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质燃烧

合集下载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近代链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自由 基的链锁反应,其反应机理大致可分为链引发、 链传递、链终止三个阶段。有焰燃烧都存在着 链式反应。
燃烧三角形
11
燃烧图示
12
3、燃烧的充分条件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 着燃烧必然发生。
在各种必要条件中,还应有“量” 的要求,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 充分条件。
×
C、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
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 称为核 爆炸。
为了便于和普通炸药比较,
核爆炸的威力,即爆炸释放 的能量,用释放相当能量的 TNT炸药的重量表示,称为 TNT当量。
核反应释放的能量能使反应区 (又称活性区)介质温度升高到 数千万开,压强增到几十亿大气 压(1大气压等于101325帕),成为 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反应区产生 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辐射X射线, 同时向外迅猛膨胀并压缩弹体, 使整个弹体也变成高温高压等离 子体并向外迅猛膨胀,发出光辐 射,接着形成冲击波 (即激波) 向远处传播 。 (广岛、切尔诺贝利)
燃烧的充分条件
(2)一定的氧气(氧化剂)含量 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
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低于这一浓度,燃烧就不会 发生。 如:汽油燃烧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为14.4%,煤油 为15%,乙醚为12%。
燃烧的充分条件
(3)一定的点火能量
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 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低于这一能量,燃 烧便不会发生。不同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最 小点火能量各不相同。 如:在化学计量浓度下,汽油的最小点火能 量为0.2mJ,乙醚(5.1%)为0.19mJ,甲醇 (2.24%)为0.215mJ(毫焦)。
燃烧的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第二章 燃烧与火灾基本知识

第二章 燃烧与火灾基本知识

31
Company
Logo
五、粉尘爆炸 凡颗粒极其微小,遇点火源能够发生燃烧 或爆炸的固体物质称为可燃粉尘。其中游浮在 空气中的粉尘称为悬浮粉尘,其具有爆炸危险 性;堆积在物体表面上的称为沉积粉尘,其具 有火灾危险性。 粉尘爆炸的危害性: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容易产生二次爆炸、能产生有毒气体。
32
Company
Company
Logo
2008年2月27日4时许,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龙飞再 生物资回收公司废品收购站仓库发生火灾事故,造成15人 死亡,3人受伤。火灾原因系龙飞再生物资回收有限公司 在生产过程中电路超负荷运转,导致电线短路引发大火。
5
Company
Logo
2008年9月20日23时许,深圳龙岗舞王俱乐部发生特大 火灾,造成43人死亡,88人受伤。
20
Company
Logo
4、相互作用 燃烧不仅必须具备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而且还必须使燃烧条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燃烧才会发生或持续。否则,燃烧也不能发 生。Leabharlann 21Company
Logo
第二节
燃烧类型
燃烧按可燃物质着火方式分,主要有着火、 自燃、闪燃、爆炸和轰然五种类型。
22
Company
Logo
3
Company
Logo
浙江温州一个星期内连续发生三起较大火灾,造成17人死亡,引起相关媒体的 高度关注。
2007年12月3日,温州市鹿城区宽心老人公寓因老人使用打火机不当引燃可燃物
发生火灾,造成7人死亡。 12月5日,温州瑞安市飞云镇一民房因遗留火种引发火
灾,造成5人死亡。12月8日,温州市龙湾区沙城镇一民用出租房发生火灾,造成5人 死亡。 温州火灾频发,引起《新华网》等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 4

第二节燃烧的类型与特点

第二节燃烧的类型与特点

第二节燃烧的类型与特点第二节燃烧的类型与特点一燃烧的类型燃烧的类型有许多种,主要有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

1、闪燃一定温度下,液体能蒸发成蒸汽或少量固体如樟脑、萘、木材、塑料(聚乙烯、聚苯乙烯等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源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液体的闪点越低,火险性越大。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表 1-2 给出了某些可燃液体的闪点温度表 1-2某些可燃液体的闪点温度可燃物二硫乙醚汽油丙酮润滑油甲苯乙醇松节油石油名称化碳闪点/ ℃-45-4510-1028526.3103230注:①闪点低于或等于45℃的液体为易燃液体,闪点大于45℃的称为可燃液体;②易燃和可燃液体的闪点高于贮存温度时,火焰的传播速度低。

