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防范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
防范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不仅会直接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毁坏等直接损失,还常常引发许多次生灾害。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通常是指地震后发生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火灾、爆炸等灾害现象。
这些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还给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因此,为了有效地防范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地震过后,基础设施的损坏往往会导致水、电、气等供应中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难。
因此,在地震易发地区,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采用抗震材料和技术,确保关键设施的稳固性。
同时,应建立起应急储备体系,以便灾后能够及时提供生活物资和救援物资。
2. 发展早期预警系统地震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因此建立早期预警系统非常重要。
通过地震监测仪器的安装和数据分析,能够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发出警报,让人们有时间采取防护措施。
这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次生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地震易发地区必须要求建筑物按照抗震设计标准进行建设。
抗震设计的核心是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采用抗震墙、抗震支撑等手段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应加强建筑物的防火设计,避免地震后的火灾蔓延。
4. 建立健全灾后救援机制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灾后救援工作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关键。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灾后救援机制,包括组织救援队伍、确保救援物资的及时到达、展开拯救被困人员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还应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5. 指导居民加强自我防护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地震易发地区,需要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居民的地震防护意识。
这可以通过开展地震知识普及、组织地震应急演练等方式实现。
同时,还应指导居民学会使用应急救生用品,掌握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逃生方法。
发生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
发生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给周围的地区带来严重的次生灾害。
为了有效的预防和应对地震次生灾害,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应急预案:
1. 快速评估灾情:地震发生后,首先要快速评估受灾情况,包括地震引发的可能的次生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等。
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灾情。
2. 疏散安置受灾群众:对于受灾地区的群众要及时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次生灾害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
3. 应急救援和医疗救护: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搜救和救援工作,同时安排医疗队伍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
4. 加强次生灾害防范:在发生地震后,要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防范工作,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减轻其影响。
5. 信息发布和心理疏导:及时发布灾情信息,稳定受灾群众的情绪,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
以上就是针对地震次生灾害的应急预案,希望能够在发生地震时有效的应对次生灾害,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及次生灾害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地震发生后,往往会引发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火灾等,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提高应对地震及次生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快速、有效地组织抗震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及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
2. 及时疏散、救助受灾群众,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3. 加强地震及次生灾害监测预警,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地震及次生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抗震救灾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现场救援组、疏散安置组、物资保障组、医疗救护组、通信保障组等专项工作组。
四、应急响应1. 监测预警(1)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及时发布地震信息。
(2)密切关注气象、地质、水文等部门信息,提高预警能力。
2. 疏散安置(1)根据地震及次生灾害情况,迅速启动疏散安置预案。
(2)组织受灾群众有序疏散,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3. 现场救援(1)立即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2)针对不同类型的次生灾害,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4. 物资保障(1)调集救援物资,确保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2)组织运输力量,保障救援物资及时送达灾区。
5. 医疗救护(1)组织医疗救护队伍,开展伤病员救治工作。
(2)加强灾区防疫工作,防止疫情蔓延。
6. 通信保障(1)保障灾区通信畅通,确保救援信息及时传递。
(2)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广播等渠道,发布救援信息。
五、恢复重建1. 指导灾区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2. 加强基础设施重建,提高抗灾能力。
3. 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恢复正常生活。
六、培训和演练1. 定期开展地震及次生灾害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队伍实战能力。
2. 加强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地震及次生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地震余震应急预案保障人员安全与次生灾害防范
