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一、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1.社会意义: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海绵城市详细阐述[全面]
海绵城市一、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1.社会意义: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2.经济意义: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 ,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资金申报方式: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评价结果好的 ,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 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 ,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三、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四、意见措施1.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2.道路透水铺装形成海绵体.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建设海绵城市.3.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五、具体实施对于小区建筑,可以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下沉,若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园”,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何谓“海绵城市”
何谓“海绵城市”早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常德市环卫教中心主任刘先提交了一份关于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生态修复能力的提案,在该提案中,刘先生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像建设房屋一样,将城市的停车场与道路两旁改造成凹式绿地,将城市绿化带改为坡形,利于雨水进入事先设置的蓄水系统中。
其实,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建设城市雨水收集与综合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道路、绿化带、公园等公共场所,提升这些公共场所的生态蓄水功能,以此来恢复城市的河道、沟渠本身的雨水调节功能,实现城市水资源的自然调节与供应的能力。
海绵本身有两个特征,即水分特征与力学特征。
水分特征指的是海绵吸水、保水、释水等性质,力学特征指的是海绵本身的回弹、压缩、恢复等性质。
而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即是将海绵的力学特性与水分特性运用在城市建设中,将城市的水生态循环系统或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构建像海绵一样具有对水资源伸缩自如的样式。
从国外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看,海绵城市建设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海绵城市建设应该遵循城市自身水资源特点及建筑的自然规律,按照建筑屋面—绿地—硬化道路—雨水管渠—城市河道五位一体式的排水系统来保障雨水在城市中循环,使得城市降雨能够被系统的收集、存储、净化与利用;第二,从城市防涝减灾的角度分析,要求城市建筑能够与雨水和谐共存,城市的制度体系能够较好地预防、响应城市洪涝,以减少灾害损失;第三,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要求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发展,降低城市建设的生态风险。
归结起来,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求通过建设雨水循环系统来应对各种大小降雨,使得将于不发生洪涝同时又能够将降雨合理利用并能维护水文生态安全。
在日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举办的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上,陈政高提出,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争取把70% 左右的雨水在当地积蓄、渗透。
“达不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不是一个现代的城市,也不是一个宜居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众多领域 ,包括水文、生态、环境工程 等,技术难度较大。目前,我 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待 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公众的 支持和参与,但目前公众的环 保意识还不够强,参与度较低 。
目前,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法 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给建设 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水系连通
通过疏通河道、连通湖泊等水系,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调蓄能力,降低内涝 风险。
03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
源头控制技术
总结词
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减少污染排放。
详细描述
源头控制技术主要针对雨水排放的源头进行治理,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降低地表的径流速度和 流量,从而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质。例如,利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技术手段,增加地表的渗水性,延缓雨 水流速,减少径流量。
将城市传统排水系统改造为现代生态排水系统,即“渗、滞 、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促进雨水资源 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使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 效益得到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通过加强城市海绵化建设,提高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减 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雨水收集与
通过集水设施,如集水池 、集雨罐等,将雨水收集 起来。
雨水利用
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冲厕 、浇花、洗车等日常用途 ,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雨水回用
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景观 补水、绿化灌溉、道路清 洗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效率。
绿色屋顶与雨水花园
绿色屋顶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通 过植物的吸收和蓄滞作用,减少 雨水径流。
(word完整版)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有什么作用呢?“海绵城市",即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
“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更具生态魅力。
海绵城市水的循环收集与释放示意图好处一:吸住集中降水,告别“城中看海”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
强降雨一来,大家就感觉修多粗的下水管道都不够用。
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让约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建设海绵城市,在暴雨来袭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储存起来;暴雨过后,再让雨水缓慢地流出,从而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带来城市内涝问题。
好处二:雨洪利用,节约水资源当城市成为“海绵”时,降雨时城市吸饱了水,而在干旱缺水时,就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损有余而补不足”,让城市将本就珍贵的水资源运用得更加平衡.以北京为例,自打造“海绵城市”以来,仅2014年就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2781万方,相当于14个昆明湖。
好处三:生态与经济并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保护河、湖、池塘等水系,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缺水和热岛效应。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另外,“海绵城市”建设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经济效应可观。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与管理手段,改变城市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水资源供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的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依靠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下面将详细介绍基本的概念及相关技术。
1.推广自然治理技术: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以自然为师,通过改善地表径流、促进地下水补给等手段来解决城市雨水和水资源问题。
推广自然治理技术包括建设湿地、雨污分流、透水路面、生态护岸等措施,利用植物和土壤的水生物活动来实现水的净化和保持。
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为了缓解城市的雨洪压力并增加水资源供应,海绵城市引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墙、雨水池等设施,收集并利用雨水。
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绿化、冲厕、消防等用途,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使用透水材料,改变传统的铺装方式,使得水能够渗透到地下水层,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透水铺装广泛应用于人行道、道路、停车场等城市交通场所,既能减少洪水的发生,又能改善城市的热环境。
4.绿色屋顶和墙面:绿色屋顶指在建筑物上种植植被,形成绿色生态覆盖,达到降温、净化空气、增加蓄水量等效果。
绿色墙面则是通过垂直种植植被,提供生态功能的墙体。
这些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为了改善城市的水质,减少污染物的输入,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例如湿地滞留带、生物滞留池等。
这些技术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来净化雨水和污水,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
6.水文模拟与管理:为了科学地进行城市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强调水文模拟与管理。
通过建立城市水循环系统模型,预测和模拟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改变城市的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洪涝灾害和改善水资源供应的目标。
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
•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 • 三是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 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下水位、地形等特点。
2、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主要功能应与规划控制目标相对应。
设备选用流程图
必要的数据(难点之二、三)
• 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径流总量、径流 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等
• 确定设施规模。(水文和水力学模型计算 得出)
生物滞留带实景
植草沟实景
透水铺装和下沉式绿地实景
透水性彩色沥青路面实景图
• 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 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 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各种开发设施应该防止径 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技术的选择(难点之一)
