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让课堂洋溢着民主性评价——《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一、引导讲述文本故事(明大意,激趣,练“表达”)师:著名的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一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生:一个渔人的奇遇记。
师:能讲给我们听听吗(主体情节不变,细节允许发挥)生甲……生乙……生丙……师:自我评价一下,感觉自己讲得如何?(生各自评)【教学中应改变单一被动的接受型评价模式,充分重视并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素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大胆而直率的个性】师:其它同学也谈谈看法。
(生自由发表“评价”)师:我也说说我对三位同学演讲的印象。
(师展开评价,评价时故意加入一些“错误评价”)生:老师,我感觉您对生乙的评价不够准确,人认为生乙的人物对话设计很符合人物身份,入情入理。
而您却说生乙的对话设计不合情理。
生:老师,您说生丙多处用词生硬,我却感觉那几处用词很合语境,且很新鲜。
(师大加表扬生这种敢于点评乃至否定老师观点的行为,并鼓励全班学生发扬这种精神)【师故意设置“评价陷阱”,诱导学生来点评老师的评价,这是师生、生生间互动评价的一种较为高级的形态。
提高了学生敏锐的判断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让学生真实地感到自己是真正的评价主体,发展主体。
多元的评价主体(师、生,家长、学校、专家、其它相关人士)之间互相沟通,易于形成积极、友好、民主、人性的评价关系,最终,教学主体获得发展】二、质疑“陶渊明著名”,明“主旨”。
师:人们都说“陶渊明名气大,写文章厉害”。
此文不过写了“一个渔人的奇遇记”,哪有什么深意?(生疑惑,进而议论开了,师适时点拨要结合课前所查资料——写作背景去考虑)生1:作者辞官后,贫困潦倒,笔下的渔人所遇“世外桃源”生活美好,借此以表达向往之情。
生2: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作者厌恶这充斥着硝烟的生活,想躲入“世外桃源”以图清静。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法。
(1)搜集作者生平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志趣爱好、所属流派及文学成就等。
老师发放相关详细资料供学生参考。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朗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晰,即字音咬准、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读出抑扬顿挫之情。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本注释也较详细,教师可适当点拨翻译技巧鼓励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大胆试译课文。
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点拨。
4、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环节主要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以美丽的桃花图片导入,看到如此美丽的桃花,你能想到那些关于桃花的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文,从而自然导入课文。
桃花源记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著名的文言文,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世界,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本文以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背诵部分优美段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桃花源记》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你们觉得这个世界怎么样?(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为什么会被发现?发现桃花源的人是谁?桃花源里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朗读感悟1. 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2. 学生跟读、试读,逐渐提高朗读水平。
3. 学生分组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
(五)深入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发现桃花源的人,你会怎么做?2. 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桃花源故事。
(七)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桃花源记》的内容,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反思:1. 在导入环节,通过播放视频片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容易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教学提升的秘诀:典型案例剖析《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提升的秘诀:精选典型案例剖析《桃花源记》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每位教师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而精选典型案例剖析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以《桃花源记》教案为例,分析其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掌握教学提升的秘诀。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案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要知道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的学习需要达到什么高度。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较为明确的,需要学生理解桃花源的意义和桃花源故事的寓意,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历史,同时要通过阅读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含义和寓意,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学习文章背景知识,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启发性教学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而应该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做做课堂互动展示、小组讨论、思维激发等形式的启发性教学。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自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三、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学习性格和能力也都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也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类型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服务,采用多个角度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意义,同时坚持差异化教学,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四、多媒体教学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在数字化和多媒体环境中,而多媒体教学也因此进入到了教育领域。
《桃花源记》语文教案反思说课稿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语文教案反思说课稿教学实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山水散文的韵味和美感。
(3)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桃花源记》与《陶渊明集》其他篇目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美,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理解陶渊明追求理想生活的信念,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
