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存在问题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的合作与交流活动,旨在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高校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不少高校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等活动,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
与此高校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合作主体单一、合作层次不够深入、合作成果转化率低等。
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和企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探讨解决之道,促进高校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和发展。
通过合作创新、加强合作机制建设、提升合作效益,实现高校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字数要求200】1.2 问题意义高校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意义重大。
高校校企合作有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也能从企业的实际需求中获得指导,开展与市场对接的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高校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就业。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建立更广泛的人脉关系,获得实习和工作机会,增加就业竞争力。
高校校企合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解决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当前,高校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校企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合作的形式多样,包括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合作、人才培养计划等,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涵盖了工程、医学、经济、文化等各个行业。
校企协同双主体深度融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2OCCUPATION2018 06职教视点F OCUS编辑 强 音校企协同双主体深度融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文/张 良摘 要:校企合作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目前的校企合作仍停留在以职业院校为主、企业较少参与的模式中,这种模式存在校企双主体功能缺失、融合形式单一、自主性较差、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督等问题。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校企融合面临的困境,本文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挥校企双主体功能,搭建校企协同深度融合各类平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以及加强执行监督等对策,进一步推动校企协同深度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校企融合 协同理论 双主体 问题及对策课 题: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校企协同‘双主体多平台’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6SJD880062)研究成果。
随着工业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我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型的巨大挑战,对高技术、高技能、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职业教育在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已建设职业院校1.33万所,在校生近3000万人,平均每年毕业学生1000万人左右,成为全球拥有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之一,并位列前茅。
然而,巨大的教学规模导致人均教育资源稀释,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尤其是对于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而言,即使校方达不到培养教育高职人才的目标,也无法让企业获取与岗位相匹配的专业性人才,整体上弱化了职业教育的职能作用。
因此,从只重量不重质的粗放型发展转向重质又重量的集约型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校企合作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办学模式,完成了“以工代学”或“以学代工”的传统模式向“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转变。
但是,目前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仍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基于协同理论,探讨校企协同双主体在深度融合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将课堂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高校也可以借助企业资源支持科研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当前高校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积极应对和解决。
一、现状问题1.合作层次不够深入目前,许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合作内容大多是双方简单的技术交流或学生实习实训,缺乏深度的产学研结合。
这种浅层次的合作模式无法真正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2.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由于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不符合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科技进步。
3.双方利益机制不完善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双方合作意愿不足。
企业可能因为没有得到合作中应有的回报而对合作失去兴趣,高校也可能因为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而对合作感到失望。
4.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当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是一次性的活动或项目,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这种非连续性的合作模式无法形成合力,难以促进双方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
二、对策建议1.建立深度合作机制高校与企业应当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充分挖掘双方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双方可以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加强需求对接,优化人才培养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市场的就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教育。
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并支持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3.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高校与企业应当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双方在合作中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教育界重要的话题之一,它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促进教育与行业的融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校企合作内容单一、缺乏深度。
目前大部分的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学校安排企业实习和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等表面性合作方面,缺乏深度的技术合作以及产品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这种合作方法容易使得学生陷入一种“事倍功半”的境地,因为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企业的表面,没有深入了解企业的内部运营和管理。
