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以“气”治军的领导艺术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让下属心服口服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让下属心服口服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完美的成功人士并不多,曾国藩应该算一个。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当时之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对现在职场来说,不管是企业的管理,还是领导者个人的修养,仍可以在曾国藩身上找到正解。
曾国藩曾说过“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其意为仗义疏财能够团结人,严于律己能够使人信服,宽以待人能够得到人心,身先士卒能够领导众人。
领导者如能将这四句话融会贯通,定能在企业管理中如鱼得水。
一、轻财足以聚人了解《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梁山一百零八将以宋江为首,为何他能得到众人的推举?论智,他不如智多星吴用;论勇,他不如豹子头林冲。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凡有江湖好汉来投,不论高低,一律收留,故得江湖人称“及时雨”。
作为一名企业领导,更要深谙“轻财”之道。
曾国藩说得好,“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他轻财,所以留住了人才。
这样的领导谁不愿意跟随,谁又不放心呢?二、律己足以服人作为管理者,想要管好员工,首先就要管理好自己。
身正为师,只有自己做好的榜样,才能获得员工的信服。
在一个企业内部要想让员工从心底服从上司,单靠制度强求或人心笼络都是不能完全使人信服的。
正所谓“律己无声,不怒而威”,身为领导人如果能处处以身作则,这样员工们才会感到有奔头,死心踏地地跟着管理者。
管人先管己,律人先律己,这才是最高明的管理策略,这样才能以德服人,以身正法。
三、量宽足以得人想成为成功的管理者,能够与人交善,奠定稳定的人脉,就必须具备“容人之量”。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容人之长不仅是事业的需要,也是应有的胸怀和品格。
三人行必有我师,人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相互促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容人之短也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品格。
学着能够正确面对、接纳、和谐共处并且帮助改正员工的短处,才是明智之举。
曾国藩的治军经验与思想精华
曾国藩的治军经验与思想精华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将领和思想家,被尊为“明治名臣”和“清末海瑞”。
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和贡献,尤其是他的治军经验和思想精华更是备受推崇和借鉴。
一、曾国藩治军经验曾国藩作为一位优秀的将领,他在军事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他重视士兵的训练和管理,注重军事法纪和民族大义,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制度和管理体系。
首先,曾国藩认为士兵的训练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他强调练就一支懂得战术和用兵之道的精锐部队,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争取战争胜利。
他注重训练工作,采用新颖、实用、有效的训练方法,按照不同部队特点和经验分别进行训练,特别是注重战术技能的训练,使部队形成一支拥有高度战斗力和战斗素质的军队。
其次,曾国藩注重军事法纪和民族大义。
他认为部队纪律和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军队的作战效力和士气。
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军纪体系,明确规定士兵应该如何处置敌人和如何表现其作战精神,推行军人部落制度,士兵个人荣誉和维护部队形象的培训等措施,最终行成一套完善的军队管理体系。
最后,曾国藩着重推崇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理念的普及。
他用他的操纵来激发士兵的民族荣誉感和自尊心,让士兵感到他们的战斗意义和代价,并且认识到他们的国家需要他们为建设家园四阿哥。
二、曾国藩思想精华曾国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他的治国、治军思想与政治哲学成果都很丰硕,涉及伦理、政治、教育、文化多个领域,深入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国家发展的思考和认识。
1.推崇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曾国藩自幼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熏陶和影响,深谙诸子百家,善于应用经典中的思想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他提出“用儒学之义,上化民风,下降对治,将此为治国之初”。
曾国藩曾说过:“汉唐之牧民,民风最朴诚,然则以儒家之道领导而成;今天人情世故、背义忘祖,精神淡薄,土著文化、宗教信仰不振,需要人们用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鼓舞人心,重塑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_为人处世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风云际会的杰出人物。
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竟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的给现代人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供大家阅读!曾国藩曾国藩成功之道:1、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
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2、作战:扎硬寨,打死仗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3、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
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4、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
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5、用人:尚朴实,耐劳苦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曾国藩“兵为将有”之制与治军之法解读
曾国藩“兵为将有”之制与治军之法解读曾国藩成就事功之基础在于拥有私属武装——湘军。
早在创办湘军之前,他便明确提出国家经制军队八旗军、绿营军已不可用,必须另立新军:“就现在之额兵练之而化为有用,诚为善策。
然习气太盛,安能更铸其面目而涤荡其肠胃?恐岳王重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艺;孔子复生,三年不能变革其恶习。
故鄙见窃谓现在之兵不可练之而为劲卒,新募之勇却可练之使补额兵。
”曾国藩的湘军以营为单位,营下设哨。
湘军一营编制计五百人,首领为营官。
