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题(1-9章)
宏观劳动力配置202201
宏观劳动力配置202201 M第一章导论【选择题】1.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2.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①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4.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社会性、经济性、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20105.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
21016.宏观劳动力是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间的配置。
2101多7.生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是:劳动者。
1901 2101【名词解释】1.系统科学方法论:它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对所要研究的事物进行系统分析和处理的一般途径或路线。
2.实证分析方法:它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人的行为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为就变了,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就是在资源稀缺性和人的理性条件下研究经济主体进行决策)1901/2010单3.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307、20014.系统: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
1401【简答题】1、简述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
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的特点及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2)根据一定的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其决定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如何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劳动力配置的政策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宏观劳动力配置习题
第一章导论一、单项1、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的有效配置问题。
AA、劳动力资源B、物质资料C、社会劳动力D、人力资源2、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个重要的(A)问题。
A、经济.B、政治C、社会D、发展3、系统是由若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A)。
A、有机集合体B、有机混合体C、有机组合体D、有机统一体4、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A)的问题A、是什么B、为什么C、怎么样D、于什么5、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交往经高低,它所回答的是(A)的问题。
A、应该是什么B、是什么C、怎么样D、于什么二、多项1、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范围也包括从(B)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规律。
A、产业结构B、地区发展C、国家发展D、国际视角2、具体来看,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AB)。
A、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B、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C、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社会规律D、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发展规律3、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ABCD)A、社会性B、经济性C、变动性D、相对稳定性4、系统是由若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它具有(ABCD)的特点。
A、集合性B、相关性C、目的性D、环境适应性5、宏观劳动力是研究劳动力资源在(ABC)间的配置。
A、产业B、行业C、地区D、社会6、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它具有以下特征(ABCD)。
A、综合性B、整体性C、定量性D、最优化第二章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一、单项1、关于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指(A)。
A、人的劳动能力B、体力和智力的总和C、劳动者D、智力2、社会经济的核心问题是(A)。
《宏观劳动力配置》 宏观劳动力配置测试题(问答题)解析
《宏观劳动力配置》简答题1.简述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原因。
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存在得到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
2.简述产权结构通常具有的三个特点排他性——拥有者和使用者享受资源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权利。
它决定了资源的成本和收益由谁负责。
可转让性——产权可以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转让。
这是不同的资源所有者能够进行交易的条件。
强制性——产权是受到保护而不容侵犯的3.简述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4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2.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消费秩序决定着生产秩序,生产秩序又决定着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秩序的基本理论,分析劳动资源的配置规律。
3.劳动力资源培植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4.社会性5.经济性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简述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2191.行业垄断特点的影响:第三产业分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其就业人数形成鲜明对比,工资较高的行业就业人数较少,而工资水平较低的批发零售业,就业人数逐年增长,这主要与各行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的结构甚至行业垄断性有关。
2.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从第三产业分行业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行业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的收入水平较高。
3.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第三产业的投资政策是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月宏观劳动力配置 自考复习资料
2018年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P1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1、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
2、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
3、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2、合理配置劳动力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P3 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意义: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关系和特点,分析何种劳动力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P2 劳动力配置的方式:1、按照计划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
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P3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社会学。
P4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结构变化(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P4 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看劳动力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微观:劳动力在企业中的配置(2)宏观劳动力配置要考虑两个方面:从经济和制度角度: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其次是衣住行(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4)社会性。
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总复习
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总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2016年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P1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1、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
2、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
3、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2、合理配置劳动力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P3 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意义: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关系和特点,分析何种劳动力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P2 劳动力配置的方式:1、按照计划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
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P3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社会学。
