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传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合集下载

史传传统对中国小说观念的束缚

史传传统对中国小说观念的束缚
第l 5卷 第 5期 21 0 0年 l O月






J OURN OF X NYU C L GE AL I OL E
Vo. 5, O. 11 N 5 0c. 01 t2 0
史 传 传 统 对 中 国小说 观 念 的束 缚
● 武传 阳
( 徐州师 范大学

文学 院 , 江苏
徐州
2 11 ) 2 16
要: 中国古典小说的产生、 发展与史传 有着深刻 而直接的血缘关 系, 史传是 孕育 中国古典 小说的母体。史传 因其本
身所含有的丰富的与小说创作息 -n  ̄f 通的文学素质 , 而理所 当然地规束 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 、 变乃 至成熟。这种 演 影响与规束体现在 古典 小说观念方面 , 即补 史之阙的 目的、 史” 以“ 为宗的评判标准、 在事 实与虚构间徘徊等 。
的“ 不语怪 、 、 、 的推 波助澜 下 , 力 乱 神” 神话 历史化 思潮 大行 都 , 人 , 身 , 人 便 走 。有 男 女 , 长 四 五 丈 , 啸 相 唤 。 似 裸 见 可 能 似魑魅鬼物 。 就很像是 对原始“ ” 野人 ” 的早 其道 , 而为中国远古神话带来 r灾难性 的命运 , 却无 意 中 常在幽昧之 中, 从 但 促 成史传文学的发展 、 繁荣 。从史传文学 成熟之作 《 史记》 出 期 记 录 。又 如 卷 十 一 《 王 墓 》 描 写 干 将 、 邪 的儿 子 眉 问 三 中 莫 现 , 中 国小 说 作 为 独 立 的 文 学样 式 真 正萌 生 , 这个 长 达 八 尺通过 神奇方式为父报 仇的故事 , 到 在 在一定程度 上就真 实反映
百 年 的历 史 时 空 中 , 史 传 外 , 乎 别 无 规 模 较 大 、 整 统 一 了 当 时上 层 统 治 者 的残 暴 、 淫 。鲁 迅 还 据 此 写 了历 史小 说 除 几 完 荒 铸剑》 。同时 , 很多小说作者 , 别是演义小 说作者 , 特 出于对 的叙事文学 。因此 , 史传成 为我 国早期叙 事性 文体的雄视 一 《 纷 引 或 序 中 切的代表 , 为后起 的叙事 性作 品尤 其是 中国古 典小说 唯一 自己 笔下 历 史 史 实 的 深 信 不 疑 , 纷 在 小 说 “ ” “ ” 提 成 可资仿效 的榜样 。可以说 , 中国古典小说 的产生 与史传有 着 醒读者要 以读史之心来读 小说 。如庸愚子在 《 国志通俗演 三 更 加深 刻 而 直 接 的 血 缘 关 系 , 传 是 孕 育 中 国古 典 小 说 的 母 义引》 史 中说《 三国演义》 事纪其 实 , “ 亦庶 几乎 史” 林 翰在 《 ; 隋

浅谈史传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

浅谈史传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

浅谈史传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众所周知,史传与我国古代小说的关系非常密切。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不难看出,我国史传产生很早,并且影响久远。

最早的史传作品,可以从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春秋》算起,其他主要的先秦史传作品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汉代有《史记》《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三国志》等,宋代有《资治通鉴》等。

以后也都有后一个朝代为前一个朝代修史的传统。

早期史传的发达,不仅影响了我国相关文体的发展走向,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入而持久的影响。

下面,仅从史传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滋生、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史传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方面谈谈本人的粗浅认识。

史传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的题材、文体、人物塑造等方面。

一、史传的题材与中国古代小说是关系关于史传与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的关系,我们从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这一角度入手。

史传中就有志怪的传统。

学术界普遍认定古代神话、史传文学、诸子寓言是志怪小说诞生的三个源头。

在志怪小说形成之前,已经有大量神话故事和传说被载入史书中,这些内容就是志怪小说的源头。

古代神话和传说在流传过程中被史传所记录,在神话传说和志怪小说之间,史传成为沟通二者的桥梁。

《新唐书·艺文志序》曰:“”。

详细说来,小说应是杂史的分流,而杂史应为正史的分流,志怪小说与史传的关系的源头于此。

自西周起,我国的中原文化就是史官文化,而这一时期巫文化影响下形成的鬼神观念贯穿着政治、社会生活,史官记言记事必然不可忽略这些内容:卜筮、占梦、灾异、祥瑞之兆等都是史传文学中的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内容直接成为了志怪小说的直接材料之一。

而干宝、吴均、任昉、葛洪等志怪小说家多为担任文史之职的官吏,记言记事本就是他们职务的一部分,写作群体的相似性决定了志怪小说在材料的来源、文体、叙事等方面都与史传有着诸多的共同点。

