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认识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米》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感受和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以情境图为载体,引出长度单位米,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认识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量测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认识米。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模型、课件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如教室、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物体长度,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吗?我们怎样来量测它们的长度呢?”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度单位米,并用米尺演示如何量测物体长度。

小学数学_认识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认识米》教学设计课题认识米课型新授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知道1米=100厘米,通过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认识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法学法猜测估计、引导探究、动手验证教学准备师:米尺、学生尺、剪刀、绸带、胶带纸、标签生:四人一组,每组一把米尺,若干张标签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估计1米,提取生活经验1.小朋友的身高,引出课题师:小朋友们,咱们上一年级已经快一年了,老师发现你们比刚入学时长高了不少,谁愿意来告诉老师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啊?生:1米30、1米28、1米20师:咦,刚刚小朋友在描述身高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哪个字?(生:米,师板书课题)对啊,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

(完整板书课题:认识米,并齐读课题)2.老师的身高,估计1米师:老师的身高有1米75厘米,那是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米75厘米呢?(生说)那请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是1米呢?谁能上来指一指,并贴上标签呢?(请2、3个学生指、贴、说)3.拉绸带游戏,估计1米师:还有谁想估计的?(生举手示意)哇这么多人想估计,我们干脆做个游戏一起来估计吧。

我这儿有一卷绸带(出示绸带,并拉出一点)问:你说这儿有1米吗?(生:没有)师又拉出一点绸带,问:那现在有1米了吗?生:还是没有。

师:那干脆这样,我慢慢慢慢地拉开绸带,假如你们觉得有1米长了,就喊停,好吗?(生:好!)(师操作,生喊停后教师将学生估计的1米长的绸带贴上标签)【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估计老师身高1米的地方,估计1米长的绸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以及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同时结合实际的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建立对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在认知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米的长度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的长度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米的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体验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绳子、直尺等测量工具。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如米尺、绳子、直尺等。

3.教学课件: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图片,如教室的长度、书桌的长度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衡量它们的长度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需要有一个长度单位来衡量物体的大小。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认识米”教学反思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

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旧知(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认识米》教学反思10篇

《认识米》教学反思10篇

《认识米》教学反思(10篇)人教版数学上册(2024年新编)教学反思一在《认识米》的教学中,我通过实物展示和实地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米的长度。

然而,部分学生在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进行换算时仍存在困难。

未来教学中,我将增加更多换算练习,特别是结合实际情境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反思二本节课我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以及自己身高等。

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米这一长度单位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测量时未能准确对齐起点或终点,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因此,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测量步骤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反思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然而,我也发现小组内部分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理解上存在障碍,或者对测量活动不感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设计更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测量任务,同时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教学反思四在教授米的实际应用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购物、制作海报等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米这一长度单位。

这种方法虽然生动有趣,但也暴露出部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缺乏灵活性。

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米这一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五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记笔记时存在困难,无法准确捕捉重点。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多样化的板书形式,如思维导图、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六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想象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教室的长度、操场的宽度等),帮助他们建立对米的直观认识。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方面存在困难。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帮助教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篇教学反思聚焦于“认识米”这一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认识米”之前,我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米进行实际测量。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包括直观演示、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

教学内容的组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采用了由浅入深的方法。

首先,通过展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然后,通过比较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最后,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米尺的图片,使用实物米尺进行现场演示,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测量。

这些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并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在提高学生参与度方面,我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效果的评估在教学效果的评估上,我采用了多种方式。

包括课堂观察、学生提问、小组讨论的反馈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通过这些评估方式,我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学生对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在实际测量时出现错误。

此外,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教学策略的调整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一些策略进行调整。

例如,通过更多的实例演示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米与厘米换算关系的理解。

同时,我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教学反思的总结通过这次“认识米”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篇1《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宝贵财富。

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用米量及其测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木工师傅修理课桌椅和装玻璃窗都得用小卷尺或折尺来测量,上体育课学生跳远和推铅球都得用卷尺来测量,学生或许有帮过老师拉着卷尺测量的经历。

在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举出见过的各种尺子及它的用途,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唤醒了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学习。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二.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认识米》教学反思-(2)

《认识米》教学反思-(2)

