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对传统文化的整合交融——兼论其文化心理与生命哲学

合集下载

陶渊明田园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作品闻名于世。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为主题,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人文情感的追求。

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也传递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本文将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田园生活的意义以及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表现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陶渊明田园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是陶渊明田园诗的核心主题。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相互交融、共生共荣。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以自己从官场归隐田园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他赞美自然的治愈力和美好,提倡远离世俗的喧嚣,回归自然的本真。

在《读山海经》中,陶渊明通过描绘山川河流以及其中的神奇事物,展示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入观察和对人与自然间的紧密联系的感悟。

这些作品以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为出发点,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的交织描绘,呈现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诗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陶渊明视田园生活为人生至高的境界,把田园生活理想化为一种追求,并将其反映在其作品中。

田园诗作品中的农耕景象、村庄景色和乡土风情,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田园画卷。

陶渊明的田园诗作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传递了对农耕文化的认同和推崇。

他赞美农耕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他们与土地相伴的情感,将这种生活态度视为一种追求幸福和宁静的理想境界。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诗作中具有深刻的内涵,不仅代表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更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表现也是其自然与人文和谐之美的体现。

陶渊明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塑造了富有韵味的田园诗篇。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示了对自然之美的领悟和对身世之感的表达。

同时,他巧妙运用对比、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作更加生动有趣。

陶渊明的诗作清新简约,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何蓓(河北职工医学院,河北保定!"#!!!)摘要:陶渊明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又表现了他人生抉择的痛苦与矛盾,在生命意识的消释中,儒家的伦理价值生命观和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观深深影响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这些为后代士人努力去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生命主题;哲学;思考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西晋建立以后,诗歌创作开始走向重技巧,轻内容的形式主义道路。

西晋末年到东晋的一百多年间,宣扬老庄哲理的玄言诗充满诗坛,到东晋后期出现了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给诗坛带来了新内容、新气派。

陶渊明以他富于现实内容和独具风格的诗篇。

使诗坛在低靡之后,重新放射出奇光异彩。

我们所论述的生命意识,不仅仅是指个人朴素的生命情感与生死观念,而是指上升到哲学层次的一种思想,它源于对生命有限的自下而上的价值的深刻体认与哲学感悟。

一般说来,生命意识既包括浅层的生命本体观,即囿于个体乃至群体生命本身性质的认知,更包括深层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与把握,即自觉探求生命的根本,关注人类的命运或生存境遇,去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力求实现生命的理想境界。

#+崇尚儒家“建功立业”的生命价值观陶渊明将儒家“三不朽”思想作为生命价值观的依托。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关注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即人类如何可能超越自然生命的短暂和有限,而实现生命本质的永恒和无限呢?或者说,如何可能达到“死而不朽”的生命境界呢?当时有人认为,家族的富贵绵延不断,只不过是“世禄”而已,实在算不上“不朽”,真正的不朽应该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

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

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

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

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朱子语类》)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的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却都在儒学。

”(《饮冰室合集》)。

陈寅恪说:“惟求触合精神于运化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自不致与周孔入世之名教说有所触碍,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要想弄清陶渊明的思想与儒道两家的关系,不能忽视《归去来兮辞》这篇重要文章。

首先,从这篇辞的写作背景来看。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

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化等等都经历转折,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统治地位的“罢百家,独尊儒术”的两汉经学的彻底崩溃,代之而起的是玄学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应该说崇尚虚无、回归自然、讲求出世、享受人生的道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而儒学及后来兴起的佛学则退居其次。

加之他“质性自然,非矫历所得”,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在彭泽县令上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归家,从此躬耕陇亩,终身不再出世。

由此可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意本不仕,加之身处这样的时代,归隐是必然的选择。

这篇《归去来兮辞》就是在他辞官之初特意所作,以示归隐决心。

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儒道合一思想。

其次,从全辞的主旨看,这是一篇述志的作品,述的是归隐之志。

表达的是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开头即点明“田园将芜”、“心为形役”的可悲,继之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把出来做官比作“迷途”,“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儒道合一的思想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儒道合一的思想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儒道合一的思想
《归去来兮辞》是先秦诗人陶渊明的一篇重要作品,它表达了陶
渊明对道家和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这篇著作将道家和儒家的
思想融合在一起,提出了“道无形,而德乃至”的观点。

在思想上,
这首诗赞美陶令居士超越时空的宗教信仰,以及道家和儒家的融合。

对于陶渊明而言,道家和儒家是有本质的不同的,但同样也有共
同点,例如都有认识真理的努力,注重德行,追求自然之道。

因此,
陶渊明推崇儒道合一的理念,他以道家的思想保护儒家,以儒家的思
想保护道家,他强调生态合作,提倡拒绝孤立无援,以促进人际关系。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说:“真哲夫多知其类,及物以应其
变”“精诚求道者,行远必自通”,这清楚地表明了他倡导的儒道合
一思想。