2、着火可燃物质发生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如油类、酮类。

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的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又称为着火点),燃点越低,越容易起火。

根据可燃物质的燃点高低,可以鉴别其火灾危险程度,表1-3 给出了几种可燃物质着火的燃点。

表 1-3几种可燃物质的燃点名称汽油煤油乙醇樟脑萘赛璐橡胶纸张石蜡麦草珞燃点168660~7086100120130190200/ ℃76名称布匹棉花烟草松木有机胶布聚乙聚氯涤纶尼龙玻璃烯乙烯6燃点200210222250260325340391390395 / ℃3、自燃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靠自热和外热而发生的燃烧现象称为自燃。

根据热的来源不同,可分为本身自燃和受热自燃。

使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自燃点。

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自燃有固体自燃、气体自燃及液体自燃。

表1-4 给出了几种物质的自燃点表 1-4几种可燃物的自燃点物黄松汽煤柴木无稻涤纶纤质磷香油油油材烟草维名煤称自302425524035040028033442燃0~~~~~0点530290380500500/℃物氢CO CO2H2S乙乙丙醋苯质醇醛酮酸名称自576012029239227566165580燃290点/℃物铝铁镁锌有硫聚树合成橡胶质机苯脂名玻乙称璃烯自643152068044019049046320燃550点/℃自燃物品的防火与灭火:储运自燃物品时必须通风散热,远离火源、热源、电源,不要受日光曝晒,装卸时防止撞击、翻滚、倾倒和破损容器。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单选题(共66题)1、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__。

A.闪燃B.自燃C.着火D.爆燃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C解析: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本题答案为C。

2、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原理: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

措施:阻止火热蔓延。

如:1、在建筑之间留中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分隔设施;2、在气体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3、有压力的容器设备,安装防爆膜(片)、安全阀;4、在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场所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等。

3、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 )以下。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0℃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4、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 )。

(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5、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窒息法)。

6、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热传导的性能。

它们的强弱顺序为( )。

(A)固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B)气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C)液体物质最强,固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2第二章_燃烧与爆炸

2第二章_燃烧与爆炸

燃 烧 三 要 素
1.1.2 燃烧条件
• 燃烧三要素:燃料、助燃剂(氧化剂)、点火源
• 氧化剂 – 空气 – 氧气 –氟 –氯 – 过氧化氢 – 过氯酸盐 – 金属过氧化物 – 硝酸铵 • 点火源 – 。。。。 – 明火/电火花/静电火花 – 高温表面/冲击与摩擦 – 自燃/绝热压缩/雷电 – 其他 • 燃料(可燃物) – 汽油 –苯 – 木材 – 塑料 – 金属 – 氢气 – 一氧化碳 – 。。。。
• 2000年7月9日零点班接班后,9号车司机赵东芳下井与维修工修理9号车,凌晨 1时多,经试车仍不能正常运行。赵因无活可干便步行到1150计量室,遇见12 号车司机王培元在拉完9车矿石之后因感冒头晕在计量室休息。王培元得知赵东 芳的车未修好,便将12号车借给赵东芳,这时约是凌晨2时。当赵东芳拉完第7 车矿石后,看到车上温度表已达到170℃,便驾车到1138-1118水平的斜坡道岔 口处熄火降温不到10分钟,大约凌晨4时40分再次启动后,发现发动机右后脚下 面着火,就取下车上的灭火器灭火,没有灭掉,就跑到5号车范玉江处,两个各 拿了一个灭火器灭火(有一个灭火器是空的),但火还是灭不掉。赵东芳又跑到一 工区找灭火器,一工区值班员许发礼说“灭火器是空的”。5时20分,许发礼在 帮助灭火过程中,向矿调度室调度员夏学军作了电话汇报。赵随后找了两个水 桶,与13号车司机刘永宏、5号车司机范玉江提水去灭火,因火势很大,用水灭 火也不起作用。赵东芳又跑到1118维修硐室内找灭火器未找到,赵就让硐室内 的岳小军向计量室打电话(但未打通),尔后赵又返回现场,试图让铲运机铲断水 管用水灭火,但因铲运机司机不在而未成。这时赵东芳看到巷道内烟很浓,并 感到头痛无力,便摸着巷道走到了1150中段休息片刻后,乘罐车出井,约7时到 地面,再没有向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 卡车着火时,1118中段作业点共有施工人员59名。7月9日5时30分,临夏 二建六队值班长孔有理在1118中段5号溜井焊钢模时,发现有烟从溜井上面下来, 就跑到6号道,待一会6号道也进来烟后,即组织人员往2号道有通风井的地方跑。 当时有人提出硬冲1118-1138斜坡道,他就制止他们不要去,但仍有好多人不听 制止跑往1118-1138斜坡道,造成17人死亡,2人重伤。其余40人相继撤离到 FV1通风井处而脱险。 • 在事故中死亡的17人中,中国煤炭五公司第二工程处10人,浙江省苍南第 三公司4人,临夏二建工程公司2人,北京中煤矿山工程公司1人。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物质燃烧的定义。

