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袖磨镜
武术器械的分类
武术器械的分类武术器械那可真是一个神奇的大家族,就像一个武林大杂烩,啥样的“家伙事儿”都有。
先说说长器械吧,这长器械就像是武林中的长腿欧巴。
像长枪,那就是这个家族里的高冷男神,笔直修长,枪尖寒光闪闪,仿佛在说“别靠近我,小心我扎你”。
它在武者手中,就像灵动的长蛇,可远攻可近守,一刺一挑之间尽显霸气。
还有长棍,那是朴实无华的老实大哥,看起来憨厚,可真动起手来,就像狂风扫落叶一般,呼呼作响,无论是劈、扫还是抡,都有着强大的威力,就像拿着个能开山辟地的大魔杖。
短器械呢,那是小巧玲珑的精灵族。
短刀就像是刺客的小尖牙,藏在暗处,冷不丁就给你来一下。
它在武者手里快速挥舞的时候,就像银色的闪电在跳舞,一闪一闪地晃得人眼花缭乱。
短剑更是袖里乾坤的代表,就像一个隐藏在袖子里的小恶魔,随时准备给敌人来个出其不意的袭击。
软器械就像是武林中的柔术大师。
软鞭可不得了,像一条蜿蜒的灵蛇在空中飞舞,你要是小看它,它就会像一条会魔法的绳子一样把你缠得死死的,让你动弹不得。
九节鞭更夸张,那简直就是一群小钢珠串起来的魔法链,每一节都像是一个小拳头,在武者的挥舞下,噼里啪啦地响着,像是在放鞭炮吓唬敌人。
奇门兵器就像是武林中的怪咖一族。
护手钩看起来就像老鹰的爪子,张牙舞爪的,好像在说“来呀,让我抓一下试试”。
而子午鸳鸯钺就像是两个合起来搞怪的小扇子,但是可别被它的外表骗了,在高手手中,它能把敌人的兵器搅得乱七八糟,就像在搅一锅粥。
暗器则是神秘的暗杀者。
袖箭就像是隐藏在袖子里的小火箭,嗖的一下就飞出去了,让人防不胜防。
飞镖就像长了眼睛的小星星,在黑暗中朝着目标飞去,精准得吓人。
还有双器械呢,双刀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并肩作战,左右开弓。
双剑则像是优雅的双胞胎剑客,在武者的舞动下,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剑花,像是在空中绘制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些武术器械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本领,它们凑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武术器械世界。
不管是在古代的战场上,还是在现代的武术表演舞台上,它们都像是一群性格各异的武林高手,在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铜镜的故事
铜镜的故事鉴容宋代以前,人们通常直接手系在镜纽上的绦带来鉴容,有的还将铜镜放置在一种很低的镜台上,如顾恺之所画《女史箴图》中就有手拿铜镜或者对着镜台上的钢镜梳妆照影的画面。
宋代以后,座具普遍增高,其形式主要定格在一桌二椅的陈设上,并出现了与近代的梳妆台样式有些接近的高镜台,然后把镜子固定悬挂于其上,以便鉴容。
磨镜铜镜使用时间过久,镜面便会昏暗无光,达不到清晰照人的效果,因此需要加以磨光。
在古代,磨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磨镜人走街串巷,吆喝高喊,招揽生意。
此外,有些挑扁担卖小百货的人也附带着磨镜。
到了晚清甚至近代,虽然铜镜已经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但在街头巷尾依然能见到磨镜的匠师。
对于这种现象,1925年,鲁迅在《看镜有感》一文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一磨镜老翁,肩长凳似的东西,上面缚着一块猪肝色石和一块青石,试聆听他的喊叫,依然是‘磨镜,磨剪刀! '。
”铭义镜铭在整个东汉时代相当发达。
东汉晚期,减笔草率的铭文不在少数。
其中,有些字体中出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形式。
东汉的镜铭中还出现了一批记载铸造年月日的铭文,这就是纪年镜铭。
它一向为青铜镜研究者所重视,是青铜镜断代的第一手资料明代铜镜重铭文,有类铭文悉如宋镜,语铭则多见四字吉祥语,有的则铸于镜纽上。
商标铭记最后一字常用“造”,“铸造”、“记”、“置”、“办”等。
除此之外还有太监铭等。
常见铜镜吉祥语铭文有:“金玉满堂”、“鸾凤呈祥”、“长命富贵”、“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福禄祯祥”、“喜生贵子”、“百岁团圆”、“一品当朝”、“寿山福海”、“福寿康宁”。
纹饰古代铜镜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工艺精致。