即使在不同的时代,也有很多关于儒道合一的思想被广泛接受。

在明朝,学者韩愈就提出了“儒家宗教大一统”的思想。

在清末,张
之洞提出了“东西合璧”,“道和治”,“宇宙之天道,文明之作礼”等思想,提出了儒家和道家的融合。

而陶渊明的思想正是倡导这一融
合的思想,他认为,必须超越私心,处理内外关系,才能获得真理的
认识。

从《归去来兮辞》可以看出,陶渊明反对一味的学术推崇,他推
崇儒道和一的思想,以此来促进道家和儒家的交流与融合。

陶渊明的
思想对当今的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儒
家和道家文化的内涵,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昌盛。

陶渊明的思想体系

陶渊明的思想体系

陶渊明的思想体系陶渊明的思想体系陶渊明素有“田园诗人”的称号,从小到大,我们读到过好一些陶渊明的诗文,一直认为陶渊明就是专门写农家乐田园派诗人,从来没有真正地去理会他诗文中包含的抽象义理和哲学思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陶渊明的思想体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儒家思想奠其基陶渊明出自显宦之家,书香门弟,虽然家道中衰,但家中藏书丰富,又受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养成陶渊明爱好读书的习惯。

对於儒家诗书,六经之类的书籍,自少年时代起就有所偏好。

如温柔敦厚的诗教,给予他人格、性情的影响很深。

他的诗句引用论语的地方颇多,古直、陶靖节诗笺注,曾统计过渊明用论语典故的地方,共有三十七次之多。

由於他先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与奠基,虽处於乱世,始终固守峻洁傲霜的气节,未曾随波逐流,难怪梁启超说他是一位极严正—道德责任心极重的人。

道家思想启其知朱熹说:渊明之辞甚高,其旨出於老庄。

渊明虽不像孔子那样,但他自己尽其在我,抱扑含真,确保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本色,这是我们首先探讨渊明的意识里,为何没有走上儒家路线的原因。

陶渊明后来转而接受他一意不变的接受全部儒家思想外,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风气与学术思潮,也是原因之一。

在如此大的动乱中,老庄哲学思想,便乘机而来,应运而兴。

研究老庄,既成一股风气,影响所及,陶渊明亦必有所涉猎,在儒家思想方面所无法解决的,所不能满意的,陶渊明必定想在老庄哲学中求得解决,求得满足。

他吸取老庄哲学中的精华,排斥其中的糟粕,这也是由於渊明的识见超拔不同凡俗,有以致之。

庄子养生重在去欲致静,养神所以致虚静,养形所以去物欲,都是合乎自然而泯於私智的良方。

而其处世态度,却是崇尚自由平等。

至於老庄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和生死论,对於渊明的影响,则是在他归隐以后,才有较明显的表现,这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关键。

释家思想助其成南北朝时,中国思想界又有大变动。

盖於是时,佛教思想有系统的输入,而中国人对它亦能了解。

高僧传说:慧远能引庄子义为连类,於是惑者晓然。

超越与与重构——陶渊明文化精神的儒道互补

超越与与重构——陶渊明文化精神的儒道互补
%少 年 罕 人 事 #游 好 在 六 经 &(’饮 酒 (之 十 六*的 经 历 使 青 少年的陶渊明极早获得了入世情怀$ 他曾有过%大济于苍生& +’感士不遇赋(*的壮志#有过%猛志逸四海&(’杂诗(之五*的豪 情#也有过%慷慨绸缪&(’杂诗(之十*的雄心$ 他把%进德修业# 如彼稷契&(’读史述九章(* 视为自己理所当然的生命价值取 向#这与杜甫的%窃比稷与契&何其相似, 一个自期一个自负$ ’荣木(一诗更是将进德建功的志向放在%人生若寄&的生命 背景上来抒写#%先师遗训#余岂云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指

出处仕隐是古代中国士人所首先面对的人生选择# 这一 抉择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二者当中#多数士人 会选择出仕#只有极少的士人会选择归隐$ 所以#就士人整体 而言#%仕&是士人生命的基调#%隐&是士人生命的变调$ 二者共 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节#并保持着一种 动态的平衡!钟摆现象"#时而相安无事#时而激烈交锋$
陶渊明极端推崇个体的精神自由#维护人格的尊严$ 而 混迹官场#不得不降心屈节#躬逢迎送#俯仰由人#让自尊的 灵魂备受精神折磨#也就是说#他感到丧失自我$ 于是他%怅 然慷慨&# 最后吐出一句 %我岂能为五斗米# 折腰向乡里小 儿&#毅然拂衣归田$
尽管%兼济&不成而转向%独善&是儒家人生哲学为士大 夫规定的退身之路$ 但陶渊明又超越儒家之人生哲学#因为# 这其中有着庄子式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态度的介入$ 也就是 说#他在%兼济&%转向&%独善&之路时#不像许多士大夫那样沮 丧 #而 有 一 种 羁 鸟 出 笼 池 鱼 投 渊 的 超 脱 感 #有 一 种 大 梦 初 醒

