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研究新进展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111b4f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60.png)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多种类型。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治疗效果的追求,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
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例如,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肝郁气滞等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病变。
因此,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中药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作用。
比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再如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作用。
研究发现,黄芪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对心力衰竭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除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如经典方剂“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等组成,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病症。
这些中药复方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疗效确切,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调节心律失常。
推拿按摩则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脏负担。
此外,中医的食疗、气功、太极拳等方法也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78b992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e.png)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疗效明显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药物如丹参、川芎、天麻等对冠心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丹参是一种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抗缺血、抗心肌梗死作用,可降低心肌的氧耗量,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血的功效,对冠心病合并症和病因的调理作用显著。
天麻对冠心病伴有心绞痛、狭窄性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针刺穴位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冠心病发作的次数和减轻症状。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等途径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率较高,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调理阴阳”,通过药膳调养心脏,增强体质,改善冠心病的易感因素,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治疗也强调“因病施治”,提倡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特点,个性化地选取药物治疗,达到个体化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因子的参与,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这些研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20a328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b.png)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冠心病心力衰竭是指由冠心病所致的心力衰竭,简称冠心病心衰,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疾病。
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心功能受损,心脏泵血量不足,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肌损伤,病理性重塑,进而出现左心室的扩大或肥大[1-2]。
目前虽然指南上明确了新四联药物为治疗标准,但以往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仍较高,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治疗心血管疾病这一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
芪参益气滴丸是天士力集团独家研制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现代中药,具有益气通脉,活血止痛的功效。
本文总结芪参益气滴丸在冠心病心衰中的应用,包括中医认识、发病机制、临床疗效等,综述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衰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芪参益气滴丸;冠心病;心力衰竭;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和最主要的死因,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两大挑战之一[3]。
全世界约有2%的成年人患有心力衰竭,而被确诊为心衰的患者,5年内病死率高达50%以上,在众多的致病因素中,冠心病所占比例最高[4]。
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良的饮食习惯,工作压力等诸多因素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5-6]。
芪参益气滴丸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冠状动脉心脏疾病,心绞痛和心功能不全,已经作为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选择之一,然而其实际的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及评价,以便于医务工作者更好的把握用药及治疗。
1 中医对冠心病心衰竭的认识1.1 经典中关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记载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中并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在一些中医文献经典中仍可见到与本病症状相近的描述[7],如冠心病心衰患者常夜寐不能平卧,卧则气喘,与《黄帝内经》中,《素问·调经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相近,又如《灵枢·经脉》曰:“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可见“心胀,“心痹“与本病患者乏力气短,心前区疼痛,心悸气喘等临床表现相似。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8c2a5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0.png)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目前,西医药治疗冠心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长期用药容易出现耐药性、副作用等。