营官亲兵分为六队,每队设什长一名、亲兵十名、伙勇二名。
六队分别是:一队劈山炮,二队刀矛,三队劈山炮,四队刀矛,五队小枪,六队刀矛。
亲兵卫队共计七十二名。
除亲兵队外,营下分立前后左右四哨。
哨的首领为哨官,有护勇五名、伙勇一名。
每哨下设八队,每队设什长一名、伙房一名。
八队分别是:一队抬枪,二队刀矛,三队小枪,四队刀矛,五队抬枪,六队刀矛,七队小枪,八队刀矛。
其中,抬枪队设正勇十二名,合什长、伙勇共计十四名。
刀矛队、小枪队设正勇十名,合什长、伙房共计十二名。
这样,每哨计一百零八人。
一营含四哨,计有兵丁四百三十二人。
除兵士外,湘军还设有长夫之制。
规定:营官及帮办人等共用长夫四十八名。
搬运子药、火绳及一切军装等项,共用长夫三十名。
亲兵卫队中每劈山炮队用长夫三名,每刀矛、小枪队用长夫二名,计六队共长夫十四名。
拔营远行时,营官另拨长夫,帮抬劈山炮。
哨官拥有长夫四名,四哨共计十六名。
每抬枪队用长夫三名,每刀矛、小枪队用长夫二名,计四哨抬枪八队,共长夫二十四名;刀矛、小枪二十四队,共长夫四十八名。
这样,一营中设有长夫一百八十名,计每百人用长夫三十六名。
随着湘军日益壮大,许多贫苦农民见参军有利可图,纷纷愿意加入。
曾国藩惟恐长夫数量过于膨胀,而生腐败弊端,又规定其人数只许减少,不许增多。
凡带百人者,用长夫不得超过三十六名;凡带千人者,用长夫不得超过三百六十名。
军用物资方面,曾国藩亲定“帐棚之制”。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领导力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当今世界的领导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待部下的关怀、激励和赏罚机制上,他的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提供了很多启示。
曾国藩善于关怀部下。
在他的领导下,他的部下不仅尊重他,而且对他充满了感恩之情。
曾国藩能够以身作则,态度诚恳地对待部下,这种真诚的关怀让部下感受到了领导者对他们的关心。
这种关怀的举措启示了今天的领导者,在领导团队时,应该关心部下的生活和工作,了解部下的需求和困难,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支持。
曾国藩重视激励和激情。
他善于激发部下的工作热情,赋予他们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仅依靠金钱报酬来激发部下的工作积极性,更多的是通过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团队奉献。
这种激励机制为今天的领导者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要激发部下的工作热情和激情,不能仅仅依赖物质奖励,更要注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让团队成员真正认同团队的目标和愿景。
曾国藩还注重赏罚分明。
在其领导下,对于敷衍塞责、图谋私利的部下,曾国藩将严惩不贷,对于忠诚敬业、勤勉尽责的部下,他则给予重用和赏识。
这种赏罚分明的原则为今天的领导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要求真务实,对于表现良好的部下进行适当的奖励和赏识,对于表现不佳的部下进行适当的惩罚和纠正,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让团队内部形成正向的激励循环。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组织管理中,领导者们需要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注重激励和激情的培养,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也提醒我们,只有通过良好的领导力,才能凝聚团队的力量,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末年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一生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边防事业而闻名。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不仅是其个人智慧的结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他的领导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曾国藩强调“教化”和“德行”的重要性。
在曾国藩的治军和治理任职中,他始终注重军队和官员的道德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化和德行的力量,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领导。
他曾说:“我所以能居功,全是因为讲文化,肯教导,教人有所敬崇,正直有道德。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任何组织中,领导者都应该成为德行的楷模,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和影响下属,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贡献力量。
曾国藩主张“以实业为本”。
他认为,农业、工商业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只有通过发展实业,才能增强国家的财富和实力。
他在江南巡抚期间大力推动了农田水利的改造和发展,提倡工商业的发展,并支持民间慈善事业的兴起。
他的实业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实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注重实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国家和组织的进步。
曾国藩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选拔。
他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并且始终保持与下属的密切联系和合作。
他曾说:“惟有倚重人才,下了各省以后,均主重首脑,取幕府同僚,就主力务求将材官调用过管。
”他提倡团队合作的精神,并且亲自培养和教导年轻的幕僚。
他的团队建设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领导者应该懂得找到合适的人才,并且重视团队配合,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
曾国藩推崇“克己奉公”的精神。
他一生坚持克己奉公、勤政务实的原则,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坚守岗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奉公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领导者应该树立自我奉献的精神,时刻为组织和员工着想,以身作则,激励他人,共同追求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曾国藩的治军策略
曾国藩的治军策略1、爱民为治军第⼀要义,须⽇⽇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视为结粉饰之⽂。
约束兵丁,爱惜百姓,部队经过的地⽅不发⽣事故,对⽼百姓不扰乱,不惊动,曾国藩为此专门作“爱民歌”,提倡军⼠与民是⼀家。
2、治军之道,以勤为先,爱⼈之道,以严为先。
3、古代评论名将,各种长处集中在⼀个⼈⾝上,没有短处,那是书中过分渲染了,衡量⼈材要不拘⼩格,评论事情不能过于苛刻琐细。
4、适合作将领的⼈才是不容易找到的,⼀时间找不到,如果⼀个⼈不为夸⼤、骄横的风⽓所侵害,那么危险的时候,这样的⼈也可以依靠。
5、刘邦得天下后,慨然坦⾔:“我⾃⼰是带不了兵,打不好仗,我却能使⽤那些能带兵打好仗的将领。