地震余震应急预案保障人员安全与次生灾害防范地震余震是在地震主震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地面振动,其持续时间和强度可能会对灾区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为了确保人员的安全和有效预防次生灾害,地震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地震余震应急预案与保障人员安全以及次生灾害防范进行探讨。
一、地震余震应急预案保障人员安全地震发生后,需要迅速采取措施来保障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应急预案的建议措施:1. 确定安全区域:在地震发生后,有必要确定安全的地点,例如室内的结构稳定的房间或者开放空地等。
人员应尽快撤离可能存在的危险区域,前往预先确定的安全区域。
2. 组织人员疏散:在地震发生后,应当组织人员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区域。
重要人员或者组织者应向其他员工提供必要的疏散指导,并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迅速撤离。
3. 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在地震发生后,人员的生命安全是首要保障的目标。
应及时提供急救和伤员救护等服务,保证人员得到必要的医疗和生命救援。
4. 增强安全意识:及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人员的应对能力和灾害意识。
加强培训和教育,让员工了解地震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以及在发生地震时要采取的行动。
二、次生灾害防范地震余震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山体滑坡、建筑物倒塌等。
以下是一些次生灾害防范的措施:1. 防止火灾:地震发生后,火灾是一种常见的次生灾害。
组织人员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对所在场所进行检查,确保燃气、电源等设备安全。
同时,加强火灾防范措施,提供灭火器材和消防车辆等。
2. 加强建筑结构检查: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的损坏和倒塌,进而引发人员伤亡。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建筑物进行安全评估和结构检查,确保其稳定性。
3. 山体滑坡防范:地震余震可能导致山体滑坡,给人员带来进一步的威胁。
因此,应加强对潜在滑坡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工作,及时疏散可能受到威胁的人员。
4. 防范次生震灾:地震余震可能引发更多次生地震,增加灾难的范围和规模。
因此,需要继续监测地震活动,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提前预知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次生事件。
地震次生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地震次生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一、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概述
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应对地震发生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次生灾害的损失。
在应急预案执行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要积极参与,并按照本预案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二、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的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地震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山体滑坡、地面沉陷、土石流、泥石流、断裂带破坏、火灾等次生灾害。
三、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的组织体系
次生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体系由地方政府牵头,并由相关单位配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四、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的具体工作流程和措施
1. 初期评估和警报发布
2. 次生灾害隐患排查和处置
3. 疏散安置和人员救援
4. 研判预警和信息发布
5. 应急物资调度和保障
五、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的应急保障措施
根据次生灾害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保障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救护、安置救助、物资保障、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工作。
六、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的信息管理和通信保障
1.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系统,加强信息的搜集、发布和共享。
2.确保通信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障信息的畅通和传递。
七、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的演练和培训
定期开展地震次生灾害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八、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的保密要求
所有涉及到的敏感信息和应急预案的内容,均需严格保密,避免泄露给不相关人员。
常见地震次生灾害及其防治
常见地震次生灾害及其防治摘要:地震后常见此生灾害及其防止。
关键词: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火灾,疫病防治,社会动荡。
正文: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威胁等等。
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地震灾害突如其来,往往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截至六月二号上午九点,5.12汶川大地震已经导致69016人遇难,18830人失踪,另有368545人受伤,受灾群众累计达455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
在我们关注地震导致的重大损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地震次生灾害提高警惕。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引发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海啸,造成印尼12万人死亡,20万人流离失所。
杀人无数的海啸就是次生灾害的一种。
地震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往往防不胜防。
但是地震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却是可预见,可防治的。
最常见的地震次生灾害是山体滑坡与泥石流。
现在上百度搜索“汶川泥石流”,一张张图片触目惊心,不忍久视。
巨大的山体像切豆腐一样被从中剖开,从山上滚落的巨石随处可见。
一幢幢楼房被砸坏,一个个村庄被掩埋。
泥石流还会堵塞河道造成河流上游水位上涨,形成“围堰湖”,进而引发水灾等其他次生灾害。
泥石流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提前预见,先期准备。
城镇村庄房屋的选址应该避开山谷及泄洪水道,已经建在上述危险位置的房屋应及时迁出。
在建房、修路、整地、挖沙采石、取土等各类工程活动中,不可随意开挖山坡坡脚,特别是不能在房前屋后随意开挖坡脚。
在不得不开挖时,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确认不会诱发滑坡后方能进行施工。