人们开始重新关注起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历史发展、经典方剂、现状与问题、临床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深入分析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总结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揭示中医药对冠心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2.探讨中医药经典方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分析其作用机制和可能的副作用;3.分析当前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4.总结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成果,评估其临床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5.通过药理研究揭示中医药对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推动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指导。
1.3 意义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为冠心病患者提供独特的治疗方式。
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时注重整体调理、标本兼治,能够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减少症状复发的可能性。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述评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3be20c1b14791711cc7917f8.png)
2 0 1 4年 第 1 期
7
缺乏 的条件下 , 此次治疗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的临床 疗效 。近年来, 速效救心丸、 麝香保心丸等成为治疗 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剂 。与此 同时, 医疗专家 组 还研 发出如参 附注射液 、 丹参 注射液 、 生脉注射 液 等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静脉制剂 , 广泛应用于治 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领域。据北京地区心肌梗死协作 组调查显示 , 静脉滴注中药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
的死 亡 率 贡献 突 出 ,进 而 印证 了 1 9 8 8年 在上 海 的
3 辨证 施治 在 防治 心血 管疾病 中的优 势
辨证施治是中医疗法 的传统特色, 在近代心病
学学科 的应用 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在近现代 , 诸多
名 医积累了心血管疾病辨证治疗方 面的丰富经验。
以心 肌梗 死 为 例 , 名 家施 今 墨擅 用 汤 剂 行气 活 血 同 、
【 关键词 】 中药; 心血管疾病 ; 优势 ; 述评
近年来 , 我国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 势 。有专家预测 , 在2 0 1 5 年, 心血管疾病将成 为非 传染性疾病致死 的主要 因素。由此可见 , 心血管疾
2 整体观 念 在心 血管 疾病 防治 中有一 些优 势
大量研 究 显示 ,中药 在 防治 疾病 时 可显 示 出多
证的研 究已经逐步走 向成 熟, 对冠心病痰瘀 互阻病 机也有 了深入研 究 ,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成 为医学领域研 究
的热点。循 证 医学开始应 用于临床领域 , 大量调查研究显示 , 中药在 防治心血 管疾病方面显示 出多种 效应 , 从 而体
现 出我 国中医药的特 色优势。我 国中医药的优 势有待 于进一步发挥 , 中医理论研 究和应 用的前景十分可观。
生脉胶囊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新进展
![生脉胶囊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6d3cb08050876323012122f.png)
生脉胶囊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新进展中医药学是我国科学瑰宝,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生脉胶囊为经典名方《生脉散》经现代工艺生产的纯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广泛。
近年来生脉胶囊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层出不穷,笔者对其做一综述,提供相关全面新颖信息。
1.心血管疾病1.1 冠心病心绞痛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类性心脏病。
不少学者研究表明,生脉胶囊具有改善冠脉血流量,降低血粘度及心肌耗氧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1]。
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冯健等[2]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在接受同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生脉胶囊及比索洛尔,经6个月治疗,治疗组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因心绞痛再住院率、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稳定型心绞痛方面,谢亦群等[3]通过一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表明,在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胶囊,经84天的一疗程治疗,加服生脉胶囊组在心电图疗效及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面,支架再狭窄和术后较重的综合征及炎性反应仍是一个临床难题。
王阶等[4]通过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表明:生脉胶囊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综合征并降低炎性标记物(Hs-CRP、ET-1、MMP-9、Hcy),且在中医证候(气虚、阴虚、阳虚、痰饮、气滞)效果显著优于对照药品血府逐瘀胶囊。
在冠脉搭桥术治疗方面,江巍等[5]在术后即日至第七天,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生脉注射液治疗,术后第八天至术后两个月,在常规治疗基础改用生脉胶囊治疗。
经2个月治疗后,服用生脉胶囊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仅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SF-36各维度计分比较显示,试验组患者在“社会功能”、“健康变化”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生脉胶囊治疗有利于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及主要的死亡原因。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4724c7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8.png)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心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引起心脏及血管功能异常的疾病。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对于社会经济和人口健康均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将传统的中医药发挥到最大效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传统理论根据中医理论,心脏是人体的主宰机关之一,其它脏腑和组织都依赖它而生存。