第二,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大部分的校企合作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单独协商而成,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来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各自为政、管理不到位、合作效果不佳等问题,而在制定校企合作计划、理解和运行中遇到问题时,当事人的处理方式往往只是将责任推给对方,造成合作无法顺利进行的局面。
第三,校企合作教育理念不一致。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而进行的,而企业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取实习廉价劳动力或为自己的企业招揽人才。
这种校企合作的目标不同,导致合作难以达到双方预期的互惠互利的效果。
而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投资会降低合作的效率和质量。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提升合作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要丰富校企合作内容,使合作更有深度。
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该加强技术合作,将企业的实践经验等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学校应制定完备的校企合作计划,并通过协商来达成合作方案,以确保合作的有效开展。
最后,要确保校企合作的教育目标一致,以实现互相促进的效果,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提高职业教育与行业的融合程度。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双方的发展。
校企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然而,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合作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影响1.1问题表现校企合作中常见的问题有:1)双方信息不对称2)合作项目匹配度不高3)合作模式不够灵活4)资金、人力、时间等资源匮乏5)合作成果评估难度大1.2影响以上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合作的效果和双方的利益,可能导致以下影响:1)无法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和企业需求2)合作项目无法顺利实施,难以产生价值3)影响师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和学校整体发展4)企业形象和声誉受损二、校企合作问题的原因分析2.1信息不对称学校和企业在合作前往往难以全面了解对方的需求、资源和实力,导致信息不对称。
2.2合作项目匹配度不高学校和企业合作项目的设定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不符合双方需要。
2.3合作模式不够灵活学校和企业合作模式缺乏灵活性,一刀切的合作模式可能无法适应不同的合作需求。
2.4资源匮乏学校和企业可能存在资金、人力、时间等资源匮乏的问题,影响合作项目的开展。
2.5合作成果评估难度大学校和企业由于合作项目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难以进行有效的成果评估,导致合作项目的效益不明显。
三、校企合作问题的解决方案3.1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双方应加强信息共享,通过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对方的需求和资源情况,避免信息不对称。
3.2提高合作项目匹配度学校和企业在开展合作项目前,应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精准匹配合作项目,提高项目实施的成功率。
3.3探索灵活的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探索更灵活的合作模式,采取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根据不同合作项目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合作模式。
3.4加强资源支持学校和企业可以加强资源支持,通过政府引导资金、产学研基地、企业孵化器等途径,提高校企合作项目的资源支持度。
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探讨
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探讨济南市技师学院山东济南250024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在各级部门、院校积极推动下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现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加以论述:一、发展情况1.校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总体来说校企合作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基础较为稳固,各级职能部门和作为办学主体的各院校对该工作有着比较清晰的认知,对开展校企合作是促进企业和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有着共识,各院校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和经验。
2.校企合作的领城不断扩展。
目前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在设施、人才、教学等领域已经与企业实行普遍的合作,并且正在向教学改革、技术交流的领域扩展。
如教学方面从设备技术支持合作向课程体系建设、日常教学指导与学生综合评价方面延伸,培养对象从全日制学生向企业员工拓展,合作内容从关注学生就业向关爱学生持续成长发展。
3.校企合作的载体不断丰富。
随着校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各职业技术院校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校企合作新平台。
如建立起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合作举办订单班、企业冠名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施,企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技能鉴定,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教师进入企业锻炼等,实现了资源共享。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深度融合,带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将企业产业链、人才需求等融入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中,实现校企双方从关注点到利益点的全方位、深维度融合,打造“双师结构”一体化教学团队,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学生与企业行业接触趋于紧密,企业从单纯的员工需求到关爱学生成人成才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1.观念有待更新,合作模式需要优化。
学校作为办学主体,校企合作多数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模式。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在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本文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合作意识不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生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度不高,缺乏合作意识和动力,这就导致了学校和企业难以共享资源、深入合作。
2.合作模式单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主要是以学生实习为主,缺乏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
3.合作项目不稳定由于市场环境、企业需求等因素的不稳定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项目普遍存在周期短、变动频繁的问题,影响了双方的长期合作。
4.学校难以满足企业需求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和设备设施有限,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水平人才和高端技术的需求,导致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和深度受到限制。
5.合作成果不透明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成果很少被推广和应用,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闭塞的现象,难以形成经验分享和合作互动的机制。
二、对策建议2.拓宽合作模式在学生实习的基础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以开展科研合作、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模式,促进双方资源共享。
3.稳定合作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规划,通过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合作项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实现合作共赢。
三、结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通过加强合作意识、拓宽合作模式、稳定合作项目、提升学校实力、加强成果共享等对策,可以有效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促进双方合作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职教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的典型问题与解决对策