• 有哪些技术
• 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 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 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 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结合国内情况的定义
• 结合国情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联系起来
• 在我们国家,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 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 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 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 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 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其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其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重要课题。
而“城市海绵建设”作为一种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方法,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呢?简单来说,城市海绵建设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具体而言,它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大量的水泥、沥青等硬化地面使得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到地下,而是迅速形成地表径流,汇集到排水管道中。
一旦遭遇强降雨,排水系统的负担就会陡然增加,容易导致城市内涝。
而城市海绵建设则强调减少硬化地面,增加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体”。
比如,在道路建设中,可以采用透水沥青或透水砖,让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在公园和小区,可以建设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将雨水储存起来并进行净化。
城市海绵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通过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储存,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排水系统的压力,从而有效避免内涝灾害的发生。
我们都知道,内涝不仅会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给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还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而城市海绵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涝的风险,保障城市的安全。
其次,城市海绵建设能够补充地下水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水的开采量不断增加,而雨水的自然渗透减少,导致地下水资源日益匮乏。
通过海绵建设,让雨水回归地下,有助于补充地下水资源,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保障城市的供水安全。
再者,它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增加的绿地和水体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态空间,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同时,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景观用水等,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此外,城市海绵建设还有助于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对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评估的理解和认识
对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评估的理解和认识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过改变城市的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使城市具有更好的抗洪排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生态修复等功能,达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整体可持续性等目的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和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洪排涝:海绵城市强调雨水的有效管理和利用,通过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减缓排放,实现城市内部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2. 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强调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通过绿地、湿地等生态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 资源节约:海绵城市强调雨水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城市的用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城市的水资源成本。
4. 可持续性:海绵城市建设以“自然为师,系统治水”为宗旨,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防洪排涝能力,更在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终端控制”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具体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过调整和改善城市的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量,降低城市的雨水排放负荷。
2. 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指在城市运行和管理过程中,通过监测和评估城市的雨水管理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理,保障城市的雨水管理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3. 终端控制:终端控制是指在城市雨水管理的末端,通过利用海绵设施和生态工程对雨水进行处理和利用,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缓城市雨水排放速度,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海绵城市的“前因”-传统的开发模式带来的问题“雨季一来,城市看海”。
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
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
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2.海绵城市的“后果”-LID让城市返璞归真、道法自然,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
针对传统城市开发模式的遗留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二、海绵城市详细解读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海绵城市介绍
海绵城市定义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遵循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
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8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
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
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设计理念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配套设施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是 保 护 原 有 水 生 态 系 统 。通 过 科 学 合 理 划 定 城 市 的 蓝
线 、 ” 绿 线 ”等 开 发 边 界 和保 护 区 域 .最 大限 度地 保 护 原 有 河
DOI :1 0 . 1 6 1 1 6 / j . c n k i . j s k . j . 2 0 1 5 . 0 1 . 0 0 3
二 是 恢 复 被 破 坏 水 生 态 。 对 传 统 粗 放 城 市 建 设 模 式 下 已 经 受 到破 坏 的城 市 绿地 水 体 湿地 等 .综合 运 用 物 理 、生物 和 生 态 等 的 技 术手 段 .使 其水 文循 环 特 征和 生 态 功 能逐 步 得 以恢 复 和 修 复 .并维 持 一 定 比 例 的城 市 生 态 空 间 ,促 进城 市 生 态 多 样 性提 升 。 我 国 很 多地 方 结 合 点源 污 水 治 理 的 同时 推 行 “ 河 长 制 ” .治 理 水 污染 .改善 水生 态 .起 到 了很好 的效果 。 三 是 推行 低 影 响 开 发 。在 城 市 开 发建 设 过 程 中 ,合 理 控 制 开 发强 度 减 少对 城 市 原 有 水生 态 环 境 的破 坏 。 留 足 生态 用 地 .适
“ 快 捧 模 式
> 8 O %
排放
< 4 0 %
海 绵城市
排放
下渗减排 透水镛装、下沉式绿 地、生物滞留设施等
集誓利用 蓄水池、雨水罐、 湿塘 、 雨水湿地等
图1 传统城 市与海 绵城市 建设模 式比较
图2 海绵 城市转 变排水 防涝 思路
流 、 湖泊 湿 地 、坑 塘 、沟 渠 、树 林 、公 园草 地 等 生 态体 系 .维 持城 市 开发 前 的 自然水 文 特征 。
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概述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和概述1.1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概述1.1.1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就如同海绵一般具有弹性。
当城市面临洪涝自然灾害时,能够将雨水纳入自身的循环系统,“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方式实现有效结合,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在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化解,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深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海绵城市要充分考虑到水循环系统各个环节的合理利用,包括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系统,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保护城市的原有生态系统。
对水生态敏感区域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护,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需求,保护原有的敏感生态,让河流、湿地、池塘、草坪等发挥原有的功能,能够实现自然生态循环。
在建设过程中,城市必须留有足够的水循环区域,能够涵养水源,应对强降雨,保持自然水文特征。
第二,强调“生态恢复和修复。
”利用生态技术手段与方法修复与已经在历年快速的城市夸张中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在规划层面保留与划拨一定的生态空间比例,让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有效恢复。
第三,开发要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在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理念,对开发强度、开发程度进行合理控制,留有足够的绿地系统,科学平衡透水面积和不透水面积,“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能够推动城市水自然循环体系的有效运转,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城市水生态环境破坏。
除此之外,应该根据生态环境的需求,适当的扩充水域面积,让水资源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循环。
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系统:第一,设计低影响自然降雨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雨水的渗、储存、净化灯功能,能过对径流总量、峰值和污染等进行科学的控制、疏通、分流。
关于“海绵城市”,你了解多少?