物质燃烧的过程。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燃烧的定义和过程。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燃烧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实验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的实验原理。

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实验原理的介绍。

实验原理与物质燃烧条件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验原理和与物质燃烧条件的关系。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在物质燃烧中的应用。

第三章:实验器材与步骤让学生熟悉物质燃烧实验所需的器材。

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实验器材的介绍。

实验步骤的讲解。

3.3 教学方法演示法:展示实验器材并讲解其使用方法。

实践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第四章:实验注意事项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对实验安全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第五章:实验结果与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5.3 教学方法观察法: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记录。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6.2 教学内容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6.3 教学方法第七章:实验拓展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拓展知识。

培养学生对物质燃烧条件研究的兴趣。

7.2 教学内容物质燃烧条件的拓展知识。

物质燃烧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拓展知识。

实例法:分享物质燃烧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第八章:课堂讨论与问答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件 《燃烧学(第2版)》徐通模

教学课件 《燃烧学(第2版)》徐通模

六、基元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在基-基之间的基元反应中,两个分子消失而形成组分C,需要“第三者”参与才 能完成该反应过程。在碰撞期间,新生成的分子的内能 传递给分子M,并表现为M 的动能,以带走形成稳定组分的能量,如果没有这一能量传递过程,新形成的分子会 分解回到 它的组成原子。
实际上,在三分子反应中三个分子相互碰撞的概率很小,因此,化学反应速率极 低。在气相反应中,三分子反应很少见,属于这类反应的只有NO参加的某些反应。 目前还没有发现三分子以上的碰撞反应。
• 在比较理想化的实验条件下测定的基元反应速率可直接应用到压力 较高且存在其他成分的场合
基元反应的化学计量系数代表参与反应的组分的摩尔数,基元反应 分为以下形式,相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1、双分子反应:
dcA dt
kbicAcB
2、单分子反应:
dcA dt
kunicA
3、三分子反应
:dcA dt
ktercAcBcM
• 在分析实际燃烧系统时,为了简化起见,基于总包反应的
概念,写出总反应方程式,并借用质量作用定律的形式写
出其反应速率表达式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燃料的消耗速率表示为:
dcF dt
k
cFa
cb O2
• 对总包化学反应,指数a、b与反应级数有关,由试验曲线
3、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c A :反应物初始浓度
cx :反应产物在任一时刻的浓度
4、异相反应(固态与气态同时存在)
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积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
三、基元反应与总包反应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为复杂化学反应:并非一步完成,经若干相继的中间反 应,涉及若干中间产物生成最终产物 基元反应是组成复杂反应的各个反应 表示反应物分子、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碰撞而发生的化学反应各个过程

燃烧学复习资料

燃烧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本质: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也有人认为游离基的连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爆炸: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燃烧的必要条件1、可燃物(还原剂):凡能与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