P4宏观劳支力配置研究内容:(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结构变化(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P4 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看劳动力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微观:劳动力在企业中的配置(2)宏观劳动力配置要考虑两个方面:从经济和制度角度: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其次是衣住行(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的载体是人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4)社会性。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doc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二00四年一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広观劳动力配置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止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I分,共10分)1、劳动力合理配置是()。
A、首耍的社会规律B、首要的经济规律C、首要的政治规律D、首要的自然规律2、决定社会劳动量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Z间的配置情况的因素是()。
A、劳动者素质的高低B、劳动量变动率的高低C、劳动考屮男女比例的高低D、劳动力年龄构成的高低3、劳动力配置系统论研究劳动力的第一个着眼点,正是以()为基础的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生产。
A、价值B、社会分工C、生产率D、生产关系4、()对劳动量在农业部们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农业产品需要量B、自然条件C、农业劳动者D、农业劳动生产率5、劳动力配置系统主要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是()。
A、价值B、价值量C、使用价值D、劳动时间6、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社会条件,最主要的是()。
A、人文环境B、人际关系C、社会生产关系D、社会产品分配关系7、农业内部分工的基础是()。
A、手工业的产生B、农业剩余劳动的产生C、商业的出现D、服务业的出现A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B 、第二产业、笫三产业、笫一产业的顺序C 、笫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顺序D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8、由于人类需要和生产的使丿1J价值在时间上河序列性,所以形成劳动力配置随主导产业的依次更替形成()。
9、工、农业产品进行交换的前提条件是()。
A、工、农业产品的价值不同B、工、农业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C、工、农业产品的生产工序不同D、工、农业产品的生产方法不同10、任何社会,在生产技术可能的条件下,生产什么,首先还是由这个社会的()的需要来确定。
A、掌权者B、少数成员C、大多数成员D、技术领先者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屮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已整理)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革命性的要素。
P12.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P43.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它具有的特征:综合性、整体性、定量性、最优化。
P64.什么是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劳动力?P7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业也就随着变了。
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的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力: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的核心概念。
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5.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的特点:P10-111)具有能动性。
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4)具有时效性。
6.资源配置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物质资源的置,二是劳动力的配置(概念)。
P127.所谓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P15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8.劳动力个人所有是劳动力配置的前提。
P169.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P21-22(1)影响物质技术因素主要有:劳动手段。
2、能源。
3、劳动对象。
4、生产工艺。
5、生产力布局。
(2)社会经济因素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3)劳动组织。
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10.产权指市场交易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它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式。
产权结构的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
P2511.交易成本的侠义概念。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复习资料
考试科目: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分A、B卷,通常情况下考A卷题型:一、选择题(10题*2分=20分)二、名词解释(4题*5分=20分)三、简单题(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第19题13分,第20题15分,共28分)一、选择题复习1、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力量是( B )A、资本要素B、劳动力要素C、土地要素D、技术要素2、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手段和方式是( A )A、行政手段B、市场手段C、价格手段D、供求机制3、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次序的是( D )A、劳动力资源的结构B、劳动分工顺序C、劳动力资源的总量D、人类的消费次序4、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 B )A、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B、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C、农业→商业→手工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5、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C)A、1950年—1957年的农业合作时期B、1979年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C、《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D、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6、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 A )课本P61A、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B、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扩大C、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D、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缩小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7、从跨省流动的情况来看,跨省流动就业人口集中在东部。
在全部跨省流动的就业人口中,跨省流动就业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是( D )A、上海B、江苏C、福建D、广东8、引致劳动力流动的最主要经济因素和引导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信号是( C )A、产业结构差距B、城乡投资规模C、城乡收入差距D、产业发展政策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扛杆是( C )A、供求信息B、市场信息C、价格信号D、行业信息10、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是( C )A、消费总量的变化B、消费顺序的变化C、消费结构的变化D、消费弹性的变化1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和革命性的要素是( D )A、资本要素B、技术要素C、土地要素D、劳动力要素12、关于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涵义是指( B )A、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平B、人的劳动能力C、劳动者D、智力13、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并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D )A、计划配置B、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C、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D、“三结合”的就业方针(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提出了“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即在全国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复习资料.doc
