刃格斗,击毙日军50余人,终于突出重围。

新四军亡营长邱立生、副营长曹营春等指战员65人。

公安寨战斗鄂中抗日武装在公安寨伏击日军船队的战斗。

1939年3月30日,日军100余人护送慰问团乘60余只木船,由湖北省京山县徐店逆流而上,夜宿下周家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