2、助燃物(氧化剂):凡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3、点火源:凡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

燃烧的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2.一定的助燃物浓度3.一定的引燃能量 相互作用 燃烧持续的要素 1.外加热(着火源)或者反应释放足够能量维持燃烧 2.可燃物质3.氧或助燃剂4.合理配比 5.混合作用火灾:在时间和(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火灾预防:1、控制可燃物2、隔绝空气3、消除点火源 火灾扑救:1、隔离法2、窒息法3、冷却法4、抑制法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在单位体积中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摩尔数。

()sm mol dtdc dt Vdn⋅=⋅=3/ωfF eE bB aA +→+ωωωωω====febaFEBA系统反应速率(ω)代表反应系统的化学反应速率,其数值是唯一的。

质量作用定律:等温条件下,任何瞬间反应速度与该瞬间各反应物的浓度的某次幂成正比。

在基元反应中,各反应物浓度的幂次等于该反应物的化学计量系数。

fF eE bB aA +→+反应速度方程为:bB a AC KC V =K 为反应速度常数,其值等于反应物为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a+b) 称为反应级数。

注意:质量作用定律只适于基元反应,对于非基元反应,只有分解为若干个基元反应时,才能逐个运用质量作用定律。

1. 反应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影响很大,通常是反应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2. 范德霍夫近似规则:对于一般反应,如果初始浓度相等,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大约加快2~4倍。

灭火救援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第二章 物质燃烧基础知识

灭火救援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第二章 物质燃烧基础知识

灭火救援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第二章物质燃烧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3、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5、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低部位传递到温度较高部位的过程。

(√)6、热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

(×)7、冷却法就是采取措施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

(√)8、窒熄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9、隔离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

(×)10、化学抑制法是指通过干扰抑制游离基,中断燃烧的链反应。

(×)11、国家标准GB/T 4968—2008《火灾分类》中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将火灾定义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六中不同的类别。

(√)12、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13、较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一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14、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二、单项选择题(四选一)1、燃烧是可燃物与___A__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稳定剂2、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D__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B)发光、发烟(C)火焰、发烟(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3、燃烧应具备___A__放热和发光三个特征。

初级题库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初级题库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 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3. 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4.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5. 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6. 烟气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

()7. 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

()8.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9. 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10. 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达到防火的目的。

()11. 只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12. 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13.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14. 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快,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15. 闪点是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16. 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18.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19. 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20. 可燃物质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着火。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带答案)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带答案)
45.灭火的基本措施(ABCD)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
46.燃烧的充分条件有(ABCD)
A一定可燃物浓度B一定的氧气含量C一定的点火能量D相互作用
47.燃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ABC)
A化学反应B放热C发光D放电
48.燃烧具备以下哪些必要条件(ACD)
A助燃物B爆炸C可燃物D引火源
49.烟气的危害(ABD)
21.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B)
A闪点B闪燃C燃点D阴燃
22.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A)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A沸溢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
23.(B)可能发生阴燃。
A塑料B煤C橡胶D蜡烛
24.(D)是评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16.爆炸是失去控制的燃烧(错误)
17.消除和控制明火源是消除火源的防火措施(正确)
18.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错误)
19.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正确)
20.可燃气体或蒸汽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正确)
二、单选题
A窒息法B冷却法C隔离法D抑制法
29.以电池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D)
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
30.焦炭以及铁,铜,钨的燃烧均属(A)
1.在规定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的最低温度叫(C)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着火点
32.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火焰越接近于(C)
宁安课堂---第二章习题练习
一、判断题
1.凡是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成为助燃物(正确)
2.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充分必要条件(错误)

