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法自考资料汇总
1、劳动法狭义2、劳动关系3、劳动法调整的对象4、劳动法体系5、劳动法学体系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7、劳动者的劳动权利8、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9、劳动法律关系10、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1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12、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能力13、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14、劳动法律关系客体17、劳动法律关系变更18、劳动法律关系消灭19、劳动就业20、职业介绍21、职业介绍机构22、境外就业中介23、就业服务。
24、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25、集体合同26、职业培训27、职业分类28、职业技能鉴定29、职业资格30、职业资格证书31、工资32、工资总额33、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34、最低工资35、最低工资标准,亦称最低工资率36、工资集体协商37、工作时间38、休息时间39、标准工作时间40、非标准工作时间41、缩短工作时间42、不定时工作时间43、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综合计算工作制)44、劳动安全卫生45、劳动安全法46、劳动卫生法(劳动卫生规程)47、劳动安全卫生认证制度48、劳动安全卫生“三同时”制度49、劳动安全卫生的检查制度,50、劳动安全检查制度51、未成年工52、劳动纪律(职业纪律)(执业规则)53、职业道德54、社会保障55、养老保险(年金保险)56、企业补充养老保险57、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58、失业保险59、疾病保险(病伤保险)(健康保险)60、医疗保险61、工伤保险(职业伤害保险)(职业伤害赔偿保险)62、生育保险63、职工福利(职业福利)(集体福利)(职工生活福利)64、职工民主参与(职工民主管理、劳动参与)65、劳动法执行情况监督检查66、劳动监察员67、劳动监察检查权68、劳动监察建议权69、劳动监察处分权70、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71、群众监督72、一般性监督检查73、劳动争议(劳动纠纷)74、权利争议(实现既定权利的争议)75、利益争议(经济争议)76、个人的争议77、集体的争议78、个别争议79、团体争议(集体合同争议)80、合同争议81、法律争议82、劳动争议处理原则83、劳动争议处理机构84、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86、劳动争议仲裁员87、专职仲裁员88、兼职仲裁员89、和解91、仲裁92、违反劳动法责任即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1、劳动法狭义:一般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一定的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通过。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
缩短工作日:指少于标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
延长工作日:是指超过标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
不定时工作日:是指每日无固定的工作时间。
公休假日:是职工工作满一个工作周以后的休息时间,一般情况下安排在每个星期日。
法定假日:事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
在我国未成年工是指满16周岁至18周岁的少年工人。
每招用一个童工,罚款3000元至5000元。
用人单位对未成年工在安排工作之前、工作满1年、年满18周岁距前一次体检时间已超过半年时要进行健康检查。
我国将培训活动分为三类,即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业培训。
学徒的学习期限,一般3年或2年,不得少于2年。
职业病: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由于有危害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长期影响所造成的人体器官的疾病。
职业培训:(也称职业技术培训)是指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就业前职业培训:是指对新成长起来的、尚未进入职业领域的求职者所进行的初始培训,目的在于帮助其掌握某种基本职业技能、准备进入劳动市场的必要条件。
在职培训:也称职工教育,是对企业内部具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所进行的提高教育。
在岗业余培训:是指职工基本不脱离工作岗位,在坚持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培训,它是实现企业全员培训的基本形式。
1944年6月在美国费城召开第二十六届劳工大会,通过著名的《费城宣言》。
第一次劳动立法会议展开地点-柏林。
要点: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承揽关系和劳务关系都不是劳动关系,而是民事关系,因此,应由民法而不是劳动法进行调整。
2024年10月《劳动法》全国自考考题含解析
2024年10月《劳动法》全国自考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是______。
A.试用期内B.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困难C.未签劳动合同D.未按时发放工资2、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用人单位有权______。
A.解除劳动合同B.终止劳动合同C.撤销劳动合同D.中止劳动合同3、就业促进的权利主体是______。
A.政府B.用人单位C.自主创业者D.人力资源市场中介机构4、关于国际劳工组织,表述错误的是______。
A.理事会是国际劳动立法的决策机关B.国际劳工大会是国际劳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C.国际劳动组织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其成立时间早于联合国D.国际劳工组织不同于其他国际组织的突出特点是实行“三方性原则”5、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先予执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劳动者应当提供担保B.仲裁庭可以执行先予执行裁决C.当事人之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明确D.劳动者无须提供不先予执行严重影响生活的证据6、苏某是某公司的高级软件管理顾问,达到退休年龄后,公司又为其连续缴纳了2年的社会保险。
关于苏某达到退休年龄后的2年中与公司的用工关系,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公司与苏某属于劳动关系B.公司与苏某属于劳务关系C.因苏某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自动终止D.因苏某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具有劳动合同主体资格7、根据目前相关法律,不允许实行缩短工作时间的情形是______。
A.高山作业B.夜班C.哺乳期女工D.未成年工8、华天劳务派遣公司将王某派遣至凯达公司工作。
在凯达公司按劳务派遣协议向华天公司支付所有费用后,华天劳务派遣公司从王某的月工资中扣减了200元。
关于本案,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王某与华天公司具有劳动关系B.华天公司应该对扣减工资的合法性负举证责任C.凯达公司对华天公司扣减工资给王某造成的损失应承担连带责任D.如此案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华天公司对仲裁裁决不服,无权向法院起诉9、女职工纪某体检时确认怀孕,后未经请假外出旅游。
自考00167劳动法-复习资料(题库)