《认识米》教学反思《认识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成功之处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展示一些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麻烦的物体,如教室的长、操场的长等,引发学生对新的长度单位的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直观教学,建立观念利用米尺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米尺的长度、刻度和数字等特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通过让学生用手比划 1 米的长度、找身边大约 1 米长的物体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1 米的认识。

3. 实践操作,掌握方法在教学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实际测量,学生掌握了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提高了动手能力。

4. 联系生活,感受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

二、不足之处1.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不够,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2.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认识 1 米和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充分发挥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作用。

3. 评价方式不够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

三、改进措施1.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 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把握好教学节奏。

在重点和难点内容上,可以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在简单内容上,可以加快教学速度,提高教学效率。

认识米教学反思5篇

认识米教学反思5篇

认识米教学反思5篇认识米教学反思1(一)、情景导入,学读、写分数。

课始从本班学生人数入手(48),以增加的一点(4和8之间加上小数点)为突破口,明确新产生的数与以前学的整数的区别,问学生认不认识这样的数,以唤起学生对小数的感知,让学生说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小数,以及读情景图,不但使学习素材变得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读数和写数的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本着学生已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的原则,顺利完成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教学。

(二)、操作感知,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尽管学生在此前研究的数学知识中的数据均为整数,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0.5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1米的一半就是0.5或0.5米是50厘米。

在研究一位小数时,就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平均分成10份的1米长的纸条为工具,以0.5米的理解为基点和突破口,再去解决0.3米、0.4米等多长,从而使整个探究过程显得顺畅、自然、扎实、有效。

认识一位小数之后,让学生继续利用纸条进行实际测量两根毛线的长度(一根长0.2米,另一根长0.7米),方式是先估后量,然后再来测量课本的宽度(0.17米,用纸条不能直接量出)。

这样做既巩固了对一位小数的理解和运用,还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又为两位小数的探究埋下伏笔,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切实感受探究两位小数甚至多位小数的必要性。

本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实践操作,学生的手、口、耳、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这里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所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授课时灵活运用,使学生在思考、讨论、观察、操作、交流活动中自然而然的收获知识。

(三)、实践应用,巩固认识教育学认为,适度的练习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长度单位学习的起点,对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通过日常生活和前面的学习,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长度单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的长度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米尺,一些小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1米长的米尺,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识1米有多长。

同时,教师用米尺测量实物,如桌子、椅子等,让学生感受米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活动,每组用米尺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并记录在中。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中。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表象后,又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厘米的认识对米的表象的形成构成为了一种对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厘米和米在测量物体时的区别。

但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是彻底没有感觉的。

以此为教学的切入口,同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活动一:安排学生小组合作用厘米做单位的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度,组织交流所用方法和对测量方法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感受,教师引出米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测量大物体时厘米不足够,从而产生新的更高级的长度单位的内需,同时初步感受到了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区别。

活动二:找身边的“1米”。

利用1米的绳子、小棒,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在交流的过程,有些描述可能是幼稚的,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表象资料。

活动三:感受身体上的“1米”。

借助课前学生准备的长度1米的绳子、小棒,让学生张开两臂比画着1米大约的长度;再与同桌合作,拉一拉一米,感受1米在自己身高的哪个位置,在操作过程中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活动四:从以往的教学来看,学生对于米和厘米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理解的。

针对这个难点,组织了学生用学生尺来合成米尺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测量工具作用的不同,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活动五:利用教室黑板长度4米、教室长度9米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边数数边走一走,体味几米长的长度。

存在不足:1、学生准备的1米绳子较多,因为比较软的关系,在操作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妨碍了学生对1米的精确感受。

2、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仍不够。

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者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

小升初数学摹拟试卷一、选择题)。

1.推导圆面积公式时,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比圆周长大(πdA.πrB.dC.rD.2.五一假期快到了,小明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京旅游。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米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篇1这个模块的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具体的长度,米和厘米的关系,知道在量什么物体时用米做单位,什么物体时用厘米做单位。

首先,通过对上节课厘米的复习让学生知道厘米是在量一些较短的物体时所用的长度单位,那么在量一些较长的一些物体时该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呢,这时,学生会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

进而引入长度单位米,并出示1米的具体长度,让学生对1米有多长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再让学生自己比划比划,更进一步的理解1米的具体的长度。

1米和1厘米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对米尺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米尺一共是100厘米,就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这时再进行一些简单的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加深对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