新时代职教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的典型问题与解决对策新时代职教集团化办学是指利用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优势,以集团为依托,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就业水平。
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典型问题需要解决,下面将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一、学校方面的问题与解决对策1.管理体制不适应集团办学: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难以适应集团办学的需求,导致决策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解决对策:一是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实施职能转变和权力下放,提高决策效率;二是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整合集团内部资源,推进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各个学校在师资方面存在差异,导致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多样化的课程需求。
解决对策: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二是建立师资共享机制,通过师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3.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解决对策:一是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推动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化发展;二是加强与企业的信息共享和对接,提高校企合作的信息化水平。
1.企业资源利用率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未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无法发挥积极作用,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解决对策:一是加强与职业教育集团的对接,充分了解学校的需求,提供适应学校需求的资源支持;二是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引入企业专家和技术工人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和支持,导致合作效果不佳,难以实现真正的双赢。
解决对策:一是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益,提供合作过程中的指导和支持;二是加强沟通和协调,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3.人才培养需求与实际岗位不匹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培养的人才岗位不匹配,使得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探索研究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探索研究【摘要】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介绍了校企合作的特点和定义,并指出了当前校企合作所面临的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公等。
接着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困境和挑战,包括双方合作意愿不强、合作模式不灵活等。
然后探讨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等。
最后展望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并总结了校企合作对于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本文旨在为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问题、困境、挑战、探索、解决方案、发展趋势、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结论建议、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定义、特点1. 引言1.1 研究背景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等活动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旨在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希望通过对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能够为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形式,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为学校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校企合作可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符合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要求。
深入研究校企合作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既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也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当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
扩招背后,如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激发企业积极性等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但在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存在问题1、校企对产教融合态度冷热不均。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经历一个快速增长期,每年都有大量的职业技能型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就业压力十分巨大。
尽管国家和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学校出于提高办学质量、增加声誉、提高就业率等方面考虑劲头比较足,但企业往往是走走过场,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
一些企业宁愿自己从社会上公开招聘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达到入职需求,也不愿意冒着风险花大价钱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同时对高职生的职业技能认可度也不高。
2、产教融合多是短期行为且部分流于形式。
在某一时期内,凭借各项政策激励机制,职业院校与企业会积极响应政府出台的最新产教融合政策,双方怀着极大地热情进行合作办学。
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来校进行专业对口教学,学生则可以有机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入职,取得双赢局面。
但久而久之,等到政策的一时红利消失后,双方的合作意愿都会下降,学生实习机会逐渐减少甚至被企业视为廉价劳动力进行利用。
部分学校为了应付政策,联系企业签署象征性的合作协议,停留在纸面上的各项产教融合协议最终流于形式。
3、产教融合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推动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但大多比较笼统,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法规和实施细则,对企业和学校权、责、利的规定比较模糊,使产教融合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
同时一些产业园区的地方政府只知道喊企业用工需求紧张、招不到人,而不考虑解决对口引才招工方面激励政策与合作模式欠缺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1、政府部门要充分履行监管调控职能。
一是要做好产教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制定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法律法规,使其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要承担起企业与地方院校之间的协调引领作用,积极为本地企业招引人才架设便捷桥梁,并联合人社、财政等部门制定校企对口合作、引才、纳税等方面优惠政策;三是建立监督考核体系,将产教融合考核结果纳入院校年度考核指标中,并与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相挂钩。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高校校企合作是指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促进企业实现科技创新和提升竞争力。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现状问题1.合作项目单一目前,很多高校校企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实习、就业和招聘等几个方面,缺少创新性和实践性。