铜镜纹饰以战国、两汉、隋唐的精品最为极致,包括有山字纹、花叶纹、以及造型夸张、抽象的龙纹、凤纹等西汉崇尚儒家的道德体系,所以规矩纹是贯穿始终的主流。
东汉的铜镜常以东王公,西王母,青龙白虎, 黄帝,伯牙,天禄,辟邪,神兽等为主要题材。
之后的隋唐,铜镜纹饰以全新的写实图案引领时尚,花是花,鸟是鸟,兽是兽,展现一派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还有葡萄海狮等纹饰更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含摩挲的诗句
含摩挲的诗句1.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董颖《江上》2.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韩愈《石鼓歌》3.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
——王建《镜听词》4.摩挲两眼三叹息,悔却从前比菅芥。
——李东阳《王祠祭希曾所藏汝和红菊歌》5.我来摩挲考岁月,偻指落落三百秋。
——艾性夫《天下第二钟歌》6.摩挲犹识永明年,银泥几见乾坤老。
——沈德潜《景阳钟歌》7.剑儿大父傍,一语三摩挲。
——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8.摩挲三品石,尚想狎客娱。
——郦权《木樨》9.摩挲古铜人,岁月不可计。
——苏轼《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二首》10.摩挲半世江湖眼,古锦轴中舒复卷。
——戴复古《赵尊道郎中出示唐画四老饮图滕贤良有诗亦使》11.人间觅得重摩挲,抚物长钦天子圣。
——张问陶《琉球刀歌为周补之》12.马上摩挲眼,出门光景新。
——陈与义《赴陈留二首·马上摩挲眼》13.投我千金赠,白刃重摩挲。
——张时彻《结客少年场行》14.摩挲已觉铜腥尽,色如朱砂工模糊。
——释文珦《得两金铺乃秦汉门物以充水滴因作歌》15.纵得金丹真不死,摩挲铜狄更添愁。
——陆游《杂感·百年鼎鼎成何事》16.至今盛事随山中,往往摩挲到金石。
——王洋《石涧》17.睡足一屈伸,搔首摩挲面。
——白居易《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18.叶碑廊下无人看,欲去摩挲又少留。
——刘克庄《晋元帝庙》19.欲镌文字示万世,想曾摩挲崖藓苍。
——方回《灵隐寺行呈伏虎岩》20.三复穆陵诗,摩挲出圭璧。
——凌云翰《南山纪事诗为杨复初赋》21.寥落昔贤题,摩挲壁间墨。
——尤袤《张公洞》22.老僧揖入廊东头,摩挲石刻令人忆。
——陈著《次韵和岳醵饮西峰寺分韵成诗十四首见寄·正觉留题久岑寂》23.侯睨罗浮吞八九,摩挲缩地挟山手。
——曾丰《赋马漕桂岩》24.从教缺剥费摩挲,古意居然存耆硕。
——黄辉《石鼓歌》25.我来问讯一稽首,摩挲拂拭尘埃蒙。
——成鹫《腰石歌》26.闻之兴慕且兴敬,以手摩挲防击扑。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看道教的磨镜秘法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看道教的磨镜秘法*导读:读过小说《聂隐娘》的人想必都会注意这样一个片段:出生于武将世家、本领过人、能杀人于无形的聂隐娘,在挑选夫婿时,既没有选世……读过小说《聂隐娘》的人想必都会注意这样一个片段:出生于武将世家、本领过人、能杀人于无形的聂隐娘,在挑选夫婿时,既没有选世家子弟,也没有选少年侠士,而是选了一位但能淬镜,余无他能的磨镜少年,让人大惑不解。
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剧本中,编剧可能是为了解释这一点,对这个磨镜少年的身世大肆渲染,说他是东瀛来客,在机缘巧合下救了聂隐娘,两位难以和人交流的孤独者惺惺相惜,最后走在了一起。
这样的解释虽然也算圆融,但毕竟要靠编剧添加情节。
至于小说的作者为何给聂隐娘的丈夫设置了这么一个职业,这要从磨镜这项工作的技术原理说起。
电影《刺客聂隐娘》中的磨镜少年,日本影星妻夫木聪饰。
现在我们常用的镜子,是欧洲人在文艺复兴以后发明的水银玻璃镜,在这种镜子传入中国以前(大约是明朝),大部分中国人使用的都是金属镜,其中又以铜镜最为普及。
中国人使用铜镜的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的墓葬中便有它的身影。
但仅仅用铜,并不能达到映照形影的效果,因此在制作铜镜时,需要经历一道重要的工序磨镜。
对磨镜的记载出现得很早。
汉朝的子书《淮南子》中记载: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