(2)课文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代山水散文——《桃花源记》。
(2)请大家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以及他的其他作品。
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桃花源记》,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圈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或询问同学。
3.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讨论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表现手法等。
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其意思和用法。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5.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6.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1)课堂讲解环节,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2)课后作业布置不够,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后学习的引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学实录及评析言语形式的背后一、偶遇桃花林——“行”的密码师:“世外桃源”,一个令人神往之地,它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请大家自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之处我们一起交流。
师:渔人是干什么的?生:捕鱼。
师:他此时在干什么?生:在捕鱼。
生:在行走。
生:“行”是“行船”,可能是捕鱼,也可能是随意行船。
师:若是捕鱼,何不用“缘溪捕”,此处“行船”是捕鱼还是随意的行船呢?生:随意行船更好。
因后文有“忘路之远近”,“忘”是“忘我”之意,渔人沉醉在沿岸风景里了,他不知自己此时在哪里了。
师:渔人此时的行状,让我们想到了《与朱元思书》的哪个句子?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师:所以,第一句话是平淡的叙述,第二句话就有了情感了,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生:渔人此时的心情是悠然闲适的,读的时候应该是舒缓的,慢节奏的,就像水波荡漾一样。
师:你试毒下。
生读:缘(稍上扬,声音延长)溪行(“行”字以平滑的声音拖延,不知不觉消失),忘路(“路”字声音拉长,然后稍顿收音)之远近(稍顿)。
师:但“忽逢”二字却打破了渔人悠然闲适的心境。
“忽逢”后渔人的心情是?生:渔人是惊喜的,他之前是悠然的闲适,但面对眼前的桃林美景,他的内心开始澎湃了。
师:文章是怎样写桃林的?生: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师:桃林的面积如何?生:夹岸数百步,望不到边际。
师:有其它树吗?生:中无杂树师:给你的感觉是?生:有点夸张。
师:渔人站在船上,他会看到哪些颜色?生:桃花的粉色,芳草的青色,天空的蓝色,还有溪水的碧色,两岸岩石上青苔的青黑斑驳之色。
师:好一派迷人的色彩。
刚有人说“忽逢”里有渔人的惊喜,现在请大家关注:写桃林美景的语言与之前的语言有何区别?生:遇见桃林前的语言有点散乱随性,但写桃林的语言比较整齐。
师:语言不同的背后透露着什么?生:是人物的内心。
一开始渔人的心境是随性悠然的,这和文字的错落刚好一致。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言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有所了解,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二、学习目标:1.美读,走进桃花源,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四、教法学法:教法1.自主探究法。
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2、点拨质疑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3、交流合作法。
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创设情景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
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5.直观形象法: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学法: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诗情画意,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桃花源记》
称
《桃花源记》诗人在文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
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
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
点,但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
教材分析 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
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作者借虚构的
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
虚构的色彩。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
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
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
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
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生学习能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
力分析 半点的偷工减料。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的文章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
美。
教学策略选
1.(欣赏图片)(引出“世外桃源”)
择与设计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
七、品读课文
八、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九、拓展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布置作业
课例研究综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
述
高涨,积极参与。这节课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现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读训练课文的第九课,选自陶渊明的《陶渊明集》。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自觉性很强,《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语言浅显易懂,疏通文意绝非是难事,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加之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对文章的内容有较快的理解,熟读成诵。
