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地图》阅读答案及解析
中国古地图之美
中国古地图之美作者:冯博蹇菀林来源:《百科知识》2013年第12期在古代,先民们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质朴的图画,以此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些简单、粗糙的图画承载着延续文明的使命,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了地图。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古籍窥影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的早期古地图已是凤毛麟角,且完整度极低,不过人们通过古籍的记载,还是可以去发现一些早期地图的印记。
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九州之象征。
《左传·宣公三年》便记载了楚庄王“问鼎”之事,可见地图对于当时中国政治活动象征意义重大。
虽不见“地图”字样的出现,但据说九鼎之上的图案已十分详尽,记录了河流、湖泊、山林、道路等信息,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地理方位的指示作用。
到了战国时期,《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其中不但对道路、河流、丘陵、山脉、城池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也出现了“地图”的概念。
“地图篇”还将军事活动与地图的使用充分结合,阐述了如何利用地图进行军事行动,并利用地形指挥军队攻守,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记录下祖先智慧的珍贵地图已经消散在历史尘埃之中,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
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对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军事发展已有相当大的作用和意义,并为中国地图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
被时间尘封的早期地图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古地图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可以亲眼鉴证其发展的真实轨迹。
《兆域图》1983年出土于河北省,是中国现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地图(距今约2400多年),早于古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600年之久。
《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贵族墓穴的设计图,但它已具备了地图的特征。
《兆域图》也是我国最早采用比例尺绘制方法的地图,它的发现将中国缩尺制图的历史大大提前,是中国地图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与运用
一、中国地图源流
❖ 1.图先于文
❖ 人类最初对地理知识的表达,很可能是用图而不是文 字。最早记载中国人使用地图的实例是1954年江苏省 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西周初年的铜器《宜侯矢簋》铭文。 其内容讲的是改封虞侯于宜,并赐山川、城邑、器物和 庶人。铭文云:
❖
“佳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
图》,遂省《东国图》。”
❖ 前者主要服务于沿海岸航行的船只,后者 则用于在陆地驻防的军队,完全依据使用者 需要观察的方向来绘制和区分。
明万历董可威《乾坤一统海防全图》
(2)视读
❖ 挂图多置于官署衙堂的墙壁或屏风上,以政区 图为多,一般只显示疆域界线,用不同符号表示 府、州、县城等各级行政建制的相对位置,用立 面形象表现山脉和长城。周边国家和地区,仅用 文字标明相对位置,而不考虑实际距离。凡未明 确行政等级的地名均不加任何符号。此类图的绘 制不会太细致。中心城镇的符号和道路很突出, 但是比例往往失调。
❖ 铭文中提到两幅图:《伐商图》和《东国图》,前一 幅应是指武王伐商纣、周公助成王平武庚之乱时使用的 军事地图,后一幅可能指东方各诸侯国的疆域图。这是 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舆图记录。
2.现存先秦秦汉地图(出土地图)
❖ (1)战国中山王兆域图 ❖ (2)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墓木板地图 ❖ (3)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地图
❖ 长卷式地图还可以析为折叠相接的屏幅, 更有将其镶在屏风上,以适应中国殿堂建筑 的室内布局,起到分隔、赏析、研究的多种 功效。辽宁省博物馆、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藏的两种绘本《九边图》就是由12个屏幅组 成。
❖
❖ 案图适宜展在桌子上伏案而视,或躺在榻 上翻看,视图的距离较近,故内容繁多,而 且多有注记。有些图的注文写在红色或黄色 的纸上,分别贴在相应说明的位置,称“贴 红”或“贴黄”。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共12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凌.空(líng)浩瀚.(hàn)屏息敛.声(lǎn)B.绯.红(fēi)佃.农(diàn)藏污纳垢.(gòu)C.燥.热(zào)婆娑.(suō)触.目伤怀(chù)D.卑.微(bēi)格调.(diào)惟妙惟肖.(xiào)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阶砌旁边栽着几丛书带草,墙上曼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B.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俏的山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树林。
C.据后代文人考定,《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
D.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轮廓,也许正闪耀在黑暗之中。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他是一个和颜悦色....继承了父母的家业,在他的....的人,总能非常友好地对待身边人。
