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随着道德社会化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也日益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作为青年中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文化群体和环境群体,其道德社会化不仅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还要面对各种新生事物带来的诱惑,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针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特殊性,探寻这一特殊群体道德社会化的多元途径也尤为必要。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一)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1、社会化
19世纪9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社会学问题》的研究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化”这个概念。20世纪30年代后期,社会化成为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研究的热点。关于社会化的定义,众学者莫衷一是。社会学家齐美尔把社会化定义为个体转化为人的过程,并把社会化看做群体形成或社团形成、发展的过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对特殊角色要求并使之成为社会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成员的过程;社会学家罗宾逊认为,社会化就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E.A.Ross)从社会意识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它是在团体中与同伴产生共同行动的能力和意志时的一种群属之感的发展。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的社会化实质上就是把一个具有健康特质的人逐步教化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模塑过程。
国内学者对社会化也做出自己的解释。郑杭生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在特定的社会中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成员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社会化的定义为:“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刚出生的婴儿是同其他动物无多大差别的生物人或自然人,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即社会化”。
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人的社会化有不同的阐释:社会学家侧重于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社会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扮演;心理学家偏重个人人格的形成与自我意识的完善;而人类学家则偏向于人类文化的传承及文化的熏染。
2、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邓和平在其《教育社会学
研究》中将道德社会化定义为: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质,由此使社会成员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引导下学习社会一般伦理规范,并将规范的要求内化成为行动的自觉——以规范来校正自己的行动目标井约束自己的行动,从而做到行动上的自律;就是学会适应与扮演相应承担的社会角色,正确调整人际关系,与他人和睦相处,过有秩序、有价值的社会生活。周晓虹在其《现代社会心理学》中把道德社会化定义为:道德社会化,就是道德主体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3、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根据上述道德社会化的界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理解为: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接受被现存的道德体系所肯定的道德信念和规范,将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形成特定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的过程。
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外在因素
任何个体的道德社会化都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同样也受到一定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外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生活、成长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包括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所确立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以及各种思想、文化。(2)大学生生活的居住地区,包括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特点,即大学生所置身其中的社区环境。(3)大学生出生和接受教育的家庭。(4)非正式的交往环境,包括邻居、朋友、熟人以及各种原因大学生暂时介入的各种群体。(5)大学生经常参与活动的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如校外文艺队、体育运动队等机构、团体所实施的社会教育。(6)大学生从事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学校。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是决定性的社会因素,它制约着其他因素的性质,并且也通过其他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组织专门的德育活动,具有最大的可能按照预定的目的、计划形成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并按学校教育要求协调各方面的影响,修正其他方面的消极影响。
(二)内在因素
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大学生的从众心理、道德认知状况和心理素质等。
1、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以某种集团范或多数人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现象。”其要特点是对集团压力的服从性和服从的盲目性以
及服务的去个性。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一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这表明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而大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它是社会这个大群体的子群体,同时它又包含班级以及宿舍、小组这样的子群体和子子群体。大学生学习、生活在这个群体当中,他们又都是青年人,有赶时髦、好模仿的特点,因此,大学生中的从众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从性质上看也正负之分,从正面来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进程中的合理从众不仅是个体对社会、群体规范的一种积极的内化,有助于增强个体道德理性,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不正确的道德观念,建立健康合理的社会道德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负面来看,从众行为属于一种屈于环境而非改善环境的实践方式,这种被动式而非主动式的适应社会的行为,使个体缺乏力挽狂澜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对个体的创新、求异思维产生抑制,显然,消极的从众行为不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感的培养。2、道德认知状况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知,即在人的道德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道德现象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道德认知是道德思维水平的反映,同时,个体思维能力的高低,也往往影响到道德认知的水平。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状况怎么样,对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他们道德的成熟往往要经历两种过程:一种是理性化的过程,另一种是社会化的过程。理性化的过程即明善的过程,就是形成道德认知的过程,就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即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中建立“社会我”的过程,是从建立“社会我”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道德关系的过程。可见,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状况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其在社会交往中的道德行为。
3、心理素质
所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包括他们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以及能力和性格等方面。我们可以把它大致概括为觉知力、定力、意志力三个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心理素质越高、越健康,道德能力就越强,从而也越有利于他们的道德社会化,反之亦然。因而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对其道德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途径
大学生在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其道德社会化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社会各界在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同时应考虑到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特殊性。
(一)教师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