心脏的功能失常,往往会导致多个脏腑出现异常。
中医对心脏疾病认为有“痰饮壅盛”“气滞血瘀”“阴虚阳亢”等不同证型的阐述。
治疗时,中医药常常采取一定的方药组合,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例如,治疗高血压,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天王补心丸、降压软胶囊等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和发展,一些传统中药品已经拥有了国家药品注册证书和临床应用的支持。
例如,丹参、黄芪、天麻、当归、川芎、人参等等很多具有良好药效的中药都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同时,中医药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研究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谓一种全新的健康保健思维模式。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医学在温和疗法、较长疗程、维持疾病缓解阶段等方面的局限性,扩展了有关疾病的认识与解释,为人们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保障。
中医药式样方案中“三目标、三调度”计划系统理论,使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DNA字典与中药配伍的研究中药方剂的基本结构和药效是由中药材配伍而成的,这种配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能够清晰地掌握中药材的配伍规律,将有助于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2、中药派生物分子基础的研究中药作为生物活性分子的混合物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往往包含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化合物。
通过研究这些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和生物学效应,可以更好地利用传统的中医药知识解决现代医学中存在的难题。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11eb0c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5.png)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4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冠心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现代西医对其主要从改善供血、减少心肌耗氧以及缓解症状等方面治疗,但是药物的长期大量使用,易产生不良反应及耐药性。
而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在长期治疗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得到了患者的青睐。
本文主要从冠心病中医治疗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方面论述,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系统、客观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堵塞、冠脉痉挛为发病原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其多见于中老年人,现已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高危疾病。
在中医学中虽无冠心病病名,但可将其归类于“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等疾病,主要与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等致病因素相关,病机主要为心脉痹阻,是从实致病或从虚致病,从而演变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现代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和血管扩张剂等,在疾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长期服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而中医防治从整体出发,同时注重局部症状,通过调肺气、通血脉、助心行血进行治疗,达到辨病、辨证相结合,在治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面阐述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病因病机我国传统医学没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名,但其症状早在《灵枢·五邪》中就有记录。
后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才第一次提出“胸痹”,并对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更系统全面的描述了本病的症状特点,更贴合临床,对其辨证论治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各个医家临证经验不同,对本病发生的见解也各不相同,查阅文献后发现:大多认为与寒邪、饮食、情志、年迈、体虚等因素相关[1],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是“心脉痹阻”,病理变化的重点在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7bba6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7.png)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在中医药学中,中药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并分析其中的科学依据。
一、中药降血压的作用机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症之一,中药在降血压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
中药降血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发挥作用:1. 抗氧化作用:许多中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降低血压。
2. 调节一氧化氮(NO)水平:一氧化氮在体内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某些中药能够调节一氧化氮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血管舒张功能。
3.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RAAS在血压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抑制RAAS的作用,从而减少血管收缩和体液潴留。
二、中药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机制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中药在改善心肌供血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扩张冠脉: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直接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供。
例如,丹参等中药能够通过扩张冠脉血管平滑肌,增加血管直径,改善心肌血供。
2. 抗血小板聚集:中药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改善心肌供血。