早在先秦时期已有志怪小说的萌芽,两汉杂史的兴盛,更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繁荣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关系认知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关系认知的历史变迁

是 小 说 题 材 内 容 普 遍 表 现 出 对 史 家 所 遗 之
作 《 神 记 》, 时 人 称 之 为 “鬼 之 董 狐 ”; 王 搜 ④ 嘉 《 遗 记》, “ 言 荒 诞 ,证 以 史 传 皆 不 合 ” ⑤ 拾 其 , 而 萧 绮 在 修 订 中 ,却 声 称 “言 非 浮 诡 ,事 弗 空
“ 说 ” 除 此 之 外 ,其 他 所 谓 小 。 异 ”、 “ 神 ”、 “ 谐 ” 等 等 记 录 神 奇 怪 异 、 幽 搜 齐
唐 代 “ 钟 男 女 ” 的传 奇 ,再 到 宋 元 以降 情
“ 广
明 感 应 之 事 的 作 品 ,也 大 率 如 此 。 至 于 “ 事 ” 逸 类 的 志 人 小 说 ,补 史 的 主 旨 ,更 为 明 显 。 故 此 ,
如果说汉魏六朝时期小说作为外乘与史存在着内在精神上的同质性与文化谱系上的相似性那么至唐代有意为小说始人们的认知开始发生变化充分关注到小说的本质特征虚构
思 想 战 线
21年 期 第3卷№ 1 0 。3 01 第1 7 .1 v 2 1 17
中 国古 代 小 说 与史 传 关 系认 知 的 历 史 变 迁
此时 小说 在 理 论 上 虽 然 可 以与 “ ” 区 分 ,但 史 在 实 践 上 却 易 滋 牵 混 , 驳 杂 难 辨 , 以 至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在 分 类 时 ,也 颇 感 棘 手 , 不 得 已 的 状 况下 ,只能 “以 述 朝 政 军 国 者 入 杂 史 , 其 参
武帝令 殷 芸 编诸 小 说 。 ② 姚 振 宗 ” 《隋 书 经 籍 志
图 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裴 启 ⑥
《 林 》, 开 始 广 为 传 写 ,后 仅 语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史传传统,又称小说传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形式。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从《史记》、《汉书》等史书的文学特色开始,主要表现为按照历史叙述,注重事实性和真实性,而在叙述方式上注重形象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首先,史传传统对现代小说客观真实的追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史传传统是按照历史叙述的一种文学形式,因此它在叙述事实上非常注重真实性。

现代小说也受到了这种思想方式的影响,注重客观的叙述和真实的描写,力求还原历史真相和人物形象。

例如,余华的小说《兄弟》就非常注重真实性,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上很注重客观的呈现,打破了小说中的浪漫主义和传奇性。

其次,史传传统对现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史传传统中,历史人物的形象描写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是历史发展的中心人物,是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现代小说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个性特征的表现。

例如,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人生经历和命运轨迹,成为了具有独特魅力和意义的文学符号。

第三,史传传统对于现代小说的叙事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中,历史事件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故事情节是线性的,而现代小说却追求折叠式的叙述方式,以多条时间线交错叙述,增添故事情节上的变化和悬念。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就采用了折叠式的叙述方式,将狂人的心理变化与根深蒂固的社会习惯进行碰撞,使得小说更具有思想性和压迫感。

最后,史传传统对于现代小说的主题叙述方式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史传传统是一种借助历史事件和人物塑造来探讨人生哲学和社会问题的文学形式,因此现代小说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学的探究具有浓厚兴趣。

例如,韩寒的小说《三重门》就融合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注,通过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离奇的人物形象为社会现实的不公和人类生活的无望进行了犀利的探究。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可以说是在史传传统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历史题材一直是重要的创作领域,这是史传传统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中国现代小说中依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1902年著名小说《海瑞罢官》开始,中国现代小说中历史题材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作领域。

随后,胡适的小说《草地奇遇》、叶圣陶的《左史》等一系列历史小说纷纷出现。

这些历史小说在内容、人物塑造、文学表达等方面,都深受史传传统的影响。

二、注重真实描写史传传统注重对事件、人物的真实描写,这种思想在现代小说中被继承和发展。

中国现代小说注重以真实的细节、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历史和人性,这与史传传统十分相似。

其中,鲁迅的小说尤为突出,他以其深刻的刻画和准确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中国传统社会和封建思想的丑陋和荒谬。

三、讲究叙事方法和技巧史传是一种叙事性强的文学体裁,其中讲究叙事方法和技巧,这种思想对现代小说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使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历史叙述、自传体叙事、夹叙夹议等多种手法,既展示了自身的经历和思想,又成功地诉说了每个人的人生故事。