八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三章化学反应方程式汇总

八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三章化学反应方程式汇总

目前所学化学反应方程式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O2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2O2点燃Fe3O4注意:取一根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上一根火柴,另一端系在一根粗铁丝上,点燃火柴,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立即深入盛有氧气、瓶底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砂的集气瓶里,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不要触壁。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3O2点燃2Al2O3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O2点燃2H2O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5O2点燃2P2O5现象:1.剧烈燃烧2.发出白光3.放出热量4.生成大量的白烟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O2点燃SO27、 28、2点燃2CO9、CO2 +H2O === H2CO3紫色石蕊试液变红10、生石灰溶于水:CaO+ H2O === Ca(OH)21112加热22213、2KClO3 ==== 2KCl+ 3O2 ↑14、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O2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空气各成分沸点不同15、碳酸化学物理学报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CO2↑16、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CaCO3 +2HCl === CaCl2 +H2O +CO2↑17、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高温CaO+ CO2↑18、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2O2点燃CO2 +2H2O19、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2点燃2CO2 +3H2O20、Ca(OH)2+ CO2 ==== CaCO3 ↓+ H2O2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CO2 ==== Na2CO3 +H2O22、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2HCl === 2NaCl +H2O +CO2↑23、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2O2点燃CO2+2H2O24、《石灰吟》对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千锤万凿出深山---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 CaCO3 =(高温)= CaO + CO2↑粉身碎骨浑不怕--- CaO + H2O = Ca(OH)2要留清白在人间--- Ca(OH)2 + CO2 = CaCO3↓+ H2O。

采石场消防安全知识

采石场消防安全知识

采石场消防安全知识采石场消防安全知识第一章:消防基础知识一、火灾的基本概念火灾是指燃烧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经过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发生可扩散的燃烧现象,火灾是一种能量释放过程。

火势的发展分为初期火、发展火和破坏性火,采石场火灾常见有初始火灾。

二、物质的燃烧物质燃烧分三个基本要素:可燃物质、火源和氧气,称为“火灾之三角”。

在采石场上,可燃物质如柴草、木材残余物等较多。

三、火势的传播方式火势的传播方式主要有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

采石场的火灾常见传导和对流两种方式。

四、火灾的危害火灾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产中断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引发爆炸等次生灾害。

五、与人的关系火灾的发生常与人的行为有关,如无意之失等。

采石场上,不注意用火、未及时消除隐患等也有可能引发火灾。

第二章:采石场火灾的原因及预防一、采石场火灾的原因1.明火或电引起的原因:如明火操作时不慎引燃可燃物质,电线设备老化、短路等。

2.静电引起的原因:如粉尘的摩擦、喷雾油的喷洒等产生的静电引发火灾。

3.摩擦火花引起的原因:如机械设备的运转、金属件的磨擦等摩擦产生的火花。

4.自燃引起的原因:如物质在长期贮存、不适当的堆放等导致自燃。

5.高温、高压引起的原因:如设备失效、设备损坏等。

6.其他:如雷击引发火灾、恶意纵火等。

二、采石场火灾的预防1.设置消防设施:采石场应设置适量的灭火器材,配备消防水源,确保及时灭火。

2.加强安全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消防安全制度与操作规程,加强对人员的消防知识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

3.定期检修设备:采石场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4.减少火源侵入:采石场应设立专门的火源通道,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域。

5.合理存储物品:采石场应根据物品的易燃程度和特性,合理储存、分类管理。

6.加强现场管理:严禁吸烟、乱扔烟蒂等行为,确保场地的清洁和整齐。

第三章:采石场火灾的应急措施一、场地疏散与报警1.火灾发生后,应迅速报警并向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