他在三十岁时白手起家领导下,他的公司变成了国际型的大公司。
做事一丝不苟....的他总能轻松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当然,在成功的路上,他也遇见了许多困难,但他那不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始终支撑着他向前走,寻找着更多的可能性。
A.和颜悦色B.白手起家C.一丝不苟D.不折不挠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学校开展和筹划了一场趣味运动会,让同学们在这个冬天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
B.经过了激烈的比赛,中国代表队在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中获得了冠军。
C.考生在考试前如果吃得太饱,可能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做题效率和考试状态。
D.学校此次的表彰对象,主要是面向参与过班级自主管理并且表现突出的学生们。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5.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问题。
(12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中国古代地图文化价值
元代明间大航海家
汪大猷二次远洋著岛屿志略
20岁时首次附泉州商舶远航,直至沿非洲东岸南下至坦桑 尼亚.四年后返回泉州;
25岁时第二次由泉州启航,五年后的夏秋间抵泉州;
《岛夷志略》涉及亚、非、澳各洲的国家与地区达二百二 十多个,详细记载了他们的风土人情、物产、贸易,是不可 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岛屿志略序言:中国之外,四海维之.外夷国以万计,唯北海以 风恶不可入,东西南数千万里,皆得梯航以达其道路,象胥以 泽其语言.唯有圣人在其位,则相率而朝贡互市.虽天际穷发 不毛之地,无不可通之理焉.
南宋杨甲十五国风地理之图
中国第一张印刷地图(1136-1162)
南宋《十五国风地理之图》是中国南宋绍 兴年间杨甲编撰《六经图》中的一幅地图. 该图绘于1155年,是为《诗经》周南至豳风 之十五国风绘制的地理图,主要展示了长江 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其为我国最早印刷地 图,科技史评论家李约瑟说:欧洲的第一张印 刷地图要比它晚200年左右。
宋朝之前,地图绘制大多出于政治或军事需要,绘成后 也多藏于皇宫秘府之中,由朝廷设专人或由兵部负责 掌管.而到宋元时期,地图已经成为学者必备工具书,” 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
(1231-1316年)
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著有”推步”、” 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 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隋代区宇图志
中国第一部疆域政区地图志(公元581~600年)
结束近三百年南北分裂局面,隋朝实现国家 政治统一,推动了思想文化南北合流;
隋文帝大业年间,强化疆域管理与邻国交往, 全国普诏各地将所绘地图上于朝廷,先后组
中考课外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附参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课外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附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阅读《神奇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完成1—4题神奇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叶雨婷①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四天六刷奥运会纪录。
场馆中1.2万平方米的超大冰面被誉为“冬奥历史上最快的一块冰”。
从开始建设到正式比赛,这块冰一直是外界瞩目的焦点。
在百年冬奥历史上,它首次使用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
②传统的制冰技术使用氨或氟利昂。
氨具有一定的爆炸和毒性危险,安全性难以控制,氟利昂则是臭氧层空洞和地球温暖化的元凶,这两种物质都无法与天然的二氧化碳比肩。
另外,应用传统制冰技术,冰面不同区域的温差较大,会导致冰面软硬不均,影响参赛选手成绩。
而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能将“冰丝带”的冰面温差控制在0.5°C之内,硬度均匀,任运动员驰骋其上。
③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核心原理是二氧化碳热力学循环。
通过液态二氧化碳吸热制冰,再将吸收热量的二氧化碳提升到高温高压状态下冷凝释放能量。
释放出的能量也不会被浪费,用于冰面下地基防冻、冰面平整和场馆供暖,梯级利用,一举多得。
④为“冰丝带”制冰还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巨大的冰面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如何制作设计如此庞大的制冰系统是一个难题。
另外冰面大了以后,如何保证硬度的均匀,达到运动员进行比赛的标准也是一个难题。
为此,整个冬奥团队设计了超大型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并优化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系统,通过参数控制、动态调整等方式进行优化调控,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
⑤相较于其他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冬季温度高,降雪偏少,造雪技术的运用对赛会成功举办至关重要。
特别是到了冬残奥会举办的3月北京的平均气温可以达到8°C,而目前国内外造雪机普遍工作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造雪极限温度不能超过2°C。
这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出了又一个难题。
⑥目前国际上虽然已经有零摄氏度以上人工造雪技术的应用,但往往是先制冰,再将冰碾碎,索契和平昌举办冬奥会时采用的便是这种方法。
