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日文化源远流长。
有文献可考的两国关系,至少已有21个世纪。
在近代以前,在两国交往中,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其主要方面。
据考古学家分析,日本列岛原与东亚大陆山水相连,是大陆突出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半岛。
大约一万两千年前,由于地球的一次剧烈变动,日本和大陆完全分离。
在漫长的原始时代,日本文化开始萌芽。
大约公元前二百年前后,大批的汉人和朝鲜人移居日本。
这些人被称为“渡来人”,“秦汉归化人”或“新汉人”。
成书于公元815年的日本《姓氏录》记载,仁德天皇时,流徙在日本的秦人92部有18760人,赐首领姓秦酒公,分制置于适宜养蚕的地方。
这是早期中国大陆向日本的移民。
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既记载着华夏的光辉史迹,又蕴积了友好邻邦丰富的历史资料。
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里,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
其后,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又记载了徐福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东渡日本的史事。
至今日本九州还流传徐福的许多历史故事,供奉着祭祀的神庙,每50年大祭一次,1980年4月还举行纪念徐福登陆2200周年的隆重祭奠。
如今在熊本到长崎的高速公路旁,还建有祭祀徐福的神庙。
大陆人东渡给日本带来了中国发达的文化。
他们带去了中国的水稻栽培、养蚕、制陶、冶铁技术,也带去了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加速了日本向文明社会的发展。
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汉字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日本文字(假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营养素,乃至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茶道、面条、汤元、豆腐等是通过僧人传入民众的。
奈良时期,中国的音乐歌舞——散乐传入日本,与日本传统歌舞结合,演变成“能乐”。
书法等艺术也为日本人所喜爱和摩写。
中日两国文化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当时都是农耕民族,都受儒教的影响,都使用汉字,都使用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甚至许多传统节日也一样。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就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从时间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的漫长岁月。
从地理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从辽东半岛一直到海南岛。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同回顾一下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历程。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1.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和大和时代前期。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此印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
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徐福。
《史记》记述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山东一位方士徐福上书说:东海之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岛上有神仙和仙草。
秦始皇闻讯大喜,便派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
但以后徐福竟一去不返,找到一片“平原广泽”,自立为王。
2.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即公元6世纪至9世纪,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中日文化交流史重点
2012-2013学年选修课中日文化交流史考试重点一、试卷结构(1)名词解释4个(2)简答题4选2(3)论述题4选2第一章1、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全面性、双向性、自主性、持久性。
2、日本历史时间旧石器時代-绳文時代-弥生時代-古坟時代-飞鸟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镰仓時代-室町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江戸時代-明治時代-大正時代-昭和時代-平成时代3、日本最古老的文化叫做什么文化?答:绳文文化4、“陆桥”是什么东西,请简单地描述一下。
答:因为地壳变化和海平面下沉使得大陆和日本列岛相连,产生了生物可以移动的狭长地带。
5、岩宿遗迹是谁首先发现的?答:相泽忠洋6、绳文文化的特征是什么?答:绳文文化早期以狩猎、采集等自然经济为主,已存在石褪、石斧、石刀、石链等种类繁多的打磨石器,中后期向农耕经济过渡,开始出现石、木、兽骨等制做的生产生活用器。
绳文人住宅以半地穴式为主,并形成村落,拥有共同的墓地以及祭祀场所,从现在已发现的非实用性的石棒和乳房、脸部夸张的女性陶偶来看,当时已经产生了基于农耕文化的自然信仰活动。
7、渡来人是一些什么人?他们给日本带去了什么?答:从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穿越朝鲜半岛到达现在的九州北部地区。
基本上可以认定指历史上的“渡来人”。
第二章1、青铜器和铁器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答:日本的弥生时代,也就是中国的秦汉时代。
2、“弥生文化”的“弥生”表示什么意思?答:弥生文化是由发现弥生式陶器的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而得名弥生时代,它还有新生的意思。
3、弥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答:以金石并用、经营水稻栽培与畜牧并重的生产经济为主。
这个时代日本受到中国内地文化的强烈影响,主要是稻作农耕技术。
4、铁器和青铜器分别有什么用途?答:青铜器主要用于武器、兵器,一小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在日本青铜器还用作祭祀器具。
铁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由于大陆移民,日本人很容易的就用上了铁器。