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应该具有双方共赢的特点,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也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合作模式过于简单传统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企业提供资金赞助或协助学校购买设备、教材等,而企业本身在合作中缺少实质性的参与和互动。
高校和企业应该从合作模式的角度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实践机会,并为企业提供更贴近实际市场的人才。
3.师资力量不足高校在校企合作项目中招募的导师或指导老师,往往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难以满足企业项目需要。
这导致学生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学习与实践的内容与实际企业运营中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项目的实际效果。
4.缺乏长期合作的机制现有的高校校企合作机制多集中在短期的实习、调研和研究等方面,缺乏长期的合作机制。
这导致企业进行人才储备时并不能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来有效地筛选和培养优秀的人才。
二、对策1.注重资源共享高校和企业应该摒弃传统的合作模式,注重资源共享和双向互动。
高校可以提供研究成果、人才培养和专业知识等资源,而企业则可以提供实践机会、行业经验和技术支持等资源,双方共同探讨、研究并解决的问题,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为了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双方应该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行绩效考核和管理,以便更好地优化和改善合作模式。
3.丰富师资力量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导师或者指导老师,从而丰富师资队伍并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
高校和企业也可以联合开展培训课程,帮助导师和职员提高业务素质和实践技能,以适应实践环境的快速变化。
校企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校企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作者:卢西魁张小苏来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8年第6期校企深度融合对职业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当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状况显示,这种理念并没有得到切实落实。
学校与企业之间为什么在合作方面没有达成共识,只有找到存在的问题,调动学校、企业的积极性,使校企深度融合的步伐更加坚定。
一、校企深度融合制度化存在的问题1.法律性制度不完善。
职业学校校企深度融合缺乏法律方面的保障,使校企合作的随意性很大。
校企合作只在《职业教育法》中作了一般性的规定,没有收到良好的成效。
法律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内容不够全面,只对师资和实习内容作了规定,而对深层次的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就业指导方面都缺失明文规定。
其次对责任人应该承担的责任缺少强制性规定,当责任人并未履行职责或在工作中因为失职造成不良影响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给出具体的处罚措施。
第三,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但没有相应权利保护措施,使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2.技术性制度不够精细。
学校和企业在管理体系上性质的不同,使双方在开展合作时存在很多问题,如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何确定、企业需要提供什么类型的工作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制定、企业教师的薪酬如何计算等等,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校企合作很难进行下去,双方在合作中的裂痕也很难修补,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造成了障碍。
二、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分为理论+实训、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合作形式较单一。
1.校企合作的专业范围偏小。
目前虽然有很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但合作的专业较少,基本上一个学校有1~2 个专业与企业合作,大部分专业没有进行校企合作。
2.校企深度融合的层次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深入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中,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校企合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不一致、学生实习需求与企业能力不匹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清晰等。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对策,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 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不一致学校和企业的价值观、目标和利益往往不尽相同,学校注重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而企业更关注业绩和效益。
在校企合作中,难免出现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的情况,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2. 学生实习需求与企业能力不匹配一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导致学生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实践机会。
一些企业对实习生的管理和指导不到位,造成学生实习效果不佳。
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清晰一些学校和企业未能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工作流程、责任分工未能明确,导致合作中出现混乱和纠纷,影响了合作的效果和持续性。
二、对策建议1. 强化沟通,明确合作目标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明确双方合作的目标和利益,建立长期合作的意识和战略规划。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学习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2. 建立实践基地,完善实习条件学校可以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实习机会。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可以精准了解企业实际需要,企业也得到了更有条理的人才培养效果。
3. 完善合作机制,明确责任学校和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合作机制,明确合作内容、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
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监管和考核,促进合作的良性发展。
4.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为了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的需求,学校需要加强教师的师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效率。
当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XXX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
扩招背后,如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激发企业积极性等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但在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存在问题1、校企对产教融合态度冷热不均。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经历一个快速增长期,每年都有大量的职业技能型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就业压力十分巨大。
尽管国家和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学校出于提高办学质量、增加声誉、提高就业率等方面考虑劲头比较足,但企业往往是走走过场,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
一些企业宁愿自己从社会上公开招聘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达到入职需求,也不愿意冒着风险花大价钱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同时对高职生的职业技能认可度也不高。
2、产教融合多是短期行为且部分流于形式。
在某一时期内,凭借各项政策激励机制,职业院校与企业会积极相应政府出台的最新产教融合政策,双方怀着极大地热情进行合作办学。