”6、⽤⼈如⽤马,如果不认识千⾥马,或者即使认识,却⽆法驾御千⾥马,那当然只会喜欢那种衰弱⽆⼒的马,⽽抛弃雄壮剽悍的骏马。
7、有不能打仗的将领,没有不能打仗的⼠兵;有百战百胜的将领,没有⼀定打胜仗或者⼀定不能打胜仗的⼠兵。
8、贪功者决⾮⼤器,为⼩将须⽴功以争胜,为⼤将戒贪⼩功⽽误⼤局。
9、⾃古名将⾃能让⼠卒钦佩,如果只是利⽤⾦钱来笼络,那么是钱⼀多,⼠兵就奋勇争先,⼀旦⽆利可图,则不管⽽⼀哄⽽散。
(应该指出湘军的军饷是很优厚的,⽐普通的清朝⼠兵要⾼很多倍)10、求勇敢的将领⽐较容易,⽽求廉正的将领就⽐较难了,因为勇敢向前、⾝先⼠卒,是军官本分的事,⽽廉正的将领不会克扣军饷,赏罚分明,整个部队的军⼼就不会乱。
11、治理将要混乱的国家,要⽤重典,治理混乱久了的地⽅,就要给那⾥的⼈开辟⼀条⽣路。
12、不要抱着那种⽼太婆⼀样的和和⽓⽓,制定法令不算难,真正执⾏起来就困难了,凡⽴⼀法,须实实⾏之,且常常⾏之。
13、改变轻浮不实的风⽓,最好的⽅式就是使⽤质朴的⼈;不负责任成为很多⼈的习惯之后,要使他们振作起来,只有⽤严厉的法令。
14、最好的部队就是官兵们没有官⽓,⽽有⾎性,假使官⽓增加⼀分,⾎性就会减少⼀分。
15、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关于领导艺术的名言
曾国藩关于领导艺术的名言1.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曾国藩。
- 阐述:不看重钱财就能把众人聚集在自己身边,严格要求自己就能使人信服,度量宽广就能得到人心,凡事身先士卒就能够成为表率带领众人。
在领导过程中,如果领导者过于看重私利,必然会引起下属的不满与离心。
而自我约束,为下属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让下属敬重。
宽容的胸怀能容纳不同的人和事,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
凡事冲在前面,下属也会积极追随。
2. “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曾国藩。
- 阐述:处在高位的领导者,主要职责就是了解人和知晓事理。
作为领导,只有清楚下属的能力、品德、优缺点等,才能做到人尽其才。
同时,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各种事务的处理方式,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引领团队走向成功。
3. “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
”——曾国藩。
- 阐述:任用一个人必须考虑到最终的结果,授予职位一定要力求恰当。
这体现出曾国藩用人方面的谨慎与周全。
在领导工作中,不能仅凭一时的印象或者表面的能力就任用人员,要考虑到长期的影响。
并且给予的职位要与人员的能力、专长相匹配,这样才能让人员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效能。
4.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
”——曾国藩。
- 阐述:品德就像水的源头,才能就像水上的波浪;品德如同树木的根基,才能如同树木的枝叶。
强调了品德在一个人身上的根本性地位。
对于领导者而言,自身有高尚的品德是根本,有才能只是品德基础上的延伸。
选拔和领导团队时,也要重视成员的品德素养,品德不过关,才能越高可能带来的危害越大。
5.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曾国藩。
- 阐述:做善事会带来众多的祥瑞,做恶事会带来众多的灾殃。
从领导的角度看,倡导善行、积极营造良好的团队道德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领导者自身践行善举,也会带动下属从善,团队整体处于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状态,而不是陷入勾心斗角、损人利己的恶性环境。
曾国藩治国名言
曾国藩治国名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他是一位杰出的治国者,他的治国理念和言论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借鉴。
曾国藩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经验和智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国藩治国名言吧。
曾国藩曾说过:“治民如治军,治军如治民。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治国之道的独到见解。
曾国藩认为,治国就像治军一样,需要一以贯之的策略和方法。
只有通过严明的法度和规矩,调节民众的言行举止,才能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也需要像治军一样,设立严格的组织结构和纪律制度,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执行力。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曾国藩还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治国理念。
他认为,改革不能急功近利,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
只有通过稳扎稳打的方式,才能确保改革的成果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
曾国藩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遵循这一理念,不慌不忙地进行各项工作,不急于求成,不怕困难,不惧挑战,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
这种“稳定前进”的作风,为他的改革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力量和动力。
曾国藩还提出了“依本理行,无望快之心”的治国原则。
他认为,治国之道必须坚持原则和法度,不可随波逐流,不可偏离道义。
只有站稳脚跟,坚持正确的原则,才能在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曾国藩在处理政治事务中,始终遵循这一原则,不受外界干扰,不为私利所诱,始终把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努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第二篇示例: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治国理念被誉为“直接评价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或者失败”,曾国藩的治国名言影响广泛,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伟人。
在他的治国过程中,曾国藩的治国哲学影响深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
以下是关于曾国藩治国名言的一些综述:1.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是曾国藩治国的首要原则,意在指挥官和管理人员,要以细致入微的精神审视和务实地改进,不断加强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领袖人物之一。
他在领导和管理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领导力方面,其思想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一、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曾国藩主张“用民为本、以德为先”,他认为只有得到民心,才能真正地领导和治理好一个地方。
他十分重视以身作则,善待百姓,倡导清查贪污,任人唯贤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赢得了人心,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力量。