劳动法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狭义上的劳动法是指【A】A.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B.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C.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D.包括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制度及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劳动基本法以及与其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子法、行政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等2. 对劳动关系最具实践意义的分类是【A】A.标准劳动关系和非标准劳动关系B.国内劳动关系和涉外劳动关系C.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动关系D.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3.下列属于我国劳动法调整范围的是【B】A.国家机关公务员B.企业职工C.家庭保姆D.自然人用工4.1918年,原苏联苏维埃政权通过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劳动法典是【B】A.《苏俄劳动法》B.《苏俄劳动法典》C.《劳动立法纲要》D.《劳动法案》5.国际劳动立法的最主要形式是【B】A.国际劳工组织章程B.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C.国际劳工组织的决议和会议结论D.对国际劳工组织章程以及公约的解释和“判例法”6.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为【B】A.劳动者与劳动行政部门B.劳动者与用人单位C.工会与企业行政部门D.工会与劳动行政部门7.下列关于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表述,错误的是【D】A.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于16周岁B.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只能由劳动者本人亲自实现C.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未成年人和妇女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D.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可以分割的,如退休人员8.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为【D】A.劳动力B.劳动行为C.财物D.劳动行为和财物9.劳动者基本权利的核心是【C】A.职业安全权B.生活保障权C.就业权D.劳动报酬权10.劳动报酬权的核心部分是【D】A.报酬协商权B.报酬请求权C.报酬支配权D.获得最低工资标准权11.下列属于就业促进目标的是【C】A.保障基本人权B.提高社会效益C.实现充分就业D.完全消除失业12.下列不属于就业促进的权利主体范围的是【D】A.劳动法上的劳动者B.国家公务员C.自主创业者D.义务劳动者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劳动合同期限划分的劳动合同类型是【D】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B.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C.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D.非全日制劳动合同14.属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是【B】A.职业培训B.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C.劳动纪律D.试用期限15.下列关于试用期规定的表述中,错误的是【B】A.约定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B.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可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C.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D.是否约定试用期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16.某企业与张某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法复习概要(自考)
劳动法复习纪要第一章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1、劳动法的概念A:狭义上的劳动法——一般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的劳动法。
B: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标准总称。
劳动法学上的劳动法研究范围是广义上的劳动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通过和实施的时间——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3、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1〕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过程中的劳动。
〔2〕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性劳动。
〔3〕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双方具有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4、劳动法的渊源——〔1〕宪法中的有关规定。
如: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劳动者的休息权;规定了退休制度;规定了社会保险制度及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护;规定了公民遵守劳动纪律的义务等。
〔2〕法律。
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指定的标准性文件。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
〔3〕行政法规。
是指国务院制定的标准性文件。
如:《劳动保险条例》、《尘肺病防止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等。
〔4〕部门规章。
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制定的规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单独或与其他部门制定了大量的劳动规章。
部门规章就其名称一般有“方法”、“通知”、“意见”等。
〔5〕其他法律标准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如经济法中的企业法、公司法、税法等也包含了与劳动相关的内容。
〔6〕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
〔7〕地方规章。
〔8〕国际法律文件。
主要包括:联合国的国际公约;国际劳工公约;国际间的双边协议。
〔9〕国际惯例。
〔10〕法律解释。
5、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概念——是指其所调整的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包括:〔1〕劳动关系。
〔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自考劳动法考试背诵重点
自考劳动法考试背诵重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根据什么制定的?A、宪法B、刑法C、民法D、行政法2. 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A、平等就业B、选择职业C、取得劳动报酬D、休息休假3. 劳动者就业,不因什么不同而受歧视?A、民族B、种族C、性别D、宗教信仰4.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多少岁的人员?A、15B、16C、17D、185.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什么的协议。
A、权利B、责任C、义务D、薪资6.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什么?A、劳务合同B、临时工协议C、劳动合同D、实习协议7.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什么原则?A、自愿B、平等C、协商一致D、强制施行8. 劳动合同的无效,应由谁来确认?A、劳动者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C、用人单位D、人民法院9. 下列哪项是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A、劳动合同期限B、工作内容C、劳动报酬D、劳动纪律10. 劳动合同的期限有几种?A、2B、3C、4D、511. 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几个月?A、2B、3C、5D、612. 劳动者在哪些情形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A、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B、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C、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D、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13.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多长时间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A、15日B、28日C、30日D、31日14.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多长时间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A、15日B、28日C、30日D、31日15.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多长时间的工时制度?A、7小时B、8小时C、10小时D、12小时16.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多长时间的工时制度?A、40小时B、42小时C、44小时D、48小时17.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多长时间?A、12小时B、1日C、1.5日。
