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_诗词赏析_唐_李白

渡荆门送别_诗词赏析_唐_李白

赏析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 渡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高山逐 渐向后隐去,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出现 了。“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 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 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描 绘出活动的趋向来。
赏析
赏析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 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 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 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 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 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 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 色。
赏析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
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 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 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 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 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 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 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译文
我乘船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到
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崇山峻岭渐渐向后退去,辽阔的平
原旷野展现在眼前,江水在一望无际的 原野中奔流。
江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 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滔滔江水, 它奔流不息送我远行的小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概述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 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诗 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 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 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 景象波澜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 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篇1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战国时属于楚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乘船远渡荆门,是来楚国做一次旅游。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江:长江。

大荒:广袤无际的原野。

月下:月亮下移。

海楼:空中楼阁。

仍怜家乡水:仍,频频。

怜,爱。

家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全句的意思是说,我依旧怜爱这来自家乡之水。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旅游。

在旅途中,沿江两岸的崇山随着荒野的出现慢慢消逝,奔腾的长江也就在无边的野上浩浩荡荡地扩散开去,变得开阔、舒缓了。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犹如凌空飞下的明镜,云气蒸腾缭绕,在大江面上变化莫测,犹如空中楼阁一般。

我依旧怜爱这来自家乡流水,不远万里,送我的远行。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旁边),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俄罗斯托克马克)。

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清廉乡。

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来看,他的家庭原来可能是一个富商。

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化,青年时曾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困难。

总的说来,手纵横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这些思想支配着她的生活,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度过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颂自己的进步志向,抨击权贵,亵渎礼教,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出剧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但也时时流露出明珠暗投、人生如梦等消极心情。

在艺术上,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化浅出的语言,形成了豪爽的风格,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鸡鸡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渡荆门送别诗全文

渡荆门送别诗全文

渡荆门送别诗全文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无际的田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荆门送别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 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 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 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 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 “飞天镜”比喻江中之月,既突出了月 光皎洁明亮的特点,也侧面衬托了江水 的平静。
诗句解释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仍然无限爱恋我故乡的江 水,万里迢迢伴送我行舟。
尾联:“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 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 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 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 思念故乡的感情。
6.请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所展现的画面
月亮倒影在平静开阔的江水之中, 好像是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 云彩,层层叠叠,构成了海市蜃楼的 奇观。
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 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赏字词(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
“随”字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 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 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运用拟人的手法,渲染出江水奔流 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
朗读诗歌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句解释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远渡荆门关以外,要 往古时候的楚国一带漫游。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背景】《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第一次出蜀时在荆门的长江舟中所作。

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观赏巫山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然开阔,诗人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主旨】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赏析】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点明这一壮游。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赏析

三一文库()〔《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渡荆门送别》赏析,欢迎阅读。

《渡荆门送别》原文
渡远荆门外⑵,来从楚国游⑶。

山随平野尽⑷,江入大荒流⑸。

月下飞天镜⑹,云生结海楼⑺。

仍怜故乡水⑻,万里送行舟⑼。

《渡荆门送别》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渡荆门送别》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1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古诗简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翻译/译文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注释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鉴赏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唐诗《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唐诗《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9、万里:喻行程之远。

10、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鉴赏】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译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译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译文及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注释译文注释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译文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品鉴赏分层赏析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鉴赏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战国时属于楚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乘船远渡荆门,是来楚国做一次旅游。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月亮下移。

海楼: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仍,频频。

怜,爱。

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全句的意思是说,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旅游。

在旅途中,沿江两岸的崇山随着荒野的出现渐渐消失,奔腾的长江也就在无边的野上浩浩荡荡地蔓延开去,变得开阔、舒缓了。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凌空飞下的明镜,云气蒸腾缭绕,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流水,不远万里,送我的远行。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俄罗斯托克马克)。

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清廉乡。

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来看,他的家庭原来可能是一个富商。

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青年时曾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总的说来,手纵横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这些思想支配着她的生活,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度过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理想,抨击权贵,藐视礼教,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等消极情绪。

在艺术上,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了豪爽的风格,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鸡鸡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传世作品有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较为详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7篇)整理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7篇)整理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7篇)整理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7篇)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1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慢慢消逝,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如同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家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文学赏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诗人离开家乡四川,开头了仗剑远游的豪迈生活。

《渡荆门送别》这首颇有绘画意味的诗作,就是诗人刚刚离开蜀地和三峡后在荆门的长江舟中写成的。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巡游。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尽情欣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对句是在乎视的镜头中分写山和水,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淌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一直,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概,“随”“尽”,“入”“流”四个动词不仅写得特别自然清爽,而且贴切入微。

景中隐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安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似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视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宽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安静的江面上所欣赏到的奇异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原文

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原文

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原文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原文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的翻译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

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渡荆门送别》全诗鉴赏

《渡荆门送别》全诗鉴赏

《渡荆门送别》全诗鉴赏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白话翻译】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诗鉴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对峙,形同荆州门户。

在到达荆门之前,李白应该在四川境内水流湍急的三峡中颠簸了好些天。

诗的首二句虽平叙事实,其语气却是十分兴奋爽朗的。

荆门以外便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故地,在三国时又曾是蜀主刘备起家的地方。

诗人提到“楚国”这个历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读者有关历史文化的一些联想。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PPT《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诵读译文赏析(含解词翻译)

PPT《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诵读译文赏析(含解词翻译)

注 释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

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

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

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____渡___远__荆___门__外____,___来__从___楚___国__游_____”,
指的是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 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 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 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赏 析
赏析
“___山___随__平___野__尽____,__江___入__大___荒___流____。”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
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 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 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 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 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 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赏 析
“___仍___”,
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
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 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 思念故乡的感情。
赏 析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 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注 释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 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篇一[唐]李白渡远2荆门外,来从楚国3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4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5。