地震来袭 如何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来袭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来袭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破裂造成的地震波的传播现象,是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可能引发多种次生灾害,例如地震引发的海啸、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伤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防止次生灾害的重要方法之一。
地震时,建筑物的稳固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建造住宅和公共建筑时,应合理设计、选用抗震材料和加固结构。
在地震多发地区,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抗震建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建筑物符合相关的抗震标准。
此外,对于老旧建筑物也应进行改造,提升其抗震能力。
其次,完善地震预警系统是减少次生灾害的关键措施。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秒到数十秒发出地震警报,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
通过地震预警系统,人们可以在地震来临之前采取行动,例如躲避物品可能掉落的地方、逃离高楼建筑等。
政府应加大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投入,并向公众普及地震警报的知识和应对方法。
此外,做好地震防灾救援工作也是减少次生灾害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地震防灾救援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提高救援人员的应急处置水平。
公众也应积极参与防灾救援工作,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自救能力和互救意识。
此外,应加强对地震受灾区的救援物资和医疗设施的储备,以便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及时向灾区提供支援。
另外,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也是减少次生灾害的有效途径。
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预测仍是科学难题,但通过不断的研究,可以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地震科学的研究力度,提高地震预测的精确度。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培养应对地震的正确态度和行动。
总之,地震来袭时,除了应对地震本身的破坏外,还需要注意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完善地震预警系统、做好地震防灾救援工作、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少地震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增加灾民的安全保障。
如何预防震后次生灾害 怎样预防事故灾害发生
如何预防震后次生灾害怎样预防事故灾害发生预防震后次生灾难的方法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等物品,要严密监视;一旦发觉剧毒或易燃气体溢出,应马上组织抢修。
对大型水库、堤坝等,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觉问题准时加固。
水库下游的居民,要严密凝视堤坝的平安,遇有险情,除组织力气抢救外,要快速向平安地带转移。
山体倒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状况,要马上组织人员疏通;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
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简单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震后要马上有秩序地疏散人员,尽快离开房屋。
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
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方案、有步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损害。
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灾更可怕。
所以肯定要加强地震后火灾的预防,消退火源。
只要有可能的话,避难之际要设法关掉煤气总开关。
地震逃命避险措施一是大地震时不要急,要依据所处环境快速作出保障平安的选择。
1、假如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牢固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
留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非常危急的。
2、假如你在教室里,要在老师指挥下快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
地震一停,快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假如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快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快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
4、假如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急品、易燃品的场院所。
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假如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要马上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地震发生后要快速撤离,以防强的余震。
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范本
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范本一、引言自然灾害在我国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频繁发生的现象,其中次生灾害是灾害中的重要一环。
次生灾害的发生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有效预防和应对次生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提供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二、次生灾害的定义次生灾害是指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的因素引发的新的灾害,包括但不限于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断裂等。
次生灾害通常是由原灾害诱发、引发或加剧的,其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并且会对灾后救援、重建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次生灾害的类型1. 滑坡滑坡是指地表土壤、岩石等沿一定面上倾覆、滑动或流动的现象。
滑坡可以由降雨过程、地震、地下水位变化等多种因素诱发。
滑坡具有速度较快、破坏范围广、危害性大的特点。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由山区高地流下来的大量含有泥沙、岩石和水的混合物体。
泥石流具有水流速度快、坚硬物体冲击力大等特点,容易冲毁建筑物和交通设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崩塌崩塌是指山体或人工堆坡等由于自重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坡体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具有突发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对周边建筑物和土地资源造成巨大破坏。