说的就是汉代人在铜镜铸造成形之后,用铅或锡(玄锡)粉搭配羊毛刷(白旃)磨制镜子,以求达到最为清晰的效果。
在镜子制成后,并非可以永远保持鬓眉微毫可得而察的状态。
长时间的使用后,铜制的镜子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磨损、生锈等问题,这时就需要再次进行抛光磨制。
一般人没有专业的磨镜技术和工具,因此再次磨制的工作常常被交给走街串巷的磨镜人。
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左图为正面,右图为背面。
从《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专业的磨镜人,手头需要拥有大量的铅或锡,这些材料一般人很难获得,但在有一类人那里却司空见惯炼丹的方士。
老铁壶古诗
老铁壶古诗
玉鉴冰壶一段清,铁中谁与斗铮铮
《次敬叔韵二首其一》宋·裘万顷
铁夫破梦五更前,石人开眼一壶天
《偈颂四十一首其一》宋·释慧晖
直邀玉女对投壶,催复铁骑横铙吹
《三醉龙使君帐中歌》明·梅鼎祚
银钩铁画辉棠荫,玉鉴冰壶照笋斑
《送谢刑部使君赴召》宋·胡仲弓
心滴碎铜壶青漏,耳愁闻铁马虚檐
《【南吕】一枝花春思》元·汤舜民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上元夜六首(一作夜游诗)》唐·崔液
前村月底,一壶春酒追随,梅花解软肝肠铁常挥铁如意,欲碎玉唾壶
《奉酬陈端中明府长韵》宋·张元干
冰壶清莫比,铁砚老犹磨
《壬子夏端居二湖与二三子读书而苦热如焚一坐》明·贝琼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上元夜六首·其一》唐·崔液
唐人铁券惊何语,蜀国壶浆笑旧游
《题朱令德祠》宋·李新
铁如意畔无忧畏,玉唾壶傍耐岁年
《某窃慕东坡以铁拄杖为乐全生日之寿今以大铜》宋·陈与义
铁版响廊催早粥,铜壶添水易新筹
《闻邻寺粥》宋·陈起
铁桥归去寻清赏,烂醉仙人白玉壶
《罗浮》明·孙蕡。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1 电影《喜宴》简介1.1 李安导演李安导演生于中国台湾, 在美国学习喜剧导演专业直至获得硕士学位, 旅居美国多年, 深谙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特点与差异。
在华人导演中, 李安无疑是把东西方文化用电影语言表达得最好的一个。
两种不同文明的生活背景造就了李安独特的电影视角, 使他的电影兼具东方的传统和西方的洒脱, 其导演的电影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 开拓了观众的视野, 使其电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1.2 电影简介在《喜宴》这部影片中, 赵文瑄饰演的高伟同是一个同性恋者, 他和自己的同性恋人赛门在美国共同生活, 并且非常幸福, 但为满足自己上年纪并且体弱多病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假结婚。
然而假结婚却真的让假妻子葳葳怀孕, 这使高伟同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最终, 高伟同向母亲坦陈了自己的同性恋事实, 葳葳在故事最后决定生下孩子, 高父也接纳了赛门……在所有人经过痛彻地思考而让步后, 得到了一个相对圆满和谐的结局。
2 电影中透露的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2.1 性文化的差异首先, 在中国, 因为中国历史传统使中国人对性处于隐晦状态。
中国主体文化对婚前性行为的批判, 导致大多数中国男性有近乎本能意识的处女情结, 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彻底改变。
按照中囯传统观念对人生四大喜事的描述: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中国人对于婚前性行为以往是非常排斥的, 这也是为什么“洞房花烛夜”会成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缘故。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伟同和顾葳葳在新婚那一夜会弄假成真, 想必和中国人的这种传统观念作祟有着必然联系。