5、徐福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答:徐福一行人为日本带去了中国大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特别是种植粮食和使用金属工具的技术,致使公元3世纪左右日本列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发生了突变。
概述
中日文字,文学与书籍交流中日文字1.中日文字交流史分为:古代时期:从中国向日本输出语言文字近代时期:从日本向中国输出语言文字2.关于汉字传入时间:《古事记》记载的王仁出使日本上贡《论语》和《千字文》,大抵在4到6世纪。
之后采用“文言二途”制度(汉字作为书面语言,用于正式文献;口语使用本国语言。
)3.万叶假名(得名与《万叶集》)最早的假名文字汉字只有表音的作用,不存在本身的表意作用。
该时期,日本文学作品采用汉文与万叶假名的混合写法,如《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
9世纪日本宫女将万叶假名草体化,形成平假名。
(但正式公文,男性著述仍使用汉字或片假名)4.片假名最早源自一种辅助阅读汉文的速记符号。
拆解汉字中符合日文发音的一部分简化而来。
5.“和汉混淆体”平安后期出现原用于佛教著述,后被广泛使用特点:和文与汉文混合使用,并介入作品时代的口语代表:(平安后期)佛教说话故事《今昔物语》(镰仓时期)随笔文学《方丈记》6.现代日语对中国字体读法A音读:按原汉字读音读汉字按引进时期分为:吴音:5-6世纪传入(或为南朝直接传入,或为经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汉音:奈良时期遣唐使学得发音体系与长安音相近唐音:宋代—元明由僧人和商人传入以禅宗词汇以及器物名称为主体系与江浙福建方言相近(并不指中国朝代名称,而是该时期对中国的称呼)B训读:以日语发音读汉字7.近代社会日本对西方的学习早期阶段:通过中文著作辞典(包括传教士的正文书籍以及魏源《海国图志》等)汉语对西方近代概念的词语“数学”,“电气”等成为日语的汉字词汇后期:独立翻译西方著作创造汉语新词(用原有汉语词汇翻译“经济”;用汉字创造“电话”)8.近代中日文字的双向交流既有早期汉语对西方译词给日本的影响,也有日语对汉语输出的新词。
战后到当今流行语借助网络为年轻人接受。
中日文学1.时期分类(输出源流)第一阶段:始于记纪文学产生到江户时期中国对日本输出占主体第二阶段:明治时期到现代日本文学対中国文学影响重大2.第一阶段奈良时代:“记纪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最早书面记录日本历史的书籍。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10120170146马红福起初,我对日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樱花和动漫的层面,但通过这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学习,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我家乡和日本相关的文章,但是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后来想想也正常,宁夏算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处在内陆,经济也欠发达,与日本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说二战,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都没有达到宁夏,近代的交流也就不多了。
宁夏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很有限,我只是找到了宁夏大学与日本岛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篇文章。
实在没办法下笔,所以本文只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简要谈谈中日文化交流。
我知道这个题目非常大,文化包罗万象,牵扯的东西也特别多,我自然是不能详尽的论述,所以只能是泛泛而谈,用词不当之处请谅解。
在一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中日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同时我也发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据史书记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公元前周秦时代的《山海经》、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中日文化交流做以下阐述。
一、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发达,所以中日文化交流的趋势则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输入。
日本的弥生文化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形成的。
关于日本文化传入,大致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从西伯利亚经过北海道到达日本的北方通道;一条是由朝鲜半岛经过对马海峡到达九州的朝鲜通道;一条是中国东海岸南下九州的东海通道。
中日文化交流之初,中国的许多移民迁居日本,他们最初只是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日本列岛的生产力发展,逐渐由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主进化到以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方式为主。
从此稻米便成了日本人的主要粮食,同时它也是日本社会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宋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略
宋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略文化需要碰撞才能产生新的火花,兵家尚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与国之间更需要不断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自身的文化活力。
在古代,中国和周围诸多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也从中汲取文化结晶,但闭关锁国之后中国面临列强的打压,这不断地告诉要改变观念,正视文化交流所带来的益处,积极进行文化交流。
自三国时期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遣使者出使曹魏,到如今的中日建交,千年的碰撞与交流让中日两国都受益匪浅。
在有史记录的两千多年的交流中,文化交流是中日两国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最深刻的领域,同时让中日两国文化蓬勃发展,紧密相连。