A 、劳动力资源的结构C 、劳动力资源的总量4、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 BA 、第一产业一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 C 、农业一商业一手工业B 、劳动分工顺序 D 、人类的消费次序 ) B 、第一产业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D 、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一第一产业 6、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A )课本P61考试科目: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分A 、B 卷,通常情况下考A 卷题型:一 >选择题(10题*2分=20分)二、 名词解释(4题*5分=20分)三、 简单题(4题智分=32分)四、 论述题(第19题13分,第20题15分,共28分)一、选择题复习1、 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力量是(B ) A 、资本要素 B 、劳动力要素 C 、土地要素 D 、技术要素2、 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手段和方式是( A) A 、行政手段 B 、市场手段 C 、价格手段 D 、供求机制 3、 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次序的是( D )5、第一次明确提岀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C ) A 、 1950年—1957年的农业合作时期B 、 1979年以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C 、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D 、 1980年8月党屮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A 、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 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C、 D、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 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 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 资木主义部门的扩人和自给农业部门的扩大资木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资本主义部门的缩小和口给农业部门的缩小 A 、上海 B 、江苏 C 、福建 D 、广东A 、产业结构差距B 、城乡投资规模C 、城乡收入差距 D、产业发展政策 9、在市场经济条件卜 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扛杆是 A 、供求信息 B 、 市场信息 C 、价格信号 D 、行业信息A 、消费总量的变化B 、消费顺序的变化C 、消费结构的变化 I )、消费弹性的变化7、从跨省流动的情况来看,跨省流动就业人口集屮在东部。
(最新整理)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
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题型及分数分布单选题(10分)、多选题(20分)、填空题(5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25分)、论述题(20分)第一章导论1.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P22.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的特殊性有哪些?(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2)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公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3)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4)社会性;(5)经济性;(6)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
P4-53.系统: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第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P64、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系统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2)整体性;(3)定量性;(4)最优化。
P65.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为也随之变了。
P76.规范分析方法:用一定的价值马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P77.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或机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
(2)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抽需要的劳动量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劳动力的社会分工问题。
(3)研究劳动力在不同的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研究市场机制是如何作用于劳动力的配置,也是劳动力配置系统极为重要的内容。
(4)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时期,劳动力配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1月宏观劳动力配置11469自考复习资料精编版
2018年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P1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1、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
2、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
3、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2、合理配置劳动力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P3 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意义: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关系和特点,分析何种劳动力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P2 劳动力配置的方式:1、按照计划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
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P3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社会学。
P4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结构变化(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P4 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看劳动力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微观:劳动力在企业中的配置(2)宏观劳动力配置要考虑两个方面:从经济和制度角度: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其次是衣住行(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4)社会性。
《宏观劳动力配置》真题训练1
一、单项选择题。
(10题,共10分)1.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分析评价问题,它所回答的是()A.“应该是什么”的问题B.“是什么”的问题C.“怎么做”的问题D.“发展逻辑”的问题2.在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劳动力数量()A.越少B.越多C.不确定D.不变3.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A.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B.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D.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4.根据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A.城乡间生活水平B.城乡间工作环境C.城乡间劳动强度D.城乡间工资率5.乔根森认为工业部门积累资本的先决条件是()A.负的农业剩余B.正的农业剩余C.正的工业剩余D.负的工业剩余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信号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是A.市场供求B.价格信号C.劳动力市场信息D.物价水平7.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化进程B.社会因素C.农业政策D.工资及其收入水平8.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A.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B.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C.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变化D.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且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变化9.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是()A.行业垄断特点B.从业人员的素质C.投资政策D.劳动力工资10决定农业部门门规模的首要因素是()A.工资及收入水平B.农业劳动生产率C.社会总人口的规模和结构D.工业化进程二、多项选择题。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题(1-9章)
第一章导论1、(选)宏观劳动力配置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2、(选)宏观劳动力配置是研究劳动力在产业间、行业间、地区间流动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影响其配置的因素。
3、(论述)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劳动率资源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都有其特殊性和独特运行规律;从微观上看,劳动力资源在宏观上的配置又离不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个人的劳动供给行为。
(2)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配置劳动力资源。
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消费秩序决定着生产秩序,生产秩序又决定着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秩序的基本理论,分析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规律。
(3)劳动力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货币资本等相比,具有其他生产力要素所不具备的能动性特点(4)社会性。
劳动力的配置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要素在不同产业、地区间的结合,这种结合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
(5)经济性。
劳动力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各类用人单位在使用劳动力资源时都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
因此,各经济单位应可能地节约使用劳动力资源,以满足最大的经济收益。
(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尽管劳动者在不同的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的流动日趋频繁,但是,产业的变化、地区生产资料的总量和产业、行业的技术水平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劳动力的配置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另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政府贸易政策的变动就会改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同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如当地的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在矿业的劳动力数量就会多。
