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

合集下载

推荐新教材新课标高教版中职哲学与人生9.第5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推荐新教材新课标高教版中职哲学与人生9.第5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通过生动的影像和图片资料展示、材料阅读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体会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的。
同时,有助于学生感受国家航天事业的成就,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教师总结】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发展的,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为两个维度。
【教师总结】
在新事物刚出现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而旧事物此时还比较强大,总是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通过马车和火车赛跑故事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悟“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职学校有很多与高铁相关的专业,通过中国高铁事业的辉煌成就,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从而达成职业精神、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
【反思拓展】
我们在第3课学习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吗?如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都是发展吗?
【教师解析】
袁世凯称帝是倒退下降的变化,新中国成立是前进上升的变化。因此,发展属于运动变化,但发展揭示的是运动变化中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不是所有的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的。
学生思考:
从哲学上看,从火车没有马车快,到如今的中国高铁稳居世界第一,人类铁路运输的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教师解析】
火车作为新事物,在初期存在着一些“弱点和不完善”,因此当马车和火车赛跑的时候,火车处于弱势,并遭到了嘲笑和打击。但是,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火车最后远远超越了马车,开启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及方法论珍藏版

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及方法论珍藏版

第一二单元原理唯物论、认识论原理方法论〔4、5、6课〕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方法论〕【原理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在物质的根底上产生的。

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它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容〕【原理容】:①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当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方法论】: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容〕【原理容】:〔1〕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反对只成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成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狡辩论。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容】: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5.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6.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开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那么阻碍事物的开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答:错。

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唯心主义何不可知论没有必然联系。

哲学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答:错。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二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错。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静止就是纯粹的不动。

答:错。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是物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相对稳定状态,但也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而人类社会虽有人的主观意志存在,但也是客观的。

答:对。

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内,都是统一于物质性,都是客观的。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而已。

答:对。

马克思的话,说明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它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答:错。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歪曲的反映。

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是每个个体的利益和需要。

答:错。

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是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

“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有用”答:错。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与有用无用没有必要的联系。

只要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答:对。

真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的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答:对。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从静态上看,他们是相互渗透的;从动态上看,它们是一个不断地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错。

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和实践的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时间范围的客观事物。

马原考试资料-原著理解

马原考试资料-原著理解

原著理解第一章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点: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本身的。

"要点:马克思强调实践是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3、列宁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

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要点:列宁指出意识的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恩格斯:“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究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要点:这是恩格斯关于普遍联系的经典论述。

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二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三是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二章1、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答案要点:毛泽东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恩格斯:“在思维领域中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和这种认识能力仅仅在外部受限制的而且认识上也受限制的各个人身上的实际存在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究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的,是在无究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解决的."答案要点:恩格斯论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

马哲辩证关系

马哲辩证关系

32对辩证关系1、运动与静止(p1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p12)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显示基础。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p15)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第一,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第二,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两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p16)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5、量变与质变(p18)第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限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填空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填空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填空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的内涵:(1)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和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具体分为两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据此划分出和。

②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据此划分出和。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各种哲学的基本和,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包括三种基本形态,即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

(2)唯心主义:认为,包括和客观唯心主义。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___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____________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_____。

4.哲学意义上的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_______,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_。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 - 1 - 第2框运动的规律性.................................................................................................. - 4 -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世界的物质性: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辨析] 有人认为,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而非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1.准确理解物质的概念2.完整把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3.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区别内涵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是第一性的东西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是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具有真实性外延客观实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外延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意识现象;不仅指向客观世界,而且指向主观世界地位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具有的共同的唯一特性,是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具有的最抽象、最概括的特点,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客观存在性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或现象部分具有的特点,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基辨析题2

马基辨析题2

B➢“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上述观点不等同。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

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死亡的理解。

正确(2分)。

这是马克思论述的辩证法的发展观,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它的否定方面,肯定与否定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矛盾运动。

世界永远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它迟早是要被否定的。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是扬弃。

它使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即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部分质变也是质变的一种形式。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整个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它有联众基本形态: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部分质变则不是整个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它只是事物个别、次要性质的变化或事物局部性质的变化。

部分质变属于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不属于质变过程,因此,是表示量变的一种形式。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前者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观点。

他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论证物质第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论证物质第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最佳答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础性的观点。

关于这个观点论证有几个层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①具体科学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譬如,天体演化的理论证明了宇宙中的天体是统一的;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证明了无机物和有机物是统一的;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的。

整个物质世界统一于它的客观实在性。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哲学的证明。

这是因为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是有限的,它们只能证明自身所研究的那些领域具有客观实在性。

哲学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从有限中把握无限。

哲学还可以把各个领域的科学成果联系起来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和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③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人类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会愈来愈深刻。

从意识的本质看:(1)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生理基础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从内容上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跪求答案。

急!!最佳答案首先介绍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1 自然界具有客观性。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

不管是人们认识自然还是改造自然都以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2 人类社会具有客观性。

人类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3 意识:从起源上来看,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从生理基础上看,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结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内容及其评价一、马克思生态观主要内容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

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

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

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

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

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

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

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

”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2019-2020年高二政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019-2020年高二政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019-2020年高二政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难点〗⑴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⑵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物质概念的定义。

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能力方面:⑴哲学抽象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课文,听取教师讲解和议论等途径,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思维。