精品解析: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新高考全国Ⅰ卷)(原卷版)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四)解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四)一、选择题(15分)1. 下图中不可能是北京人使用过的工具是A. B.C. D.【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分工明确,会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猎,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A、B、C选项都是打制石器,骨针是山顶洞人使用的,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 下列考古成果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形粟遗存钻孔石斧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人面鱼纹彩陶盆A. 北京人B. 山顶洞人C. 河姆渡居民D. 半坡居民【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AB项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图片反映的是农耕时期的文明,所以排除AB项;原始的农耕文明的代表中,河姆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房屋,用木、骨、石质及陶制工具,使用的是黑陶。
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广泛用石铲、石刀等磨制石器,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使用的是彩陶。
所以符合题意的是半坡居民,故选D。
3. 观察漫画,这一情景是对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哪一制度的诠释A. 宗法制B. 分封制C. 禅让制D. 世袭制【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C项符合题意;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建立世袭统治的制度,在奴隶社会及其以后的阶级社会出现;分封制出现在周朝;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时可结合题干图片中的“传贤”分析出该制度为禅让制,直接得出答案即可。
4. 有关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禹传子,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B. 商汤和周文王懂得重用人才、关心百姓,他们分别建立了商朝和周朝C. 夏桀和商纣王失国的重要原因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D. “国人暴动”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主角都是周幽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夏、商、周的兴亡。
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新高考1卷)(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潮,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她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己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她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她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2021省考行测笔试方法精讲-言语(讲义+笔记) (3)
方法精讲-言语 3(笔记)言语理解与表达方法精讲 3学习任务:1.课程内容:中心理解题(行文脉络)、细节判断题2.授课时长:2.5 小时3.对应讲义:26 页~37 页4.重点内容:(1)中心理解题的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2)细节判断题的解题思维及错误选项特征【注意】1.本节课是言语与表达的第三次课程,前两节课主要讲解中心理解题,需要找中心,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中的第一手是重点词,讲解了三大类(其中主题词和程度词考查得不多,但在关键时可起到作用):(1)关联词:①转折关系,转折之后是重点。
②因果关系,结论是重点。
③必要条件关系,“只有……才”如: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功上岸,“只有”之后“才”之前是重点。
④并列,与前面三者不同,没有侧重,都是重点,需概括全面、完整。
(2)主题词。
(3)程度词。
2.中心理解题“两手抓”的第二手行文脉络,为本节课重点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分-总-分”。
(1)讲解行文脉络是为了了解中心句(“总”句)及分述句(“分”句,即解释说明的内容)的特征。
因此,解题时需掌握中心句的位置。
(2)细节判断题(虽然对学员有难度,但是为必考题型)的解题思维及错误选项特征。
(3)虽然本节课内容没有前两节课多,但题目比较难,需要大家上课认真听。
二、行文脉络1、总——分2、分——总3、总——分——总4、分——总——分5、分——分【注意】行文脉络:有的同学对其不理解,其实就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结构,在解题时,可将行文脉络划分为以下五种:1.总-分:是最基础的结构,中心句在开头。
如:开门见山提对策,后面进行原因的解释。
2.分-总:为基础的考点/结构,中心句在结尾。
如:……因此……,“因此”之后的这句话是文段的总句(中心句)。
3.总-分-总:是由第一种“总-分”变形而来的,是对首句观点的再强调。
4.分-总-分:是由“分-总”变形而来的,在“分-总”的基础上再一次解释说明。
中国古地图史
中国古地图史(转载)传说中的中国古地图起源较早,在四千年以前就已经在使用了。
在大约公元前21 世纪的夏朝,有一《河伯献图》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大禹治水时, 河神河伯献一青石于大禹,上有治水用的地图,大禹用以指挥治水,终于成功。
此传说表明地图早已在民间流传。