3. 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新生),从而增加心肌血流的供应。
三、中药减少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心脏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会造成心肌损伤,而中药在减少心肌损伤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以下是中药减少心肌损伤的几种作用机制:1. 抗氧化作用:心肌梗死过程中,氧化应激反应会导致大量自由基的产生,造成心肌细胞损伤。
而中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保护心肌细胞。
2. 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心肌梗死会引发心肌细胞凋亡,导致心肌组织损伤。
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能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过程,保护心肌组织。
分析心血管内科专业的新进展及展望
![分析心血管内科专业的新进展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5e8f9e51cc22bcd127ff0c46.png)
分析心血管内科专业的新进展及展望分析国内外近年来心血管内科专业重要进展,认为新技术、新药物的研究使用,临床诊断工作的发展、治疗理论和方法的进展最为瞩目,心血管内科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研究进展迅速,尤其是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外周血管类病变的介入诊断以及相关治疗、高血压临床诊疗工作也有很大进步。
国内涌现出一批心血管内科专业方面十分先进的诊疗研究报道和实践成果,为今后心血管疾病诊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外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疗研究是今后一段时期心血管内科临床的研究和实践重点。
标签:心血管内科;专业;进展;展望随着社会经济与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心血管疾病诊疗理论研究和技术运用方面进展迅速,有大量的循证证据、新型技术涌现并得以运用,以往的诸多诊疗指南以及技术方案得到了长足发展,改良、创新、发展、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心血管内科展业发展的主旋律和核心思想[1]。
1 冠心病内科专业新进展冠心病临床预防。
国内外临床取得了较大冠心病生理病理研究成果,冠心病的预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冠心病防控知识,如忌烟酒,健康作息、适量运动,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饮食习惯,关注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等指标水平[2]。
冠心病高危人群遵医嘱调整生活运动方案,适当使用他汀类药物防控冠心病,及时对血管内膜增生、斑块、炎症反应等控制,消除冠心病高危因素,强化冠心病筛查工作,充分运用循证医学证据,提高预防效果[3]。
冠心病治疗。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设备等的研发与投入使用很好地解决了多支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以及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治疗难题[4]。
药物治疗方面也有颇多收获,在以往的心肌重构调整、斑块稳定以及抗栓治疗方面取得了瞩目进展,为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以及预后效果的进一步改善作出了贡献[5]。
近年来深入的冠心病治疗方案对比研究报道众多,较为热门且得到认可的主要包括:PCI技术对梗死动脉的开通治疗予优化药物治疗对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综合疗效以及长期预后的效果;CABG、DES药物洗脱支架、BMS 裸金属支架用于冠心病多支病变的临床疗效;优化用药方案的使用以及PCI治疗方案下稳定冠心病临床疗效;国内有很多PCI技术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报道与实践成果,但尚没有大批的大样本全面治疗研究报道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国内相关治疗研究相对滞后。
中外专家研讨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进展
![中外专家研讨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9ef4113227916888486d744.png)
1384辨证施治内科疾病合并阑尾炎48例陈永敏河南省唐河县中医院(473000)摘要: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临床内科疾病合并阑尾炎的疗效。
方法筛选本院48例内科疾病合并阑尾炎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疗效。
疗效治疗48例,痊愈38例,好转7例,无效中转手术3例,总有效率为93.7%。
结论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治疗内科疾病合并阑尾炎,疗效显着。
关键词:阑尾炎;内科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阑尾炎是一种极常见的急腹症,并常合并一些内科疾病,针对临床上这一常见症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8例患者均确诊患有内科疾病并合并阑尾炎,其中,男28例,女20例,内科疾病急性心肌梗塞4例,陈旧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供血不全2例,心肌缺血8例;心律紊乱5例;高血压6例。
老慢支、肺气肿13例;肺心病、心衰恢复期1例;急性上呼吸道炎症3例,肝硬化2例;急性肾小球肾炎1例;肾病综合征1例;脑血栓形成、偏瘫2例。
1.2入选标准首次发作,有较典型的阑尾炎症状及体征;发病时间不超过24小时;腹膜刺激征局限于右下腹;患者及家属要求药物治疗;较重的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不包括坏疽穿孔型阑尾炎、梗阻型阑尾炎。
2治疗方法2.1中药治疗2.1.1根据阑尾炎的中医辨证分类用药川楝子、延胡索、丹皮、桃仁、木香、大黄、金银花、红藤,用于单纯型阑尾炎。
金银花、蒲公英、大黄、冬瓜仁、丹皮、木香、川楝子、生甘草、生石膏、天花粉,用于化脓型阑尾炎。
根据病情每日1或2剂。
2.1.2中药针剂蕴热期、毒热期可在静脉内滴注大蒜、四季青或黄芩苷注射液,以加快对热象控制。
痈滞期则肌肉注射当归或丹参注射液,以加强活血化瘀。
2.1.3内科疾病给予对症治疗其它疾病除了专科医师治疗外,我们都在用药3天后,阑尾炎病情已有明显好转,则可针对某些脏器疾病辨证加药,例如高血压病加龙胆泻肝丸,用于肝郁化火、风阳上扰;脑立清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全鹿丸用于阴阳俱虚、虚阳上逆。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42eb3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2.png)
推进中医药临床试验规范化
深入挖掘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 础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 的理论指导。
加强中医药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方法学质量 控制,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
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 面的优势和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 血管疾病治疗体系。
中医药治疗标准化的推进