他还主张用人唯贤,他不问一个人是否有功名,只要这个人能够胜任工作,就会委以重任,并且善于引导团队的成员协调合作,形成了严密的管理体系。
他的军事理论也颇有见地,提出了“八思想”和“三绪士”等一系列军事思想,这些不仅对于军队管理有指导作用,也对于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曾国藩领导力思想的启示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不但在当时对政治、军事领域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用民为本,以德为先。
曾国藩认为,一个领导者要获取人心,就需要善待百姓,以德服人。
这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更要有实际的行动,例如打击贪污腐败等,展现自己的廉洁形象。
今天的领导者同样需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真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形成强大的领导力。
以身作则,重构品德。
曾国藩在领导中强调了以身作则,他先要求自己做到仁爱和廉洁,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
这为企业领导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企业领导者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才能够要求员工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用人唯贤,善于培养团队。
曾国藩善于用人,他重视用人的才能和资质,而非凭借后台关系。
他能够将那些有才能的人才善加任用,并且能够善加引导他们,使他们成为一个团队,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组织。
这对于企业领导者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现代企业领导者同样需要善于发现和重视人才,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从而实现组织的各项目标。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界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清代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当时之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曾国藩其事1、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
曾国藩一贯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官者,一定要根据情理处理事情,不能以一己之好恶处理事情,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服。
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舫”一事,充分说明他是遵循这一原则的。
金陵,乃六朝金粉之都,不仅是旅游的胜地,更以其富贵繁华为天下人瞩目。
六安郡的太守涂廉访思想比较保守,对秦淮河的画舫尤其看不顺眼,下令各县严厉禁止秦淮河的画舫灯船,并征求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意见。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谨慎保守的曾国藩是主张严禁的,谁知曾国藩却说:“叛乱初平,国家处在太平之时,游船画舫不应该再禁了。
我身为两江总督,处理事情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务要为金陵百姓恢复一个游乐场所,重建一个人文荟萃的江南名城”。
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舫的消息传开后,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整个金陵出现了一派丰乐昌盛的气象。
曾国藩是一个封建官吏,但能与时俱进,从大局出发看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真正强调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体现了一个官员应有的素质,也与现在提倡的公务员为人民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思路是一致的。
2、时时牢记“谨慎”二字。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起初作战的时候,几乎总是失败,多次的败仗让曾国藩不得不谨慎起来,不断总结,终成大器。
战场上需要谨慎,官场上更需要谨慎。
曾国藩对“慎”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有专门的阐述,在《书赠仲弟六则》中说:“古人曰钦、曰敬、曰谨、曰惧,皆“慎”字之义也。
慎者,有所畏惮之谓也。
居心不循天理,则畏天怒;作事不顺人情,则畏人言。
曾国藩自强修炼术与治军强兵之策组图
曾国藩自强修炼术与治军强兵之策组图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
曾国藩立志求学,要求极严,抱负很高。
他曾对几位弟弟说:“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极重择师交友,立志向圣贤看齐。
他在诗中写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曾国藩在其志向的激励之下,终生勤俭谨慎,学修不断。
因此,当清国镇压太平军起义屡遭败北时,他创立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清政府称他是“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赞扬他是“中兴第一名臣”。
在极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学派中,曾国藩既是一名推波助澜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佼佼者,因而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这里,毛泽东服气曾国藩就是服他是位“大本大源”、倡学促教、陶铸人心的学者和政治家。
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在其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就把《曾胡兵书》列为必修课目。
他还经常向儿子蒋经国讲述他学习曾国藩的心得体会,一再叮嘱蒋经国要终生学习研究曾国藩著作。
曾国藩强兵之法---《议汰兵疏》解读总之,曾国藩一生经历了中国衰朽的过程。
2021曾国藩治军方略的精华内容及影响范文3
2021曾国藩治军方略的精华内容及影响范文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为晚清重臣。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1传奇色彩,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亦是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第一人。
从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到办理天津教案,毁誉不一。
作为封建统治的卫道士,他的治军方略虽有其阶级局限性,但其中的精华内容,仍很是值得后人仔细研究和学习。
一、思想治军,占领道德制高点 战争胜负的基础,是民心、军心所向。
