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寨县红色历史人文的调查研究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金寨县红色历史人文的调查研究报告

安徽金寨县红色历史人文的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安徽金寨县作为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具有深厚的红色人文历史底蕴,在这里曾爆发过轰轰烈烈的革命起义运动,为民族抗战和民族解放运动输送了大量的革命人才,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关键词】红色金寨县历史人文

1、金寨历史人文概述

金寨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早在1924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组织。1929年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这里曾是红一军、红四军、红十一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诞生地或主要活动地区。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曾在境内指挥过革命战争,董必武、叶挺、方毅、张劲夫曾在此开展过革命活动。新中国建立后,全县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共10618人(其中县

金寨县烈士纪念馆

团级以上烈士400多人),占全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国家民政部编辑的《中华英烈大辞典》中收录金寨籍英烈330人,占全国英烈总数的五十分之一。五六十年代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有59位(其中上将1人、中将8人),担任过省军级领导职务的有200多人,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邓小平、刘伯承题写

的革命烈士博物馆、烈士纪念塔,以及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革命纪念地30多处,都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2、金寨红色历史事件

(1)鄂豫皖边区最成功的起义——立夏节起义

商南(河南省商城县南部地区,大部今属金寨)党组织既不盲从盲动主义命令,又不因其他地区起义的多次失败而灰心丧气。他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周密计划,充分准备,发动一次以民团起义为主、农民暴动配合的武装起义。1929年5月6日当夜,丁家埠、斑竹园、白沙河、李家集、南溪、汤汇等十余处暴动点同时起义成功,是鄂豫皖边区唯一一次起义过程中无一人伤亡的武装起义。起义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成立了苏维埃临时办事处,建立了以商南

立夏节起义旧址

为中心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

(2)鄂豫皖边区规模最大的起义——六霍起义

1927年10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划六安、霍山、霍邱、英山、寿县为第一暴动区域,要求六安的党组织尽快发动武装暴动。1929年5月,霍山诸佛庵民团起义、六安武陟山农民暴动和南庄畈六保联络自卫团起义相继发生,拉开六霍起义的序幕。11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的以六安独山暴动、霍山西镇起义为标志的六霍起义全面爆发,到1930年4月,以六安、霍山为中心的皖西各地先后发生了数十次武装起义。

以农民武装起义为主体、民团兵变相配合的六霍起义,是鄂豫皖边区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武装起义。起义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3

师,在六安、霍山、霍邱、英山、潜山、舒城相毗连的地区,初步创建了东起淠河,西接商南,南抵金家铺、水吼岭,北至白塔畈、丁家集,南北200多里、东西100多里、人口40多万的皖西革命根据地。皖西成为全省土地革命运动的中心地区,党在安徽领导武装斗争的主要地区。(注:西镇是霍山西部山区的总称,包括现属金寨的天堂寨镇、燕子河镇、长岭乡,仍属霍山的漫水河镇、上土市镇、大化坪镇大部等地,纵横百余里。为响应独山暴动,西镇地区的中共组织和革命武装在红32师支援下发动起义。属金寨的闻家店、燕子河、楼房湾、长山冲、烂泥坳等地发生起义和战斗;属霍山的漫水河、回头岭、上土市、深沟铺、黄栗杪、太平畈、道士冲、杨家河等地发生起义和战斗,起义完全胜利。)

(3)皖西诞生的红色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1929年9月下旬,商城一区苏维埃政府在佛堂坳(今属金寨)成立,商城县委决定编一首歌唱苏维埃的歌,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佛堂坳模范小学校长罗银青。此时农历正是8月,正是金寨桂花遍地的季节,罗银青触景生情,创作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配以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民歌曲调《八段锦》,经县委领导人审阅定稿后,首先在本校教一些学生唱,方子翼等16人参加了首次表演,效果很好。10月初在南溪成立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也演唱了这首歌。这首歌曲后来成为传唱全国、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歌曲。

3、金寨红色历史人物

(1)洪学智——两膺上将第一人

洪学智(1913——2006),金寨县双河镇人。1929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同年

洪学智纪念馆

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连长、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红4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副大队长、团长、

抗大五分校副校长、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第3师参谋长、副师长兼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铁路司令、辽西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43军军长、15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从黑龙江一直打到海南岛。

抗美援朝中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指挥20多万后勤部队,筑成“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后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部长、中央军委委员、军委副秘书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他是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2)金钢台八姐妹——游击斗争姊妹花

1934年,六安、赤城、赤南等地革命武装活动范围逐步缩小,不约而同地上了金寨、商城交界的金刚台山区坚持游击斗争。其中商南游击大队妇女排由妇女干部、原红军医院的部分护士、红军家属、老弱病残共40多人组成。在敌人不断上金刚台“清剿”和山上缺衣少粮的情况下,妇女排的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不怕苦、不怕累,在金刚台上吃野菜,嚼草根,穿密林,卧冰霜,机智勇敢地同敌人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全力做好后勤保障、救治伤病员等工作,有的同志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骨肉,在金刚台上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留下了“金刚台红旗不倒”的佳话。抗战爆发后,妇女排被编入新四军第4支队,其中史玉清、袁翠明、范明、吴继春、彭玉兰、方立明、胡开彩、陈发新被人们誉为“金刚台上英雄八姐妹”,她们是长期革命战争的幸存者,建国后继续做部队后勤工作和地方卫生管理工作。

(3)蒋光慈——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开拓者

蒋光慈(1901——1931),出生于霍邱白塔畈(今属金寨县)。1920年在上海成为中国首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921年春与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起赴俄罗斯学习, 1922年1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后曾在家乡发展党员。他写下大量歌颂列宁、十月革命的作品,又发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现代中国文学界》等理论和文学评论文章,出版了《少年漂泊者》等作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出版《太阳月刊》,力倡革命文学,成为当时上海滩上与鲁迅、郭沫若等鼎足而立的作家之一。1931年病逝开上海。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开拓者。胡耀帮、陶铸等许多人都是读了他的作品后走上革命道路的。

4、结语

红色文化是永放光芒、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在红土地上创新拼搏的后代人民。

参考文献

(1)《红色六安概览》作者:六安党史时间2012-12-26

(2)《将军的摇篮——金寨县》作者:六安文明网时间:2012-07-13

(3)《金寨革命烈士陵园》作者:安徽民族宗教网站专题报道时间:2012-12-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