三、教学设想: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寻找“世外桃源”在文中的依据,朗读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对联”、“诗歌”“读后感”等形式来创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同学们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一堂《桃花源记》课的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一堂《桃花源记》课的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言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讲解知识点,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桃花源记》这篇著名文学作品为案例,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阐述1.教学目标通过讲解《桃花源记》,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作者及作品风格;2)理解文本中桃花源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2.教学内容1)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作者及作品风格我会向学生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作者及作品风格,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我会教授一些跟《桃花源记》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汉语词语“桃花源”是由唐朝文学家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而来。
2)理解文本中桃花源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我会让学生逐段阅读《桃花源记》,让他们理解文本中的桃花源内涵,并引导他们思考桃花源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何在。
在学生理解文本中桃花源内涵的基础上,我会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本与现实之间具有的联系,并探讨桃花源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我会向学生提出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1)桃花源里的人们如何生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什么不同?2)如果你是桃花源里的一员,你是否想离开桃花源?为什么?3)桃花源是一个“人间仙境”,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还会让学生探究桃花源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场景,如如何运用桃花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创造美好的社会。
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会翻译的语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齐读课文。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感知 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位和赏析。)1、 桃花源的外面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桃花 源外部环境的语句。2、桃花源的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桃花源内部环境的语句。3、桃花源 中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小结:作者笔下的桃花 源环境优美,男女耕作,老少皆乐,民风淳朴,是一个 和平安宁的地方。)5、这样的地方在当时找得到吗? 为什么找不到呢?6、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 其社会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 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在农村(写作本文时作者已 57 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 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 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 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 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 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 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 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 界之中。(屏显)教师引言:唉,陶渊明何其不幸,生
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
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由于初二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
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
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
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
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美境,
感情。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
如何引导思考: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学案例解析
《桃花源记》是唐代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篇著名隐逸小说。
这篇小说描绘了一个理想国度——桃花源,这个地方没有政府,没有财产,没有租税,也没有战争,人们过着平静而安逸的生活。
然而,当外人偶然发现这个地方时,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再次找到。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桃花源记》这一经典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从而让他们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更加成功。
下面是我的教学案例解析:一、引入学生思考在教学上,我们应该首先引入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们可以在课前或者课中通过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如果你有机会进入桃花源这个世外桃源,你想怎么样度过一生?如果这个地方没有商业和工业,你们会做些什么?等等这些引导思考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二、探究桃花源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对桃花源有更多的了解,我们需要让他们开启他们的眼界,发现桃花源之所以成为理想国度的原因。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做到这两点:1.文字阅读:通过让学生仔细阅读《桃花源记》,理解里面的人物形象、情节、环境等来发现桃花源的特点。
2.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桃花源所在的山水环境,课堂中打开窗户,直观的感受大地纯洁之美,助力学生更好地感受里面的人物情感和行为。
这些方法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好。
三、引导思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创设各种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的环境,让学生在处处都能有思考的机会。
这意味着我们所设计的任务和策略都可以发挥引导思考的效应。
在这里,我提供三种引导思考的方法:1.提出问题:提出教育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教育积累:通过教育和积累,让学生在知识中发现思考。
3.教学策略:在教学策略上,通过一系列探究题和答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答案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四、鼓励发言在教学中,发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课堂中的故事讲述中,往往会使学生感到紧张,而由于发言演练不足,造成语言表达不准确等不良后果。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学生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