概括来讲,古地图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地图、古典地图和实测地图三个阶段。
原始地图是人类社会初期出现的简陋地图,它尚未摆脱图画和神话传说。
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汉代。
地图载入史册,在“史记”卷八十六《荆轲传》中可以查到,公元前228 年,秦攻占赵都邯郸,赵灭。
北邻燕国(建都今北京一带)一片恐慌。
为防秦进攻,燕太子丹苦思良策,终于结识荆轲,图派荆轲出使秦献燕督亢(今河北涿县,固安一带)地图给秦王为名,伺机刺杀秦王。
荆轲将入秦,燕太子丹等送至南部边境易水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歌声悲状激亢。
荆轲到达秦都咸阳,秦王召见,荆轲献图于秦王,图展尽,忽抽出匕首,左手握住秦王衣袖,右手刺秦王,秦王惊跳,扯断袖子猛跑,两人追逐,此时侍从拿起药袋打向荆轲,秦王乘机拔出长剑,砍断荆轲左腿,荆轲应声倒地,拾匕首抛向秦王,打在铜柱上未中,最后荆轲被秦王侍从杀了。
此故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故事虽说明燕国企图以献地图来改变历史的一段徒劳进程。
但是这当中却明确说明公元前200 年时,我国就已有地图来表示国家的地理版图。
春秋战国初期,七国各占一方,疆域之争战事不断,最后终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这些表示地理疆域的地图,虽说至今仍未发现有实物验证,但从种种历史记载的考证,地图确早已存在。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帝即位时,他曾把全国所有的地图收集起来,这时的地图主要是表示地理版图的军事地图,以致秦灭亡时,刘邦攻入咸阳城(公元207 年)时,其宰相萧何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尽快把这些地图接收过来,以备继续为汉朝的统治利用。
所以要说中国的地图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起码是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了,春秋战国的诸候战事不断,各国利用地图指挥战斗,地图更是得到充实与利用。
甘肃省兰州市五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建标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由此可以推断,鸟类能将来自视觉、听觉和磁感觉的方向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整理,最终对前行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要全面解开候鸟迁徙中获得方位信息的疑问,尚待时日。
(取材于李德、朱晓璐、王江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奥登堡大学的教授们组成的团队,通过蛋白纯化和控制环境的行为学实验研究发现,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比非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的磁场敏感性更强,揭示了由该蛋白介导的磁感应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6月23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
A.人们一直在研究候鸟迁徙能够准确辨别方向的原因,但是可惜的是,种种原因的猜测都毫无依据。
B.当前研究活动中,基于地图罗盘理论的正确性,科学家可通过技术控制鸟类的一些行为活动。
C.候鸟感知磁场的关键物质隐花色素4a蛋白因为由大量氨基酸组成,所以对蓝光非常敏感。
D.从量子力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候鸟只要转动头部,就会影响到地球磁场角度的细微变化。
有人猜想,候鸟能通过身体中类似钟表的感觉器官,在天空飞行中计算太阳的位置,不断地调整自身与太阳的角度,确定自己飞行的方向和路线。也有人认为,候鸟是天生的“气象学家”,它们能够在飞行中“自觉”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顺利到达目的地。还有人认为,候鸟对地球磁场的变化十分敏感,能够依据地磁场辨别方向。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卷Ⅰ)语 文有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卷Ⅰ)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全国I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202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房屋排列整齐,同时期裴李岗遗址墓葬秩序井然。
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坚固的城堡,距今五六千年的良渚古城,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
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在中国则主要铸造礼器。
以上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A.崇尚秩序与稳定B.避免冲突与战争C.追求集权与礼制D.从事游牧与渔猎2.“见义勇为”源自《论语》中的“见义不为,无勇也”。
云梦秦简《法律答问》规定“捕亡(亡:逃亡的盗贼),亡人操钱,捕得取钱”,汉律亦有“盗贼群攻乡邑及入人家者,杀之无罪”的条文。
由此可知()A.秦朝已经开始律令儒家化进程B.秦汉律法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C.政府制定乡约以加强基层治理D.传统美德在古代普遍具有法律效力3.北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集在辽国广为传诵。
辽国人对于苏辙的到来非常欣喜,不断打听苏轼的情况,于是有了苏辙的名句“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
由此可推断()A.党项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B.绍兴和议带来宋辽长期和平C.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D.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4.如图是中国部分时期人口变化图。