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历代文史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吴巍巍(湖北成宁学院,湖北成宁437000)提要:本文从意与境的交融及语言的自然天成两个方面对陶渊明诗中天人台一的艺术境界进行了阐述,认为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使陶诗在中国艺术园林中散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天人台一;主客二分;语言天成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42(2006)02—76一皿收稿日期:2005--12--18作者简介:吴巍巍(1977一),女,湖北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老庄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更是后人一直推崇的自由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

然而无论是精神追求还是艺术审美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却非易事,它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也不是经常能做到的。

而陶渊明在那个动荡黑暗的年代,能够独超众类,写出大量内容充实、贴近生活的田园诗,并在诗中创造出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

陶渊明作品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首先表现在意与境的交融中。

陶渊明的艺术人生境界使他摆脱了以主客二分方式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习惯视角,而用一种审美观照的方式超越认识论中主客相互外在的关系。

陶渊明在审美观照中,是融自己的全部生命于自然中,忘掉了山、花与人的对立,所以他能超越周围事物的普遍性、重复性特征,在自己的性情的投射下,无论是山还是花都与人浑融为一。

试举其《饮酒》第五首中诗句为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如果用主客二分法来观照,这里的菊、东篱、南山都是一些零星的对象,事物有其可重复的属性而无审美意识可言。

从意义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诗不过是在陈述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看到的景象。

显然,从这种主客二分模式来看此诗,它是极其平庸乏味的。

我们还是来看一下通过审美观照表达的超越认识对象之外的意境吧:秋高气爽.微风习习,山菊在东篱下迎风摇曳仿佛在招呼信步前来的诗人,诗人此时情趣盎然,神态闲逸,轻轻摘下那饱绽着笑容的菊花,诗人在与菊的默契中,偶然抬起头来见到对面安闲悠然的老朋友南山一片“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新)的和谐交流中,诗人、菊花、南山仿佛已不分彼此,浑融一体。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及思想价值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及思想价值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左河水【提要】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文学的自然主义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凡的影响。

陶渊明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见绮丽,其作品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

从而开创了田园之诗派,拓展了我国文学创作之题材,其平淡、自然、简妙、传神,不露雕琢之痕的语言为后人所摸拟,甚至其生活的嗜好与情趣也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东方文化创意。

同时,陶渊明的思想精神也为怀才不遇的历史文人提供了生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路径,其个人的气节与傲骨及“固穷安贫〞的人生态度还为当今官场提供了启示。

本文欲从陶渊明的社会背景、文化渊源与特征入手,就其多面的价值问题作些探究并谈点个人之管见。

【关键词】陶渊明文化思想价值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即今**市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人,我国古代出色的文学家。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我国文学史上,其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具非凡的影响。

笔者认为,学习和研究陶渊明不应局限在文学史的讲究层面而裹脚不前,应挖掘其适应于时代那广泛而精深的多面价值;探究和评判其价值也不能仅追步在古人那单纯的文学艺术史料上,应从国学领域的广角立体视野上,将其思想价值、政治价值、人格魅力都展映在世人的面前。

一、坎坷人生路1、社会及家庭环境。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锋利的东晋后期。

八岁丧父,十二岁母逝,多在外祖父家生活。

曾祖父陶侃为东晋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

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

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吐露过建功立业之宏愿。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

2000年第3期m。

慧鬻慧。

文学研究“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李(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坐江西南昌330077)摘要: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逐步深入.不断开拓新领域,其中.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便是这新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动向。

魏正申先生在其研陶系列著作中,反复阐述了陶捌{明具有“Ll诗文传世思想”。

魏氏指出,陶渊明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欲有为而不能“,遂毅然弃官归田,转志从文、并以诗文传世。

这种思想是以立德立言为大志,是儒家积极人世的表现。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在陶学研究中引起了众多陶学家和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他们运用其学术内涵重新解释陶渊明.对埒文传世说有了新的拓展,并进一步得补充和完善.使陶学研究出现r新气象。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传世思想;研究战果;综述中图分类号:1206/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0103—0037—06陶渊明平生五仕五归,直至彭泽辞令绝仕,遂使“隐逸”说,成为一千五百多年来陶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对陶渊明“隐逸”的评价,自《陶征士诔》问世以来,大体上说,经历了j个阶段。

南北朝到民国之前为第一阶段,对陶渊明“隐逸”多所企羡,称赞不已,以南朝梁·钟嵘“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品》)与萧统“圣人韬光,贤人遁世”(《陶渊明集序》)为基调,或赞扬其个性闲静、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之情趣,或标举“独善其身”、逃祸避害之明智,或以“儒隐”称谓出别于“僻隐”、“孤隐”之辩说,或督邮之见、或丧妹之痛的具体解释;同时,不时或有称颂其异代之节操、形同卧龙诸葛之谋略等。