然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一起走进桃花源,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作者表达的美好理想;二、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1、学生简介作者。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介绍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陶渊明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因不满现实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他是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课文,注意清断句、节奏,注意语速、标记生词。
学生听朗读,标记断句,生字.2.、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2)学生交流将古文读出感情,读出韵律的方法。
(3)教师指导朗读方法:(课件出示)A、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B、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学生展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4)全班齐读课文。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再读课文,积累文言词义。
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小组解决后,教师强调重点。
)五、读课文,深化理解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桃花源记》一文讲述的是的故事。
明确:一个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故事。
2、说说桃花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美丽、神奇)有同学心里会说:“我们龙口有山有水,一年四季各种花次第开放,比桃花源美多了,有什么稀奇的呀?”谁起来说说你的看法,引入渔人所处的战乱的社会。
初中语文_2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语言,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赏析课文,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语言,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桃花源记》学情分析对于刚刚升入初二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初一学段已经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点点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毕竟太少,文言基础很薄弱,因此,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很差。
针对这种情况,应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结合课下注释或其他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或许会较顺利些。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有待形成时期。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语言材料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养。
与此同时,他们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吃不透、抓不准,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但就是“心中有景道不出”,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和被动的接受,这就是初中学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的“瓶颈”。
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桃花源记》效果分析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
在教学中,我把“读”作为贯串课堂的主线,通过“读通、读懂、读深”三个步骤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先让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特别注重句中的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
分析《桃花源记》教案的实际应用
分析《桃花源记》教案的实际应用一、教案概述《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乡村社会。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桃花源记》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学素养,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美好生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桃花源记》的作者和背景。
2.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桃花源的象征意义。
4. 组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5.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美好生活。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课后作业设计1. 针对《桃花源记》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编写一个延伸故事或设想桃花源在现代社会中的可能性。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桃花源记》中对理想生活的描绘对自己的启示。
3.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自然描写,思考如何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八、教学资源准备1. 《桃花源记》原文及其注释版本。
2. 与《桃花源记》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
3. 有关《桃花源记》的评论文章或研究论文,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参考。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桃花源记》的第一节课,任务是介绍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疏通字词,明白课文内容。
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高声诵读课文,并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试讲课文(每个学生讲一段),然后教师简介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这个环节约15分钟。
接着教师交代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通过、归纳、比较、辨析的方式弄通本课中的词义。
先请同学们从一词多义的角度进行归纳:
①便舍般屋舍俨然②忘路之远近便扶向路③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④乃大惊乃不知有汉⑤往来种作设酒杀鸡作食
⑥阡陌交通才通人⑦寻向所志寻病终⑧忘路之远近闻之⑨屋舍俨然欣然规往⑩既出皆出酒食11随其往延至其家
12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请同学们再从同义词、近义词的角度探寻:
①具咸皆悉并
---------谢谢喜欢!关注识务者书屋不迷路----------
3.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师者,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师范类学生,自己的形象会对他们日后的教学方式、工作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作为师范要时刻谨记我们面对不是眼前的这一名学生,而是他们背后的几代人。所以对于自己的爱岗敬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以近乎完美的苛刻标准来要求自己,评判自己的工作,塑造自己形象,要做一个甘于物质清贫而精神富足的人。
②问答言语云道说
③要延④穷尽
⑤若如⑥古今词义的区别上进行辨析:
------------------------赠予-----------------------
【名师心得】