4.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层中的岩层或土层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导致地表下陷或形成坑洼。
地面塌陷常常由于地下水开采、岩溶等活动而引发,给城市和农田的利用带来严重威胁。
5. 断裂断裂是指地壳在地下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抗拉或抗压的力作用而发生的岩石的破裂和错动的现象。
断裂的出现会引发地震、山崩、地表塌陷等次生灾害,对地区安全造成威胁。
四、次生灾害的防护要求1. 加强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次生灾害预警体系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预警体系应包括灾害数据监测、信息传递和灾害评估等环节,以及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
同时,应加强公众教育,提高民众自救能力。
地震来袭 如何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来袭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来袭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不仅可以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并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次生灾害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滑坡滑坡是地震灾害中最常见和破坏力最大的次生灾害之一。
地震发生后,地表的岩土层受到破坏,地下水位变化,地面容易发生滑动。
为了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确定安全区域:在地震频发地区,应尽量避开地势较陡峭、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寻找相对安全的低山丘陵或平缓地形。
2. 技术加固:对于容易滑坡的地区,可以采取土木工程的方法,如挡土墙、加固地基和植被保护等,增加地表的稳定性。
3. 远离河流和山谷:这些地区地质构造较为松散,地震发生后滑坡的可能性较高,因此需远离河流和山谷。
二、地裂缝地震引发的地裂缝是指在地震中,地壳因应力超过破坏强度造成的断裂带。
地裂缝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了降低地裂缝引发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规划建筑物: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应采取抗震措施,在建筑物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地壳运动的影响,以提高抗震能力。
2. 加固土地:对于已存在地裂缝的地区,可以采用灌浆、固结等技术来加固土地,减少地裂缝带来的破坏。
3. 提高警觉:在地震发生后,人们应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避免靠近地裂缝区域。
三、火灾地震引发的火灾是由于破坏性地震破坏了电力线路、燃气管道等设施,造成漏电和泄漏,进而引发火灾。
为了减少地震火灾的发生,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断开电源:发生地震后,应立即切断电源,避免电线短路或电火花引发火灾。
2. 检查燃气管道:地震可能导致燃气泄漏,造成爆炸和火灾。
应在地震后及时检查燃气管道,关掉燃气阀门,确保安全。
3. 防火教育:加强居民和员工的火灾防范意识,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电器设备和避免使用明火等。
地震后的次生灾害与预防措施
地震后的次生灾害与预防措施地震是一种地壳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破坏,还会引发各种次生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本文将从地震后的次生灾害和预防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后的次生灾害1. 地震引发的次生地震地震会导致地壳发生明显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会引发次生地震。
次生地震在地震后一段时间内会频繁发生,其破坏力可能会超过主震。
因此,在地震后的应急处理中,要特别注意次生地震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地震震动会使原本松软的土壤失去内聚力,形成液态状态,这就是土壤液化。
液化土壤的强度极低,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容易受到破坏。
特别是在河岸、湖底等水土结合地表面,液化现象更加容易发生。
因此,在地震后要特别关注地区的土壤液化情况,避免在液化地带进行建设。
3.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地面塌陷地震震动会导致山体的抗剪强度下降,进而引发山体滑坡。
此外,地震还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发地面塌陷。
这些次生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对周围的居民和建筑物构成威胁。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要及时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4. 地震引发的火灾和爆炸地震会破坏电力设施、燃气管道等,增加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尤其是在高密度人口居住的城市区域,火灾和爆炸可能造成更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要及时切断电源和燃气,同时加强火灾预防和安全疏散工作。
二、地震后的预防措施1. 建设抗震设施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选用适宜的材料和结构形式。
此外,对于老旧建筑,要进行抗震加固,确保其安全性。
2.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地震科普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地震灾害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学校、社区、媒体等各个渠道可以组织地震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提高社会的整体抗灾能力。
如何应对地震及避免次生灾害
如何应对地震及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在面对地震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并且尽力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呢?本文将从地震应对的基本原则、预防措施以及应急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如何应对地震及避免次生灾害。
一、地震应对的基本原则地震应对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群众自救、科学救援”。
这些基本原则提供了一个指导框架,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地震,并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1. 预防为主:预防地震的最佳方式是提前采取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地震安全意识等。
2. 综合防治:地震应对需要综合考虑,包括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地质灾害的防治、城市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确保地震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3. 群众自救:在地震发生后,群众自救是最重要的一环。
人们应该了解如何正确行动,避免躲避在危险的地方,知道如何迅速组织自救和互救,并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