其次, 在西方, 目前, 人们普遍对婚前性行为还是普遍接受的, 在性教育和性产业很发达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知道如何合理避孕, 如何避免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有人说他有处女情结, 周围的人可能一开始会觉得他不正常, 不过要是这个人说他是基督徒, 人们会在心里给他竖起大拇指。
女同性恋叫什么
女同性恋叫什么文章目录*一、女同性恋叫什么*二、同性恋形成的主要因素*三、同性恋者的内心想法女同性恋叫什么1、女同性恋叫什么女同性恋叫蕾丝或者百合。
女性之间的爱LES有很多是天生的,她们只能和男人做朋友,无法产生爱及性欲。
但有些喜欢女人,但也有可能喜欢上男人,这些人是双性恋。
有些人一见男人就紧张,害怕,无法交谈,更别提恋爱。
所以当她们需要爱时,只有去找女人。
这叫恐男症(非学名,与之相应的有恐女症),是可以医治的。
心理上的,比如受过创伤,或环境影响,这类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最后,有一类较特殊:那些被男人甩了,就说自己要当LES,再也不爱男人的,只是在逃避现实,也可以说是心理异常(与上面“心理上的”不同),使用lesbian来称呼女性的同性恋者。
源于古希腊的一个小岛的名称Lesbos。
公元前7世纪时,Lesbos岛以其抒情诗人而闻名,最着名的是女同性恋诗人萨福。
Lesbian 本意指居住在该岛上的人,自萨福以后,Lesbian这个词汇开始有了新的注解。
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倾向的女性。
lesbian开始包含女性同性恋的含义,并被广泛使用起来。
2、古代女同性恋叫什么在中国古代,男同性恋称为“断袖”,而把女同性恋叫作“磨镜”。
为什么把女同性恋叫作“磨镜”呢?原来,“磨镜”,即磨治铜镜也。
古用铜镜,须常磨光方能照影。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女》中也有“问其人,乃诸姓,市中磨镜者也”之说。
而把女同性恋叫作“磨镜”的意思就是,双方相互以厮磨或抚摩对方身体得到一定的性满足,由于双方有同样的身体结构,似乎在中间放置了一面镜子而在厮磨,故称“磨镜”。
3、女同性恋是如何过性生活古代女子同性恋,也有发生性关系的。
如互慰、手淫、口交等等。
同性恋形成的主要因素1、遗传因素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
这就说明,同性恋的性取向有70%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 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 使。1082年,苏轼47岁,他游览黄州赤壁,由此联 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这首词。
仰慕英雄 慨叹自己
咏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写景
江山如画
赤壁怀古
怀周瑜 感人生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多情应笑我
抒怀
人生如梦
早生华发
本词书写长江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况味, 融写景、咏史、抒情于一炉,境界宏大,格调雄浑豪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 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 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自是《花间》为 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词·序》)
(南宋·胡寅《酒边
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日,有幕士善歌,因 问:“我词比柳七(柳永)如何?”对曰:“柳 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 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补充注释 1. 风流人物:杰出的人物。 2. 故垒:过去遗留下的营垒。 3. 人道是:人们传说是。 4. 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 5. 千堆雪:形容层层翻滚的浪花。 6. 一时多少豪杰:指赤壁之战时,众多豪杰参战。
性取向
八、临床表现
(一)成人偏好的同性性 行为
方式:接吻、拥抱、抚 摸、相互手淫、口腔生 殖器刺激(口交)、肛 门性交(肛交)、口生殖器性行为