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来校进行专业对口教学,学生则能够有机会进行顶岗实,毕业后直接入职,取得共赢场面。
但久而久之,等到政策的一时红利消失后,双方的合作意愿都市下降,学生实机会逐渐削减甚至被企业视为廉价劳动力进行利用。
部分学校为了应对政策,联系企业签署象征性的合作协议,停留在纸面上的各项产教融合协议终究流于形式。
3、产教融合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推动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但大多比较笼统,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法规和实施细则,对企业和学校权、责、利的规定比较模糊,使产教融合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
同时一些产业园区的地方政府只知道喊企业用工需求紧张、招不到人,而不考虑解决对口引才招工方面激励政策与合作模式欠缺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1、政府部分要充分推行监管调控职能。
一是要做好产教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制定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法律法规,使其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要承担起企业与地方院校之间的协调引领感化,积极为当地企业招引人才架设便捷桥梁,并联合人社、财务等部分制定校企对口合作、引才、纳税等方面优惠政策;三是建立监视考核系统,将产教融合考核成效纳入院校年度考核指标中,并与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相挂钩。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高校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高等教育和产业经济的结合点,高校校企合作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目前高校校企合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通过一系列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就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问题1. 高校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现实中,一些高校校企合作项目大多缺乏长期规划和目标,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一些高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导致校企合作项目的效益不高。
2. 校企融合程度不高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不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校企合作往往只是单纯的技术转移或者资金支持。
而校企融合更应该是共同研发、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学生等更深层次的合作。
3. 师生参与度不高在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中,师生参与度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一方面,师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未能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提升,企业也未能获得充分的人才支持。
4. 缺乏长效机制由于高校校企合作项目多为短期合作,缺乏长效机制,这导致了一些很好的校企合作项目难以持续发展。
短期的校企合作不利于双方的深度合作,更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5. 成果转化效率低尽管高校在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成果的转化效率却非常低。
由于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企业和社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利用和认可度也不高,导致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草根效应”。
二、对策建议1. 加强规划与管理高校校企合作项目应该更加重视规划和管理。
在项目立项阶段,要明确项目的长期目标,并严格按照计划推进。
加强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流程,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校企合作不应该只是局限在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上,而应该深入到科研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更加深层次的合作领域。
高校和企业应该寻找共同的利益点,加强双方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结合。
浅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可见,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思路和方向,也是促进职业学校办学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更是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但是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很多时候,还是流于形式,存在许多问题。
一、校企合作热力不均校企合作热度不均衡主要是企业相对于学校积极性不高。
一般情况下,学校对这种校企合作机制反应非常积极,既能培养合格人才,又能促进学生就业。
对于企业来说,学生不仅要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还要调配技术人员配合工作。
更重要的是,在合作过程中,学生输出的拒绝率高,生产率低。
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工作,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所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校企合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校企合作不是建立在政府、学校和企业主动承担义务的前提下,而是建立、促进和维护学校的个人联系和关系;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设计、监督、检查和实施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在财税法律法规上对企业的优惠很少,企业缺乏利益驱动成为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
三、校企合作层次不深以漳州职业学校为例,每季度六个系大概总共有60家企业与学校签约合作,但积极参与的大概在一半左右,且大部分只流于形式,最多提供一些实习的岗位,有些甚至是把学生廉价劳动力当做是临时应急之用,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深层合作,比如:企业不参与参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学生培养的核心环节。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有效落实合作双赢的机制。
为满足企业以利益为基点的发展目标,校企双方可以通过模式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
学校应积极开拓创新,协同多元力量,充分利用多种途径与企业进行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努力探索独立式、兼融式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职业教育在这当中起着直接而特殊的作用。
校企深度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动力引擎。
应当说,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校企合作的开展在当前“中国制造”、“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向经济大国转变”的新型工业化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培育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校企合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其中,因校企双方隶属于不同社会领域,核心利益存在差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最为突出,严重阻碍了职业院校发展。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的表现及原因(一)表现当前,校企合作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
院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仍较为突出,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缺乏动力和约束,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的状况依然存在。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主要表现在:一是校企合作从内容到形式单一、零散。