全国自考00167劳动法-讲义课件复习资料
劳动法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二章 劳动法律关系 重点
第三章 就业促进制度
第四章 劳动合同制度 重点
第五章 集体合同制度 难点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 重点第七章 工资基准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 难点第九章 社会保险法 重点
第十章 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第十一章 劳动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重点
本章重难点分析
关键词: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基本原则。
一、劳动法的概念
一、劳动法的概念
一、劳动法的概念
一、劳动法的概念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答案:A】
一、劳动法的起源
二、外国劳动立法概况
二、外国劳动立法概况
二、外国劳动立法概况
三、中国劳动立法概况
三、中国劳动立法概况
三、中国劳动立法概况
三、中国劳动立法概况
讲解归纳与举例
【答案:ABCD】
一、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
二、国际劳工组织
二、国际劳工组织
二、国际劳工组织
二、国际劳工组织
三、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与内容
三、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与内容
【答案:A】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条件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认依据
四、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答案:AB】
本章重难点分析
关键词: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者基本权利。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分类。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 自考小抄
劳动法一.名词解释1.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2.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3.无效劳动合同:指当事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平等、自愿原则签订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劳动合同。
4.养老保险:指劳动者因年老或者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5.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6.最低工资: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的工资报酬。
7.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亦称职业训练,职业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是根据现代社会职业要求,以及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所进行的皆在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8.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国外也称劳资纠纷或劳资争议。
、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的军阀和争议。
9.劳动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10.工资形式:指计量劳动和支付工资的形式。
11.集体合同:又称集体劳动合同,集体契约(或集体协议),团体协约(或团体协议)。
指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12.工伤保险:又称伤害保险或职业伤害赔偿保险,指依法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3.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14.失业保险:亦称待业保险,指劳动者因失业而在世中断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在法定期间内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1)
1 劳动法:狭义的理解是指由国家权⼒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次全国⼈⼤常委会通过的《中华⼈民共和国劳动法》。
⼴义的理解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⑴劳动关系是指⼈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的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
⑵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①管理劳动⼒⽅⾯的关系;②社会保险⽅⾯的关系;③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的某些关系;④⼯会组织与单位⾏政之间的关系;⑤有关国家机关对执⾏劳动法进⾏监督检查⽽发⽣的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征为:①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的关系,与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②劳动关系的双⽅当事⼈,⼀⽅是劳动者,另⼀⽅是提供⽣产资料的⽤单位;③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要成为另⼀⽅⽤⼈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
3 我国劳动法的作⽤表现在:①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②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产⼒的发展;③建⽴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4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①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②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③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④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保护的权利的原则;⑤劳动者有组织⼯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⑥在劳动⽅⾯男⼥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⑦劳动者有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5 为什么说劳动法是⼀个独⽴的法律部门?①劳动法具有独⽴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②劳动法具有独特的基本原则,即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保护的权利的原则;劳动者有组织⼯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在劳动⽅⾯男⼥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自考劳动法重点内容
第一篇劳动法总论第一章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初期劳动法的特点初期劳动法的特点主要有:1.初期的劳动立法,多数是从改善女工和童工的立法开始,因为当时女工和童工劳动条件最差,迫使国家颁布这样的法律,容易得到社会的同情与支持。
2.初期的劳动立法,适用范围很小,有的国家法律只限于适用较大工厂,并未普遍适用。
3.初期的劳动立法,虽然法律规定了对某些劳动条件的改善,但一般缺少监督条款、责任条款。
规定了限制工时等内容,但无明确的监督检查机构,对违法者也缺乏责任的具体规定,因此初期的劳动法,很难真正得到实施。
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动公约是国际劳动组织的立法形式之一,公约被会员国批准后,会员国即负履行义务。
国际劳工建议书国际劳工建议书是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形式之一,建议书不须批准,只作为制定法律的依据。
第二章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劳动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但是劳动法的劳动,并不是指一切劳动,劳动法中所指的劳动,有以下特征:(1)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全过程中的劳动。