特点:
外观难以分辨是否为同性恋; 经常变换角色; 见于各种职业的人; 部分同性恋者有过异性性交经验;
许多同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
(二)未成年人的同性性行为
据金西(1948,1953)的报告:
《韩非子· 说难》:分桃
汉代的同性恋:
汉文帝—邓通 汉武帝—韩嫣 汉成帝—张放 汉哀帝—董贤
——“断袖”
魏晋时期:
“竹林七贤” 唐代:同性恋盛行 宋代:由盛转衰 明清时期:男风更盛
中国古代女同性恋:
(1)宫廷女同性恋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唐· 元稹
“磨镜”
石制阴茎(公元前1500 年)
青铜阴茎(汉代)
双头玉阴茎(宋代)
(2)女尼、道姑
(3)民间女同性恋
(二)西方
古希腊
美的象征,勇 敢、忠诚、友爱和深情的标 志
罗马帝国
对同性恋采 取默许和包容的态度
中世纪
镇压同性恋
1828年 英国 “任何与人或动物从事鸡奸行 为者,需予以重刑处死”
<13岁的女孩和<15岁的男孩, 同性刺激引起的性兴奋多于 异性的性刺激; 33%的妇女和50%的男性报 告在15岁前有过同性激起的 性兴奋。
九、同性恋与疾病
病毒性肝炎
人类疱疹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人免疫缺陷病毒 奈瑟淋球菌 梅毒螺旋体
沙眼衣原体
关于镜子的诗大全
关于镜子的诗大全破镜【作者】杜牧【朝代】唐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
今朝万里秋风起,山北山南一片云。
咏镜【作者】骆宾王【朝代】唐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
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览镜【作者】刘希夷【朝代】唐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
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
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咏镜【作者】张说【朝代】唐宝镜如明月,出自秦宫样。
隐起双蟠龙,衔珠俨相向。
常恐君不察,匣中委清量。
积翳掩菱花,虚心蔽尘状。
倘蒙罗袖拂,光生玉台上。
古镜【作者】沈佺期【朝代】唐莓苔翳清池,虾蟆蚀明月。
埋落今如此,照心未尝歇。
愿垂拂拭恩,为君鉴玄发。
秦镜【作者】仲子陵【朝代】唐万古秦时镜,从来抱至精。
依台月自吐,在匣水常清。
烂烂金光发,澄澄物象生。
云天皆洞鉴,表里尽虚明。
但见人窥胆,全胜响应声。
妍媸定可识,何处更逃情。
昏镜词【作者】刘禹锡【朝代】唐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旧镜【作者】鲍溶【朝代】唐婵娟本家镜,与妾归君子。
每忆并照时,相逢明月里。
春风忽分影,白日难依倚。
珠粉不结花,玉珰宁辉耳。
心期不可见,不保长如此。
华发一欺人,青铜化为鬼。
良人有归日,肯学妖桃李。
瑶匣若浮云,冥冥藏玉水。
侍儿不遣照,恐学孤鸾死。
破镜【作者】李商隐【朝代】唐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
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
古镜【作者】李群玉【朝代】唐明月何处来,朦胧在人境。
得非轩辕作,妙绝世莫并。
瑶匣开旭日,白电走孤影。
泓澄一尺天,彻底寒霜景。
冰辉凛毛发,使我肝胆冷。
忽惊行深幽,面落九秋井。
云天入掌握,爽朗神魂净。
不必负局仙,金沙发光炯。
阴沉蓄灵怪,可与天地永。
恐为悲龙吟,飞去在俄顷。
方镜【作者】贾岛【朝代】唐背如刀截机头锦,面似升量涧底泉。
铜雀台南秋日后,照来照去已三年。
镜【作者】罗邺【朝代】唐昔岁相知别有情,几回磨拭始将行。
王渔洋手镜50条正文
王渔洋手镜50条正文1. 手镜是一种便携式的镜子,通常由玻璃或塑料制成。
它可以用于观察自己的面容,修整发型,化妆等。
2. 王渔洋手镜是一种高品质的手镜品牌,以其精致的设计和清晰的镜面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3. 王渔洋手镜的镜面采用了特殊的处理工艺,使其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和透光率,可以清晰地映照出人们的面容。
4. 王渔洋手镜的外观设计简约大方,便于携带。
它的尺寸适中,可以放入手提包或口袋中,随时随地使用。
5. 王渔洋手镜的边缘采用了圆润的设计,避免了使用时的刮伤风险。