教学单位各自为战,合作资源(例如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不能在院校内或企业间实现共用共享,导致资源浪费,达不到应有的规模效应;二是不少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往往缺乏连续性,其合作对象不能保持相对固定,与企业合作浅尝辄止,难以建立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三是校企合作的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深度,有些教学单位与企业的合作甚至仅停留在保持彼此人员有所交往的阶段,订单式培养重订单轻培养,企业全程参与教育不够,达不到校企共同育人的要求;四是校企合作的运行组织架构不确定,或设置有机构但缺乏明确的工作职责。
院校没有制定校企合作的工作标准和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处于自然发展、随意发展的不深入状态\[\]。
(二)原因分析由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存在性质差异、认识差异,校企合作长期以来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合作的层次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调查发现,导致校企不能深度合作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从社会层面来看,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没有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一些瓶颈问题难以破解,校企合作缺乏有力、有利的外部政策条件和环境;二是从企业方面来说,现在有些地方企业的观念仍然落后。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科研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校企合作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因此,对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模式单合作动力不足等,并从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角度探讨其成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本文将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了解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深度访谈,获取校企双方对合作问题的真实看法和建议。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力求为校企合作问题的解决提供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对策。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校企合作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待能够为我国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促进教育、科研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际运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现状分析显示,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合作深度不够、合作机制不健全以及合作效果评估困难等。
合作深度不够表现在很多合作项目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这主要源于双方在合作目标和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难以形成深度融合。
合作机制不健全表现在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和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这导致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分歧和误解,影响合作效果。
合作效果评估困难则是因为缺乏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使得合作成果难以量化和衡量。
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2010年9月全国高等职业发展与改革会议明确提出的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通过对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情况的分析,校企合作严重滞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走出困境,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分析(1)校企合作理念不清。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赢,校企双方都应该在合作中有所得。
但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只是简单地认为开展校企合作是为了完成学生顶岗实习及学校各种评估的需要,合作的项目也多为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没有很好地顾及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利益,造成学校合作热情高,企业合作冷淡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没有什么利益驱动,大多数企业只是把合作当成招聘员工的途径,并没有关注人才培养过程,没有把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认为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事,所以积极性不高。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质量欠佳。
首先,校企合作形式化、合作深度不够。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多以签订实质内容不强的合作协议为主,合作内容多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忽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如何操作与实施的具体条款,造成企业没有合作的积极性;企业一方认为只要签了协议,就是对学校的支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
学校则简单地把学生推到企业实习,缺少对企业的选择和对实习的内容、项目、检查与考评的总体设计,实习监控效果不好。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仍以学校内部运行为主,使得校企合作只是形式上的联合,离“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发展方向还有较大差距。
其次,校企合作质量欠佳、效果不明显。
一方面,校企合作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一个是经济实体单位,一个是行政事业单位,两者管理体制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
对企业来说,在没有相应预期回报的情况下,企业就没有合作的动力;反之,学校则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过多等,会导致办学成本增加,因而不愿意在这方面有较大投入,两个合作主体没有找到最佳结合点,难以达到校企深入合作的初衷。
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问题分析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校企合作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践中,高职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分析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首先,高职校企合作的意识不足。
一些高职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无法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对行业需求的调研和了解。
这导致高职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内容无法紧密对接,无法满足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其次,合作模式单一。
很多高职学校过于依赖实习基地的方式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模式使学生的实践机会受限,无法真正达到企业与高校互为依托、互为融合的目标。
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容易导致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脱节。
第三,合作内容不深入。
一些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内容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等领域。
这种合作方式难以满足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不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
第四,合作机制不完善。
在一些高职校企合作中,缺乏明确的合作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
合作双方的权责界定不清晰,合作难以落地和持续发展。
同时,部分企业对合作中的权责分担不愿承担过多责任,导致合作进展缓慢。
二、对策建议为了解决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升合作效果,以下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首先,高职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意识。