换言之,是否可以赢取作战官员及百姓思想认识上的支持与认同,是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针对太平天国所倡导的“拜上帝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伦理相悖以及砸孔庙、焚儒书、毁学堂、烧牌位等系列过激行为,曾国藩抨击其使“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令“孔子、孟子痛哭于九泉”.从而为其领导的湘军打出了“勤王卫道”“解民于倒悬”的旗号,赋予战争维护君主统治和纲常名教的意义,冠湘军以师出有道的名义,出战伊始即以“义师”自诩,从而赢取和聚集了整个统治阶级的力量,尤其是博得了饱经诗书的湘军儒将们的支持,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赢取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上的认同和支持。
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曾国藩将“仁”“礼”作为治军思想之源“,忠”“信”作为行军打仗之本。
具体落实起来,无外乎强调服膺于“忠恕”“智勇”及上下名分、尊卑贵贱等社会道德标准。
自湘军组建之初,曾国藩就竭力为将士灌输孔孟之道,强调“忠君必先敬畏长官,义也”“,爱民必先保护闾阎,仁也”,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灌输、渗透给将士,以确保各位将士各护其长“,以敬畏官长为第一要义”,听从指挥,杜绝军队内“犯上作乱”现象的发生,提高命令的执行力度,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曾国藩以思想治军,他对军队风气好坏对战斗力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
为加强官兵的个人思想意识及行为修养,在军中,他“倡之以朴诚,导之以廉耻”,训诫官兵以诚相待,并将其作为湘军内部团结的凝聚剂。
曾国藩三十六字诀
曾国藩三十六字诀曾国藩,清朝地方官员和军事将领,绘制了许多为人们所知的战争计划图,并且也为文韬武略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材料。
他的“三十六字诀”也是参谋军事的经典之作,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十六字诀•守静以俟命,期功于内;•改过于躬,存心克己;•宽心待人,明事达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修己而后求人,无怨无悔。
含义分析第一句“守静以俟命,期功于内”,它强调的是要保持定力,不要闪失。
对于军事人员而言,打仗的时候尤其要有清醒的头脑,冷静地观察敌情,随时调整战术思路,以俟取得胜利。
而对于普通人而言,也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要被困难和挫折打败了。
第二句“改过于躬,存心克己”,这句话告诫人们要端正态度,强化自我修养,不断地提高自己。
无论是什么领域,都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第三句“宽心待人,明事达理”,这句话告诫人们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待人以诚,以理服人。
在做事的时候,也要以明事达理为前提,保持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
第四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注重实践和经验,而不是只是空谈理论。
作为一个军事条令,这句话意味着实际战斗力高于纸面军力。
同样,对于其他领域的人而言,也要实践、实践再实践,才能够具备真正的经验和实力。
第五句“修己而后求人,无怨无悔”,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有志自重,先完善自己再谈别人的错误。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应该坦然面对,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后悔自己的选择。
结语曾国藩的“三十六字诀”虽然是一份军事教导,但是它的适用范围远不只是军事。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会做人、处理人际关系,发扬人的优良品质,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决策能力。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
我认为驾驭下属的方法,最重要的推诚布 公,而不是玩弄权术。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 渐渐地就能使他人为我所用。即使不能让他们 全心全意地为我效力,也必然不会有先亲近而 后疏远的弊端。 光用智谋和权术去笼络别人,即使是驾驭 自己的同乡都是无法长久的。 ——曾国藩
2014年12月14日1时28 分
• 社会各界对曾国藩评价:(盛世危局)
•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
2014年12月14日1时28分
为什么一百多年来
曾国藩一直是很多中国人 喜欢议论的热门人物和话题?
2014年12月14日1时28分
主要内容
• 引言:曾国藩其人其事 • 一、曾国藩用人方略 • 二、曾国藩修养方略
2014年12月14日1时28分
2014年12月14日1时28 分
2、情感、利益、约束: 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2)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阁下爱贤好士,这是天下人所都知道的。可是为什么有 很多人还是离开您了呢?以前的就不必说了,就说最近一段 时间相继离开的那些人,是他们有负于阁下呢,还是阁下以 为他们没有用而放弃了他们呢?都不是。来投奔您的人,除 了少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大部分是为求利而来的。假如得 不到发展的机会,那么他们将都会销声匿迹,又怎么会肯来 为我所用呢?所以明智的用人者,一定要满足人才的欲望, 这样人才才会认为得到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竭尽才力来报 答您。这样,才能合众人之私,而成一人之公,完成您所从 事的事业。 ——赵烈文 2014年12月14日1时28
第二讲: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基石 ——曾国藩的修养方略
• 1、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 2、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 • 3、始终保持良好心境(知性命、
不忮不求、耐烦)
总结一下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总结一下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曾国藩(1811-1872),清朝末年重要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被称为“曾家军事家”,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军事教育和训练曾国藩认为,军队的战斗力首先取决于对士兵的教育和训练。
他提倡军队实行严格的纪律,要求士兵服从命令,严守军纪,纠正各种不良习气,保持高度的军事纪律,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
同时,他还重视军事教育,注重对士兵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