南京工业大学燃烧与爆炸理论-第二章-燃烧及其灾害

南京工业大学燃烧与爆炸理论-第二章-燃烧及其灾害

2021/3/28
37
抑制法
• 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它可以销 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形成稳定分 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终止。
2021/3/28
38
第二节 燃烧过程及形式
一、燃烧过程
• 可燃物质的燃烧一般是在气相中进行的。 由于可燃物质的状态不同,其燃烧过程也 不相同。
2021/3/28
74
90
93.9
58.7
74.2
50
80
40
82
4.5
36.5
2021/3/28
9
2.极限氧浓度
• 对可燃性气体而言,并不是在任何氧浓度下 都可以发生燃烧,存在一个可引起燃烧的最 低氧浓度,即极限氧浓度(LOC)。
• 也称为最小氧浓度(MOC),或者最大安 全氧浓度(MSOC)。
2021/3/28
• 这种现象称为闪燃。闪燃的最低温度称 为闪点。
2021/3/28
52
一、闪燃及闪点
• 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液体。 • 某些可燃固体,如樟脑和萘等,也能蒸发或
升华为蒸气,因此也有闪点。 • 闪点是用来描述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
主要参数之一。
2021/3/28
53
闪点的测量
2021/3/28
54
2021/3/28
11
例2-1
估算丁烷(C4H10)的LOC。
2021/3/28
12
3.最小引燃能(MIE)
• 各种可燃性物质或爆炸性混合物,包括粉 尘,在外界火源作用下被引燃或引爆时都 存在一个最小的引燃能量或点燃能量,称 为最小引燃能(MIE)。
2021/3/28
13

初级消防员理论考试要点

初级消防员理论考试要点

初级消防员理论考试要点第一章消防工作概述1. 火是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两者兼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

2. 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3. 国家标准将火灾定义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六种不同的类别。

4.5. 消防工作具有社会性、行政性、经常性和技术性。

6. 我国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7. 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8. 消防工作的原则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

9. 防火和灭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防”是“消”的先决条件。

10. 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11. 公安消防机构是专门的消防工作监督管理部门。

12. 任何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第二章 燃烧的基础知识1. 燃烧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2. 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3. 链反应机理分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三个阶段。

4.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剂)和引火源。

5. 空气中含有大约21%的氧。

6.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引火源(也称着火源)。

7. 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是: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和相互作用。

8. 燃烧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不同,分为闪燃、着火、自燃、爆炸四种类型。

9. 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无法维持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10.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11. 物质的燃点越低,则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