如劳动就业法律保障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2)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性劳动;(3)劳动法上的劳动带有劳雇关系(或劳雇关系的劳动;区别于单个的家务劳动)。
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种类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除调整劳动关系外,还调整一些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关系。
即这些关系就其本身来讲,不是劳动关系,但这些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与劳动关系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也应由劳动法调整。
对此,可以有两种理解方法:(一)列举式方法将一些主要的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列出,如:1.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2.社会保险中的某些关系3.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系4.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5.其他有关管理机构在监督劳动法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二)区别式方法哪些社会关系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而由劳动法调整,可以用三个因素区分。
自考-劳动法-复习重点(绝对齐全的名词解释)
劳动法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狭义的劳动法: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的劳动法。
2、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劳动法调整对象:是指其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4、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5、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6、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7、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是想和根本准则。
他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8、劳动权利:是指任何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获得保障的工作权利。
9、劳动义务:是指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
10、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11、劳动法律关系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主城部分。
12、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依法享有权利与承担与义务的法律关系的参与者。
13、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14、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15、劳动法律关系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16、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原来劳动合同中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内容。
17、劳动法律关系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规矩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8、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单选]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单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
[多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劳动关系。
(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名词解释]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简答]劳动法上劳动的特征。
(1)履行法律义务。
(2)基于劳动合同关系。
(3)有偿性。
(4)职业性。
(5)从属性。
[简答]劳动法的功能。
(1)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2)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3)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
(4)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论述]劳动关系的特征和种类。
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理解:(1)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在劳动过程以外发生的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劳动使用者两个方面。
(3)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虽然在劳动过程中存在着隶属关系,但是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是平等的。
(4)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劳动关系的种类:(1)以用人单位的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劳动关系划分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动关系。
其中企业劳动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劳动关系,民办非企业单位劳动关系是我国近年来才出现的劳动关系。
(2)以劳动关系是否具有涉外因素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劳动关系划分为国内劳动关系和涉外劳动关系。
(3)以劳动关系表现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劳动关系划分为标准劳动关系和非标准劳动关系。
[论述、案例分析]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2)
21 按劳动者职业划分,劳动法律关系可分为:⼯⼈劳动法律关系、技术⼈员劳动法律关系、管理⼈员劳动法律关系、学徒⼯劳动法律关系、帮⼿劳动法律关系。
按照劳动者⼈数划分,可分为个⼈劳动法律关系和集体劳动法律关系。
22 平等就业:是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
即:⼀是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是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国家促进就业:是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条件和扩⼤就业机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项主要指标。
23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的社会职业。
其特点为:①劳动者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和劳动⾏为能⼒的公民;②劳动者必须从事法律允许的有意于国家和社会的某种社会职业;③劳动者所从事的社会职业必须是有⼀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能够⽤以维持劳动者本⼈及其赡养⼀定的家庭⼈⼝的基本⽣活需要。
⽬前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途径:①发展⽣产,节制⽣育;②⼴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③办好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扩⼤就业安置;④发展职业培训事业,提⾼后备劳动⼒就业素质;⑤采取多种办法,分流企业富余⼈员;⑥⼤⼒发展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
24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指承担安置城镇失业⼈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产经营⾃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其特征为:①它是以安置城镇失业⼈员就业为主的经济组织;②它是由国家和社会扶持兴办的经济组织;③它是劳动者⽣产经营⾃救的经济组织;④它是具有法⼈资格的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
职业介绍机构:是依法设⽴的从事职业介绍⼯作的专门机构。