这些理论与封建政治息息相关.是封建统治者为强化其统治的反映。

20世纪初叶的三四十年间为第二阶段,对陶渊明“隐逸”基本持肯定态度,多有褒扬。

以朱光潜先生“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陶渊明》)为基调,或称举其强调自然人生、求心之所安的思想,或盛赞其乐天旷达、闲适悠然的心态,或列举其任远而化、徜徉自得的情怀等等。

[语文][陶渊明的田园诗中的哲学思想]论文

[语文][陶渊明的田园诗中的哲学思想]论文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的哲学思想自考考生余小荣一、引言。

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潇散发露的时代。

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此期。

陶渊明更是造化所钟的‚天生尤物‛、是六朝时代的宁馨儿,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实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亭,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

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

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

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

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

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陶渊明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度出仕。

但他同时也受老庄和当时盛行风气的影响,爱慕自然、企羡隐逸。

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地周旋于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

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结束了十余年仕隐不定的生活,辞官归隐。

因此陶渊明在其田园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

在人生观的形成上,陶渊明受到两种不同思想的影响,一为儒家的进德修业,二为道家自然之‚道‛。

陶渊明入世与出世的冲突与融合——儒道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入世与出世的冲突与融合——儒道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寺国古代文学研究陶渊明入世与出世的冲突与融合一一儒道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蒜文华摘要: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渗透既深刺又悠远,所以,历代文士无不受其影响。

陶渊明的入世为官与出世隐居也是受儒邋的人生进退之道的深远影响,是入世与虫蜮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谰:璃渊臻镛遂入世斑世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派者。

他的诗歌如空谷绝响,千百年来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

他独立不羁的久搐、潺耨隽永夔作瑟,让整大约幸蹙。

健五次出仕、遂嚣逛异的一生,也一直吸弓|鬣来学者的嚣必。

自谴琵后瀚一千五百年间,评析陶渊明的书如汗牛充拣,对陶渊明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多有评述。

其中,对于陶渊明的思想是儒家、邋家,还是他家?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缀栽晦濮鞠夔一生,我察发褒,链戆久夔受富与熊豹窭世隐居深受儒道豹入生进退之道的影响。

一、陶渊明的入世岛其儒家思想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官,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傲过宫。

身处于这样鲍一个佳宦之家,夔定了健傣家思想缝坚实基懿。

陶渊明生于晋宋易代之际,从小受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君子圃穷”以及“仁义、忠恕、知命”等儒家思想的熏陶。

他少时的生活是穷网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尽管家境如此,他仍有“不怂青云之志”,并刻苦学习:“少年罕人攀,游好在六经(《钦溪》)。

”蹙亥l苦鳇程度达到了“嚣卷有徭,便欢然恚食”。

谴积极准备、积极入邀的儒家思想幽此可见一斑。

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凡有志之士,都会产生拯民于水火、建立一世伟业的信念,早年的陶渊明也不例外。

面对纷乱款瑗实,陶渊稿翻然希望毙大显蹇手、大震宏鬻:“忆我少牧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潮海,骞翮思迸翥(《杂诗》)。

”这种早年的远大理想,即使在他中年以后回忆往事的作品中也可找到踪迹,例如“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洲”,(《撤古》)字愿行间跳动蓑一个意气箴发、斗志霉扬熬少年英雄影象,侵入怒起营植名作《自马篇》中的少年游侠。

内儒外道 儒道兼得——陶渊明的思想演变

内儒外道 儒道兼得——陶渊明的思想演变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2)一、生平经历 (2)二、陶渊明思想的演变 (2)三、影响陶渊明思想形成的因素 (5)(一)社会环境对陶渊明思想的影响 (5)(二)中庸之道对其儒道融合的作用 (6)四、陶渊明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6)注释 (7)参考文献 (8)内儒外道儒道兼得——陶渊明的思想演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磊磊指导教师王士君摘要: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并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流派,其处世哲学也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兼济天下,又有修身立德、独善其身的处世方式。

同时,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高逸闲淡,崇尚自然。

在他的一生中,其思想被儒家和道家所左右,但是从其思想本质上讲,儒家思想始终是其内在的精神实质,道家思想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并且在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下,陶渊明吸收儒道思想中的精华,加以融会贯通,把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陶渊明这种内儒外道、儒道兼得的思想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陶渊明对于儒道思想的运用和融合被历代文人所推崇,其思想性格特点影响深远。