元世祖时期曾两次攻打日本,战败后两国就一直保持着和平,但没有政治上的交流,宋元时期中日商人活跃,僧侣来往频繁,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担当起两国文化交流的重担,在这期间,中日都进行了哪些交流呢?下面就让一起来看看吧。
僧侣往来,交换经书不同于隋唐、明清时期的官方交流,宋元时期中日两国之间没有派遣使臣来往,因为改朝换代还有战争的原因,中日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降至冰点,没有什么官方联系。
而此时的中日关系主要以民间交流为主,主要是商人东渡贸易和僧人来中国学习佛法。
其中日本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僧人来中国学习经法文化,并在学成归国后将中国的禅文化带回日本,这使得中国的禅文化得以在日本蓬勃发展。
在宋朝时日本来到中国的僧侣有“入宋僧”的说法,裔然就是宋朝时期从日本到中国的第一个文化僧侣。
他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也带来了后面许许多多的“入宋僧”和“赴日僧”,开创了两国僧侣交流的先河,也为后来的禅文化引入日本埋下了伏笔。
后来日僧明庵荣西来中国学习禅法,领得法衣、祖印等归国,将当时中国盛行的禅宗传入日本,禅文化在日本开始盛行。
宋太宗还给许多日本僧人赐予宋版的《大藏经》等许多中国典籍,加深两国文化交流。
元朝时僧人来往也很频繁,据史书记载,仅泰定三年,元朝一次就“遣日本僧瑞兴等十四人还国”,可见来元之日僧的人数之多。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深入人心。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评介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一、古代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汉朝时期,日本就开始向中国学习文化,汉字、儒家思想等都被传入日本。
而在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大量的文化人士、僧侣和使节来往于两国之间。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涉及到诗词、绘画、建筑等方面。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奠定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宗教文化交流宗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最早传入日本的宗教之一,通过僧侣和传教士的努力,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的禅宗、净土宗等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此外,道教和儒家思想也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丰富多样,为两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迪。
三、文学艺术交流中日文学艺术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代的《万叶集》到现代的小说、戏剧,中国文学作品一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日本文学也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日本的俳句、狂言等在中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中日两国的文学艺术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寄托。
四、传统节日交流传统节日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例如,春节在中国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日本的“日本新年”也有着类似的庆祝活动。
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庆祝形式和习俗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
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融合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亲近感。
五、现代文化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日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电影、音乐、动漫等现代文化产品在两国之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国文化的交流的长河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至今,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比较发达,大量的中国文化输向日本,日本经历了全盘吸收到消化改造中国文化,逐渐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变化,因此在这个时期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近代至今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则两国文化交流的趋向更多的是中国向日本学习,且这段期间的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日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中我们经历了中日文化史上的几次高峰,同时也经历了两国之间的残酷战争,在近代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起了长达15年的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同时对两国文化的发展又是极大的摧残,但是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及战争的是代里,中日两国人民富人文化交流和日本进步人士的反抗运动仍然始终不断。
从总体上分析中日文化交流史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其次是交流过程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文化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狭义概念来说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建筑、民俗等多个方面。
按广义文化概念来讲这些统属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