它应有常年的服务场所、专职从事就业服务的⼯作⼈员和相应的⼯作条件和设施。
25 我国劳动就业的⽅针是: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谋职业。
劳动就业的原则:①国家就业原则;②平等就业原则;③劳动者与⽤⼈单位相互选择原则;④劳动者竞争就业原则;⑤照顾特殊群体⼈员就业原则;⑥禁⽌未成年⼈就业原则。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完整版
节
知识点名称
主观题
第一节劳 动法律关 系概述
1、名词解释:劳动法律关系一般认为,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 劳动法律关 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 系的概念★
第四节劳 动法基本
原则
维护劳动者 合法权益原
则★★
1、试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论述题)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劳 动法的基本要求,结合法律部门基本原则的确认依据,我们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 则应包括以下五项: (1)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2)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3) 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公平保护原则 (4) 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基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5) 坚持法律调节与“三方”对话相结合的原则
3
1、试述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论述题) (1) 合法原则。合法原则,亦称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它是劳动合 同有效的前提条件。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具备法 定资格;第二,劳动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第三,劳动合同的形式要合法,除非全 日制用工外,劳动合同需要以书面形式订立。 (2) 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将公平原则作 为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可以防止劳动合同当事人尤其是用人单位滥用优势地位; 损害劳动者的权利,有利于保护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平衡当事 劳动合同订 人之间的利益。 立的概念和 (3) 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所谓平等,是指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原则★★ 所谓自愿,是指劳动合同的订立,完全出于合同当事人的意愿,任何一方不得强制 对方接受某种条件,第三人也不得干涉劳动合同的订立。协商一致,是指在订立劳 动合同的过程中,劳动合同订立与否、劳动合同内容如何,应当在双方当事人以协 商的方式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确定。 (4) 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履行合同,以及劳动合 同终止后的全过程中,都要诚实、讲信用,相互协作,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指导劳 动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履行合同的行为准则,有利于保护劳动合同当事人的合法 权益,更好地履行合同义务,如果劳动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而法律又没有规 定的,可以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进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法自考复习资料自学考试《劳动法》复习资料(1)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公民的劳动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自主权。
休息权:是指劳动者除了规定的工作时间以外可以自行支配时间的权利。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关系,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各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3、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
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有:1、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2、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3、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某些关系,4、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5、有关国家机关对执行劳动法进行监督检查而发生的关系。
我国劳动法体系结构:由下列法律制度组成:1、促进就业制度,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3、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4、工资制度,5、劳动安全制度,6、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7、职业培训制度,8、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9、劳动争议制度,10、监督检查制度,11、法律责任。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2、劳动者享有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3、劳动者享有获得报酬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4、劳动者享有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1原则,5、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权利的原则,6、劳动者有组成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7、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8、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劳工法规:是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为剥削工人公开使用暴力颁布的一系列血腥恐怖的“关于工资雇佣劳动的立法”。
新中国劳动立法几个阶段:1、1949,1956~建立和形成时期,2、1957,1976~复苏到低谷时期,3、1976年至今~恢复和大发展时期。
国际劳动立法:起源于19世纪初~主张采取国际统一行动处理劳资关系中普遍、共同的问题的思想~其立法主要形式是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于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制定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来影响成员国劳动立法的国际性政府间组织。
国际劳工公约:是指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公约~对批准的成员国具有约束力。
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1、基本权利,2、就业政策,3、工作条件,4、社会保障,5、女工、童工、未成年工、老年工人以及特殊工、劳动关系,7、劳动管理。
人的劳动保护、劳动福利,6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的作用:1、公约一经会员国批准~就对批准国具有约束力~未批准公约的会员国有义务向劳动局提交为什么尚未批准的报告,2、建议书供各国在制定本国劳动法律时参考,3、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提出的劳动立法标准~对成员国制定或修改本国劳动立法产生明显推动作用~成为劳动立法的重要参考依据~这对推动各国劳动立法趋向协调起着积极作用。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劳动关系属于经济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属于上层建筑,2、劳动关系形成以劳动为前提~实现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内,3、劳动关系内容是劳动~双方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则是法定的权利与义务~双方必须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