4、(名)系统: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一、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概念及意义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定义宏观劳动力配置是指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条件下,通过科学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分析、工作流程与技术流程的有序安排、投入与产出比例合理的配置以及有效调控等一系列手段,达到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有序的高效目的。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意义1.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生产力成本。
2.可提高劳动力的使用率,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3.有助于促进劳动者的技能提高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4.能够破除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等扭曲因素,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为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过程与方法宏观劳动力配给的过程1.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分析。
2.人力资源规划。
3.招聘筛选。
4.用人单位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5.劳动力的培训、激励与管理。
6.劳动力的分配和调整。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方法1.就业调查研究法。
2.劳动力需求预测法。
3.现行分析法。
4.劳动力需求总量标准法。
5.劳动力供需合理化规划法。
6.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教育。
三、现代企业的宏观劳动力配置现代企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重要性现代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实现宏观劳动力配给。
企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组织结构。
2.保证企业的低成本经营与高效生产。
3.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4.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方法1.人力资源规划法。
2.岗位分析法。
3.宏观调控法。
四、宏观劳动力配置中的问题与对策宏观劳动力配置中的问题1.劳动者技能低下,素质不高。
2.劳动力供需存在失衡。
3.劳动市场不完全竞争。
宏观劳动力配置中的对策1.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2.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
3.加强人们职业素质的提高。
4.扶持各类新型人才的发展。
五、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法则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法则1.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是动态平衡的。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已整理).doc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革命性的要素。
P12.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P43.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它具有的特征:综合性、整体性、定量性、最优化。
P64.什么是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劳动力?P7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业也就随着变了。
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的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力: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的核心概念。
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冇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5.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的特点:P10-111)具有能动性。
2)具冇资木和白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3)具冇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4)具有时效性。
6.资源配置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物质资源的置,二是劳动力的配置(概念)。
P127.所谓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P15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最变动的规律性。
8.劳动力个人所有是劳动力配置的前提。
P169・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P21-22(1)影响物质技术因素主要有:劳动手段。
2、能源。
3、劳动对象。
4、生产工艺。
5、生产力布局。
(2)社会经济因素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3)劳动组织。
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5)劳动者的住活条件。
10.产权指市场交易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它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式。
产权结构的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
P2511.交易成本的侠义概念。
宏观劳动力配置考试试题
宏观劳动力配置总分:96一、单选题(共18 题,共18分)1、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是()(1 分)A:合理地配置资本B:提高技术C: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D:制度改进2、用于分析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时采用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1分)A:规范分析方法B:实证分析方法C:系统科学方法论D:归纳分析放3、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1 分)A:人的劳动能力B:劳动者C:社会劳动力D:智力4、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是()(1 分)A:劳动时间B:生产的产品数量C:劳动生产率D:劳动技能5、1952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废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统一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的是()(1 分)A:工资“级”B:工资“元”C:工资“角”D:工资“分”6、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主要形式是()(1 分)A: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B:向城镇的易地转移C: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D:向海外就业移民7、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1 分)A: 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8、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人口的( ) (1 分 )A:规模和年龄结构 B:出生率 C:死亡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9、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界限为流动的净收益现值( ) (1 分)A:小于零 B:等于零 C:不小于零 D:不确定10、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一直到改革开始,根据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出生后,户籍登 记的依据是( ) (1 分 )A:其母亲的户籍所在地 B:其父亲的户籍所在地 C:居住地 D:祖籍地11、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是( ) (1 分 )A:户籍制度B: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C:人力资本的结构 D: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12、下列属于反映就业结构数量指标的是( ) (1 分 )A:就业人员的企业分布 B: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 C:就业人员的技能结构 D:就业人员的职称结构13、下列哪个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 分 )A:农业部门 B:工业部门 C:商业部门 D:金融部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B: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C: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D: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 剩余劳动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 剩余劳动力14、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化进程 B:工资及收入水平 C:社会因素 D:农业政策15、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 ) (1 分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D:不变资本和可变成本的比例16、被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新支柱的是( )(1 分 )A:商业 B:金融业 C:旅游业 D:信息和咨询业17、根据 1985 年我国公布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邮电通信业和商业饮食业 属于第三产业的( ) (1 分)A:流通部门B: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C: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D: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18、我国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 