在近代之前中日两国交流的主要是文学、宗教、史学、医学、书法额建筑等方面较多一点,而在及近代至今则则涉及的更广一些,如科学、教育及哲学等诸多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近代、现代三大时代,其中每个时代都包含有若干个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代或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又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从三世纪开始中国的先进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指引日本文化的兴起,推进了日本历史文化的进程。
从近代汉字新词的环流看中日文化互动
从近代汉字新词的环流看中日文化互动中日文化互动是指中华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近代汉字新词的环流正是中日文化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近代,随着中日两国交流的增加,许多新生事物和新概念被引进到中国和日本,为了表达这些新事物和新概念,汉字在两国中都经历了大规模的创造和创新,从而形成了许多新的汉字词。
首先是技术和科学领域的互动。
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许多新的技术和科学概念被引入中日两国。
为了表达这些新概念,汉字往往需要进行创造和组合,形成新的词汇。
“火车”一词在日语中被翻译为“列车”,“自行车”一词在日语中被翻译为“脚踏车”,而这些词语的使用也同样影响了汉语中类似的词汇创造。
还有一些科学术语,如“化学”、“生物学”等,也在中日两国之间相互借用和创造。
其次是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互动。
在近代,中日两国的文化和艺术交流日益频繁。
汉字在表达文化和艺术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歌舞伎”一词在日语中被用来指代日本传统戏剧形式,而这个词的发音“kabuki”在中文中也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词汇,用来描述夸张的和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
中日两国的哲学和思想也在互动中相互影响。
近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引入,使得中日两国的哲学思考也发生了变化。
汉字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同样也在创造和创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理学”(或称“朱子学”)和日本的“理学”(或称“新学”)都是由“理”一词来命名的重要哲学体系。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和现代化进程也在互动中相互影响。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汉字在表达这些概念时,也进行了相应的创造和创新。
“警察”一词在日语中被翻译为“警察”,而这个词也在汉语中成为了一个常用的词汇。
近代汉字新词的环流反映了中日文化互动的多个方面。
在技术和科学、文化和艺术、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制度等领域,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影响相互渗透,促使汉字新词的创造和创新。
汉字的环流不仅丰富了中日两国的词汇和文化,也推动了两国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史
第一章 练习问题
1、日本最古老的文化叫做什么文化? 2、“陆桥”是什么东西,请简单地描述一下。 3、岩宿遗迹是谁首先发现的? 4、绳文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5、渡来人是一些什么人?他们给日本带去了什么?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日本也跨入一个新时代,即 弥生时代,同时也标志着日本社会由愚昧、落后、野蛮的原 始社会,逐步进入一个相对文明、发达、稳定的农耕社会, 逐渐由过去以捕捞、采集、狩猎为主的营生向以种植水稻等 农作物为主的营生转变,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生产资料也 得到很大改善。
日本的水稻种植技术是由大陆的“渡来人”传到日本的。日 本九州地区的佐贺县至今一直就是日本的粮仓,这和这一地 区有着悠久的种植水稻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亚洲圈的水稻农耕文化是以中国为中心,然后向周边国家推 广、普及的。 以下是水稻技术的传播图片:
水稻的传播
第2节 青铜器和铁器的传入 进入弥生时代后,大陆移民将铸铁技术和水稻种植技术等先 进技术带入日本,使得日本在很短的时间里(200-300年) 就掌握了一般需要花上500-600年时间才能掌握的铸铁术, 这些客观条件使得日本比其他国家少花几百年时间就从农耕 文化一跃跨入金属文化,使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绳文时代晚期到弥生时代初期,日本已经开始了水稻种植。其 证据是,80年代在佐贺县唐津市菜田遗迹和福冈市博多区板 付遗迹发掘出了稻田遗迹。 弥生时代结束了绳文时代的采集、渔捞、狩猎的原始生活模式, 日本开始进入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耕社会,在人类史上达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
弥生时代和大陆的交流 战后,从佐贺县和山口县出土的弥生人骨来看,这些人骨近似 于对马海峡的一部分,以及朝鲜半岛的现代人的骨骼,但身高 比后者略高。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那些人很有可能就是 历史上所说的“渡来人”,即就是创造弥生文化的大陆移民们,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徐福。他们穿越东海、也许是穿越对马海 峡、或者是日本海(当然是借助于海流和季风的作用),来到 日本九州一带居住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简述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简述摘要:中日两国基于地理位置的毗邻关系,彼此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从目前中国正史之记载来看,两汉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序幕已经拉开,在隋唐时期达到最盛,而隋唐期间又以文化交流为突出之点,其影响也深远绵长,这无疑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里概述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之繁盛,并不是为了佐证中日之间如何“友好交往”,如何“兄友弟恭”,而是为了发挥历史“以史为镜”的作用,为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更好的外交选择提供借鉴,毕竟隋唐已经过去,着眼现在才是当务之急。