关键词:生平经历;思想性格的演变;儒道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庸之道;社会环境的影响;后世影响Intrinsic is the Confucianist but performance is Taoism, and theConfucianist and Taoism obtained-- The evolution of Tao Yuanming thought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angLeileiTutor WangShijunAbstract:Tao Yuanming is a Wei Jin time outstanding poet, is politely called ancestor of for the hidden leisurely poet, and he founded “the countryside literature” this literature school, he integrates social the philosophy also always to esteem for the people. His depth Confucian thoughts influence, both has positively integrates social the spirit, and wants to save the world, and has practices moral culture sets up Germany, to cultivate one's own moral worth gets along with people the way. At the same time, he is also deep idly the Lao-Zhuang thought influence, Noble elegant, leisurely and carefree elegantly simple, advocation nature. In his life, his thought controls by the Confucianist and Taoism, but says essentially from his thought that the Confucianist is always his intrinsic spiritual essence, the Taoism thought is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and under the Confucianist Golden Mean's influence, Tao Yuanming absorbs the Confucian saying that in the thought the essence, achieves maste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the two fuses well in together. Tao Y uanming this kind in meek outlet, the Confucian said concurrently results in the thought was decided by at that time the specific social politics culture environment. Tao Yuanming regarding the Confucian said that the thought the utilization and the fusion are esteemed by all previous dynasties writer, his thought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is profound.Key words:Biography experience;Thought disposition evolution;The Confucian says the thought the collision and the fusion;Golden Mean;Social environment influence;Later generation influence引言: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处世哲学也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摘要:陶渊明的一生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别具一格的,他由仕而隐、安贫守道的人生抉择一直深受后人的倾慕。

冯友兰先生说“在东晋名士中渊明的境界最高”。

李泽厚把陶渊明看做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他任真的人生态度及由此达到的和谐之人生境界,不仅在中古时期更对我们当下的知识分子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美学真和朱光潜先生说:“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陶渊明宦海沉浮十三年,最终毅然辞别官场,终老田园,陶渊明的一生是任真的一生;他的诗文抒写官场的羁束、归耕田园的惬意、对现实的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探索,不仅体现了对平淡自然、雄浑悲慨之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真谛的领悟,对人生、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同时更是他真率人格的体现。

从现实生活到人生理想,从为人到为文,陶渊明的一生贯穿了诗人对“真”的执著与追求。

前人对陶渊明其人的评价多用“真”字,关于陶渊明的为人,沈约《宋书・隐逸传》称其“真率”,萧统的《陶渊明传》评价他“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被时人誉之为“实录”的《五柳先生传》也生动体现了其精诚无伪、自然率真的个性特点。

魏晋士人嗜酒,陶渊明亦不例外,但较之时人酒醉后的放浪形骸、任情自适的刻意,陶渊明的解葛巾漉酒、抚无弦琴寄意之举,醉酒后的“我醉欲眠,卿可去”率真之语,则更富有真情和诗意。

对于陶渊明行事“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种种潇洒,人们往往把他当做“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其实比较《世说新语》中士人的乖僻怪诞的行为,陶渊明的行事要收敛了许多,也自然了许多。

“竹林七贤”的种种行为多多少少带有刻意斧凿的痕迹,让人感觉远离了生活,而陶渊明的风流更富有生活的情趣,也更接近自然之美,他纯净率真,没有刻意的作秀,却浑然天成。

苏轼曾说:“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也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

也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被誉为“新儒家思想”,它突出强调“择善而从”、“智
体兼收”,赛有趣之处在于将儒学理念拓展至文化精神范畴,实践性更强,影响更为深远。

首先,在实践上,陶渊明从儒家道德准则和自然规律出发,提倡“不尽
人情,不贪财利”的价值观来做事,不仅表现为对人人做仁慈,仁爱扶
助之情,更提倡自己能够去超越身份意识,看待事物全局,在此基础上,实践择善而从的境界。

另外,陶渊明也提出智体兼收的哲学思想,主张精智思考与敬体调养协调共存,以及旨在联系实践、学术和普及
文化等,对实现人过未昧、生活更加充实而得以体现,以期实现真正
的平衡、和谐。

此外,陶渊明还突出了儒学思想在文化界的影响,他强调“节节渐进”,强调文明、礼仪、修养和德行等之重要性,认为一个社会要拥有文明
的内涵,就必须在个人的境界内提升价值观以及趋向真理。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和实践,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深远
的影响。

其隽永的观点及思想,一直激发着后人去实践、去探索真理
的新潮流,犹如长青的青藤在生机勃勃,给人以灵性和无限的鼓舞。

陶渊明践行孔孟美学的潜体系

陶渊明践行孔孟美学的潜体系

陶渊明践行孔孟美学的潜体系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向世人留下了深厚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观点。

其中,他最著名的书籍《静夜思》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最流行的诗歌,而且也展示了他对孔孟美学思想的大力推崇。