12.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13.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14. 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熟悉环境法
就是了解和熟悉所处建筑的消防安全环 境。对经常工作或居住的建筑物,在事先可 制定较为详细的火灾逃生计划,进行逃生训 练和实地演练。对确定的逃生出口、路线和 方法,要让所有成员都熟悉掌握。公众聚集 场所要将逃生出口和路线绘制成安全疏散图, 张贴在每个房间的明显位置,以供平时大家 熟悉。一旦发生火灾,则按逃生疏散预案顺 利逃出火场。
3、灭火的原则:先控制后消灭 、救人重于 灭火 、先重点后一般 (1)先控制后消灭 先控制、后消灭是指对于不可能立即扑灭的 火灾,要首先控制火势的继续蔓延扩大,在具备 了扑灭火灾的条件时,展开全面进攻,一举消灭 火灾。义务消防队灭火时,应根据火灾情况和本 身力量灵活运用这一原则。对于能扑灭的火灾,
要抓住战机,迅速消灭。如火势较大,灭火力量 相对薄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扑灭时,就要把主 要力量放在控制火势发展或防止爆炸、泄漏等危 险情况发生上,为防止事态扩大,彻底扑灭火灾 创造有利条件。 先控制、后消灭,在灭火过程中是紧密相连, 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首先控制住火势,才能迅 速将火灾扑灭。控制火势要根据火场的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
(3)救人重于灭火 救人重于灭火,是指火场上如果有人受到火 势威胁,义务消防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被火 围困的人员抢救出来。运用这一原则时,要根据 火势情况和人员受火势威胁程度而决定。在灭火 力量较强时,灭火和救人可以同时进行,但绝不 能因灭火而贻误救人时机。人未救出之前,灭火 往往是为了打开救人通道或减弱火势对人员威胁 程度,从而更好地给救人脱险、及时扑灭火灾创 造条件。
(3)按照人员伤亡的多少与火灾损失的 大小划分为四个等级:特别重大火灾、重大 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 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 产损失的火灾; 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 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 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2)按燃烧物质的特性分为五类 A类火灾:可燃固体物质火灾 如木材、棉、 毛、麻、纸张等 B类火灾:可燃液体物质火灾和可熔化的 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柴油、沥青、 石蜡等 C类火灾:可燃气体物质火灾 如液化石 油气、煤气、天然气 D类火灾:金属物质火灾 E类物质火灾:带电物质、精密的贵重仪 器设备火灾 如油侵电力变压器室、油开关、 插座、刀闸等
(4)生活用不慎:如因炉灰、炉火、油 灯其他用火管理不善或炉、灶、烟囱设置不当。 (5)吸烟:烟头温度可达500—600度。 (6)小孩玩火: (7)自燃:潮湿堆放的稻草垛、棉垛; 金属遇水;植物油氧化自燃 (8)静电: (9)雷击: (10)其他:如自然灾害、地震、战争、 风灾等。
2、火灾的分类: (1)按照物质燃烧的对象分为四类 建筑火灾 露天火灾 交通运输火灾 森林与草原火灾
4、低层跳离法
如果被火困在楼房的二层,若无条件采 取其它自救方法或短时间内得不到救助,在 烟火威胁、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跳楼
逃生 。
要领:用手扒窗台,身体下垂,头上脚下, 自然下滑,以缩小跳落高度,并使双脚首先着 落在柔软物上。 请记住: 跳楼不等于自杀,关键是要 有办法
5、标志引导法
在公共场所 的墙壁上、门顶 处,都设置消防 标志和事故照明 标志,被困人员 看到这些标志时, 马上就可以确定 自己的行为,按 照标志指示的方 向有秩序地撤离 逃生,以解“燃 眉之急”。
“九小场所”的检查
1、 “九小场所”的概念 所谓“九小场所”是指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以 外的小学(幼儿园)、小医院、小商场、小餐饮 场所、小旅馆、小歌舞娱乐场所、小网吧、小美 容洗浴场所、小生产加工企业等九类火灾危险性 比较大、发生火灾易导致人员伤亡的场所。
(2)窒息灭火法 它是根据可燃物质发生 燃烧需要足够的空气(氧)这个条件,采取适 当措施来防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者用惰性气 体稀释空气中氧的含量,使燃烧物质缺乏或断 绝氧气而熄灭。主要用于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如 地下室、半地下室、化学装置反应釜、船舶的 货舱。 生活中灭油锅火、向空间充入二氧化碳、 氮气、水蒸气等均为窒息灭火法。
8、暂时避难法
在无路可逃生的情况下,应积极 寻找暂时的避难处所,保护自己,择 机再逃。如果在综合性多功能大型建 筑物内,可利用设在电梯、走廊末端 以及卫生间附近的避难间,躲避烟火 的危害。如果处在没有避难间的建筑 里,被困人员应创造避难场所与烈火 搏斗,求得生存。
请记住:充分暴露自己,才能有效拯救自己
(2)先重点后一般 先重点、后一般,是就整个火场情况而 言的。运用这一原则,要全面了解并认真分析 火场的情况,主要是: 人和物相比,救人是重点; 贵重物资和一般物资相比,保护和抢救 贵重物资是重点; 火势蔓延猛烈的方面和其他方面相比,控 制火势猛烈蔓延的方面是重点;
有爆炸、毒害、倒塌危险的方面和没有这 些危险的方面相比,处置有这些危险的方面是 重点; 火场上的下风方向与上风、侧风方向相比, 下风方向是重点; 易燃、可燃物集中区域和这类物品较小的 区域相比,这类物品集中区域是保护重点; 要害部位和其他部位相比,要害部位是火 场上的重点。
(1)可燃物 凡是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 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 (2)氧化剂 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3)温度(引火源) 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 燃剂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常见的是热能, 还有电能、化
温度
氧化剂 燃烧三角
有焰燃烧的四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 剂、温度(引火源)、链式反应 前三项相同 链式反应 当某种可燃物受热时,它不仅 会汽化,而且可燃物的分子会发生热裂解作用, 即在燃烧之前会裂解成更简单的分子。分裂过 程中原子间的共价键发生断裂,生成自由基。 由于它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 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而使燃烧持续下去,称 为燃烧的链式反应。
火灾发生的原因及分类
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 成的灾害称之为火灾。 1、火灾发生的原因: (1)放火:刑事犯罪分子搞破坏;为报复他 人、单位、对领导不满等进行放火。 (2)电器:由于违反电器安装使用安全规定 和电器质量不合格造成的火灾、通电时间过长或 无人看管、离可燃物距离近、短路、接触不良。 (3)违反安全操作规定
2、燃烧的四个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 物浓度 、一定的氧气含量 、一定的点火能 量 、不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可燃气体或蒸汽 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如车用汽油在-38度以下、灯用煤油在40度以 下、甲醇在7度以下均不能达到燃烧所需的浓 度。在这种条件下,虽有充足的氧气和温度, 仍不能发生燃烧。
2、灭火的基本方法 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 灭火方法分为四种:冷却、窒息、隔离、
抑制 (1)冷却灭火法 降低可燃物温度于燃点 以下。它是根据可燃物质发生燃烧时必须达到 一定的温度这个条件,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 烧着的物体上,使可燃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 以下,从而使燃烧停止。 主要灭火剂是水和泡沫。
(1)热传导: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 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到温度较低部位。影 响因素:温度差、导热系数、厚度和截面 积 (2)热对流: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 由空间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影响因 素:温度差,通风孔洞面积、高度,通风 孔洞所处位置的高度。热对流是热传播的 重要方式,是影响早期火灾发展的最主要 因素。 (3)热辐射 : 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 的现象热辐射的热量和火焰温度的四次方 成正比。当火灾处于发展阶段时,热辐射 成为热传播的主要方式。
3、毛巾保护法
为什么要用毛巾保护?
80%火灾的受害者是因有毒有害气体窒息而死。
火灾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1.28% 时,即可导致人在1—3分钟内窒息死亡。同时,燃 烧中产生的热空气被人吸入,会严重灼伤呼吸系统 的软组织,也会造成人员窒息死亡。逃生者多数要 经过充满浓烟的走廊楼梯间才能离开危险区域。逃 生时,可把毛巾浸湿,叠起来捂住口鼻,无水时, 干毛巾也行,身边没有毛巾,餐巾、口罩、帽子、 衣服也可以替代。要多叠几层,将口鼻捂严。穿越 烟雾区时,即使感到呼吸困难,也不能将毛巾从口 鼻上拿开,否则就有立即中毒的危险。
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 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 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 失的火灾。 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 括本数。
灭火基本方法及原则
1、火灾发展的过程 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 火灾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火灾初起阶段 (2)火灾发展阶段 (3)猛烈燃烧阶段 (4)火灾下降阶段 (5)火灾熄灭阶段 室外火灾由于供氧充足,一般无明显发 展阶段,起火后很快就发展到猛烈阶段。
第二章 物质燃烧
授课人:汪 洋