二、注重实践经验和战术创新曾国藩十分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借鉴,他认为通过总结过去的战斗经验可以为未来的作战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在战术方面,曾国藩大胆创新,提倡灵活的战术和多样化的战斗方法。
他注重兵力合理配置、集中兵力优势、分散兵力各司其职,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果。
三、注重思维和战略规划曾国藩重视全局思维和战略规划,他认为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计划对于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在制定战略计划时,他注重分析敌情、研究地形、探讨战略目标,以确定战斗方向和行动计划。
曾国藩在湘军建立和作战中表现了出色的策略眼光和执行力,以比敌更高的决策效率、连续作战和以小胜大的手法,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
四、注重军事改革和装备升级曾国藩意识到军队需不断进行改革和装备升级,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战争的需求。
他提倡利用现代化的武器和装备,如火炮、步枪、弹药等,提高军队的火力和作战能力。
同时,他重视军队组织和管理的改革,建立一套完善的指挥体系,加强军队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
五、注重军民关系和人才培养曾国藩强调军民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军队必须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依靠人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他提倡军民一体化的思想,注重士兵的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注重选拔和培养具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和军事人才,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领导力心得体会
曾国藩领导力心得体会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领导力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曾国藩的领导力体现在他的威严、忠诚、实干和爱民等方面。
他的领导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曾国藩的威严引领了他的领导风范。
他是一个身材高大、面貌威严的人物,他的威严让人们对他心生敬畏。
他充满自信的外表传达出他的权威和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
他在处理事务时相当有分寸,坚定而果断。
这种威严的领导风范激发了他手下人的敬意和忠诚。
其次,忠诚是曾国藩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国家、家庭和他效力的朝廷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忠诚。
他对清朝朝廷的效忠从未动摇,一直竭尽全力为其效力。
同时,他对他的家族也表现出忠诚,不辜负自己的先祖和家人的期望。
他对家族成员的帮助和关心使得他的家族在他的领导下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曾国藩的实干精神也是他的领导力的重要特点。
他是一个能言善辩、懂经书的知识分子,但与许多知识分子不同,他注重实际行动。
他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努力落实计划和完成任务。
他积极参与军事和政治事务,亲自指挥作战和制定政策。
他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从不推卸责任。
最后,曾国藩给予人们深刻印象的是他的爱民精神。
在他执政的地区,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他积极投资于教育、农田水利、医疗等领域,为民众提供了更好的社会服务。
他鼓励人民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尽力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人民谋福利。
曾国藩的领导力体现出威严、忠诚、实干和爱民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权威和自信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质之一。
一个领导者应该展现出自身的威严和权威,让人们对其有所敬畏和信任。
其次,忠诚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一个领导者应该忠于组织,忠于自己的职责,为组织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再次,实干是领导者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领导者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基础,更要将理论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亲力亲为,主动作为。
曾国藩文集·治兵语录
曾国藩文集·治兵语录
《曾国藩文集·治兵语录》是曾国藩关于军事方面的论述。
以下是部分摘录:
1.凡用兵,须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军事之要,必有所忍,乃能有所济;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
战守机宜,不可分心;心纷则气不专,神不一。
2.兵事以人才为根本,人才以志气为根本。
兵可挫,而气不可挫,气可偶挫而志不可挫。
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止,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3.行军之际,务须纪律严明,队伍整齐,方为节制之师。
以上只是部分摘录。
曾国藩以“气”治军的领导艺术
党委中心组学习材料曾国藩以“气”治军的领导艺术一个人难以臵信的事实是:在一个腐败透顶、堕落摇曳的组织里,一个人竟然凭借自己的感召力,带出一支军队,以坚韧的毅力挽救了这个组织。
这就是曾国藩领导艺术的魅力。
通观曾国藩治军。
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一个“气”字。
“气”既是思想,也是方法;既是精神,也是手段。
湘军的战斗力之所以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就得益于这个“气”。
研究曾国藩以“气”治军的领导艺术,对今天的领导者如何娴熟领导组织,带领追随者取得事业的成功,具有十分重的意义。
一、关于“气”的阐述领导艺术,来自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把握。
曾国藩以文官而做军人,率湘军安天下,主要在于他对“气”的深刻认识与把握。
1、“气”的作用。
领导者对一个事物作用的认识,一般是基于实用主义的原则。
这两个依据:一是他所依赖的组织的特点,二是他所要达成的事业的性质。
曾国藩清楚地看到了清朝军队的不可用:“国家养绿营兵五十余万,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胜计。
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割之用,实以官气太重,心窍太多。
离朴散淳,真意荡然。
”这个组织最大弊病就是“官气太重”。
因此,要建立一支新军队,必须依赖“气”的重振。
治理军队当“以气为主,沦去旧气,乃能重生新气”。
旧“气”不堪使用,而新“气”可以达成事业的成功。
一个领导者倘若去担任一个糟糕的组织的领导,首先要找到的应该是这两种“气”。
