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农村政策的调整
三农专题复习:建国后党的四次农村政策

二、“三大改造”
时间 结果 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 走合作化(集体 到1957 到1957年底, 到1956年底, 对农业的社 化)道路,引导 到1956 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 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 农民参加人民公 我国基 成,标志着生产 1953 产合作社 社 资料私有制转为 本上完 资料公有制转为 —— 公有制,公有制 成了对 私有制,私有制 对工业的社会 1957 对手工业的社 同农业 1956 农业、 经济在国民经济 主义改造 会主义改造 年底 手工业 中占主导地位, 和资本 标志着社会主义 主义工 制度的基本确定。 对资本主义 从以加工订货 商业的 我国开始进入社 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到公私合营 社会主 会主义高级阶段。 会主义改造 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 造的对象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运动1958年 A、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B、表现: 工业上:高指标,全民大炼钢铁 农业上:放高产卫星,浮夸风盛行
大炼钢铁中的土高炉
全民大炼钢铁的效果如何?
一颗白菜500斤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二、“三大改造” 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底
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 走合作化(集体 对农业的社 化)道路,引导 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 1953 产合作社。 —— 走合作化(集体 1956 对手工业的社 化)道路,建立 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生产合作 年底 社。 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从以加工订货 到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 造的对象 结果 到1956 年,我 国基本 上完成 了对农 业、手 工业和 资本主 义工商 业的社 会主义 改造 意义 到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 成,标志着生产 资料私有制转为 公有制,公有制 经济在国民经济 中占主导地位, 标志着社会主义 制度的基本确定。 我国开始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下是其主要的演变过程:1. 土地改革时期(1950年代初-1950年代中)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
这一时期,政府实施了土地国有化和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并进行了土地的再分配。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集中控制,实行农业合作化政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再次归于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的土地使用制度。
3. 改革开放初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逐步放开土地管理权,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个体承包经营土地的方式,鼓励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
4. 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1990年代初-200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供应紧张,政府启动了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高效、透明、规范的土地供应体系,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5. 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2000年代初至今)中国政府启动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目的是通过流转土地使用权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
这一政策推动了农地流转、土地托市等方面的改革。
6. 农村土地确权制度建立(2008年至今)为解决农村土地权益不明晰、冲突频发等问题,中国政府推行农村土地确权改革,逐步建立起农民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制度,以确保农民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从国有化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及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和确权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邹於娟 摘 要: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从“农村合作化改造”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从“统筹城乡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当中离不开政策和改革的保驾护航。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农业农村政策,以便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进而清楚认识“从何处来”,深入思考“向何处行”。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政策演变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民安则天下安,农村兴则天下兴。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和农村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乡村建设的探索在历史上从未中断。
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从“农村合作化改造”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从“统筹城乡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当中离不开政策和改革的保驾护航。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审时度势地调整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不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回顾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农业农村政策,以便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进而清楚认识“从何处来”,深入思考“向何处行”。
一、农村合作化改造阶段(1949年-1977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加快在农业农村建立和发展集体经济,在城市和工业领域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并分步实施了系列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形成了集体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双轮驱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同时,我国采取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苏联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恢复农业生产基础上,严格限制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产品流动,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战略。
这段时间,我国重点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改造、人民公社制度、统购统销和供销信用合作政策。
四项政策在不同时期逐次推进、各有侧重,共同奠定了新中国农业农村政策框架。
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制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等一系列政策决议,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时期;第三个时期即新时期是通过中共中央发布的一系列一号文件等决议措施,使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分离,实行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时期。
1、1950-1952土地改革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许多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的问题尚未解决。
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
1950年6月28日由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并于6月30日由毛主席发布命令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着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开始,土地改革的总体思想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从《土地改革法》公布到1953年春,除了中共中央决定不进行土地改革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约700万人)外,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已宣告完成。
在农村彻底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地主私有的土地制度,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2、由互助合作(1953年—1957年)土地改革,及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961年)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集体所有制过渡(1962年—1978年)。
1951 年9 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它不仅认同了互助组的做法,而且引导农民在一些比较巩固的互助组内试办初级社。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由常年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是我们党所指出的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步骤、方针、原则作了系统的论述。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央农村政策对农村发展以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农村政策,搞好农村发展一直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经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进入新时期,中国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中央通过制定多项倾向性政策,顺应和主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时代内容的背景下,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历程(一)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农村政策的制定及实施1.完成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广大的中国人民历史上第一次翻了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根据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策,转变工作重心,集中力量解决当时的重大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完成农村特别是新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土改的完成,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