其次,之所以选取“文化”为角度,是由于目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流失、断层严重,而习于中华的日本却将习得的传统文化得以很好的保护并溶于自身,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尴尬的境地,值得我们深省。
关键词:隋唐中日文化交流表现中国与日本为邻邦,一衣带水,可谓近邻。
秦朝徐福东渡的故事无可考证,但从两汉时期正史《汉书》的记载以及文物汉倭奴国王金印来看,中日交往的历史上下一算也有两千年。
自两汉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日交往未曾断绝。
但在隋以前,当时的日本是受中国皇朝册封的华夷体系的正式成员,换言之,这是一种宗属性质的关系,其交往也就多为政治性,文化交往并不活泛。
到了589年, 隋朝统一中国,东汉灭亡后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状态结束,大一统的局面回归,强有力的政权助长了帝王的野心,势力开始扩张,与邻邦的交流增多。
而日本这时也向隋王朝派遣了遣隋使,文化交流日渐增长。
到了空前繁华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发展迅速,加上开明的外交政策,遣唐使络绎不绝,唐人东渡接连不断。
据史料记载统计,隋唐时期,日本曾正式派出使团到达中国的十三次, 使团人数, 多近六百人, 少不下百余人,伴随着日本使团而来的还有大量的留学生、僧侣,他们深入中国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极取中华文化精华, 在回到日本后协助朝廷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这时,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才由两汉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国文化的交流的长河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至今,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比较发达,大量的中国文化输向日本,日本经历了全盘吸收到消化改造中国文化,逐渐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变化,因此在这个时期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近代至今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则两国文化交流的趋向更多的是中国向日本学习,且这段期间的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日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中我们经历了中日文化史上的几次高峰,同时也经历了两国之间的残酷战争,在近代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起了长达15年的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同时对两国文化的发展又是极大的摧残,但是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及战争的是代里,中日两国人民富人文化交流和日本进步人士的反抗运动仍然始终不断。
从总体上分析中日文化交流史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其次是交流过程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文化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狭义概念来说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建筑、民俗等多个方面。
按广义文化概念来讲这些统属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
在近代之前中日两国交流的主要是文学、宗教、史学、医学、书法额建筑等方面较多一点,而在及近代至今则则涉及的更广一些,如科学、教育及哲学等诸多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近代、现代三大时代,其中每个时代都包含有若干个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代或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又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从三世纪开始中国的先进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指引日本文化的兴起,推进了日本历史文化的进程。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内容简介:从总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且不说远古时代大陆原始居民向日本列岛的迁移,仅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史,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了。
而且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甚至发生战争的年代,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其次是范围广泛。
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和事例。
第三是影响深远。
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无不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史第一章讲义
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自然的交流: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下;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铜铎的史证;漂流至日本海沿岸的大陆铜铎;日本古代的铜铎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铎。
·人为的交流:横渡朝鲜海峡;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铜剑、铜矛的史证;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
·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中日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的记载;《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