同时,它的手感也非常舒适,不易滑落。
6. 王渔洋手镜的镜框采用了高品质的材料制成,具有较强的耐用性和抗摔性能,可以保证手镜的使用寿命。
7. 王渔洋手镜的折叠设计非常方便,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镜面的角度,使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观察自己的面容。
8. 王渔洋手镜的镜面采用了特殊的防雾处理,可以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不会受到水汽的影响。
9. 王渔洋手镜的镜面还具有一定的防紫外线功能,可以保护用户的眼睛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10. 王渔洋手镜还提供了多种颜色和款式选择,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11. 王渔洋手镜的价格适中,性价比较高,可以说是一款物美价廉的手镜产品。
12. 使用王渔洋手镜时,应注意保持镜面的清洁。
可以使用柔软的布料或专用的镜头清洁剂进行清洁,避免使用粗糙的物品刮擦镜面。
13. 王渔洋手镜可以用于观察面部的细节,例如眼睛、鼻子、嘴巴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容貌。
14. 王渔洋手镜还可以用于修整发型。
通过手镜的反射,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头发,方便进行梳理和造型。
15. 王渔洋手镜也是化妆的好帮手。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观察自己的面容,方便进行精细的化妆操作。
16. 王渔洋手镜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
只需要将手镜打开,将镜面对准自己的脸部即可。
17. 王渔洋手镜还可以用于检查口腔卫生。
通过手镜的反射,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口腔内的情况,及时发现口腔问题。
老子父母那段辛酸的爱
老子父母那段辛酸的爱李树庄的得名是缘于村上的一棵李子树。
这棵不知道植于何时,长于哪代的李树,连村上年岁最大的老人也说不清它的由来。
这棵李树,不但是庄子上的一景,而且一代代地传给了后人一些神秘——天底下长有这样一棵参天大李树,李树庄总归是要出一位旷世伟人的。
李树庄的人,并不姓李。
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些传说,家住李树下的修其老汉早在年轻时就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他打算将自己改姓为“李”。
修其的爹娘自生下修其后就相继死了,他从小到大,惟有门口的李树与他为伴。
修其暗想,有人说爹娘死得早的人,是因为做儿女的福份太高,爹娘承受不起大福,所以早逝了。
咱都长这么大了,怎么还没有出现一点做伟人的迹象?是不是要应在了咱的下一代身上?他苦笑着,咱连大字都不识一个,自己这辈子指望成为什么伟人也是痴心妄想了,若是以后咱娶了亲,生了儿子,说不准儿子就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呢。
修其一念既出,也就把改姓的想法日里梦里时时刻刻挂在了心上。
每当面对李树,他似乎觉得自己就是一位伟大人物的父亲了。
他铁下心来,一心想把自己的本姓改掉,让自己去姓“李”。
在修其看来,改姓应当是件很容易的事。
李树就生长在他家门前,自己要跟李树同姓,只要摆上香案,对着李树三叩九拜,承认自己愿随“李”姓,不就符合礼了嘛?这年初春,修其选了一个好日子。
在绿荫如盖,满树盛开馨香白花的李树下,摆上了香案。
可是,当他拈香念词,正要跪拜下去的时候,老族长派人来了。
修其随着来人走进了森严的祠堂。
老族长道卫高高端坐在供有列祖列宗牌位的神龛前的一张供桌正位的座位上,威严如仪。
族长责问恭敬地站在一旁的修其:“有人说,你想改姓为李?你的神经是不是不正常?”修其战战兢兢,“我……我想,李树是我家的……”“哈哈……,修其啊,修其。
李树虽生在你家的门口,可你告诉我,这棵神树是你家哪一位祖先栽种?咱李树庄的远远近近,啥人不知,谁人不晓这棵李树是属于李树庄全村人的?命你前来祠堂,咱就是要告诉你,咱村的这棵李树是神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同性恋:为何男称断袖,女叫磨镜?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那些对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称为同性恋者。