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①盛唐时期的实际人口数超过一亿②番薯引进促进了宋元时期人口增长③清朝赋役改革导致隐匿人口减少④战乱与灾疫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5.“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以下出自中华典籍的言论,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③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A.④③②①B.③④①②C.②④③①D.②③④①6.如表为1862-1872年从澳门运出华工人数一览表,导致华工出国人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年代186218631864186818701872人数2536666010712122061340721854①不平等条约签订,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②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③洋务运动展开,提升了华工的劳动技能④黑奴贸易被限制,殖民者寻找廉价劳动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如表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唱的民歌。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2.比例尺
• (1)比例尺的概念
•
图上距离
• 比例尺 = —————
•
实际距离
思考:实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离=?
•
图上距离=?
• 注意:图上距离的单位是cm,实际距离的
单位是km,进行计算时首先要统一单位。
2.比例尺
• (2)比例尺的表示
图上1cm表示实际距离10km。 1:10 000 00
遥感地 图:准 确反映 地面事 物体和 现象的 变化情 况
2.比例尺
(3)比例尺的比较
• 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范 围越( ),表示的内容( )
• 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越小,表示范 围越( ),表示的内容( )
练一练
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A、1:5000 B、1/2500 C、五百万分之一 D、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 500米
(1)图例的概念
·
看完上面四张地图,同学们有没有发现 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1.方向
• (1)在讲经纬线时,经线表示 • ()方向,纬线表示 () 方向。
• 练习一:读图P17 图1.24:
• 怀特霍斯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 • 魁北克在埃德蒙顿的什么方向? • 联系二:活动P18
• 思考:上面的两幅地图大小基本 相同,但是涵盖的范围有所不同,
3.图例
图例
请你帮一帮小明
1.出发前,小明找到了一张中国交通图,这 张地图能为小明的出行提供哪些帮助? 2.到了北京,小明想要住宿,他需要哪种地 图? 3.听说海淀是北京大学最为集中的地方。小 明想花一天的时间去北京各个大学参观。如 果想设计一条线路,他应该选择哪种地图?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含答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11.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次尝试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12.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9.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具有艺术气质的中国古代地图阅读理解
⑦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为追求息表达的精确性与严谨性,地图之外的艺术性、文化性逐渐被抛弃。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的需求不停地改变着地图的形态,使地图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④中国古代地图的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古代地图绘制常按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进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以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与审美意识。许多中国古代地图多弥漫着绘画的气息,一幅幅精美的地图也就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图和山水画绘制的初衷、手法和目的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今,地图和山水画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与领域。地图成为一种理性的测绘科学成果,山水画则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作品。
具有艺术气质的中国古代地图阅读理解
②中国地图绘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就广泛运用于军事、农牧业生产、城市建设。到汉代,中国的制图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魏晋时期,裴秀提出了系统的地图编制理论与方法——“制图六体”,该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是中国制图史上的重要作品。宋代的科技得到很大的发展,制图内容涉及全国图、域外图、边防图等,制图者通晓天文地理,能写会画。元明两代则是我国传统制图学的高峰期。中国传统的制图学是土生土长的,尤其是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
