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房室内空间设计论文(最新4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儿童房室内空间设计论文(最新4篇)

户外儿童空间篇一

【摘要】

本文在奥雅儿童活动空间公益活动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年龄和心理分段理论作为被动指导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低效性和低科学性,需要以不同形式的儿童教育作为主动指导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

并引出以自然教育、艺术教育、趣味教育以及体育教育四大类作为户外儿童活动空间主要的思考范畴,使得儿童教育室内与户外互补联动起来,同时也从理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引入主动创造的过程,让设计师能更多在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里获得创作灵感。

【引言】:

毋庸置疑,户外儿童活动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都在大规模建设儿童公园、儿童游乐场、儿童活动设施,大量NGO、公益组织也都纷纷视野关注到儿童在城市里的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我们也比较失望地看到大量的户外儿童活动空间不如人意,不少有关儿童的活动已渐渐移至室内,尽管室内能提供很多户外无法提供的保障,但这也无形中剥夺了儿童们走向户外、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开放、走向惊奇的可能。当然,这些现象可以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难免粗制滥造、难免顾及不周进行解释,但在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理论界、儿童活动产品研发仍就未能找到很好的办法来指导实践。

本文是在奥雅设计集团与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举办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公益工作坊基础上形成的,四十余位少年儿童参与了这次工作坊,包括了儿童活动空间情景剧、儿童活动空间优秀案例与理论探索讲座、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工作坊、儿童活动空间手工模型制作四个环节来进行。

在已有儿童活动理论研究基础上,这一系列相对深度的活动策划应该说在理论探讨的方式上有一定新的推进。以此规模和儿童活动工作坊、情景剧进行儿童活动理论研究探讨,在国内尚属先例之一。这也正是支撑本文在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理论领域发表观点的基础,也希望获得更多专家学者更多交流探讨。

【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现有研究概述】

有关户外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研究是很多的,国内相关知名研究机构均基本都做过研究。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为主编的《景观设计学》杂志于2012.04做过一期以儿童空间与活动为主题的专辑,其中收录关于不同年纪儿童活动差异的总结,以及大量优秀的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案例,如美国田纳西州谢尔比农场公园林地探索游乐场、德国舒尔伯格雕塑游乐场、丹麦哥本哈根雷夫盖德广场等等。

年龄段

活动类型总结

幼儿期(2-4岁)

运用玩具/平行性游戏方式开始模仿成人活动:玩水、沙土、橡皮泥、涂画、简单歌舞看书、动画片等等

学龄期(4-6、7岁)

运用玩具/联合性游戏但无明确组织、领袖及共同目标:玩水、沙、粘土、绘画、搭积木、剪贴、做模型等

学龄期(6、7-12岁)

合作性游戏/明确的游戏组织、角色、规则和目标/角色扮演/骑车、游泳、溜冰、踢球、跳绳等

青少年期(12-18岁)

对父母依赖减少,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充满幻想,想象成小说影视剧人物,对小团体忠诚,喜欢机械和电器装置。

该期杂志在介绍了国外优秀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概念和游乐设施,如自然游乐园、窝巢等儿童活动设施。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李雄教授在其指导的硕士论文《城市儿童游戏和游戏活动空间的设计研究》一文中,在感受意识、行为能力、认知能力和创造力、社会能力、语言能力、儿童记忆、情绪等十余个方面论述对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坐骑式、走跳式、攀爬式、竖攀式、摆动式、转动式、滑动式、运动式、迷园、多功能链接游戏、拆装式、智能式十二种游乐设施类型(李雄,刘冰颖,2005)。

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王浩教授在其福州乐园的案例中,根据儿童活动的年龄和心理差异,划分为婴儿期(出生到三岁)、幼儿期(3-5、6岁)、童年期(5、6-11、12岁)、少年期(12-18岁)四个阶段,并以此论述不同阶段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不同儿童活动空间的主体内容(王浩,沈员萍,2012)。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许大为教授在其2010年指导的硕士论文《哈尔滨居住区儿童活动场所铺装景观设计》一文中,将儿童成长历程分成小于3周岁、4-6周岁、7-13周岁三个阶段,并以此为依据总结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尝试着总结出不同年龄段儿童对颜色的偏好(孙宇,许大为,2010)。

年龄(周岁)