4. 科学救援:地震发生后,需要有专业的救援队伍进行紧急救援和抢险工作。
政府和社会应尽力提供必要的物资和技术支持,确保救援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二、预防措施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抗震建筑设计:建筑物是地震发生时最容易受损的地方。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非常重要。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地震的力量和震动频率,选择合适的结构和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固。
2. 地质灾害防治:地震往往会引发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
为了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需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固体加固、植被恢复等。
3. 地震疏散预案:人们应制定地震疏散预案,包括确定安全的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提前演练并熟悉逃生方法。
在地震发生时,遵循预案,有序、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地带,降低伤亡和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怎样避免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怎样避免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1. 引言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如地震、洪水、台风等,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次生灾害是指一场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而衍生灾害是指由主要灾害引发的其他灾害。
在应对和减轻灾害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避免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应对和减轻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方法。
2. 了解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类型和原因2.1 次生灾害的类型和原因•液化•地震引起的土壤液化可能导致建筑物沉降和倾斜,甚至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滑坡•山体滑坡和土地塌陷是地震、洪水和降雨等灾害常见的次生效应,导致土地的丧失和建筑物的破坏。
•火灾•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火灾的爆发,加剧灾害的破坏力。
•水灾•洪水和暴雨可能导致道路和住宅被水淹没,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2 衍生灾害的类型和原因•传染病爆发•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卫生设备的破坏和人群的拥挤,从而增加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可能使得基础设施受损、农作物减产等,导致经济活动停滞和贫困加剧。
•心理健康问题•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恐惧,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和加剧。
3. 预防措施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对于地震和洪水等灾害易发区域,应加强建筑物和桥梁的抗震和防洪能力,确保其在灾害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立健全的水利设施和排水系统,以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加强道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安全、畅通的运输网络,减少交通事故和灾害的扩散。
3.2 加强预警和监测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人们应对灾害的准备程度。
•加强监测和预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测能力,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灾害风险。
3.3 加强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组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人们对灾害的防范意识。
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三篇)
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次生灾害是指在一次灾害发生后,由于原灾害的影响或因其他原因而引发的进一步灾害。
常见的次生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洪水、火灾等。
这些次生灾害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还会给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护次生灾害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次生灾害及其防护要求的详细介绍:1.滑坡灾害:滑坡是指地表的土壤或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失去稳定性而产生的倾倒或滑动现象。
滑坡的防护要求包括:选择建设场所时要避开滑坡易发区;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定期巡检滑坡易发区;采取土方工程措施,如固结加固、加强排水等,提高地基稳定性;建设抗震设施,减少地震震动对滑坡的影响;加强对滑坡环境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滑坡风险。
2.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是由于降雨、融雪等原因引起山坡上的土壤和岩石溃坝而形成的高速泥浆流。
泥石流的防护要求包括:建设泥石流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泥石流风险,采取紧急疏散措施;加强植被保护,提高土壤的固结力和抗冲刷能力;修建拦砂坝和挡土墙,阻止泥石流的流动;开展泥石流治理工程,如悬崖加固、河道疏浚等,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公众的泥石流防护意识,加强教育宣传。
3.洪水灾害:洪水是指河水、湖水、海水等水流量超过河流或水库的泄洪能力,进而漫过岸堤,进入原本不应存在水的区域的现象。
洪水的防护要求包括:加强河道和堤防的检查和维护,提高防洪能力;建设水库和蓄洪区,调节洪水的流量;开展防洪工程,如河道疏浚、堤防加固等;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加强防洪教育宣传;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洪水风险,采取紧急疏散措施。
4.火灾灾害:火灾是指火焰在一定范围内无法受到有效控制,造成人身和财产的损失的现象。
火灾的防护要求包括:建立火灾预警系统,及早发现火灾风险,采取紧急撤离措施;加强建筑物的防火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物的耐火性;设置火灾报警器和灭火器,提高火灾扑灭的速度和有效性;开展火灾应急演练,提高公众防火意识和应对火灾的能力;加强对火灾原因的调查和处理,减少火灾的发生。
次生灾害及防治
次生灾害
1、定义:次生灾害是指空袭或自然灾害等原发性灾害间接造成的灾害。
就灾害的类型而言,可划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由于空袭或自然灾害造成的火灾、建筑倒塌、山体滑坡、毒气外泄、煤气爆炸等间接造成的灾害都属于次生灾害。
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称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2、次生灾害的危害性:次生灾害对灾害本身有放大作用,它使灾害不断扩大、延续下去。