未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将更加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 ,通过建立统一的治疗标准和规范,提高治疗效果的可比 性和可重复性。
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医 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
提高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效果策略
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
中药治疗原则及方剂选用依据
治疗原则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活血化瘀、祛痰通 络、温阳散寒、益气养阴等治法。
方剂选用依据
中药方剂选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型而定,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 枝汤、生脉散等。这些方剂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详细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 现的任何不良反应,包括症状 、体征、实验室检查异常等。
03 严重程度评估
对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评 估,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干预 措施。
0 因果关系判断 4分析不良反应与中医药治疗之
间的因果关系,以明确不良反 应是否由治疗引起。
05
机制探讨与作用靶点研究
中医药对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影响
药物配伍使用。
当归
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保护作 用。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 化等病。可煎汤内服或浸酒、熬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543cae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6.png)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冠心病室性早搏属于祖国传统医学“胸痹”“心悸”范畴,其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多与感受外邪、七情内伤、药食不当、体质虚弱有关,但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根据八纲辨证可概括为本虚标实。
虚证因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导致心脉失养;实证以心血瘀阻、痰扰心神、水饮凌心、外邪侵心为较为多见。
目前研究发现,许多中药材具有增加冠脉流量、营养心肌、抑制异位起搏点兴奋、抑制膜电位及延长动作电位、阻断折返激动等拮抗心律失常作用。
随着研究不断进展,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许多中成药、单味药物提取物已应用于临床,有着明显改善患者证候、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优势。
由此可见中医药在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诊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冠心病室性早搏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1.临床研究1.1病因病机的认识祖国医学尚无“冠心病室性早搏”的病名,根据其证候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
其临床表现多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
心悸的发生多因感受外邪、体虚劳倦、七情所伤及药食不当等,以至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心悸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等脏腑密切联系。
其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1)感受外邪早在《黄帝内经》就描述“诸病惊骇,皆属于火”认为该病是由火邪犯心,扰乱心神所致。
《诸病源候论》“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腑为风邪所乘;或恐惧所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
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
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此由体虚受寒,寒客于经络,血脉痞涩,热气蕴积……热气迫于心,故心虚热,则惊不定也。
”强调了风邪侵袭、寒邪入里化热与心悸病相关。
2)体虚劳倦《济生方·惊悸论治》记载:“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其认为心悸是为心虚胆怯所致。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7b7ba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1.png)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医学典籍中,就有许多关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记载和方剂。
例如,《伤寒杂病论》中的“炙甘草汤”,用于治疗心悸、脉结代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其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剂等。
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开具个性化的处方,通过煎煮药材,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发挥治疗作用。
中成药则是在中药汤剂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制成的固定剂型,如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等,具有服用方便、易于保存等优点。
中药注射剂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提取、精制后制成的注射剂型,如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在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期能够迅速发挥作用。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
一方面,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血脂、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山楂、决明子等中药具有降脂作用;葛根、黄连等中药具有降糖作用;天麻、钩藤等中药具有降压作用。
另一方面,中药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和供氧。
丹参、红花等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人参、黄芪等中药具有益气扶正的作用,能够增强心肌的耐缺氧能力。
此外,中药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药中的许多成分,如银杏叶提取物、黄芩苷等,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能够减轻心血管系统的损伤。
冠心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新进展
![冠心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83c9b4669eae009581bec37.png)
万方数据
