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2018届高三压轴第二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A. 周公的文治武功为后世敬仰

B. 儒家成圣成贤的理想追求

C. 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 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视为圣人”,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和秦汉以后儒家学说的纲常伦理观念,人们尊重周公应与其制礼作乐、构建社会秩序有关,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故选C;A过于具体,只适应当时周公所处的时代,后世主要不是因为其具体的作为而尊重和纪念他,故排除A;B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2.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唐朝就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如三省制、科举制、

均田制等,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这说明了隋唐时期

A. 治国理念相同

B. 演进趋势相似

C. 思想控制严格

D. 国家统一安定

【答案】B

【解析】隋唐政治方面的延续性表现在很多制度被沿用,这可以体现演进趋势是一致的,而且后者都有对前者制度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故选B;隋朝的治国理念与唐朝不同,因为隋朝暴政,而唐朝则是以民为本,故排除A;上述内容不仅仅是指思想控制,故排除C;D与题意

关系不大,故排除。

3.

记述出处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

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

《宋史·陆秀夫传》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率苏刘义等,与元张弘范决战海上,大

败。他率十余舰突圈,退至螺岛(今广东阳江县以南海中),因台风

毁船溺死。

《宋史·张世杰传》

世杰以淮兵珠死战。至午湖上,张弘范攻其南,南北受故,兵士皆疲

不能战。诸军溃……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

出走,乃负禺投海中,后宫及请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

人。

《宋史·二王附》

尚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一朝天昏风雨恶,地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1279年崖山海战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元军大败宋军于崖山海面

B. 宋军战争失利源于战术失误

C. 战争中双方均用到火药武器

D. 战争造成宋军十余万伤亡

【答案】A

【解析】由《宋史·陆秀夫传》中的“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宋史·张世杰传》中的“率苏刘义等,与元张弘范决战海上,大败”、《宋史·二王附》中的“诸军溃……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中的“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等信息可以推知A符合题意,故选A;只有《宋史·二王附》中有

关于战术的表述,故排除B;只有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中的表述涉及到了火药武器,故排除C;只有《宋史·二王附》中的史料涉及到了宋军死亡的具体人数,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这一史学素养,考生需要准确解读题干所给的四则材料,从中选择出完全符合所有材料的结论,也就是寻找各个材料的交集,另外需要注意每个选项的表达与所给的材料要一一比对,这样才可以保证能够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4. 从汉代开始,历代政府明令禁止官员经商、与民争利。然而,明朝却出现了上至皇族、下至小吏大范围经商的情况。这反映了明朝

A. 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C. 商业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D. 官员腐败问题比较普遍

【答案】B

5. 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倡导官商合办工商企业,同时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的办法。这些措施

A. 造成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B. 加速了清政府的衰亡

C. 开启了恤商惠工的先河

D. 增加了地方的经济实力

【答案】B

【解析】清政府鼓励和奖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这就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故选B;题干提到的是官商合办企业,不是官僚资本,故A不符合题意;C错在了“开启”,因为开始恤商惠工是在甲午战后,故排除C;D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

6. “检阅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外,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

及。”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 清政府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

C. 三民主义缺乏群众基础

D. 革命党在湖北宣传动员不到位

【答案】A

【解析】“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外,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种现象出现可以考虑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根源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故选A;清政府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只能解释反清宣传较为充分,而不能解释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故排除B;CD不是根源,故排除。

点睛:这一题考查对题干要求“根源”的准确判断,还有就是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决关于“根源”的思考方式,就是某种政治主张没有得到充分宣传,根源应该考虑相应政治势力多对应的经济发展是否充分。

7. 1925年,中共四大在《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中提出“宣传农民组织农民的方法,自当从目前的实际问题入手”,涉及到反抗地主、苛税、匪祸、兴办水利等方面。1926年9月,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通过《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农民政纲仍是在租额、高利、苛捐等问题上”。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

A. 已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 把领导农民运动作为中心工作

C. 注重发挥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D. 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两个时间点,中共认定宣传和组织农民的主要着眼点应该都是涉及到反抗地主、苛税等方面,所以说明当时中共中央是注意调动农民采纳革命的积极性,故选C;当时是国共合作推行国民大革命的时期,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不是这时找到的,故排除A;这时中共的中心工作应该是进行国民大革命,所以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D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