发现不了新“气”就会被旧“气”熏死。
2、用“气”目的。
我听过一些领导者的任职演说,精彩的地方往往在于提高干部职工的待遇,推荐提拔一些干部。
这无疑是激动人心的,可是这样的愿景和组织的发展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
这就告诉领导者,领导者的愿景应与组织的愿景达成一致。
在这一点上,曾国藩是做得很出色的,他建立湘军,其目的是很明显的,“鄙意欲练乡勇万人,概求吾党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将之以忠义之气为主,而辅之以训练之勤,相激相,以庶几于所谓诸将一心,万众一气,或可驱驰中原,渐望澄清”。
曾国藩方略:与蒋介石都推崇的治军之法
曾国藩方略:***与蒋介石都推崇的治军之法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说凡领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
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 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
连*** 这样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早年时也曾有近人之中,独服曾文正的话语,可见对其影响不小。
1.以忠君卫道作为建军宗旨曾国藩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的说教。
他推崇封建礼教至高至深,把忠君勤王和捍卫封建礼教作为他的建军宗旨。
曾国藩的整个治军方略,都贯穿着他所坚持的封建伦理纲常。
他在组建湘军时,其捍卫封建礼教的建军宗旨,就在他出师衡州时发布的《讨粤匪檄》一文中表达得异常明确。
曾国藩十分了解中国士大夫乃至一般民众的特殊文化心态,针对太平天国独尊上帝的宗教大做文章,提出了要维护名教,他说自唐虞三代以来,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而太平军之所为,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吾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他以此来号召那些受封建礼教熏染的士大夫们或从军,或参战,或出钱出力,支助湘军,以卫吾道。
曾国藩的动员令,确实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时间那些受封建传统观念熏陶的学人士子、农夫山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汇集在曾国藩的旗帜下,成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的马前卒。
他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
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
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性。
他提出,带勇之人,该求我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
又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大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曾国藩认为,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应从既受封建礼教熏陶又少官场恶习的儒生士子中去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以“气”治军的领导艺术曾国藩以“气”治军的领导艺术周玉柳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在一个腐败透顶、堕落摇曳的组织里,一个人竟然凭借自己的感召力,带出一支军队,以坚韧的毅力挽救了这个组织。
这就是曾国藩领导艺术的魅力。
通观曾国藩治军,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一个“气”字。
“气”既是思想,也是方法;既是精神,也是手段。
湘军的战斗力之所以能够淋漓尽致发挥出来,得益就在这里。
研究曾国藩以“气”治军的领导艺术,我想对今天的领导者如何娴熟领导组织,带领追随者取得事业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军气的阐述领导艺术,来自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把握。
曾国藩以文官而做军人,帅湘军安天下,因于他对军气的深刻认识与把握。
1、气的作用。
领导者对一个事物的作用的认识,一般是基于实用主义的原则的。
这有两个依据:一是他所依赖的组织的特点,二是他所要达成的事业的性质。
曾国藩明显看到清朝军队的不可用;“国家养绿营兵五十余万,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貹计。
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割之用,实以官气太重,心窍太多。
离朴散淳,真意荡然。
”(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国藩全集》第三卷2465页)这个组织的最大弊病就是“官气太重”;因此,要建立一支新的军队,必须依赖“气”的重振。
治理军队当“以气为主,瀹去旧气,乃能重生新气。
”(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国藩全集》第三卷)2038)旧气不堪使用,而新气可以达成事业的成功。
一个领导者倘若去担任一个糟糕的组织的领导,首先要找到的应该是这两种“气”。
发现不了新气,就会被旧气熏死。
2、用气目的。
我听过一些领导者的任职演说,精彩的地方在于要提高干部职工待遇,推荐提拔一些干部。
无疑这是激动人心的。
可是这样的愿景和组织的发展目标是不完全一致的。
这就告诉领导者一个这样的道理:领导者的愿景如何与组织的愿景达成一致。
在这一点上,曾国藩是做的很出色的。
他建立湘军,其目的是很明显的,“鄙意欲练乡勇万人,概求吾党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将之以忠义之气为主,而辅之以训练之勤,相激相劘,以庶几于所谓诸将一心,万众一气,或可驱驰中原,渐望澄清。
”(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国藩全集》第三卷1856页)从这里不难看出,其以气治军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与清朝当时所明临的整个目的一致的。
3、气的内涵。
曾国藩对“气”的阐述牵涉很多,主要概念有“气”、“新气”、“朝气”、“初气”、”锐气”、“正气”、“方新之气”、“常新之气”、“忠义之气”、“振奋之气”、“勇气”、“一往无前之气论气”、“暮气”、“旧气”、“惰气”、“浮气”、“骄气”、“习气”、“惰弱之气”、“久疲之气”、“陈腐之气”等等;用在敌对方则有“炽”、“氛”、“气”等;用在军队疾病上则有“沴气”。
4、气的特点。
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赋予气新的含义。
比如“勇气”,在古代就是指勇敢之气。
“夫战,勇气也。
”就是指士兵的勇敢精神。
狭路相逢勇者胜,也是说勇敢。
勇敢是一种单纯的气质,状态;曾国藩给予“勇气”以新的内涵。
他说:“惟军旅之事,必有毫无瞻顾之心,而后有一往直前之气·”(周翠玲《曾国藩谋略》154页广东旅游出版社广州出版社)“毫无瞻顾之心”,是指“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国藩全集》第二卷1815页)。
曾国藩赋予勇气以道德的内涵、正义正气的内涵。
振奋之气、忠义之气都包含道德、忠诚的含义。
他的军队能够结硬寨、打死仗,原因也就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
二是注重新旧军队的区别。
他所说的“新气”、“朝气”、“方新之气”、“常新之气”是指自己组建的新军队而言的;“旧气”、“惰气”、“习气”、“惰弱之气”,是针对旧军队而提出的概念。