四、关注文化传统史传传统也注重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

此思想在现代小说中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部分中国现代小说融合了传统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如严歌苓的《芳华》、余华的《活着》等,这些小说不仅传承了中国文学的传统,同时也有别于传统的创新。

总之,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让中国现代小说从一个新兴的文学形式成长为一个多元化的文学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古代的中国小说往往以历史事件、人物及其事迹为蓝本,通过艺术手法和想象力的发挥,将史传材料进行再创作和改编。

这种再创作往往超越了史传的形式和内容限制,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历史,并且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首先,中国小说对史传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改编和塑造上。

史传文学往往描述的是历史事件的真实经过和人物的真实形象,虽然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但是往往显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

而小说则以小说家的想象力和艺术手法,进行各种改编和创作,使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和有趣,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和想象的空间。

例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小说《红楼梦》就是以史传上的宁府之变为素材,通过创作虚构的贾、史、王三大家族,展现了清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虚幻的爱情,使得历史的事件和人物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其次,中国小说对史传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历史思想和价值观的传播和发展上。

史传文学往往只是以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很少涉及到历史的思想和价值观。

而小说往往通过创造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目的地塑造和表达一定的历史思想和价值观,使得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能够接受和传播小说中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通过描写明代妓院中的故事,对贪淫、腐败等社会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中国小说还对史传文学的发展和影响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说通常以故事情节为中心,重视情节的连贯性和紧凑性,对于史传文学中事件和人物的描述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和提炼,使得历史事件和人物得以更加集中和快速地展现,也使得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小说中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此外,小说往往通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历史。

小说的发展和创新也促使史传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一定的和发展,提高了史传文学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论历史叙事及其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论历史叙事及其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通过 发现 识别 、 揭 示或 解释 , 历 史学家把 编 年 史建构 成 了历
读者和听众听故事的自然渴望 , 因此 中国的虚构叙事文体
— —
史叙事。此外 , 每一部历史都必将以某种方式编排, 这种情
节 的编排 模式 总能 反映 史家伦理 或意 识 形态 关怀 。 以此五
小说成 熟较 晚 。
过 史家 的选择 和编 排 , 事 件 变成 了 “ 景观 ” 或“ 发 生 过程 ” ,
事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清晰地再现事件——不论是想象 的还是真实的事件——的中性媒介。它以话语形式表达关
于 世 界及 其结构 和进 程 的清晰 的 体验 和 思考 模 式 。 ” ( 2 ) 史学
家也认为历史既是科学又是叙事的艺术。这一观点在中国 早期历史叙事的确立和发展 中凸显无疑 。中国叙事传统 中, 历来史重于文。早期历史叙事在小说文体发展过程 中 至关重要 , 历史叙事在古典小说文体演变中打下了深深的 烙印。史传文学异常早熟 , 开创了独特的历史叙事法 , 在很
叙事。战争过程 史家无法篡改 , 但是与战争有关的情节却 可以显示史家 的叙事意图。《 左传》 不愧为叙事之宗。刘 勰也指出《 左传》 “ 原始要终 , 创为传体” ⑧。它通过追溯春
秋时代 的完整 轮廓 , 在 历 史中追溯 变化 , 并 勾勒 出历 史的深
层 结构和意 义 。
显, 以引导读者的道德价值, 并捍卫 史官保存世界原貌的尊
会 功能 。
关键词 : 明清小说 ; 历史叙事; 篇末论赞; 序跋
界之革命, 又秦汉以降史界不祧之大宗也” ⑧。《 左传》 不同
早期 历 史叙 事 的确立
哲学家罗素说 : “ 关于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 一直存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
其次,二者在创作手法上互相借鉴和影响。

中国史传文学的写作方式
主要有纪传、编年体和断代史等形式。

而小说则广泛运用了对话、描写、
夹叙夹议等手法,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和对事件过程的再现,使作
品更加生动、有趣、接地气。

这种创作方式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特色,也为史传文学注入了一种活泼、有趣的因素。

例如《史记》中的名篇《报
任少卿书》描写了景文王孙宗师与历史背景的交锋,采用了美文篇章的写
作风格,将史传文学的叙述方式转变为文学作品,达到了艺术与历史的有
机结合。

同时,小说还主动借鉴了史传文学的内容和题材。

古代小说中的许多
作品都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

例如《红楼梦》以
宁府故事为蓝本,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士族的沉沦,同时也具有
很强的历史意义。

小说通过虚构的形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再创造
和再解读,丰富了历史的内涵,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综上所述,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文学流派,二者相
互借鉴、互相影响。