联系是: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劳动法律关系则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2、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3、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权利有:1、同用人单位依法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权利,2、职工推举代表或工会代表职工同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3、按照自己劳动数量和质量领取劳动报酬的权利,4、休息、休假的权利,5、获得劳动安全、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获得特殊劳动保护的权利,7、卫生保护的权利,6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8、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9、组织工会和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10、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11、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有:1、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水平,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5、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6、保守国家机密和单位业务机密等。
平等就业:是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含义有二:1、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劳动者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3教信仰等不同而受岐视,2、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任何人就业机会均等。
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要求就业而无业可就或者曾经就业而又失去工作岗位的状态。
1、劳动者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就业的特点:公民~包括法定劳动年龄内能够参加劳动的有残疾的公民,2、劳动者必须从事法律允许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某种社会职业,3、劳动者所从事的社会职业必须是有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能够用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赡养一定家庭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
为什么我国失业现象不可避免:1、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过程需要的劳动相对减少~一部分劳动力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2、随着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的变化~一部分劳动力不能及时适应新兴产业部门的要求~不得不处于失业状态,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一些企业亏损、倒闭~致使一部分职工辞职或被辞退、被解雇,4、在我国~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加上企业有用人自主权~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经济性裁减人员制度、破产制度~一部分职工被解除劳动合同或被裁减~因而在社会上有人暂时处于失业状态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解决劳动就业的途径:1、发展生产~节制生育,2、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3、办好劳动就业服务企业,4、发展职业培训事业~提高后备劳动力就业素质,5、采取多种办法~分流企业富余人员,6、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再就业工程及其意义:“再就业工程”是综合运用政策对市场就业中的困难群体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和管理~帮助他们创造条件~促使其尽快实现再就业的社会系统工程。
意义:1、是实现公民劳动权利的4重要措施,2、是劳动就业法律保障的具体化,3、为各地方制定法规和政策提供依据,4、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劳动力市场秩序的保障,5、是充分开发与利用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政策,6、为劳动者竞争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是指因解除劳动合同而由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一次性的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的特征:1、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2、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3、劳动客体具有单一性~即、劳动合同具有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的特性,5、劳动劳动行为,4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劳动合同的作用:1、它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重要保障,2、它是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劳动力、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3、它是减少和防止发生劳动争议的重要措施。
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1、合法原则。
A当事人必须具备合法的资格~B劳动合同的内容合法~C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和形式~必须符合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
2、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劳动合同的期限:一般有3种~分别是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应具备的条款:《劳动法》19条规定: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名词解释劳动法:狭义上理解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
全国性的、综合5性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理解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劳动关系:是指在现实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现实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要求就业而无业可就或者曾经就业而又失去工作岗位的人。
劳动就业方针:是指党和国家制定的劳动就业工作的总原则。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承担安臵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职业介绍机构:即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
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协商的行为。
集体合同:亦称团体契约、劳动协约、集体协议~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6工资:是指基本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的货币报酬。
工资总量:是指用人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工资总额。
最低工资:是指用人单位对单位时间劳动必须按法定最低标准支付的工资。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工资等级制度:是指根据劳动的复杂性、繁重性和责任大小划分等级~按等级发放工资的制度。
结构工资制度:亦称“分解工资”制~它把劳动者的工资与本人的工作职务、责任和劳绩密切结合起来~以立于提高劳动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促使人才的合理流动。
效益工资制度:又称工效挂钩制度~即企业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制度。
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和支付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是指按照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