如一场地震来临,首先是房屋倒塌,然后是地下管道的错位、折裂酿成的大火,接着是被埋葬或压死的尸体而引起瘟疫……因此,我们要注意各种灾害的影响、预防,警惕灾害的放大效应。
尤其是高技术常规空袭,城市里往往许多目标相继遭到袭击,各个目标产生的危害因素和范围都不一样。
有的地方可能是有毒气体泄漏,有的地方是高楼坍塌,也有的地方在燃烧甚至爆炸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根据次生危险源的情况,分别采取防护和消除危害的措施,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
如何防范地震次生灾害?这些知识点要记牢
如何防范地震次生灾害?这些知识点要记牢
防范地震次生灾害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保持镇定,临危不乱。
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和镇定,迅速判断形势,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不要惊慌失措,以免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在地震发生时,要迅速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下或墙角,并用手护住头部和颈部,以避免被掉落的重物砸伤。
采取正确的姿势。
在地震发生时,要采取正确的姿势,如蹲下、趴下或坐下,并保持身体重心低矮,以减少被砸伤的可能性。
及时关闭电源和燃气。
在地震发生后,要尽快关闭电源和燃气,以避免火灾和爆炸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不要使用明火。
在地震发生后,不要使用明火,如吸烟、生火等,以免引起火灾。
准备好应急物品。
在地震发生后,要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水、食品、药品、照明设备等,以备不时之需。
遵循安全指示。
在地震发生后,要遵循安全指示,如疏散指示、安全警示等,不要盲目行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了解周围环境。
在地震发生后,要了解周围环境,特别是高处和危险区域,避免在这些地方逗留或行走。
保持通讯畅通。
在地震发生后,要保持通讯畅通,以便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和救援帮助。
总之,防范地震次生灾害需要人们保持镇定、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遵循安全指示、了解周围环境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并付诸实践,才能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预防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
预防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水利灾害、气象灾害等,对灾区造成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次生灾害,必须做好应急预案工作。
具体措施包括:
一、加强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建立健全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完善组织机制,划定责任分工,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三、加强监测预警工作,提前掌握地震次生灾害可能发生的迹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人员疏散避险。
四、加强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做好抢险救援物资的储备和调配,及时组织力量投入救援工作。
五、加强灾后评估和重建工作,及时对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规划重建方案,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六、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地震次生灾害应对能力。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求生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求生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求生: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是自然界最为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除了直接的地震破坏外,次生灾害也常常给人们带来更大的伤害。
在地震发生后,人们必须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1. 疏散至安全地点当发生地震时,首要任务是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在地震持续的过程中,应尽快远离高楼、大桥等可能出现坍塌的建筑物。
选择坚固的门框或者距离墙角位置躲避也是一个相对较安全的选择。
在地震停止后,迅速疏散至相对安全的地点,远离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如楼房、山体滑坡等,以避免受到更多伤害。
2. 避免进入危险区域地震后,一些地区可能出现电力中断、道路塌陷、燃气泄漏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
因此,在疏散途中,一定要避免进入危险区域。
如果发现燃气泄漏的迹象,应立即远离,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遇到道路塌陷等情况时,可以寻找绕行路线,尽量避免穿越危险区域。
3. 注意自身安全装备在地震发生后,自身安全装备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平时我们应该随时随地携带急救包,里面应包含紧急救援药品、绷带、手电筒等生活必需品。
这些装备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后进行简单的紧急处理。
此外,佩戴好安全头盔、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具,可以有效减少因地震震动而引发的头部和眼部伤害。
4. 关注灾害消息在地震发生后,及时获取灾情消息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灾情发展及所在区域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获取可靠的消息,避免受到谣言的影响。
同时,也要听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配合相关的救援和应急工作。
5. 进行紧急应急演练地震发生前,进行紧急应急演练非常重要。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应急逃生路线、学会正确的自救自护措施,提高我们在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处理能力。
定期进行演练,可以让人们养成正确的反应和习惯,从而在真正的地震发生时,能更加冷静地应对。
总之,地震虽然毫无征兆,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预防和科学的应对来降低其对我们生活和财产的威胁。
地震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震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会引发各种次生灾害,如地震引发的火灾、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等。
在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应对次生灾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震引发的几种主要次生灾害,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次生灾害,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震引发的火灾地震引发的火灾往往是由电线、煤气管道等设施损坏导致的。