1. 因材施教,注重创新。所讲授的每门课程应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调整讲授的内容和方法。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些才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根本。 注重教学创新,不仅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内容的创新与扩充、实践环节的同步改革上。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本文重点在读,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熟读的基础上
学生学习能 理解文言词汇,文言词用法;难点在于学生读时是否用
力分析 心读,用心揣摩。良好的阅读教学会让学生课堂气氛活
跃,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
(1)发现桃花源──寻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的文章结构。(2)进入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 教学策略选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桃花源记》
称
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精炼的语言;把握作
教材分析 品虚景实写的写法。理解“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
会理想,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背诵课文,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把握 教学目标
文章的线索,体味语言特色,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态度。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3)桃 择与设计
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4)
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
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
1.教师带读,学生齐读,2.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 教学过程
评、讲、议。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引导
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4.引导学生
完成(1)文章内容;(2)中心主旨;(3)写作手法。
景色优美,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
课例研究综 平等和平,是所有人的理想,是广大人民的愿望,任何
述
人都会对这样的理想产生共鸣。围绕社会理想而教学,
是很好的方法,能产生与学生的共鸣。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教课资料范本初中语文教例点评100篇34《桃花源记》教例评析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34.联系概括比较辨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桃花源记》的第一节课 . 任务是介绍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疏导字词 . 理解课文内容。
上课后 . 教师要修业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 并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 . 让学生试授课文( 每个学生讲一段 ). 而后教师简介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
这个环节俭15 分钟。
接着教师交代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用自己的勤劳奋动. 经过联系、概括、比较、辨析的方式弄通本课中的词义。
先请同学们从一词多义的角度进行概括:①便舍船屋舍俨然②忘路之远近便扶向路③打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④乃大惊乃不知有汉⑤来往种作设酒杀鸡作食⑥阡陌交通才通人⑦寻向所志寻病终⑧忘路之远近闻之⑨屋舍俨然欣然规往10既出皆出酒食11 随其往延至其家12 遂与外人间隔遂迷请同学们再从同义词、近义词的角度探访:①具咸皆悉并②问答言语云道说③要延④穷尽⑤若如⑥未无⑦欣怡⑧及诣再请同学们从古今词义的差别长进行辨析:课文中古今词义差别大的:①阡陌②交通③老婆④绝境⑤不论⑥素来⑦间隔课文中古今词义差别不大的:①远近②鲜美③绚丽④土地⑤良田⑥来往⑦男女⑧ 穿着⑨水源 10 魏晋 11 崇高 12 打鱼 13 到处 14 南阳还请同学们做两个练习:1. 找出文中的美词:芳草鲜美落英绚丽豁然爽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2.找出含以下字的成语:①穷(穷途末路) ②怡( 神清气爽) ③乐(乐此不疲) ④尽(无量无尽) ⑤津(无人问津) ⑥复(无以复加) ⑦病( 无病呻吟) ⑧云( 亦步亦趋) ⑨迷( 觉返迷津 ) 10 若( 车水马龙 )以上环节俭 30 分钟。
[评析]这个教例在落实字词上很有几招。
一、教师把自己研究教材的思路变为学生学习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桃花源记》的第一节课,任务是介绍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疏通字词,明白课文内容。
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高声诵读课文,并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试讲课文(每个学生讲一段),然后教师简介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
这个环节约15分钟。
接着教师交代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通过联系、归纳、比较、辨析的方式弄通本课中的词义。
先请同学们从一词多义的角度进行归纳:
1、便舍般屋舍俨然
2、忘路之远近便扶向路
3、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4、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5、往来种作设酒杀鸡作食
6、阡陌交通才通人
7、寻向所志寻病终
8、忘路之远近闻之
9、屋舍俨然欣然规往
10、既出皆出酒食
11、随其往延至其家
12、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请同学们再从同义词、近义词的角度探寻:
1、具咸皆悉并
2、问答言语云道说
3、要延
4、穷尽
5、若如
6、未无
7、欣怡
8、及诣
再请同学们从古今词义的区别上进行辨析:
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大的:
1、阡陌
2、交通
3、妻子
4、绝境
5、无论
6、从来
7、间隔
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
1、远近
2、鲜美
3、缤纷
4、土地
5、良田
6、往来
7、男女
8、衣着
9、水源
10、魏晋
11、高尚
12、捕鱼
13、处处
14、南阳
还请同学们做两个练习:
1、找出文中的美词: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2、找出含下列字的成语:
⑴ 穷(山穷水尽)
⑵ 怡(心旷神怡)
⑶ 乐(乐此不疲)
⑷ 尽(无穷无尽)
⑸ 津(无人问津)
⑹ 复(无以复加)
⑺ 病(无病呻吟)
⑻ 云(人云亦云)
⑼ 迷(迷途知返)
⑽ 若(门庭若市)
【评析】
这个教例在落实字词上很有几招。
1、教师把自己钻研教材的思路变成学生学习的思路。
针对课文内字词运用的特定情况,采用综合归纳、比较辨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游戈逡巡,从一词多义、同义词、古今双音词词义的区别等角度切入,整理出一组又一组、一群又一群的字词词义理解的组合,从而:
⑴ 告诉了学生一种研读文言文、理解字词的方法;
⑵ 训练了一种基本的探索研究的能力;
⑶ 积累了一批文言文的字词卡片;
⑷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改变了教师串讲、学生记录的教学结构;
⑸ 在比较辨析中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
⑹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使学生始终处于忙碌的探求之中。
2、教师安排的两组练习,从教学艺术看,也是相当精彩。
每一个练习意在培养学生品读鉴赏的能力。
第二个练习则更意味深长一些;
⑴ 考察了对字词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印证能力;
⑵ 激发了学生的联想、迁移与表达的欲望,课堂教学气氛热烈;
⑶ 扩大了学生知识面;
⑷ 巧妙地告诉学生一种加深词义理解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字词课很有优势,它既在传统课型上有所改革,又在应试应考上卓有成效。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