③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在中国式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指导下,古人以中国绘画的独特技法,绘制出融合技术和艺术的中国式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就是地图,特别是长卷、大场景的画。如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纵
《中国地图》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中国地图》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中国地图》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⑴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
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
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⑵“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
三舅没有说话,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⑶地图上,从小小的平峰镇出发,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经过简短而漫长的跋涉后,圈住了一些字体或大或小的地名。
⑷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云南昭通的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我也看到了自己借以谋生的——浙江象山。
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
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根瓜蔓一样的铅笔线,以一种具体而虚幻的方式维系在地图上。
⑸中国地图,原来还可以是我们某个人情感分布的地图。
某些陌生的区域和地名,因为是亲人所在而不断变得熟知起来。
比照“人口地图”、“经济地图”……或者,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属于我们的“亲人分布图”吧!⑹我想,我的这些穷亲戚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
而一说“这里那里”,是否就有天涯咫尺之感,甚至亲人音容如在眼前了呢?⑺我的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站在地图前看起来就像一个将军正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用眼光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⑻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⑼在热闹的过年鞭炮齐鸣之后,在喧闹的亲朋好友散尽之后,在这个昏暗的小屋里,三舅会以怎样的神情凝视着地图下方的某个地名?他的.思绪会怎样一次次地坐上南去的火车,循着这条简短而漫长的曲线,在他有限的关于南方繁华世界的信息中,去看望女儿生活的城市,看见女儿忙碌、疲惫的身影……抑或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而每次“探望”回来,他又会怀着什么心情,拿起铅笔,在这个他十分陌生却已经变得熟悉的点上又加上重重的一圈?……⑽“阿舅,还是让小妹回来好了……”⑾“啊……”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但他用力挥了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⑿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
中国古地图鉴赏:禹迹图
中国古地图鉴赏:禹迹图
《禹迹图》绘刻于宋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原石有两块,分别保存在陕西西安的碑林和江苏镇江的焦山碑林中。
《禹迹图》所做的并不是建立一种华夷之间的分隔或描述宋代的行政单位。
如其所述,它包括了《禹贡》中山川河流的名字以及古今的州郡名,例如北方有唐代的胜州和应州,南方则在今越南北部有唐代的州名。
它试图在做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情:将经典和历史结合在一张地图之上。
《禹迹图》可以被视为一个跨越王朝的延续性主张在地理上的呈现,尽管地理视角本质上更加适合于展现某个时段内的空间变化而不是时间变化。
但地图在空间
上援引《禹贡》已足以用来主张眼下的世界实际上是古代的延续。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地图部所藏最早的中国地图是1136年刻绘的《禹迹图》的十九世纪拓本。
《禹迹图》石刻,我国目前仅存两块,一块在西安碑林,刻于齐阜昌七年(1136年);另一块在镇江焦山碑林,刻于元符三年(1100年)。
西安《禹迹图》石刻地图原置于陕西省省会西安以西120里的凤翔府岐山县的县学中,镇江《禹迹图》石刻地图原置于江苏镇江府学孔庙之中。
描绘了传说中建于公元前2205年的夏朝大禹王统治地域内贡物运输的情况。
这幅地图的作者不详,镌刻于宋代。
这幅地图是按照裴秀的计里画方法绘制,但又参照唐代地理学家贾耽绘制于802年的《海内华夷图》结构做了纠正。
裴秀精确的表述及熟练地运用计里画方绘图方法,使他的贡献堪与公元2世纪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克劳迪亚斯·托勒密相媲美。
托勒密在天文学和地理学上的贡献奠定了近代西方地理学和绘图学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地图
在古代,先民们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质朴的图画,以此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些简单、粗糙的图画承载着延续文明的使命,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地图。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的早期古地图已是凤毛麟角,且完整度极低,不过人们通过古籍的记载,还是可以去发现一些早期地图的印记。
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有九州之象征。
《左传·宣公三年》便记载了楚庄王“问鼎”之事,可见地图对于当时中国政治活动象征意义重大。