标准品作对照,并对其作稳定性检验,批内变异系数3.5%, 批间变异系数3.6%。 2.2统计学方法检测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互±s)表 示,计数资料r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 用多元相关分析,采用SPSS 11.0forWindows软件进行处理。 3结果 3.1冠心病证型分布情况 心血瘀阻、痰阻血脉、阴寒凝 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6组其分布比例分别为 21.4%、22.8%、5.3%、12.1%、32.O%、6.3%。 3.2各组问Hey水平的比较各组Hey值(umol/L,互±s) 如下:对照组(36例)为12.26±2.43。心血瘀阻组(44例) 为21-45±5.92,痰阻血脉(47例)为19.82±5.62,心肾阴虚 组(25例)为15.31士4.16,气阴两虚组(66例)为17.48± 4.52,阴寒凝滞组(11例)为13.72±4.74,阳气虚衰组(13 例)为13.46±4.36。心血瘀阻、痰阻血脉、心肾阴虚、气阴两 虚4组He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尸<0.05);而心血瘀阻、 痰阻血脉两组Hey水平均高于心肾阴虚、气阴两虚两组(P <0.05)。心血瘀阻组与痰阻血脉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 4 讨论
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患者206 例,均为2008年2月至2008年11月江苏省中医院住院患 者。另设正常对照组36例。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 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 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分为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阴寒 凝滞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6组。对照组 中男19例,女17例,平均(66.2±7.3)岁;心血瘀阻组分别 为23例、21例及(67.2±6.5)岁;阴寒凝滞组分别为4例、7 例及(69.6±9.2)岁;痰阻血脉组分别为29例、18例及 (67.8±10.1)岁;心肾阴虚组分别为11例、14例及(“.5± 10.5)岁;气阴两虚组分别为31例、35例及(71.3±7.2)岁; 阳气虚衰组分别为5例、8例及(72.6±9.6)岁。各组年龄、 性别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观察项目及测定方法受检者于晨空腹抽取周围静脉 血5 lIll,置含有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00山的试管中,40 C3000rpm离心10 min,分离出血浆标本置-70。c保存,待标 本收集全后测定Hey。参照Jacobsen等¨1方法稍作改良,测 血浆总Hey,采用惠普HPll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柱 ODSGl85um反相分析柱,荧光检测仪为惠普HPl046A激发 波长为390rim。血浆标本测定时用美国Sigma公司提供Hey
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d43ca5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f1.png)
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是指以心脏病、脑血管病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群。
这些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在西方医学的治疗手段中,药物、手术和介入治疗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对高血压治疗的研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最容易引起并发症的疾病之一。
中医药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药理作用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一些草药还具有降低血压的长期调理作用,对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二、中医药对冠心病治疗的研究冠心病是一种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症状。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肌缺血的程度。
同时,中药还可以调节血脂代谢,减少血管壁的脂质沉积,延缓病变的进展。
三、中医药对脑卒中治疗的研究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常常导致患者死亡或残疾。
中医药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祛痰化痰等作用,改善脑组织的供血供氧,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血液流变学参数,改善微循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
四、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与西医药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通过药物的配伍应用,可以发挥中西药物的优势,增强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综合调理病人的身体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特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
心血管内科论文心脑血管论文:心脑血管病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内科论文心脑血管论文:心脑血管病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7d686126edb6f1aff001fe1.png)
心血管内科论文心脑血管论文:心脑血管病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心脑血管病;中药注射剂;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高,出现人口老龄化,相应的心脑血管疾病也越来越多,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疗效肯定,具有一定的特点与优势,其中体现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注射剂剂型,因其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剂量较准确,不受消化道吸收过程的影响,起效迅速,便于临床应用,且价格较低廉而深受临床医师的青睐。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药注射剂将成为我国制药产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潜在优势项目。
目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有参麦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大蒜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活血通络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
本文对目前常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注射剂从临床研究进展、药理学研究进展、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等3方面进行了综述,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1临床研究进展1. 1中药注射剂在治疗心绞痛中的应用曾佑平等[1]将13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67例与对照组63例。
其中治疗组采用硝酸甘油+舒血宁注射液(银杏内酯、黄酮醇)治疗,对照组单用硝酸甘油治疗。