小说通过虚构的手法和丰富的情节描写为史传文学增
添了新的创作元素和解读角度,可以为历史提供多样性的解读。

史传文学
则为小说提供了历史真实性的依据,丰富了小说的题材和描写内容。

两者
的相互影响和合作,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1. 引言1.1 史传传统的兴起史传传统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

史传是指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素材,通过文字记录和传播历史事实的文学形式。

在中国古代,史书是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史书的编纂和传播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传传统的兴起,其次体现在史传文学的影响范围和传播形式。

史传文学不仅在宫廷和文人圈内广泛流传,还通过民间传唱和戏剧演出等形式广泛传播。

史传文学的传播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了解,还丰富了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史传传统的兴起,是中国文学传统中重要的部分,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传传统的兴起,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文化底蕴,为现代小说的风格、主题、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史传传统作为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体裁,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史传传统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创作借鉴。

许多中国现代小说家在创作中受到历史事件、人物和传统文化的启发,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借鉴了中国古代史料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方式和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传传统注重史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种精神也影响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风格,使其更加注重真实性和细节描写。

史传传统的叙事结构也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借鉴,如采用多重视角、多线叙事等手法。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塑造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史传作品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给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人物原型和塑造思路。

许多现代小说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鉴了史传传统的手法,使人物更加生动鲜明。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在历史素材的借鉴、叙事方式的影响还是人物塑造上的启发,史传传统都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创作思路。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导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有文言和白话两大系统,二者和史传文学都有很紧密的关系。

最早用“小说家”这个名词去收录古代书籍的《汉书艺文志》是把它视作为子部的,称为《诸子略》,但所收书籍的性质,照鲁迅的说法,则介乎子部、史部之间,即《史略》所谓的“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

其后史家及目录学家将小说家的范围不断扩大,把很多原属史部的作品转入小说家,也有一些原属小说的作品归到史部去,例如同样是杂史杂传的东西,《燕丹子》多入“小说”类,而《吴越春秋》则入于“史部”。

此外,文言笔记小说的创作,有一些在内容上也标榜是正史所不载,由作者加以整理收集,如葛洪的《西京杂记》和殷芸的《小说》等,所以文言系统的小说和史书关系千丝万缕,是很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白话系统的小说,或者是接近现代意义的传奇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趋势,是如何由纪实的史传著作,逐渐过渡到以虚构为基础的小说创作,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说文体的发展,也看到史传对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力。

首先,史传和小说的共通点是叙事。

当然二者发展到后来的性质有不同,历史讲求真实,而小说则容许而且必须虚构。

董乃斌的《中国小说的文体独立》一书中认为文学和“事”的关系有“含事、咏事、述事和演事”四个阶段,大概历史只是述事,小说戏剧则可以称之为“演事”。

第二,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主体“正史”有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大系统,史书的这种结构,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多影响。

尤其是史书主流的纪传体,它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对后来小说至少有两点影响,一是合乎现代小说以写人为主,小说必须创作出令人难忘人物形象的要求,例如唐传奇很多便类似个人的传记。

二是在结构上,很多长篇小说的总体结构是一个个人物的遭遇的联结,人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分别给人物写传一样,最有代表性的是《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

这种结构方式,有自由灵活的优点,也有松散零碎的缺点。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史传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史传传统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史传传统和中国现代小说的关系、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题材和风格的影响以及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思路及意义等三个方面,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一、史传传统与中国现代小说史传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史实为基础,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评价和解读。

史传传统的代表作品有《史记》、《汉书》、《三国演义》等。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题材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传传统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种主题也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鲁迅的《阿Q正传》、丰子恺的《随园杂记》等作品,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史传传统的影响。

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评价。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

史传传统所形成的较为严谨的史实描述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写作风格。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就在叙述方式上有很强的史传传统的风格。

这种叙述方式对事件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都比较细致,注重史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与史传传统的叙述风格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叙述技巧和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茅盾在《子夜》中运用了回忆、借位等手法,使小说更具传统的史传特色。

这些叙述技巧的运用使小说更加生动、细腻,也更具历史感和真实感。

这一方面是对史传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叙述路径。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也体现在对小说审美情趣的影响上。

史传传统所展现的历史风貌和人文风情,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资源,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

浅论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从史传传统对小说故事、人物塑造、叙事方式以及文学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故事的影响是显著的。

中国古代的史传作品大多聚焦于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通过嵌入感情和细节表达,塑造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这一传统影响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故事发展。

现代小说往往选择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刻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深入挖掘历史背景,丰富故事情节,进一步丰满了小说的内涵。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人物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史传作品以英雄、名人为主要塑造对象,注重表现人物的品质和个性。

这种塑造方式也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现代小说中。

现代小说往往通过描写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等,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现代小说也呈现出强烈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方式和手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史传作品大多采用叙事流畅、情节连贯的方式,使读者可以轻松理解和阅读。