关于“海绵城市”,你了解多少?关于“海绵城市”~你了解多少,1.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
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
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
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
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
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对于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特大型城市~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
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
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市政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也可将老旧社区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
2.为什么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
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
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
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
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
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诠释一、定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二、意义(生态城市建设)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1.社会意义: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意义: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资金申报方式: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组织公开答辩,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并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
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的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三、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全国超过30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严重内涝,人员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财产损失重大。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雨水利用系统不完善或城市排水体系不达标。
据调查,我国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在缺水的城市发生内涝显得格外刺眼。
四、意见措施1.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行业热词:海绵城市
行业热词:海绵城市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海绵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最近,海绵城市成了城市建设领域的一个热词,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会给我们的城市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好处、海绵城市又将如何实现?城市水生态亟需修复如果仔细观察,你一定会发现身边的一些现象:很多道路中间绿化带,是高于地面用水泥砖块铺装的一个狭长地带,仅仅树根周围露出一小圈土。
种植在这种绿化带中的树,靠自然的雨水往往喝不饱,还要靠人工浇灌。
还有,如今的很多生活小区,出于景观设计和快速排走雨水等考虑,建了很多凸起式的缓坡绿地,每当降雨来袭,雨水顺势流到平地下面敷设的下水道。
也许这样的状况你已经司空见惯,但实际上,上述的两个案例从维持城市水生态的角度,并不是优质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修正这类做法。
当前,很多城市都面临缺水的窘境。
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水泥地等硬化地面太多,占用了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
那些凸起的小区绿地景观,也没有最大程度留住雨水。
城市的雨水来了,只能迅速排走,各个区域都往外排必然造成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增加内涝的风险。
因为没有留下雨水,当雨季过去,又面临缺水。
逢雨即涝,雨后即旱是很多城市都存在的状况。
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条件下,70%以上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不超过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而如今,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下垫面硬化,7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不到30%的雨水能够渗入地下,破坏了生态的本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水生态遭到破坏,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中的空气干燥,城市河湖水系减少,仅存的河湖水水质变差甚至黑臭。
过去我们熟悉的树吊子、蛐蛐在城市中早已难觅踪迹生物多样性遭到的破坏也与水生态的恶化不无关系。
如何让城市更加海绵
如何让城市更加海绵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水资源问题。
内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城市更加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样的城市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内涝,同时还能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要让城市更加海绵,首先需要优化城市的规划设计。
在城市建设的前期规划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理念。
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水系和排水系统,让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在城市中增加公园、湿地、雨水花园等绿地,这些绿地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够吸收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同时,城市的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也应该采用透水材料,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
加强城市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建设也是关键的一步。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收集池、雨水罐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景观用水等。
这样既可以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又能够节约水资源。
另外,还可以推广绿色屋顶的建设。
绿色屋顶能够有效地截留雨水,降低雨水的流速和流量,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提高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同样重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如果污水处理不当,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影响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
因此,需要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同时,还可以采用生态污水处理的方法,如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进一步净化污水,使其能够更好地回用于城市的生产和生活。
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水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城市中的河流、湖泊等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排水、蓄水的功能,还能够调节城市的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建设“海绵”式的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将城市的排水、雨水和污水等“收集、储存、净化、利用”等过程最大化地还原为自然过程。
这样可以减少城市的排水负荷,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建设一系列的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河道、湖泊、湿地、绿地、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生态廊道等。
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将城市的雨水、污水、废水等通过自然过程进行净化和回收,同时还能提供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比如减少城市的温度、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等。
此外,海绵城市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手段,比如智能化雨水管理系统、智能化灌溉系统、污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等,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升级。
总之,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旨在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纳和实践,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