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 0.8 的部门为( ) (1分 )A:交通运输业 B:综合技术服务业 C:批发零售贸易业 D:金融保险业二、多选题(共 5 题,共 10 分)19、总体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改革了传统的就业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在 扩大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2 分 )A:改变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B: 结合所有制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营经济, 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在这些产业 中就业 C: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扩大就业 D: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 E: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通过市场力量配置劳动力资源资体制、双轨运行的问题,具体特征有( ) (2 分)A: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工资分配的体制特征仍然存在 B: 由于存在外部劳动力进入的“制度壁垒”,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水平 (包括) (1 分)20、工资收入是调节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核心因素, 目前,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双重工货币工资、实物工资和各种福利补助)明显低于由市场所决定的均衡工资水平C: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小D: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别过大E: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21、下列有关城乡劳动力资源结构,说法正确的有()(2 分)A: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上升的趋势B: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呈下降的趋势C: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但乡村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仍是庞大的D: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上升的趋势E: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总体来看呈下降的趋势22、决定和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具体包括()(2 分)A:工资B: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C:价格D: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E:利率23、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数量变化的特点有()(2 分)A: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就业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B:工业就业增长弹性值下降C:工业就业增长贡献率波动较大D:在各次产业中,工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低的行业之一E: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下降三、文字题(共13 题,共68 分)24、名词解释:系统。
2017-2018年广东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大题参考考点
2017-2018年广东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大题参考考点第一篇:2017-2018年广东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大题参考考点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点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的特点:能动性、资本和自然资源双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时效性。
劳动力配置规律: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劳动力流动:也称劳动力迁移,一般有地域性迁移和行业性迁移。
劳动者以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迁移,是劳动力因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
劳动力自由流动:劳动者根据意愿、职业能力的社会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单位和地区的流动方式。
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输出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分工和技术转移、产业扩张效应、出口替代效应。
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国家行政机构和企业主管部门,根据生产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对在职的劳动力在部门、地区、单位之间调动的制度。
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统筹安排劳动力的重要手段。
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进行统一调配的原则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轻重缓急,保证重点;自力更生,先内后外;专业对口,发挥专长;就近调配。
统包统配具体内容和特点:对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统包统配、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单一化的用工形式、低工资高福利、城乡分割、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
统包统配的弊端:待业人员对国家过分依赖、不利于计划生育和义务教育、束缚了就业者积极性、用人单位不能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所需的劳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1、(选)宏观劳动力配置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2、(选)宏观劳动力配置是研究劳动力在产业间、行业间、地区间流动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影响其配置的因素。
3、(论述)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劳动率资源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都有其特殊性和独特运行规律;从微观上看,劳动力资源在宏观上的配置又离不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个人的劳动供给行为。
(2)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配置劳动力资源。
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消费秩序决定着生产秩序,生产秩序又决定着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秩序的基本理论,分析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规律。
(3)劳动力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货币资本等相比,具有其他生产力要素所不具备的能动性特点(4)社会性。
劳动力的配置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要素在不同产业、地区间的结合,这种结合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
(5)经济性。
劳动力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各类用人单位在使用劳动力资源时都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
因此,各经济单位应可能地节约使用劳动力资源,以满足最大的经济收益。
(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尽管劳动者在不同的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的流动日趋频繁,但是,产业的变化、地区生产资料的总量和产业、行业的技术水平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劳动力的配置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另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政府贸易政策的变动就会改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同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如当地的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在矿业的劳动力数量就会多。
4、(名)系统: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5、(多)系统的特点: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
6、(单)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7、(单)规范分析: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
第二章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1、(多)劳动力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劳动力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2、(名)劳动力资源:也被称为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3、(选)劳动力资源包括:(1)现实劳动力资源;(2)潜在劳动力资源。
4、(多)资源配置存在两种基本形式:(1)物质资源的配置;(2)劳动力的配置。
5、(简)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能动性;(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两重性;(4)具有时效性。
6、※(名)劳动力配置:是指社会经济中全部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的分配比例及使用情况。
7、(名)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消费决定着生产,消费次序决定着生产次序,进而决定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层次和次序。
8、为什么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的重要原因?答:(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