·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BC219年,失败;BC212年,失败;BC209年,成功。
·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日本佐贺地区平原广泽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孚老孚希”;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天台乌药”;日本富士山“不死山”“苔桃”;日本有多处徐福史迹的原因。
·秦时期大陆移民的概况及其贡献:朝鲜半岛的重要作用;日本的秦人后代;徐福东渡的伟大意义。
·实地考察:河北盐山千童镇;佐贺吉野里。
第三节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汉书》中关于日本的19字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记载的位置:借乐浪为地标来表示。
秦时的乐浪:卫满卫右渠平壤王险城。
前108年,汉武帝建朝鲜四郡——乐浪、真番、临屯、玄菟。
清末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影响
清末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影响作者:贾临宇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17期【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以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学习日本为主,留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的实践,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启蒙作用。
同时留日学生接触到各种欧美的法政思想,明白只有革命才能挽救民族的命运,进而投身宣传新思想,传播新观念的运动,并成功策划、参与了辛亥革命。
【关键词】文化交流新变化价值中日文化交流从隋唐开始都是以文化输出为特点,都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国的封建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否认的积极推动作用。
但自从欧美列强通过1854年的《日美和亲条约》及1858年的《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等一系列通商条约,把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体制也同样强加给了日本以后,日本也极有可能失去国家独立。
此时,日本明治政府采取了果敢的应对策略,把欧美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等移植到日本社会。
一直被怀疑、嘲笑的日本文明开化政策所表现出来的明显优势,使众多的中国知识人改变了对明治维新的看法。
康有为提出了“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以足”的观点。
并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进行了“百日维新”。
义和团运动后,在内外压力下,清政府开始实施各项改革措施,即清末“新政”。
中日文化交流出现新的变化,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日本成功的经验,来改变中国的现状,挽救民族的命运。
本文主要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文化交流出现的新变化以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新变化的萌芽日本在西方强国的入侵下,意识到长期以来学习的对象—中国,已经处在世界上落后的地位,西方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近代化,已经处在世界的前列,因而果断调整,实行变革,也就是明治维新。
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这对当时清朝的知识分子震动尤其巨大,他们主张学习日本,实行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实行“戊戌变法”。
我国古代的中日交往
• 4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倭王(日本国王)曾 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 •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 纪的份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 她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曾先后 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份别为600年、607年、608年、614年), 随同赴华的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 的中央政权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动积极态度派遣 大型使团直接吸收中国文明的开端。其中两次率领日本遣隋使团的小 野妹子和隋朝访日使节裴世清,可称得上是隋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 两位代表人物。 • 遣隋使不仅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圣德太子的改革和以 后的大化改新。
• 具体记载了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 奉贡朝贺」,光武帝则赐予其印。哪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件事 呢?「汉倭奴国王」金印在日本的出土,解开了这个谜。 • 1784年,在日本九州北部志贺岛叶崎地方(现属福冈县),一个叫甚 兵卫的农民,早晨下地修水渠时,偶然发现一个石室中间藏着一个金 属块。拿回家向别人请教,才知道是一颗黄金刻成的印。金印后来上 交藩主,并经专家鉴定,上面刻着「汉委奴国王」五个字,原来就是 1,700多年前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古时「委」、「倭」 两字通用)。现在这金印已成为日本的国宝,珍藏在福冈市立美术馆 内,而在志贺岛发现金印的地点也树立了石碑,并被辟为「金印公 园」。这颗金印现在已成为公元1世纪时候汉代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和 文化交流的标志和实证。
我国古代的中日交往
秦汉三国时期