本文将基于对陶渊明文学作品及其思想观点的研究,分析其在践行孔孟美学方面的具体潜体系。

首先,陶渊明的文学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对孔孟美学的推崇。

在《静夜思》中,陶渊明借助醉酒的象征性形象,让人们联想到古代孔孟美学思想“学清心、假洒脱、养丧体”,表达了他所推崇的美学价值观,这是一种深受孔孟教化的“乐清”精神。

同样,在《荆柯刺》中,陶渊明明确主张采取“遵己治仪”的方式,这是受孔孟思想影响而萌芽的“正信正义”的内涵,显示出他深刻的孔孟美学思想。

其次,陶渊明的美学思想也可称为一种对孔孟美学的践行,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系统。

在他的文学作品里,他并不隐藏对先儒方法论的批判,而是强调以“端儒雅”的精神来展现自我,维护自我的自尊,这种“端儒雅”的生活美学思想,正是受到孔孟美学的教化。

此外,陶渊明在他的文学作品里,还强调了以“尊师重道”之恩德感、以“入世隐退”之忠孝精神,以及以“宽恕仁慈”之慈悲精神。

这些思想都强调了一种和谐与充满爱心的美学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受到孔孟美学思想的影响。

最后,陶渊明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还对“迁性情变”与“浮心若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也赋予了孔孟美学思想新的内涵,它指出了人们不应停留在既定的道德观念中,而要拥抱新的思考模式,从而进而达到更高的道德精神境界。

换言之,陶渊明把孔孟美学思想从应用到超越,他希望人们能够根据个人对美学的理解,从中获取更多的智慧和人生更多的启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陶渊明在践行孔孟美学方面,带有独特的思想系统,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而且他的思想也展示了一种以孔孟思想为基础的特有的美学价值观。

他把孔孟思想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来,从而使他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统一的语义和主题,这就是他践行孔孟美学的潜体系。

陶渊明中国文化传统史上和谐的典范

陶渊明中国文化传统史上和谐的典范

陶渊明——中国文化传统史上和谐的典范赵治中(丽水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摘要:陶渊明与社会和官场能平和共存,与友朋和亲人能和好相处,行为与内心能平衡相安,与自然能浑融相剂,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传统史上和谐的典范。

关键词:陶渊明平和共存和好相处平衡相安浑融相剂和谐典范Tao Y uanming: The Most Harmonious Epitome ofChinese Cultural ConventionZhao Zhizhoang(School of Humanities, Lishui University, Lishui 323000)Abstract: Tao Y uanming coexisted peacefully with the community and officialdom, got along intimately with friends and relatives by well balancing his personal behavior and mind and by merging himself integratedly into the nature. He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most harmonious epito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literary convention.Key words: Tao Y uanming; coexisting peacefully; getting intimately along with; balancing well; merging integratedly; harmonious epitome在《爱好人生者:陶渊明》一文中,林语堂盛赞: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不期然而然地浮上我的心头。

陶渊明集读书笔记

陶渊明集读书笔记

陶渊明集读书笔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对文学和思想领域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对当时的文化有重要影响,也对今天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人们对陶渊明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了解陶渊明的文化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读陶渊明集的读书笔记。

陶渊明的文学特点陶渊明是一位文学大师,他的文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语言清新、简练,他的文学作品清新俊逸,语言简明传神,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二是情感真挚、自然,他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自然的生命力,让人感觉到阅读一部自然的诗章;三是艺术价值高,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领域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的文化思想陶渊明的文化思想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他提倡田园生活,认为田园是人间最美好的净土,可以使人远离功名利禄的争夺和世俗的虚浮,回归自然和真正的快乐;二是他强调道德和爱情,认为人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实现道德和爱情的完美,只有道德和爱情的完美才能让人真正获得幸福和快乐;三是他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不能跟自然对立,而是应当保护自然和融入自然,才能真正地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陶渊明的艺术成就不仅在文学领域有很高的地位,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书法作品,其书法风格清新朴素,意境深远,气势磅礴,为后人所推崇。

而陶渊明的画作则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人的情感,以传神绝伦的笔法,使人心情愉悦,留下了值得珍惜的艺术精品。

陶渊明集对人生有何启示陶渊明集对人生的启示很丰富,它告诉我们,要热爱自然、回归自然,要在道德和爱情上追求完美,要保护自然和融入自然,从而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

同时,陶渊明集也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追求真善美,为人类的幸福和前途而奋斗。

总之,读陶渊明集给我们的启示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领会生命的真谛和意义,让我们更好地融入自然和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履行人生的使命,为人类的幸福和前途而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特殊的时代,到处风云激荡,血泪横融,刀光剑影,战乱不已,强烈的生命忧患催动人们往四面八方去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的时代。

特殊的时代,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促成了人的觉醒,生命本我被突出出来。

陶渊明高扬着强烈的个性精神,使自己的生命涂上一层浓重的顺应自然、委运任化的色彩,进而升华为自己独特的文化心理与生命哲学。

解读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义,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他那里呈现出一种整合交融的态势。