该研究表明硝酸甘油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心绞痛比单用硝酸甘油效果好,而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1. 2中药注射剂在治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马文霞等[2]观察参麦注射液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治疗组118例除常规运用抗凝、硝酸酯类药外,另加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急性心肌梗死者,开始1~3d予以参麦注射液24h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用法同前;对照组112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 56%、52. 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提示参麦注射液对心律失常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心血管内科在心脏病治疗中的新理念
![心血管内科在心脏病治疗中的新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b99864a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7.png)
心血管内科在心脏病治疗中的新理念在现代医学领域,心血管内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学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心脏病治疗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这些新理念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也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过去,心脏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症状的缓解和疾病的控制上。
然而,如今的心血管内科更加注重预防、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预防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降低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早期诊断则依靠先进的检测技术,如高灵敏度的心脏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能够在疾病早期发现异常,为及时治疗争取时间。
个性化治疗是心血管内科的一个重要新理念。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基因构成和生活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对心脏病的反应和治疗需求也各不相同。
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因素,制定最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同一种心脏病,不同患者可能因为年龄、合并疾病、药物耐受性等差异,而需要不同的药物种类、剂量甚至治疗手段。
精准医疗的理念也在心血管内科逐渐深入人心。
通过基因检测等技术,了解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预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从而为患者选择最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案。
这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减少了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在治疗手段方面,微创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发展为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康复。
以往需要开胸进行的心脏手术,现在很多可以通过导管介入等微创手术完成,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患者的痛苦。
同时,这些微创手术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治愈的机会。
康复治疗在心脏病治疗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过去,患者在治疗后往往只是回家休养,缺乏系统的康复指导。
现在,心血管内科强调康复治疗的全程参与,包括术后的运动康复、心理康复和生活方式调整等。
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此外,多学科协作的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也越来越常见。
心脏病的治疗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如心内科、心外科、影像科、康复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研究新进
展
中医与西医结合在我国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独特的特色和治疗效果。
但是,由于缺少高品质、高质量的证据以及明确的机制,国内有关的指导意见很少。
2017年,张运院士基于2006-2016年所发表的RCT治疗高血压、血脂调节不良、
高血压前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中风以及慢性心力衰竭进行了评价。
但是,为了评价中医在心血管病人中的长期作用,仍有必要进行更多的RCT研究。
在确认中医的价值的同时,指出了研究的缺陷和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中医缺少先
进的实证研究,已严重影响中医药在临床上的推广和深入发展,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中医治疗高血压
中医和西医常规方法结合,不但可以缓解恶心、头晕的反应,改善危险因素,
改善患者的生活条件,同时可以高效、稳定的协助降压,给不能承受药物的患者创
造出一个全新的医疗方法,而且它的作用特点是多途径、多靶点,对重要器官有保
护作用。
自2010年开始,中国全国共有二十多种降压药品开展了临床调研,内容主要
以RCT为主,总取样量约为60-660例不等,包含以中草药煎剂(天麻钩藤饮、清肝
滋肾方等)、中成品(松龄血管康胶囊、养血清脑丸)、以SF-36量表等。
这些临
床试验设计的都比较严格和标准,但其主要终点只是作为替代终点,并没有硬性终点,如死亡率、脏器的终末损害,以及冠状动脉疾病,肾脏衰竭。
目前,已通过了《高血压中医药诊疗指南》和《高血压中医药诊治专业意见》,并整合了各行业协会资料,对全国高血压药物防控工作做出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全国高血压药物防控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中医治疗心律失常
近年来,很少有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出现,人们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性和
副作用的担忧从未停止。
中医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应用和研究也比以前有了明
显的提高。
结果表明,中医的许多药具有多靶点、多通路、多离子通道阻断、非
离子通道调控等综合调控机制,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中一些中药制剂,例如参松养心胶囊,经过试验和临床循证评估,具有“快慢兼治”的综合调控优势。
自2012年以来,已登记并完成了7例中医防治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全
部采用了RCT,以室性早搏、缓慢心律失常为主要结果,以参松养心胶囊、保心丸、参仙升脉口服液等为主要终点,以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平均心率
等为主要终点,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出版。
参松养心胶囊能明显降低室早搏的