(2)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
(3)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
9、※(论述)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答: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
一、物质技术因素。
物质技术因素是与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和利用情况有关的各种因素。
物质技术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有:(1)劳动手段;(2)能源;(3)劳动对象;(4)生产工艺;(5)生产力布局。
二、社会经济因素:(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劳动力要素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革命的要素,它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其他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程度。
(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3)劳动组织;(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一些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天然资源等影响到劳动生产率。
社会生产关系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社会条件之一,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产品的分配形式也不同,最终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不同。
有效的分配制度能够调动劳动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激发劳动者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
10、(选)产权包括:所有权、收益权、处置权。
产权结构的三个基本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
11、(简)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有哪些?答: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
12、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该包括:(1)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4)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5)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
第三章我国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变革1、(选)传统的劳动力资源计划配置主要包括两个制度:(一)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二)统包统配制度。
2、是国家有关行政机构和企业主管部门,根据生产建设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对在职的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和调动的制度。
3、4、(选)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提出了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
5、改革开放前,城镇劳动力配置体制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1)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完全是通过行政指令来实现的;(2)劳动工资由严格的指令性计划控制;(3)城乡之间劳动力配置基本上是隔绝的。
政治动员的方式将部分城镇过剩劳动力排入农村这个巨大的“蓄水池”。
6、(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特征(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的变化趋势)?答:改革开放前,作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体制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1)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完全是通过行政指令来实现的。
(2)劳动工资由严格的指令性计划控制。
(3)城乡之间劳动力配置基本上是隔绝的。
政治动员的方式将城镇部分剩余劳动力排入农村这个巨大的“蓄水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体制也在不断发生渐进性的变化。
第一,我国城镇非国有经济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讯速壮大起来;第二,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摆脱了传统制度的约束,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寻求就业;第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工的涌入对国有经济和原国有经济中的劳动力配置者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多层次的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格局得以形成。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劳动力配置的二元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
(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
(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
(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
7、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存在的原因?答:(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
(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
(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
8、国有部门企业表现出与其体制的固有特点相适应的内部职工群体的共同品质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1)职工工作岗位相对长期固定但职工专业技能差,业务能力主要来自连续的经验积累,因而工作年限一直是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变量指标;(2)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结果导致该部门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福利来维持。
(3)职工对计划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企业依附的加深过程和对市场风险厌恶的累积过程。
9、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民工”具有以下几个品质特征:(1)农村劳动力一般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低技术或无技术的简单劳动,其劳动收入随劳动总量及劳动强度的增加而递增,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2011年1月3 / 5并且弹性较大;(2)农村劳动力除根据所提供劳动的质和量取得劳动收入外,不享受来自企业的任何福利性待遇,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随劳动及分配过程的结束而终止;(3)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工作机会的失去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承受能力。
第四章劳动力流动与配置1、(名)劳动力流动指劳动者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
2、(多)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1)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2)劳动力地域性迁移(易地在同一行业就业);(3)劳动力行业性迁移(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3、刘易斯模型主要内容是:不发达经济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一是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其劳动报酬低;另一个是现代的生产率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其工资水平高。
4、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农业自给部门的缩小。
5、刘易斯模型的核心内容是部门之间生产力的差异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6、托达罗在1969年提出了一个劳动力流动模型,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会无视城市失业或隐性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从而补充了刘易斯模型。
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的存在,托达罗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且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
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也不会轻易地做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
托达罗模型的出发点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
7、(要求理解)乔根森认为,为了使经济持续发展和避免陷入低水平陷阱,工业部门积累资本是必要的。
但是,其先决条件是存在正的农业剩余。
8、(论述)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特征?答:劳动力流动最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一)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从地域转移流向上看,主要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流动。
从迁移人口的城乡分布来看,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占相当大的比重。
从劳动力资源的流向来看,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迁移的流向和迁移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其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省内迁移。
(二)以寻求就业机会为主。
跨省流动人口的就业倾向强于省内流动人口。
(三)以非农产业为主。
从省内与省外劳动力流动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来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