最后举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判断选择用什么做单位。

如教室的长,杯子的高,电线杆的长,道路的长,铅笔的长等,由学生来集体讨论,通过讨论能够实际应用这两个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的认识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来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

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第一篇:《认识米》教学反思《认识米》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1)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觉。

接着老师出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尺量感觉怎么样?再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2)小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长的线。

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张开两臂比一比。

让学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在用米尺量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的关系,再通过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认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

(4)在地上画出3米、5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

教学存在不足: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米的认识。

第二篇:认识米教学反思《认识米》教学反思在教学认知米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让两人为一个小组,互相量一量彼此的身高并记录。

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学生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甚至出现了一团糟的情况。

这便引发了我对小组合作的深思。

小组合作是各个国家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它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等特点。

它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被人们美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有如下优势:一、可以促进整体发展,缩小个体差异。

小组合作的实质就是将学生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和帮助,解决各成员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小组的共同目标,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能够帮助小组内各成员解决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

《认识米》说课稿

《认识米》说课稿

《认识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米》。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米的认识,学生能够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展示了一些需要用较长长度单位来测量的场景,引出米这个长度单位。

然后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1 米的长度,接着介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材的编排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长度单位厘米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用厘米为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

但是,他们对于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感知还比较模糊,缺乏对 1 米长度的实际体验。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需要通过大量的直观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 1 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 1 米的长度,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 78~80 页,信息窗 2 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米,体味 1 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味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味 1 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 1 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认识米,体味 1 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味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体味 1 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 1 米有多长和寻觅长度是 1 米的物体,建立 1 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主题图。

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

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

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再也不用拃来量了。

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

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浮现了分歧。

他们为什么浮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浮现分歧创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认识 1 米。

(1)出示米尺。

学生: 1 厘米。

教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

(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学生: 1 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 0 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 100 厘米,可老裁缝说是 1 米。

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 1 米=100 厘米) 学生议论。

学生: 1 米就是 100 厘米。

教师:对, 1 米=100 厘米。

“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认识米教案教学反思8篇

认识米教案教学反思8篇

认识米教案教学反思8篇认识米教案教学反思篇1活动目标1、认识1元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知道它们的面值是不同的。

2、初步掌握用货币购物的基本常识。

3、教育幼儿爱护人民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1元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知道它们的面值是不同的。

2、掌握用货币购物的基本常识。

活动准备每人一个学具盒,内有元、角、分的人民币若干。

在游戏区布置银行、商店。

活动过程一、以谈话方式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用的这些东西是谁给你买?你们想不想自己学着到商店里去买呢?想自己去买,就必须认识钱,现在我们来一起认识钱。

二、幼儿分类操作,区分硬币和纸币。

1、请小朋友摸摸、捏捏、看看这些钱有什么不一样?2、幼儿操作回答,教师总结:圆圆的、硬硬的叫硬币。

长方形的,像纸一样的叫纸币。

3、请幼儿把纸币和硬币分开。

三、认识钱币的面值。

(一)观察硬币的不同。

1、请幼儿观察1元、5角、1角……的硬币,它们有什么不同?2、教师小结:这些硬币的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图案不一样、数字不一样。

(二)认识硬币的面值。

幼儿认识硬币的面值,每个硬币上都有一个数字,数字后面有个字。

教师取一枚硬币放在投影仪上,请幼儿观察。

这里有数字“1”,后面有一字“元”,这枚硬币是1元,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其它面值的硬币。

(三)认识纸币的面值。

1、通过玩《纸币找朋友》的游戏来认识纸币的面值。

2、玩游戏《看谁拿得对》:教师说出1元内的某种人民币的名称,幼儿迅速从学具盒中取出相应的硬币和纸币。

四、玩购物游戏,学习基本的购物常识。

玩法:一名教师扮银行工作人员,一名教师扮商店营业员,幼儿扮顾客,幼儿去银行取钱(不超过1元),再去商店买物品,想好买什么。

游戏可变换角色进行。

请能力强的幼儿扮演银行工作人员和商店营业员。

五、教师讲评:1、请幼儿讨论:你用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2、买东西剩的钱该怎么办?3、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不要乱花钱。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认识米”教学反思(精选2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米”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米”教学反思 1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具体体现在: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