• • • • •

燃烧的基本常识 火灾发生的原因及分类 灭火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火场逃生 “九小场所”的检查
燃烧的基本常识
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放热反应,伴 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现象。 燃烧可分为无焰燃烧、有焰燃烧。 1、燃烧的必要条件 无焰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 剂、温度(引火源)
火场逃生知识
火场逃生常用的有以下十种方法 (1)迅速撤离法(2)熟悉环境法 (3)毛巾掩护法(4)低层跳离法 (5)标志引导法(6)通道疏散法 (7)借助器材法(8)暂时避难法 (9)绳索滑行法(10)利人利己法
1、迅速撤离法
火场逃生是争分夺秒的行动。一旦听到火 灾警报或意识到自己被烟火围困时,千万不要 迟疑,要立即设法脱险,切不可延误逃生良机。 在火场上经常出现有人为顾及财物等贻误逃生 的案例。1989年7月8日早晨,东辽县就曾发生 过一位青年妇女已经逃离险境,又返回火场穿 衣服,导致丧生火场的悲剧。一般地说,火灾 初期,烟少、火小,只要迅速撤离,是能够安 全逃生的。
6、通道疏散法
楼房着火时,应 根据火势情况,优 先选用最便捷、最 安全的通道和疏散 设施逃生。 可考虑利用建筑 的阳台、屋顶、避 雷线、落水管等脱 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