他的文化心理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哲学,这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独到的发挥。

因此我们关心的不是作家文学创作的具体心理因素,而是身为文化批判和重建的创造性主体的内在心理特征。

为什么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陶渊明,本文认为这有利于我们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促进我们从传统的心理素质向现代心理素质转变。

在我们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直强调民族的自省与自强,但是无论怎样自省,总缺失一种文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本文希望通过研究陶渊明的文化心理,为社会化进程中的人们提供一点启示抑或思考。

陶渊明超越了自身文化传统的限制,以一种平等谦逊的态度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来理解和吸收多种文化思想,这是十分难得的。

因而启示我们,能否有效地吸取多种文化的精华,取决于对自身现状的认识和把握,深刻地“知己”方能更清醍地“知彼”,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

一、人生哲学──从外在社会批判走向自我心理满足魏晋时期是一个儒家思想的吸引力相对松弛的时期,两汉思想文化一元格局的崩溃,直接导致儒学的信仰危机。

儒家文化中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已经遭到严重质疑。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任桓玄手下的大司马,封为长沙郡公,在东晋皇朝的缔造上,陶侃的功勋仅次于名丞相王导。

陶渊明在《命子》诗中曾对自己的家世和祖先如数珍宝:“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就是这位曾祖成为陶渊明心中的一个偶像。

但不幸的是,陶侃一生功勋卓著,却在政治地位上和名流有高下之分,在文化地位上与士族有清浊之辨。

史称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晋书·陶侃传》载他之所以能出仕是“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款待鄱阳孝廉范逵,才获得了立功升迁的机会。

陶侃在世时被士族名士温峤蔑称为“溪狗”,东晋名士袁宏作《东征赋》,历叙世家名将的丰功伟绩,对陶侃却只字不提。

陶侃第十子陶范将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质问他“先父勋业如此,尔作《东征赋》,为何忽略不及”?陶侃对于东晋王朝的赫赫战功,还要用儿子的战刀才能捍卫,那么对于陶渊明这个没落贵族后裔来说,兼济天下,“猛志逸四海”又有何用呢?因此,陶渊明自傲而又自卑的家世使他在文化地位上陶渊明对传统文化的整合交融———兼论其文化心理与生命哲学孙晓梅(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基础部,河北廊坊065000)摘要:文学实践本身就是表意行为,但文学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必然会带上不同的文化色彩,形成具有文化特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文学便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解读陶渊明的文化心理与生命哲学,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他那里呈现出一种整合交融的态势,这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独到的发挥。

关键词:陶渊明;传统文化;文化心理;生命哲学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043-03Vol.33No.10Oct.2012第33卷第10期2012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43--感到十分压抑,由此形成了他对出仕、对功名的冷漠。

魏晋时期儒学信仰危机的深化,对人生意义的探求,直接导致了玄学的产生。

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它的现实意蕴本是人们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的一种理论构建。

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下万物皆以无为本。

“道”是万物的本体,也是最高的人格理想和生命境界。

道之无为,皆因为它“法自然”,顺应自然,于是顺性适情的行为方式也就成为魏晋六朝人追求的生命存在方式。

阮籍、嵇康将之推向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高度,在他们看来,自然是和谐、有序、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本应如是,君主只有顺乎自然,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才能达到和顺统一。

士人们在当时那种有违“天地之本”和“万物之性”的礼法制度下,只有“越名教而任自然”才能保持个体生命的本真自由。

从生命意识和生命情绪觉醒的角度来看,玄学的形成是魏晋文士在失落人生家园的痛苦、恐惧和焦虑中走向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寻回迷失的生命本真境界的同时,力图重建人生家园和重铸精神寓所的结果。

这种玄学生命观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汉末以来所积聚的生命情绪,也对两晋纷乱现实中的危机起到一种镇静剂的作用,但也使文人弘道济世、积极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经世致用、建功立业和主动承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趋于消沉。

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价值判断,那就是:权势、功名、贪欲等都是违反自己的异己力量,而个体精神上的自适才是最值得珍视的,这也是心理学家通常所说的生存安全感,对于任何一个生存于文化中的个体来讲,都是绝对必要的。

对名利地位声誉的追求,远远比不上超功利的精神享受,更何况那些功利的追求和满足又往往是以身心屈辱为代价的。

正因为如此,陶渊明由出仕到归隐时,没有沮丧,没有留恋,而有一种大梦初醒、迷途知返的醒悟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正因为如此,他才在田园生活中活得真实,活得投入,知足常乐,顺其自然,没有丝毫留恋仕途的痕迹,义无反顾地孜孜追求理想,哪怕与普遍接受的价值标准抵牾冲突也在所不惜。

二、道德哲学──从推崇达观的处世态度到践行真善美的道德原则我们知道,道德属于实践范畴,它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文学作为一种发自人心的现象,自然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缺少道德的内省和关注,那么文人便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完全意义上的文人。