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米》教学设计课题认识米课型新授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知道1米=100厘米,通过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认识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法学法猜测估计、引导探究、动手验证教学准备师:米尺、学生尺、剪刀、绸带、胶带纸、标签生:四人一组,每组一把米尺,若干张标签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估计1米,提取生活经验1.小朋友的身高,引出课题师:小朋友们,咱们上一年级已经快一年了,老师发现你们比刚入学时长高了不少,谁愿意来告诉老师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啊?生:1米30、1米28、1米20师:咦,刚刚小朋友在描述身高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哪个字?(生:米,师板书课题)对啊,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

(完整板书课题:认识米,并齐读课题)2.老师的身高,估计1米师:老师的身高有1米75厘米,那是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米75厘米呢?(生说)那请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是1米呢?谁能上来指一指,并贴上标签呢?(请2、3个学生指、贴、说)3.拉绸带游戏,估计1米师:还有谁想估计的?(生举手示意)哇这么多人想估计,我们干脆做个游戏一起来估计吧。

我这儿有一卷绸带(出示绸带,并拉出一点)问:你说这儿有1米吗?(生:没有)师又拉出一点绸带,问:那现在有1米了吗?生:还是没有。

师:那干脆这样,我慢慢慢慢地拉开绸带,假如你们觉得有1米长了,就喊停,好吗?(生:好!)(师操作,生喊停后教师将学生估计的1米长的绸带贴上标签)【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估计老师身高1米的地方,估计1米长的绸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初次感知,认识1米1.认识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师:孩子们看,这是你们估计的1米长,但这真的就是1米吗?我有点怀疑,你说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生:用米尺量师:对啊,我们做数学时可别忘了我们手中的工具。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生:米尺)知道它为什么叫做米尺吗?生: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师:哦,1米(板书),让老师好好地看看这根米尺,左边这里是从0开始,一小格表示?一大格表示?咦,100是什么意思啊,不是说米尺只有1米吗?怎么会冒出个100呢?(板书100)谁知道?生:1米就是100厘米师:这是真的吗?每个小组都有1根米尺,四个人一起看看1米是不是真的是100厘米呢?(学生观察)师: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什么?(请2、3名学生说出1米=100厘米,完整板书1米=100厘米,生齐读)2.了解用米尺量的意义师:那2米等于?生:200厘米师:3米等于(生:300厘米)师:那500厘米也就是?(生:5米)师: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大约有4米,化作以厘米为单位的话是多少厘米啊?(生:400厘米)师:哇,有400厘米啊,那老师这里有两种尺子(出示),一把是今天刚认识的米尺,另外一把是小朋友平时用的学生尺,假如让你来量我们黑板的长,你会选择哪种尺子?为什么呢?(学生思考片刻)生:我会选择用米尺量,这样比较方便。

(请2、3名学生说)师小结:是啊,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比如黑板、教室时,我们通常选用米尺,并用米作单位,米也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3.用米尺量绸带师:小朋友,刚刚你们说可以用米尺来量这条红绸带,谁来帮我量一量啊?(请上两名学生)师:现在你是小老师了,你可要一边量一边大声地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可以吗?(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说出:尺子要放直放平,绸带的一头对准米尺的0刻度,看另外一头)(生量好后)师问:我们要想得到1米的绸带怎么办?(生:剪掉)师操作4.用米尺量老师身高师:我们通过测量,得到了1米长的绸带,那老师想知道到底地面到老师身上哪儿是1米呢?你说我也可以怎么样?生:用米尺量。

(请一生)师:你测量前对老师有什么要求吗?(生:人站直)(学生量、贴标签后)师说:刚刚那2位同学估计的还真差不多,老师帮你们稍微移下位置,可以吗?(师将先前的2张标签移到“1米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他们初步感受到1米有多长,理解厘米与米的进率,为深入认识长度单位“米”奠定基础。