发病率,并缓解临床表现,并可使心动过缓病人的心率增加,而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多中心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平心丸对心律失常的总体疗效约为
83.6%,对室性早搏病的疗效约为83%,对治疗胸闷、心悸、乏力、失眠等症状也有
一定的缓解作用。
四、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
尽管目前医学上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技术与措施越来越多,但怎样逐步降低病
人死亡率、尽量减少再入院治疗数量、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活,仍然是目前治疗
中的一大难题。
中医在治疗心血枯竭的医学经验中,由于它具有提高运动耐量、
改善生活质量和改善心功能等方面的显著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公认的心衰治疗方式。
一系列的系统性评估结果显示,中药对心力衰竭的疗
效是显著的,但其临床研究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改善。
自2008年到现在,共有三十多种的临床实践方法,其主要为逆导晶闸管,实验
样本数约为五千个,其中又以逆导晶闸管居多,如现代中成药(芪参强心胶囊、心
宝丸、养心氏片等)、中医药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复合终点事件、脑钠肽、
氨基末端B脑钠肽(NT-proBNP)、6分钟的行走距离、NYHA心功能分级、美国明
尼苏达大学的心衰生存质量评定、中医症状积分等。
一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已经被
公布,首项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登记研究显示,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可使心力衰竭病
人在6分钟内行走的路程延长,改善其生存质量等。
芪苈强心胶囊对防治缓慢心
力衰竭的临床研究结果在《JACC》期刊上发表,证明了该药对降低慢性心衰病人
血浆NT-proBNP含量、降低左心射血分数、降低复合终点事件(死亡、心力衰竭
复发后住院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有部分资料表明,参附注射液还能进一
步增强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时的心功能和临床表现,并可改善其生存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诊治专家学者合作共识》,《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联
合诊治专家学者合作共识》,《规范应用心脉隆注射液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专家
学者合作共识》,对中医药心力衰竭的诊治及临床证候特征作了总结与概括。
尤
其像在《中国心力衰竭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所预测的那样,中国目前正
进行以死亡率为主要终点的探讨。
五、中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机理探讨
随着中医药在心血管事件的各个环节中的广泛使用,其对多靶点、深层次的
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并日趋普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控制毛细血管重构,控制Ca2+的内流与释放,减少神经传递物的产生,调整血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平衡,控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表达,从而保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有抗血栓、耐炎、抗脂质过氧化、控制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调节L-电压门控钙通道、促使毛细血管的新生、控制大脑坏死等功能,其主要作用机制为通过调节ERp57、α-2、α-β3蛋白的作用,调节凝血因子II3K/AKt信号通道,控制细胞凋亡,控制五羟色胺的释放,提高细胞质Ca2+浓度,活化雌激素受体调节PI3K/AKt信息通道,控制大脑坏死。
有抗心律不整的功效,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慢性心律失常的产生,并延长除极化后的不应性,从而预防和治愈了慢性心律失常。
由于舒张毛细血管循环,调整神经系统内分泌的细胞因子,对抗过氧化应激,对抗发炎,控制细菌的凋亡,由于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体系,降低心肌前和后的负荷,从而
减缓心肌纤维化,延迟心室细胞重塑。
必须注意,中医在临床上的使用往往并非单纯的化学成分或化学位置,而是以多组分为基础的中草药复方,由于技术上的限制,至今难以对其进行系统的解释,
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中西药之间作用的中西医综合探讨,目前多以现代中成药和
地高辛、华法林等较广谱狭窄的传统药物共同应用,对现代中医的影响仍有待进
一步发展。
六、小结
常规的中医疗法或用西药治疗,或者采取多路径、多靶位、多层次、多环节的干预,都可以改变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状态,从而减轻了持续时间短、疲劳、头痛、纳呆、多汗、便秘等患者的主要症状,从而改善病人的生活条件,但对于这种改善过程如何转换为长期效果,尚有待更多的大面积、多中心、硬终点的临床试验。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了现代中成药防治优势病症的规范化研究课题,在目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临床为先,共识为辅,实践为鉴的方针指引下,编写了一系列指导书,如《现代中成药防治急性高血压临床应用指引》,《现代中成药防治严重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引》,《现代中成药防治心律失常(频发室早)临床应用指引》,《现代中成药防治心血枯竭临床应用指引》,同时参照GRADE证据质量的标准,对目前的临床资料做了较充分的汇总。
下一步要立足于利用中医优势病种,筛选优势中药,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高质量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医防治心血管疾病事业创造更为可信的临床依据和更为明确的影响机理。
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对传统中医的传承和总结,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新型的、更加合理的诊疗方式,对之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逐步健全以中医为介入诊治心血管病的理法临床方药体系,以取得更加富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传承、发扬、推广,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贺江波,徐树东,郭世燕,等.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教学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8,(13).118-119.
[2]陈彭龙,黄楚燕,李莉.中药饮片配方质量对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及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10).2798-2800.
[3]陈丽敏,何杏仪,黄景胜,等.我院中药注射剂实施重点监控管理成效分析[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9,(1).116-119.
[4]张雯,张蕾,季永能,等.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及其不良反应防治[J].世界中医药.2019,(9).2505-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