•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而且源远流长,绵 延不断。 有文字记载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了,最早可以追溯 到中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在 日本历史上是弥生时代 与大和时代的前期。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再过朝鲜海峡或沿岸航 行到日本。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终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有关这个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我们会著重介绍下面三个部分,即秦 始皇时的徐福东渡、东汉光武帝时赐给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以及 《三国志‧倭人传》中对日本的记述。
中日文化交流史第一章讲义
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自然的交流: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下;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铜铎的史证;漂流至日本海沿岸的大陆铜铎;日本古代的铜铎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铎。
·人为的交流:横渡朝鲜海峡;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铜剑、铜矛的史证;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 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 铜矛。
·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中日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第二节 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的记载;《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
·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BC219年,失败;BC212年,失败;BC209年,成功。
·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韩国济州岛 朝天石 西归浦 正房瀑布 汉拿山 “岩高兰”;日本佐贺地区 平原广泽 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 “孚老孚希”;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 “天台乌药”;日本富士山 “不死山”“苔桃”;日本有多处徐福史迹的原因。
·秦时期大陆移民的概况及其贡献:朝鲜半岛的重要作用;日本的秦人后代;徐福东渡的伟大意义。
·实地考察:河北盐山千童镇;佐贺吉野里。
第三节 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汉书》中关于日本的19字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记载的位置:借乐浪为地标来表示。
秦时的乐浪:卫满 卫右渠 平壤王险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作者: 张云樵;孙金花
作者机构: 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教授;讲师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70-75页
主题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日往来;中日文化交流史;隋唐时期;三国志;天皇;遣使;百济;魏国;
公元
摘要: <正>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两国文化由间接向直接交流的过渡时期,为以后隋唐时期两国文化的大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日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从宏观分析,大体上可分为魏晋与南北朝两个阶段,兹分述于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秦汉六朝
1.大宰府P13
2.左旋海流P3
3.铜铎P4
6.朝天石、西归浦、正方瀑布、徐福祭P11
7.佐贺地区(佐贺有明海港)P12; 意义P15
8.信子节(千童镇)P17
9.佐贺吉野里P19
10.金印P26
11.甚兵卫、龟井南冥、黑田(藩主)、三宅
吉米、志贺岛P26
12.乐浪P21、P22
13.卑弥呼女王;邪马台国P34;P35定义(2)
14.难升米、牛利;亲魏倭王P38、P41
15.朝贡意义P39
16.狗奴国不朝原因P41
17.五王遣使P48
18.两次大中断及原因P49+打印提纲上的
19.伽耶P50
20.8次遣使P52(相关:X国诸军事、安
东大将军、倭国王)
21.古坟时代P53
22.册封的意义 a.需要;b.P55
综述一:中国文学与书籍的交流
1.平假名、片假名P58
2.文学交流P60
3.万叶集(平安时代)P60
4.诗歌方面P61
5.镰仓时代P63
6.江户时代P64
7.笔记(受日本影响的近代作者和作品)P66
8.汉藉P67
◆◆◆◆◆◆◆◆◆◆◆◆◆◆◆◆◆◆◆
第二章:隋唐
1.小野妹子P77;国书事件P78
2.裴世清P77;访日问题P80;小结P82
3.圣德太子P83
5.大化革新P87;效果P88;
6.《十七条宪法》P87
7.改新之诏P88
8.四期遣唐使P89/90
9.近江令、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养老
律令P91 (表)
10.官僚制、土地之、教育制度的详情P91/92
11.建立古代天皇制国家P93
12.经济交流口岸P93/94
13.宫市P95;宝饰镜P96
14.正仓院、供养之风P98;院内文物特点P99
15.日本政治、经济方面的唐化,提纲P5
16.使团出发前的准备P104;到达后的P105
17.使团中留学生较少的原因P104
18.晁衡(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大和长
冈;玄昉、井真成P105/107
19.遣唐使回国后的仪式P107
20.晁衡回乡P107 第十二次、遇难P108
21.沈惟岳(清海宿弥)P109
22.喜娘P110
23.晁衡贡献P110
24.荣睿和普照P111;道睿P111
25.日本重视引进佛教的原因P111
26.鉴真和尚P112
27.唐招提寺、三大戒台P115
28.鉴真东渡功绩P115
29.井真成墓志P117、朝衡纪念碑P119
30.阿育王寺、大明寺、唐招提寺P112
31.学问僧、请益僧P134
32.八位有名的入唐求法僧P135
33.惠果大师P138
34.空海(弘法大师)P135、功绩P139下
35.日本真言密宗P139
3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P140/144
37.赤山法华院P141/142;P148 专题
38.张保皋P141
39.会昌法难P144
40.圆仁功绩P144/145
41.青龙寺、空海纪念堂、纪念碑P145
综述二:中日宗教与思想交流(P152)
1.佛教盛行的原因P152
2.道教P158
3.共存性P160
4.总结P161
5.