⑵综合分析能力:要使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怎样进行分析又怎样进行综合的方法,体会怎样去理解一个哲学结论。

觉悟方面: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客观地进行分析,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认为生产力很快赶上发达国家。

)【重点解决办法】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是教学重点。

因为它对于说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最为紧要,同时,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讲解时抓住三点:第一,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第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策三,分别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选择、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每一代人只能根据既成的经济条件、历史条件发展生产力,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进行)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因为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情况来客观的决定,不能主观随意选择)进行阐述,辅之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反例子进行说明。

【难点解决办法】1、物质的概念是难点一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

二是学生根本不懂得应从物质和意识关系中去规定物质的定义,但由于课程标准对此问题只要求 "识记",所以,老师可作一些浅显的,启发性的讲解。

一是利用前两框题叙述的内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从而直接引出物质的概念,抓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进行说明,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范畴、物质的表现形式,而它们的共同特性是 "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欢不喜欢都在我们的之外独立的存在着,这就叫客观实在。

自然辩证法题库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答案题库答案:一、名词解释部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抚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 - 1895)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自然观: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其基本内容是:其一,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即系统自然观;其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的,即演进自然观;其三,人、自然与社会可以而且应当协调发展,即生态自然观。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系统、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的整体。

系统科学: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是一个知识体系。

系统工程: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技术。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不断革命模式。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当面对问题时,人们通过提出猜测性的理论,试探性地去解决问题,再进一步通过证伪或反驳以排除错误。

如果理论未被驳倒,就可以成立,得到接受;如果理论被证伪,驳倒了,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上述过程就循环往复。

《史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史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史学概论》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学本体论:也可称为历史本体论,有的学者称之为历史理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的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的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的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中的根本性问题。

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由于在这些根本性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见解,形成了各种各样互相争辩的学派和理论体系。

2.历时性方法和共时性方法:历时性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视为有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并探寻其演进阶段和规律的导向性原则。

共时性方法,则是根据研究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将它们划归为处于某个共同的发展或演进阶段的现象的导向性原则。

3.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人们通常所说的“规律”,实际上有两个类别:一类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这属于经验规律;另一类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规律”或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4.历史学方法论:历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诸如:历史研究方法中是否存在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有何异同?历史学适合采用“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即“移情式领悟方法”)和“个别描述式”、“艺术式”的表述方法,还是适合采用实证的“法则归纳”式的方法等等,都是史学方法论要探讨的问题。

5.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和原本延伸客体: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客观历史,我们可称之为原本客体;直接进入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资料,可称之为中介客体;原本客体的延伸体——也就是现实社会。

客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1)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恩格斯说:“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

”(2)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对。

恩格斯指出:“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主观辩证法依赖于客观辩证法。

作为学说和理论的唯物辩证法,其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辩证法,其观念形态或理论形态是主观辩证法。

②唯心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客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产物和表现。

1.下列措施中,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的是( )。

(多选题)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B.查封场所,设施或财务C.扣押财务D.冻结存款,汇款【答案】ABCD。

2.判断人们职业行为优劣的具体标准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各行各业都应共同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是( )。

A.遵纪守法B.爱岗敬业C.诚实守信D.奉献社会【答案】A。

3.领导者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少数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这种调查属于( )。

A.全面调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答案】C。

4. 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 )A. 社会制度的变化B. 领导集团的变更C.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D.人民群众的一致要求【答案】C。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铸就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意识的本质。

它首先要回答,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发展目标的判断,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

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怎样看待社会的发展,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表明了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这样的判断,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准确把握,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国现实的科学归纳,回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问题。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由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我们认识和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生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这种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意识形态越是纷纭复杂,就越需要主心骨;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引导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我们更需要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和巩固社会的理想信念,确立和壮大民族的精神支撑;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高频考点)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生价值两个方面辩证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

1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

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整个世界不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2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

3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之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

哲学基础 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哲学基础 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教学提纲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1.什么是自然2.物质的特性二、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的1.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它不由人的意识所决定,并按自身的规律而发展。

2.人类产生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3.社会的发展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观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三、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1.人的活动要受自然界的制约,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忽视或违背规律只能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3.人的活动还要受自身条件的制约,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既从外部世界的客观实际出发,也从自身条件的客观实际出发。

➢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本质从哲学的研究对象上看,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从哲学的历史发展上看,古代很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是从世界的本质这个问题起步的。

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来看,世界本质问题的解决具有奠基作用,学生只有理解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同一性,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如何认识人类活动的客观性具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社会发展规律不像自然界的一些规律那样,周期短,到处生动地显现,人们根据某些现象的变化,就可探寻到人门的向导。

社会发展规律的变化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上千万年才能显现出来,这就给理解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增加了难度。

再者,中职生受年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的影响,对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反映社会发展的现象,缺乏理性知识,对理解社会的客观性也造成障碍。

二、教学建议本节的中心是揭示“世界的本质”问题,即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教材共设置了三个大问题,采取了先分后总的叙述方法,即先从总体上阐述“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再分别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方面具体阐述“世界的客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 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 (2)、必须按照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 发展规律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3、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规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 的
二、自然界的 1、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 在,它不由人的意识所决定并按自身的 规律而发展。 2、其次、人类产生以后,人类改造自 然的活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客观 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