仍怜故乡水6,万里送行舟。

注释:1、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

2、渡远,乘船远行。

3、楚国,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4、大荒,此指广阔的原野。

5、海楼,即海市蜃楼。

6、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

作者把四川当作故乡,长江自蜀东流,故称。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离蜀东下时在荆门外所作。

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乘舟自蜀中出荆门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作者豪放不羁的情怀。

全诗共八句,开篇即点明自己出游的路径。

诗人来自蜀地,远在“荆门外”,而“楚国”是目的地,出了荆门山便意为离蜀入楚,诗人常在蜀地,一朝离别,自然感慨万千。

诗中三四句如一幅长轴山水图,秀美如画,脍炙人口。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篇二《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篇三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①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渡荆门送别》译文赏析诗词

《渡荆门送别》译文赏析诗词

《渡荆门送别》译文赏析诗词《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种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 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从三峡 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 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 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 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 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 在旅游途中所作。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 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 发进取的精神,同时抒发了诗人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对 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 情。
4、本诗写作有什么特色?
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结合,浑然一体. 首联叙事,颔联、颈连写景, 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 之感,情韵悠长。
2、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分析诗中写景句有什么特点。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 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 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颔联是以动态变化 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 此外,这四句对仗严整,“平野”对“大 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 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 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赏析思考: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送”字赋予了江水 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 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在这一描写中,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表现 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依依不舍、深深依恋,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 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 从对方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仍怜” 二字饱含游子的深沉思乡之情。怜字最能表现他 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也抒发了诗人爱祖国、爱 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
当堂检测
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游;流;楼;舟 。 _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A )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B ) A.全 B.消失 C.死 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C )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听诗歌朗读,感受诗意
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感知
结合注释,小组合 作完成诗歌翻译
解诗题:
横过水面。这里 可译为乘船渡到
即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 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 山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 有楚蜀咽喉之称。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 继续北上,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 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 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 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 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 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 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 淮一带徘徊,思想极度烦闷。
其次运用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 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 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 术效果十分强烈。
颈联从哪些角度写景?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 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 飞下的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 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 蜃楼般的奇景。景观壮阔,俯仰之间,高低结合, 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这一联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 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 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水中映月图
天边云霞图
月下飞天镜
月下飞天镜
还, 依然

爱 怜
指长江,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虽然进入异地,) 我仍然依恋故乡的水,不远 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江入大荒流
指水中所见一 轮明月之影
云彩 兴起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 上云霞的美丽景色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译文:夜晚明月映入水中, 如同天上飞下的一面天镜; 黄昏时,云彩升起,如同海 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赏析思考:颈联运用哪些手法、从哪些角度写景? 这一联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首先运用比喻、想象来写景,把映入 水中的月影比喻成天镜,把变幻的云彩 想象成海市蜃楼。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 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 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 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 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 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 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 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渡 荆 门
远渡地 点出蜀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目的
叙事
远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水
对仗
写景
送 由景及 情留恋 抒情 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 拟人
月云 近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俯视 仰视
全文总结
李白在唐诗中10大最经典诗句:
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 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催人泪下诗句: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题目中的“送别”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2、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分析诗中写景句有 什么特点。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诗写作有什么特色?
1、题目中的“送别”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理解了全诗我们不难 发现,这里既非朋友在 送别诗人,也不是诗人 在送别朋友,而是故乡 之“水”在送别他远游 的儿子——李白,所以 题中“送别”二字是理 解全诗的关键,尤其不 能缺少。
问答题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乡愁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诗中哪 一句体现了全诗的主旨?)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 描绘的? “山随平野尽· · · · · · 云生结海楼。”是按由 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背 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一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 ——诗人采用正面描写, • 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 ——“随”字写出了群山渐渐远去、消 失的样子,化静为动, “随”字将群山 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 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 动感,有移步换位之妙! •
山随平野尽
赏析思考: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 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作者 在5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 年时代,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因此常称 四川为“故乡”。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长江 流经四川,所以作者称它为“故乡水”。故乡 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 意载我远行。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 作者是谁?今天我们 来学习他的另一首送 别诗。
荆门山简介
荆门山位于长江三峡的东口,上有盘 亘雄踞的十二培,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 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 山隔江相峙。荆门山上,有一座天然石 桥,倚山横卧,飞跨山涧,形如弯月, 十分壮丽,传说观音娘娘路过此地时, 见山涧挡住去路,便将拂尘一挥,一道 银虹飞架,后人称“仙人桥”。其实, 这不过是大自然的造型巧妙,将荆门山 装点得古朴奇观罢了。
叙事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 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平坦广阔的 原野。平原
山随平野
尽, 江入大荒流。
消失
广阔无际 长江 的原野
译文:两岸起伏的群山,(随着 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的是 一望无际的平原。长江水流入广 阔无际的原野奔腾而去。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 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 兴致勃勃,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 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 律诗。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jīng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作者诗风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 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 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 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 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 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 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 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 漫游中度过。二十岁时 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 漫游,南到洞庭湘江, 东至吴、越,寓居在安 陆(今湖北省安陆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 朋友,从而得到引荐, 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 政治理想和抱负。
赏析思考: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烘 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这一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这一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这两句写景:绘山势,流水,原野。描写渡过荆 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船由蜀地到荆门,两 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 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 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诗 人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犹如一副长 轴山水图,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这里景物描写使诗人顿感前程开阔.这也正是诗人 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