喜欢颜色

不喜欢颜色

婴儿

黄色、白色和桃红色

绿色、蓝色和紫色

5-8

红色、紫红社(朱红)、粉红色

黑色、深棕色、白色

9-10

红色、碧绿色、黄色

黑色、深棕色、灰色、浅绿色

11-12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无色调、橄榄色、紫色、雪青色

13-14

红色、橙黄色、浅蓝

深咖啡色(深棕色)、浅绿色

【现有研究总结】

(1) 现有观点认为:儿童年龄与心理影响成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主要依据,也基本形成共识,从上述几个知名的研究机构的年龄分段与归纳总结来看,尽管在称谓和年龄的细致划分上略微有些偏差,但实质的分类应该说是相互认同的,上述几篇文章在论据和论点上存在着较大幅度的重叠。

(2) 儿童活动设施分类体系比较混乱,准确地说不存在明确的活动设施分类。因为从儿童年龄和心理差异出发是难以与活动设施对应上,因此,从年龄和心理差异为主导的分段形式,通常只能以罗列的方式进行活动设施归类。

如前文中幼儿期玩水、沙土、橡皮泥、涂画等,并且在学龄期依旧包含了玩水、沙土之

类的活动,这就说明在最关心的儿童活动空间和设施方面,之前的研究分类是失败的,罗列意味着不可穷尽、重叠意味着价值评判混乱,这都是一个科学分类体系该避讳的。

以李雄教授在指导硕士论文《城市儿童游戏和游戏活动空间的设计研究》为例,将儿童活动设施罗列成12类,那这样的分类实质是不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因为没有找到科学的分类因素将其归结在有限的范围内,或者仍需要提炼出大类来统领这十二个小类。

【现有研究反思】

(1) 以儿童不同年龄和心理差异作为儿童活动空间和设施的分类依据,存在着不能有效指导儿童活动空间和设施的,那么怎样的分类标准可以来弥补现有分类体系?

从以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为出发点的分类方式可以看出,这种方式更多倾向与对儿童自然属性的尊重和探索,应该说是一种被动的适应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也可能陷入无休止的科学理性中去,当然这并不等于否定对儿童年龄与生理特性的探索。

就儿童活动空间而言,本质上更多是一个成人和设计师对儿童成长历程的主动干预,这也正是用被动年龄和心理适应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实质是需要一个主动的理论去指导儿童活动空间这样主动干预活动,这也正是本文的核心观点。

众所周知,针对儿童整个成长期,最重要的笔墨和主动干预是教育,户外儿童活动空间同样作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如果忽略掉教育,实际也就丢掉了理论根基。有别于儿童室内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户外儿童活动空间所起的教育职能从内涵上应与整个室内儿童教育保持一致,如学校教育会教授儿童自然教育、艺术教育,那么户外儿童活动空间也应承担起同样的职能,只是户外儿童活动空间传达教育的方式和室内有很大差别。

户外儿童活动空间所起的教育职能则更需要强调教育的娱乐性、教育的创意性、教育的合作性,也只有让室内教育在户外再度强化和趣味化,完成室内与户外教育的互补,才能让儿童对教育的接受变得主动,这样的室内与户外联动互补的教育形式,也能更好地将知识内化品格,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当以儿童教育为重要职责的户外儿童活动空间,就不仅是被动地适应儿童年龄和生理发展要求,将大大释放成人和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一切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教育话题都可以在户外空间里得到创意地、有趣地表达,设计师们关于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想象力将得到极大的释放,儿童们也将在户外将枯燥冗长的学校、家庭教育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的局面给人无限的遐想和期待。

【户外儿童活动空间可能的教育类型】

对户外儿童活动空间以儿童教育为出发点的分类体系,是验证这种分类形式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法,正如前面论述以年龄与心理发育为出发点的分类方式不尽科学一样,所以笔者希望能得到更多关于这个分类体系的讨论和更正,一起促进它变得更加完善。

笔者现总结出自然教育、艺术教育、趣味教育和体育教育四大类,通过户外儿童活动空间和设施将这四大类教育体现出来。

【自然教育】

儿童缺失症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现象,自然教育也就随之频频走进人们的视线和生活。城市昆虫、城市鸟类、城市乡土植物、城市自然过程等等一系列的逐步消亡,也使得自然教育、自然体验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对儿童的全面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户外儿童活动空间恰是有机会、甚至是极少机会去尽可能还原自然、让儿童们在户外儿童活动空间中去完成自然教育。诸如自然游乐园中的摸鱼、抓虾、爬树、自然拼图、野花采集、夜间观赏昆虫、观赏星象、树屋体验鸟一样的生活、自然河道游泳体验鱼的生活、种植瓜果蔬菜,等等一系列有关自然教育的内容兴许都能在户外儿童活动空间里找到合理的表达方式,这里很多是超出儿童年龄与心理理论为依据的项目范畴的。

【艺术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