三、多次体验,建立表象1.小组合作量同学身高1米的地方师:现在你们想知道地面到自己身上哪儿是1米高吗?(生:想)师:那得听好要求了。

(学生读)活动要求:小组四人做好分工,第一个人站直被量,第二个人用米尺量,第三个人检查量的方法对不对,第四个人贴标签。

量完一个小朋友的身高后,四个人就马上坐端正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合作了,听明白了吗?(1)小组合作测量(注意活动秩序:真高兴,米尺又安静地躺在我们的桌子上了)(2)反馈(请上3、4个高矮不同的同学,另请一名学生用米尺进行验证)师(仔细看了看那几个小朋友身上的标签)问:为什么有的标签贴在脖子下,有的贴胸间,而老师却贴在腰间呢?生:因为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不同。

师:小朋友说的真对,虽然贴的位置不同,但标签离地面的高度却始终是(1米)。

2.比划、验证、飞入脑子师(出示米尺)就是这样的1米,小朋友看仔细了,1米有这么长,好,闭上眼睛,将这1米的长度快速地飞到你的脑海中去。

(生闭眼想象)师:有了吗?好,睁开眼睛,每个小朋友用手比划一个1米看(生比划)师:好,手先不动。

老师想请小组长用米尺检查3个组员比划的1米准不准。

注意:小组长在量的时候,假如发现小朋友比划的不准确的话,马上提醒再伸长一点或再缩短一点(教师动作示意)。

另外,在小组长量好后,每个小朋友都要仔细打量下,说:哦,这样是1米长。

听明白要求了吗?(1)小组合作测量(2)交流师:老师真高兴,你看米尺又听话地躺在了桌子上。

小朋友,请左右看看大家比划的1米长有什么特点?(双臂张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3.排1米长的队伍师:从大家高兴的表情中,我知道1米啊已经深深地映入了你们的脑海中,如果小朋友要站队伍,你猜1米长的队伍能站几个人?谁来估计下?(生:6,3)师:现在老师想请最棒的两个组来排队。

(师请上一小组的学生排以下两种队形)(1)学生前后站(5人)(2)学生左右站(4人)师:小朋友看看,这边1米站了几个小朋友啊?(生:5个)那这边呢?(生:4个)诶,我有问题了?你知道是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一边站了5人,一边只站4人啊?师:对啊,这是为什么啊?生:左边他们是侧着站的,所以能站5人,右边是横着站的,所以只能站4人。

师:听明白了吗?虽然他们站的方式不一样,但1米的长度都是——生:不变的。

4.估计1米需要走几步师:好了,孩子们,我们每天都在走路,估计下1米需要走几步?(生估计后,上来走,生1走了2步,生2走了3步。

)师:咦,我又有问题了,知道是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生1走了2步,生2走了3步?生:因为他们步子的大小不一样。

师:说的真好,小朋友们,虽然他们走的步数不一样,但地上这1米的长度始终是——生:不变的。

5.站离老师1米远的地方师:看到你们今天把“米”的知识学的这么好,老师可高兴了,我想请表现最棒的小朋友来站到离老师1米远的地方。

(请上1名学生,他站到了离我1米远的地方,师用米尺检查1米的长度)师:除了这个位置,还有哪个位置离我是1米远的啊?师:小朋友,你们说除了他们刚刚站的几个位置,还有别的位置也是离老师1米远的吗?(生:还有)谁想上来站?(请上一个小组的小朋友,站好后再请上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教师在旁边用米尺帮忙验证)师:诶,小朋友,仔细看,这时候你发现了什么?生:形成了一个圆。

《认识米》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的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

米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教学中充分利用周围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 1 米的实际长度,并通过动手测量身高、比划1米长、排队、走路、实际测量等加深对 1 米的认识,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学生特点: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的观念,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估计、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通过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认知特点设计了本节课。

《认识米》课堂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为了切实解决重难点知识,帮助孩子增加感性认识,本节课我主要以活动为主,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重点帮助孩子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我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二、在解决重难点知识时,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亲身经历问题估计、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绸带长”“测量教师身高”“测量学生身高”“比划1米长”加深对1米的认知,再经过“1米排队可以站几人”“1米可以走几步”“站离老师1米远的地方”“找教室里的1米长”等活动丰富感知,最后通过“估计测量几米长”以及“课外实践-精准测量”等活动拓展延伸,让学生切身体会到 1 米的实际长度,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三、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课堂练习,我欣喜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学生能切身体会1米的长度,能自主进行估计、观察、操作、验证,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本节课在大量活动中进行,孩子们的积极性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认识米》教材分析《认识米》是青岛版第八单元第2个信息窗的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的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