这种叙事方式也被现代小说采纳。

现代小说往往注重故事情节的环环相扣和层层递进,以及故事的起承转合,使整个叙事过程更具连贯性和张力性。

史传作品重视情节转折的处理和离奇的描写,这也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叙事手法。

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文学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传传统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这种追求历史真实性的精神也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现代小说往往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描写,探究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和社会现象,同时也呈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学意义和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的史传传统对中国现代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故事、人物塑造、叙事方式到文学意义,史传传统都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

这种影响使得中国现代小说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史传传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双向“塑造”

史传传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双向“塑造”

史传传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双向“塑造”【摘要】史传,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作为文史结合部的中间存在状态,史传文学以独有的双重身份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影响着中国后世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走向。

就史传传统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实际关系而言,无论是文体上还是观念上,前者对后者的积极影响与消极束缚、后者对前者的创造性继承与被动性接受是同时存在的。

【关键词】史传传统;中国古典小说;小说文体;小说观念所谓“史传传统”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既是指以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作品为主体所呈现出的史传文学传统,具体包括史传文学作品中的文体因素,诸如叙事、结构传统以及题材提供等等方面;同时,也泛指本已存在、而在史传文学的推动、促进下表现得更为强烈的中国人的重史尚实传统、“史贵于文”观念等。

就史传传统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实际关系而言,无论是文体上还是观念上,积极影响与消极束缚、创造性继承与被动性接受是同时存在的。

但对于这种纽结关系,本文则更多是以文体上的积极、正面影响为着眼点;而对于传统的重史尚实观念,本文更多关注的是其对中国小说观念上的消极、阻滞作用。

这将有利于我们看清史传传统与中国小说关系史中的主导方面。

一、史传传统对中国小说文体的引导有人曾经作过这样的比喻:“神话和子书是小说得以发生的车之两轮,史学则是驾着这部车子奔跑的骏马。

”①形象而巧妙地说出了小说与神话、子书、史传的关系:从小说发生学着眼,神话和子书的作用相当显著;而从小说长期演变和成熟上看,史传的影响则更为深远。

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的产生与史传有着更加深刻而直接的血缘关系,史传是孕育中国古典小说的母体。

先秦两汉时期产生的众多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因其在史学界的崇高地位,也因其本身所含有的丰富的、与小说创作息息相通的文学素质,而理所当然地规束着中国小说的发展、演变乃至成熟。

这首先体现在结构形式的有机融合上。

史传的结构形式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春秋》、《左传》为代表的编年体例,二是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纪传体例。

试论史传文学对朝鲜古代文人小说的影响

试论史传文学对朝鲜古代文人小说的影响

孕育而出的, 其体例、 笔法 自然要因袭史传文学。 朝鲜高丽时期 出现的“ 稗说体” 文学 , 到了李朝 时期有了很 大发展 , 出现了大量 的“ 稗说 体” 品, 作
其中便有带有 中古神怪 小说 色彩 的“ 志怪” 。由此 可见 , 史传 、 稗说体文学 、 小说是一脉相承的, 史传文
学和历史 著作 高度统 一 的典 范 。在 唐代 以前 , 中国除 史传 之外几乎别无规模较 大、 整统一 的叙事 文学 , 完 这 样史传著作就成为我 国早期叙事性 文体 当之无愧 的代 表, 是后起叙 事性作 品唯一可 资效 仿 的榜样 。加 之史
中朝两 国这 些历史 散文上 承神话传 说 , 育 了小 孕 说文体 , 并为其 后小说 等叙事 文学 的发展 提供 了丰 富
朝鲜 的史书编纂始于三国初期 , 高句 丽建国初
就有史 书《 留记》 百 济在 近 肖古 王 时期 已有 史 书 , 《 书记》 新罗也在真兴王时期编修了《 , 国史 》 。至于 其后的高丽时期 , 更是达到 了朝鲜史学及史 书编纂
的成熟时期 , 金富轼 因袭《 记》 史 的体例 , 整理编写 成有本纪二十八卷 、 年表三卷 、 志九卷、 列传 十卷 的
云梦》 《 、 谢氏南征记》 的作者金万重 , 出身于名儒世 家, 官至大提学 ; 写出了《 洪吉童传》 的许筠 , 也出身 于官僚家庭 , 二十五岁及第 , 官至刑曹判书、 参赞 ; 享 誉海 内外的《 热河 E记》 t 的作者朴趾 源, 则是 “ 冠冕 大族 ” 的两班潘南朴 氏的次子, 因耿介孤高, 不屑官 场周旋 , 所以直至四十三岁才任开成留守 , 晚年则 曾 官任襄阳府使。即使是那些作者不明的文人小说作 品 , 然从作 品反映 的思想 内容 可推 断 出其 作者 , 仍 系