陶渊明的内心也并非是一泓深潭,风平浪静,归隐后的失望、苦闷、不平使他心潮起伏,他为有志不获骋而难以入眠,面对残暴的政治,他写下热情豪放的《咏荆轲》和含蕴隐晦的《述酒》篇,这些诗让我们看到他的“性刚”的一面,然而,尽管他并非浑身静穆,尽管他豪放来得不觉,尽管他有二分《梁甫》一分《离骚》,但他那份达观还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种独立人格的典范。

因为达观,他可以惯看生死;因为达观,他可以漠视功名;因为达观,他可以安贫固穷;因为达观,他可以乞食于人……正因为具有这种达观的态度,陶渊明才能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众生百态持一种平常心,不至于陷入情感的危机不能自拔。

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也是名教危机的时代。

“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

”然而恰恰在君臣、父子理论上,名教遇到了严厉的责难。

陶渊明以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出对他所在的社会现状和伦理道德的深切关注和批判继承。

他向往着真诚淳朴的社会和世风。

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真善美的道德原则。

他厌恶伪,所以他崇尚真,他同妻子和睦相处,同兄妹情真意笃,同邻里友好往来,无不处处体现着他的真。

真是善的基础,有了真,才会有善。

陶渊明所践履的善,是一种道德行为上的善,是不计物质的自然、自觉、自愿和爱。

据萧统《陶渊明传》所载他在为彭泽县令时,“不以家累自随,送一仆役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他身为一县之令,无法解决自家劳力缺乏的困难,却对请来的仆人善待爱护,确是一种饱含恻隐之心的善举。

语短意深,字字如金,此中可见其善良人格。

在真和善的基础上,美才能够实实在在地显现出来。

桃花源可以说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

在桃花源中,人的本性真诚,关系友善,人们友好相处,老幼无欺,热情好客;保存着原始的古朴淳风,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原始农耕生活。

而只有这种社会,才能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自然风光构成完美的统一体;只有这种社会,才能同“衣裳无新制”构成完美的和谐,成为人们社会理想的道德准则的典范。

44--三、生死哲学──从保身全生的生命智慧到委运任化的豪放洒脱从上古社会《诗经》时代的乐土乐国的追求,到魏晋时期的忧生之嗟,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社会政治活动之外还有一种追求生之快乐进而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流程中获得更丰富的生存滋味的趋向,“保身全生,以尽天年”的精神就是这一过程中凝聚而成的生命智慧。

这种传统生命意识的寻觅最早可追溯到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

道家不仅对宇宙、社会和政治有全新的认识,更对人生旅途中的险恶境遇深为关切,他们集中思索了人的个体生命的保持和延续问题,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生命哲学的源泉活水。

寄酒为迹正是陶渊明保身全生的生命智慧为自己保留的一份恰到好处的理性,无为处世,不伪不假,透显出宁静、淡泊、平和。

魏晋时期,南北的鏖战使无数生灵无辜涂炭,以致人口锐减。

人们这种在动乱中求生存的自觉意识的产生,使佛道二教有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肥田沃土。

陶渊明所在的庐山正是南方佛教的中心。

著名僧人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主持佛教,他所提出的“沙门不敬王者”论,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他从唯心论出发,强调人死了,形体尽了,但灵魂永久不灭,因果报应仍将继续下去。

其实质都只不过是要人醉心于佛教,放弃对现实的反抗而寄希望于来世。

佛教盛行的同时,道教也开始在江南兴盛。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与江西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庐山就是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

道教主张画符念咒,驱鬼祭神,熬炼丹药,练习气功,祈求长生不死,升天当神仙。

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考证,渊明世家信奉五斗米道,他出任江州祭酒时的顶头上司王凝之也是个五斗米道的信奉者,而陶渊明却偏偏不信佛教和道教,所以他不堪江州祭酒一职,与王凝之的冲突也在所难免。

《形影神》诗是陶渊明生死观的核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俱。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这种听任自然,顺应自然,委运任化的豪放洒脱,仿佛让我们感觉到,陶渊明就是一个惯看生死离别的老者,站在旷古隔世的荒原来透视着自己的死亡,让我们明显地感到他直面死亡的旷达,他在带着轻松和幽默讲述着一个千年沉重的故事,而这个千年沉重的故事到他这里才变得轻松。

他对死的态度,令他的好友颜延之大为感动,说他“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

集幽告终,怀和长毕”。

这是何等气魄?何等精神?汤一介先生的评价是:“魏晋人之于死亡,有的人仅放达之皮相,如王衍胡毋之流;有的人得放达之骨骸,如嵇康阮籍等人;有的人则放达之精髓,与自然之为一体之放达,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即是。

”关于人的生死问题,死后精神是否存在的问题,这是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争论已久的大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