旧军队的特点就是“卒与卒不习,将与将不和;彼营败走,此营不救;此营欲走,彼营欲止,离心离德”(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国藩全集》第三卷1922页);还有腐败成风,打牌赌博,扰民乱民,无所不做。
新军队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作为、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三是从气的质地来把握。
所谓质地,就是气的状态。
初气、锐气、暮气、久疲之气,都是气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状态。
比如新军出征,士气高昂,是锐气;长久作战,精疲力竭,是久疲之气;士兵精神充足、身体健康是朝气,傍晚而归是暮气。
曾国藩认为,“军事是喜朝气,最忌暮气,惰则皆暮气也。
”四是对敌方的轻蔑。
敌人的气,他所用之词是“氛”,作为贬义出现,如太平军气盛,就说“贼氛炽”。
二、关于军气的使用认识了气,更重要的是使用气。
1、感召将士。
卓越的领导者,具备感召他人的卓越领导力,使自己的组织振奋向上。
这方面,曾国藩有三个好的做法:一是激活愿景。
他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激发湘军将士的忿激之心,以对抗太平军的天主教。
1854年3月成军出师,发布的《讨粤匪檄》,就是这一方法的体现。
二是善于和将军们沟通。
他能够把握好各级将领的心理特征,经常给他们写信、写对联,一有机会就召见或者看望他们。
这无疑增强了统帅和下级军官间的亲密关系,提高了战斗力。
三是善于激励。
对于鼓舞士气来说,激励是最好的措施。
激励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政治的、有名誉的;有感情的,有感觉的。
曾国藩坚持找军队各级领导,包括营官、哨官谈话,这是感情投入;坚持到部队点名、看操、训话,这是感觉激励;表现好的给予金钱等奖励,这是物质的;战场立功的,给予提拔,这是政治的;战死疆场的,给他们建祠,并著文纪念,这是名誉的。
这些做法,无疑使湘军更加团结,军气更加振奋。
2、气未用而预筹之。
卓越的领导艺术,总是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考虑周备。
“气未用而预筹之”,就是这一领导艺术的具体运用。
曾国藩深谙此中真意,并且使用灵活。
他以陆抗西陵之战要求李次青学会“气未用而预筹之”。
西陵之战陆抗对西晋军队可能的进攻与增援做了充分的防备,从而确保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安庆围点打援战是曾国藩“气未用而预筹之”领导艺术的典型案例。
1860年湘军包围安庆,次年,太平军以三路军救援,在菱湖等处对湘军实施反包围,隔断曾国荃与曾国葆军队的联系。
看到其中的危险后,曾国藩命令成大吉率兵入关抄太平军的后路,与曾国荃派出的部队形成更大的反包围。
最后击败了增援的太平军,确保了安庆的最后胜利。
3、集中兵气。
高明的领导者,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扬长避短。
当前有些企业喜欢盲目扩面,进入多个领域,结果因为资源的分散而出现发展的困难。
这就是不会用气的表现。
曾国藩深刻认识到自己组织的薄弱环节:湘军兵力单薄,往往多新募,训练时间不久,而当时的战场很多很宽,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都要作战。
将区区几万湘军分散开来,分头进击,气就会散,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曾国藩最看重合的作用,坚决反对分兵作战,认为:“分兵为大戒,新集之勇,尤不宜分。
”他指示1860年在景德镇一带作战的左宗棠、鲍超“两军兵力均不甚厚,只能各打一处,不特贵军不可分支,即鲍军亦不可分支。
”(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国藩全集》第三卷2620页)这种以整体力量作战的思想,确保了军队气的集中使用,显示了制胜的优势。
4、坚守蓄气。
善于领导,就是善于待机而发,不盲目,不急躁。
没有看见胜利的曙光,就要静静地等待。
这就是“蓄气”。
他认为:“兵勇之力,须常留其有余,乃能养其锐气。
缩地约求,亦所以蓄气。
”(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国藩全集》第二卷1503页)“贼来则与之决战,无庸轻出进攻,庶致贼而不为贼所致。
”纵观曾国藩的军事指挥艺术,是在防守中进攻,即是在保存自己军气的基础上进攻,不浪战,不急进,宁可几个月不打一仗,也不做无谓的牺牲。
没有胜利的把握,就坚决防守,目的就是以防守来控制敌人。
安庆、金陵的攻克都体现了这一领导艺术。
一方面,将城中太平军紧紧包围,吸引大量太平军援军;另一方面,采用打援的办法,消灭太平军有生力量,最后一举破城。
为了更好地“蓄气”,湘军制定了统一标准的扎营规则,从营地选择、城墙高度、壕沟深度、用木大小等等方面做了明确规范,湘军每到一处立即修挖墙壕,未成之前,不许休息,也不许搦战。
三、关于气的培养培养气,才可以保证气源源不断。
曾国藩培养气,总的思想是“瀹去旧气”、“重生新气”,使军队保持常新之气。
1、思想教育。
每一个领导者都面临一个培养下级的问题,对于曾国藩来说,培养军气,就是培养下级,培养追随者;培养的根本途径是抓教育。
在古代,很多著名的统帅、将军都能以简单的言语鼓舞士气;但是像曾国藩这样用思想来教育军队,却是第一个。
他认为“用恩莫如仁,施威莫如礼”,于是在军队开展儒家思想、宋明理学的教育,以对抗太平天国的天主教义,让士兵懂得为什么而战;积极推行营规、家规的教育,教育士兵遵守营规,做到不赌博、戒游惰、慎言语、敬尊长。
教育方法上,曾国藩不仅亲自起草《爱民歌》、水师、陆军《得胜歌》,教会士兵背诵,而且亲自讲课,“每次与诸弁勇讲说,至一时数刻之久,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
”(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国藩全集》第三卷1866页)因此湘军常常是一边战鼓声声,一边书声朗朗;或者“朝出鏖兵,暮归讲道”。
教育的结果,的确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了军气,战斗力非同一般,出兵不到一年,就肃清湖南境内太平军,攻克武汉,并挥师东征。
2、选好将士。
好的领导者时刻记住一个道理:要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必须集众智于一身;就是要有一大批优秀的追随者,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优秀团队。
在组织团队上,曾国藩把选人用人放在重要位置。
总的原则是:不用旧的的军队,自己重新组织。
具体来说,一是选将。
曾国藩认为:“至于行军之道,择将为先。
得一将则全军振兴,失一将则士气消阻。
”(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国藩全集》第七卷5643页),可见选将的重要性。
他选将的标准有四个:“一曰才堪治民,一曰不畏死,一曰不急名利,一曰耐辛苦。
”(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国藩全集》第三卷1874页)这四个标准,适合任何一个想要发展的组织。
实践证明,曾国藩这样选将是非常正确的,他所选用的将才干卓著、吃苦耐劳,能征善战,成为军队的核心,振奋了军气。
二是招募士兵。
曾国藩认为“军营宜多用朴实少心窍之人则风气易于醇正”(苑书义新编中国近代史上册265)。
因此,“招募之时······总须察其胆气,虽死不避者而后可与。
吾选湘勇,外似愨实,中多狡猾。
”(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国藩全集》第三卷1843页)所招士兵一般是本乡本土、亲朋戚友,有土地等生产资料的老实农民,他们“精壮而受约束”。
至于乡间那些浮滑者、没有产业者,一概不要;旧式军队里的士兵也不招募。
三是实行淘汰制。
“须严行淘汰软弱者、浮滑者,留其精壮者。
”不论在训练当中,还是战斗过后,都有一些士兵被打发回家,有时甚至整营裁撤另募。
这样做保持了部队“常新之气”。
3、严明纪律。
领导者必须善于使用纪律这一领导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