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

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

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作者:张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5期摘要:本论文着重探讨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大致归纳了五点:首先是史传文学高超的叙事能力;其次是人物塑造的技法;第三是史传文学中的虚构;第四是实录的春秋笔法;最后是纪传体的叙事体例。

关键词:史传文学;小说;影响作者简介:张莉(1985-),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宁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4-0-02关于小说这一概念,《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以后在讨论“小说”的概念时,大家都沿用此说。

具体来看这一段话,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提出了最早写作小说的人出于“稗官”的命题。

“稗官”者谁?稗官即地位相对低下的史官。

余嘉锡先生的《小说家出于稗官说》[1]一文对小说家是否出于稗官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考证。

杨义先生曾用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小说的由来,他说:“神话和子书是小说得以发生的车之两轮,史学则是驾着这部车子奔跑的骏马。

”[2]不可否认,小说是在史传文学的子宫里孕育起来的,而后又是在史传文学乳汁的哺育下渐渐走向成熟,因此,我国古典小说保留了很多史传文学的遗传基因。

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首先是史传文学高超的叙事能力。

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评《枕中记》、《毛颖传》言道,“二篇真良史才也”;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认为唐人传奇“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明人凌云翰《剪灯新话·序》谓“昔陈鸿作《长恨传》并《东城老父传》,时人称其史才,咸推许之”。

这里的“史才”,指的就是叙事能力。

浅析史传文学对唐前古小说的影响

浅析史传文学对唐前古小说的影响

浅析史传文学对唐前古小说的影响作者:张瑞芳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3期摘要:《搜神记》作为唐前非“有意为”小说的杰出代表,它的成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史传文学作为我国成熟较早的叙事文学,不仅与古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古小说的产生、发展、壮大有深刻影响,也同样对《搜神记》在叙事手法与题材内容上起到不容忽视作用。

关键词:史传文学唐前古小说《搜神记》影响《搜神记》是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尽管依照鲁迅先生的观点,唐前志怪并非“有意为”小说,但研究中国小说史却必然要论及,足见它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巨大影响。

该书虽然内容驳杂,有些条目记载可谓荒诞,但作为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早期小说,它的成书却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在叙事手法与题材内容上都借鉴于史传文学。

而这种借鉴与继承并非偶然,古小说产生之初就已经与史官及史传文学密不可分,在根源上直接与之相关。

一、“小说”与史官的先天性联系“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首次论及了小说的源流: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1]P1745稗官,颜师古注曰“小官”,依据小说“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特征来判断,稗官之职责应不出搜集、记录琐言琐事的范围。

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则恰恰是古代史官之职。

考查班固随后所列十五家小说,由于这些书籍已全部亡佚,据其注释来看,所记内容并不统一,借助班文及后人的疏证,我们仍可以对其内容略知一二: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青史子》佚文三则,分别写胎教、巾车之道、鸡祭,其“述古胎教”,应与巫医相关;《待诏臣安成未央术》后,应劭注曰:“道家也,好养生,为未央之术。

”余嘉锡指出:“所谓待诏臣安者,盖方士也。

”[2]P270在《虞初周说》后,班固亦自注虞初“武帝时以方士侍郎”,颜师古注曰:“《史记》云虞初洛阳人,即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者也。

浅析史传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浅析史传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浅析史传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宋诗帆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3()8
【摘要】史传是客观记录历史事件的作品,但其除了是历史著作外,本身还含有非常丰富的文学因素,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可以说,中国古代小说源于史传。

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小说从史传中汲取了很多营养,基于此,笔者结合《史记》从史传的精神及史传中的小说因素两个方面出发来探讨史传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宋诗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的新探索——简评陈卫星《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
2.中国古代小说、小说史与新小说史书写
3.生活史视阈下的中国古代小说史书写\r——熊明先生《中国古代小说史论》述评
4.序《中国古代剧场史》和《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
5.一部富有开拓探索创新特色的小说史著——读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史传对古代小说的影响邱瑞琳长期以来,一般论者都认为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上古的神话,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实际上,神话是一切意识形态的始祖,不仅是小说,就是所有的文学艺术,所有的意识形态如宗教、道德等等,都发端于神话。

鲁迅先生说:“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中国小说史略》),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再则,我国古代神话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神话和历史这两条线往往纠缠在一起,神话历史化,历史神话化,神话被历史意识所掩埋。

因此,我们说小说起源于神话,并不能说明小说与神话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

我国上古时代产生的大量神话,但都散见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先秦和汉初的古籍中,始终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神话故事体系。

我们从各种典籍中将那些神话残片收集起来加以复原,复原的只是神话的内容,而对神话的文体形式却无从考知。

这与希腊神话直接演变出相当成熟的叙事文学不同,中国神话主要向历史学方向演变,与小说之间缺少一个文学的中介,没能产生像欧洲那样的史诗和传奇,但在中国却有叙事水平很高的史传为后世小说所仿效。