土改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
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
此时,党在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社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1952年,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总目标,接着又作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新阶段。
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三个从低到高的步骤。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知识链接]1、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皆为私有)(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工人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从1953年春,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穿凿列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955年,政府回忆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不足,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目的:建立人民公社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1、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是在 C
A、1956年 B、1957年 C、1958年 D、1959年 2、从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
困难时期,导致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C、、自 大然生灾产害运的 动影响D、B、 “延大安跃整进风”运和动人民公D 社
化运动 3、据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
历史的回音
从安徽凤阳小岗村,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A、、于党城的市十一B、届农三村中全C会、后国,有国企内业的改D革、首政先府开机B始关 2A、次、1重农97要业9的生年家产,庭合中会作国议社北,方他有们一商B个量、农的和民内平家容共庭可处正能五在涉项召C及原开了则一
2.为什么在土地改革中要采取保存富农经济 的政策?
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 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 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还根据全国解 放后的新情况,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 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从 1950年冬天开始,有组织的分期分批进行。
资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 “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 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 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 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赶
.
翻英
地超
球美
顶平
破常
天事
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
一个米粒煮一锅 ,一个玉米运一车 高粱杆上安电线,坐着瓜皮过黄河
冲云霄;彩云栓住玉米腰,吓 得月亮弯了腰.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 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56年):土地改革阶段。
在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府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承包制。
2、大跃进时期(1958年-1961年):农村集体化阶段。
在这
一阶段,中国实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村土地由个体承包变为集体所有制。
农民加入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土地,并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工业化和人民公社化等措施。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
运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农村土地制度基本上保持了农村集体化的形态,但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4、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实行了农村改革政策,逐步放开了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
并且,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农民逐渐实现了土地流转,发展起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此外,还出现了土地法律制度的建立、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等相关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农村政策的调整

专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农村政策的调整1.(2010年中考)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改革开放新时期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消灭地主阶级B.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C.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身 D.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3.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4.(2011年中考).宁夏统计局:“2008年,宁夏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到1098.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5倍,30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取得这一成就得益于实行()A.社会主义总路线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改革开放政策 D.土地改革5.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4.(2009年中考)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实行土地所有制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强化了土地集体所有制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土地在公有制基础上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④农业合作化完成,土地归集体所有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②③D.②③④①二.材料题(2010年中考)1.材料一:我国农村长期实行的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
在所有制上表现为“一大二公”;在经营方式上是“单打一”、“瞎指挥”;在分配方式上是“大锅饭”。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国的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而三农政策就是针对农村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分析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从而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变革与进步。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农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合作化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
此外,农村经济改革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规模修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9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逐渐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随后,农村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能够自主经营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等也得到了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金融支持和服务。
这一时期的三农政策为农村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进入新世纪的三农政策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农村问题更加复杂化,面临着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农村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三农政策以应对挑战。
其中,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四、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目前,中国的三农政策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农村贫困问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等。