◆◆◆◆◆◆◆◆◆◆◆◆◆◆◆◆◆◆◆
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
1.新形势下的变化P165
2.不对等贸易的后果P168
3.单方贸易的不利影响P169
4.藤原道长、藤原赖通P169
5.国风文化及特点P169下、提纲P7
6.紫式部《源氏物语》P170/171
7.苏木、香木、锦P172
8.十二单P170、172(特点);束带装P170
9.鸿胪馆P173
10.中山平次(考古)P175
11.《开宝敕版大藏经》P178
12.源信P180
13.五百罗汉堂点茶供养P185
14.成寻:中日佛教真正的双向交流P187;
意义P187-188
综述三:中日艺术的交流(音乐、美术、工艺)
P190
◆◆◆◆◆◆◆◆◆◆◆◆◆◆◆◆◆◆◆
第四章:南宋、元
1.平氏集团P199
2.平清盛P199
3.海盗P199
4.大轮田泊港、音户水道、福原离宫P200
5.《平家物语》P201
6.船只流动特点P201
7.宗像氏“海上豪族”P202
8.青瓷葵口碗P202 ;图P267(一种非一个)
9.宋人百堂P202/203
10.谢国明P203
11.圆尔辨圆P203
12.南宋、元时中日佛教交流的特征P206、
提纲P9
13.明庵荣西P206;提纲P9
14.天台山万年寺P207;天童寺P207/212
15.师从虚庵坏敞P207
16.真言宗、华严宗P208
17.荣西成功开辟临济宗P209
18.《吃茶养生记》P209;《兴禅护国论》
19.希玄道元(曹洞宗)P210、提纲P9
20.兰溪道隆(中国人)P216;提纲P10
21.禅与武士道P215/217(详细);提纲P10 22.无学祖元P218;提纲P10
23.北条时赖P216;
北条时宗(唯一的民族英雄)P220
24.综合论述南禅宗与镰仓幕府的关系P221
25.建长寺P221;圆觉寺P225
26.忽必烈远征日本的动机P228
几次远征提纲P8
27.为何出现日人涌入中国的现象P231
28.宋钱流入日本;日本货币体系P231
◆◆◆◆◆◆◆◆◆◆◆◆◆◆◆◆◆◆◆
第五章:明朝
1.足利义满P245
2.堪合贸易P247;总结P254
3.堪合符P247下
4.争贡事件P248
5.足利义教P247
6.嘉靖倭患P248
7.贡品分类P249、P253
8.《善邻国家记》P255
9.东山御物P256;来源P256
10.东山文化P256
11.东山御物的功能P260、P266
12.唐物与茶道的联系P268~276、综述P279
13.唐物侍奉官P274
14.村田珠光——茶道之祖P275
武野绍鸥——茶道中兴P275
15.丰臣秀吉赐死千利休P276、P279、P272
16.茶头P276
17.唐物摆饰规定P277
18.法肆关系P287
19.倭寇P282;起因P283
20.王直、许栋、徐海、五峰先生P287;
提纲P11
21.唐人村、唐人路P288
22.展海令P289
23.倭寇作乱的影响(意义)P289
24.朱印状P290
25.中日之间的几次战争P296
26.遣明使与遣唐使的区别P297、提纲P11
27.为何用名僧做遣明使?P298
28.遣明使在中国的活动分类P300
29.雪舟P301;提纲P11
30.《天桥之图》P306
31.策彦周良P307、P311(总结)
32.宁波港P312
◆◆◆◆◆◆◆◆◆◆◆◆◆◆◆◆◆◆◆
第六章:清朝前期
1.琉球P329
2.郑迥、球案、林世功P331
3.中国文化对琉球的影响P322
5.唐人贸易的三个时期P337~342
6.郑氏商船成功的原因P339
7.正德新商法P343
8.19世纪中叶中日贸易隐患P343
9.唐人坊P344
10.草袋物P344
11.隐元隆琦P352
12.黄檗宗P 353
13.禅宗三大派:临济、曹洞、黄檗P355
14.黄檗文化在各方面的成就P355~358
15.黄檗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P358
16.朱顺水赴日贡献P361+ P362
17.古黄檗、新黄檗P362
综述六:中日民俗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