中国古代小说在唐之前处于萌芽状态之时,便是作为一种补正史之不足的手段,在以后的发展中,小说受“史贵于文”观念的影响,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史传看齐。

可以这样说,是史传孕育并催化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

我国先秦两汉产生的史传著作,主要有《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它们上承神话,下启小说,是我国叙事文学的艺术宝库。

其中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叙事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从神话到史传再到小说,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一条独特的发展路线。

史传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孕育了小说的产生,尤其是在唐代小说作为叙事文学自成一体后,在它漫长的成长途程中仍然师从史传,从史传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必然要顾及其与史传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史传对古代小说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史传本身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小说因素,本文着重从结构方式、叙事方式和修辞传统三个方面来论析史传对中国古代小说所产生的内在而深刻的影响。

一我国古代小说大多采用史传的叙事结构方式。

史传结构方式有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种类型。

《春秋》、《左传》是编年体,按时间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优点是对历史宏观变化可以作连贯的记叙,但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或事件却不能作连贯的完整的记叙。

而《史记》所确立的纪传体,则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以及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可以作连贯而又完整的记叙,可以对某些重大的历史场面进行从容不迫的绘声绘色的描写,因而能够局部地再现历史场景。

纪传体对于后世小说的影响尤为深刻。

唐代传奇小说和清代的《聊斋志异》等文言短篇小说在结构方式上,就明显地受到了纪传体的影响。

《史记》中的作品,大多是以人物的名字作题目,故事亦围绕该人物的生平事迹展开,前文叙述故事,后面再直接发表一段议论。

对比一下唐代传奇小说的传类作品,几乎也都是这个路数,开篇即介绍主人公姓名、籍贯、家世、时代等,篇末则交代主人公的结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主要人物都有交代。

如《霍小玉传》、《柳毅传》、《谢小娥传》、《任氏传》、《李娃传》等,都是围绕着题名人物的生平经历展开,历叙其一生的起落、命运归宿,甚至包括后嗣情况,宛如纪传体。

这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田单列传》等那种比较典型的小说结构的发展。

陈磊在《略谈〈史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一文中认为:“在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搜神记》的《紫玉》、《三王墓》、《李雪》、《干将莫邪》已显‘纪传体’的端倪,到了唐代传奇,纪传体特征就非常明显了,虽然每篇的格式不尽完全一样,但大体如此,几乎成了传奇的固定格套:开始简单地交代人物的姓氏、家庭状况,次叙故事本末,而故事也只是这个人物一生中有代表性的活动内容,结尾是交代人物的结局或者评赞。

有的反复强调材料的来源,以示其真实可靠。

这同《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的写法,在形式上雷同。

……从传奇、笔记小说的体制上看,与纪传体是一脉相承的,历经几个朝代都不衰竭,到了清代还出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形成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又一高峰,显示了它的生命力。

这些事实说明,《史记》中的传记,在体制上它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出现作了充分准备,奠定了基础。

直言之,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形式是发端于纪传体的《史记》。

”(转引自《史传文学与古典小说关系研究综述》,《文史知识》1993年第5期)史传的编年体和纪传体结构方式,也为明清长篇小说结构类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总体结构上采用编年体的小说如《三国演义》、《金瓶梅》和《红楼梦》等,这些小说严格按时间顺序结构。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且不论,即以写世情人情的《金瓶梅》和《红楼梦》而论,他们的情节可以排列出一张大事年表,现今已有“金瓶梅系年”、“红楼梦年表”之类的研究专著发表。

但是小说并不完全搬用编年体,他们在总体编年的框架中,又吸收了纪传体结构的优点,局部采用列传的写法。

例如《三国演义》写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作者为了使情节一气贯通,叙事的焦点始终汇聚在关羽身上,在关羽过五关同时发生的其他事情都按下不表,等到关羽过了五关,故事告一段落后再来倒叙那同时发生的其他事情。

在这局部章回中,作者采用了纪传体结构方式。

在总体结构上采用纪传体的小说《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等。

《水浒传》的前七十回基本上是纪传体结构,作者似乎是分别给人物写传,其排列顺序是:鲁智深——林冲——杨志——晁盖——宋江——武松——等等,梁山聚义、三打祝家庄以后按编年体,但局部仍采用纪传体结构。

《水浒传》这部小说,尤其是前大部分,理不出一张大事年表来。

《儒林外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儒林列传,列传顺序是:周进——范进——严监生严贡生——蘧公孙——匡超人——杜少卿等等,其结构比《水浒传》更松散,以上各个人物之间或者根本没有关系,或者只有极其薄弱的联系,我们也无法给《儒林外史》编年。

