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下文是有关才女李清照的2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
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
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释
(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5)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6)回舟:乘船而回。
(7)误入:不小心进入。
(8)藕花:荷花。
(9)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hēng),怎样才能
(10)惊:惊动。
(11)起:飞起来。
(12)一滩:一群。
(13)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简析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