火灾发生后,烟雾、火焰和高温会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引发的火灾,采取以下措施是非常重要的:1. 建立火灾应急预案:在地震之前,应制定火灾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使人们了解逃生的最佳方法和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2. 检查电线和煤气管道:地震后,及时检查电线和煤气管道的状况,确保其安全性。
如发现问题,立即维修或更换损坏设施。
3. 提高火灾意识:加强火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教会人们使用火灾逃生通道,提高火灾自救能力。
二、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土壤液化是指地震发生时土壤中的孔隙水受到振动影响而变得液态的现象。
土壤液化会导致地基沉降、建筑物倾斜及地面破坏等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以下措施可以采取:1. 加固建筑物基础:对于容易受到液化影响的建筑物,应采取一些加固措施,如使用橡胶隔离器、加设土木工程增强物等。
2. 土壤改良:通过加注水泥、石灰等物质,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 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震和土壤液化的风险,减少建筑物和人口的暴露。
三、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地震会引发山体滑坡,对周围区域造成严重的破坏。
应对山体滑坡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早期预警系统:建立山体滑坡早期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迹象和地质变化,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紧急疏散措施。
2. 加强山体治理:加固易滑动的山体,修筑护岸和挡土墙等,减少山体滑坡的发生。
3. 合理规划和管理:在山区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开采、采伐和填土等活动,以减少对山体稳定性的破坏。
中学地理地震次生灾害防范措施教案
中学地理地震次生灾害防范措施教案一、引言地震是地球上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它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破坏,还可能引发地震次生灾害。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要向学生传授地震基础知识,又要培养他们对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以中学地理课程为背景,探讨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措施,为教师们提供一份教案指南。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次生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地震次生灾害的形成机理及特点。
3. 学会分析和评估地震次生灾害的风险。
4. 掌握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措施。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一段关于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此话题的兴趣。
鼓励学生讨论他们对地震次生灾害的了解和观点,从而导入本次地震次生灾害防范措施的学习。
步骤二:概念讲解1. 讲解地震次生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对地震次生灾害进行概念解释,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陷等,并与地震本身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地震次生灾害的概念和区别。
2. 讲解地震次生灾害的形成机理及特点。
学生需要了解地震次生灾害是由地震引发的,如何通过触发山体滑动、土石流等过程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
同时,学生也应该了解地震次生灾害具有破坏性大、范围广等特点。
步骤三:风险评估1. 学生分组,进行地震次生灾害的风险评估。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区域,通过分析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地震历史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评估该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次生灾害的风险。
引导学生在评估过程中考虑灾害的潜在影响和可能采取的防范措施。
2. 小组展示评估结果。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评估结果,并讨论不同组的观点及其合理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科学的方式评估地震次生灾害的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步骤四:防范措施的学习1. 讲解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措施。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地震次生灾害的常见防范措施,如加固建筑物、合理规划城市、预警系统的建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精品资料地震次生灾害防治实用技术手册国家减灾委员会抗震救灾专家组编科学技术部年月目录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 ..................................................................... 第三章生产安全 ........................................................................... 第四章灾害损失评估 ................................................................... 第五章灾后重建选址防御地震次生灾害技术指南...................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一、震损水库大坝隐患探测与安全评价技术(一)功能与用途受强烈地震影响,大坝内部及附属建筑物的结构可能受到严重损害,例如出现裂缝、松动、严重渗漏,垮塌等重大隐患,需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大坝内部隐患检测,为大坝的安全评估提供直接有效的检测数据,并为除险加固工程提供依据。
(二)技术简介利用以上专用探测设备对水库大坝坝体和坝基进行隐患探测,对开裂和渗漏进行分析评价。
(三)适用范围混凝土大坝、土石坝及堤防的安全检测与评价。
(四)典型工程三峡大坝、丰满电厂大坝、二滩电厂大坝、云南普洱地震震损水库东洱河水库和大河边水库、福建山美水库、湖南岳阳麻塘垸大堤、大毛家湖大堤、中洲垸大堤等。
(五)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号联系人:姚成林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二、大坝裂缝检测技术(一)功能与用途强烈地震给水库大坝造成严重破坏,会使大坝出现大量裂缝,破坏大坝的整体性。
需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对大坝裂缝进行检测,为大坝的安全评估提供直接有效的检测数据,并为除险加固工程提供依据。
(二)技术简介采用稳态表面波裂缝检测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利产品)检测混凝土大坝、及土坝裂缝深度及走向,检测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面、混凝土与岩石和土层的结合状态。
评估裂缝对大坝的影响程度,提出处理措施。
(三)适用范围混凝土大坝、土石坝及堤防的安全检测与评价。
(四)典型工程三峡大坝、丰满电厂大坝、二滩电厂大坝、云南普洱地震震损水库东洱河水库和大河边水库等。
(五)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号邮编:联系人:姚成林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三、震后混凝土坝内部损伤层析探测技术(一)技术简介利用大坝声波层析检测技术(大坝)对大坝典型断面进行层析扫描检测,测出大坝混凝土纵波波速分布特性,根据声波波速与混凝土特性的关系,判断大坝震损情况,界定内部震损区域,为除险加固提供技术支持。