加强与产业界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诉求,进而调整和优化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拓宽合作模式,创新合作方式。
高职学校可以借鉴国外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验室,并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合作方向。
探索灵活的合作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需求。
第三,加强合作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高职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项目,推动产学研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创新项目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2月
1.与苏宁云商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与无锡苏宁 物流基地、无锡苏宁门店等8个企业主体合作开展 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研合作、学生就业、创 业指导等合作。
2.接待灵山集团、若尔集团、中国电子熊猫集 团、江苏隆达集团、北京亿和文华数字技术有限 公司来校洽谈校企合作并达成合作意向。
3.与君来洲际集团合作开办“洲际英才学院”, 并获得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
4.与江苏五星电器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学 校与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建立教师工作站。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建设内容
计划时间 任务进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组 织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实习基地项目
4-12月
召开研讨会,并积极准备省级产教融合实 训基地项目申报材料
教育部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 索工作总结、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 学校建设
Contents
目
录
01
工作进展及成效
02
存在困难与问题
03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建设内容
计划时间
组织制定《关于全面推进校企深度 合作的实施办法》
6-7月
任务进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文件已经学校院长办公会一审。
拓展与苏宁集团、若尔集团、灵山 集团、君来洲际集团、北京亿和文 华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一)校企深度融合存在问题
1.合作企业层次不高。合作企业中,行业龙头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在 行业内影响力较小,企业承载能力有限,导致合作层次不高。合作项目零散,导 致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形不成规模效应。 2.项目管理不到位。合作项目未能紧密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有些二级院与 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但双方并未按照协议书的内容真正开展合作,学校 对协议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与考核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导致一些校企合作流于 形式。 3.长效机制不健全。由于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不同,社会分工与社会责任存在一 定的差异,一些校企合作目前还处于“学校一头热”的状态。学校职教集团平台 运行机制还存在一定瓶颈,校企长效合作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制定和实施教师英国高等职业教育 岗位培训计划、学生交流“伙伴计划”
9-12月
今年有7名同学报名参加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和侨光 科技大学短期研修活动;我校与英国激活学习集团、
美国Schoolcraft院校间“学生职业成长伙伴计划”正 在推进;3名应用韩语专业学生将赴韩国攻读学士学 位;4名商务日语专业学生3月份前往日本酒店研修, 受到到好评,另外4名将于9月份前往日本研修。
N
全面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S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 加强产教融合体制建设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建设内容 中德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工作
计划时间 任务进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3-10月
6月BSK和德国IST管理应用科技大学来访,双方同 意成立“中德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将 其打造成以江苏为主,辐射全国的师资培训、国际 教育学术交流、学生国际互动的平台,同时筹备10 月份“中德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 养模式论坛及中德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合作联盟成 立大会”,双方在联盟组织结构、合作交流项目、 论坛议程等方面达成共识,相关准备工作正抓紧时 间推进。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二)科研团队建设存在困难与问题
科研团队建设需要人事处协助解决专职科研人员配置问题,需要教务处 协助解决相关科研人员教学工作量减免问题。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存在困难与问题
1.由于双方在专业和课程设置、管理体制、沟通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差异,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报的预期目标短期实现难度很大。
3.中德合作联盟需要得到上级尤其是省教育厅国际处支持,前期我校还 需要进一步争取支持;联盟的预期成员横跨多省,组建推进工作有一定难 度;由于德方配合稍有迟缓,联盟筹备面临假期,时间紧迫。
4.对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柬埔寨的国际办学法规了解不够,需要加强相关 研究;缺少留学生招生生源基地,稳定生源有难度;学校相关网页建设需 要得到技术支持。
4 -12月
已初步完成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工作总结 和汇报PPT。
遴选校企合作研发中心或研究所,遴 选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积极筹备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TAFE 学院开设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
6-12月 3-10月来自已完成《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文件起草,目前正 在起草《科研机构管理办法》。
5.英国激活学习集团由于人员变动,项目衔接不畅,进展缓慢;美国合 作院校正在对项目进行研究,需要督促推进;日本研修项目学生缺乏酒店 专业日语、酒店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需要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加强产教融合体制建设
P
注重方向引导,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L
加强产教融合项目管理
A
启动实施校企合作积分制考核
2.留学生教育和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学校成立专门项目组; 项目实施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教育厅对项目的审批、财政局对项目收费审 批、对外汉语教研室组建、柬语外籍教师招聘、留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来华留 学招生网站建设、来华留学生招生和录取、留学生公寓建设等一系列工作都亟 待紧迫推进。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项目进展良好,塔州教育部来我校考察, 高度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双方正在积极筹备 我方教师赴澳培训和澳方教师来校讲学活动; 我校将于9月组织访问团对该校实地考察。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建设内容
计划时间
任务进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百千万计划”市场营销专 业合作办学项目筹备
5-8月
5月与来访的美国合作方代表进行了深入商谈,在师 资交流、课程对接、专业建设、学生交流等方面达成 基本共识,目前已制定并启动赴美实地考察工作方案。
与红豆集团、柬埔寨院校合 作,启动联合招生计划
3-10月
1.制定了全面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方案,正在逐步 实施;
2. 院长和分管院领导多次带队赴红豆集团协商联合 办学事宜,双方同意建立来华留学生联合培养基金, 招收10名柬埔寨高中毕业生来我校留学;
3.我校结合第七期西港特区培训活动,走访西港和 金边的9所学校和办学机构,介绍和宣传我校招生政策, 目前在特区进行的来华留学短训班已经有近20名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