到了战国时期,《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将军事活动与地图的使用充分结合,阐述了如何利用地图进行军事行动,如何利用地形指挥军队攻守,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记录下祖先智慧的珍贵地图已经消散在历史尘埃之中,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
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古地图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可以亲眼见证其发展的真实轨迹。
《兆域图》1983年出土于河北省,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距今约2 400年)的地图,早于古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600年。
《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贵族墓穴的设计图,但它已具备了地图的特征。
《兆域图》也是我国最早采用比例尺绘制方法的地图,它的发现将中国缩尺制图的历史大大提前,是中国地图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1986年出土于甘肃的《放马滩地图》则体现了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和标准。
地图线条清晰,用墨线绘制于四块松木板的两面,是对当时地区水系的一个总体描述。
符号的出现突显出这张地图的珍贵价值,地形、水系、居民点、交通线等地理要素均使用地图符号标出,这不但丰富了地图的内容和可读性,也代表着中国古地图绘制方式的一大进步。
随着地图测量技术和绘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地图的学术理论体系也逐步形成。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西晋时期的学者裴秀,以及其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裴秀绘制出了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
但随着西晋灭亡,地图集因分裂、战乱而流失。
万幸的是,“制图六体”等制图理论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标准。
与“制图六体”同时代出现的“计里画方”制图法同样出自于裴秀。
他通过缩编《天下大图》,完成了《地形方丈图》。
“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
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
在藏于西安碑林的宋代石刻《禹迹图》上,“计里画方”的制图技术清晰可见。
图上有“计里画方”的格网形式和“每方折地百里”的详细记注。
《禹迹图》的轮廓已经与今天所绘制的现代地图十分相近。
受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的影响,以及“计里画方”方法广泛运用的促进,中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古地图”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古地图起源于古代先民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的粗糙但承载延续文明使命的表达先民内心世界的图画。
B.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虽有独特的脉络方向,但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在当今还能看到的地图特别少,也不完整。
C.虽然一些中国古地图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可以通过古籍的记载发现一些早期古地图的印记等。
D.探寻中国古地图的发展脉络时不能忽略了裴秀,他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计里画方”制图法等,并且编制有地图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相传大禹铸九鼎,把各地山川、物产等铸在上面,这种地图现在看来十分简略,但在当时还是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和意义的。
B.通过阅读古籍了解中国古地图缺乏形象性,文字描述再详尽也无法全部展现地图,而出土的古地图能让我们见证地图发展过程。
C.河北省出土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地图,比古罗马最早的地图还早600年,是我国最早使用比例尺绘制的地图。
D.中国地图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地图测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裴秀的制图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使中国地图绘制到唐宋时达到一个高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地图对中国早期社会的政治和军事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可以从《左传》有关“问鼎”的记载以及《管子》的地图篇中得到证明。
B.《放马滩地图》是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现代意义上地图的要求的一幅地图,它线条清晰,符号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地图的内容以及可读性等。
C.目前所知的我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因分裂、战乱而流失,不过由绘制此地图集而总结出来的“制图六体”理论流传了下来,成为中国地图绘制的标准。
D.裴秀缩编完成的《地形方丈图》和藏于西安的宋代石刻《禹迹图》都使用了“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禹迹图》的轮廓已和现代地图很接近。
阅读答案:
1.A(B.近代改良者理论上不一定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他们以西方文明为圭臬。
C. “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不准确,同时因果关系错误。
D.“引领其他文明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错)
2.C(“现今主导文明已不益于人类发展”错)
3.C(“罗素已经预见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