(二)功能与用途用于整体检测大坝典型断面灾害震损情况,圈定大坝受损区域。
通过在大坝的上游面布置高频电火花震源、下游坝面上安装接收传感器,对大坝进行扫描检测,应用层析成像分析处理软件得到大坝内部病害的直观图像。
(三)适用范围混凝土大坝的安全检测与评价。
(四)典型工程丰满电厂大坝、二滩电厂大坝等。
(五)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号邮编:联系人:姚成林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四.水库大坝及近坝岸坡安全性态诊断、监测及预警技术(一)技术简介选用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对重点部位或缺陷部位进行监测,利用我院编制的专业监测软件进行分析和预警预报,作出安全性态诊断评价。
、安全性态诊断技术:专用监测信息管理分析软件,可对监测资料准确快速分析。
、大坝安全监测技术:选配并布设专用监测仪器设备对重点部位或缺陷部位进行监测,利用监测自动化采集设备进行自动采集和及时的数据传输(包括有线、无线、短信等),利用专用监测软件进行分析和预警预报。
、滑坡体或不稳定山体监测技术:利用固定测斜仪对滑坡体深部位移进行自动监测,利用专用测斜仪软件进行分析和预警预报。
(二)功能与用途利用专用监测整编分析软件对水库大坝的监测资料进行整编,结合现场巡视检测情况对大坝安全性态进行评估。
利用精密、可靠稳定的监测仪器设备对大坝及近坝岸坡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集和整编监测数据,并及时进行预警预报。
(三)适用范围混凝土大坝、土石坝及堤防的安全监测与评价。
(四)典型工程三峡大坝、向家坝电站、溪洛渡电站、株洲航电、临淮岗水利枢纽等(五)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复兴路甲一号,邮编:联系人:田冬成联系电话:;五、大坝渗透压力与绕坝渗流监测技术(一)功能与用途用于监测大坝坝体与坝基渗透压力变化和绕坝渗流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大坝遭到渗透破坏,或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二)技术简介利用振弦式渗压计、自动采集模块()及计算机、通信等设备,能适应工程现场气候环境下正常工作,并具有防水、防雷、抗干扰等性能。
自动测量单元有分布式网络化测量、测量数据存贮、自动定时测量、计算机通讯、越限报警、测量数据管理、测量成果输出、附设读数仪人工比测等功能。
渗压计监测精度可达%,自动采集单元单点数据采集时间小于,可实时监测大坝渗透压力状态,如大坝已有测压管,监测将更加简便、实用、快捷、经济,配合资料分析评价软件,可输出实时监测评价成果。
(三)典型工程三峡大坝、向家坝电站、溪洛渡电站、重庆江口水电站、株洲航电、临淮岗水利枢纽、丰宁水电站、务坪水库等(四)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号,邮编:联系人:田冬成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六、坝基处理速凝膏浆灌浆技术(一)技术简介强烈地震过后,土石坝、堤防等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可能产生过大变形,在高水头压力作用下形成渗流通道,坝体或坝后土体细小颗粒有可能被水流带走,形成大的孔隙结构,且渗流可能具有一定的流速,采用常规高喷灌浆、水泥灌浆等防渗处理方法存在浆液易被水流稀释、冲走等问题。
速凝水泥膏浆具有抗水流稀释和抗水流冲击能力、独特的扩散型式、触变性和凝结时间可控性等特点,可以用于~开度、流速地层的灌浆防渗处理。
(二)功能与用途中国水科院研究的膏浆技术可以快速封堵较大的渗流通道,具有施工便利、快速和封堵率高的特点。
(三)技术适用范围堆石体、大孔隙结构、块石架空结构、溶洞等以内动水流速地层的渗漏处理(四)典型工程、红枫水电站堆石坝体帷幕灌浆、海南龙塘水轮泵站坝基溶洞漏水封堵工程、广西拔贡水电站溶洞堵漏工程、广西乐滩水电站坝基堵漏工程、重庆彭水水电站上下游围堰堵漏工程、重庆鱼洞大桥主桥墩围堰堵漏防渗工程、广西桥巩水电站围堰堵漏工程(五)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复兴路甲一号,邮编:联系人:符平联系电话:;七、混凝土坝体裂缝处理(一) 技术简介强烈地震过后,坝体混凝土在水平和垂直地震加速度作用下,会产生拉裂、压剪等破坏现象,从而形成混凝土裂缝,而且部分裂缝的深度较大,甚至可能是贯穿性裂缝,对大坝的安全构成威胁。
我院研究的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可以快速、安全地封堵混凝土裂缝,其粘结强度大于,可使混凝土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功能和用途针对地震后混凝土坝坝体裂缝进行防渗和加固处理。
(三)技术适用范围混凝土微细裂缝、岩石微细裂隙等的防渗加固处理(四)典型工程、东江水电站拱坝裂缝处理、大黑汀水库溢流坝混凝土闸墩裂缝加固、响水拱坝裂缝处理、亭下水库坝体裂缝补强灌浆、落坡岭拦河坝裂缝处理、松涛水库导流洞胸墙防渗加固、东风大坝中孔裂缝化学灌浆及锚固处理、潘家口水库裂缝处理(五)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复兴路甲一号,邮编:联系人:符平联系电话:;八、利用水下电视技术进行水下结构缺陷探查(一)技术简介在引进国际先进水利技术“”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引进了美国生产的水下电视系统。
该系统包括遥控潜器(水下机器人)、摄像头、数码照相机、扫面声纳、水深传感器等部件。
该系统具有自动定深、平面定位和导航功能,下潜深度可达。
可在岸上操控机器人,通过监视器和录像,对水下结构状况进行探查。
(二)功能与用途通过对工程结构的全断面扫描和录像分析,可以进行库区水下水利工程结构的探查,对上游坝面、溢洪道、闸门等工程结构可能存在的塌陷、裂缝、剥蚀、金属锈蚀等缺陷进行诊断,为工程抢险和安全加固决策提供决策支持。
(三)技术适用范围水下机器人广泛适用于水库及水电站、海洋工程、水下考古、水下防护救助等领域,可完成水下目标识别、录像、水下沉物打捞、海底电缆检测、水下障碍爆破等诸多任务。
尤其适用于对水库内上游坝面、溢洪道、闸门等工程结构可能存在的塌陷、裂缝、剥蚀、金属锈蚀等缺陷进行诊断,深度范围左右。
(四)典型工程哈尔滨西泉眼水库隐患探测(五)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复兴路甲一号,邮编:联系人:孙东亚联系电话:九、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进行地形和枢纽建筑物几何形态测量(一)技术简介在引进国际先进水利技术“”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进了奥地利生产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
该设备扫描范围为,扫描精度,反射点间距小于,扫描速率—象素秒,水平扫描范围度,分辨率度,竖直扫描范围—度,分辨率度。
通过扫描,获得扫描范围内地面不同点的空间三维坐标,地形、地貌、地质结构面等的数字信息。
也可用于建筑物数字建模,开挖和填方量评估等工作中的各类测量。
(二)功能与用途可快速获得空间点的三维坐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点的坐标、线的长度、曲面的面积、结构面的倾向和倾角、裸露堆积体的体积等量测。
在地表无植被覆盖情况下,可结合高精度进行地形测量,绘制等高线。
配合数码照相机,可进行实体三维建模,进行河道、岸坡、枢纽建筑物的数字化。
通过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可实现结构的变形监测。
通过堆积体的扫描分析,可获得块石粒径和级配的相关数据。
(三)技术适用范围、边坡变形监测、快速地形测量,为工程设计、施工服务。
、古建筑数字建模、岩石结构面识别、灾害现场测量,建立(四)典型工程、什刹海后门桥镇水兽的三维模型建立、北京古观象台三维模型的建立、江西长江棉船洲崩岸治理段地形扫描、溪洛渡水电站左岸缆机平台变形测量(一期)、甘肃小海子水库溃坝现场测量、北京废旧矿山地形测量、怀柔、昌平、海淀、密云、平谷等地废弃矿山、河北迁西潘家口水库脖子梁副坝地形测量、河北涞源某尾矿坝地形测量、四川绵阳肖家桥和罐滩堰塞坝体地形扫描(五)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复兴路甲一号,邮编:联系人:孙东亚联系电话: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一、泥石流拦砂坝设计技术(一)功能与用途目前,泥石流拦砂坝设计尚未有设计规范和规程,本技术由我所根据多年泥石流防治工作和拦砂坝设计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而集成,用于拦砂坝的规划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