古代小说结构方式继承史传而又有发展创造这一方面,明清小说评论家们早有认识。

清毛宗岗在评论《三国演义》时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

《史记》各国分出、各人分载,于是有本纪、世家、列传之别。

今《三国》则不然,殆合本纪、世家、列传总成一篇。

分则文短而易工,合则文长而难好也。

……后人合《左传》、《国语》而为《列国志》,因国事多烦,其段落处,到底不能贯串。

今《三国演义》,自首至尾读之无一处可断其出,又在《列国志》之上。

”(《读三国志法》)二归纳的这四体,包含着描写、叙述、人物对话和作者议论等小说叙事成分。

按西方小说理论分析,我国古代史传的叙事方式基本上多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客观叙述。

所谓全知视角,简而言之就是作者充当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式的角色,对于故事中人物的绝不可能为外人所知的隐秘也了如指掌。

对于史传的这一叙事特点,钱钟书先生有一评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与母偕逃前之问答,宣公二年金且麂自杀前之慨叹,都是“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场面,外人不得知晓,左氏如果不是悬想虚拟,所据何来?(《管锥编》第一册《左传正义?一、杜预序》)这样采取全知视角进行叙述的例子在史传中屡见不鲜,钱钟书先生指出后世小说家代述角色的隐衷即习用此法,揭示了小说在叙事方式上与史传的某种关联:“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

’即亡。

”按《田儋列传》:“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吾闻其余向五百人在海中。

’使使召之。

”一忖度,一惊思,迳以“吾”、“我”字述意中事。

《萧相国世家》:“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帝尝繇咸阳,‘何送我独赢,奉钱二也’”亦如闻其心口自语。

……后世小说家代述角色之隐衷,即传角色之心声,习用此法,蔚为巨观。

如《水浒传》第四三回:“李逵见了这块大银,心中忖道:‘铁牛留下银子,背娘去那里藏身了?必是梁山泊有人和他来。

我若赶去,倒使他坏了性命’”;《红楼梦》第三回:“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所以才问我的。

’”《西游记》谓之“自家计较,以心问心”,“以心问心,自家商量”,“心问口,口问心”(第三二、三七、四0回)。

以视《史记》诸例,似江海之于潢污,然草创之功,不可不录焉。

(《管锥编》第一册:《史记会注考证?淮阴侯列传》)史传叙事方式的全知视角,为中国古代小说积淀了特有的时空意识,形成了它独有的中国气派。

所谓的客观叙述,就是作者在叙事时把自己隐蔽起来,不让读者感到有一个叙事者横亘在他与故事之间。

然而作者又不愿把自己的观点隐蔽得读者无从知晓,于是在遣词造句上颇费斟酌,常常在微言中寓藏大义。

客观叙述是史传的传统笔法。

我国古代学者认为孔子修《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含有微言大义,因此后代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的本质特征是客观叙述,它强调“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作者在叙事中不直接出来进行评论。

春秋笔法对后世小说的叙述方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例如《三国演义》写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就是纯粹的客观叙述。

若按话本的叙事方式,关羽的外貌必定由叙事者直接描述,但这里却借用了众诸侯的眼睛来写关羽“身长九尺五寸,髯长一尺八寸,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似巨钟”。

袁绍、袁术贵族偏见,以出身和官职论人,有眼无珠;曹操门阀观念较淡,以本事才能论人,一眼看出关羽非同凡响;公孙瓒虽有荐贤之心,但没有气魄和胆量,这一切也均是由人物的言行来自行揭示。

关羽仅有一句话“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他如何藐视袁绍一班尸位素餐的大人物,作者没有直接揭示,这一切内心活动和各个人物品格的高下,作者未置一词,读者通过呈现在眼前的这个场景却不难得出结论。

这种客观叙述方式在史传文学中是最普遍采用的,仅此即可看出《三国演义》与史传叙事传统的承袭关系。

古代长篇小说《红楼梦》是采用客观叙述的作品之最上乘者。

刘铨福评论说:“《红楼梦》虽小说,然曲而达,微而显,颇得史家法。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跋》)小说讲究寓意,多采用白描手法,作品还用微言大义,这都与史传的春秋笔法有着深刻的联系。

三“借古鉴今”宗旨是中国史传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法则。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一文中详尽地论述了借古鉴今的著书宗旨。

他认为孔子作《春秋》是借古鉴今,终极目的不在精确地记述历史事实,而在通过历史的记述来褒贬是非,阐扬治理天下的道理。

司马迁谈《春秋》,实际上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写作《史记》的动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有所为而作。

因此,史家通常把史传所述故事当作某种意义的载体,从而形成史传的修辞传统。

史传的这种运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来记述历史,以不见痕迹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修辞传统,对于后世的小说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