虽然“同性恋”是一个现代名词,但其实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在中国古代,男同性恋称为“断袖”,而把女同性恋叫作“磨镜”。
“断袖”的典故来源于二千年前的西汉。
西汉建平二年,有一天,汉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
”董贤是御史董恭的儿子,在汉哀帝刘欣还是太子时曾当过太子舍人。
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漂亮,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从。
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车而乘,同榻而眠。
董贤不仅长得像美女,言谈举止也十足地像女人,“性柔和”、“善为媚”。
哀帝对董贤的爱之深,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一次午睡,董贤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
哀帝想起身,却又不忍惊醒董贤,随手拔剑割断了衣袖。
后人每当提起汉哀帝的时候,便说他有“断袖之癖”。
于是,“断袖”也就成为男同性恋的代名词了。
那么,为什么把女同性恋叫作“磨镜”呢?原来,“磨镜”,即磨治铜镜也。
古用铜镜,须常磨光方能照影。
据汉代著名文人刘向的《列仙传·负局先生》记载:“负局先生不知何许人,语似燕代间人,常
负磨镜局,循吴市中,炫磨镜一钱。
”《太平御览·海内士品》中也说:“徐孺子尝事江夏黄公,黄公薨,往会其葬,家贫无以自致,賷磨镜具自随,赁磨取资,然后得前。
”唐朝诗人刘得仁《赠道人》一诗中曾写道:“长安城中无定业,卖丹磨镜两途贫。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女》中也有“问其人,乃诸姓,市中磨镜者也”之说。
而把女同性恋叫作“磨镜”的意思就是,双方相互以厮磨或抚摩对方身体得到一定的性满足,由于双方有同样的身体结构,似乎在中间放置了一面镜子而在厮磨,故称“磨镜”。
古代的女同性恋以皇宫中的宫女为最,为何出现如此现象呢?唐朝著名诗人元稹的《行宫》一诗说得可谓淋漓尽致:“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那荒凉冷寞的古行宫,宫中红花遍地开,正是一年春好处。
然而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也在寂寞孤独中苦熬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
她们的青春在此葬送,她们悲怨的泪水在此流淌,她们面对着怒放的红花在感叹嘘唏。
她们是那个时候时间最美丽的女子。
曾经肤如凝脂,妩媚动人。
可是,唯一的男人却弃三千佳丽于不顾,眼里只有杨玉环。
不爱无妨,却偏要将她们的青春无情的风干。
爱情是哪怕动物都能享受的权利,她们却被生硬的剥夺。
活着,内心涌动,柔情如丝,却只能化作古井底处的水,光线灰暗,苔藓横生,四季阴冷,生衍着厚厚的未爱的悲凉。
直到把她们幽闭成麻木,青丝染霜,围坐一起,口吻淡淡地聊心中的那个男人。
这样的情景,如宫花的红,衬白发的女子,并不安详,倒是残酷。
他是她们梦境的主角,而他,却掉进另一个倾国女子的温柔乡里,从此昏迷不醒。
如果有绚烂之极后的大平淡,这样的人生,还能让人含笑而去。
任她们将手心摊向天空,收获的,只是徒劳,而她们,已迅速老去。
“宫花寂寞红”,这五个字多么深刻地描述了几千年来千千万万的女性在深宫中青春之花寂寞地开放又枯萎。
性是人类的一种自然需求,在正常情况下,无论男人和女人都渴求爱情、婚姻与性的幸福,可是宫女们的这种人生权利被残酷地剥夺了。
在后宫,宫女们接触的男人只有皇帝和太监,太监是没有性能力的,而皇帝只有一个,在宫廷女性中能得到皇帝宠幸的又有几个呢?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鸳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唐朝另一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这首《上阳白发人》一诗,更是充分地展现了让女人难以忍耐的“一生遂向空房宿”的性寂寞和性饥渴的情景。
在这种性寂寞与性苦闷的情况下,宫廷女性怎么办呢?胆大的宫女便集体大逃亡,如唐中宗李显有一年正月望日微服出宫,在市上徜徉游览,就看到一批宫女“皆淫奔而不返”。
而胆小的宫女就只有自叹薄命,以自杀了此余生,如隋炀帝时的侯夫人。