因此,未来中国三农政策的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再者,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后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新中国成⽴后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江苏周学平新中国成⽴后党的农村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地改⾰、农业合作化、⼈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
⼀、⼟地改⾰(1950-1952年)1.背景:地主、富农占有⼤部分⼟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贫农、中农和雇农占有少量⼟地,终年⾟勤劳动,受尽剥削,⽣活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的⼟地剥削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后,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取得⼟地。
2.措施:1950年,中央⼈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地所有制,实⾏农民的⼟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陆基本上完成了⼟地改⾰。
4.意义:⼟地改⾰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得到了⼟地,成为⼟地的主⼈。
这使⼈民政权更加巩固,也⼤⼤解放了农村⽣产⼒,农业⽣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农业⽣产合作社,1953-1956年)1.原因:⼟地改⾰以后,农民分到了⼟地,农业⽣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家⼀户的分散经营。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产⼯具、资⾦,⼀家⼀户难以解决⽔利问题,难以抵御⾃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耕地,也不能使⽤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这就影响⽣产的发展,农产品满⾜不了国家⼯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国家对农业进⾏社会主义改造。
2.⽅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阶段:a.从建国后到1953年以发展互助组为主;b.1954年到1955年底,以办初级社为主;c.1956年以普遍办⾼级社为主。
4.作⽤:到1956年底,我国有96.3%的农户加⼊了初级社和⾼级社,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基本建⽴。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其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其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演进和调整,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生产力水平。
以下是对这些演进及其经验的简要概述:一、演进历程1.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8年):为了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国家开始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包括初级社和高级社。
这一时期,农民的土地被自愿入社,实行集体经营。
3.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年):在农业合作化基础上,全国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将农村土地和生产资料合并为公社集体所有,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这一时期,农村土地政策强调集体化,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78年至今):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国家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村土地按家庭人口平均分配,承包期限一般为30年。
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经验总结1.坚持实事求是:在制定和调整农村土地政策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了解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地政策。
2.尊重农民意愿:在推进农村土地政策改革时,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诉求,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维护农村稳定:在制定和调整农村土地政策时,必须注重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防止因土地政策调整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4.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制定和调整农村土地政策时,必须注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来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保持政策连续性:在制定和调整农村土地政策时,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政策频繁变动给农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困扰。
部编版:八下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一、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 (1950—1952)(1)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仍然是土地私有制)(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 (1953—1957年)(1)原因:土改以后,我国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
(集体土地公有制)(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5)意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1978年)(1)原因: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2)形式: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全体社员共同所有、共同经营的农村经济管理格局。
(3)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吃“大锅饭”等。
(4)核心:“一大二公”(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实行平均主义,刮“共产风”),实行土地公有制。
(5)评价: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严重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使农村生产停滞不前。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1)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即在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民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政策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政策作为一个新兴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政策在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增强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政策。
一、土地改革在中国建国初期,农村土地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了首要任务之一。
土地改革政策旨在实现土地的公有化和农民的自主管理。
通过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将土地归农民所有,并进一步进行土地分配,使每个农民都能获得一定的耕地面积,从而解决了农民土地使用权和收益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土地改革取得成功后,中国农村进一步推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目标是通过组织农民合作社,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机械化。
农民可以集体经营土地,共同生产、分配和经营农田。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国建国时期,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在农业方面,推广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引进了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在农村工业方面,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农村副业和农村小工业,扶持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并为农业和农村工业提供了金融和技术支持。
此外,政府还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
总结起来,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政策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政策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通过积极引导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国实现了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为后来的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国建国之后每一年的政策梳理

中国建国之后每一年的政策梳理摘要: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1.土地改革2.恢复经济3.稳定政治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3-1977年)1.社会主义改造2.大跃进3.文化大革命三、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年)1.农村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政治体制改革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至今)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2.国有企业改革3.加入世贸组织4.新时期外交政策正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在此后的70多年间,我国的政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我国政府着重进行了土地改革、恢复经济和稳定政治的工作。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恢复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生活;稳定政治方面,加强党的领导地位,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3-1977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个阶段,我国还发起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前者试图通过快速实现工农业生产目标,后者则是毛泽东为推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推行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在这个阶段,我国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政治体制改革,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至今),我国政府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逐步走向市场。
此外,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在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其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其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演进,以适应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需求。
这些政策的演进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于农村土地问题的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其经验。
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土地政策主要集中在土地改革上。
土地改革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土地权益的重新分配,打破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保障,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一政策的经验是土地改革为农民提供了土地所有权,增强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热情,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农村土地政策逐渐从土地所有权转向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
1980年代末期,中国农村推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实现农地的集约化经营。
这一政策的经验是农村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农业生产更加规模化和现代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三,进入21世纪,中国的农村土地政策进一步调整,着力解决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和规范化发展。
与此同时,政府加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犯。
这一政策的经验是通过市场化的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升。
最后,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还包括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和农村土地规划的调整。
国家加大了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力度,确保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不损害农民的利益。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的规划和整治,优化农村土地的利用结构,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和现代化。
这一政策的经验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机结合,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经验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农村政策

6.德国《汉诺威汇报》曾就我国某项重大科技成 就发表评论: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 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如果追根溯源,这项科技成就是指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l号”发射成功 C.“神舟5号”飞船的往返成功 D.“籼型杂交水稻”的育种成功
祖国统一大业
1.(2010· 连云港中考)邓小平指出,实现祖国 统一应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当前,在 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国已成功解决了( ) A.台湾问题 B.港澳问题 C.落后问题 D.发展问题 2.(2010· 漳州中考)20世纪80年代后,台商在福 建的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双方贸易额超过3400 亿美元,这些成就得益于中国哪项国家方针? ( ) A.“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B.“经济合作、文化交流” C.“坚持统一、反对分裂”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例1.“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这首《春 天的故事》歌词中“圈”指的是( A ) A.在深圳、珠海搞特区试点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广州 C.把海南省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上海
1.(2010· 南充中考)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 (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
8.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提出要集中主要 力量( ) A.发展重工业 A B.培养建设人才 C.发展轻工业 D.建立人民公社 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 划成果展示会”,他们准备了以下图片资料,不适合采 用的是( ) B
2.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使国民经济又好又 快的发展,那么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核 B 心是( ) A.一化三改 B.多快好省 C.综合平衡 D.稳步前进 3.我国建国以来,各项工作的开展基本是围绕“经济建 设”这个中心进行的,但是下列哪一个时期却背离了这 个中心( ) D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大跃进运动时期 4.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的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 “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 A ) 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该“一号文件”着眼于( A.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B.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 业 C.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农村政策的调整
1.(2010年中考)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改革开放新时期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消灭地主阶级B.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C.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身 D.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
3.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4.(2011年中考).宁夏统计局:“2008年,宁夏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到1098.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5倍,30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取得这一成就得益于实行()
A.社会主义总路线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改革开放政策 D.土地改革
5.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
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
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4.(2009年中考)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实行土地所有制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强化了土地集体所有制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土地在公有制基础上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④农业合作化完成,土地归集体所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②③D.②③④①
二.材料题(2010年中考)
1.材料一:我国农村长期实行的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
在所有制上表现为“一大二公”;在经营方式上是“单打一”、“瞎指挥”;在分配方式上是“大锅饭”。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农民歌谣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国农村开始实行的制度。
(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农村实行的。
(2分)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对我国农村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
三.问答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某校八年级同学开展了“建国后我国农村政策的变化”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请你参加完成下面的分析报告。
(一)政策变化
①土改中农民埋界桩②农民报名入社③人民群众高举标语牌④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1)图①指的是1950年我国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1分)
(2)图②指的是1953年我国在农村进行的改造,请说出改造的名称和改造的途径。
(2分)
(3)图③中,人民群众高举“人民公社好”的牌子。
请说出“人民公社”的特点。
(1分)
(4)图④是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指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农村改革。
请说出“合同书”签定的地点和的改革主要内容。
(2分)
(二)分析比较
(5)1958年,农村政策的变化给农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后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的改革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3分)
(三)得出结论
(6)对今后我国调整农村政策我们应遵循什么原则,请提出合理建议。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