但是这些情况毕竟还是极少数,而多数宫女是默默忍受,有时也寻求一些方法进行性的宣泄。
性宣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一是和太监结成挂名夫妻,借以得到感情上的安慰,这称“对食”或“菜户”,其二是以手或工具进行“自慰”,而其三就是搞同性恋了,也就是“磨镜”了。
其实,“磨镜”又称“磨豆腐”在港星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里,状元郎吴孟达衣锦还乡时就有对两位夫人说“感谢娘子磨豆腐。
”的情节。
古代宫女多以“磨镜”来解决自己性寂寞与性苦闷,而民间“磨镜”的女子也不乏其人,“磨镜”最多的而且最有水平的当属古代的尼姑和道姑了。
尼姑和道姑始于商周,发展于秦汉,到了隋唐以后便形成鼎盛时期,但是在社会上一般对尼姑和道姑都无好感,因为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中,人们总认为女子应在家中侍夫育儿,而出家总是“不守妇道”。
在中国古代,“三姑六婆”素来没有好名声,《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四里就说:“我说那三姑六婆是再要不得的!”一句话便道破天机,尼姑和道姑居“三姑”之首,更是古代社会中的男子攻击、诬蔑的对象,在许多古代小说中,尼姑庵、女道观向来被描绘成偷情养汉的淫
乱场所,人们通常认为尼姑、道姑进入一般人家的闺房,不是送春药,就是拉皮条,或是搞同性恋。
有首诗说:“断俗入禅林,身清心不清。
夜来风雨过,疑是叩门声。
”就是说女尼姑与男人私通的情况。
“三言两拍”是明代最有影响的拟话本小说,它反映了宋元以来市井阶层的生活状况、思想观念和欣赏情趣,其中有些内容描绘了尼姑、道姑偷汉的“淫行”。
例如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十五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凌初的《拍案惊奇》卷三十回《闻人生野战翠浮庵》都描述了男子进入尼庵,被一群尼姑拖住不放,日夜宣淫,轮番大战,最后虚脱而死的事情。
还有不少民歌民谣,都有嘲笑和尚、尼姑私通以及女尼和道姑性混乱的内容。
其实,古代女子削发为尼或为道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一种人是真心皈依教门,恪守戒律,了此一生,这是多数。
另一种是为生活所迫,以尼庵、道观作为一个归宿或一时的栖身之地,如有些妓女年老色衰,或为人所弃,无路可走,就去做尼姑、道姑了。
第三种女人不过是把出家入尼庵、道观作为一种实行“性开放”、“性自由”的手段而已。
这其中就反映出当时女子同性恋的泛滥。
唐宋之时,贵族女子出家为尼姑、为道姑的特别多,其中浓妆艳抹、喜交宾客、放荡佻达的不在少数。
《湘山野录》载:“中国长公主为尼,掖廷随出者二十余人。
诏两禁送至寺,赐传斋。
传旨令多赋诗,
唯文僖公彭乔年尚有记者云。
”又《柳亭诗话》也记载道:“李义山诗《碧城》三首,盖咏公主入道事也。
唐之公主,多请出家。
义山同时,如文安、浔阳、平梁、邵阳、永嘉、永安、义昌、安康先后乞为女道士,筑观于外,颇失防闲。
”
这“筑观于外,颇失防闲”几个字点明了问题的实质。
公主们住在宫里,搞“性自由”毕竟不方便,在宫外当女道姑,情况就不同了。
唐玄宗看中了儿媳妇杨玉环,欲纳为妃,恐有不便,为了掩人耳目,就把她送进道观当女道士,道号“玉真”,他们在道观频频幽会。
此外,女尼、女冠们广游全国,出入宫禁与民家都比较自由、方便,与女子接触更不受限制,这都给她们的性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有些女尼姑、女道姑自不能免,像鱼玄机这样的风流女道士绝非个别。
除了搞异性恋之外,搞同性恋的更多,而社会对搞女同性恋更为宽容,因为这不破坏婚姻家庭,不算“失节”,也不影响子女的血统。
当然,也不会被认为是什么“好事”,元代的陶宗仪就认为女尼姑、女道姑等不能随意进入女子的闺房,以防生乱,其主要寓意也是防止女同性恋的发生。
如果说,宫廷女性、女尼姑和女道姑等由于接触男性的机会少,因而以搞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宣泄,那么这实际上是受了男女两性交往的限制,女同性恋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现代性科学所谓“境遇性同性恋”,如果环境允许她们和男性广泛接触,她们还会“从良”、“还
俗”、“择偶而嫁”的。
可是有些民间妇女的同性恋,是受心理变化、传统风俗的影响,完全是自愿而为之,这种同性恋就稳固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